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地理环境 中国地理·N

    那曲地区西藏自治区重要牧区。位于自治区北部,地处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辖那曲、巴青、比如、聂荣、索县、安多、班戈、申扎、嘉黎、尼玛10县。面积4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30.66万。地区行署驻那曲镇是西藏北部交通枢纽。那曲地区东南部为外流水系,地形切割破碎,高山峡谷相间;西北部为内流水系,湖泊星罗棋布;南部以大中型湖泊为主;北部以小型湖泊居多,且多为盐湖。著名大湖有纳木错、色林错、当惹雍错、扎日南木错、班戈错。那曲地区气候具有由寒冷半湿润向寒冷干旱气候过渡的特点,年均温和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如索县年均温1.4c,年降水量580毫米;那曲年均温-1.9c,年降水量400毫米;申扎年均温-0.3c,年降水量299毫米,北部多暴风雪和冰雹。那曲地区草场资源丰富,东部为高山灌丛草原,西部为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畜牧业历史悠久,以放养牦牛、绵羊为主;东部各地可种植青稞、元根等,产量不稳定,易受霜冻和雪害。矿产资源丰富,盐湖中盛产石盐、芒硝、钾盐、天然碱、硼酸盐,富含钾、镁、锂、硼、铷、艳等多种元素。东巧—班戈一带有丰富的铬铁矿,安多县北部有西藏最大的土门煤矿。距那曲镇2公里的中低温地热田已开发利用。那曲地区盛产冬虫夏草,年产量约达5000千克,为西藏冬虫夏草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此外还产贝母、麝香等贵重药材。野生动物有西藏特有的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藏羚、雪豹、鹿等。

    (温景春)

    纳木错中国第2大咸水湖,亦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藏语为“天湖”之意,蒙古语称“腾格里海”。位于藏北高原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峰北麓,西藏自治区当雄和班戈县境内。介于北纬30°30′~30°35′,东经90°16′~91°03′。湖面海拔4718米,湖水面积1920平方公里,湖区面积1.061万平方公里。

    纳木错是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构造断陷湖。湖泊长约80公里,宽约40公里,呈西南—东北向,西宽东窄,周长318公里,最大水深30米。湖岸可见三级阶地。湖泊南岸紧逼念青唐古拉山,湖泊长轴方向与山体走向大体一致。湖东南岸有呈北东—南西走向、高出湖面200~300米、伸入湖内3~4公里的扎西多半岛。半岛北端耸立两座石灰岩丘陵,东岸和西岸为湖滨平原。平原分布有多道环湖砂砾堤,并有三级阶地;北岸是由石灰岩和砂页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多以半岛形式深入湖中,构成众多岬湾和岛屿。

    纳木错在水化学上属微咸水湖,矿化度为1697~1732毫克/升,为藏北湖群中矿化度最低者。ph值为9,属重碳酸盐类钠组水。湖水呈正温层分布,分层现象明显。湖水主要靠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汇入湖中的主要河流有波曲、昂曲、侧曲、你亚曲等。

    纳木错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草原地带,在海拔4800米以下的湖成平原上发育草原;48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在湖滨湿地及河流两岸有沼泽化草甸;在河湖边缘浅水带有水生植被。

    纳木错湖区是著名的牧区,湖中盛产高原裸鲤。鸟类有斑头雁、翅麻鸭、秋沙鸭、白翅翎、西藏毛腿沙鸡等。

    (温景春)

    纳木那尼峰喜马拉雅山西段最高峰,海拔7728米。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境,玛旁雍错、拉昂错以南,北纬30°04′,东经80°06′。和冈仁波齐峰遥遥相对,系由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组成的孤立山峰,峰顶终年积雪,周围冰川发育。为中国对外开放山峰。中日友好纳木那尼峰联合登山队于1985年5月26日登上顶峰。

    (温景春)

    南安县福建省泉州市辖县,福建经济作物重要产区,中国商品牛基地县之一,山鸡出口基地。位于省境东南沿海,晋江中游。面积1985平方公里,人口132.09万;其中归侨和侨眷约17万人。县府驻溪美镇。三国吴置县,名东安县。晋改称晋安县,隋定名南安县。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呈明显阶梯状。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西溪自西向东横贯中部,形成串珠状盆地。东溪自北向南,沿溪形成河谷平原,在双溪口与西溪汇合后始称晋江。南部濒围头湾,海岸较平直,淤积严重。属南亚热带气候,暖热湿润。夏秋之交易受台风侵袭。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兴建了山美等182座水库,加强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粮食和甘蔗、花生、黄麻的产量及农业产值均居全省前列。果园面积大,以龙眼、橄榄、柑橘为大宗。茶叶以眉山和丰州石亭茶著名。牧业以猪、牛为主。山鸡养殖业发展迅速,建有诗山红星山鸡养殖场。工业则以食品占较大比重,其中以制糖业为主。南安磨石远销日本、新加坡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石井港至厦门可通行汽船。境内多名胜古迹。石井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里,辟有郑成功纪念馆;康店村复船山有郑成功墓。

    (赵昭昞)

    南昌市江西省省会,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革命历史名城。地处赣江下游东岸,向九铁路上。辖5区及南昌、新建、进贤、安义4县。面积7402平方公里,人口372.59万;其中市区面积617平方公里,人口135.41万。

    南昌有2100多年历史,自古为中国南北交通要道、重要军事据点。春秋时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为九江郡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分九江置豫章郡,在今南昌旧城东南筑南昌城为治所,为历史上最早的南昌城。西晋元康二年(292)为江州治所,东晋初年州治他迁,南昌城仍为重镇。隋开皇九年(589)置洪川总管府。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改洪州为江南西道治所,宝应元年(762)改县名钟陵,贞元年间复称南昌。宋复改南昌府为洪州,为江南西路治所。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西行中书省,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据江南,改为洪都府,次年改南昌府,故又别称洪都。明、清及1911年后沿称南昌,为江西省治所。1926年设市。

    市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九岭山脉东端支脉西山耸峙于西南,绵延50余公里,最高峰洗脚坞海拔842米。从西山山麓向东南延伸,由红色低丘岗地渐过渡到鄱阳湖平原,为赣江、抚河等河流尾闾,河渠纵横。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热,为著名夏季炎热地之一。年均降水量1762毫米,集中于4~6月。市郊农产富庶,素称“鱼米之乡”,为全省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1949年以前,南昌仅有一些手工业工场。5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已建立一批初具规模、门类较齐全、基础较好的工业企业,如轻纺、机械、化工、电子和钢铁等,全市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1/4,轻工业产值约占全省的1/3。传统工艺品瓷版画、乳白瓷雕、象牙微雕等均远销国外。除老城区为居住、商业区和分布轻纺、化工、食品、机械等工业外,又在郊区发展和建设了昌北、罗家工业区和长堎、湾里、石岗、莲塘、向塘等小城镇。其中昌北的麦园为电子工业区,蛟桥为农机工业区,双港以北鸡笼山为化工区,罗家镇则为钢铁和化肥工业区。

    南昌为江西水、陆、空交通枢纽。铁路有浙赣和向九线与省内外相联,公路干线通往全省及邻省。水运以赣江、鄱阳湖为主。民航有通往北京、上海、福州、广州、武汉、厦门、桂林、长沙等市及省内景德镇、赣州等航线。

    市内有江西大学、江西师大、江西农大、江西工大、江西财经学院、江西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省科学院及20余所科研单位。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和刘伯承等领导北伐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南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被誉为“英雄城”。市内建有“八一”起义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市区有“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地,梅岭有方志敏烈士墓等。名胜古迹则有百花洲(今八一公园)、青云谱等。

    (范祖仁)

    南充市四川省南充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四川最大丝绸工业中心,最大石油产区,川北交通枢纽。位于嘉陵江中游。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26.77万。南充汉置汉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南充县。因唐虞时代称“有果氏之国”,故南充亦称“果城”。1950年设市。自古以来,南充即以丝织工业发达著称。早在唐代,南充丝绸就列为“贡品”,并通过长安运往日本。南充附近地区年产蚕茧数十万担,其他农副产品也相当丰富,为轻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故丝纺和食品工业均较发达。丝织和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居第1位。所产“顺庆大绸”和其他绫罗绸缎久已盛誉国际市场,成为中国四大丝绸工业城市之一。石油和机械工业也具一定规模,是四川重要汽车配件产地。水运北通广元,南联重庆,货运年吞吐量达50多万吨。公路有南渝、南蓉、南达等干线,是四川目前最大汽车客运站。航空与成都、重庆、达县等地有直达班机往来。水陆交通方便,有“川北心脏”之称。南充是四川省文化中心之一,有石油、师范、医专等高等院校。所产冬菜为四川著名特产。

    (郑霖)

    南丹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辖县,重要矿业县。位于自治区北部,与贵州省毗邻。面积3916平方公里,聚居有壮、汉、瑶、苗、毛南、水等多民族,人口26.53万。县府驻城关镇。南丹县原称南丹州,1917年降州为南丹县。县境崇山峻岭,海拔多在800~1200米,河谷深切,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因地处高原边缘,气候属亚热带山地气候,年均温16.5c,年降水量1333毫米,3~5月常降冰雹,全年无霜期295天。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境内地质构造复杂,为丹(南丹)池(河池)矿带六大矿田之一,矿藏丰富,已发现的有色金属矿储量达1.8万亿吨以上。其中大厂一带,锡矿藏量约占全国的1/3,占世界的1/7。铅、锌、锑藏量亦丰。此外,还伴有钢、银、镍、镉等稀贵金属及大量硫和砷,是国内少见的以锡为主的多种有色金属矿带。南丹县将发展为中国南部重要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黔桂铁路和黔桂公路纵贯全县。县境有莲花山古城堡遗迹。

    (陈德高)

    南渡江海南岛最长河流。发源于昌江、白沙两县交界的坝王岭(黄牛岭附近),东北流经白沙、儋县、琼中、屯昌、澄迈、琼山等县,主流在琼山县与海口市边境入海。长314公里,流域面积7176平方公里。河流入澄迈之前,穿行在山丘之中,比降大,河岸陡,河谷狭窄,多为石底河床,水力充足。从澄迈金江镇后,南渡江主要在玄武岩台地和浅海沉积台地中流过,地势开阔,河床坡度较缓,河谷较宽。潭口以下进入三角洲,河道有数支分汊。南渡江水源丰富,流量大。流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又多暴雨,故河流流量和水位常出现暴涨暴落。每当暴雨后,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立即可达最大洪峰。一年中河流水位出现两次高峰,一为5月,一为9、10月。1961年南渡江上游建成松涛水库,库容量达31亿立方米,有防洪、灌溉、发电等效益,对克服流量不稳定的状况有重要作用。南渡江三角洲河床比降小,河道淤积快,夏秋台风暴雨之时,潮水倒灌,时有洪潮灾害。

    (魏清泉)

    南丰县江西省抚州地区辖县,中国柑橘基地和江西商品粮基地之一。位于赣东抚河上游盱江两岸。面积1909平方公里,人口24.10万。县府驻琴城镇。三国吴置县,隋开皇九年废,唐景云二年(711)复置县。县境位居南丰盆地中,四周多山地丘陵,最高峰军峰山海拔1761米。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以马尾松为主,杉次之,森林覆盖率为47%,活立木蓄积量392万立方米,毛竹蓄积近300万根。盱江纵贯境内,沿岸为平缓低丘谷地,农业发达,商品率较高,为赣东重要产粮区。特产“南丰蜜橘”誉为“橘中之王”。此外还发展了温州蜜柑。矿产有瓷土、石灰石及钛、铁、磷、钇、绿柱石等。工业有采矿、纺织、建材、化工、农机、食品加工等。瓷业历史悠久,宋代曾建“南丰窑”烧制瓷。传统手工业产品以“南丰泥炉”著称。

    (范祖仁)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中国国家级热带季雨林植被和野象等野生动物保护区。1980年设立。位于云南省沧源县西部,范围主要包括南滚河深切谷地及其附近的低山丘陵地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南滚河发源于沧源县西部窝坎大山西南坡,向西南流入缅甸,注入萨尔温江。河谷切割深,海拔较低,谷地开口向西南,利于来自西南方向的暖气流进入谷地,因而在北纬23°左右的地区保留有一定面积的热带季雨林,主要树种有绒毛番龙眼、千果榄仁、白颜树。并有亚洲象、长臂猿、懒猴、印支虎、绿孔雀、犀鸟等稀有动物。

    (陈永森王霞斐)

    南海见中国的近海。

    南海县广东省佛山市辖县,著名“鱼米之乡”。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广三铁路横贯。面积1151平方公里,人口93.32万。县府驻桂城镇。秦为番禺县地,属南海郡辖。隋分置南海县,后因之。县境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原坦荡,河道纵横,是珠江三角洲成陆较早地区。西北和东北部低丘分布。耸立县西部的西樵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海拔344米,为全县最高点。南海县为富饶的珠江三角洲组成部分,开发历史较早,是三角洲农业发展精华地区。以水田为主,桑基鱼塘主要集中在南部。土地利用率高,耕作集约,大部分地区旱涝保收,除盛产水稻以外,经济作物有甘蔗、蚕茧、黄麻、香蕉、黄豆等。九江塘鱼和鱼苗闻名省内外。工业发达,主要有水泥、氮肥、机械、造船等。南海糖厂为全省较大糖厂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积极发展对外加工和补偿贸易,工业又获较大发展。传统手工业和工艺历史悠久,所产工艺品和金银首饰畅销港澳和国外。县境有煤、铅、锌、石灰石、重晶石、碳酸气等矿藏,部分已开采。商业活跃,多圩镇,较大者有九江、大沥、盐步、黄岐等,为广大农村物资集散点。其中九江是西江重要渡口,经济作物集中产区,西樵镇纺织工业比较发达。南海县文化发达,历史上人文荟萃,是清末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故乡。西樵山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又是著名风景区。

    (徐俊鸣司徒尚纪)

    南海诸岛中国南海上岛屿的总称。北自北卫滩(北纬21°08′),南至曾母暗沙(北纬3°51′),南北跨纬度17°多,东西跨经度11°多。有暗滩、暗沙、暗礁、沙洲和岛屿250座以上,可分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等珊瑚礁群岛。

    南海古称“涨海”。南海诸岛古称“涨海崎头”、“珊瑚洲”。宋以来泛称“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西沙群岛曾发现中国人唐宋时在甘泉岛居住的遗址。宋仁宗时曾“命王师出戍。置巡海水师营垒……治鱼入海战舰,……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州(今西沙群岛)”(曾公亮《武经总要》,1045)。清海南岛渔民根据长期的航行经验,编写多种“更路簿”,记载200余条航线和西沙、南沙群岛100多个岛礁的渔民习用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南海诸岛曾被日本侵占,战后收回。现永兴岛设有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办事处。

    地质南海大陆坡和大陆架具有大陆型地壳(硅铝壳),基底是中生代和古生代的花岗岩和变质岩。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时,曾发生褶皱、断裂和火山爆发,并形成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断裂和构造脊。中沙大环礁东侧的深大地壳断裂带(硅镁层断裂),为陆壳和洋壳接触处。南沙群岛主要有两条构造脊:一是道明群礁—永暑礁—南威岛—万安滩;一是礼乐滩—安塘滩—榆亚暗沙—安渡滩—南康暗沙。火山岩或火山物质见于西沙群岛的高尖石,南沙群岛的赤瓜礁、石盘仔和无乜礁。

