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地理环境 中国地理·F

    梵净山武陵山脉主峰。佛教朝圣名山,中国西南名山之一。已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的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境东北部。面积240平方公里。系由元古代梵净群轻变质岩组成。强烈隆起的断穹山地经受了地质上多次构造变动,蕴藏多种金属矿。第四纪以来上升可达千米。山区年降水量高达2500毫米以上,河流呈放射状,侵蚀切割成深邃的峡谷和嶂谷。

    梵净山群峰耸峙,层峦叠嶂,古树参天,怪石林立,动植物资源丰富。据统计仅高等植物即达2000种,兽类57种,鸟类173种。不仅森林植被葱绿欲滴,且生态系统完整,自然演替明显,保存有珙桐、长苞铁杉、银杉、贵州紫薇、黔金丝猴、大鲵、红腹锦鸡等珍贵、孑遗的动植物种属。梵净山有贵州省保存最好的原始森林和明显的垂直分带:1海拔500~1300米,常绿阔叶林红黄壤、黄壤带。21300~1800米,常绿落叶混交林山地黄棕壤带。31800~2100米,落叶阔叶林山地黄棕壤带。42100~2350米,亚高山针叶林山地灰棕壤带。52350米以上为矮林灌丛草甸土带。梵净山动、植物种属和区系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地貌和自然地理垂直分带也很典型。

    (杨明德)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见梵净山。

    方岩镇浙江省旅游胜地,1984年建立。位于永康县城东25公里处,有公路直达。方岩风景区包括几十处风景点,以岩险、谷幽、景奇为特色。方岩山海拔380余米。平地拔起,四面如削,峥嵘壁立,俨如撑天方柱。由罗汉洞拾级而上,惊险曲折。山上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有唐建广慈寺,并有古代名人游息的听泉楼、读书室、金鼓洞等遗址。镇北1.5公里处有寿山风景区,由鸡鸣、覆釜、桃花、瀑布、固厚等五峰叠成的羊角天,峰下有石洞,建有五峰书院,南宋名人陈亮、朱熹、吕祖谦曾在此讲学。洞旁有飞瀑,四时不竭,飞流直下,蔚为奇观。

    (俞康宰)

    防城各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地区辖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毗邻。面积3391平方公里,人口47.54万,有壮、汉、京、瑶等民族。其中京族全部聚居于防城县江平乡。县府驻防城镇。防城原属广东省。1952年划归广西。1955年复归广东省,同年防城县分为防城、东兴2县。1958年东兴县改为东兴各族自治县。1959年防城、东兴2县合并,称东兴各族自治县。1965年又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79年改现名。

    县境山地丘陵起伏,海岸曲折多湾,河流独流入海。因位于十万大山东南,背山面海,气候高温多雨,年均降水量2761毫米,是中国大陆上降雨丰沛地区。全年无霜,适合橡胶、香茅、香蕉、菠萝、荔枝、龙眼、木菠萝、玉桂、八角等热带、亚热带作物和果木的生长。植被丰富,已建立中国第1个“金花茶保护区”,水产业以海水捕捞为主。此外还有珍珠养殖场。

    坐落于县境南部防城河口渔岛的防城港,是具有水深、避风、回淤少、终年不冻等特点的天然良港。建有7个万吨级泊位和1个5000吨级泊位,并建有油码头等。随南宁至防城铁路的建成通车,防城港已成为广西最大港口及中国西南地区最近出海口。

    19世纪末,防城人民同越南人民一起进行了多次反法斗争。孙中山于1907年9月1日在此举行了防城起义。解放战争时期于此建立了十万大山革命根据地。

    名胜古迹有唐咸通年间建的长约1.5公里、沟通防城港和珍珠港的“天威遥”——潭蓬运河。

    (陈德高)

    房山区北京市新兴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农业和建村业发达的区。位于市境西南部,面积1867平方公里,人口76.5万。房山汉为良乡、广阳、西乡县地。金为护皇陵,析良乡西部置万宁县,后改万宁为奉先县。元改奉先为房山,因境内有大防(房)山而得名。1958年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1986年撤销房山县和燕山区,设立房山区。区境地跨平原与山地。西部山地丘陵占全县2/3,主要山脉为大房山。境内最高峰白草畔海拔2046米。平原地区海拔约26~50米。土壤以褐土、棕壤、山地草甸为主。年均温11.6c,降水量655毫米,无霜期200天。山前平原地带为北京市气温偏高、降雨丰沛地区。工业以炼油和化学工业为主。位于区境的燕山石油化学总公司是现代化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拥有东方红炼油厂、前进化工厂、长征化工厂、东方化工厂、胜利化工厂、向阳化工厂、曙光化工厂等大型企业,原油年加工能力为700万吨;顺丁橡胶、塑料、聚脂三大合成材料的产量以及乙二醇、纯苯、苯酚丙酮等有机化工原料的产量,都在全国石油化工行业中占很大比重。1989年又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工业废渣堆场,堆埋库容量为5万立方米,可连续使用40年。此外,建材业发达,有北京“基本建设原料基地”之称。石窝的汉白玉藏量丰富,质地优良,北京市重要建筑所用汉白玉石材多出于此。农业亦重要,耕地有4万余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稻米、谷子、甘薯等。石窝的玉塘稻历史悠久。山区多果树,年产干鲜果品2650多万千克,其中以柿、良乡板栗、花椒最为有名。区内有京广、京原(北京-原平)铁路过境。

    名胜古迹众多,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琉璃河商周遗址、石经山云居寺石经、良乡多宝佛塔及云水洞、孔水洞等均为文物宝库和风景名胜。1986年在拒马河畔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拒马河畔的十渡,山水之美被誉为“北国桂林”。

    (尹钧科)

    房县湖北省郧阳地区辖县。位于省境西北汉江支流南河上游。面积5110平方公里,人口48.98万,县府驻城关镇。房县因县西房山有石室似房得名。汉置房陵县,唐为房州,明改房县至今。县境位于断陷盆地中,沉积有红色砂页岩。北部为武当山,南部为大巴山,山地约占全县60%,海拔均在千米左右。中部是以马栏河谷为中心的红岩丘陵,为农业发达地区。山地多沟壑溪涧,水位变化大。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芝麻、油菜、烟草。森林覆盖率达40%,用材林以松、杉、栎为主;经济林有油桐、油茶、漆树等。特产黑木耳,誉称“燕耳”,驰名国内外。富磷、煤、铅锌等矿。有磷肥、水泥、衣机修造、制药、家具等厂。手工产品以烙花筷著名。公路通十堰、宜昌等地。1931年曾在县城建苏维埃政府,镇南凤凰山有红军塔和烈士陵园。

    (叶学齐)

