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华夏民族 锡伯族神话

    李永海

    锡伯族现有人口17万(据1990年统计)多,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宁市、塔城及霍城、巩留、尼勒克等县。新疆的锡伯族是清代(1764年)清政府由沈阳等地抽调到伊犁地区驻防的,目前人口约占全部锡伯族的三分之一强。“锡伯”这一族称出现于16世纪末。其族源学术界尚有分歧,主流说法是历史上鲜卑人的后裔。有的学者则认为广义上与满族同源,应为女真人。清初,大部分锡伯人居住在嫩江、松花江流域,并被编入(科尔沁)蒙古八旗。1692年清政府将锡伯族抽出,编设牛录(佐领),分归满洲八旗,并驻防齐齐哈尔等地。以后,又陆续南迁至沈阳等地。

    锡伯族有语言文字,语言属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的锡伯族学者认为锡伯族历史上曾使用过“吉甫西”语,编入满洲后开始改习满语满文,在今天的锡伯语里仍有一些“吉甫西”语的词语遗存。关于锡伯语锡伯文与满语满文的关系,目前学术界意见尚不一致。主流观点认为,两种语言没有太多差异,锡伯语是清代满语的发展和继续,可似说是满语的一个方言。锡伯文则是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动的文字,二者不影响辨谈。留居在东北的锡伯人早已改用汉语文,迁往新疆的锡伯人后裔,今天仍然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

    锡伯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美妙的民间文学,形式多样,独具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热爱生活的高尚品格。民间文学有民歌、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寓言、长诗、谚语、谜语等。可能是挖掘不够,从目前发表的资料看,典型的神话不多。下面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锡伯族民间故事选》中选了几篇献给读者,虽然数量不多,也不够典型,但仍能从中看到锡伯先人的生活观和思维特色。

    老人为什么受尊敬

    相传,很早以前,大地上蚊虫成灾,到了夜晚,它们从各自隐蔽的暗沟里,嗡嗡嗡地飞出来,象浓密的云雾一样,把整个村落罩得黑压压的。它们叮人,吸他们的血。每年都有人被这些小飞虫夺走生命。人们以为这是神在作怪,又恐惧又崇敬,于是他们每年都要挑选一对幼童,脱光他们的衣裤,捆住手脚,抬到村头,供奉蚊虫。

    那会儿,连年干旱,炎热的太阳照得大地草木干枯,庄稼不长,猎物远走。人们没有饭吃,没有水喝。凡是年过半百的老人,都被人们抬到山上,活活地扔下深沟,让他们粉身碎骨。老人被看作是干不了活的吃闲饭的人。摔死了他们,把食物省下来给年轻人吃,免得大家一块饿死。渐渐的,这种摔死老人、向蚊虫供奉幼童的举动,成了他们神圣的宗法。

    村里有个年轻人,与众不同,孝敬父亲,他不忍心把父亲抬到山上摔死。他把父亲藏在地窖里敬养。

    这一年旱情格外严重,长时间不下雨,人们一个接一个地饿死、渴死了。一天,父亲对儿子说:“孩子,我今年已经九十七岁了,你违背神圣宗法,不顾个人安危,没有把我杀掉,省吃俭用养活了我这么多年,今年又遇到大旱,危在旦夕,老父实在过意不去。我这里保存着祖父用过的一把石锨,你扛着这把石锨,带上葫芦和木桶,一直朝南走,在一条沟壑里你将看到一棵大树,你就坐在这棵大树下等吧,会有一只乌鸦飞来……”父亲把该做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儿子。

    儿子扛上石锨、带上葫芦和木桶,离开了家,一直朝南走去。他走了很长的路,果然在一条沟壑里见到一棵大树。他照着父亲的叮嘱坐在大树下等待。不久,一只乌鸦嘎嘎地时叫着,飞到树梢上,又嘎嘎地叫着飞走了。老人的儿子立刻起身,照着父亲的叮嘱跟追那只乌鸦。他追啊、追啊,一直追到做午饭的时候,那乌鸦才落到一块芦苇地上。

    他抓起石锨用尽全力挖乌鸦落过的那个地方,挖呀,挖呀,好不容易才挖了个四五个脚掌深的坑儿。你们知道,那时候可没有象现在这样的铁锨、铁镐,所以这个年轻人用九牛二虎的力气,才挖了那么深的坑。他继续往下挖着,突然,从地上冒出了一股清泉。他趴下喝足了泉水,用葫芦和水桶灌满了泉水,急急忙忙地向村里跑去。

    他跑到村里一看,有的人已经渴死,父亲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断气,他立刻用打来的泉水救了父亲,然后,跑去告诉乡亲们,让所有能行走的青壮年,带上葫芦、水桶、皮囊和其它能装水的一切家什,亲自带领他们去打来了救命的泉水,拯救了面临死亡的乡亲们。

    消息很快传到了年轻君王的耳朵里。君王立即派人把年轻人传来。这下,他可吓坏了。因为他违抗宗法窝藏了老人。但在君王面前,他不敢隐瞒,只得把事情的经过都说了出来。君王要他把父亲领来,没有办法,年轻人只好把父亲从地窖里扶出来去见君王。老人因三四十年没见阳光,已变得不象个人样,面黄肌瘦,披头散发。君王问老人从地下挖出水来的智慧是怎么想出来的?是从什么地方得到了启示?

    老人禀告君王:“这办法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我祖父告诉我的,因为祖父在世的时候,曾在长着芦苇的地方挖出过一眼泉水。我想这件事说不定对子孙后代有用,就一直把它记在心里。”

    因为这老人拯救了百姓,君王没有追究他儿子的违反神圣宗法的罪过,但要他明年,将老人背到山上摔死。

    这一年,正好轮到这年轻人和君王本人向蚊虫供献自己的儿女了。举行仪式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了,老人心里十分着急,因为他只有一个独生子,这儿子也只剩下一个孩子,如果把这唯一的小孙子献出去,这不就绝后了吗?

    举行供献幼童仪式的日子终于到了,人们将君王的儿子和年轻人的儿子拉来,剥去他们的衣服,用皮条紧紧地捆住了他们的手脚,放到木架上,抬到村头的空地,让蚊虫吮食,祈望不侵害村里的乡亲们。可怜的幼童又哭又叫,求人们搭救,可是没有一个人回过头来看他们一眼!

    当人们走后,老人悄悄地摸到这里,二话不说,赶紧着手拾来了很多杂草、树枝、畜粪等,围在两个幼童的周围。他打起火石,点着了柴火,这下,火燃了起来,冒出一股股浓烟,蚊虫们不敢接近了。这样,两个孩子才没有被蚊子咬死。

    第二天,人们跑过去一看,两个孩子还活着,惊奇地说不出话来,还以为蚊虫可怜两个孩子,饶恕了他们呢。

    消息很快地又传到了君王耳朵里。他立即派人抱回了两个孩子,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两个孩子告诉君王有个留着长长的头发和胡子的老人,点了火,放了烟,赶走了蚊子……君王知道这件事又是那个老人干的。便下令废除了残忍地对待老人的法规,人们不再把老人从山顶上摔死了。

    从此,”人们对老人更加尊敬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