    南海深海盆具有大洋型地壳(硅镁壳),为超基性玄武岩类所组成,地壳较薄,约6~10公里,莫霍面深10~14公里,沉积层亦较薄。海盆中分布有海山或火山,上覆珊瑚礁,如黄岩岛(民主礁)和宪法暗沙。中沙大环礁和双子群礁间有南海已知最深处(-5559米)、热流量最高值处(3.65hfu)、布格重力异常最高值处(290~340毫伽)和磁力异常最高值处(300~500伽马),这可能与陆块漂移有关。

    地貌除个别火山外,南海诸岛都由珊瑚礁组成。主要有珊瑚岛34座,火山岛1座,沙洲13座,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岛洲以小、低、平为特点,面积一般仅为0.1~0.5平方公里,海拔2~6米;最高的是石岛,海拔不过15米,最大的是永兴岛,面积不过1.85平方公里;大于1.5平方公里的珊瑚岛还有东沙岛、东岛等。

    南海诸岛的珊瑚礁以环礁为主,台礁(桌礁)次之。环礁内抱潟湖(礁湖);发育在环礁边缘的岛洲,外临深海,内濒浅湖。岛洲在环礁中的份量很少,如郑和环礁边缘只有太平岛、鸿麻岛和敦谦沙洲,总面积仅为郑和环礁(2.274平方公里)的1/4000。台礁无潟湖,岛洲发育在台礁中部,周临深海,如西沙群岛中的中建岛(半路峙),南沙群岛中的西月岛(红草峙)和南威岛(鸟子峙)。

    南海诸岛大都发育在南海北、西、南部大陆坡的海底台阶(海底高原)上,部分跨越南海深海盆,南端伸入南海南部的大陆架。

    1东沙群岛。南海诸岛中最北和最小的群岛。发育在水深约300米的东沙台阶上,由东沙礁、南卫滩和北卫滩组成。东沙礁西侧有两缺口,形成南、北水道,其间有东沙岛。

    2中沙群岛。包括海盆西侧的中沙大环礁,北侧的神狐暗沙和一统暗沙及深海盆上的宪法暗沙、中南暗沙等。发育在中沙台阶上的中沙大环礁全为海水所淹,由26个水深9~26米的暗沙和暗滩组成,东以51°~58°的陡坡降至水深4000米的南海深海盆;西以2500米深的西沙东海槽与西沙台阶相隔。此外,在中沙群岛以东还有露出海面的环礁——黄岩岛。

    3西沙群岛。南海诸岛中岛屿最多的群岛。坐落在水深900~1000米的西沙台阶上,由10座大、中、小环礁和台礁组成,其中有4座环礁和1座台礁,其上发育有岛屿和沙洲。西沙群岛共有22岛、7沙洲、5礁、6滩等40座,可分东西两群:东群宣德群岛由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和嵩焘滩组成。宣德环礁呈马蹄形,边缘有永兴岛、石岛、七连屿和淹没于水下的银砾滩,七连屿共4岛6沙洲,形成岛链,其中赵述岛和北礁间有缺口赵述门;东岛环礁有东岛、高尖石、西渡滩、湛涵滩、滨湄滩和北边廊,其中高尖石是西沙群岛中的唯一的火山岛。西群永乐群岛包括永乐环礁、北礁华光礁、玉琢礁、盘石屿和中建岛。永乐环礁是典型的环礁,边缘有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等12岛及羚羊礁和筐仔沙洲。

    4南沙群岛。南海诸岛中范围最广、暗礁、暗沙和暗滩最多的群岛。大部坐落在水深1800~2000米的南沙台阶上,拥有暗滩和暗沙50多座,暗礁百余座,还有主要的珊瑚岛11座和沙洲6座。其中8岛5沙洲集中在中北部,从北至南,有双子群礁的北子岛、北外沙洲和南子岛;西月岛;中业群礁的中业岛;道明群礁的杨信沙洲、双黄沙洲和南钥岛;郑和群礁的太平岛、敦谦沙洲和鸿麻岛;九章群礁的景宏岛和染青沙洲。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太平岛(黄山马峙)面积仅0.43平方公里,最高的鸿麻岛(南乙峙)海拔仅6米。东部有马欢岛和费信岛(两岛共居一环礁上,渔民称为罗孔),往东则有大暗滩群,其中最大者为礼乐滩,最东为海马滩。马欢岛以南还有五方礁、美济礁、仁爱礁、半月礁和蓬勃暗沙等。

    九章群礁以南有近东西向的南华水道,是长约280海里的深水道。南华水道以南岛洲很少,主要是南威岛和安波沙洲(锅盖峙)。南威岛西南有南薇滩、万安滩等暗滩群,以东有尹庆群礁。安波沙洲东北有柏礁、六门礁等,以东有南海礁和规模巨大的安渡滩。安渡滩东北有榆亚暗沙、司令礁等,西南有弹丸礁、南通礁、北康暗沙、南康暗沙等,最南是曾母暗沙。

    气候南海诸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东沙岛为25.3c,永兴岛26.5c,太平岛27.9c;10c以上活动积温达9230~10180c。年温差小,由东沙岛的8c,永兴岛的6.1c递减到太平岛的2.2c。寒潮至此已减弱为冷空气,1月最冷,气温为20.6~26.8c,极端低温东沙岛约10c,永兴岛13.9c,太平岛22.4c。表层海水平均24~28c;1月为20~26.5c。夏季长达9~12个月,最热月南早北迟,太平岛为5月的29.0c,永兴岛为6月的28.9c,东沙岛为7月的28.8c,极高温永兴岛34·9c,太平岛35.0c,东沙岛36.1c。

    冬夏交替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当冬季强劲东北风时,地当风口的东沙岛10月~翌年2月平均风速达8.0~9.8米/秒,有“风窟”之称;而此时的南沙风速仅为3.7~6.1米/秒。夏季西南风盛行之际,南沙6~8月平均风速5.0~6.5米/秒,而东沙仅有4.0~4.6米/秒。年均风速,东沙6.5米/秒,西沙5.3米/秒,南沙5.0米/秒。台风多夏秋(6~11月)发生,年均约有10次,其中登陆东沙、西沙年约2~3次,登陆南沙约1次左右。

    南海诸岛年降水量东沙岛1459毫米,永兴岛1505毫米,太平岛1842毫米。夏湿冬旱,雨季东沙为5~10月,西沙为6~11月,南沙为6~12月。降水多由西南季风和台风所致,日最大降水量永兴岛曾达612.2毫米。年相对湿度82~84%。年均雾日东沙岛有3.5天,西沙、南沙仅0.4~0.7天。

    水文受季风影响,表层海流夏季流向东北,冬季流向西南。流速大致夏季为0.5~1.0节,冬季0.8~1.5节。冬季海水聚集于南海西南部浅海大陆架,难于全部宣泄,因而出现逆流,自南沙群岛西侧流向东北,中国渔民称为“北风南流”的“冲流”。一统暗沙至东沙岛一带冬季又有向东偏北流的南海暖流。太平洋黑潮暖流则终年影响及东沙岛一带,冬季更可影响至海南岛附近。局部海区如中沙大环礁东侧有上升流。

    高温高盐的西太平洋水从巴士海峡流入南海,表层海水盐度自南海东北向西南递减,冬季31.5~34.0‰,夏季31~33‰。深海区有与西太平洋类似的水团,自上而下有:表层水(0~75米)、亚热带上层水(75~300米)、中层水(300~900米)、深层水(900~2500米)和底层海盆水(2500米以下)。底层水温仅2~3c,与表层水相较,温差达20c以上。

    潮汐为不规则的全日潮,潮差小,约1.5米(见中国的近海)。

    生物南海诸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而生物量却不很大,其季节变化较小。深海上层有旗鱼、箭鱼、鲨鱼、金枪鱼等,中下层有灯笼鱼等深海鱼类。金带梅鲷常成群大片浮于海面。浮游动物生物量在深海上层较少,西沙、中沙群岛仅为50~60毫克/立方米,但在珊瑚礁海面则较高,如东岛附近可达87毫克/立方米。

    珊瑚礁系由造礁石珊瑚和钙藻等构成。西沙群岛造礁石珊瑚达40属、134种和亚种。

    南海诸岛鸟群以鲣鸟和海鸥为主,经年排泄大量鸟粪,形成厚数十厘米至一米多的鸟粪层。

    南海诸岛的土壤以珊瑚灰岩或珊瑚贝壳沙为母质,形成磷质石灰土。但土壤缺铁、铝、镁、锰及其他某些微量元素。岛上植物具有耐盐、耐旱、喜钙、嗜肥的特征,草本植物多肉质,树木具有发达的储水薄壁细胞,叶面或长绒毛防止失水(如银毛树,海巴戟天),或披蜡质以反射强光。草海桐(羊角树)灌木丛广布各岛。永兴岛、东岛、金银岛和琛航岛分布有白避霜花(麻枫桐)林,金银岛和甘泉岛分布有海岸桐林,太平岛有橙花破布木杂以海岸桐的乔木林。南海诸岛不能生长根深干大多层的热带雨林,只能发育珊瑚礁植被。

    南海诸岛植物种类较少。西沙群岛有植物213种,隶属57科154属。其中166种野生植物,47种栽培植物。可种植甘薯、玉米、花生、蔬菜等。

    南海诸岛资源丰富,位置重要,在交通、国防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上意义重大。

    (陈史坚)

    南湖大山台湾省中央山脉北部最高峰。海拔3740米,仅次于玉山、雪山(副峰除外)及中央山脉中段的秀姑峦山和马博拉斯山,居全省第5位。以南湖大山(主峰)为核山,周邻约3公里半径内,3500米以上高峰共有7座,皆以南湖为名,简称北山(3535米)、北峰(3580米)、东峰(3639米)、东南峰(3526米)、中南峰(3500米)、南山(3516米),为西注台湾海峡的大甲溪和东入太平洋的立雾溪分水岭。山汇诸峰皆以粘板岩为主。因高度、位置和地势适宜,曾是更新世冰川分布区,以主峰及其外围的北、东北、东3峰为主,遗迹保存甚多,冰蚀地形典型,有冰斗冰川及山谷冰川,前者尤多。中央凹地(亦称南湖谷地)的冰斗遗迹保存最好。南湖大山一带,冬春季节因受来自太平洋通过宜兰三角洲平原上空深入的东北风,并受大陆冷气团东南移影响,3000米以上地区常有短期积雪甚厚,由此亦可推知本区昔时冰川生成和冰蚀地形发育情况。据调查研究,在南湖主峰及其东北外围,共已发现冰斗地形不下12处,底高在3300米以上,尤以3500米左右为多。位于主峰东北坡的一处,径长达2500米,宽约1000米,其西壁中部高约1000米的陡崖,角度大至60°~70°。在此西邻,更有长达4000米,宽约1500米的一处。估计南湖大山冰斗群形成时,雪线高度大致相当3400~3500米。发源于南湖大山西侧的南湖溪及与其西邻源于雪山东北坡的七家湾溪等(均大甲溪上源),均以产一种可能为冰期残留的鲑鳟鱼类著名,这种陆封型鱼类即与冰川时期低温气候有密切联系。

    (吴壮达)

    南迦巴瓦峰喜马拉雅山东端最高峰,海拔7756米。曾名那木卓巴尔山,藏语意为“天上掉下来的石头”,有“众山之父”之称。位于北纬29°37′51″,东经95°03′31″,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南侧,隔江与加拉白垒峰(7154米)相望。南迦巴瓦峰由深变质岩系组成,为更新世以后强烈隆升形成的断块峰。雅鲁藏布江沿南迦巴瓦峰形成举世闻名的马蹄型大拐弯,高山成为气流的屏障,峡谷则成为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北上通道。从墨脱附近的背崩到南迦巴瓦峰顶两地水平距离仅45公里,海拔相差近7000米。山峰似利剑入云,峰顶终年积雪,云雾缭绕。南迦巴瓦峰地震、山崩、雪崩、泥石流频繁,河流切割强烈。1950年曾发生过8.8级大地震,雅鲁藏布江曾被堵断流。中国登山科学考察队1982~1984年对该峰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中国登山队1983年曾登上南迦巴瓦峰南侧7000米以上的卫峰——乃隆峰。

    (温景春)

    南京市江苏省省会,全国最大河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简称宁。位于省境西南部,居长江下游,扼秦淮河入江之口。市区跨长江两岸,西接苏皖沿江平原;东以宁镇山脉与长江三角洲相连。辖10区及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5县。面积6516平方公里,人口501.82万;其中市区947平方公里,人口249.75万。

    南京春秋历属吴、越;战国属楚,称金陵邑。秦改秣陵县,又置丹阳、江乘二县,同属会稽郡。汉初沿用秦制。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吴主孙权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翌年筑石头城,称建业;黄龙元年(229)又自武昌徙都于此,为南京建都之始。晋太康元年(280)复改建业为秣陵,分置临江县,翌年改临江为江宁,为江宁一名之由来;三年分秣陵置建邺;建兴间(313~316)改名建康。建武元年(317)东晋迁都来此。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南京,十一年(1378)改京师;永乐元年(1403)改称南京,为南京得名之始。清置江宁府,为两江总督驻地。太平天国克江宁,定为国都称天京。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于此,改称南京府,旋改称江宁县,定为江苏省省会。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建都于此,置南京市。1928年改称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直辖市。1949年4月25日解放,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2年改为江苏省辖市、省会。

    市境多丘陵岗地,东北沿江有幕府山、栖霞山;东郊有钟山,钟山最高海拔448米。市内的狮子山、清凉山、北极阁、九华山、五台山和南郊的雨花台,海拔都不足百米,是阶地被切割残留的岗丘。长江自西南横过市区北部向东北流去,沿江有广阔的冲积平原;秦淮河从南蜿蜒而下,流经城南、城西,到下关三汊河汇入长江;山环水绕,形势雄伟,自古是长江下游南北交通要津,有“龙蟠虎踞”之誉。清咸丰八年(1858),南京开港,现港区沿江绵延90公里,大型江轮可终年进出,1989年竣工的新生圩港区是中国最大的内河外贸港区,可停泊万吨级海轮。随长江航运兴起及沪宁、津浦、宁芜等铁路建成,南京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水陆交通枢纽。1969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使沪宁、津浦、宁芜3铁路和苏南、苏北2公路网连成一体。南京至合肥的高等级公路已建成通车。

    市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夏季高温为特点,自然景观属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郊区农业以蔬菜为主,林果种植和乳牛饲养业亦较发达。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化学、石油化工、电子和机械制造居全国重要地位。江北大厂镇是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和扬子石油化学工业公司基地,已建成生产化肥、化工原料和化工机械的化学工业区。江南岸从燕子矶到栖霞镇一带,为新建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工区,有大型的南京化工厂、南京化纤厂、南京炼油厂、南京烷基苯厂和栖霞山化肥厂等。电子和机械工业集中市区和近郊,电子工业以南京无线电厂、南京有线电厂、南京电子管厂和华东电子管厂规模较大。大厂镇的南京钢铁厂是江苏省钢铁工业基地。纺织工业除生产传统工艺品“南京云锦”外,棉、毛纺织品和化纤产品都能大宗生产。市境地下石膏资源分布范围约300平方公里,已建立年产30万吨的大型硬石膏矿。市内主要商业区有新街口、鼓楼、山西路、热河路、中央门诸广场和三山街、大行宫等地。