    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自北向南纵贯山西省中部。发源于省境宁武县东寨镇西雷鸣寺泉,流经静乐、太原、临汾3盆地,至万荣县汇入黄河。全长695公里,流域面积3.9471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在静乐盆地有东碾河、岚河等,在太原盆地有潇河、昌源河、惠济河、龙凤河、文峪河等,至临汾盆地又有对竹河、南涧河、洪安涧河、涝河、浍河等。由河源到太原市上兰村为上游,上兰村到洪洞县石滩村为中游,石滩村至河口为下游。上游穿行于山地和黄土丘陵中,中下游流在汾河地堑内。汾河地堑与陕西渭河地堑相接,合称汾渭地堑。汾河地堑形成于中新世晚期,包括忻州、太原、临汾、运城4大盆地。原来的汾河包括有滹沱河上游,是汾河上源之一;也包括涑水河中下游,是原来汾河入黄的河道。由于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在汾河地堑内发生局部隆起,原先的汾河被切断。石岭关隆起,滹沱河上游被袭夺,脱离汾河改向东流;稷王山隆起,涑水河与汾河断开,汾河改于新绛县折向西流入黄河;韩侯岭隆起,使汾河中下游之间有灵石峡谷出现。地堑东西两侧多泉水露出,著名的有上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霍泉、龙子祠泉。由于泉水补给,汾河年径流量为26.6亿立方米,远超过省内其他各河。但因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6~9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且因泉水分布在中下游,因此上游径流的年变化很大,来水无保障。为此,1949年以来,于汾河干支流上修建汾河、文峪河、张家庄、浍河、三股泉等水库,保证了太原等城市和工业用水,扩大了太原、临汾两盆地内的灌溉。50年代以前,汾河流域内有易涝面积13.34万公顷,盐碱地6.67万公顷,1933年和1942年洪水2次威胁太原城。现今,由于水利设施发挥巨大的作用,内涝几不存在,盐碱地基本被改良,汛期安全。但因干支各河上游皆流经黄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故河流含沙量大,汾河年均输往黄河的泥沙达5800多万吨。

    (萧树文)

    汾阳县山西省吕梁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县份,驰名汾酒产地。位于省境中部偏西,太原盆地西南缘。面积12647平方公里,人口32.2万。县府驻城关镇。西汉置兹氏县,晋改为隰城县,唐改为西河县,又改为汾州。明为汾阳县,沿用至今。全县面积的40.2%为平原,水热条件好,积温3500c以上,年降水量467毫米。农业较发达,作物以高粱、小麦为主,次为玉米、谷子、棉花、薯类、大豆、葵花等。果树多在丘陵区,有核桃、沙果、槟果、苹果等。偏城核桃远销国外。山地森林中以白杨、白桦、油松、橡树最多。矿产以煤、铁、石膏、石灰石、石英、铅锌矿较重要。工业以酿酒最著名,杏花村汾酒已有1400年历史,1919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章。此外,机械、化工、纺织、煤炭等工业也有一定规模。

    (萧树文)

    丰林自然保护区见伊春市。

    丰满水库中国东北大型水库。又称“松花湖”。位于吉林市东南24公里。有铁路、公路相连。始建于1937年,经50年代以来的改造、扩建,已建成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之利的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大坝高95米,长1080米;回水长180公里,平均宽3公里。湖形狭长、弯曲;湖面约550平方公里。蓄水112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容量55.4万千瓦,年发电18.9亿度,是东北电网主力电厂。下游堤防可保证吉林、哈尔滨两城市和沿江城乡安全。灌溉农田3.5万公顷,并供应吉林市热电、化学、造纸、冶金等工业用水和百万人口生活用水。湖区水运线百余公里,连接永吉、蛟河和桦甸等地。湖中水生动植物丰富,属营养型湖泊。可养鱼水面3万多公顷,产鲢、鲤、鲫、白鱼、扁花和鳌花等,以“白鱼”和“湖鲫”著名,是吉林省重要渔业基地。湖区群山叠翠,山水优美,湖岸有公路、湖滨游泳场、高山滑雪场、疗养院等,是著名游览胜地。

    (王兆明)

    丰台区北京市南郊交通枢纽。面积304.2平方公里,人口76.7万。区府驻丰台镇。丰台汉、唐为蓟县地。辽以后属宛平、大兴县。1952年撤销宛平县设丰台区。1958年撤销良乡县时将其北部划入本区。同年南苑区大部和石景山区并入本区。1963年复设石景山区,形成今辖境。区内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平原,有永定河流贯。土质肥沃。农业粮菜并重。东部以种菜为主,卢沟桥乡供应的蔬菜占北京市1/7。草桥一带有京郊“花乡”之称。卢沟桥农场以生产水果和牛奶为主。工业分布在长辛店、云冈、大红门、东铁匠营等地。有长辛店机车车辆厂、永定机械厂、北京市灰石总厂、北京木材厂、丰台桥梁厂、首都机械厂等大型企业。丰台镇是著名交通枢纽,京广、京沈、京原、丰沙(丰台—沙城)等铁路干线交会于此,有全国性铁路编组站。此外京保、京开公路穿过区内。长辛店是古老城镇,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二七”大罢工的北京策源地。区内文物古迹和革命遗址有卢沟桥、大葆台汉墓、宛平县城(又名拱极城)、长辛店工人劳动补习学校旧址与工人俱乐部旧址。区境有面积达160公顷的花乡森林公园。

    (尹钧科)

    丰镇内蒙古丰镇市辖镇。山西省雁北地区通向内蒙古高原的重要关口,古称衙门口。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以南饮马河谷地中,隔长城与山西省大同市相望,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4.5万。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镇宁所”,在其东翼高庙子村(今兴和县内)设“丰川卫”,乾隆十五年(1750)所、卫合并,在衙门口筑土城取名丰镇。现有云母、水晶矿、机械、化肥、造纸、皮革、制鞋、食品、酿酒等企业。所产各式布鞋畅销,丰镇曲酒香飘长城内外。

    (林儒耕)风陵渡见芮城县。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见邛崃山。

    凤城满族自治县辽宁省丹东市属县,多种经营农业县,位于省境东部、丹东市西北约50公里。面积5755平方公里,人口59.8万。县府驻凤城镇。凤城县战国时属辽东郡,唐属安东都护府,明成化十七年(1481)筑城于凤凰山北,称凤凰城,隶辽东都指挥使司,为边墙重镇。1914年设凤城县。1985年始改今名。县境位于千山山脉东南边缘,地势自东北向西南降低,北部山陡谷深,帽盔山海拔1141米。叆河、草河、大洋河流贯,水量水能较富。1月均温-10.9c,7月23.3c,年降水量1049毫米,无霜期154天。林业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柞树、椴树,野生植物亦多。特产柞蚕、烟草尤为著名。境内铁路有沈丹、凤上两线。县城东南2公里的凤凰山,海拔836米,为辽东名山。山侧乌骨城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熊树梅)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浙江省天然林木良种繁衍基地,1975年成立。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市境内,在武夷山系洞宫山脉中段的浙江省最高峰黄茅尖(海拔1929米)上,面积4600公顷。凤阳山位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过渡地区,植被类型和区系成分复杂。天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有植物1400余种,多属华东植物区系,如黄山松、南方铁杉、黄山木兰、青冈栎、苦槠、天目杜鹃等。其垂直带分布大致是:1600~1300米,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竹林、杉木林等交错分布;21300~1700米,落叶常绿阔叶林,并交错地有黄山松林;31700米以上,分布有落叶林和高山灌丛及草丛。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白豆杉、南方铁杉、钟萼木、银种树、香果树、福建柏、鹅掌楸、青钱柳等。凤阳山也是野生动物良好的栖息、繁殖地,珍贵动物有金钱豹、猕猴、苏门羚、黄腹角雉、大鲵等。

    (俞康宰)

    凤阳县安徽省滁县地区辖县,安徽烤烟产地和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位于省境东北部。面积1920平方公里,人口62.98万。县府驻府城镇。明洪武七年(1374)析临淮县置凤阳县。因府治迁于凤凰山之阳(南),故名。县境位于江淮丘陵分水岭北侧,南为凤阳山,北为淮河平原,地形以丘陵岗地为主,为水旱兼作区。历史上多灾。1979年以来农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花生为大宗。凤阳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和明中都所在地。名胜古迹有龙兴寺、明皇陵、明中都城遗址、钟离古城遗址及城南25公里的韭山洞等。县城东北8公里的临淮关镇,地处准河南岸和津浦铁路上,为沿淮水陆交通枢纽和附近各县物资集散中心之一。

