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地理环境 中国地理·W

    皖北平原见安徽省。

    皖南山区见安徽省。

    皖西山区见安徽省。

    皖中丘陵见安徽省。

    皖中沿江平原见安徽省。

    畹町市中国西南边境重镇,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辖市。与缅甸仅一河之隔,是云南省通往缅甸的陆上重要口岸,设有海关。面积95平方公里,人口0.89万。有汉、傣、景颇、德昂等民族。境内地势低平,水热条件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1%左右。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甘蔗、橡胶等。历史上畹町纯为商品交通口岸,无工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已有食品、农机修造、造纸等工业部门。

    (陈永森王霞斐)

    万安县江西省吉安地区辖县。赣江万安十八滩门户。位于省境南部。面积2046平方公里,人口25.56万。县府驻芙蓉镇。五代南唐置万安镇,宋改万安县。县境多山,有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特征,系吉泰盆地的组成部分。赣江纵贯县境南北,将全县分为东西两半,以赣江为中线,分别向南逐渐拔高,形成东南西三面环山、山体高突如屏、并渐向北倾斜的地势。

    东部边境与泰和邻接处的天湖山为全县最高峰,海拔1163米。赣江自赣县储潭至万安县城关间,山崖逼近两岸,河道弯曲,水流湍急,且多礁石险滩,素有“九曲十八滩”之称。正在建设中的万安水电站基址就坐落在城南的“惶恐滩”上,电站装机容量50万千瓦,为江西省首位。并建有5000吨级船闸。特产玻璃红鲤鱼,素负盛名。

    (易宜曲)

    万县市长江沿岸十大港口之一,四川省第2大港,万县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濒临长江三峡,有“川东门户”之称。面积248平方公里,人口30.43万。市境山峦起伏,丘陵交错,街道楼房背山面江,故又称“江城”。1902年《中英通商条约》辟为商埠。1915年日、英两国于此设立海关。1928年设市。万县及其附近山地丘陵,除有煤、铁、硫、盐等矿藏外,盛产柑橘、桐油、乌桕、生漆及蘑菇等,又是四川山羊及山羊板皮主要产地之一。工业以罐头、肉类等食品工业和纺织、皮革工业为主。次为机械、化肥和造纸等。万县港货物年吞吐量在省内居第2位,仅次于重庆市。公路有万利、万渠、万开、万忠等线。水陆交通便利,是川东、湘鄂西、陕南的物资集散地。万县是四川四大旅游城市之一,溯江而上有妩媚多姿的忠县石宝寨,下行有云阳境内的古迹张飞庙、奉节境内的白帝城及巫山境内的大宁河小三峡与长江三峡等奇景。

    (郑霖)

    万洋山湘赣两省界山之一,遂川江与洣水分水岭。属罗霄山脉中段。位于湘赣边境南部,坐落于井冈山、宁冈、永新、遂川、酃县等市、县间。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左右。主峰南风面海拔2120米,为江西境内第2高峰。著名的井冈山位于万洋山北端。

    (易宜曲)

    王朗自然保护区见岷山。

    王屋山太行山一支脉,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济源县城西45公里处,为豫、晋界山。最早见于《禹贡》,山有三重,“状若王者车盖”,故名。“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中曾提到此山。平均海拔千米,主峰天坛山海拔1711米。山地底部由石灰岩、页岩和片岩等组成。矿产已开采的有煤、铁。森林植被较好,中山区有天然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猕猴、豹、麝和青檀、金钱槭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名胜古迹有阳台宫、清虚宫等。

    (李润田)

    威海市山东省港口城市,省辖市,中国海防要地之一。位于胶东半岛东北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港湾内水域广阔,外有刘公岛屏蔽,地势险要。辖1区及乳山县。面积5436平方公里,人口237.46万;其中市区面积408平方公里,人口25.74万。威海城区在明以前,为海滨渔村。汉称石落村。元改称清泉夼。明洪武年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一度被日本侵占。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1930年收回划为特别行政区。1945年设威海卫市,1951年改称威海市。1983年改为县级市,1987年升为地级市。地下资源丰富。工业较发达,以轻工、机械、化工为主。所产钟表、刀剪、平板玻璃及地毯、刺绣等手工艺品闻名全国。农业特产有小国光苹果和柞蚕茧,沿海盛产鱼虾、海带等。威海港建于1917年,港内水深浪静,终年不冻,可泊巨轮,是中国北方优良海港之一。现共有商、渔港5个,大小码头100多个,年吞吐量130多万吨。海运可通往上海、大连和山东沿海青岛、烟台、龙口等各港口。主要进出口物资以矿建材料、煤炭、木材和农副产品为大宗。市区正在建设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为6平方公里。市境温泉星罗棋布,建有威海国家森林公园。刘公岛峰峦秀丽,林木葱郁,为避暑胜地。古迹有刘公岛丁公府、日岛古炮台等。

    (陈龙飞)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毕节地区辖县。位于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88.52万;其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4.3%。县府驻城关镇。春秋时为莫国之地。汉属犍为郡。唐置羁縻宝州。元置乌撒路,后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乌撒卫,隶云南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改隶贵州都司。清康熙五年(1666)改乌撒府为威宁府。1914年改府为县。1954年11月成立民族自治县。威宁80%以上地区海拔超过2000米,是贵州省地势最高的县。县境气候温凉,适于马铃薯、甜菜作物生长,是贵州马铃薯良种基地和甜菜生产基地。高原草场面积大,畜牧业发达。特产威宁火腿。盛产黄梨和苹果。农收产品加工业发达。县城西边是著名的草海。中河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陈永孝)

    潍坊市山东省辖市,鲁东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位于省境东半部,胶济铁路中段,辖3区及昌邑、昌乐、安丘、高密、五莲、临朐、寿光7县。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人口853.83万;其中市区面积1472平方公里,人口112.74万。潍坊古城历史悠久,白浪河两岸发现的多处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居民点和原始农业。夏建寒国。汉置北海郡。宋改潍州。明洪武年间改潍州为潍县。1948年以潍县城关和坊子镇之间毗连地段设立潍坊特别市,“潍坊”因此得名。1949年改称今名,1983年将潍县行政区域并入。

    中国历史上著名手工业城镇之一,素有“南苏州,北潍坊”之称。手工业品以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而负盛名,嵌银、刺绣、地毯、仿古铜器、榄核雕刻、木版年画、风筝等均为著名产品。其中嵌银品造型古雅,色泽浑厚,图案新颖;木版年画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厚民间特点,杨家埠是中国三大画市之一。潍坊风筝博物馆已被列为世界最大的第一流风筝博物馆。并开设了风筝学校。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了纺织、机械、食品、化工、金属制品、冶金、造纸、建筑材料、电子等部门。所产柴油机占全国重要地位,潍坊碱厂是全国新建的三大碱厂之一。年产碱60万吨。农业盛产烤烟、蔬菜和瓜果。特产“潍县萝卜”,皮色深绿,肉质细嫩,甜脆多汁,香辣可口,是萝卜中的珍贵品种,产品远销香港及东南亚各国。

    市属昌邑县以纺织业著称,丝绸业发展迅速;昌乐县境玄武岩中蕴藏有丰富的蓝宝石,县境唐吾镇誉为“笤帚之乡”;临胸县有龙山文化遗址。

    (陈龙飞)

    卫河海河水系南运河上源之一。发源于太行山东南麓河南省辉县苏门山。东流经新乡市,折向东北流,至馆陶县秤钩湾与南运河另一源——漳河会合,至临清入南运河。全长约380公里,流域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卫河为一梳状水系,主要支流峪河、淇河、汤河、安阳河皆从左岸注入。地面坡度不大,洼地较多。流域位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均降水量600~700毫米。70~80%集中汛期,多暴雨,临淇为暴雨中心。年均径流量约24.6亿立方米,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变化由于泉水补给较多而较均匀,但遇暴雨洪水仍峰高量大,下涌河道渲泄不及,常成水患。建有弓上、小南海、彰武、双泉等水库。1952年建成人民胜利渠引黄济卫,对发展灌溉和输水至津,解决天津市用水效益显著。流域开发历史悠久。商都安阳发掘出闻名中外的殷墟。有古水利建筑,对发展漕运和灌溉起过很大作用。卫河流域煤铁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百泉为著名风景区。