    南京也是中国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河海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30多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所属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湖泊沼泽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及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水利科研所、江苏农业科学院、江苏社会科学院、江苏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中山植物园、园林药物园等科研基地。浦口高新技术外向型开发区已于1988年开辟。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图书馆历史悠久,收藏文物和图书甚丰。第二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档案历史达137万卷,是独一无二的民国史料基地。市区绿化面积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全市共栽种行道树20余万株;开辟包括著名的玄武湖和莫愁湖2公园在内的大、小公园25个,风景林和公共绿化面积达3000余公顷,绿化覆盖面积占市区总面积30%。市区有鸟类261种。中华门外雨花台和市内梅园新村是著名革命纪念地。已建立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和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碑。东郊是著名风景游览区,钟山南麓有雄伟的中山陵,陵墓四周为中山陵园。陵西有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墓地。再西为廖仲凯、何香凝墓。陵东有灵谷寺公园,古称“灵谷深松”。中山陵、明孝陵和灵谷寺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有石头城、六朝陵墓石刻、栖霞山千佛岩、南唐二陵、明南京城和明故宫遗址、太平天国王府、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等文物古迹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等。1985年在江东门外建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狮子山南麓的静海古寺已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夫子庙古建筑群也于1989年修葺开放。

    (单树模)

    南靖乐土自然保护区中国东南沿海亚热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原始雨林。1959年划为保护区封禁,1980年正式列为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南靖县和溪乡的乐土村上斗山,面积20公顷。保护区约有近千种植物,且多为泛热带树种。林相结构复杂,层次多达7~8层。主要树种为樟科、茜草科、壳斗科、豆科、桃金娘科、番荔枝科、紫金牛科和夹竹桃科等热带性科属。红栲、杜英、米槠等均为高大乔木,高可达30多米,胸径大者达80厘米,有明显的板状根。林内多木质大藤本,密花豆藤粗可达50厘米以上。榕属植物的茎花、绞杀现象和野牡丹科植物的滴水叶尖现象都很普遍。兰科、蕨类等层间附生植物很多。群落的这类特征在中国南亚热带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保护区内又发现有“生物化石”之誉的珍稀植物——刺桫椤。

    (赵昭昞)

    南康县江西省赣州地区辖县。江西南部重要农业县。位于赣江西源章水流域。面积1845平方公里,人口69.83万。县府驻蓉江镇。三国吴置南安县,晋改称南康县。县境地形以丘陵、岗地分布最广,平原面积也较大,是赣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的县份。章惠渠为县内最大水利工程,南北干渠总长72公里,灌田3800多公顷。农产有稻、甘薯、甘蔗、花生、黄麻等,机制糖产量占全省的11.2%。水果以早熟柚为地方名贵品种。土特产有“南安板鸭”和细竹凉帽。县城北17公里的唐江镇,人口1.7万,为制糖中心,商业繁荣,素有“小赣州”之称。

    (易宜曲)

    南口见居庸关。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北回归线附近珍贵植被的保护区。设于1981年5月。位于广东省龙门县境内,东江与北江分水地带之一。其西侧为落差很大的流溪河,东距龙门县城约78公里。包括龙门县甘坑、横坑、横岗渠等地,面积124平方公里。

    南昆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为花岗岩山地,海拔约600米以上,最高峰天堂顶1210米。保护区占山地总面积一半以上。区内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森林繁茂,生态系统完整,群落结构稳定,垂直地带性明显,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并茂,仅高等植物即达2500种。植物区系除热带成分外,并有一定数量的泛北极成分,主要有金缕梅科、山茶科、山毛榉科、樟科等。区内沟谷中为亚热带季雨林,其上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重点保护的植被,有青栲、岭南栲、宝汉栎、南华栎等。再上至800~1000米,则为山顶苔藓矮林。山地土壤相应为砖红壤性红壤、山地红壤、黄壤。此外,区内林中还有野荔枝、格木、观光木、穗花杉等珍贵树种及大片竹柏林、毛竹林和多种真菌。保护区栖息有百种野生动物,最珍贵的有苏门羚、大灵猫、白鹇、锦鸡等,还有大量其他鸟兽和昆虫。对研究植物区系和群落的形成演化规律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都有重大的科学和实际意义。已设有中国南方地区第1座林业遥感试验场。保护区盛产松、杉、油茶、油桐和各种药材。南昆山又是新开辟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胜地。山北有南昆湖,面积约670公顷,深达200米,湖光山色,分外妖娆。其他名胜则有龙穿水瀑布、石窟、龙洞、仙人足迹等。

    (徐俊鸣司徒尚纪)

    南岭中国南部最大山脉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线。约当北纬24°00′~26°30′,东经110°~116°。横亘在湘桂、湘粤、赣粤之间,向东延伸至闽南。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因南岭由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5条主要山岭所组成,故又称五岭。

    地质与地貌南岭是中国著名的纬向构造带之一,基底由加里东运动形成。燕山运动成为穹窿构造和背斜构造,形成南岭。核心为花岗岩体,上覆岩层多为泥盆纪硬砂岩和石炭纪灰岩,其中硬砂岩多形成尖削的峰岭,如帽子峰、象牙仙等;但硬砂岩被侵蚀后,花岗岩体完全出露,常形成浑圆的山峦,如骑田岭、香花岭等。山体走向或呈东北—西南,如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或呈正东西,如大庾岭;骑田岭则为块状山,山纹已不清晰,但就宏观而言,南岭仍不失为东西走向的山地。

    南岭地势不高,海拔仅千余米(最高峰是越城岭的猫儿山,海拔2142米),地形较破碎。萌渚岭长约130公里,宽约50公里,最高峰山马塘顶海拔1787米。都庞岭海拔800~1800米,最高峰韭菜岭海拔2009米。骑田岭最高峰海拔1570米。岭岭间都有低谷分布,有的是构造断裂盆地,历史上这些谷地均为南北交通要道,如越城岭与都庞岭之间的湘桂走廊,湘桂铁路即沿谷地兴建;骑田岭东侧谷地有京广铁路通过。

    气候与水系南岭阻挡南北气流的运行,以致南北坡的水热状况有一定差异,尤以冬温最为明显。例如瑶山(属于南岭)以北的坪石,1月均温为7.5c,而山南乐昌为9.5c;萌渚岭以北江华1月均温为7.3c,而岭南连县高达9.5c。

    南岭山地间的低谷和垭口是北方寒潮南侵的通道,故岭南冬季仍可受到寒潮威胁。

    南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由于溯源侵蚀结果,有些地段的分水岭已经十分低矮狭窄,而且出现河流切穿分水岭脊的现象。珠江水量丰富,加以侵蚀基准面低,故溯源侵蚀呈向北发展的趋势。

    南岭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达1500~2000毫米。春季静止锋驻留长达2个月之久,春雨尤为丰富;夏秋之交多台风雨,冬季多锋面雨,降水季节分配较匀。南岭山区地势高差虽不悬殊,但仍存在气候的垂直差异。

    动植物土壤与矿产南岭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主要树种是樟科的樟树,其次是壳斗科的红椎、白椎、米椎、红缘、白缘等。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一般可分为4层:高层为椎、椽类;次层为樟、木荷等耐荫植物;第3层为灌木层,主要成分有木、杜鹃等;最下为草本植物,以兰科为主。海拔800米以上有香桦、漆树、红果槭、香枫、山毛榉、鹅耳枥等落叶阔叶树,构成山地常绿林。1300米以上有广东松、福建柏、长苞铁杉、铁杉、三尖杉和罗汉松等构成的针阔叶混合林。在1600~2100米的山顶,植被多为矮林,以石柯、南烛、杜鹃、山柳、雪竹等为主。局部有草甸分布。人工栽培林木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是中国南方用材林建设基地之一。地带性土壤是红壤,海拔700米以上则为黄壤。山顶局部有草甸土发育。

    南岭的野生动物,兽类有华南虎、豹、豺、云豹、黄麂、麝、梅花鹿、苏门羚、灵猫、金猫、青鼬、穿山甲等;鸟类有叶鹎、白头翁、金丝禾谷、画眉、相思雀、雉鸡、银鸡等,其中不少属于国家保护动物。两栖爬行类有大头龟、金钱龟、大壁虎(即蛤蚧)、大鲵、蟾蜍、泥蛙及各种蛇类。

    南岭地区是中国著名有色金属产地。其中钨、钼、锡、铅、锌等尤为丰富。稀有元素矿物,如钽、铍、锆、铓、钇、铌、钪、钛等,储量亦丰。

    (曾昭璇黄少敏赵昭昞)

    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南部边陲重镇。简称“邕”。位于自治区西南部,左江和右江汇流处下游38公里处,为左、右江流域物资集散地。辖6区及邕宁、武鸣2县。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人口252.19万;其中市区面积1834平方公里,人口99.8万。

    东晋大兴元年(318)从郁林郡析置晋兴郡,郡治晋兴即今南宁,为南宁作为行政中心之始。唐贞观六年(632)改南晋州为邕州。因有邕溪水流经,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明清为南宁府治。1912年废府留县,称南宁县,1914年改称邕宁县。1912~1936年为广西省会。1949年12月设南宁市,复为广西省会。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仍为自治区首府。

    市境位于南宁盆地中心,横跨邕江两岸。北为近东北—西南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峰岭横亘,其中望兵山为南宁市最高峰,海拔1506米。邕江南岸是海拔200多米的丘陵。东南为近郊风景区青秀山。西郊主要为海拔百余米的岗地,中部为平原。南宁盆地是构造盆地,外围为寒武系、泥盆系砂页岩山丘,岗地由第三系红色岩系组成,平原是第四纪冲积物。邕江横贯盆地南部,有10多条小支流汇入。气候暖热湿润,全年均温21.6c,1月均温12.9c,7月28.4c,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冬无霜雪,四季常青。

    1949年以前,南宁仅为工业基础薄弱的小城镇。50年代以来,已逐步发展为以轻纺、食品工业为主,兼有机械、化工等的新兴工业城市。市郊丘陵缓坡上种植了大量菠萝、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并广泛栽植柑橙,是中国主要热带水果基地之一。南宁市亦为广西文化科学中心,有高等学校9所,科研机构60多所以及科技图书馆、广西图书馆、电影制片厂等。广西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铜鼓,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居世界首位。市北武鸣县境有著名的旅游胜地伊岭岩、明秀园、灵水、大明山等。市街建筑物体态轻巧、色彩明朗,市区结合城市绿化,种有大量果树和香花,并多街边花园,是一座富有南国风光的“花果之城”。南宁树木园亦为市境著名风景区。

    南宁市交通便利,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贵阳、湛江、凭祥的列车;通往北部湾防城港的铁路已于1991年建成通车,南(宁)昆(明)铁路正在建设中。公路四通八达。汽轮上通百色,下达梧、穗。有定期航班飞往北京、广州、昆明、桂林及香港等地。

    (陈鼎常)

    南盘江珠江支流西江的主源。发源于云南省东北境曲靖市马雄山,流经曲靖地区南部,至红河州开远县折向东北,由罗平县入黔、桂境内,总长856公里,云南省境内长677公里。较大支流有巴江、曲江、泸江、甸溪河、块泽河、黄泥河、清水江等。北盘江源于宣威县马雄山北坡,向东流入贵州境内。两江在黔、桂交界处的蔗香汇合后,称红水河。南盘江水系沿途流经石灰岩分布区,主支流的不少河段潜入地下,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量较丰富。丘北县六郎洞建有水电站,是中国第1座利用地下暗河发电的水电站。因流经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区域,河水径流量洪枯变化大,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9.2%。航运价值不大,仅能季节性通航,干流通航338公里,支流127公里。云南省境内多年平均来水量164.2亿立方米,折合多年平均流量的521立方米/秒。水能蕴藏量424.65万千瓦。支流黄泥河全长153公里,落差969米,水能蕴藏量约74万千瓦,已建成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鲁布革水电站。南盘江上游河谷开阔,耕地连片,又有江水灌溉之惠,是滇东粮食主产地。

    (陈永森王霞斐)

    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闽北水陆交通枢纽,新兴工业城市。位于福建省中北部来福铁路线上,闽江上游建溪、富屯溪和沙溪汇合处。面积2653平方公里,人口45.10万。汉置南平县。明、清为延平府治。1957年析县城区设市,县市分治。市境位于河谷盆地中,四周为中、低山环围,山地中分布有小型山间盆地。建溪、富屯溪和沙溪于南平汇集,因强烈下切,多形成峡谷。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秋多雾,年日照1710小时,为全省少日照区中心,地形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工业以机械、造纸、木材、水泥等较发达,工业产值居全省各县市之前列。机械工业主要有森工、冶金、电机等设备制造。南平造纸厂是全省最大造纸厂和全国著名新闻纸厂之一。森林资源丰富,蓄积量942万立方米,居全省第3位。林区以杉木速生丰产著称。松脂、笋干和棕片等林副产品均较丰富。名胜古迹有明建延平双塔,隔闽江对峙。市区西北的茫荡山海拔1356米,是避暑胜地;东面有“三千八百坎”古道,西面有溪源十里游廊。九峰山与市区隔江相望,已辟为公园。

    (赵昭昞)

    南沙群岛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岛群。中国最南疆界。南沙群岛西部和越南南部遥对,东部、东南部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马来西亚、文莱等为邻、西南部与西马来西亚、新加坡隔海相望。

    南沙群岛旧称团沙群岛,古代有万里石塘、万里长堤、万里长沙等名称,中国人民早就在群岛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原归海南行政区管辖。1988年海南省成立,南沙群岛划归海南省。

    南沙群岛大部分发育在1800~2000米深的南沙台阶上,海域广大,约82.3万平方公里。岛礁洲滩200多座,按其分布形势可分为中北群、东群、西群和南群。中北群呈北东—南西雁式排列,南沙群岛中最重要的群礁几全集中于此,如郑和群礁、九章群礁、中亚群礁、道明群礁、双子群礁等。南沙主要岛屿亦位于中北群中,如太平岛、鸿麻岛、景宏岛、南钥岛、中业岛、北子岛和南子岛等。以太平岛为最大(或称黄山马、黄山马峙),面积0.43平方公里,岛上有建筑物和气象站、码头等设施;其次为中业岛。东群包括礼乐滩、南方浅滩等礁滩40多座,较大岛屿是马欢岛和费信岛。偏居西隅的西群有礁滩20余座,主要有万安滩、尹庆群礁、南薇滩等,南沙第4大岛南威岛亦位于西群中,为往来航线所经,地理位置重要,潮退后方出露的主要有华阳礁、东礁、中礁、西礁和日积礁等。南群分布在南沙最南方,主要有北康暗沙、南康暗沙和曾母暗沙组成,共有暗沙、礁、滩20多座,曾母暗沙(又称沙排)附近是中国领土最南点。

    南沙群岛具有特殊热带珊瑚岛的自然景观,属热带季风气候,风大干热,海洋生物丰富。植物耐旱耐盐,形成失绿现象,蔚为奇观。南沙群岛渔场宽广,水产丰富,盛产多种热带鱼类、海龟、海参、贝类、椰子等。岛洲海鸟主要有白腹褐鲣鸟和红脚鲣鸟,鸟粪堆积甚厚,为上等肥料和工业原料。

    南沙群岛又是重要的海底油气远景区。初步查明,群岛海区大陆架,天然气蕴藏量达250亿立方米,石油约150亿吨,磷约37万吨。此外还有其他矿产。对曾母暗沙盆地进行勘测的结果表明,曾母暗沙西北的大陆架上存在一个大型沉积盆地,东西长约650公里,南北宽约150公里,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以上,油气蕴藏量约达130亿吨。

    南沙群岛居南海中央,处于航运中心枢纽地位。除作为渔船停靠点外,广州或香港至新加坡的航线经由其西侧;新加坡到马尼拉航线经由其西北,东侧则为新加坡至文莱苏丹航线所经。但其东部有著名“危险地带”,航线绕道。由于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对于气象观测,台风预报和无线电通讯都有特殊意义,尤具重大国防意义。1988年在距大陆740余海里的永暑礁上,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又建起一座海洋观测站。此后,又在赤瓜等岛礁上建立航标灯塔。

