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肉文辣文 > 蒋介石成败录

第一卷 博篇 1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说明知某种事办不成或者某种行为不会有好的结果,而非要去做。这是鲁莽和愚蠢之举。但如果明知办不成,却因要达到其他目的而去为,这应另当别论。蒋介石搞的“反攻大陆”,则属于后者。

    事例:

    自从败退台湾第一天起,蒋介石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反攻大陆”。1950年,在“总统”复职典礼上,他慷慨陈词,叫嚷不久就要打回大陆去。

    1950年4月,蒋介石在台北《对台湾省常务会议特颁训词》中说:“今日我们要完成反共抗俄的使命,首先要整顿本党组织”。蒋介石一直在寻找机会把反攻大陆的口号付诸于实际行动,朝鲜战争的爆发给蒋打了兴奋剂,他认为“机会来啦!”希望依靠美国的军号力量挑起世界大战,进而达到重新统治中国的目的。于是,急忙谋划,制定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完成”的战略计划,幻想利用朝鲜战争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依赖美国的支持,武力“反攻大陆”,卷土重来。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思想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了各项准备。首先加强“军事管制”,早在1949年5月,国民党在即将退到台湾前夕,由台湾省政府与台湾警备司令部联合颁布了《台湾地区紧急令》,宣布台湾处于“战时动员状态”。 这个“戒严令”,一直实行了近38年,创世界历史上戒严时间之长的最高记录。

    台湾当局,在军事戒严时期,还制定了一系列特别法,进一步加强反共和剥夺台湾人民的民主权利根据戒严令和特别法,台湾的军、警、特人员,经常对索然无辜人员进行搜查,逮捕和杀害。在军事上,加紧备战,并组织“反共游击军”对大陆沿海进行骚扰。

    1952年11月,共和党领袖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总统。在美国国内反战舆论压力下,他到朝鲜战争视察,希望在远东寻求“光荣停战”的办法。为使美国在停战条件中多一份筹码,艾森豪威尔决定取消“台湾中立化”的政策,鼓励国民党军向大陆东南沿海骚扰。国民党方面受到美国新任总统的鼓励,受到很大鼓舞。1953年2月,蒋介石发表声明,称艾森豪威尔“此一决定,无论其在政治与军事上以及在国际道义上而言,实为美国最合理而光明的举措。”此后,国民党对大陆的军事骚扰活动大规模升级。1953年7月,蒋军出动1万多人,由美国顾问筹划和指挥,在海军配合下,空袭东山岛。

    蒋介石积极响应艾森豪威尔的策略向大陆进攻,希望通过加剧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把美国拖下水,使美国直接对解放军作战,进而达到他卷土重来的目的。然而,形势的发展与蒋的愿望相反。美国与中朝联军代表在板门店谈判,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不仅朝鲜战争结束,而且美国在台湾海峡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更不用说创造什么“奇迹”。美国之所以鼓劲让蒋介石从东南沿海攻击大陆,不过是想借国民党这张牌,尽可能在谈判中多得到点东西而已。停战后的美国当然不可能再帮助蒋介石“反攻大陆”了。蒋介石更感到“反攻”无望,但自己讲的“5年完成”,毕竟已夸了海口,轻易放弃不但会遭人嘲笑,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动摇人心。

    1956年,蒋介石在再次当选“总统”后,激励自己不忘这一使命,他鼓励自己说:“我今年已经70岁,再连一任,还不能反攻,怎对得起国家?”又说:“此次国民大会乃是反攻前的最后一次会议。”1957年,国民党在台湾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国民党的中心任务是“反攻大陆”、“光复国土”、完成“革命”大计。国民党“参谋长”王叔铭在军事报告中则提出“军事反攻”是“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重点包括:“一、继续促进大陆革命运动,策应军事反攻;二、加紧战地政务准备,发挥总体作战效能;三、提高军人待遇,改善军人生活,加强社会敬军风气;四、鼓励青年从军,充沛三军战力;五、扩大学术研究,发展国防科学;六、加强与盟邦军事合作,增进反攻力量”。国民党每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就是继续坚持反共立志,鼓吹反攻大陆,拒绝与中国共产党谈判。

    为了激发台湾军民响应“反攻大陆”的热情,蒋介石把台湾比作“莒”,要效法田单,以小莒而成就“复国”之志。蒋介石在台北阳明山下专门刻了四个大字“毌忘在莒”,其目的在于激励大家,奋发图强,齐心协力,以实现“光复大陆”。