    (邓绶林唐学曾)

    渭河黄河最大支流。流域西起鸟鼠山,东至潼关,北界白于山,南止秦岭。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分属陕、甘、宁3省区。年径流量8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5亿吨,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支流水系受秦岭和祁、吕、贺山地构造体系控制,呈不对称分布。南岸支流来自秦岭、河短流急;北岸支流来自黄土高原,源远流长。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葫芦河、泾河、北洛河。泾河、北洛河水大沙多,习惯上与干流并称“泾洛渭”。

    渭河干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南的壑壑山,长818公里,流域面积6.25万平方公里。河源至宝鸡峡河道长430公里,在甘肃境内河谷川峡相间,有九峡九川,最大的川地为陇西川,长71公里;最长的峡谷是宝鸡峡,长130公里。宝鸡峡以下河道长388公里,贯穿“八百里秦川”,至潼关附近入黄河。整个流域中山区占29%,植被尚好,水土流失轻微;黄土丘陵区占40%,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关中平原为黄土沉积和河流冲积平原,占31%,是陕西省的粮、棉基地。

    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均温6~13c,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咸阳站年径流量5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7亿吨。水量主要来自右岸支流,沙量则主要来自左岸支流。

    关中平原水利历史悠久,最早为公元前8世纪的咸阳滮池,秦建郑国渠,汉凿龙首渠、成国渠等。隋、唐更有较大发展,后来水利渐堙废,至清末所存无几。民国时期建有泾惠、洛惠、渭惠等所谓“关中八惠”,但实灌面积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旧有灌区普遍进行改建扩建,并先后建成宝鸡峡引渭、东方红抽灌工程和冯家山、羊毛湾等大中型水库。甘肃省境川地灌溉也有较大发展,灌溉面积达55.3万多公顷。历史上渭河曾为重要航道,现因河道淤浅,陆运发达,已无航运可言。

    渭河流域有重要的工业城市西安、宝鸡、天水。陇海铁路沿渭河河谷横贯东西,沟通中国沿海与大西北。

    渭河流域是中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有蓝田猿人遗址、秦安县大地湾和西安市半坡村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及长安县沣镐遗址等。临潼县的秦兵马俑、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西安的碑林、大小雁塔等都是中国古文化中的瑰宝。西岳华山和临潼县的华清池更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李健超)

    渭南市陕西省渭南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新兴轻纺与机械工业城市,粮棉主要产区之一。位于渭河下游。面积1221平方公里,人口76.61万。前秦设谓南县,历代因之。1983年设市。渭南市郊区除部分山区和黄土台塬外,大部为渭河冲积平原,宜于机耕,小麦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3%,居陕西省第3位。棉花播种面积占全省首位。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化工、化肥、胶木、电料等。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西安—延安铁路纵贯南北。公路有渭潼(关)、渭白(水)、渭韩(城)3条干线,交通方便。

    (李健超)

    温县河南省焦作市辖县,以水浇地为主的农业县。位于省境西北部,黄河北岸。因温泉故名。面积482.4平方公里,人口35.89万。县府驻城关镇。西周属温国,汉初置温县。县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流经南界,沁河流经北界,大部为黄、沁冲积平原。境内有济、护、荥、蚰、新、老蟒河等8条内涝河流至武陟县境汇沁河入黄河。年均温14.1c,年降水量552毫米,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生产水平较高。水浇地以井灌为主,占耕地面积95%左右。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和棉花。药材有地黄、菊花、山药、山地、怀贵子等,均为传统出口物资。工业有化肥、造纸、机械、纺织、酿酒等,以温泉大曲酒和马庄造纸设备著名。文物古迹有慈胜寺、汉代“烘范窑”、“春秋盟书”及梁所仰韶文化遗址等。

    (李润田)

    温州市浙江省辖市,浙江东南沿海经济中心,天然良港,全国对外开放港市之一。又名“鹿城”,简称瓯。位于瓯江下游南岸,距江口20余公里。辖2区及乐清、永嘉、瓯海、洞头、文成、平阳、苍南、泰顺8县。面积1.17万平方公里,人口666.98万;其中市区187平方公里,人口56.22万。东汉置永宁县,隋改永嘉县,唐为温州治,明、清为温州府治。1949年析城区置市。布境依江濒海,江口温州湾呈喇叭形、湾内有灵昆、洞头、大门诸岛,形势险要。市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8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快,主要有机械、纺织、化工、金属制品、陶瓷、乳品、皮革、电子等。其中陶瓷工业历史渊远,产品齐全,是中国重点陶瓷产区之一;乳制品亦具有全国意义,产品畅销国内外;工艺美术品以黄杨木雕、“瓯绣”、“瓯塑”等著名,特产有瓯柑、凤尾鱼、梭子蟹等。温州是浙南海陆交通枢纽。5000吨海轮侯潮可达温州港码头,万吨浅水轮可泊杨府山港区。与上海、连云港、宁波、广州、福州、香港及日本、朝鲜通航。公路伸向腹地,1984年建成温州瓯江大桥。1990年建成温州机场,并已开通至上海、北京、广州等7条航线。城市西南为陶瓷工业区,西北为化工区,南部为机械工业区,北部为港区。市内有温州医学院和温州师专。地方剧种有瓯剧。位于城北瓯江中的江心屿是著名游览地,南宋建有江心寺,寺东有“文天祥祠”和革命烈士纪念馆。市境东南约40海里处的北麂岛上建有射程达25海里的北麂灯塔。

    (俞康宰)

    温州湾见浙江省。

    文昌县海南省“文化之乡”和侨乡。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北临琼州海峡。面积2386平方公里,人口50.69万。县府驻文城镇。县汉为紫贝县地,唐武德五年(622)置平昌县,属崖州。其后更名文昌,沿用至今,取“偃武修文”之意。县境主要由海滨平原和玄武岩台地组成,平坦开阔,间有凹地,但台地顶部基岩裸露,缺水,影响土地利用。本县三面临海,海岸线曲折绵长,多港湾、有七洲列岛,利渔盐。文昌位处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夏热秋湿,多雷雨,常年受台风袭击,危害农业。20世纪50年代后建成一批农林场,广事开垦,但仍有荒地、滩涂可供利用。文昌开发较早,人口密集,经济基础好。低洼地以水稻为主,台地多种甘薯、甘蔗、椰子、橡胶等热带作物和菠萝、香蕉、柑橘等。其中椰子产量大,有“海南椰乡”之称,大宗出口。县境宜林地广,绿化率高,沿海多植防护林。水产丰富,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较发达,有清澜、铺前、宝陵等港,为海南东部较大渔港、军港或运输口岸,有航线通广州和南海诸岛。文昌家畜饲养业发达,多猪牛,著名的“文昌猪”、“文昌鸡”畅销东南亚。本县富藏铝土、钛等矿产。工业主要有榨油、制糖、罐头、造船等部门,以椰子,菠萝制成的食品远销世界。椰雕是文昌传统手工艺,饮誉国内外。

    县内居民多为汉族,文化发达,素有“文化县”之称。文昌是已故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祖先的故乡。县境昌洒镇建有宋庆龄陈列馆和宋庆龄雕像。文昌为著名侨乡,华侨和港澳同胞达30万。文昌清澜港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徐俊鸣司徒尚纪)