    (徐俊鸣司徒尚纪)

    南四湖淮河流域综合利用的第2大淡水湖。为串联一起的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4湖的总称,因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济宁以南故名。地处鲁中南沂蒙山脉西侧山麓堆积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接合部的隐伏断裂带上,原系古泗水流经之地。12世纪黄河南泛,侵夺了洒水河道,因排水不畅而潴积成湖。流域面积包括苏、鲁、豫、皖4省31县、市、区共3.17万平方公里,其中湖东山丘及零星平原区面积1.0138万平方公里,湖西黄泛平原2.0514万平方公里。南四湖北高南低,南北长约125公里,东西宽约5.6~30公里,湖区面积1266平方公里,总库容63.7亿立方米。湖区水面由微山县管辖。环湖大小支流汛期洪水汇集后,南出韩庄运河与不牢河泄入中运河。1949年前,滨湖地区水旱灾害严重。1949年后对南四湖的堤防、湖腰、出口及滨湖地区进行整治,修筑130公里长的湖西大堤;在昭阳湖中段修建跨南四湖腰的二级坝枢纽工程,包括312孔、长2179米的泄洪闸4座,原设计泄洪流量1.691万立方米/秒、宽300米的溢洪堰,通航2000吨级驳船的大型船闸1座和4010米长的拦湖土坝,将南四湖分为上级湖与下级湖;前者承受该流域89%的集水面积,长67公里,面积602平方公里,后者长58公里,面积664平方公里;修建湖腰扩大工程、韩庄闸枢纽及蔺家坝闸工程、滨湖排灌工程(设计排灌面积23万多公顷)、安置微山县湖区7万渔民的庄台工程。南四湖为京杭运何必经之地,正在建设通航2x1000吨船队的三级航道,上达济宁;兴建中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它为主要调节水库之一,规定上、下级湖死水位各为33与31.5米,蓄水位各为34.2与32.5米,调节库容共11.3亿立方米。整治南四湖以来,水利状况已明显改善,部分滨湖地区已建成商品粮基地。湖底平坦,水质肥沃,水草丛生,富浮游生物及有机质,水产资源较丰富,可利用12万公顷水面,建成渔业基地。有鱼类70多种、虾57种,所产四鼻孔鲤鱼、中华鳖、蟹以及野鸭、麻鸭、水貂皮等较著名。微山湖麻鸭所产青皮蛋制成的“龙缸松花蛋”是传统出口商品。有水生植物70多种,主要经济植物有苇、菰、蒲、藕、芡实等。南四湖地区是中国重要能源基地之一,煤炭资源丰富,枣庄、贾汪煤矿开采历史悠久,尚有兖州、滕(县)南和大屯等煤矿;建有韩庄、大屯等大型坑口电站。微山湖中微山岛上有殷微子墓和汉张良墓等古迹;沿湖有多处铁道游击队活动旧址。

    (李树德)

    南通市江苏省辖市,纺织工业和丝绸出口重要基地,港口城市,苏北滨海平原水陆交通门户。位于省境东南部,长江口北岸,扼通扬、通吕2运河入江之口,地处江海之汇。辖2区及南通、如皋、海门、如东、海安5县。面积8001平方公里,人口775.99万;其中市区面积121平方公里,人口45.68万。2000余年前,市境尚为长江口区。南北朝时形成沙洲,称胡逗洲。唐末天佑年间(904~907)始与长江北岸平原连并,为产盐地;唐置盐亭场,乾符年间(874~879)设浙西狼山镇遏使。五代周显德五年(958)改名通州。元升通州路,阴属扬州府,清为直隶州,俗称南通州。1912年为南通县治。1949年划城区及其邻近的唐闸工业区、天生港码头区和狼山风景区置南通市。

    市境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地面高程2~6米;市东南有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和黄泥山等残丘耸峙江岸,形成著名的狼山风景旅游区。郊区农业以种植蔬菜和特种经济作物薄荷、留兰香等为主。19世纪末,张謇等民族资本家以苏北滨海平原垦殖区为原料取给地,在唐闸建立纺织、面粉、榨油、机器修配等工厂;在天生港建立轮船码头,形成苏北重要经济、交通中心。20世纪50年代以来,除扩建原有的棉纺织工业外。又大力发展了化学纤维、印染、服装、电子、机械、化学、电力、建材等工业,成为以纺织、电子为特色的工业城市。所产纺织品(尤以南通印花布)、服装、电子产品等畅销国内外,其中丝绸产品出口刨汇额占全市1/4。特产有薄荷脑。此外,由于兼有江、海、河之利,水产业亦盛。

    南通港为江海、江河中转联运港口,原在天生港(建于1904年),1949年以后新建南通港;1982年又新建可供万吨海轮停靠的狼山港,开辟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长江航运辟有通申、通镇、通宁、通汉等航班;内河航运辟有通苏、通锡、通常、通扬、通淮、通盐等航班。另有通扬、通榆两公路干线与苏北各市、县相通,通过南通东港—沙洲西横港汽车轮渡可与苏南公路网联系。

    南通有中国创办最早的南通师范学校(1902)和南通博物苑(1905)以及中国首座农业科技档案馆。名胜古迹有五代天祚岩题名石刻、唐天宁寺和为纪念明抗倭英雄曹顶而建立的曹顶墓、倭子坟等。市属海安县建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如皋县建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纪念碑”。

    (单树模)

    南投县位于台湾本岛中部,与台中、彰化、云林、嘉义、高雄、花莲等6县为邻,是台湾唯一无海岸线的县。面积4106.44平方公里,人口53万。县府驻南投镇,在台中盆地南部猫罗溪左岸。初为土著部落——南投社。清属诸罗县地,雍正间划属彰化县,光绪间曾隶云林县,旋归新设的台湾县。日本占据台湾时隶台中州。台湾光复后,1950年设南投县。县境山地面积占83%。台湾省著名高峰多集中于县东南部及东部边缘界上,除全省最高峰玉山(3997米)外,还有秀姑峦山(3833米)、马博拉斯山(3805米)、东峦大山(3605米)、莱主山(3559米)、合欢山(3416米)等。西部县治南北有面积不大的冲积平原。气候较西南临海各县温和湿润,山地年降水量可达3000~4000毫米。县境中部有日月潭,为台湾最大天然湖泊,下游有台湾最早建成的水电站,湖区已成为著名游览胜地。北邻鱼池、埔里两盆地,为县境山地间较重要农业区。农产除稻、甘蔗外,并产茶叶、烟草和水果。工业有木材加工、食品、酿酒、制糖等。自埔里沿公路经乌溪上源眉溪河谷上行,可抵著名高山族聚落雾社和合欢山山地公园等重要风景区。埔里镇附近有台湾省地理中心碑(地点约当北纬24°,东经121°)。铁路支线自台中市入境,过南投镇,接集集线;后者联接日月潭公路。浊水溪为境内水网主流,南侧大支流有丹大溪、郡大溪、陈有兰溪,均上通玉山、阿里山等地;以西有另一支流清水溪。县属竹山镇东南鹿谷乡溪头台湾大学实验林场,为重要林业基地和风景区。

    (吴壮达)

    南雄县广东省韶关市辖县,重点林业县。位于省境北部,大庾岭南麓,浈水上游,邻接江西省。面积2285.8平方公里,人口43.6万。县府驻雄州镇。唐置浈昌县,北宋置南雄州,后为保昌县,1912年改称南雄县。县境西北高,东南低,高山环抱,中为红色岩系盆地。县西观音崠海拔1428米,为县最高点。县北大庾岭有大小梅关,隘口海拔低,为沟通赣南主要通道,历代商旅行军路线必经之地,有“南粤雄关”之称。境内山地丘陵多。平原集中于盆地,为主要耕作区,人口密集。浈水流经县境,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全年无霜期296天,冬见霜雪,对越冬作物影响较大。农产有稻、甘薯、小麦、花生、豆类、黄烟等。其中黄烟以色黄味醇著称,远销国内外。多林产,主要有松、毛竹、松香、白果、土纸等。荒地多且集中,农林生产潜力很大。县境多花岗岩覆盖,节理纵横,多金属矿,主要有钨、铜、金、氟、萤石等。工业有化肥、造纸、电力等,竹木工艺品也有一定声誉。雄州镇临浈水,有凌江汇入,为航运,是大庾岭山区著名圩镇,名胜古迹有城北附廓珠玑巷和更北的大小梅关等。

    (徐俊鸣司徒尚纪)

    南阳盆地河南省主要农业区,向南开口的扇形盆地。位于省境西南部。三面环山,北为伏牛山地,东为桐柏山地,西为丹江和唐白河间的分水岭(肖山与尖山)。盆地边缘分布有波状起伏岗地,岗地海拔140~200米,岗顶平缓宽阔,岗地间隔以浅而平缓的河谷凹地,呈和缓波状起伏,常形成“走岗不见岗,走凹不见凹”。盆地中部为海拔80~120米的冲积洪积和冲积湖积平原。盆地内有唐河、白河、丹江等主要河流,纵贯中部,南入汉水,其中以唐、白河流域面积较大。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农耕。盛产小麦、杂粮、水稻和棉花、芝麻、烟叶等,是河南省商品粮、油、棉、烟基地之一。亦为黄牛繁育基地。矿物资源有石油等。

    (李润田)

    南阳市河南省新兴工业城市,南阳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省境西南,南阳盆地中部。面积174平方公里,人口37.7万;其中城区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17万。历史名城。西周属申国。春秋为楚邑,始称宛。秦设南阳郡,治宛。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以北地区属阳地,故名南阳。北周改宛为上宛县,隋改为南阳县。1949年设市。市境北西部地势稍高,其余多为平原。矿产主要有玉矿,蕴藏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2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卷烟、丝绸、电子、机械、化学等工业。丝织产品在省内较著名。工艺品有南阳玉器和南阳烙花等。南阳烙花是传统工艺品,产品销60多国家和地区。市境独山玉矿1988年曾采得重达5吨特大级南阳翡翠。南阳黄牛役肉兼用,是中国黄牛良种繁育基地。名胜古迹有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汉画像馆、王府山等。

    (李润田)

    南苑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现仅存遗址。位于北京市永定门外永定河冲积扇中部,曾是河湖广布、草木葱郁之地。元始建时称“下马飞放泊”,明永乐年间扩大,修以围垣,周长60公里,谓之“南海子”。周壁四门,内建衙署,设以海户,养育禽兽,种植果蔬,供皇帝和官僚贵族打猎享乐。清代继续经营,修建行宫庙宇,作为操兵练武之所,严禁平民进入。同治间于此设神机营,但苑内尚多稀有动物麋麂(四不象)。光绪末年荒废,准招佃屯垦,始有人于苑内抢占土地建立庄园。辛亥革命后仍为驻兵重地。1949年后发展为北京近郊重要农业区和工业区。位于西南隅的清团河行宫遗址已辟为公园。

    (尹钧科)

    南运河又称御河。原为古老河道,后经人工开凿,为京杭运河的北段(见京杭运河、海河)。

    (邓绶林唐学曾)

    南召县河南省南阳地区辖县。重要林业县,柞蚕丝集中产地。位于省境西南部,白河上游,焦枝铁路经过境内。面积2946平方公里,人口58.4万。战国为楚、秦、韩相争之地。明设南召县。1947年因县城偏东,将县城迁至全县中心的李青店(即今城关镇)。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簸箕形向东南延伸。山地占86%。白河及其支流黄鸭河、松河、鸭河等流贯全境。年均温14.8c,年降水量843毫米。农产以小麦、玉米、水稻、甘薯、花生为主。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48.5%。主要树种有栎类、油松、马尾松、油桐、杉木等。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和野生动物有连香树、领春木,水曲柳和麝、金钱豹、青羊等。土特产有香菇、黑木耳、猴头、猕猴桃、貂皮等。南召是河南柞蚕丝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年产量占全省40%,有“柞蚕之乡”之称。辛夷花为稀有珍贵药材,香味独特,可入药,又可做高级香料,产量约占全国70%,大部分出口。

    (李润田)

    内江市四川省辖市,重要棉、蔗产区和蔗糖工业中心,素有“甜城”之称。位于沱江下游,扼成渝、内宜两铁路线交点。辖1区及资中、资阳、简阳、威远、隆昌、安岳、乐至7县。面积1.334万平方公里,人口881.56万;其中市区面积131平方公里,人口33.43万。北周置中江县,隋改称内江县。1951年划出内江县一部分设地辖市。1985年升为地级市。市境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气候温暖,附近地区棉花及甘蔗种植集中,以制糖为主的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在全市工业中占有突出地位。年产食糖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并产樱桃、梨脯、桔红、瓜果等50多种蜜饯,120多种糖果和40多种甜制品,蜜饯畅销省内外。机械和化学工业也具有一定规模,尤以农业机械、医疗机械为重要。市内有圣水寺、桂湖、大洲胜景等名胜古迹。

    (郑霖)

    内荆河长江支流。湖北省境内长度仅次于清江和河床海拔最低的河流。古名夏水,曾是长江的分支河流。发源于荆门市西北部,经江陵、沙市、监利3县市,至洪湖市新滩口入长江,全长358公里。沿线串连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大沙湖等湖泊,联络数以百计的大、小河渠、溪沟,干支流总长达3494公里,流域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河流发育在四湖洼地中,河床出长湖时为海拔28米,入江口则为15米。河道迂回曲折,一般宽约百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截弯取直,成为全长184.5公里的四湖总干渠,内荆河分成彼此不相连的河段。1949年以前流域内通航河道长3000余公里,是江汉平原水网运输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与四湖总干渠共同构成四湖航线;具排渍、防涝、灌溉、航运等效益。

    (刘盛佳)

    内蒙古高原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呼伦贝尔盟西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盟和巴彦淖尔盟的北部。广义的内蒙古高原还包括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地质与地貌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见呼伦贝尔草原)等。(参见彩图插页第21、22、29页)

    气候与水文内蒙古高原夏季风弱,冬季风强,气候干燥,冬季严寒,日照丰富。年均温3~6c,西高东低,1月均温-28~-14c,极端最低温可达-50c。7月均温16~24c,炎热天气很少出现。牧草生长期10c以上活动积温2000~3000c。太阳年总辐射量500~67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2600~3200小时,是全国日照时数较多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分布东多西少,介于150~400毫米,6~8月集中年雨量的70%,降水年际变率大。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多风地区之一,年均风速4~6米/秒,从东向西增大。8级以上大风日数50~90天,冬春两季占全年大风日数的60%左右。风速6~7米/秒即可发生明显的起沙。高原西部,年沙暴日数达10~25天。风多而大对牧业生产不利,但却为高原上重要动力资源。

    高原无较大河流,无流范围广大。内陆河顺挠曲作用形成的碟形洼地发育,多为间歇河,春季成干谷,雨季有洪流。有些河流中途即消失成为无尾河,较大河流的末端往往形成尾闾湖。除尾闾湖外,有风蚀湖、河迹湖和构造湖。内蒙古高原是中国湖泊较多的地区之一,常年有水的湖泊湖水浅,面积小,或为雨季湖。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仅有达赉湖和贝尔湖(中蒙两国共有)。额吉诺尔是著名盐湖。

