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肉文辣文 > 蒋介石成败录

第二卷 术篇 41、借助“偏师”,不惜重金

    军事上,把借用力量或者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部队称做“偏师”。“偏师”不可小视,往往是奇兵,出奇制胜。张学良的东北军,就是蒋介石借用的“偏师”。这支“偏师”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事例:

    如前所述,1930年的中原大战,是中国现代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军阀混战。战争以蒋介石的“中央军”为一方,北方的冯玉祥、阎锡山为另一方,从军事力量对比看,蒋介石的兵力只有40万人,而冯阎的部队加在一起,有70万之众,蒋明显地处于劣势。在两军对峙,蒋处不利的形势下,他要借用一支军事力量,使两军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支力量就是东北易帜的张学良部。

    当时张部有30多万人,而且装备优良,远远胜过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更是冯阎地方军阀所不能相比的。而且,从历史恩怨来说,张作霖的东北军败退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冯阎加入蒋介石的讨奉行列。对此历史恩怨,张少帅不会不耿耿于怀。蒋介石有可能利用这支力量作“偏师”。当时,冯阎也在极力争取张学良的支持。

    阎锡山先后派一名亲信前往沈阳试探,接着又派说客张清、温寿泉等人为代表到沈阳,将冯阎所拟反蒋通电交给张学良,邀请张学良在上面签名,张学良未予以理睬。冯玉祥也派了多名代表到沈阳游说张学良,以寻求他对冯阎反蒋联盟的支持。汪精卫则派郭泰琪与张学良见面。蒋介石派方本仁、何成浚打前站,接着,派李石曾、吴铁城、张群等政坛要员会见张学良。1930年7月,张学良在葫芦岛主持建港工程开工,各派势力都派人捧场,一时间,张学良身价倍增。这时的张学良也要来一个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了。

    他对任何一方都不表态,观望一下再作决断。

    对峙双方都认识到张学良的态度举足轻重,都在极力拉张入股,其手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权术较量中,蒋介石技高一筹。

    首先,未雨绸缪,早有投资;而冯阎是临时抱佛脚,且意见不统一。在中原大战爆发之前,蒋介石对东北的重要性有很深的认识。他的高级幕僚杨永泰就曾向蒋介石谏言,指出,张学良的东北军是决定性的力量,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蒋介石采纳了这个建议,制订了进一步拉拢、收买张学良的策略,他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要钱给钱,要官给官,要地盘给地盘,只要张拥护中央则什么都可以答应。”反观冯阎,虽然都认识到张的态度的重要性,但晚了蒋介石一步。而且在对张的看法上,冯玉祥、阎锡山意见有很大分歧,冯玉祥甚至看不起张学良,认为他只是“胡匪的儿子”,只要以后在北京政府中给他几个部长位置就行了。冯阎在对付弱军的态度和看法上不一致,他们反映又迟缓,蒋介石抢先一步,掌握了争取张的主动权。

    其次,双方所派的人物量级相差甚至,而且认真程度大不相同。蒋介石在派代表与张学良接触,是一些政坛老手,位高权重,在政坛颇有知名度。吴铁城、张群都是“中央大员”,“国民党元老”,即使何成浚、方本仁虽然是打前战的,蒋介石在人选上也作了周密的考虑。他们俩人跟东北军有很深的渊源,与张学良沟通起来,没有什么隔阂。而冯玉祥、阎锡山所派人员只不过是具体办事之人,对东北军内部派系、人际关系不熟悉,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说的一些话,要么是一些大话、空话、套话,隔靴搔痒;要么,细起来,如数流水账,让人听起来心烦。这不能不使张学良对冯阎的诚意有所怀疑。冯阎是政出两门,冯的门徒与阎的门徒许愿不一致,更是让对方犯嘀咕;反观蒋介石的所派要员口径一致,始终如一,破绽不多,这样,张学良的信任投向蒋介石了。

    第三,蒋介石拉拢张学良是锲而不舍;而冯阎则做功不够。可以这样说,蒋介石拉拢张学良是紧盯不放。张走到哪里,蒋介石的说客就跟到那里,张学良30岁生日那天,蒋介石派李石曾这样的国民党元老为其祝寿。张学良到北戴河,张群也到北戴河,张到沈阳,这帮人跟到沈阳。蒋介石摆出一副非说服张学良绝不罢休的姿态来,张学良看到如此行为,有些心烦,可细想,人家是看得起“少帅”。相比之下,冯阎的代表懒赖散散,缺乏耐心和毅力。蒋介石还用钱打通张身边人的关键。吴铁城与张的部下打牌,几个月下来,输给东北军的牌钱有十几万,这样,在张学良那里敲边鼓的倒不少。