    文水县山西省召梁地区辖县,女英雄刘胡兰家乡。位于省境中部,汾河以西,其支流文峪河流贯其间。面积1731平方公里,人口33.8万。县府驻城关镇。西汉为大陵县。北魏改置受阳县。隋改名文水县。唐天授元年(690)因文水是武则天故里,改名武兴县。神龙元年(705)复称文水县,后历代不变。县境东为汾河平原,西属吕梁山地。文峪水库建成后,水浇地占耕地85%,作物以高梁、小麦为主,谷子、玉米、薯类次之。养猪业较发达。工业有机械、化工、煤炭等,规模不大。交通以公路为主,南至汾阳,北往交城,东去祁县。城东云周西村建有刘胡兰纪念馆。城北南徐村有则天庙,始建于唐,金重修,有则天圣母殿等。

    (萧树文)

    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第三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自然保护区。占地20万公顷。于1963年划定,1975年正式成立,以保护世界珍稀动物大熊猫及其自然生态系统与该地区的垂直带谱。1981年列为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网。1983年3月辟为四川省特别行政区。位于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东临岷江,西依四姑娘山,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中国东、西部过渡性。海拔从1100米上升到4000多米,相对高差超过2000米以上,为世界特有的高山生态系统类型。植物2000多种,主要有冷杉、云杉、铁杉、槭、桦及稀有的四川红杉、麦吊杉、红豆杉、水青杉、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等。海拔1600~3600米的地区有大片箭竹林分布。鸟类200多种,兽类达60多种。其中,属稀有珍贵的29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扭角羚、小熊猫、毛冠鹿、猕猴、雪豹、鬣羚、金猫及绿尾虹雉、红腹角雉、血雉等,故有“动物走廊”、“植物宝库”之称。建于海拔2500米山坡上的“五一”棚,设有世界首次建立的、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大熊猫野外生态的科研单位。

    (郑霖)

    乌海市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城市,自治区辖市。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缘。面积2350平方公里,人口28.79万;其中城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市境狭长,位于桌子山与贺兰山之间,黄河各地中的阶地上,黄河与包兰铁路平行穿过市境。西岸称乌达,东岸名海勃湾。1976年合并为乌海市。工业以采煤为主,填内煤炭资源丰富。相传清同治三年(1864)因裸露煤层自燃起火方始发现。现有矿井9座,其中大型现代化露天矿5座,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半数。此外,有建材、化工、电力、机械、冶金等部门。

    (林儒耕)

    乌江贵州省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右岸支流。又称黔江。发源于省境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流经黔北及川东南,在四川省涪陵市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公里(贵州境年长874.2公里)。六冲河汇口以上为上游,汇口一思南为中游,思南以下为下游。乌江水系呈羽状分布。较大支流有六冲河、猫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羌蓉江、唐岩河等15条。流域面积8.792万平方公里(贵州境内为6.75万平方公里)。天然落差2123.5米,平均比降2.05‰,年均流量1650立方米/秒。流域内年均径流深600毫米,但年内分配不均,汛期5~9月占全年径流量的80%,思南站最大流量达1.5万立方米/秒,多出现于6月,最小流量约117立方米/秒,洪枯流量变幅达128倍,河水具有暴涨暴落特点。一次洪水历时仅7~10天。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变差系数0.21。

    乌江流域一般海拔800~2100米,在四川境内降至300米以下,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流域内喀斯特发育,沿江常有较大地下暗河注入。地形以高原、山原、中山及低山丘陵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黄壤、石灰土分布广。由于地势高差大,切割强,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如乌江渡至龚滩405公里。即有大小险摊355处,河道最窄处仅50~80米,谷坡坡度达50~80度,最大流速达8.9米/秒。水能蕴藏丰富,多优良电站坝址,全流域水能蕴藏量1042.59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267处。其中,乌江干流为580.4万千瓦。仅中、下游即可进行9个梯级开发,乌江渡电站坝高162米,装机63万千瓦,是中国喀斯特地区已建成的最大高坝。

    乌江流域为贵州主要工、农业分布区,居住有汉、彝、苗、布依、回等民族。盛产粮、油、烤烟、茶、生漆、油桐、乌柏及天麻、杜仲、党参筹药材,煤、硅石、铁、磷、铝、锰、铅、锌、锑等矿产丰富。乌江自古以来为川黔航运要道,干流通航里程达573公里,可通行机拖轮。1989年在乌江天险江界河渡口兴建的特大跨度桥梁,是贵州省2900多座桥梁中最壮观的一座。

    (杨明德)

    乌拉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与包头之间。黄河北岸的东西向山脉。长94公里,宽12~20公里,面积1470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主峰大桦背山海拔2324米。岩石主要为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花岗岩、砂岩、砾岩等。由于山脉轴部上升幅度较大,引起强烈侵蚀,山脊狭窄而险要。山脉南坡有明显的断层崖俯临黄河,山沟较多,山麓有一系列洪积扇和三级阶地。沉积物由山麓至黄河北岸的三湖河平原,从洪积为主的碎石、砂砾层渐变为冲积粉砂性粘土,灌溉农业发达。山脉北坡,因处于雨影区,水流少,沟谷少,奈太川上分布有苏吉沙带。山脉阴坡有薄层粘性土,植被比较茂密,垂直带谱也较明显。山谷中有森林分布,以桦杨混交林为主,分布高度在1600~2100米;侧柏、圆柏、杜松、山榆、山柳等混交林分布于1200~1600米。森林覆盖率为27.75%。森林下发育有山地淋溶褐土和典型褐土。森林线以上为草甸草原和山地草甸草原土;森林线以下为干草原和山地栗钙土,山脉南坡和西坡则为荒漠草原和棕钙土。乌拉山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主要林业基地。山地草场以放牧山羊为主,每年牧草返青后上山,秋后返回山麓过冬。

    (孙金铸)

    乌兰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辖市和行署驻地。蒙古语意为红色城市。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归流、洮儿两河绕市境向东汇流而过。面积781平方公里,人口22.64万。乌兰浩特原名“王爷庙”,系因清康熙三十年(1691)于北山修建札萨克图旗王爷家庙而名。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曾以本市为首府。市内行政及文化机构主要在新建区,老区为商业及工业区,有乌兰浩特钢厂、柴油机厂等。以产地毯及毛皮制品著名。白城一阿尔山铁路经过市区。游览地有北山风景区。市境罕山之巅的成吉思汗庙已于1989年修葺完工。

    (林儒耕)

    乌兰图格内蒙古自治区避暑游览地。蒙古语意为“红色的旗”。位于呼和浩特市以北大青山与内蒙古高平原的结合地带。乌兰图格的草原广阔,空气清新,宜于骑猎驰骋,每年吸引大量海外游客。清乾隆十六年(1751)所建喇嘛寺庙——召河庙已经整饰一新,殿堂结构严谨,工艺精巧,风格融藏、汉、蒙三式于一体。庙内外设置数十座白色蒙古包,包内既有传统的卧具陈设,又添西式起居及沐浴设备。可供歇宿。包外备有骆驼、骏马可供驰骋。

    (林儒耕)

    乌梁素海黄河北支故道遗迹湖。位于河套平原东端,三面环山形似弯月,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4~14公里,面积290多平方公里。乌梁素海是约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乌加河改道留下的弧形洼地,清末开凿疏浚河套灌渠,遂成排水、退水通道,因洼地比降小,排水不畅而积水,因而约于1930年前后形成大湖,其时水面约8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初缩小到598平方公里,70年代缩到226平方公里。乌梁素海主要由河套灌溉退水补给,水流向南排入黄河,水体属半流动性。盛产鲤、鲫、赤眼鳟、雅罗鱼、鲶等,以黄河大鲤鱼著名,年均产鱼1100~1200吨。近年来湖底苇蒲腐殖物及泥沙淤积较快,年约增高1厘米,湖面和水深渐小,水质矿化度增高,约3.5~5.7克/升,目前可养鱼水面仅为湖面的54%,约169平方公里,危及渔业发展。海子及四周沼泽发育,芦苇、蒲草丛生,盛产优质芦苇。夏半年有大量候鸟水禽栖息繁殖,其中以疣鼻白天鹅最为珍贵。

    (林儒耕)