    土壤与植被内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属森林草原黑钙土地带,东部广大地区为典型草原栗钙土地带,西部地区为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最西端已进入荒漠漠钙土地带。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场,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植物种类以多年旱生中温带草本植物占优势,最主要为丛生禾草,次为根茎禾草,杂类草及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成分。高原上草群的组成、高度、覆盖度、产量和营养成分也呈东西向变化。森林草原带的牧草高大茂密,种类多,草层高度50~60厘米,覆盖度65~80%,以杂类草为主,富含碳水化合物,每公顷产鲜草3~4.5吨,适宜饲养牛和马。典型草原带的牧草高度在30~40厘米,覆盖度35~45%,以禾本科牧草占优势,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每公顷产鲜草1.5~3吨,是中国最大的绵羊及山羊放牧区。荒漠草原带的牧草低矮、稀疏,草层高10~15厘米,覆盖度15~25%,种类贫乏,旱生、丛生小禾草和旱生小半灌木起建群作用,但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高,每公顷产鲜草0.75~1.5吨,适于放羊,且以山羊最多。荒漠带以小半灌木占绝对优势,草层高度15~50厘米,覆盖度一般5~10%,牧草质量差,含灰分高,具有带刺含盐的特点,每公顷产鲜草0.75吨以下,是中国骆驼主要产区之一。

    人文概况内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公里仅3人。为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和汉族等各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之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牧民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业生产十分落后。50年代以来,牲畜头数增长3倍多。但因种种原因,草原的载畜量日渐加重,畜草矛盾日益加深。

    海拉尔市是呼伦贝尔盟公署驻地,高原最大工业中心,市区之南的伊敏河煤田是中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满洲里市和二连浩特市是中国北部边境城市。

    (孙金铸)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简称内蒙古。介于北纬37°24′~53°23′,东经97°12′~126°04′。自治区东邻黑、吉、辽3省,西与甘、宁接壤,南靠冀、晋、陕3省,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蒙古、俄罗斯交界,国境线长4200多公里。自治区境最宽处1700多公里,长达4000多公里。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1/8,居第3位。1990年人口2145.6798万。辖8盟、4地级市、13县级市、17县、51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

    自然条件

    地质与地貌主要属两大构造体系:南部属中朝准地台,北部属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二者大体以位于中朝准地台北缘的内蒙古地轴为界。内蒙古地轴主要由太古代的结晶岩、变质岩和花岗片麻岩组成,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东西横亘的阴山山脉。地轴以南主要属鄂尔多斯台拗,为一长期沉陷区,主要沉陷时期在中生代;其西部边缘在中生代发生褶皱,形成贺兰山和桌子山。内蒙古地轴以北主要属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以华力西运动为主要旋回,燕山运动使褶皱系再一次受到改造,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区内主要出露晚古生代地层,一般未变质或变质轻微。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盆地和额尔古纳河流域,则属额尔古纳褶皱系,其发育过程与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一致。

    上述构造带互相交接复合,组成内蒙古的弧形高原骨架。多次的地壳变动及侵蚀夷平演化,对区境矿产资源的生成,大体形成3个重要阶段:1古生代前期的热液变质金属成矿期。主要有铁、铬、锰、铜、铅、锌、银、黄金等。其中白云鄂博的铁矿、稀土,白乃庙的铜矿,梧桐花的铅、锌,乌盟小南山的镍,呼盟额仁陶勒盖的银,乌奴格土的铜、钼,东乌珠穆沁旗的锰矿等均居全国重要地位。2古生代到中生代的成煤、成油期。如乌海、石拐、准格尔、胜利、白彦花、霍林河、伊敏、大雁等煤矿带,已探明的储量居全国第2位;石油有鄂尔多斯、二连浩特、锡林浩特等成油带。3新生代盐类成矿期。如雅布赖、吉兰泰(见吉兰泰盐池)、和同察干诺尔、二连池、额吉诺尔、白音淖尔等地的天然碱、食盐、元明粉、芒硝、石膏等储量极为丰富。与此同时地壳也经历了古生代末期、白垩纪末期及新生代的多次夷平过程,喜马拉雅运动使地体再度抬升,造成自治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千米左右、地表起伏平缓而开阔的内蒙古高原上。地体呈显著带状相嵌结构:中部由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龙首山等山脉组成脊粱;其北即为内蒙古高平原;东南是嫩江右岸及西辽河平原;南部为河套—土默特平原(见河套平原);西南一隅则为鄂尔多斯高原。

    内蒙古高原因高原面开阔坦荡,故又称内蒙古高平原。海拔600~1400米,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坦荡缓穹的岗阜与宽广的塔拉(蒙古语平地、盆地之称)相间,构成呈大波幅的辽阔草原景观。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中国火山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大致可分5群:1大兴安岭中段火山群,分布在绰尔河与哈拉哈河之间的熔岩台地上,有46座上更新世的火山锥。2阿巴嘎火山群,分布在锡林郭勒盟中部熔岩台地上,有206座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的火山锥。3达来诺尔火山群,在达来诺尔以北的熔岩台地上,有102座从上新世至下更新世间歇喷发形成的火山锥。4乌兰哈达火山群,分布在集二铁路两侧,有9座从中更新世至全新世喷发形成的火山锥。5岱海火山群,在岱海附近有10座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喷发形成的火山锥。

    气候内蒙古地处中温带的大陆内部,地貌上为平均高度千米以上的高原,因而水热条件均较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为差,西部热量虽多,但降水稀少,干旱是农牧业的主要限制因素。全区气温表现出自大兴安岭向东南和西南递增的规律。低温区分布于大兴安岭中山地带,年均温低于-5~-3c,是中国最冷地区之一,由此向东南随地势和纬度的降低,气温渐升,大兴安岭以西气温明显递增,由呼伦贝尔高原的-1~1c至阿拉善盟的8~9c。冬季以大兴安岭地区最为寒长,自9月下旬入冬,翌年5月上旬回春。西辽河平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及阿拉善地区冬季较短,约自10月下旬入冬,翌年3月末4月初回春。其他各地冬季最短的也在半年以上。夏季温凉短促,部分地区无夏季。7月均温全区变化在16~26c,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热量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平衡极为显著,给牧草返青、作物生长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均带来一种不稳的摆动幅度。

    内蒙古地处季风环流过渡带,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兴安岭山地和西辽河流域的南部山区,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上,山脊地带超过500毫米。由此向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渐减。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带,阴山与丘陵地区的多伦、化德、集宁一带以及土默特川平原和鄂尔多斯东部,多为350~450毫米,内蒙古西部少于250毫米,阿拉善地区不到100毫米。各地夏季降水占全年60%以上。水热不平衡的特征对生产则利弊兼有。利为雨热同期,有效降水多,积温有效性高,是在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得以发展农牧业的保证因素,其弊是有干旱和风害。

    水文内蒙古河川径流总量约400亿立方米(黄河过境水除外)。外流河系有黄河、永定河、滦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流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5。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至贺兰山一带弧形山地的东南外侧带。内流区河系有乌拉盖尔河、昌都河、塔布河、艾不盖河、黄旗海河系、岱海河系等。多数是无尾或径流消失在封闭的盆地或洼地中潴流成湖沼。高原上湖泊群众多,全区约有千余湖泊,湖面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10个,以呼伦湖、贝尔湖、达来诺尔、岱海、乌梁素海最大,亦为内蒙古著名渔场。湖水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蓄水量约240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23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640多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5%,水资源82%在东部,西部地区缺水。

    土壤与动植物区内生物地带性分异显著,呈东北向西南依次分布。大兴安岭北部有灰色森林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达7~13%,土质肥沃。植被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其次有蒙古栎和桦木林,覆盖率达70%以上。动物以马鹿、驼鹿、驯鹿、獐、狗、雪兔、熊、野猪、松鸡、黑琴鸡等林栖型动物为主。黑钙土、森林草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的两侧。植被以羊草、艾菊、贝加尔针茅为主,有岛状桦、杨林和栎林散布其间,在沙地上还有樟子松林分布,草原覆盖度40~70%。野生动物以黄羊、狼、狐、旱獭、兔猕、灰鹤、沙鸡等为主。栗钙土、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至集二线以东和鄂尔多斯的东部广大的高原地带。植被以大针茅、羊草、克氏针茅为主,覆盖度由60~30%向西递减。动物有黄羊、鼢鼠、巴氏田鼠、沙鸡、雀鹰、蒙古兔等。棕钙土、荒漠草原分布在鄂尔多斯东部及乌盟、巴盟的高原地区。土质普遍沙化、砾化。植被以小针茅、藏锦鸡儿为主,覆盖度15~30%,动物以沙鼠、仓鼠、跳鼠、沙狐为主。漠钙土、荒漠广布于阿拉善高原,土壤砾化、砂化严重,灰白色钙积层厚达80~100厘米,植被以琐琐、砂枣、柽柳、白刺、红砂、珍珠为主,在额济纳河两岸有大片天然胡杨林。动物以沙狐、沙鼠、跳鼠为主,双峰野驼、野驴为荒漠的珍稀动物。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自治区所辖分属于4个自然地理区。分别为西辽河流域干草原区;内蒙古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区;鄂尔多斯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区和阿拉善高原温带荒漠区。它们分属于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前三者)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后者)。前一地区宜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草场和矿产资源,控制和改造干旱、盐碱、风沙等不利自然条件。后一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宜以牧为主,加强自然保护和逐步改造。

    发展简史

    商代内蒙古地区属鬼方、土方,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境内有匈奴和东胡驻牧。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匈奴与中原争战迭起,后南匈奴臣属于汉。在内蒙古地区曾设五原郡(秦汉称九原郡),朔方郡、西河郡、云中郡、定襄郡、上谷郡、辽西郡等。北魏末年,突厥族鼎盛时期政权西达里海,东至太平洋沿岸。突厥政权与隋、唐多次争战。唐将云中郡改云中都护府,定襄郡改胜州,西河郡改丰州,又新设麟州、夏州、新肯州等,同时新建东受降城(今托克托县境内)、中受降城(今包头附近)、西受降城(今五加河附近)。

    公元7世纪,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出现了蒙兀室韦部落,“蒙古”即“蒙兀”的谐音。后该部族由孛儿帖赤那带领,西迁到大肯特山(今蒙古境内)一带游牧,历代繁衍生息,出现了蔑儿乞、克烈、乃蛮、塔塔儿、斡尔刺、乞颜、扎答兰等部,散布在广阔的北方草原。1206年铁木真统一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并被拥戴为大汗——成吉思汗,中国北方草原统归蒙古汗国管辖。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将蒙兀、萌古、盲骨、漠葛、朦骨等谐音字规范化,用“蒙古”二字定为民族及地域名称。清康熙三年(1664)清政府又以戈壁大漠为界,将漠北地区划为“外蒙古”,漠南地区划为“内蒙古”,分属“内蒙古”及察哈尔、山西。1928年分置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等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帝占领内蒙古,在东北部地区搞所谓独立自治,在西部地区拼凑“蒙古高原自治”傀儡政权。

    1938年建立了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1945年解放了现今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呼伦贝尔盟等地区。1947年5月1日在乌兰浩特宣告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初期仅辖有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5盟,35旗县市,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后经多次政区调整,形成现今范围。自治区首府于1949年由乌兰浩特迁至张家口,又于1952年迁至呼和浩特。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自治区有蒙古、汉、满、回、达斡尔、朝鲜、鄂温克、鄂伦春等10多个民族。共有2145.6798万余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33‰。少数民族自然增长率大于汉族,但汉族人口的机械增长却大于自然增长。自治区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18人,各地区人口密度与民族构成极不平衡。广大高平原地区约1~2人/平方公里,而呼—包三角地带及后套陕坝地区、赤峰、通辽、海拉尔等工农业中心,平均100~150人/平方公里。农业劳力人均负担耕地3公顷以上,牧业劳力人均负担百头(只)以上牧畜。

    城镇人口的比例随工业生产的发展而逐年增加。1947年农林牧区人口占87.82%,城镇人口仅占12.18%,1990年城镇人口升至36.12%。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包头、呼和浩特、集宁、海拉尔、牙克石、赤峰、乌海及通辽等市。

    区内各民族除汉族外,以蒙古族最多,约285.5万多人,占全区人口的14.07%,4/5聚居东部的4盟1市,文化水平较高,多数人蒙古、汉语皆通。次为西部3盟的广大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多从事畜牧业。中部土默特农区的蒙古族多从事种植业,生活习俗近似山西,多讲汉语。牧民多习居天幕式蒙古包,以肉、奶为主食,喜欢奶茶。

    满族约占全区人口的1.45%,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多从事农业和工商业,一般通用汉语。回族占全区人数的0.87%,多居住在呼包一带的城镇及工矿区,主要从事工商饮食服务业,通用汉语。达斡尔族占全区人口的0.32%,绝大多数聚居在呼盟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余者分散在海拉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以及布特哈旗等地,多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民俗极似蒙古族。

    经济概况内蒙古自治区贯彻“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初步建成钢铁、畜牧、林业生产三大基地。粮食、油料、原煤、木材、钢材等主要产品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农业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总产值156.9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7.68%;其中种植业占56.70%,牧业29.57%,林业3.95%,副业9.14%,渔业0.64%。

    全区耕地472.24万公顷,人均耕地数为全国平均值的两倍。90%的耕地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东部和南部丘陵平原。以旱作一年一熟制为主。

    11990年粮食产量973万吨。主要粮食作物有春小麦、莜麦、玉米、糜黍、谷子、马铃薯等。

    2经济作物以甜菜和油料为主,甜菜是内蒙古的优势作物,块根含糖量高达17%以上,1990年产量236.4万吨,仅次于黑龙江省,居全国第2位。油料作物以胡麻、油菜、向日葵及油用大麻为主。自治区还是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人工栽培基地。

    3天然草场近0.9亿公顷,占全国天然草场的1/4,主要分布于牧区。牧草种类丰富,适口性好的禾本科和豆科优良饲草约占1/3以上,天然草场有效面积约0.7亿公顷,适宜载畜量约9000多万只羊。全区牲畜(包括猪)多年波动在3600~4000万头(只),1990年底为4264.4万头(只),存栏数为50年代初期的4倍多。自治区天然草场的放牧畜牧业,经济效益高,转化率低,生产能力随季节变率而波动。畜种齐全,古老品种(如蒙古马、牛、羊、中国黑猪等)和地方优良家畜品种兼备(如三河牛、三河马、乌珠穆沁肥尾羊、白山羊、骆驼等)。牧畜数量居全国首位,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倍。畜种结构中,小畜约3546.9万头只,羊占第1位,其中绵羊约2074.9万头只,山羊949万只。大牲畜中,牛385.3万头;骆驼22.3万峰,占全国的48.16%;马156.8万匹。蒙古马以耐粗饲、体强健、奔驰快而著称。内蒙古羊毛产量占全国的1/4。

    4森林资源丰富,面积约1600万公顷,居全国第2位,林木蓄积量约9.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5位,多年平均年提供300万立方米木材,产材量约占全国产材量1/10。但因多年采育失调,森林覆盖率日益下降,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森林覆被率仅为13.87%,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居第15位。

    农业区根据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及维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自治区农业生产调整为三大区:1丘陵平原农牧区。主要是大兴安岭东麓和阴山以南的丘陵平原地带。耕地面积约410万公顷,占全自治区耕地的2/3以上。平均每农业人口有耕地0.4公顷。林地面积和草场面积也较大。降水量较多,特别是嫩江、西辽河、黄河等水系的平原、河川滩地,土壤肥力高,灌溉条件好,人口稠密,具有发展以种植业为主、农牧并重、衣牧林结合、多种经营的条件。自治区16个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于此区。2高原牧林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以及南部鄂尔多斯的广大高原地区。有草场0.6亿公顷,林地面积70万公顷。大部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营畜牧业历史悠久,是中国主要牧业基地之一。3山地林牧区。主要是大兴安岭和阴山山地及其两侧地带。林地面积约960万公顷,覆盖率42.1%,草地约1533万公顷。大兴安岭北段是中国主要林材基地之一。