    第四,蒋介石舍得下大本钱,且是一些干货;反观冯閰小手小脚,且是空头支票。蒋介石早就给张学良许过愿,只要张学良通电拥护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则张提出的任何条件都可以答应。蒋介石首先委任张学良为全国海陆空副总司令,在军内职务仅次于蒋某人。7月,又派人携带国民政府的几份委任状,任命于学忠为北平、天津卫戍区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胡若为青岛市长、王家祯为外交部次长、这样不仅张学良的地位确认,就是东北军的其他高级将领的地位也确认了,东北军不但可以入关,而且进入了中央政府。对比冯阎那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冯阎只给了张学良海陆空副总司令的名义,对张学良部下入关之后的地盘则没有什么表示,就冯阎而言,他们还缺乏驾驭张学良的气魄和能力。他们准备定都北京,担心把北京让给张的东北军,自己没有什么安全感。而蒋介石对属下的驾驭能力远远比冯阎强,他没有京城让外人设防,受制于人的担忧。在军费方面,蒋介石慷国家之慨,笼络张学良之心,非常大方,一下子拨给张学良入关经费达2000万元,在那个年月,不说是天文数字,倒完全可以是一笔巨额经费。在军阀奉行“有奶就是娘”的实用主义面前,其产生的吸引力之力是可以想像到的。而冯阎,却没有动真格,话又说回来,他们没有掌握中央政权,哪来那么多的钱来收买张学良,他们自己的军费也需要向蒋介石乞讨,他们之所以起兵反蒋,不就是为了多留一点队伍,争取与蒋介石嫡系部队相近的待遇,多要点军费。如果有巨额多余的钱给张学良的话,那里,还会扯旗反蒋呢?

    张学良也非等闲之辈。他深知刚刚接下父亲手中的权力,而且,还是仓促上阵,脚跟尚未站稳,其威信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这使他行事以稳妥为好,害怕初涉军事政治的角逐场,一旦失误将造成可怕的损失。因此,他搞壁上观,静观风向,让形势明朗些再作决断。他的无为而治的策略,还可以进一步抬高自己的身价。为了作出貌似公允的姿态,他反复表示自己“严守中立”、“置身事外”的中立立场,尽是避免与南北代表见面。蒋介石委派的代表都是一些政客,他们当然知道张在想什么,所以紧追不舍。最后,张在被追得无可奈何时,只好说:“如果中央军能够打下济南,我就表态”,当即蒋介石的代表就向蒋介石汇报。

    蒋介石得到张学良的这一表态,随即要求前线将士不惜一切代价攻下济南,结果“中央军”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将济南攻下了。张学良得知济南已经到了蒋介石手中,认为反蒋联军失败,于是就通电东北军入关,以武力调停,主张息战罢兵,维护和平。东北军入关后,冯玉祥、阎锡山在力量对比上,顿时处于劣势,战局发生逆转,冯的军队因为没有一个可靠的地盘与蒋介石抗争,其浩浩荡荡的冯家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评析:

    蒋介石在与地方军阀恶斗中,获胜了。蒋介石获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有张学良这个“偏师”相助。当时中原大战的双方都在争取张学良。蒋介石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他有中央政府这一块金字招牌,以及垄断着政治、经济资源外,还在于他的权术与冯玉祥、阎锡山相比,要高他们一筹。他未雨绸缪,早有投资;而冯阎是临时抱佛脚,且意见不统一。他高度重视,派重量级人物到张学良那里去游说,这些人有知名度,且老谋深算,能抓住要害,打通关节,而冯、阎所派的代表位卑言轻,不得要领。他锲而不舍,舍得下工夫、花大本钱;而冯阎则做功不够,且小手小脚,小家子气,没有什么吸引力。

    蒋介石为了借助张学良这个“偏师”作了巨大的投资,但其回报也是巨大的,中原大战后,虽然也有地方实力派的抗战,但像中原大战这样的大规模,却没有了,冯阎联盟被打败后,尽管武力反蒋事件时有发生,但再也没有一支力量能与他抗衡了。蒋家天下基本大局已定。他借助“偏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也曾对张学良感激不尽,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与张学良结拜为兄弟,张学良升到显赫的地位。

    然而,蒋介石是一个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之人。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结拜就种下了悲剧的种子。张蒋的“蜜月”是短暂的。蒋介石要求削弱地方实力派的政策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谁的兵多,谁的实力大,树大招风,谁就是蒋介石的敌人,在这一点上张学良也不例外。当然张对蒋的为人不是没有一点认识,在他通电入关前,召开了东北将士的会议,他在会上指出:“冯的为人,一向反复无常,事如有成,二人亦须决裂……蒋介石亦系一阴谋的野心家,在他的阴谋里,以军事解决西北,以政治解决西南,以外交解决东北。他对我们,亦无特殊的关系……”由此,可见张对蒋介石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但他的为人又过于讲义气,使自己成为权谋博弈中的悲剧性的人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