    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天山北麓,乌鲁木齐河畔,地形向南拗进,扼天山南北交通隘口,历史乌鲁木齐市远眺上即为天山南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辖7区及乌鲁木齐县。面积1.144万平方公里,人口123.73万;其中市区面积835平方公里,人口110.9万。乌鲁木齐之名最早见于《天下郡国利病书》,称委鲁姆;清中期《西域图志》作乌鲁木齐。乌鲁木齐一词源出蒙古语,有红庙子之意。附近地区历来为天山以北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汉为卑陆后国,受辖于西域都护府;唐为北庭都护府轮台县;元属别什八里元帅府;旧无城堡,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在红山以南修建一驻军城堡,乾隆二十五年(1760)置乌鲁木齐直隶厅。乾隆三十年(1765)在旧城北一里处建新城,后改称迪化城,俗称汉城,又称红庙子;乾隆三十七年(1772)在汉城西北八里建驻八旗兵新城,乾隆赐名巩宁城,俗称满城。次年改安西道为镇迪道,改迪化同知为直隶迪化州,均驻满城。至18世纪中叶,乌鲁木齐已发展为工商业城市。光绪年间则成为“全疆一大都会”。光绪十年(1884)定为新疆省会。1913年改为县,1945年建迪化市,1953年改为乌鲁木齐市。

    市区附近属中温带气候,冬季漫长,春秋短促,夏季少酷热。年均温7.3c,极端最低温-41.5c,极端最高温40.9c。无霜期平均174天,10c以上活动积温为3571c;年降水量195毫米,农作物一年一熟。南面山区自然景观分带明显,海拔1500米以下为草原,年降水量不及400毫米;1500~2700米为云杉林带,年降水量400~600毫米;2700~3500米为高山草原,为优良夏牧场,年降水量500~600毫米;3500~3800米为寒冻荒漠,夏季有短期植物生长;3800米为雪线,以上为冰川及常年积雪覆盖。海拔1000~3000米的中山带冬季存在逆温层,气温高于山麓,向阳坡是冬牧场。南部的柴窝堡—达坂城盆地,自然地理上已具有从北疆向南疆过渡性质。达坂城附近年降水量仅63毫米,博格达山南坡的阿克苏村(位达坂城北)年降水量164毫米,为北坡海拔相同的天池降水量的1/3。达坂城附近的水系属于吐鲁番盆地内流区,而柴窝堡以北的水系则属于准噶尔盆地内流区。

    市境附近地区森林、煤、铁、金、盐、化工原料等自然资源丰富。煤矿分布广,质量好,储量20多亿吨,六道湾等处煤矿已开采。达坂城至柴窝堡有池盐、芒硝矿和含硼卤水矿,其中达坂城盐湖已开发。目前,本市已建成煤炭、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化肥、棉毛纺织、农机、皮革、建材、食品等工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新疆工业总产值24%,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同时,又是新疆交通枢纽,铁路可直达北京、上海、郑州、西安、兰州及成都等城市,由本市向西的铁路已延伸至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公路可通自治区各州、县,翻越天山的公路,除经达坂城、托克逊一线外,还有沿乌鲁木齐河翻越胜利达坂至库尔勒。民航班机国内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天津、西安、兰州等市;区内直达克拉玛依、阿勒泰、富蕴、伊宁、库尔勒、且末、库车、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城市;国际航线直达阿拉木图、伊斯坦布尔、沙迦等地。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输油管也已建成。文化建设方面已有综合性的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及工、农、医、石油、教育、财经等学院13所。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社会科学院及新疆农业科学院及其他研究院所。城南燕儿窝的烈士公园中有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烈士墓。城中人民公园内的鉴湖,传说清文人纪昀谪戍新疆时,曾在此写成《阅微草堂笔记》。在城内和新市区有多处公园。

    (杨利普)

    乌伦古湖乌伦古河尾闾,属内陆湖,亦称布伦托侮或福海。位于新疆北部福海县境,准噶尔盆地北部。湖体分两部分:北为布伦托海,又称大海子;南为吉力湖,又称巴噶、波特港、小海子。沟通大小湖的水道称库依尕河,为长约10公里的沼泽地。大湖东北与额尔齐斯河之间有宽约2.2公里的地峡。1958年大湖水面高程482.8米(低于额尔齐斯河水面14米,低于小湖水面2米),大湖水面800多平方公里,容积90多亿立方米;小湖水面170平方公里,容积20亿立方米。湖盆长期以来为积盐中心,但过去乌伦古河每年补给水量8~10亿立方米,积盐过程缓慢。1958年小湖矿化度为0.2克/升,为淡水湖;大湖矿化度3克/升。1959年以来乌伦古河中游大面积开垦,河水除大量引入灌区外,还引蓄于水库,入湖水量大减,至1968年仅2亿立方米。1970年在地峡处开挖渠道,引额尔齐斯河水入大湖,利用河湖间水位差发电,大湖获得额尔齐斯河补给。1972年库依尕河上建拦河闸以后,额尔齐斯河补给大湖,乌伦古河补给小湖。由于补给来源减少,1959年以后湖水位明显下降。大湖从1959年的482.8米降至1969年480米,1979年又降为479.1米。目前大湖水面730平方公里,容积58亿立方米,水位逐渐趋于稳定。小湖水位已回复到482.5米,水面165平方公里,容积15亿立方米,接近1959年情况。由于水位下降,湖水浓缩,湖水矿化度迅速增加。1980年平均矿化度为3.8克/升,小湖为0.41克/升,大湖西南部6.8克/升,其他部位3克/升左右。湖水于10月下旬开始结冰,11月中旬全面封冻,翌年3月下旬开始解冻,冰冻期约130天,冰厚1米左右。

    湖区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有浮游植物75种,浮游动物10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6种,底栖生物亦多,大、小湖均属于营养型湖泊。主要经济鱼类有:贝加尔雅罗鱼、河鲈、斜齿鳊、东方真鳊、圆腹雅罗鱼、银鲫、丁卡等,以前4种产量居多。平均年产量约3000吨,最多年4500吨,占新疆鱼产总量1/3以上。

    由于湖面水位下降,湖滨的沼泽面积逐渐减少,芦苇产量和质量均下降;1972年沼泽面积已减少22平方公里,芦苇高度由2~4米变为现在的0.5~1米。同时,沙堤、沙滩面积却日渐增加。1960年以前大湖未见沙堤,1972年沙堤断续露出水面,1980年沙堤已连续,宽约400米,最高处露出水面2米。大湖东部骆驼脖子出口处变窄变浅,正向潟湖方向发展。从环境条件看,乌伦古湖可从近20多年的恶性循环转向今后的良性循环,主要措施是从额尔齐斯河增加引水量,并从乌伦古河扬水灌溉湖周草地及湖西南地区。这样不仅湖水位可回复,湖水加速循环后亦可淡化。从额尔齐斯河引水的规划工作正在进行。

    (杨利普)

    乌蒙山金沙江及北盘江分水岭。位于滇东高原北部和贵州高原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系由断层抬升形成的年轻山地,大部分由上古生界石灰岩组成。海拔约2000米,最高峰4000米,高出附近高原面500~1000米。山间多盆地和深切各地。喀斯特地貌发育,残丘峰林、溶蚀洼地、石灰岩溶蚀盆地、灰岩槽状谷地及溶洞、地下河等广布。有牛栏江、小江、普渡河、南盘江和北盘江等河流。乌蒙山对沿四川盆地南缘或贵州高原斜坡向西、南推进的冬季寒风起了阻挡作用,对云南气候有一定影响。

    (陈永森王霞斐)

    乌鞘岭中国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绿洲灌溉农业区及牧区的天然分界,亦为庄浪河与古浪河上游的分水岭。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中北部,为祁连山脉东段雷公山(海拔4326米)和毛毛山(4070米)间较低部分,海拔3562米,山口海拔3000米以上,附近尚保存安远驿古驿道和明长城遗址。兰新铁路和甘新公路均经此山口。因山口位于中生代后期形成河西构造系的龙首山一青石岭隆起带东侧的武威一洮河沉降带,故地势较低,有一系列北北西走向的中新生代盆地与河谷,分水岭地层为上三叠统硬砂岩互层与灰岩,并有中基性火山岩。年均温-0.2c,1月均温-12.2c,7月11.3c,年降水量411.3毫米。山地植被属高山草甸,局部阴坡有稀疏针叶林和灌丛。河谷缓坡多垦为旱耕地,种有耐寒作物。