    工业“东林西铁遍地煤”是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与工业布局概貌。前者指自治区境内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工业;后者即为包头钢铁公司及四大露天煤矿。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稀土等矿产均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白云鄂博的稀土矿占全国储量的97%以上,是世界其他各国总储量的5倍;铁矿储量为全国第9位;铁矾土居全国第2位;煤炭已探明储量居全国第2位。1987年探明的特大型萤石矿,储量及远景储量共4000万吨以上。此外,自治区又发现玛瑙产地40处,已逐步开发。现已建成钢铁、森工、煤炭、电力、机械、轻工及电子等部门。1990年工业总产值259.5亿元,其中重工业占58.19%;轻工业占41.81%。主要工业产品有机械、水泥、钢铁、化肥、木材、煤炭、铝、呢绒、毛毯、地毯、乳品、糖、盐等。

    1轻工业。以毛纺、乳制品及制糖业最发达。毛纺厂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海拉尔、平庄、通辽、赤峰等地,拥有纺锭6万枚,年产毛线约5181吨,居全国前列。呢绒、毛毯、地毯产量也较多。其中包头盘金地毯、赤峰仿古和艺术壁毯均被誉为工艺珍品。伊克昭盟羊绒厂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山羊绒加工企业之一。乳制品厂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海拉尔、牙克石、赤峰、锡林浩特等地,其中干酪素、奶油和奶粉产量大。糖厂主要集中于西部的呼包沿线及东部的赤峰宁城一带,年产糖约18万吨,为中国北方重点产糖省(区)之一。牛、羊、猪肉类年产约35万吨,其中集宁大型肉类联合加工厂生产的各种肉类罐头,畅销欧美及阿拉伯各地。此外,皮革、毛皮、化纤、塑料、酿酒等均有较大发展。

    2森林工业。大兴安岭林木蓄积量约8.4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8%,其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1/10林产综合加工以牙克石的联合栲胶厂为最先进,年产栲胶5000多吨,居全国之冠,亦为亚洲最大的栲胶联合企业。在甘河、图里河建有纤维板厂,年产1500多吨。

    3电子工业。内蒙古新兴工业部门,集中于呼、包两市。生产广播电视设备、电视机,无线电通讯设备、无线电元件、电子元件、半导体器件等产品。

    4钢铁工业。发展较快的重工业部门。始建于1957年的包头钢铁公司是中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现已形成焦炉、高炉、转炉、平炉、轧钢等完整的生产系统。地方小钢铁厂有包头东风钢厂、呼和浩特钢厂、海勃湾千里山钢厂及东部的乌兰浩特钢厂等。

    5机械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形成全区第一大重工业部门。大型机械厂主要分布于呼和浩特、包头两市,主要是工业设备制造、农牧业机械制造以及交通设备制造业。中小型机械厂分布于集宁、海勃湾、乌兰浩特、海拉尔、赤峰、通辽等城镇,多为农牧业机械。

    6矿山采掘工业。以白云鄂博钛铁矿及稀土矿,乌兰察布盟白乃庙铜矿,兴安盟孟恩套力盖的银、铅、锌矿,乌海市岱兰塔拉的铅矿,赤峰地区的梧桐花铅锌矿等最大。有色金属冶炼业中以包头的铝厂最为现代化,年产精铝2.6万吨。此外,内蒙古的金矿发展迅速,黄金生产能力和产量已跃居全国前列。

    7能源工业。内蒙古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分布遍及全区。已探明储量2170多亿吨,约占全国探明储量1/4,仅次于山西,居第2位。1990年原煤产量4800万吨,居全国第7位。已投产煤矿主要有呼盟的扎赉诺尔、大雁,赤峰的平庄,锡盟的胜利、白彦花,包头的石拐及乌达,海勃湾等。80年代内蒙古煤炭工业迅速发展。在全国重点开发建设的五大露天煤矿中,有四个位于内蒙古境内,建成后预计年产煤达2亿吨。霍林河矿区位于哲里木盟西北角,储量129亿吨,为优质褐煤露天矿,1992年建成年产1000万吨大煤矿。伊敏河矿区在海拉尔市南70公里的伊敏河两岸地带,褐煤储量50亿吨,将建成年产1000万吨大型露天矿。元宝山矿区位于赤峰市郊。储量19.3亿吨,其中元宝山露天矿1993年达到年产500万吨的能力。准格尔矿区储量246亿多吨,煤质及开采条件均好,设计一期工程年产1500万吨。

    8电力工业。发展迅速,1990年发电量达169.54亿度,主要有两大电力系统。西部地区由呼和浩特、包头、乌拉山等发电厂组成的呼—包电力网,供中西部地区的工农业、交通及生活电能;东部地区由通辽、赤峰、元宝山等发电厂组成的电力系统,除区内供电外,还纳入东北电网,向区外输送电力。此外,计划在黄河沿岸利用准格尔的煤炭,建设大型坑口电站。

    交通运输铁路干线现有京包、包兰、集二和京通等4条,1990年货物周转量517.8亿吨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为4.038万余公里,年货运量1.97亿吨,已沟通全部旗县市和主要乡镇。全程328.2公里的平双公路(内蒙古林西县—河北省平泉县)沟通自治区东部与东北地区及华北腹地。内河航道约602多公里。民用航空线已辟北京—呼和浩特—锡林浩特。呼和浩特—北京—赤峰—海拉尔、北京—通辽—乌兰浩特、呼和浩特—北京—石家庄—南京—上海、呼和浩特—北京—石家庄—郑州—长沙—广州、呼和浩特—赤峰—沈阳等18条航线。

    自治区与蒙古、俄罗斯交界。除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中国最大陆路口岸外,1988年9月又开通了满洲里市与俄罗斯的公路运输业务。之后,额尔古纳河上的黑山头、室韦2个对俄口岸也相继开通。1989年又开通了满洲里市与俄罗斯后贝加尔的公路客运。

    (林儒耕)

    嫩江松花江重要支流。蒙古语为碧绿的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自北而南流经黑、内蒙古、吉3省区的16市县(旗),在三岔河汇入松花江。全长1490公里,流域面积28.3万平方公里。水系发达,由30多条支流组成典型的羽状水系。西侧支流多且长,300公里以上的有多布库尔河、甘河、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绰尔河和洮儿河。东侧支流较少,主要有门鲁河、科洛河和讷谟尔河。五大连池(见五大连池火山群)就在讷谟尔河的支流上。嫩江在门鲁河口以上具山溪性河流特征。由此至布西,干流侵蚀作用较强,含沙量增加,沿江两岸为高平原。自布西以下进入平原区,两岸地势开阔平坦,沼泽广布。西侧霍林河、东侧乌裕尔河一般平水年不入江,尾端散失在沼泽中形成闭流区。嫩江流域属于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370~500毫米,上游多于下游,年均流量723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228亿立方米。干支流中上游是中国重要林区,中下游是农牧业基地,沿江及其支流建有布西、查哈阳、音河、引嫩干渠等水利工程。嫩江流域月亮泡、连环湖、石人城和江桥等地为水产基地。干流自齐齐哈尔以下夏秋间可通航。

    (曾庆云)

    尼雅遗址汉代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北90公里大玛扎附近,在塔里木沙漠中。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为精绝国,东汉(公元25~220)隶属鄯善。《大唐西域记》称尼壤城。1959年于此发掘的东汉墓葬群,有一夫妻合葬墓,干尸深目、高鼻、黑发。男尸衣蓝底蜡染棉布裤,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棉织物。女尸衣丝绸,刺绣精致,图案华丽,并带有指环项链。陪葬物有弓、箭、陶器、木杯、木碗,具有地方色彩。有大量佉卢文(公元前2~公元4世纪流行于塔里木盆地的文字)木牍,内容有鄯善王命令、公文、契约、书信、寺院文字,其中之一盖有“鄯善都尉”篆文印。其他墓群中,出土署有西晋泰始元年至六年(265~270)年号的简牍,并有西晋给西域诸王下达的诏书。出土文物中有用炭精刻制的“司禾府印”,说明汉代曾在此屯田。

    (杨利普)

    尼洋曲雅鲁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发源于芒雄拉(米拉)山口西面的拉木错,源头海拔5000米。从源头开始由东向西流,在林芝附近转为南流,全长286公里,总落差2080米,平均坡降7.3%,流域面积1.7535万平方公里,水量在雅鲁藏布江诸支流中仅次于帕隆藏布,居第2位。源头至工布江达为上游段,上段为宽谷,下段为峡谷,长125公里,落差1570米,平均坡降12.6‰;工布江达至八一镇为中游段,为宽谷山地地貌,阶地发育,长125公里,落差430米,平均坡降3.4‰;八一镇至河口为下游段,为宽广的河谷盆地,河床摆动大,多汊流、滩地、江心洲,长36公里,落差80米,平均坡降2.2‰。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年降水量约634.7毫米,干湿季分明,5~10月为雨季,集中6~7月,多夜雨,降水从东向西递减。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农业历史悠久。上游为牧区,中游为新兴工业区,下游为农业区。

    (温景春)

    年楚河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的桑旺错。全长217公里,流域面积1.113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龙马河、冲巴涌曲、仁拉浦曲、腊绒统曲、谭就曲、孜惹曲等。其中以冲巴涌曲最大,长103公里,集水面积2864平方公里。年楚河为雅鲁藏布江右岸各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河流。江孜以上,除河源段外,河谷狭窄;江孜以下,河谷开阔,地势起伏小,形成低山、丘陵宽谷。由源头到达巴为上游段,长74公里,落差845米,平均坡降11.4‰;达巴至冲巴涌曲汇入口为中游段,长40公里,落差255米,平均坡降6.4‰;冲巴涌曲汇入口以下为下游段,长103公里,落差222米,平均坡降2.2‰。年楚河注入雅鲁藏布江的年均流量约为46立方米/秒,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最大月径流多出现在8月,约占全年径流量的1/4,约为最小月径流量的16倍。年楚河流域耕地分布集中,江孜以下干支流两岸,耕地即达2万公顷左右,是西藏粮、油产区之一。高原古城日喀则市坐落在下游左岸。

    (关志华)

    念青唐古拉峰见念青唐古拉山脉。

    念青唐古拉山脉

    青藏高原主要山脉之一,雅鲁藏布江与怒江分水岭。在西藏自治区中东部。“念青”藏语意为“次于”,即此山脉次于唐古拉山脉。近东西走向。西自东经90°左右处的冈底斯山脉尾闾起,向东北延伸,至那曲附近又随北西向的断裂带而呈弧形拐弯折向东南,接入横断山脉。全长1400公里,平均宽80公里。海拔5000~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山脉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地质构造复杂,为一系列向东逆冲的褶皱山带,沿山带南侧均有深大断裂通过。西段为断块山,南侧当雄盆地为一断裂凹陷,故南侧地势陡峭,相对高差达2000米左右,地势雄伟;北侧山势较和缓,相对高差1000米左右。山脉由西到东平均气温为0~8c,7月均温10~18c,1月-10~0c,年较差16~20c,西部低于东部。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山谷冰川为主的现代冰川发育,冰川面积7536平方公里,为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区。山脉东段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雪线海拔低,约4500米,因而冰川分布集中,占整条山脉冰川总面积的5/6,且有90%分布于南侧迎风坡上,为中国海洋性冰川集中地区之一。其中有27条冰川长度超过10公里,许多冰川末端已伸入到森林地带。如易贡八玉沟的卡钦冰川长达33公里,冰川末端海拔仅2530米,为西藏最大冰川,也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古冰斗、“u”形槽谷、终碛垅堤、羊背石、冰碛丘阜及冰蚀湖、堰塞湖(如然乌错、易贡错)等古冰川遗迹分布较多。山崩、滑坡及泥石流活动频繁,是西藏主要泥石流暴发区。如波密附近著名的古乡泥石流,即是川藏公路线上一大障碍。山脉西段位于半干旱气候地区,发育有大陆性冰川,面积小、规模有限,雪线高度升高到5700米。然而,西段山脉却是青藏高原上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与冈底斯山脉同样,不仅是内外流水系分水岭,也是高原上寒冷气候带与温暖(凉)气候带的界线。界线以北的羌塘高原以高寒草原景观占优势,土地利用以牧业为主;界线以南即通常所称的“藏南地区”,为亚高山草原与山地(河谷)中旱生灌丛草原景观,种植业集中,为著名的“西藏粮仓”。在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分异上,西段也较简单,一般以高寒草原或草甸为基带,上接高山寒冻风化带,没有森林带;东段山脉的垂直带谱结构较复杂,属海洋性湿润型,以云杉、冷杉为主的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占优势,上限可达海拔4400米。针叶林带具有林木生长快、蓄积量高的特点。例如波密一带的云杉林每公顷达1500~2000立方米,为西藏主要林产区之一。在海拔较低的易贡、通麦等暖热地区尚有以高山栎、青冈为代表的常绿阔叶林及铁杉林分布。在森林带以上则为高山灌丛草甸及高山草甸带,面积较广,为当地主要天然夏季牧场,适宜放养牦牛、绵羊等牲畜。青藏、川藏两条重要公路干线穿越念青唐古拉山脉。桑雄拉与安久拉分别为山脉西段与东段的主要山口。

    (李明森袁方策)

    娘子关太行山著名关隘,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位于省境平定县东北45公里,邻接河北省井陉县。原名苇泽关,相传唐太宗妹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驻守于此,改称娘子关。明嘉靖年间筑城置戍,有关门两座,中为居民区,与故关(今称旧关)相唇齿。关城两翼之长城依山势蜿蜒,为晋冀间的屏障。石太铁路由此穿过。娘子关东门外的水帘洞,瀑布水来自娘子关泉。泉水流量为12.7立方米/秒,是山西省著名大泉。泉水沿百尺石壁直泻而下后入桃村,流往河北,部分泉水被娘子关电厂利用,该电厂是晋东电力的支柱。

    (萧树文)

    鸟岛青海湖中著名的鸟类栖居地。位于湖西北隅,西距布哈河口5公里。鸟岛状似蝌蚪,头南而尾北。南端最高处高出湖面32米,宽约150米。向北地势趋低,宽度也大减。全岛南北长500米,面积0.46平方公里。地面物质主要为粗砂与砾石,湖滨多沙滩。鸟岛附近,有大量鱼群(青海裸鲤)随布哈河水流入湖内,周围有浅水水生植物眼子菜,河口三角洲上盛产早熟禾等,这些均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加以与陆地隔绝,可防兽类天敌来袭,使鸟岛成为鸟类理想栖居地。每年5~9月,来此产卵育雏之鸟类可达10万只以上。其中数量最大者为斑头雁、天鹅、赤麻鸭、绿头鸭、鱼鸥、棕头鸥等,其时群鸟毕集,鸣声噪杂,蔚为奇观。近年布哈河入湖水量减少,湖水位下降(年降0.10~0.15米),致使鸟岛与陆地相连,鸟类易受惊扰,加以湖水受污染、鱼类遭滥捕、鸟类食物来源减少等原因,鸟类数量有减少趋势。1977年国家特设鸟岛自然保护区。

    (魏晋贤)

    鸟岛自然保护区见鸟岛。

    鸟鼠山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山海经》称鸟鼠同穴山。古代从渭河进入洮河谷地的要道。为西秦岭北支山脉之一部分,渭河上游北源和洮河支流东峪沟的分水岭。位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18公里,海拔2609米。鸟鼠山在陇西黄土岭谷区,上覆有黄土,山势平缓,梯田重叠。