    (朱孟春)

    奉节县四川省万县地区辖县。面积4099平方公里,人口92.12万。县府驻地永安镇,人口3.1万,历史名城,军事重镇。川东政治、经济中心,商业发达。位于省境东隅长江三峡,三面靠山,南临大江,是四川出口之咽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奉节县春秋时为庸国鱼邑,后入巴国。汉置鱼复县,三国时更名永安县,为蜀军事据点。唐武德二年(619)设置夔州府,贞观二十三年(649)始称奉节。县境有煤、铁、硫磺、石膏、石英石及多种山林经济林木资源。奉节的脐橙果形端正,色泽鲜艳,香甜多汁,为中国良种柑橘之一。城东5公里有“诗城”白帝城,为西汉末年公孙述所建,刘备托孤立地。唐、宋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陆游等均曾在此写下许多著名诗篇。

    (郑霖)

    佛山市中国历史名城,广东省重要轻工业城市,省辖市。位于省境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佛山涌(汾江)畔,广三铁路东西横贯。东北距广州16公里。辖2区及南海、三水、顺德、高明4县。面积5496平方公里,人口279.4万;其中市区77平方公里,人口36.57万。佛山昔名季华乡,早期为广州海湾西南边缘的洲岛渔村。东晋时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僧人达毗耶舍到此建寺传教,唐贞观二年(628)在此掘得铜佛像三尊,因名佛山。佛山自秦至南北朝为番禺县地,后属南海县辖,1950年设市,1984年扩大市区,将南海县部分地区划归本市。唐宋以后,佛山涌曾是广州通西江和北江主要航道,佛山从宋代起即为全国著名手工业中心。明中叶,佛山经济已达繁盛顶点。明清时与朱仙镇、景德镇和汉口镇并称为全国“四大镇”,同时又与北京、汉口和苏州共誉为“四大聚”。清康熙到道光初年,佛山经济兴旺,是继明代之后又一繁荣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佛山渐衰。

    市境以冲积平原为主,中有小山丘,地势低洼,大致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佛山涌流经市区,河道北浅南深。北部易受水淹,靠堤围保护。布西南石湾区为红岩台地,地势高亢,盛产陶土,为陶瓷业发展提供了原料。除具历史盛名的铸铁、炼铜、陶瓷、纺织等工业外,新兴工业有电子、机械、五金、电器、化工和塑料等。传统手工业和民间工艺业尤为发达,产品蜚声各地。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多来料加工和装配生产企业。佛山多古建筑,以祖庙最负盛名。此外有中山公园、博物馆、民间艺术社等。石湾镇是综合性陶瓷业基地,有“南国陶都”之称。

    (徐俊鸣司徒尚纪)

    佛子岭水库淮河流域第1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皖西大别山区霍山县佛子岭打鱼冲口。水库集水面积1840平方公里,以防洪为主,控制淠河洪水,削减洪峰,减轻淮河中下游洪水负担,并结合蓄水灌溉,发电,改善航运,发展渔业。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钢管及发电站4部分;于1952~1954年建成。最大坝高原为74.4米,坝顶长510米。发电站装机7台,共3.1万千瓦,年发电量9350万度。有效灌溉面积已接近33万公顷。以灌溉水稻为主。1969年200年一遇特大暴雨,大坝安然无恙。1983年大坝加高1.5米,最大坝高为75.9米,总库容4.96亿立方米。为配合佛子岭水库梯级开发,1956~1958年于其上游建磨子潭水库,集水面积570平方公里,总库客3.37亿立方米。

    (朱孟春)

    伏牛山秦岭东段重要山脉。黄河、淮河、长江3大水系的分水岭,主脊又为中国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线。西北端起于河南省界,东南止于方城缺口,长约250公里,宽约40~70公里。主要岩层由元古界的片麻岩、片岩、大理岩和多期的花岗岩体所组成。矿产有铜、铅锌和铬等。伏牛山西北段山体宽阔完整,山势高峻雄伟,由此向东南分支解体,山势也逐渐低缓。分水岭主脊尖峭山峰林立,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老君山2192.1米,玉皇顶2211.6米,位于其西北的鸡角尖海拔2212.5米,是伏牛山最高峰。山地森林被覆率15%以上,草坡广布,是林牧副业交错地域,垂直分带现象明显。伏牛山主脊南坡植被自下而上有落叶阔叶林(800~1800米),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1800~2000米),针叶林(2000~2250米),灌丛草甸(2250米以上);北坡植被的垂直分布为落叶阔叶林(750~1700米),针叶与落叶阔叶林(1700~1900米),针叶林(1900~2200米),灌丛草甸(2200米以上)。

    (李润田)

    扶余市吉林省白城地区辖市,中国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位于吉林省北部松嫩平原。隔江与黑龙江肇源县为邻。面积5541平方公里,人口95.54万。清初设伯都讷站,为吉林通往内蒙古交通要道。雍正四年(1726)增设长宁县。1913年改扶余县,1987年撤县设市(县级)。市境南、西南、北为松花江,东北为拉林河。南部沿江台地地势较高,海拔160~200米,耕地面积大,居全省第3位。主要为黑沙土和黑粘土。年均温3~6c,无霜期140~150天,降水量450~550毫米。灌溉发达,农产以玉米、大豆著称。东部为大豆、高粱产区,中部为玉米产区,西部为谷子和小麦区。防护林基本达到林网化,对防风固沙,保证农业丰收起良好作用。扶余油田分布于市境西部,是中国已建成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工业有农机修造、水泵、电机、石油化工、纺织、造纸、印刷和食品等。

    (王兆明)

    涪陵市四川省重要港口、乌江下游物资集散中心,涪陵地区辖市、行署驻地及经济中心。位于乌江汇入长江处,面积2946平方公里,人口103.01万。涪陵是2000多年前巴国祖陵所在地。汉置枳县,隋始称涪陵县,唐置涪州。1913年复为涪陵县,1983年改为地辖市。全市水路交通方便,货运年吞吐量达121万吨。工业有机械、炼铁、造纸、化肥、造船等。但以轻工业为主,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4%。所产榨菜畅销70多国。城西长江的白鹤梁石鱼,系宋朝续刻,是长江流域观察水位、天文历史最长的气象水位站,已列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南梓里乡境内的乌江溶洞长数公里,有“地下宫殿”之称,为四川大溶洞之一。市区乌江上建有中国跨度最大的公路桥。

    (郑霖)

    福安市福建省宁德地区辖市,福建东部茶叶生产基地,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临三沙湾,北邻浙江省。面积1880平方公里,人口53.01万;其中畲族5万余人,是畲族最多的县市。宋置县。1990年撤县,成立县级市。境内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东西两侧分别为太姥山脉和鹫峰山脉所盘踞,闽东最大河流交溪干流纵贯中部。沿溪两岸平原、丘陵、低山、中山呈层状分布,形成向南开口的福安盆地。交溪两岸平原为主要农业地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粮食生产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甘蔗、花生、茉莉花、麻类等。水果以柿、柑桔为主。茶园遍及全境,面积达0.6万公顷,所产“坦洋工夫”茶驰名国际市场。渔业较发达,以蛏苗和蛤苗的养殖为著。畜牧业在农业部门中占有较大比重,福安花猪为著名良种。工业以食品为主,精制的红茶和所产的“蜜沉沉”酒畅销国内外市场。机械工业产值列全区首应,闽东电机厂生产的小型电动机,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远销20多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60%以上。矿产资源以赤路钼矿和际头铁矿最有开发远景。本市为闽东公路运输枢纽。赛岐港是目前闽东地区最大的商港,与东冲、琯头、沙埕等港均有通航。布境有闽东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福建第一所民族中学。