    (冯绳武)

    乌苏里江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黑龙江重要支流。右源松阿察河源出兴凯湖,左源乌拉河源出俄罗斯境内锡霍特山脉奥勃拉奇纳亚山南麓,两源汇合后,自南向北流经中国的虎林、饶河、抚远3县边境,于抚远三角洲(黑瞎子岛)东北角汇入黑龙江,全长890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流经中国边境约500公里,流域面积5.66万平方公里。沿线接纳支流众多,中国一侧主要支流有穆棱河、七虎林河、挠力河和别拉洪河;俄罗斯一侧主要有伊曼河、比金河、刀毕河、哥赤哈河、和罗河、勒河等。流域内降水较多,植被较好,流量丰富,年径流总量639亿立方米。干流流经地区多为平原,河道比降小,江阔水深,水清流缓,航运条件优越。沿江两岸绿树郁郁葱葱,江中岛屿较多,珍宝岛即位于中游虎林县境东北部江中主航道中国一侧;该江与黑龙江汇合处的黑瞎子岛为两江第一大岛。乌苏里江水产丰富,是中国大马哈鱼最大产区。赫哲人世代在此从事渔猎。沿江平原广阔,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兴凯湖到完达山南北,直至乌苏里江下游,先后开垦66万多公顷土地,建成数十座大型农场,成为中国新的商品粮基地。乌苏里江流域有丰富的煤、石墨和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曾庆云)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及黄腹角雉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南部泰顺县西北,洞宫山东翼。面积约6平方公里,以次生植被为主,保存完整,有“绿色宝库”之称。有植物1300余种。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海拔300~800米;米心树、细叶水青冈是特有高山树种。珍贵动物和鸟类有短尾猴、黄腹角雉等。保护区中已发现152种不同类型的蝴蝶。

    (臧威霆)

    巫山四川名山,其西为“无县不依山”的四川盆地,其东为“极目楚天舒”的江汉平原。山体蜿蜒于川、鄂边境巫山县内,因山势曲折盘错,形如“巫”字故名。地质构造上为背斜山地,作东北向分布,山势东西低而中间高,山脊海拔1500~2000米,最高处2134米。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组成,次为砂泥岩。前者经褶皱挤压,岩层裂隙很多,在长江横切和流水侵蚀、溶蚀作用下,溪沟纵横,崖壁陡峭,峰峦重叠。其中,以分布于长江北岸的神女峰、圣泉峰、集仙峰(剪刀峰)、松峦峰、朝三峰、登龙峰和耸立于长江南岸的翠屏峰、飞凤峰、起云峰、净坛峰、聚鹤峰、上升峰等12峰最为引人入胜。12峰中又以神女峰最为出众,峰顶有小巧石柱一根,外形秀美匀称,婷婷玉立,日迎朝霞,故又有“望霞峰”之称。巫山西侧的长江支流大宁河有滴翠峡、巴雾峡、龙门峡,即著名的大宁河小三峡,长50多公里。两岸山峦叠翠,奇峰林立,钟乳悬吊,飞泉飘洒,为巫山另一著名风景区,与巫山12峰同为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霖)

    巫峡见长江三峡。

    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古称奢延水,后因含沙量大,溃沙急流,深浅不定,唐改称无定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北坡,上源称红柳河,东北流至内蒙古乌审旗巴图湾,折向东流复入陕西境,经横山县至榆林县的鱼河堡折向东南,至清涧县入黄河。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0261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芦河、榆林河、大理河、淮宁河等。

    无定河流经风沙草滩区和黄土沟壑区,年均径流量15.3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17亿吨,侵蚀模数6090吨/平方公里/年,属黄河流域合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流域面积仅占黄河三门峡以上面积的1/23,而输沙量却占1/6。洪枯水量变化大,暴涨暴落。何源至巴图湾,两岸坍塌严重,河水浑浊,蒙古语“萨拉乌苏”意即黄水。巴图湾至鱼河堡,滩地与峡谷相间,土壤肥沃,农产丰富。鱼河堡以下约100公里河各较宽,平均1000米,最宽达2500米,两岸阶地农产丰富,主要城镇和公路多沿河分布。下游峡谷宽100~150米,迂回曲折,有80余处急流险滩。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对全流域进行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初步改善。1971~1980年年平均输沙量0.948亿吨,比过去减少一半以上。

    (李健超)

    无量山云岭余脉。北起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巍山、南涧南部,向南经思茅地区中部,至西双版纳东部。北段狭窄而高峻,最高峰大周子山海拔3291米。南段开阔而低矮。南部保存有一定面积的残存高原面,并有沿斜坡逐级下降的梯状盆地,如普洱、思茅、普文、勐养、景洪等,由海拔1400余米,下降到560米的澜沧江边。无量山系由中生界侏罗、白垩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红色湖相地层组成,是云南高原近期被抬升后,由澜沧江、元江及其支流深切分割而成,山势较和缓,顶部平坦,高原面保留着较多的山地,其间分布有陷落盆地。南部属热带、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有一定面积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中国重要的热带作物区之一。

    (陈永森王霞斐)

    无锡市江苏省辖市,著名轻纺、电子工业和旅游城市,苏南水陆交通中枢。简称锡。位于省境南部,南临太湖,西依惠山,北连太湖水网平原,扼沪宁铁路、京杭运河与锡澄公路、锡澄运河之交。辖4区、1郊区及无锡县。面积4650平方公里,人口417.72万;其中市区面积397平方公里,人口92.8万。无锡建县始于秦汉,沿用至今。1949年析无锡县城郊和武进县马迹山置无锡市。1949~1952年为苏南行署驻地。市境地势平坦,地面高程5~6米。西南郊滨湖一带,有惠山、大顶山、雪浪山、嶂山,其中以惠山三茅峰最高,海拔328米。马迹山原为太湖岛屿,60年代经人工围垦,已与北岸陆地相连形成半岛;湖中尚有北三山、拖山、夫椒山等岩岛,均以风光秀丽著称,是著名游览胜地。梁溪是市区经蠡湖(又名五里湖)通往太湖的主要水路。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郊区农副业素以蔬菜、花卉、林果为主;桑蚕饲养业和淡水养殖业发达。无锡水蜜桃名闻遐迩。早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无锡已是太湖流域和两浙漕粮集中地及江南著名粮食市场。1840年之后,上海兴起,人口骤增,所需粮食亦仰赖无锡供应。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通车,无锡粮食市场更趋繁荣,与长江流域的芜湖、九江、长沙并称中国四大米市。19世纪以来,无锡手工纺织业和缫丝业已较发达。至19世纪末期,近代工业在上海及毗邻城市兴起时,无锡又成为中国民族资本工业最早发展的城市。业勤纱厂、茂兴面粉厂、裕昌缫丝厂、花边厂、机器厂、造纸厂及碾米厂、榨油厂等相继建立。到1936年已成为江苏省工业最发达城市,亦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之一,有“小上海”之称。50年代以来,除重点发展纺织工业,形成棉、毛、丝、麻、化纤、针织、纺织机械等部门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外,又积极发展通用机械、电子、化学、冶金、食品、金属制品等工业部门;形成以轻纺、电子和机械制造工业为主体综合发展的工业城市,1990年全市工业产值达456.6亿元,居江苏省第2位,为全国十大工业城市之一。所产各种中高档纺织品、电子电器制品、精密机床、柴油机、压缩机、大型立式水泵、大马力内燃机、合成油泵、电站锅炉等行销国内外。美术工艺品有惠山泥人和长毛绒玩具。经规划调整,南门外是以通用机械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区;北门外是新兴化学工业区;运河沿线是轻纺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区;旧城内是住宅和商业区;南郊是新兴电子、仪表和旅游区。市郊三里桥有中国最大的粮油市场,1990年粮油成交量居四大米市之首。