    (冯绳武)

    宁安县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属县。著名古城。位于省境东南部。面积7870平方公里,人口41.5万。县府驻宁安镇。宁安县是满族祖居之地,历史悠久。唐时靺鞨人在县境南部建渤海国。清设宁古塔将军,是边外七镇之一。1910年设宁安府。1913年改宁安县。县境西为张广才岭,东为老爷岭,牡丹江南北纵贯,沿岸有东京城、石岩、兰岗、宁安和范家等盆地,盛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烤烟和甜菜。蜂蜜、木耳、蘑菇、人参、黄芪和镜泊湖鲤、鲫等均为宁安特产。工业有电力、机械、森工等部门。宁安镇位于县境北部牡丹江畔,有牡图铁路通过。人口近6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东京城镇是进出镜泊湖地区的门户和牡丹江上游的木材集散地。东京城西约3公里的渤海镇以产“响水大米”著名。镇西北有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故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境山青水碧,景色秀丽,有镜泊湖、小北湖、桦树川水库火山口森林(俗称地下森林),火山熔岩洞穴、宁安镇大石桥及清代抗俄名将萨布素将军墓等旅游地。

    (曾庆云陶忠信)

    宁波市中国东南沿海著名港市,和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第2大工业城市,省辖市,浙东经济中心。简称甬。位于省境东北部,甬江两源流——奉化江与余姚江交汇处及其下游。辖5区及鄞县、宁海、象山3县。面积9365平方公里,人口510.76万;其中市区面积1033平方公里,人口108.54万。

    宁波唐置明州,南宋改庆元府,元改庆元路,明初改明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以府有属县定海,遂改明州府为宁波府,取“海定则波宁”之意。宁波城垣创建于东晋年间,唐代在奉化江与余姚江汇合处建子城(内城),后沿两江汇口及南濠河、北斗河筑罗城(外城),城池规模从此奠定。唐以后宁波久居中国海外贸易重要门户,商贾云集。1842年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84年正式开埠,甬江北岸次第开发,市区扩展至江北,形成由城区、江东、江北3区构成的城市。1974年以后,在镇海、北仑一带进行大规模港口开发和工业建设,形成新市区。

    市境多平原,郊区有局部山丘。外围三面为甬江流域分水岭环抱,东北向海敞开。平原地面高程不足4米,河网密布,奉化江、余姚江及汇合后的甬江流贯其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水利条件好,郊县盛产稻米、油菜籽、棉花、席草、蔬菜和水产品等。甬江从宁波到镇海口入海处,长25公里,航道稳定,可通行3000吨级海轮。镇海口迤北,海岸多滩涂,适于围海造地建厂,迤南至穿山一带多深水岸线,适于建大港。

    宁波近代工业出现于19世纪末,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工业才有较快发展,拥有纺织、石油加工、食品、机械、冶金、金属制品、电子、电力等工业部门。工业结构以轻型为主,自北仑区石油化工总厂和电厂投产后,重工业比重有所上升。发电能力为105万千瓦的大型火力电厂——镇海电厂已于1990年5月并网发电。传统手工业品有镶嵌木器、草席等。交通向以水运为主,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海运有定期客轮通往上海、舟山、温州、象山,与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广州、厦门等地有不定期的货运;还开辟了至香港的航线,并与日本、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苏联等国有通航往来。70年代中期起,为适应海运船舶大型化需要,港区向河口海岸开拓,初步形成由宁波老港和镇海(以万吨级泊位为主)、北仑(2.5~10万吨级深水泊位)新港(见北仑港)3港区组成的大海港,年吞吐能力逾3000万吨。宁波港国际客运站已落成使用。建于镇海区的游山化工码头是中国唯一的化工液体码头。内河运输现以直接腹地内货运为主,连接杭甬运河和京杭运河的钱塘江沟通工程竣工后,已跨进间接腹地。铁路有萧甬线与全国路网联结。公路有通向杭州、温州、金华等地的干线。近年又开辟至杭州、上海、北京和香港的航空线。

    宁波市建成区仍以老市区为主,老市区为行政、商业、地方工业及交通枢纽。镇海区和北仑区的建成区较分散,主要为转口港和大工业区。兴建于1985年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具规模。宁波城内的明代藏天一阁和北部的北宋古建筑保国寺大殿,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封塔、月湖和招宝山亦为市内重要名胜古迹。市境镇海关甬江口两岸已建立宁波市海洋历史保护区。市属鄞县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东钱湖等游览地及天童猕猴养殖场。象山县石浦港建有对台贸易加工区。

    (王嗣均)

    宁德市福建省宁德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茶叶基地。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面积1360平方公里,人口36.37万。五代置宁德县。市境位于鹫峰山东南坡,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地形则由中山、低山、丘陵依次递变,直逼海岸。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东西差异悬殊。霍童溪自西北向东南,注入三沙湾,沿河两岸发育有小片冲积平原,为主要农耕地区。粮食生产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以茉莉花、甘蔗较重要。茶园面积大,所产“天山绿茶”驰名中外。沿海海岸曲折,著名港湾三都澳港是重要军港。岛屿众多,以三都岛为最大。渔业较发达,主要海产品有大、小黄鱼、鞮鱼、鲨鱼、乌贼、马鲛鱼等。海水养殖以蛏、牡蛎和紫菜、海带为主。工业有食品、建材、木材加工和造纸等。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

    (赵昭昞)

    宁都县江西省赣州地区辖县,江西油茶重要产区和小水电先进县。位于赣东南贡水支流梅江上游。面积4053平方公里,人口63.19万。县府驻梅江镇。汉为雩都县地,三国吴析置阳都县。晋改称宁都县,清为宁都州。1912年复改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31年12月赵博生率领原国民党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在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宁都曾一度改称博生县。县境多山,最高峰为凌云山,海拔1454米。梅江自北向南纵贯境内,两岸地势较平坦,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农产品以稻米、花生、蔗糖、茶叶、白莲、烟叶等为主。林产有杉、松、毛竹、油茶、生漆、香菇、松脂等。矿产主要有钨、铁、煤、硫磺等。水力资源颇丰,全县拥有小水电站200余座,总装机容量达1.5万千瓦。工业有采矿、衣机、化工、建材、造纸等部门,松香、松节油等行销国外。县城梅江镇西北5公里的金精山有由砂岩发育而成的假峰林12座。

    (范祖仁)

    宁化县福建省三明市辖县,福建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位于省境西部。面积2368平方公里,人口32.63万。县府驻翠江镇。唐开元十三年(775)置黄连县,天宝元年(742)改为宁化县。1959年与清流县合并,称清宁县。1961年恢复宁化县建制。县境位于武夷山脉东麓。以沙溪及其支流禾口溪为界,北部以低山为主,坡度较缓;南部以中山为主,坡度较陡。最高峰海拔1390米,是闽江与汀江的分水岭。中部沿溪两岸是丘陵地带。境内盆谷地为水稻产区。闽江主流沙溪的上游九龙溪发源于武夷山,支流有水茜溪、禾口溪等,均属山地性河流,水力资源较丰。宁化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武夷山脉高度不大,每年有3~4次寒潮侵入,对水稻春播和秋收作物危害较大。全县有耕地近3万公顷,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籽、烟叶、花生、席草等。特产辣椒干、毛边纸,其中辣椒干畅销东南亚。富森林资源和林产品。矿产有钨、石灰石、煤、铁、锰等。工业以机械为主。

    (赵昭昞)

    宁绍平原浙江省重要粮、棉、麻和淡水鱼产区之一。位于浙东北,西起钱塘江,东面濒海,南接四明、会稽山脉,东西长而南北窄,呈驼峰状向北突出于杭州湾。面积4824平方公里。以平原东西有宁波、绍兴2城而得名。北部滨海沙堤区,由潮流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西段南沙平原晚至18世纪才逐渐稳定;东段三北平原稍早,今临山、泗门、周巷、浒山、鸣鹤场、蟹浦一线,系北宋庆历七年(1047)所建的大古塘旧址,其北新塘逐年扩建,在临山一带多达12条,最外一条海塘已距大古塘23公里,年均外涨35~40米。沙堤区内侧属潟湖一湖沼平原,地面高程梢低于沙堤区(约5~7米),水网稠密,萧山、绍兴一带河湖并连,素有“水乡”之称。宁绍平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农田耕作精细。

    (臧威霆)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游,河套西部。简称宁。介于北纬35°4′~39°23′,东经104°17′~107°39′。与陕西、内蒙古、甘肃等省区为邻。面积5.18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465.5451万。辖2地区、2地级市、2县级市、16县。自治区首府银川市。

    自然条件

    宁夏地处草原与荒漠、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外流区与内流区间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区内差异很大。

    地质与地貌在地质构造上,宁夏处于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与中朝准地台的交接地带,岩浆活动微弱,能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成矿条件较好。石炭纪和侏罗纪为主要成煤期,中生代为成油期,早石炭世和第三纪渐新世为膏盐成矿期。全区地貌格局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新生代北部地块受挤压沿北北东方向断裂发生拉张,银川盆地强烈断陷,两侧的贺兰山地和鄂尔多斯高原相对隆升;南部地块受挤压形成六盘山等一系列弧形山地和断陷盆地。贺兰山、六盘山构成中国南北向巨大地震带的北段,区内地震频繁。南部第四纪更新世黄土堆积广泛。受现代气候影响,从南至北表现出流水地貌向干燥地貌过渡的特征。

    地形以丘陵为主,占38%;平原次之,占26.8%,山地占15.8%;余为台地、沙地和水域。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有北北东向延伸的贺兰山地、银川平原、灵盐台地,自西而东平行排列,组成拉张型地貌结构。最高的贺兰山与最低的银川平原,高差达2400余米。河流阶地不发育,平原湖沼多。南部有北东—南西展布的数列弧形山地与盆地相间排列,构成挤压型地貌结构。山岭北东麓往往发育台地,地势由南西向北东呈阶梯状逐级降低,沿河阶地发育。

    气候与水文宁夏位居内陆,受季风影响较弱,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干旱气候,基本特点是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夏少酷暑,冬寒漫长,日照充足,气温年、日较差大。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年均温5~9c,气温年较差24~33c,日较差6.8~17.2c,10c以上活动积温2000~3500c,无霜期103~162天;年降水量680~180毫米,由南向北递减。山地降水显增,如贺兰山迎风坡年降水量约为山下银川市的2倍。降水多集中于6~9月,且年变率大,故干旱威胁严重。

    自治区是全国水资源最少省区,年径流深仅17.3毫米,水资源总量为10.5亿立方米。其中天然地表水资源近9亿立方米,耕地公顷均水量、人均水量均远低于全国和黄河流域平均值。除黄河外,其他主要河流有清水河、苦水河及泾河、葫芦河的上游等,均属黄河水系。中卫县境西部和盐池县境部分属内流区。黄河过境年水量约325亿立方米,现农业引灌实用35亿立方米左右。全区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约200万千瓦。

    植被与土壤全区植被分带由南而北为森林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是中国主要牧区之一。地带性土壤以黑垆土、灰钙土为主。由于长期人工灌溉,银川平原等地发育了非地带性的灌淤土,并分布有较多的草甸、沼泽、盐生植被。中部部分沙地生长着沙生植被。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境范围内以麻黄山北缘经小罗山南麓西至干盐池一线为界,南北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区。

    华北湿润、亚湿润暖温带地区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干草原区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内,自治区南部属此范围。又可分为3亚区:

    1六盘山地。海原—固原以南,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为自治区三大林区之一。山地草场是著名的泾源牛产地。

    2清水河、茹河黄土丘陵。位于六盘山以东,黄土梁、峁、塬广布,多为强度水土流失区。河谷阶地发育。农田、城镇多分布于河谷阶地,为重要粮、油产区。北部草原面积大,牧业比重高。

    3葫芦河黄土丘陵。位于六盘山以西。葫芦河西侧以黄土梁、峁为主,东侧为黄土梁与河谷冲积平原相间分布。黄土地区沟壑发育,中强度水土流失。区内开发利用程度高,垦殖指数达50%,宜发展牧、林、农业。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区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区内,自治区北部属此范围,又可分为4亚区:

    1银川平原。位于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由于引黄河水灌溉,荒漠草原景观已改造为人工绿洲。

    2贺兰山地。位于银川平原西侧,宁夏主要林区之一。

    3灵盐台地。呈波状起伏的台地地貌。风蚀强烈,沙丘发育,多集成沙带。湖泊、洼地多为盐湖。区内的荒漠草原以产宁夏滩羊著称(见盐池县)。

    4宁中山地与山间盆地。位于宁南山地丘陵与宁北山地台地间。为山地和山间盆地,是宁夏蒸发量最大的地带。地表径流少,地下水矿化度高,植被稀少,风沙、干旱严重。中卫县西境的沙坡头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治沙奇迹。罗山位于区内中部,系宁夏第3大林区,有较好的夏季牧场。

    发展简史

    宁夏地处西北边陲,向为塞上重地。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原始人类活动于境内(见灵武县)。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宁南森林草原的河谷地带已出现农耕文化,北部草原地带为游牧狩猎文化。以后游牧民族势力扩展至全区。秦代为抗御匈奴,屯垦戍边。汉武帝元狩年间曾大批移民于北地等郡(包括今宁夏),沿黄河两岸修渠引水,大规模开发引黄灌区,使地近荒漠的黄河沿岸平原逐步成为谷稼殷积的绿洲。南北朝末期,这里已有“塞北江南”之誉。唐代宁夏农牧业生产及经济日趋发达,北部引黄灌区再次得到较大规模开发,南部的固原地区成为全国养马业中心,中原与西北之间商旅的重要通道。公元11世纪初,党项族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与宋、辽、金鼎立几达200年之久。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元初于北部设西夏中兴行省,后改中兴府路,属甘肃行省,并曾一度分设宁夏行省,宁夏由此得名。南部地区为开城府,隶属陕西行省。明代设宁夏卫,北部的宁夏镇和南部的固原镇,均为“九边重镇”之一,军屯、军牧有较大发展。清设宁夏府,康熙和雍正年间开挖了大清、惠农、昌润诸渠,银川平原北部得到进一步开发,宁夏引黄灌区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灌溉系统。其时灌溉渠道长千余公里,灌田13.3万余公顷,人口增长,经济繁荣。南部设固原州,随农垦迅速扩展,林地、草场急剧减缩。1929年成立宁夏省,辖现自治区除固原地区外的所有市、县及现内蒙古自治区的磴口县及阿拉善盟。1954年撤销省建制,原辖区分别划入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时,将甘肃省回族聚居的固原回族自治州及隆德县、泾源回族自治县划入。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宁夏是全国人口少而少数民族集中的省区之一。全自治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约90人。在西北地区仅次于陕西省。1990年自治区人口比1949年增长3倍,其中迁移增长占总增长的1/5。人口自然增长率18.82‰,居全国前列。1958年以前,自治区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0%以上,随工业、城市和交通的发展,1990年自治区非农业人口已占总人口的26.6%。

    自治区人口地区分布差异很大。灌区人口约占全自治区人口的60%以上,每平方公里约为200人。其中尤以灵武、吴忠灌区和银川附近最为稠密,每平方公里达300~400人以上。南部丘陵山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河谷地和山间盆地。清水河、葫芦河等谷地每平方公里150人以上,其他广大地区在50人以下。