    (赵昭昞)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简称闽。介丁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0°40′。北、西、南三面分别与浙江、江西、广东等省为邻;东濒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大陆岸线长2120公里,沿海岛屿共1202座。陆地面积12.12万多平方公里。近海渔场面积13.6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3037万。辖3地区、6地级市、10县级市、54县(包括金门县)。省会福州市。

    自然条件

    多山、濒海、地处亚热带、资源多样为福建自然条件的四大特点。

    地质与地貌在大地构造上,福建属华南褶皱系和东南沿海褶皱系组成部分。其中西南部古生代曾有较大幅度沉降,沉积了海相地层。燕山运动地壳隆升,造成巨厚的火山堆积和规模宏大的花岗岩带,断裂活动非常强烈。新构造运动表现以上升为主的断块活动。煤层有90%以上赋存于早二叠纪晚期地层中。大中型铁矿均赋存在石炭、二叠纪地层中,有色、稀有金属矿产的形成多与花岗岩浆活动有关。

    多山是福建地貌特点之一。山地(包括丘陵)面积大,分布广,占全省总面积90%以上。平原面积小而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闽江、九龙江、晋江和木兰溪等河流下游及内陆盆地沿河两侧。最大的漳州平原,面积仅566.7平方公里。

    省境各类山地的组合排列富于规律性,有两列大致呈北东或北北东走向、相互平行的山脉:1婉蜒在闽、赣的武夷山脉,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和本省最大河流闽江及汀江发源地,向东北延伸与仙霞岭衔接。武夷山脉中的许多垭口是省内和赣、浙两省间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冲,也是冬半年冷空气入侵本省通道。2斜贯于省境中部的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是省内第二级河流发源地。由于闽江和九龙江切山而过,造成峡谷,也是气流运行通道。上述两大列山脉的长度和高度大体相同,长在50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1000~1100米,南段均较低。最高部分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崇安西北与江西省交界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福建和中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山高林密,生物资源丰富,已辟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两列山脉宽度均自数十公里至百余公里不等,一般北宽南窄。两坡呈明显不对称,西坡陡急,东坡舒缓,有良好的层级地形发育。组成这两列山脉的岩石,主要是火山岩和花岗岩,部分为石英砂岩、石英岩及砂岩。山地中广泛发育有高程各别的四级剥夷面,已受河流不同程度的分割。上述两大列山脉构成本省山地主体,并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连绵不断、纵横交错的峰岭;仅在东南沿海一带,由于经受长期强烈侵蚀和切割,形成较多的孤山残丘。在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主要断裂构造控制下,河流多发育为格状水系。多独流入海河流,是中国最突出的多元水系地区。

    两列山脉之间及支脉中镶嵌有许多盆地,均为在构造基础上经侵蚀作用而形成,并为河流所串联。沿河两侧发育了宽窄不一的冲积平原和数级阶地。从平原到边缘山地,即由平原而低丘、高丘、低山、中山,呈明显的层级地貌。每一山间盆地为一自然单元,在利用上均具备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有利条件。福建内陆县城如浦城、崇安、永安、三明等和较大集镇几均处于盆地中。

    大致在海拔800~900米以下的山地都发育了红色风化层,厚者达20~30米。闽东南沿海的低丘陵多由花岗岩风化层组成,坡缓顶平,形成红土台地,当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时,极易引起水土流失。

    福建濒临东海,海岸线总长3051公里,次于广东、山东,居全国第3位,而其曲折程度则超过广东、山东,成为地貌上的又一特点。山地多逼近海岸,大部分属基岩海岸。自第四纪以来,海岸以上升为主,形成数级海岸阶地,但在形态上却明显呈下沉海岸特征,闽江口以北海岸尤为醒目。

    福建沿海港湾众多,自北而南主要有沙埕港、三都澳、福州港、湄州港、泉州港、厦门港和东山港等。港湾深度一般较大,两侧均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形势,港域广阔,风小,掩护条件好,多为天然良港。在大港湾内常包有若干小港小湾,有利于对港湾多方利用。

    沿海岛屿总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较大者有平潭、金门、琅岐和南日等。岛屿紧靠大陆,岩石组成和地貌形态与相近大陆一致,为内侧港湾提供良好掩护条件。

    全省沿海拥有19.8万公顷的滩涂,其中有一半已作围垦、养殖、晒盐之用。浅海面积约41.9万多公顷,养殖仅利用0.55万多公顷。

    气候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西北有高峻的武夷山脉为屏障,削弱了冷空气的入侵;东濒海洋,暖湿的海洋气流可不断向内陆输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以温暖湿润为显著特色。大致上以福州—福清—永春—漳平—上杭—线为中、南亚热带分界线。

    省境大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为440~530千焦耳/平方厘米。日照时数1700~2300小时,2000小时的等值线与中、南亚热带的分界线大体吻合。年均温17~21c,最热月均温在28c左右,最冷月为6~13c,大于10c活动积温为4500~7500c。年降水量1100~2000毫米,内陆多于沿海,山地多于平原;受地形影响,降水分布自东向西呈两低两高现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以春夏季最多,夏秋间有台风雨,冬季降水虽少,但也可达160~240毫米。风向的季节性明显,冬季多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水文省内有大小河流663条,总长约1.3569万公里,河网密度为0.1公里/平方公里,在全国较突出。河流分属于29个水系,多源于武夷山脉或鹫峰—戴云—博平岭山脉。独流入海,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多元水系。受北东或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水系多呈格子状或扇状,干支流成直角相交,中、上游流域面积大。源于高大山脉的河流经许多山间盆地,比降大;河谷呈串珠状,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水量丰沛,水力资源丰富,且有良好的库址和坝址。

    福建是全国多山、多雨的省份,径流系数在50~60%以上,径流资源丰富,平均流量变化不大。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却相当明显,最大月平均流量与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5~12倍。河流含沙量一般为0.25~0.35千克/立方米,但因径流量大,输沙量仍相当可观。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省境隶属于两个自然地理区。

    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省境南部属此区的一部分。区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并有福州、漳州、泉州、兴化等较大的平原。气候暖热湿润,地带性植被为季雨林,但保存极少。人工营造的马尾松、相思树、桉、木麻黄等分布普遍。农作物可一年三熟,为双季稻主产区。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为主,是中国重要的蔗糖产区之一。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

    中亚热带浙闽沿海山地常绿阔叶林区省境北部属此区的一部分。以低山为主,山地中有许多盆地,气温较前区低,但降水较丰,台风影响小。省内河流多发源于此,支流多,河网密度、河床比降和水量均较大,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人工营造的有大面积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毛竹林,是全国重要木材产地。土壤为红壤和黄壤。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如茶、油茶、油桐等种植极为普遍。省内煤、铁和有色金属等矿产多集中于此。

    发展简史

    早在三四千年前,福建已有古越族居住,从事渔猎活动,兼营农业生产。秦置闽中郡。汉初,汉高祖封越王勾践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历史上最早的福州城),闽越国废后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吴国,置建安郡。晋分为建安、晋安两郡。