    名胜古迹众多。市内有北宋崇安寺,惠山下锡惠公园内有唐遗迹“天下第二泉”和明寄畅园,锡山上有龙光寺、龙光塔等。20世纪初,滨湖一带又修建了蠡园、梅园和鼋头渚(又称横云公园)等园林。新近开辟的有太湖中的梅梁湖、三山公园、吴门塘、马迹山等风景点及民间艺术民俗博物馆和“唐城”。

    (单树模)

    无锡县江苏省无锡市属县,中国乡镇工业发达县。位于省境南部,西南滨太湖。京杭运河、沪宁铁路、锡澄运河、锡澄公路等通过境内。面积1234平方公里,人口107.88万。县府驻无锡市。无锡春秋时为吴都梅里地。秦汉置无锡县迄今。县境主要属太湖水网平原,地面高程3~5米,东、西境略有残丘分布;西部近太湖处有鸡笼山、摩天岭、雪浪山等,海拔百米以上;东部有胶山、斗山、鸿山等,除胶山海拔125米外,其余皆为50~60米。主要河道除京杭运河和锡澄运河外,尚有锡漕运河、锡北运河、锡沦运河等。水面积约占总面积1/8,为江南著名“水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100毫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修水利,排灌面积扩大至占耕地90%,稻麦(或油菜)轮作一年二熟,高产稳产。水产养殖业和桑蚕饲养业发达。无锡水蜜桃享有盛誉。本县以乡镇工业发达著称,1990年全县工业产值达129.38亿元,居全国各县之首。主要有农业机械、机械制造、纺织、化肥、食品、建筑材料、造纸等部门。农业机械以柴油机和手扶拖拉机为主要产品,机械制造主要为大工业生产配件。工艺美术品有花边、刺绣等。前洲、洛社、雪堰桥、石塘湾、东亭、羊尖、荡口、南方泉、胡埭等为乡镇工业集中地。内河航运和公路交通便利。名胜古迹有县东境梅村镇上的泰伯庙和鸿山上的泰伯墓。堰桥乡有吴文化公园。

    (单树模)

    芜湖市安徽省南部水陆交通枢纽,轻纺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位于省境东南部,青弋江、裕溪河与长江的汇合处。辖4区及芜湖、繁昌、南陵3县。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02.1万,其中市区面积203平方公里,人口53.87万。春秋时为吴之鸠鹚邑,因地势低洼,鸠鸟云集而得名。汉设芜湖县。1949年析城郊置市,属芜湖地区。1973年改为省辖市。市街沿青弋江北岸延伸,有“十里长街”之称。1876年辟为通商口岸,发展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20世纪30年代宁芜、淮南铁路通车加强了芜湖的商业、交通地位,淮南的煤炭和皖南的木材、毛竹、茶叶等均集散于此。50年代后重点改造和扩建了长江对岸的裕溪口港,同时又扩建了芜湖的沿江码头,使芜湖成为长江沿岸十大港口之一。长江航运上通安庆、九江、武汉、下至南京、南通、上海。1980年芜湖辟为对外贸易港。50年代末修建芜(湖)铜(陵)铁路。80年代初又修建皖赣铁路。芜湖编组站是铁路华东第2通道上最大的编组站。

    市境位于长江下游平原长江东岸的一级阶地上,地势低平,河湖密布,地面高程多为8~12米,间有少数岗丘起伏。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6c,无霜期240天左右,年降水量1192毫米。适宜水稻、油菜生长和发展淡水渔业。原有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了食品、纺织、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工业部门,其中轻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市内已初步形成4个工业区:东部青弋江北岸为日用化工和电子仪表工业区;北部沿长江和大庆路为纺织、机械和造船工业区;南部青弋江南岸为钢铁和化工区;北部四合山为冶炼、造纸和建材工业区;市属3县是省内重要的粮棉基地和鱼米之乡。芜湖山明水秀,市区有中江塔、赭山、镜湖、赭塔和广济寺等古迹。

    (方觉曙)

    吴桥县河北省沧州地区辖县,中国杂技艺术之乡。位于省境东南部,西界南运河,东、南与山东省接壤,京沪铁路纵贯全境。面积583.9平方公里,人口25.2万。县府驻桑园镇。汉为安县、重平县、安陵县、脩县地。金大定二年(1162)将凌县吴桥镇析置吴桥县。县境位于冲积平原,地势低、多洼地,历史上水旱灾害严重。20世纪60年代根治海河以来,开挖减河,建引水闸,修排灌站、挖渠打井,旱涝盐碱得到治理。农业生产发展很快,棉花种植面积大,单产高,为河北省棉花高产县之一。吴桥是中国杂技艺术源地之一,是驰名中外的杂技马戏之乡。杂技源远流长,乡土气息浓厚。早在汉代,杂技艺术已在民间流传,小马厂村发掘的东魏时期(534~550)古墓壁画上已有各种杂技马术表演的画面。县内杂技艺人遍及各地,专业和业余杂技团队近60个,演员1500亲人。中国50多个专业杂技艺术团中先后有数以万计的演员来自该县。

    (邓绶林唐学曾)

    吴淞江黄浦江主要支流,又名苏州河,是上海境内仅次于黄浦江的第2大河。因发源于苏州附近的松陵地区,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故称之为“吴淞江”。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穿过江南运河,流经吴江、苏州、吴县、昆山、嘉定、青浦等县市,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平均河宽约40~50米,流量平均仅10立方米/秒,旱季则接近于零。低水位时水深2米左右,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主要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

    (陆心贤)

    吴淞镇上海市钢铁工业集中地,上海港主要对外贸易装卸作业区所在地。位于市区北部,距市中心约18公里。北临长江,扼黄浦江入长江口。有淞沪铁路通达市区,并有蕴藻浜沟通黄浦江及附近内河水网,水运方便。原为宝山县属镇,1988年9月后为宝山区辖镇。人口12万余。老镇区建筑密集,周围建有海滨、长征、桃园、上棉八厂等居民新村。境内淞兴路为百年老街,集中了商店、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中小学、医院等设施;镇北新建淞滨路是以商业为主的新型大街,因渔汛及过往旅客众多,以饮食业集中闻名。周围有上钢一厂、上钢五厂及煤气、化肥、造纸、纺织等大工厂。镇西北有20世纪80年代陆续建成投产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吴淞有客轮通崇明、长兴、横沙诸岛;有长途汽车通宝山、嘉定及江苏省,并有多条公交线路通往市区。镇北吴淞口为黄浦江入长江口,是上海与长江出海门户,明清以来,历为戍守要地,有1842年鸦片战争时期清水师提督陈化成率军抗击英军入侵时所筑炮台遗址。

    (陆心贤)

    吴县江苏省苏州市属县,工农业发达县。位于省境东南部,西包太湖,东含阳澄湖,京杭运河流贯南北;沪宁铁路横穿东西,水陆交通便利。面积157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25%,号称“水乡”,人口112.38万。县府驻苏州市。春秋时为吴国地。秦置吴县迄今。县境西部多低山丘陵,海拔300米左右。东部为河网湖荡平原,河道纵横,湖荡罗列。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盛行稻麦轮作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制,主要农产品有稻谷、麦类、油菜籽、蚕豆、豌豆等。生猪、湖羊饲养业、桑蚕饲养业、淡水捕捞业、内塘养殖业均较发达。工业集中于浒墅关、木渎等镇。县第一大镇浒墅关是中国著名蚕桑基地和研究中心。位于苏州西北12公里,地当京杭运河和浒光(福)运河交会处,北靠沪宁铁路。居民2.2万余人。建有钢铁、通用机械、造纸、电瓷、缫丝、航海仪器等工厂。镇内有浒墅关蚕种场、苏州非金属矿山设计院和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传统手工业品有浒墅关草席。县第二大镇木渎镇为吴县西南部交通运输和旅游要地,为苏州市区出入太湖水路要冲。人口近2万。建有动力机械、化肥、水泥、丝织、印刷、制药等工厂。望亭镇在苏州西北20公里京杭运河畔,北靠沪宁铁路,上海市属望亭电厂设此;其他重要集镇尚有角直、东山、光福等。名胜古迹有宝带桥、角直保圣寺和东洞庭山紫金庵。天平山、灵岩山、光福镇、东、西洞庭山、角直等均以风景秀丽著称,为太湖风景区组成部分。县境有距今5000年的龙南村落遗址。

