当前位置:首页 > 肉文辣文 > 西窗烛话

灯下漫笔 二人转是什么东西

    东北三宝人人皆知:人参、貂皮、乌拉草。可如今,东北的人参早就被人家进口的西洋参打得落花流水,乌拉草早就销声匿迹,如今时代进步了,谁还用那种玩意做鞋的填充材料?倒是貂皮更贵了,可惜全都是人工养殖的,野生的早就是凤毛麟角了。于是东北人又编出新的东北三宝:大米饭、止痛药、二人转。大米饭倒是句大实话,民以食为天嘛,止痛药当然也是大实话,吃了五谷杂粮谁能不生病?人生在世,谁能没有个头痛脑热的?只是把二人转列为三宝其中很值得商榷,至少可以说明,二人转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二人转起于何处、兴于何地、源于何种曲艺形式至今没有定论。比较一致的说法就是起于明朝嘉靖年间、兴于东北的广大的农村、源自于世人皆知的东北大秧歌、同时吸收了讨饭用的莲花落和根据京韵大鼓演变过来的东北大鼓的一些说唱形式,也就是一种土生土长、土得掉渣的民间表演形式罢了。

    按照一些说法,最开始是扭秧歌队伍中的一些男女在载歌载舞的过程中有了些动手动脚的小动作,也就慢慢有了些男女调情的味道,那些因为空闲、因为无聊、因为粗野、因为豪放、也追求刺激、还渴求那些低俗欢乐的农民就会把秧歌队里跳得最好、唱得最好、长得最好的一对男女请到家里来表演。春秋两季在农家的小院里,到了冬天就直接上了炕。而东北人的南北大炕从公公、婆婆到儿子、女儿直到儿媳妇和女婿都在一张炕上,听了那些调情的段子,看了那些暧昧的举动,其后的混乱局面可想而知,就是用现在开放的眼光来看也有些不伦不类的。尤其是在那些兵营、大车店里,二人转到了夜半时分说的、唱的、做的就不堪入耳、不堪入眼、不能用文字和语言来记录下来了。

    于是乎,从朱元璋的明朝开始,历经统治中国几百年之久的清王朝,再到溥仪为傀儡、日本人为太上皇的满洲国都毫无例外的明令禁止二人转的演出,理由只有一个:伤风败俗!于乎,二人转也就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也就成了比《金瓶梅》、《》更为可怕的毒蛇猛兽,就只能在一些远离城市、远离繁华的穷山僻壤偷偷存在,好在二人转不过也就是一男一女两个演员,加上一根小唢呐,小手帕一转也就可以开始演出了,只是登不上大雅之堂,也抬不上桌面,就不敢见人,而那些老演员在回忆录里也承认,就是春节回家也顺着墙根走,为什么?贱!

    不能不感谢改革开放,不能不感谢思想解放,不能不感谢央视的春节联欢会,不能不感谢赵本山、潘长江将二人转搬上荧屏,给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有关二人转的启蒙教育;不能不感谢政策的宽松和舆论的推波助澜,不能不感谢人们审美观的转变和对男女关系的新的理解,加上小沈阳在今年春节联欢会上的闪亮登场,就把东北二人转推向了一个新的顶峰,就有些不可一世的样子了。

    二人转是什么东西?二人转的精髓就是荤段子、粉段子,就是卖笑、卖肉,就是黄色、淫秽、肮脏、龌龊,就是用语言来描绘那种属于很隐私的、裸的床上运动,就是用动作来传达那些乡村里不健康、不合情理的野合。虽然在公开场合还有些遮遮掩掩,可是除了谈情说爱、打情骂俏还剩下一些什么?有心的观众可以回忆一下的。

    赵本山和潘长江的崛起是二人转春天的来临,赵本山在北美演出,那些在春晚上被评为最佳的节目被华人嗤之以鼻,骂得灰头灰脸、铩羽而归,是一个倒春寒;小沈阳的出现是一大亮点,其后的一段时间里,那种白衣、苏格兰裙裤、女人味十足的娘娘腔调风靡东三省和北方地区,二人转也就顺理成章的占领了绝大多数的演出舞台,据说沈阳如今能演出其他剧种的就只剩下三家剧院,就叫人膛目结舌,就叫人不得不感叹:这可真是新旧两重天,东北人这是怎么了?

    好在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广大的南方地区的收视率少得可怜这是不争的事实,好在赵本山和小沈阳在除了东三省以外的地方就翻不起三尺浪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好在赵本山对北美演出还记忆犹新,被人家说的一无是处是不争的事实,好在全国人们对那种把自己的欢乐寄托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忽悠已经深恶痛绝、对男不男、女不女的腔调有些作呕也是不争的事实。只是有些不明白,为了迎接建国六十华诞,全国到处都在整肃娱乐场所、检查书刊发行市场、清理网络空间,为什么不对二人转这样如此低俗、如此涉黄的表演加以严格禁止和进行坚决取缔?

    最后看看《南方人物周刊》对赵本山的描述:“皮衣皮帽,黑白细纹羊绒围巾,淡淡的香水味。他被簇拥、被保护、被剧场门口年轻的女孩们等待。”人家写得多好!再听听一个旅美华人对《凤凰卫视》记者说的那番话:“二人转是什么东西?咱们东北除了二人转就没有别的了吗?这不叫艺术!这叫丢人现眼!这叫无聊透顶!这叫伤风败俗!”人家说的多好!(2009-8-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