    东晋南北朝(317~589)是中国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西晋灭亡时,中原人民大举迁徙福建,同时传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使福建经济发展。

    隋、唐(581~907)时期,由于兴建水利,农业发展,双季稻、甘蔗和荔枝、龙眼等已在福建开始种植。手工业如制盐、矿冶、铸铁、制茶、土贡(纺织)等均有较大发展。唐贞观元年(627)起,今福建为江南道所辖。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福建归属江南东道。唐乾元元年(758)福州经略军升为福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福建”之名始见于历史。唐末至五代十国,福建经济、文化又有较大发展。泉州港、福州港已成为福建沿海对外贸易港口。

    宋代三百多年间,北方战乱频仍,中原人民再次南迁,福建人口锐增。由于兴修水利,发展梯田、围垦,引种优良品种,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遍布全省各地,从波斯国传入的茉莉花,开始用以窨制花茶。矿冶、制茶、制盐等行业居全国前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随之兴盛。南宋时将福建作为后方重地,设一府、五州、二军,福建又称“八闽”即缘于此。

    元代泉州以其地理位置、深广的天然良港,加上元代对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视,使泉州成为中国最重要对外贸易港,世界著名城市和贸易中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贾和货船云集于泉州港。元至正十二年(1352)福建正式设省。

    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船队路经福建长乐的梅花港和泉州港停泊装卸货物。明中叶因晋江淤积,泉州港渐趋衰落。为适应国内外贸易之需,于闽南新辟了漳州、厦门两港。明代海禁,私商利用漳州港地理位置进行走私贸易,曾盛极一时。明天启年间(1621~1627),厦门直接开展海外贸易,以其港口优良、海运便利,遂取代泉州港而迅速兴起。

    明中叶以后,倭寇和红夷(西、葡、荷等殖民主义者)大肆骚扰福建沿海各地。直到明末清初,才清除外患。但清政府为了扑灭本省的抗清力量与利用福建作为镇压台湾抗清势力的基地,下令迁海,对外贸易陷于停顿,粮食生产不能自给,成为缺米区,闽东南地区皆依赖台湾米和走私进口洋米。另一方面,参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闽籍官兵,也由于清政府厉行海禁,不能返回故里,而绝大部分留在台湾与当地的高山族等土著民族一起从事耕垦。据估计,台湾现有人口中祖籍在泉州市一带的约有800多万人。

    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迫辟为通商口岸。1866年清政府于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创办规模最大的造船厂,成为福建近代工业的萌芽。此后小型民族工业,如制糖、面粉、制茶、纺织等也相继建立。直至20世纪初期,福建的民族工业略有兴起。

    抗战期间原畅销于国内外的茶叶、蔗糖、水果、漆器、瓷器等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也因海运中断,销路停滞,产量下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福建经济陷于崩溃境地。

    福建是革命老根据地,大部分地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过苏维埃政权的老苏区。如闽西苏区、闽北苏区、闽东苏区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福建的社会经济开始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全省人口3037万,其中包括金门、马祖等岛屿5.78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6.68%,农村人口占83.32%。1950年全省人口为1210.5万人,至1990年已增加一倍多,但市镇、农村人口的结构基本无变化。全省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248人,较全国人口平均密度大1.1倍。从闽江口到厦门港一带沿海是全省人口最密集之地,如泉州平原平均每平方公里1200人以上,福州平原为千余人。内陆山区,除河谷平原、低丘陵地带外,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都不到百人。

    全省以汉族为主,约有2958.44万人,占总人口的99.46%。其他有畲族(34.64万人)、回族(9.21万人)、苗族(0.39万人)、壮族(0.79万人)、满族(0.52万人)、高山族(0.05万人)等25个兄弟民族。

    中国主要侨乡之一,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约有700多万人,约占全国华侨人数的1/3,其分布遍及亚、非、欧、美等各大洲,但以东南亚各国为主。厦门市和泉州市为省内主要侨乡。

    经济概况福建原有经济基础较薄弱,1949年以来,福建与海外贸易中断,影响经济发展,为中国沿海经济水平较低,工农业较落后的省区。1950年在福建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约占74%,工业占26%。80年代以来,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合理利用侨资和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先后建立厦门经济特区、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和台商投资区。经济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一个由食品、纺织、造纸、服装、家用电器等轻工业和冶金、电力、煤炭、造船、电子、化学、建材及森工等重工业组成的工业体系。至1990年在福建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已占81.12%,其中轻工业占62%,重工业占38%。农业则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8.88%,国民经济内部结构渐趋合理,但工农业总产值仍属中国较低省区。

    农业全省宜于发展水稻、甘蔗和各种亚热带、热带性经济作物和水果,是中国甘蔗、茶叶、水果的重要产区之一。山地广阔,森林面积大,是中国东南沿海森林资源最丰富的省区。海产资源亦丰,沿海渔业较发达。

    全省约有耕地123.65万多公顷,其中80.8%为水田。沿海平原地区多为一年三熟或二年五熟,山区则以一年二熟为主,全省平均复种指数为221.1%。

    1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次为甘薯和小麦。大部分农田属中低产区。

    2经济作物面积约占作物播种面积的8.5%,主要有甘蔗、花生、油菜、黄红麻、烤烟、茶叶等。其中甘蔗单产居中国首位,甘蔗种植面积约占中国的1/10,蔗糖产量约占全国的1/6。甘蔗主要分布于闽东南沿海,尤以仙游县产量为高。植茶历史悠久,所产“武夷岩茶”、“乌龙茶”、“白琳工夫茶”和“茉莉花茶”等都具有独特的品质,为国内外市场畅销珍品。烟叶以产于龙岩地区的永定烤烟闻名全国。种类繁多的水果中以柑橘、龙眼、荔枝、菠萝、枇杷、香蕉列为六大名果,次为橄榄、李等,主要产于福州以南沿海地区。漳州市被誉为“水果之乡”。龙眼是福建特产水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中国首位。荔枝产量仅次于广东,居中国第2位。漳州市所产水仙花,驰名海内外。在闽东南沿海避寒避风、水热条件较好的马蹄形盆地内,种植有橡胶、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

    3全省森林面积达550.34万公顷,木材蓄积量4.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18%,居中国第2位,比全国平均覆盖率高12.3倍。此外有竹林58万余公顷,绝大部分为毛竹,毛竹面积约占中国毛竹总面积的1/5。每年向国家提供350万立方米木材和1000万根毛竹。采伐量居中国第4位,是中国木材、毛竹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全省森林主要分布于建阳地区和三明市。有“绿色金库”之称。同时,全省还有油茶、油桐、板栗、乌桕、棕榈和漆树等较重要的经济林木,林副产品也丰富多样,其中笋干产量居中国之首,松脂居第2位。此外,在省境沿海岸已着手营建防护林带。

    4草山草坡面积广。20世纪50年代以来养猪业发展较快,牛、羊业发展则较慢,尚有大面积草山草坡可资利用。

    5拥有近海渔场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且因濒临亚热带大陆架浅海,故渔场条件优越。鱼类中经济价值较高者即达百余种,捕捞量以带鱼、鳗鱼、鱿鱼、鲐鱼、大黄鱼、蓝圆鲹、鳀鳁鱼和蟹虾类等为大宗。沿海有闽东、闽中和闽南3大渔场,以闽东渔场产量为最大。沿海有大片滩涂和浅海,80年代以来海带和紫菜等的养殖发展较快,并发展了蛏、蛤、蚶、牡蛎和贻贝、江瑶贝、扇贝、海蚌等的养殖。港养对虾和鲻鱼的产量也逐年增加。可养淡水水面也有近557平方公里之多,1990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152.98万吨,其中海产品占88.48%。