    (单树模)

    吴忠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回族聚居地区之一。位于银川平原南部河东灌区,西临黄河渡口。面积1112平方公里,人口25.8万,回族人口占一半以上;其中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5.53万。县境南部为汉代北地郡治富平县城。明初始建吴忠堡。辛亥革命后属灵武县商业小镇。1950年改镇为市,1963年改县,1983年恢复为县级市。吴忠原为宁夏最大皮毛市场,内蒙古伊克昭盟部分地区和盐池、陕西定边等地皮毛集散地,与银川、西安、天津、上海等地均有直接商业往来。贸易之盛堪与银川城齐名。市境地面坡降较大,灌排方便,农业垦殖历史悠久。灌区盛产水稻、小麦及大麻、烟草等,为人多地少、耕作集约、高产稳产农业区,粮食平均亩产500余千克。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了卷烟、造纸、毛皮、食品、纺织、化肥、建材、农机等工业,所产材料试验机械和仪表在自治区和全国均占重要地位。特产地毯。城西古城湾为黄河重要水运码头,银川至西安等地的公路均经此,交通方便。

    (汪一鸣蓝慧珠)

    梧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市,自治区重要轻工业和外贸港口城市。位于自治区东部,桂江和浔江交汇处。辖3区及苍梧县。面积4577平方公里,人口86.23万;其中市区面积307平方公里,人口28.52万。梧州是中国南方古城。汉置广信县,属苍梧郡。唐置梧州,宋称梧州苍梧郡,元改为梧州路,明、清称梧州府,1912年称苍梧县。1927年设梧州市,1932年撤市归苍梧县,1949年复置梧州市。市境地势由南北向中部西江倾斜,以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迅速发展,已建有造船、电力、化工、橡胶、玻璃、木材、纺织、食品等部门。其中梧州松脂厂为全国最大松脂厂,产品畅销国内外。梧州扼自治区东部的大门和西江总汇,是自治区航运枢纽、两广交通要冲和自治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有定期航班直达广州、香港。位于西郊的西江大桥已于1990年5月通车。梧州在革命斗争中曾写下光辉的一页。1897年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反帝斗争不断。孙中山先生曾3次光临梧州,为此梧州人民在北山建有广西最大的中山纪念堂。梧州还有大革命时期中共梧州地委、广西特委旧址。梧州市区依山面水,市内有河滨公园和白山公园等。

    (陈德高)

    五大连池见五大连池火山群。

    五大连池火山群中国著名火山地质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德都县北部,讷谟尔河支流白河上游。五大连池火山区由14座火山和5座熔岩堰塞湖及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构成,面积约600多平方公里。火山群分布于五大连池东西两侧。西侧有南、北格拉球山,火烧山,老黑山,笔架山,卧虎山和药泉山;东侧有尾山,莫拉布山,东、西龙门山,小孤山和东、西焦得布山。14座火山均呈东北—西南及西北—东南方向排列,成网格状。五大连池火山均属断裂地带的中心式喷发,为第四纪以来多次喷发而成。其中南格拉球山最高,海拔596.9米;平均锥体高度则以老黑山最大(165.9米),平均基底直径最大者为莫拉布山(1500米),火山口最深者为老黑山(145米)。老黑山与火烧山溢出的熔岩系基性岩,在流动和冷却中形成奇特的微地貌形态。老黑山和火烧山喷出的状如石龙的熔岩,迫使白河河谷向东推移,熔岩又将新河谷隔断,形成了呈串珠状排列的5座湖泊。5湖为中国仅次于镜泊湖的第2大堰塞湖,从上而下依次为头池、二池、三池、四池和五池。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三池最大,面积8.4平方公里;二池最深可达9.2米;头池最小,面积仅0.18平方公里。已建立了五大连池火山景观自然保护区。

    (田永圻)

    五大连池市中国唯一以火山景观为主的旅游疗养城市,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辖市。位于省境北部。面积748平方公里,人口2.2万。1983年设市。市内有各具特色的火山14座,5座熔岩堰塞湖呈串珠状排列在群山之麓,景观奇特,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旅游价值。南泉、北泉、翻花泉、南洗泉和新南泉等的低温碳酸矿泉水可治疗多种疾病。已建有50多家疗养院,将泉水引进室内供冬季浴疗。火山区的玄武岩、浮石和火山砾是良好建材资源。可开发利用,已建水泥厂。5座连珠湖泊,面积共约18平方公里,水产资源较丰富。市区及各风景点建有古亭、水榭、长廊、商店、饭店、疗养院等。药泉山下的新城面貌日新月异。本市与北安、龙镇等铁路要站均有公路相通。

    (曾庆云田永圻)

    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见五大连池火山群。

    五当召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地。位于包头市东北约50公里的大青山深处,为依山层层叠砌的藏式召庙群。五当蒙古语意为柳树,因召庙建在杨柳参天的五当沟内,俗称五当召。原名藏语称巴达嘎尔庙,意为白莲花庙。建于清康熙年间。清乾隆时赐名广觉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主体由六殿三府一陵组成,清王朝曾用汉、满、蒙古、藏四种文字赐“广觉寺”匾额,盛时有喇嘛千人。主殿名苏古沁独宫,三层楼阁建筑,位于召庙最前部;却依林独宫供奉有释迦牟尼鎏金铜佛,佛像高达10米,造型敦厚庄严,为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铜佛。甘珠尔、章嘉、洞阔尔3府,是历代活佛住宅,也是总理内蒙古各地喇嘛事务的中心。

    (林儒耕)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北省宜昌地区辖县。湘鄂西革命老根据地之一,中国畜牧良种繁殖基地县和山羊板皮基地县之一,湖北省香菌和“宜红茶”主要产区。位于省境西南部,南与湖南省石门县相邻,面积2072平方公里,人口20.77万;其中土家族占62.9%。县府驻五峰镇。清置长乐县,1914年以境内五峰山为名改称五峰县,1984年成立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山岭层叠,奇峰林立,平均海拔千米左右。石灰岩分布广,喀斯特地貌发育,自然溶洞遍及全境,仅五峰镇附近即有龙洞、燕子洞、长生洞、犀牛洞等多处,规模宏大,洞中清泉潺潺,钟乳石千姿百态,为风景名胜地。重晶石储量居湖北省前列。森林覆盖率30%,有珙桐、水青、铁尖杉等珍贵林木,在西南部分布有原始森林。盛产香菌、蜂蜜、药材和“宜红茶”,传统绿茶以珍眉、玉露、水仙等著称。县东北的柴埠溪,峡谷长50多公里,两岸峰奇洞幽,风光秀美,尤以48座蜡烛峰最为绚丽,已辟为风景区。

    (陈联寿)