    民族以回、汉为主,分布遍及全区各地。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4%,汉族占67.3%。此外,有满族、蒙古、东乡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共1.4万余人。自元代始,宁夏即成为中国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在蒙古族平定西夏后,大批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迁徙来宁屯戍,成为宁夏境内回民的主要来源,多信奉伊斯兰教。清末,由于对陕西回民的大屠杀,迫使该省回民聚集于宁夏南部。1936年红军在同心、海原地区建立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回族自治政权(见同心县)。目前全自治区回族人口约占全国回族总数的17%以上,主要集中分布于区内的同心、海原、西吉、固原和吴忠等县市,泾源县回族人口占该县总人口比例高达96.6%,同心、海原、吴忠、西吉等市县则均达50%以上。回民在区内主要从事农牧业,擅长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业。

    经济概况宁夏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区差异显著。区内灌溉农业发达,历史悠久,向为中国西北重要农业区。畜牧业独具特色,是国内裘皮羊重要产区,在国际养羊业中占有突出地位。地下矿产资源较丰富,工业已有相当发展。1990年农业产值24.7亿元,工业产值64.8亿元。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体,耕地面积达144.4万公顷,约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27.9%。草地面积284万公顷,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54.8%。宜林地40万公顷,适宜发展水产的低洼地、湖泊约5万公顷。1990年粮食产量190.1万吨。区内北部平原与南部丘陵山区农业差异显著。北部平原是中国著名古老的灌溉农业区和自治区农业发展精华之所在,盛产小麦、水稻及玉米,早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目前,整个北部平原(包括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已建成完整的灌排系统,耕地面积虽只占自治区耕地总面积的20%,但粮食产量却约占自治区粮食总产的70%以上,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商品粮基地之一。南部丘陵山区为自治区耕地分布最广的地区,但自然灾害频繁,生产低而不稳。近年已建成水库194座及固海、同心、中卫南山台子等扬水灌溉工程,灌溉面积达4万公顷;建设水平梯田4万公顷,沟坝地3万余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76平方公里。粮食产量约占自治区粮食总产量30%。

    1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次为经济作物中的油料。粮食作物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以一年一熟的旱作轮作制为主,灌区还有二年三熟、三年五熟的水旱或旱作轮作。粮食作物中夏粮和秋粮大致各占一半。夏粮以春小麦为主,播种面积30万公顷,多分布于北部平原灌区。秋粮有水稻和玉米。水稻主产于北部平原灌区的中南部,播种面积约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在8.3吨;玉米播种面积7万公顷左右。杂粮广布于山区,以糜子为主,次有谷子、马铃薯、豆类、莜麦、荞麦等。经济作物以油料为主,播种面积约占作物总播种面积11.4%,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87.6%。以胡麻为主,固原地区6县油料产量约占自治区油料总产量的一半。甜菜种植发展较快,单产水平和含糖率均居全国前列,所产甜菜,供银川、平罗糖厂加工制糖。

    2畜牧业。以养羊业居重要地位,盛产裘皮,尤以滩羊皮与中卫山羊皮享有盛誉。绵羊品种以滩羊为主,占羊只总数的1/2和全国滩羊总数的2/3,且质量最佳,是全国滩羊中心产区。主要分布在盐池、同心一带,所产滩羊“二毛皮”为国际市场上罕见的珍贵裘皮产品。中卫山羊系中国最优良的裘皮山羊品种之一,产于中卫县香山地区。同时,自治区所产羊毛又为呢绒、地毯的优质原料。猪、牛、马、驴、骆驼和鸡、鸭、兔、蜂等养殖业也有所发展。

    3林业。森林面积不大,全自治区森林覆被率仅为4.2%。天然林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大林区,以次生林居多。其中六盘山林区是自治区最大的水源涵养林区,有林面积约3万余公顷,以山杨、桦、辽东栎为主,混生椴、槭、山柳、华山松等,林下多灌木和箭竹。贺兰山林区是自治区主要的天然次生林区,有林面积约1.6万公顷,主要有云杉、山杨等纯林和云杉、山杨及油松、山杨混交林等。罗山林区位于同心县东北,有林面积仅0.2万公顷,云杉和油松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200~2600米阴坡。山麓阴坡及半阴坡则为灌木。此外,引黄灌区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广泛植树造林。森林覆被率最低的盐池、同心干旱区正大力营造草原防护林和治沙林、薪炭林。黄土高原地区则以发展水源涵养林、薪炭林和经济林为主。

    4渔业。自治区已有1/3水面用于渔业生产。境内有鲤鱼、鸽子鱼等天然鱼类27种,引入鱼类10余种。灌区青铜峡、贺兰、银川、平罗等地为淡水水产主要产区。

    5土特产。宁夏土特产丰富,滩羊皮、枸杞子、甘草、发菜和贺兰石(砚石),合称宁夏“五宝”,向为自治区重要的出口物资。枸杞产于中宁、银川等地;甘草产于盐池、同心、灵武等地,发菜产于同心等地;贺兰石产于贺兰山区,呈紫绿色,多用以制作砚池。

    农业区可划分为5个农业区:1贺兰山林区;2引黄灌溉农牧林渔区,3盐同香山牧区;4西海固收农林区;5六盘山林牧农区。

    工业宁夏原有工业基础极为薄弱。1958年自治区成立以来发展极为迅速。目前能源工业(煤炭、电力、石油)已占有相当比重,机械、冶金、化工、建材、轻纺、食品等工业也初具规模。已形成银川、石嘴山、青铜峡等工业中心,其工业产值约占自治区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1能源工业。宁夏重要工业部门。区内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名列全国第6位,尤以汝箕沟无烟煤质量堪称全国之冠,为中国优质无烟煤(号称“大西煤”)重要出口基地。贺兰山矿区是宁夏最大煤炭基地,其中石炭井矿区为西北地区已开发的冶金用焦煤基地。磁窑堡、石沟驿矿区为宁东煤田的一部分,探明储量约占全自治区90%,将建成大型矿区。其中,将先期开发储量达273亿吨的灵武矿区。目前宁夏所产煤炭大部运往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并远销东北、华北、华东以至国外。

    电力工业已陆续建成青铜峡水电站(见青铜峡水利枢纽)和大武口、石嘴山、中宁电厂,组成“石银青”电网。目前电力除满足自治区需要外,还输向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和陕北定边等地。南部固原地区则主要由陕甘青电网供电。1985年上述两电网已联网供电。总容量为240万千瓦的大坝电厂,第一期工程60万千瓦已建成投产。

    自治区石油、天然气也有一定储量,现已初步开发,并建有小型炼油厂。

    2轻纺工业。纺织工业有毛纺织、棉纺织印染、亚麻纺织、合成纤维纺织和针织等部门。其中以毛纺织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产值约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2/3,所产提花毛毯、地毯、绒线、呢绒等畅销国内外。同时,利用“二毛皮”和“沙毛山羊皮”等畜产品发展皮、毛加工,制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中档皮毛产品。近年来,以制糖为中心的食品工业以及皮毛、制革、造纸、日用硅酸盐工业等,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也有所上升。

    目前,自治区的出口商品已由皮毛、枸杞等传统农畜、土特产,发展到煤炭、硅铁、机床、矿山机械、起重设备、轴承、仪器仪表、轮胎、陶瓷等工业品百余种,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交通运输20世纪50年代前宁夏交通闭塞,与邻省物资交流全靠黄河木船、皮筏和骆驼队。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后,已成为华北与西北地区间重要通道。1990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200公里,铁路为428.4公里,还开辟了通向北京、太原、西安间的直达航空线,初步形成以银川为中心,以包兰铁路为骨干,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公路干线有包兰、银川—环县—西安、银川—叶盛—军渡、银川—巴彦浩特、宜川—固原—兰州、西安—隆德—兰州、银川—中卫—静宁、银川—固原—天水等。另有输油管277公里。水运通航里程395公里,主要运输煤、粮和地方建筑材料等物资。

    (蓝慧珠汪一鸣)

    宁乡县湖南省长沙市属县,湖南粮食高产区和中国4个养猪重点县之一,“宁乡式”铁矿最早定名地。位于湘江下游西侧的沩水流域。面积2903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县府驻城关镇。汉属益阳县地,三国时吴分置新阳县,晋改新康县,宋置宁乡县。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历史较早。县境沩山盘亘西部,沩水中贯,形成朝东北倾斜敞口的凹状丘陵盆地。农业生产以粮食为大宗,商品率高。传统地方良种“宁乡猪”,适应性强,早熟,屠宰率高,肉质细嫩鲜美,每年出栏40多万头,外销仔猪50万头以上,约占农业总产值18.5%。茶叶种植历史较久,茶园达0.7万公顷,“沩山毛尖”被列为名茶。县境有多种矿产。煤炭坝、清溪冲等处煤矿,煤质较好。铁冲和回龙山等处铁矿,赋存于上泥盆统锡矿山组地层中,属沉积型赤铁矿,称“宁乡式”铁矿,分布全省,主要集中于湘东、湘中及湘西北等地。灰汤温泉,水温88c,天然热泉流量1.96立方米/秒,属低矿化重碳酸—钠氟硅质水,已用于发电、育苗、养殖、医疗、提取化学元素等。县东南花明楼炭子冲为刘少奇故乡。

    (邓美成)

    宁镇山脉江苏省主要山脉。南京、镇江间低山丘陵的总称,略呈东西向向北突出的弧形山脉,耸峙于长江南岸。西起江宁县淳化镇青龙山,经句容县、丹徒县、镇江市、丹阳县境,东止武进县孟河镇黄山,绵延100公里。由震旦系到三叠系岩层构成,经长期风化、侵蚀和断裂活动,并伴有火成岩多次侵入喷出,形成破碎状山体。北侧沿江山岭有幕府山、栖霞山、龙潭擂鼓台、五洲山、山等,其中以栖霞山为南京市郊著名旅游地。排列于中间的山岭有钟山、宝华山、十里长山、黄山等,其中南京市东郊钟山最高,海拔448米;宝华山有保存完好的北亚热带植被,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南侧山岭有青龙山、汤山、仑山、观音山、高骊山等。汤山山麓有汤山温泉,是著名疗养地。山前和山间谷地广泛掩覆第四纪下蜀系黄土。矿产有栖霞山铅、锌、锰矿,铜山钼铜矿,巢风山铁矿,湖山煤矿。南京市郊幕府山的白云石矿和镇江市郊船山的石灰石矿,均为上海宝山钢铁联合企业的配套工程。宁镇山脉是中国地质研究最旱、最详的山地之一,多种地层名称皆出于此。

    (单树模)

    牛庄镇东北地区最早开放的商埠。辽宁省海城市属镇。位于海城河下游西岸,距县城20公里。面积50.9平方公里,人口3.63万;其中镇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人口0.616万。辽、金时辽河在附近入海,商船(牛子)云集于此,故名。清初建城,咸丰八年(1858)天津条约被迫开为商埠(后改营口)。地处平原,土壤肥沃,出产高梁、玉米、水稻,特产大葱、大曲酒。大(孤山)盘(山)和沈营公路在此交叉,沟(帮子)海(城)铁路经此,交通方便。

    (熊树梅)

    怒江中国重要的南北向河流。流域位于北纬24°~33°30′,东经91°~99°40′。怒江由中国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在毛淡棉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怒江总长2103公里,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源出唐古拉山脉的巴斯克我山。在嘉玉桥以上为上游,山势起伏较缓,河谷平浅。嘉玉桥以下至泸水为中游段,两岸山脊多在5000米左右,谷底高程2000~3000米。河床坡度陡,支流属羽状水系。怒江深切流经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怒山,形成世界著名的巨大峡谷区,泸水以下为下游段,沿河山脉高程降低,水面宽,河谷深度为500~1000米,两岸有阶地分布。以下河流又进入峡谷地带,惠通桥附近谷地已较开敞,到曼辛河口流出中国国境。

    怒江流域径流深,下游地区在500毫米以上,最多的无量山区可达800毫米。中游一般为400~600毫米,上游只有150~400毫米。上游流域面积虽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但河川径流量不及全河的45%。河川径流的补给来源,上游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约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中游段雨水补给占重要地位;下游雨水补给更多,达60%左右。

    怒江上游嘉玉桥以上已占流域总面积的50%以上,年均流量755立方米/秒。中游地区流域面积增加不多,但地表径流较丰富,至札那站年均流量已达1170立方米/秒,至道街坝站达1655立方米/秒。以下到国境处多年平均流量为1805立方米/秒。干流的径流年际变化较小,道街坝站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2,历年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极值之比为27倍。河川径流年内变化各河段情况不同。上游冬季径流量仅占年径流量的5%左右,春季约占10%,夏季可占60%左右,秋季可占25%。下游地区河川径流集中于夏、秋季而冬、春季少,但集中程度不及上游。

    怒江洪峰流量值不大。据道街坝站17年的资料,多年平均最大流量为6170立方米/秒,变差系数仅为0.18,是全国各大河中最小者。该站年最小流量为351立方米/秒。一般最大流量出现在7月或8月,最小流量多出现在1月底或2月初。下游最大流量在7~10月都可能出现,而最小流量则多出现在4月或5月。怒江含沙量较少,道街坝站多年平均值仅0.401千克/立方米。是西南诸河中的最低值。干流年径流量丰沛,落差大,河道平均比降为2.4%,水力资源较丰,干流的水力蕴藏量约为3550万千瓦。

    怒江几无通航之利。怒江流域矿产资源有铜、铁、铅、锡及煤、汞、水晶、硫磺、石墨、云母等。流域内有怒、傈僳、独龙、德昂、彝、藏、景颇、傣等10多个少数民族。

    (汤奇成)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大的自治州。位于省境西北部,除兰坪县外,均沿怒江河谷两岸呈南北狭长状分布,故名怒江州。西与缅甸为邻,北接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与迪庆、大理、保山等地州相连。辖泸水、福贡2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州府驻地泸水县六库镇。面积1.47万平方公里,人口43.98万;其中少数民族37万余,占总人口的92%。傈僳族约占总人口的51%,广布各县;白族占28%,主要分布在泸水县和兰坪县;并有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自治州地处滇西横断山地纵谷中北段,分别由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相间组成,山高谷深,相对高差一般在千米以上,甚或达3000余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变化显著。由于山高坡陡,平坝少,耕地条件差,交通闭塞,20世纪50年代以前刀耕火种,迁徙耕作,生产水平较低。至80年代仍为省内复种指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施肥水平较低的地区。福贡是传统的生漆、漆蜡产区。药材以黄连、贝母、当归等较著名。兰坪铅锌矿是云南省重要大型矿床,盐矿分布广、储量大,其他有云母、水晶、铜、铁等。位于自治州首府六库镇的怒江大桥已于1991年建成通车。

    (陈永森王霞斐)

    怒山怒江与澜沧江分水岭,横断山脉主要山脉之一。北段在西藏自治区境内称他念他翁山,进入云南省境后总称怒山或碧罗雪山。各分段名称不一,近西藏的山段为梅里雪山,滇藏交界的山段地势最高,称太子雪山;向南约至北纬27°附近的山段称碧罗雪山;至保山市一带又称怒山。山脉作南北向分布,北窄南宽。由于高原断裂上升后,经怒江、澜沧江切割,形成河谷盆地和断陷盆地,如漕涧盆地、瓦窑盆地、保山盆地、六库盆地、上江盆地等。山体岩层主要为古生界的灰岩、砂页岩及少量红层和变质岩。太子雪山是怒山山脉主峰,位于北纬28°18′~28°33′,海拔一般在5000米以上,其中逾6000米以上山峰10余座,最高的卡格薄海拔6740米,为云南第1高峰。太子雪山顶部终年积雪,雪线海拔4000米以上,并发育有现代冰川。其中,省境的明永恰冰川长达8公里以上。

    (陈永森王霞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