    农业区全省大致可分为4个农业区:

    1闽东南沿海农业区。农作物单产居全省之冠。但人多地少,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红黄麻种植面积大,甘蔗单产居中国第1位。水果以龙眼、荔枝产量名列全国前茅。渔业也颇发达。

    2闽东北沿海农业区。茶叶和渔业生产居全省重要地位。油茶、油桐产量也大。闽东渔场为全省最大渔场。

    3闽西北农业区。以森林资源最为丰富,是中国木材基地之一。毛竹蓄积量居全省之首。耕地面积大,全省大部分商品粮县集中于此。茶、油茶、油桐等种植较多,土特产丰富多样。

    4闽西南农业区。衣产品颇丰。毛竹蓄积量大,还富森林资源和林产品。

    工业以轻型、小型为特点。均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轻工业集中于沿海城市,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重工业主要分布于内地县市。

    1轻工业以制糖、制茶、制盐、罐头等食品工业较发达,造纸、纺织、电子等也颇重要。制糖工业在中国占重要地位,集中分布于福州以南的沿海甘蔗生产区。罐头工业集中于厦门、漳川、福州、莆田等地,所产“水仙花”名牌罐头畅销世界各地。其中蘑菇罐头的产量约占罐头产量的一半以上。制茶、卷烟以品质优良著称。造纸工业历史较长,原料丰富,土纸如龙岩连史纸、宣纸,是重要的出口产品。20世纪50年代后,新建南平和青州造纸厂,扩建福州造纸厂,产品有新闻纸、牛皮纸、有光纸等。鞋革、服装等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2手工艺术品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主要有瓷器、脱胎漆器、角梳、木雕、寿山石雕和软木画、珠绣、竹编、八宝印泥及贝雕等。

    3重工业原有基础较薄弱,经40多年发展,已拥有机械、化工、电力、冶金和建材等部门。90年代初兴建了年产250万吨的肖厝炼油厂。

    机械工业产值居福建重工业之首。在其主要产品中,以质量较高的st系列单相发电机、z32a钻床等,在国际市场享有声誉。

    基本化学工业仍较薄弱。福州第二化工厂是全省最大化工厂,产品有聚氯乙烯树脂、漂白粉、盐酸、液氨和农药等;三明化工厂是全省最大氮肥厂。

    矿产资源丰富多样,有色、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较全而丰,其中有世界罕见的大矿——清流行洛坑钨矿和大型富钽型锯钽矿床,以及上杭的大型富铜矿,还共生有金和钼。非金属矿以叶蜡石储量居中国首位,主要分布于东部火山岩地区。高岭土、重晶石、萤石等的储量在中国均居前列。沿海东山、平潭所产的石英砂,质量好,是玻璃工业的上等材料。

    冶金工业以钢铁工业为主。铁矿以中等品位的磁铁矿为主。龙岩马坑铁矿是全省最大铁矿。三明钢铁厂和龙岩特钢厂已初步形成年产钢30万吨、生铁35万吨、钢材35万吨的规模。三明钢铁厂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主要产品有轧制轻轨、中型材、小型材和线材等。

    4水力资源蕴藏丰富,装机容量可达705万千瓦,其中闽江约占一半以上。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力工业发展较快。建成了古田溪电站,装机容量25.6万千瓦。80年代初期,开始筹建沙溪口、水口等大中型水电站。其中沙溪口电站已建成发电,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水口电站装机容量将达140万千瓦,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重要的大型水电站。福建发展中小型水电条件优越,永春、光泽、南靖等10县已被列为中国实现农村电气化县份。发电能力为140万千瓦的福州火力发电厂和20万千瓦的漳平火力发电厂已先后建成。

    5建筑材料十分丰富。除石灰石外,还有质佳量多的海砂、河砂和花岗石。经5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能生产水泥、水泥制品、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几十种产品。全省拥有大、中、小型水泥厂60多座,其中以永安水泥厂为最大,顺昌水泥厂工艺最先进。

    交通运输20世纪50年代以前,省内仅有少量公路,加之山岭连绵,河流湍急,故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说。但沿海海上运输则较为便利。50年代以后,陆上交通发展迅速,海上交通近年来始有较大发展。

    1鹰厦铁路和来福铁路是福建省的运输大动脉,二者共跨越22县市,并与浙赣铁路相连,沟通了福州、厦门以及省内与省际的联系。目前正动工建设漳(平)泉(州)湄(州湾)铁路,长250公里,将途经安溪、南安、惠安、仙游、莆田等县市。南平至江西横峰的铁路也已动工兴建。

    2公路运输以福州为中心,厦门、漳州、泉州、南平、永安、龙岩为枢纽,形成市、县、乡、村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高集海峡大桥是闽南公路的组成部分,亦为福厦公路进入厦门岛的通道。1989年以来分别开辟了福州、莆田、泉州、南平至浙江、上海和广东的客运新线28条。

    3全省河流属山地型河流,航运能力较低。闽江为省内最重要的内河航线,南平为航运中心。

    4为恢复和适应海上运输,特别是开拓远洋航运及出口、转口和过境贸易之需,厦门东渡港新建的4座万吨级以上的码头已交付使用。福州马尾港70年代所建的2座5000吨级和2座万吨级码头泊位,经整治已可使用。现正积极筹建湄州湾内的秀屿港和肖厝港。它如泉州后渚港、东山港、福安赛岐港等也开始建设。1990年新辟了福州、厦门至印尼的海上新航线。

    5航空运输已开辟福州、厦门二市之间及其分别与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成都等市之间的航线。1983年厦门建成国际机场后,已辟有至新加坡等地的航线。

    (赵昭昞)

    福清市福建省重要侨乡。位于省境东部沿海。面积2430平方公里。人口106.58万;其中归侨和华侨约25万人。唐置福唐县,五代后唐时改名福清县。1990年撤县设市,并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多低山、丘陵,中有若干山间盆地;东南部以台地、低丘陵为主,此外有冲积—海积平原。沿海地形破碎,海岸曲折,岛屿众多,以江阴岛为最大。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龙江为最大河流,中、下游有灌溉和航运之利。福清历史上水、旱、风灾严重。自兴建东张水库和营造防风林带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很大。粮食作物以稻谷和甘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为花生、油菜籽和甘蔗。工业各部门中,食品占较大比重,有全省最大的榨油厂。渔业以养殖业为主,以龙田蛏、东营花蛤著名。高等学校有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城东南有明建瑞云塔,结构精美。海口宋建的龙江桥,全长476米,为福建省现存结构最完整的古代石梁桥。

    (赵昭昞)

    福州市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福建省省会,重要的轻工、外贸基地和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闽江下游。辖5区及闽侯、永泰、长乐、连江、闽清、福清、平潭、罗源8县。面积1.1968万平方公里,人口535.3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29.24万。

    福州城建置始于西汉初,迄今已达二千多年。此后历代福州均为都、郡、州、府、行省治所,政治、军事中心。唐开元十三年(725)改闽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福州之称始见于史,且“因州西北有福山”(今董峰山)而得名。宋时编户植榕,绿荫满城,故名榕城。又因城区有乌石山、于山、屏山3山鼎峙,别称三山。鸦片战争后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辛亥革命后为闽侯县建制。1946年成立福州市。