    蒋介石“反攻大陆”的鼓噪,美国对其成功并不怎么相信。蒋介石自己对“反攻大陆”结果也十分清楚。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越来越强大,“反攻大陆”更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他要增加别人的信心,其实他的激情也渐渐冷落下来,早在50年代,蒋介石实际上从心底已经放弃了“反攻大陆”计划,其政策重点开始转到岛内,实施经济建设的“四年计划”,企望将台湾建设成为“复兴”基地,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策略较之以前冷静、理性了许多。据时任台湾省“主席”的吴国桢后来回忆说:蒋介石自始至终就是没有真正“反攻大陆”的打算,但这一打算又不告知于人,为了维持国民党偏安孤岛的局面,蒋介石必须打肿脸充胖子,“反攻大陆”的曲调要一路唱下去。

    为什么蒋介石在“反攻大陆”问题上,知其不可为而要为之呢?当然有蒋介石倔强、固执、敢赌的秉性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蒋介石是一种权谋,他想通过打“反攻大陆”牌,以达到偏安孤岛,维护其统治的目的。他曾向蒋经国透露过个中玄机:只有使台湾全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才便于国民党的统治。

    首先,能稳定军心。从对军队的掌握来说,蒋介石一向认为治军要从治心开始,当时的国民党军队绝大部分是从大陆来,对台湾的环境比较陌生,思乡、返乡心切,如果不给予他们以“反攻回家”的幻想,军队就会人心涣散,造成军队不稳定。而蒋介石在治军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口号与政治宣传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尽管因其军队的反动性,决定其收效甚微,也要这样做。

    其次,巩固独裁统治。从台湾社会而言,台湾长期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抗战胜利后,虽然对祖国有认同感、归属感,但是,对国民党这样一个大多数人从岛外来的政权并非认同,尤其是蒋介石实行残酷的独裁,更是怨声载道。只有创造一个“反攻大陆”的气氛,才能分散民众的注意力,也更能说明蒋介石对台湾的独裁统治是必须的、“合法的”。蒋介石到台湾后,实行政治上的高压政策,特务横行,压制各种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反攻防谍”名义,对任何反对他的统治的思想、人士、组织进行打压。在“反攻”的气氛下,台湾一直处于准战时状态,人民为此而感到紧张,从而不免增加对政府的依赖感。

    再次,借机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可以说,蒋介石提出“反攻大陆”是在演戏,这场戏与其说是唱给老百姓看的,倒不如说,是主要演给国际社会看的,尤其是演给美国人看的。在冷战的背景下,两大政治军事集团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台湾完全依靠美国的庇护才能得以苟延残喘。蒋介石为了继续能在美国这颗大树下乘凉,为了得到更多的援助,就必须唱反共的高调,作出准备打仗的姿态,才能赢得“自由世界”的同情。

    评析: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鲁莽和愚蠢之举,然而,对蒋介石搞“反攻大陆”,明知没有多大的胜算而坚持要为之的姿态,应另当别论。这是一个类似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当年韩信公开地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掩护暗渡陈仓的真实军事行动,声东击西,出其不意,获得大胜,奠定了刘邦大业的基础。蒋介石拼命叫嚣“反攻大陆”,也是声东击西,当然,这不是军事上意义上的暗渡陈仓,更不能与当年韩信谋略产生的历史影响相提并论。但在手法上有相通之处,示阳而行阴、求阴,也就是说,他要通过军事姿态,达到政治上稳定台湾岛内政局,争取美国的庇护,以保障偏安一隅的目的。

    蒋介石的“反攻大陆”基本上是停留在口号上,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更没有成什么气候,从军事意义上讲,“反攻大陆”的计划破产了。但是,正是凭着“反攻大陆”的造势,得以稳定岛内,争取外援,为台湾经济起飞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政治目的达到了。

    蒋介石的“反攻大陆”是以对“一个中国的认同”为前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持续十多年的“反攻大陆”维系了“一个中国的认同”感,这就在台湾为反独促统保留了根基。就后两点而言,是“歪打正着”,由此说来,暮年的蒋介石仍不失为一位博弈高手。

    在蒋介石那个时代,政治风云变幻莫测,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权力争斗你死我活,适者生存,适者“为王”,不适者“出局”,不适者“死亡”。所谓适者,实为应变能力强者。蒋介石的政治生涯虽经几起几落,但自攫取中央政权后,就一直掌控着权柄,在最高权力的宝座上坐了22年之久,败逃台湾后,居然能起死回生,在那个小天地里称王将又20多年。他所以能在政坛创造这样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应变有术。

    蒋介石应变所践行的是诡道,以诈成必以诈败,这是蒋介石成为集喜剧悲剧于一身的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