    布境位于盆地中,周为海拔600~700米的山岭怀抱。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市境。因南台岛之阻,在侯官附近分为南北两支,至马尾汇流,向东北出盆地,复受琅岐岛之阻,分流入海。盆地中闽江支流甚多,以大樟溪为最。福州平原主要由闽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土地肥沃,为重要农此区。盆地内断裂构造密集,近期仍有活动,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温泉出露于北西向断裂带上。福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9.6c,1月均温10.5c,7月28.2c,年较差不大。降水丰沛,年降水量1342.5毫米。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北缘,地带性植被为含有少量季雨林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低丘和平原栽植有橄榄、龙眼、荔枝和柑橘等果树。山地丘陵以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为主。平原多为水稻土。

    农业生产精耕细作,产量较高。平原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两熟;山丘多种甘薯。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以茉莉花为最重要,加工制成的茉莉花茶驰誉中外。

    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建立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医药、轻纺和建材等工业部门,并扩建了电力、造纸等工业。80年代初期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创办了福日公司电视机厂和福州胶合板厂等。手工艺品历史悠久,主要有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等。其他有软木画、木雕、角梳、雨伞等。

    福州河海交通方便,既是闽江流域物产集散中心,又是海上运输物资的转运站。福州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与这一有利地理条件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以后,修建了来福铁路和福厦等公路,整治了闽江航道,兴建了马尾港码头,开辟了通往北京、上海、广州、南昌、武汉、惠阳及香港等航空线。福州航标区已建成台湾海峡北部航标链。1990年又开辟了福州至印尼的海上新航线。1984年福州被列为全国沿海14个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已辟1.8平方公里为台商投资开发区。马尾于1985年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市内有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学院、福建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多所高等学院和科研机构。名胜古迹有鼓山、于山、西湖等。西郊有黄钟英将军墓。

    (赵昭昞)

    抚河鄱阳湖水系主要河流之一。上游(抚州以上)又称盱江。发源于武夷山脉西麓广昌县驿前乡的血木岭,纳广昌、南丰、南城、金溪、抚州、临川、进贤、南昌等地支流后汇入鄱阳湖。全长312公里,流域面积1.5811万平方公里。一般称主支盱江为上游,其间自南城至抚州有疏山、廖坊两处火成岩坝段,以下为逐步开展的平原或丘陵;抚州以下为下游,两岸为冲积台地,田畴广阔。过柴埠口,抚河进入赣抚平原。至箭江口,抚河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为主流,经梁家渡下泄,由青岚湖入鄱阳湖;西支分而为三,水系略显混乱,大部分经向塘、午阳回归主流,经整治后西支仅在大水年分洪,一般年份独流入湖。下游李家渡水文站年均径流总量为139.5亿立方米,实测最大流量8490立方米/秒。流域内溪涧众多,水势跌荡,水能蕴藏量约60万千瓦。

    流域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棉花、甘蔗、瓜果等,其中南丰蜜橘最负盛名。林地80余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063万立方米,其中武夷山林区和大王山林区为江西省主要木材产区,松、杉、樟、枫等为主要树种;矿产有煤、铁、铜、钾、钨、锡、铀等。

    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利工程2.9267万处,有效灌溉面积19.15万公顷,占全流域耕地面积的79.7%;还建成了以洪门水电站为首的小型水电站150余座,总装机容量5.74万千瓦,年发电18300余万度。航运工程有:1赣抚运渠。自焦石渠首利用总干渠至天王渡后,辟航道至市汊街接赣江,沟通抚河及赣江水运,终年可通行机动船。2东干渠航道。以东干渠至柴埠口以下,至温家圳,构成与浙赣铁路的联运。从此,抚河西挽赣江,北攀浙赣铁路,组成了有机的运输网络。为保护江西最大的粮仓赣抚平原,抚河下游两岸筑成抚东、抚西两大干堤,护田6.4万公顷。为减轻抚河下游圩堤及梁家渡铁路桥的洪水威胁,在抚河左岸箭江口处兴建了箭江口分洪闸,设计过闸流量1200立方米/秒,赣抚平原已成为“鱼米之乡”。

    抚河流域开发较早。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定居。古迹名胜有抚河上游南城县北的明建万年桥,桥长411米,23孔,现仍可通行汽车。宜黄县南有建于唐代的石鞏寺。

    (马巨贤)

    托顺市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煤炭基地,辽宁省以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辽宁省辖市。位于辽宁东部浑河中游谷地。辖4区、抚顺县及清原和新宾2满族自治县。面积1.0816万平方公里,人口221.83万;其中市区675平方公里,人口134.63万。抚顺战国时属燕国襄平县(今辽阳市)管辖,唐设盖牟州、新城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为防范女真族的侵扰,在浑河北岸高尔山下修筑抚顺城。1948年后曾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改属辽宁省。

    年均温6.6c,1月均温-13.9c,7月23.7c,年降水量804毫米,无霜期150天。城市兴起与丰富的煤炭资源有关。抚顺的煤层厚、埋藏浅、可露天开采,现有西露天、龙凤、老虎台等矿,生产低硫、低灰优质炼焦煤和发热量高的优质动力煤,为中国炼焦煤、动力煤基地。年产量约800万吨。煤层上部尚覆盖有数十亿吨油页岩,含油率5~12%,是露天采煤剥离物,开采成本低,可提炼人造石油。

    抚顺煤矿的前身为1903年成立的抚顺采炭所。到1934年采煤量达900万吨,占当时东北地区采煤总量60~70%。并利用油页岩发展了人造石油工业,建有3座炼油厂。在煤炭工业基础上,又发展了电力、黑色冶金(特种钢)、有色冶金(炼铝)及电瓷、水泥工业等。重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4。50年代以来,工业部门结构有很大变化:炼油、发电、炼钢、炼铝、电瓷等工业得到发展,又新建了辽宁电厂、新抚钢厂等大中型企业。原来以油页岩为原料的炼油工业,现已改用原油炼制,其产值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2%上升为1986年的36.3%;同期煤炭工业则由1949年的44%下降至6.2%。现今石油工业总产值已居全市各工业部门之首,抚顺已成为全国最大石油加工基地之一。

    沈吉、沈抚铁路横贯市区,并多工矿专用线,市内电气化铁路长达400公里。公路有沈环、黑(河)大(连)、沈通(化)等干线通过。

    市内有抚顺石油学院和多所专业学校。建有雷锋纪念馆、雷锋公园及体育馆、文化宫等。以煤精雕刻的艺术品享有盛名。东部大伙房水库是著名风景游览区,附近有张作霖墓、高尔山山城和萨尔浒山下的明、清古战场。布属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清王朝最早发祥地,有著名清三陵之一的永陵。市辖各县是辽宁省水稻产区之一。并为重点林区。

    (张耀光)

    抚松县吉林省浑江市辖县,重点林区县和著名人参产地。位于省境东南部长白山西麓。面积6152平方公里,人口28.24万。抚松县设于清宣统元年(1909),县府驻抚松镇。县境平均海拔高约千米。长白山主脉横贯全境。气候高寒多雨,年均温仅3.5c,气温垂直变化显著,由西向东递减。无霜期75~123天,是全省低温区之一。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白头山附近达1000毫米以上。林地占全县90%,属“长白林海”中心地带,千米以上山地为落叶松、鱼鳞松、红松和云杉、冷杉为主的针叶林。以下则为红松针阔混交林。阔叶树以桦、杨、柞、水曲柳和黄菠萝为主。由于境内山多林密,植被覆盖率高,利于山参生长和园参栽培,素称“人参之乡”。1981年在县境长白山原始密林中挖得重287.5克大山参,称“山参之王”,为世界罕见的山宝。栽植园参遍及全县,产量占全省半数,以优质“抚松参”闻名中外。其他药材达130余种;土特产还有鹿茸、貂皮、木耳、元蘑、熊胆等。松江河为森林工业中心。

    (王兆明)

    抚仙湖中国次于白头山天池的第2深水湖,云南省最深湖泊和第3大湖。位于滇中澄江、江川和华宁3县之间,东西最宽处11公里,南北长31公里,北部宽阔而深,南部窄而浅,最狭处仅4公里,形似倒葫芦。面积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洱海,平均深度87米,最深处150余米。总容量185亿多立方米。湖水由海口河流出,汇入南盘江。抚仙湖为断层陷落湖,岸线铰平直陡峭,湖水蔚蓝清澈,水面多浪,最大风力可达7级。除部分发源于湖周山地小溪聚集外,湖水主要靠山麓、湖缘、湖底的泉水补给。尤其是东部泉口数量多,涌水量大。湖西南面以长约1公里的海门河连通江川的星云湖。星云湖湖水较浅,平均水深9米,最大水深12米。河岸中段石壁刻有“鱼界石”三字,星云湖中的大头鱼与抚仙湖中的抗浪鱼都至石而返,蔚为奇观。抚仙湖流域面积达1080平方公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油菜等,是著名“滇中谷仓”和烟、油产地。

    (陈永森王霞斐)

    抚远县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辖县,省重要渔业基地县和边防要地。北濒黑龙江,东临乌苏里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两江汇合的抚远三角洲(黑瞎子岛)东北角为中国的最东端。全县面积6264平方公里,人口4.3万。县府驻抚远镇。抚远是中国古代黑龙江流域各部族人民渔猎地区。自周秦起历属中原各王朝管辖。辽金时代在此筑城设卡。1909年设绥远州,1913年设绥远县,1929年改抚远县,取边陲安宁之意。县境位于三江平原东北部,地势低平,海拔仅50米左右,山丘最高279米。平原上江河纵横,除黑龙江、乌苏里江外,尚有浓江等。大小湖沼计500余。江河盛产大马哈、鲤、鲢、鳜、鲫等鱼,是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产区。大力加湖上通浓江,下联黑龙江,水产资源丰富,县境荒地多,土质肥沃,适种小麦、水稻、大豆、玉米和谷子,现已开垦5万公顷,仍有近27万公顷宜农荒地可供开垦。抚远镇位于黑龙江畔抚远山麓,依山临江,景色壮丽,形势险要,为重要边城。城东城子山有辽金“莽古塔”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庆云)

    抚州市见临川市。

    滏阳新河见海河。

    阜平县河北省保定地区辖县。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位于省境中部太行山东麓。面积2480平方公里,人口19.04万。县府驻阜平镇。金明昌四年(1193)始置阜平,治所在今县城。清康熙年间曾移治所王快,后移今治所。县境位于山区,山地约占3/4,山高坡陡,地势险峻,大部海拔千米以上,最高峰歪头山2286米。河谷盆地仅约200米,高差悬殊。抗日时期为革命根据地之一,1938年在此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成立普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为晋察冀边区政府和华北军区司令部所在地。1948年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曾在城南庄居住,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并发表了《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等著作。县境林地面积大,富铜、金、石灰石、大理石、石英、云母等矿藏。80年代初,发展了采矿、建材和食品等部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主要农业品有小麦、玉米。特产有柿、核桃和大枣,尤以阜平大枣著名,年产量居中国各县之首,畅销国际市场。

    (邓绶林唐学曾)

    阜新市辽宁省“煤电之城”,省辖市。位于省境西北部。辖5区和彰武县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面积8938平方公里,人口183.05万;其中市区448平方公里,人口73.35万。公元前2世纪燕国开拓辽河流域,筑长城横贯阜新境内,长城以南属辽西郡,以北为东胡族居住区,以后历代少数民族杂居。清光绪三十年(1904)设阜新县,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1940年分矿区为阜新市。市境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均温7.5c,1月均温-11.6c,7月24.2c,年降水量539毫米。因蒸发旺盛,多大风,易干旱。煤矿资源丰富,储量集中且接近地表,东起新邱,西至清河门,号称“百里矿区”,利于发展煤炭、电力和化学工业。有规模宏大的露天煤矿和坑口电站,为中国重要能源基地之一。海州区是全市行政、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工矿企业分布于新邱、太平、清河门等地。新义铁路(新立屯—义县)纵贯市区,公路有京沈、锦阜、沟奈(沟帮子—奈曼旗)等干线通过。市内有喇嘛教海州庙遗址。

    (熊树梅)

    阜阳市安徽省西北部新兴工业城市,阜阳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省境西北部,泉河、颍河汇流处。面积50.5平方公里,人口23.63万。历史上为郡、州、府、县治所在地,曾有汝阴、颍州、顺昌之称。1975年析阜阳县城关镇及郊区置阜阳市。市境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工业有食品、纺织、机械、建材、造纸、化工、电力、皮革等部门。全省最大的阜阳肉联厂在市区东北部。交通便利,是淮北平原西部的交通枢纽。有长途客车通附近县市;铁路有徐(州)阜、商(丘)阜、阜淮(南)3线交汇于此;豫皖地方铁路漯(河)阜(阳)线也于1990年8月开通。颍河、泉河部分河段可通小货船;民航班机可达合肥。阜阳城历史悠久,唐宋时有不少名人雅士(如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东坡等)出任颍州,素称“人才荟集之邦”。名胜古迹有南宋抗金名将刘锜祠(一称刘公祠)等。

    (朱孟春)

    富锦市黑龙江省重点产粮和甜菜基地,松花江下游重镇。位于省境东北部。面积8229平方公里,人口40.09万。原为赫哲人渔猎地带,近代移民增多,1881年设富克锦协领,1909年始建富锦县。1988年改为县级市,并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除城东乌尔古力山(海拔545米)和城西别拉音山(472米)外,余皆为平原和残丘。平均海拔60多米。西南略高,中部低洼平坦,为广阔平原。土地肥沃,适种小麦、大豆、玉米和甜菜。与邻近的宝清、集贤、同江等县同为中国最大垦区和新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工业主要有机械、冶金、建材、木材、加工、造纸和食品,生产小四轮拖拉机等。交通便利,境内松花江航运条件优越。福(利屯)前(进)铁路贯穿市境,直抵三江农垦中心。市府所在地富锦镇北依大江,南近铁路,人口近6.5万,是富锦市经济中心和松花江下游重要港口,誉为三江平原上的明珠。

    (曾庆云)

    富阳县浙江省杭州市辖县。位于杭州市西南,富春江流贯县境。面积1808平方公里,人口58.88万。县府驻富阳镇。秦置富春县。晋改富阳县。1961年新登县并入。1988年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县境为浙西丘陵山地一部分,以富春江为界,西北为天目山余脉,间有小盆地;东南为仙霞岭支脉,地势较高。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茶叶产量亦丰。手工业以土纸闻名,富阳土纸生产历史久,产品有文化纸、包装纸、坑边纸等,产量为全省之冠,销往国内及东南亚。县中南部有富春江冶炼厂,是省内较大的有色冶金企业。特产富春江鲥鱼肉质细嫩,脂厚味美。沿江两岸为富春江风景区,以富阳镇东的鹳山著名,山截江而立,峰峦秀丽,上有“春江第一楼”等建筑,可远眺富春景色。现代文学家郁达夫故居在富阳镇。

    (俞康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