    五台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因有平台状的山峰5座而得名。又因无炎夏,每年有10个月降雪天气,亦名清凉山。地质构造属五台断块,核心由变质岩系组成,往外依次为震旦纪和寒武纪石灰岩、石炭纪含煤地层、二叠纪和三叠纪砂岩。五台山在滹沱河与清水河环抱中,滹沱河谷地断陷,五台山隆起。隆起体北部翘起,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东、西、南、北、中台都有平缓峰顶,是北台期准平原遗迹。南坡和东南坡的谷头有第四纪冰斗,冰斗内冰碛和黄土互层。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是华北地区最高峰。东汉明帝首先在台怀镇修大孚灵鹫寺,其后历代不断修建,成为庞大寺庙群,最多时达300余座,现存47座。舍利大白塔高56.4米,造型奇特,为五台山标志。豆村北佛光山中佛光寺的殿内塑像、壁画及殿外经幢、墓塔、石雕,被誉为中国历史文物瑰宝。五台山西李家庄的南禅寺为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两寺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在五台山建立晋察冀军区。清水河畔松岩口村曾为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工作之地,建有纪念白求恩陈列馆。台怀的般若泉有“五台圣水”之称。五台山大理石已采出虎皮、秋景、珍珠玉、金点粉、雪花等21个花色。五台石砚可与端砚、歙砚媲美。此外有铁、白云岩、硅石、长石、磷等矿藏。五台山植物资源丰富,植被以冷中生草本植物为主:海拔1000米以下为山地干草原和农耕地,代表植物为本氏针茅和铁杆蒿;1000~1400米为山地灌丛草地及白羊草灌草丛;1400~2000米为夏绿林,主要树种是落叶松、杨、桦等。与林木伴生的台蘑亦为珍品;2000~2700米为亚高山草甸,有五花草甸及苔草草甸;2700米以上为高山蒿草草甸。五台山牧草丰盛,水源充足,在此举行一年一度的骡马大会(亦称六月大会),为北方牲畜交易场所。

    (萧树文)

    五原县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辖县。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南临黄河,包兰铁路经过县境。面积2493平方公里,人口25.75万。县府驻城关镇。战国时称九原,秦设九原郡,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更名为五原郡。有五原寨,为阴山西部重要山口。1875年清政府开始移晋陕之民垦殖,但为夏来秋回形式,称“跑青”种地。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移民放垦农田,并创兴水利,设五原厅,农业生产、商业贸易日渐发展。1912年改五原县。1925年冯玉祥在五原誓师起义,响应北伐,为纪念此义举,曾一度改名为“义县”。乌加河流贯境内,灌溉发达。农产有小麦、稻谷、胡麻和甜菜等。畜牧业以山羊最多。工业有制糖、农牧机械修造、粮食加工、化肥、皮毛、地毯、煤矿等企业。出产各色毛皮、地毯等。

    (林儒耕)

    五指山广义为海南岛中南部山区的统称。狭义则指位于海南岛中部偏东的山系,包括母瑞山、白马岭、五指山、七指山、马咀岭。其中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坐落琼中县境内,为海南岛第1高峰。偏西为黎母岭,其中鹦哥岭海拔1812米,为海南岛第2高峰。五指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山体蜿蜒长15公里,上覆厚层花岗岩,东北段破碎低矮,西南段完整高耸。主峰在西南端,山峰起伏如锯齿,多悬崖峭壁。山间盆地、丘陵错落分布于山脊两侧,呈多级地形。五指山为万泉河、陵水河和昌化江等河流的分水岭。山脉东南麓位于迎风坡上,又为台风路径所经,年降水量2866毫米,是海南著名暴雨中心,也是全岛雨量最多地区。

    五指山森林成片,生长茂密,种类繁多,群落层次多而复杂,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海拔700~800米以下为热带季雨林和雨林砖红壤性土带;800~1400或1600米为山地常绿阔叶林(或山地雨林)黄壤带;1400或1600米以上为山顶苔藓矮林草甸土带。有坡垒、青梅、花梨、红楞等珍贵木材,并有可栽种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大片宜林地和天然牧场,有绿色宝库之誉。多珍贵动物。已建有五指山自然保护区。矿藏丰富,铁和水晶储量大,质量好。著名的石绿铁矿即位于山区西部昌江县内,此外有铜、铅、锌、锡、钨、汞等热液脉状矿床。

    五指山区是黎、苗民族聚居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生产落后。现已建有公路,工厂、矿场,并开辟了一批农林牧场。五指山是海南岛老革命根据地,为琼崖纵队长期坚持斗争之地。

    (徐俊鸣司徒尚纪)

    午城黄土标准地点位于山西省隰县午城镇的昕水河支流柳树沟内砾石层之上,未见其直接和三趾马红土层接触。岩石颜色较红,含有红棕色埋藏土壤层。在午城黄土中,未见清楚层理,所含砂与砾石的数量也较少,推测形成时,无较强流水活动。暂时性流水作用,使黄土堆积初期山坡上的基岩受到冲刷,风化物混于黄土之中,故于其底部黄土中,偶夹有小石粒。午城黄土中发现有松、禾本科等花粉,说明当时植被具有森林草原性质,森林习性的哺乳类动物也较多。自下而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蒿属、藜属和禾本科等花粉数量增多,说明当时气候向干旱方向发展。在午城黄土中可见中国长鼻三趾马化石。长鼻三趾马仅见于泥河湾层中,故将午城黄土的时代定在早更新世。

    (萧树文)

    武当山中国名山,道教胜地,著名风景区。一名太和山,又名山。是秦岭、大巴山的东延部分。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南岸。西北起自堵河,东南止于南河,绵延百余公里,起伏于十堰市、房县、丹江口市、谷城县境内。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在丹江口市西南部。武当山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岩层节理发育,并有沿旧断层线不断上升的迹象,形成许多悬崖峭壁的断层崖地貌。山地两侧多陷落盆地,如房县盆地、郧县盆地等。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主要有松、杉、桦、栎等。药用植物有400多种,产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

    以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还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奇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赞颂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武当山还保存有规模宏伟的道教建筑群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群分布在主峰以北,多集中在古东神道两侧。唐贞观年间建五龙祠于此,宋、元建筑增多。明永乐年间大兴土木,建成33个规模宏大的宫观建筑群、39道桥梁、12座亭台及山石砌成的“神道”,建筑总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2万多间宫观建筑绵延70公里。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有玄岳门、遇真宫、磨针井、复真观、元和观、紫霄宫、南岩天乙真庆宫石殿、太和宫、铜殿和金殿。建于天柱峰绝顶的金殿又称金顶,为四坡重檐歇山式宫殿,由铜铸鎏金构件铆榫拼焊而成,总重约90吨,是中国现有最大铜建筑物。位于主峰东北的武当山镇为武当山风景区的大门,所产龙头拐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艺品,具浓厚地方特色。针井茶为传统名茶。襄渝铁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并行通过。

    武当山亦为武当派拳术发源地,以“武当太乙五行拳”闻名中外。

    (陈联寿)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见武当山。

    武都县甘肃省陇南地区辖县。位于省境东南部,白龙江中游谷地,地当甘、川历史交通孔道。面积4683平方公里,人口47.29万。县府驻城关镇。公元前111年始建武都郡,郡治在今西和县洛峪附近。北魏迁至武都西北20公里的石门。唐代三迁郡治于今武都城北高阶地上,名阶州武都郡,后归吐蕃。元、明、清时期均称阶州。1913年始置武都县。县境多峻岭峡谷,山洪泥石流危害严重。石灰岩崖陡绝,多喀斯特洞穴。海拔1200米以下河谷具有北亚热带气候与景观,山地垂直景观差异明显。河谷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冬稍长于夏,春秋各逾两个半月。年均温14.5c,1月均温2.8c,7月24.8c,10c以上活动积温4548.3c。年降水量仅474毫米。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县境为甘肃蚕桑、柑橘及茶叶的主要产地。工业有农机、水泥、制药、面粉等部门。武都城为陇南山区重要城镇,在白龙江中游北岸五凤山南麓,因建城历史较早,北峪河的泥石流冲积物堆积高于西南城墙,故当地有“水比城高”之说。城北2公里北峪河左岸五凤山麓附近有始建于唐代的红女庙,为一喀斯特洞穴。庙后有“飞龙瀑布”,已整修水帘洞,辟为游览地。城东南10公里白龙江南岸露骨山北坡陡崖的万象洞,是一石灰岩溶洞,深约4公里,内有类型繁多的石钟乳、石笋,为陇南山区喀斯特地貌游览胜地。

    (冯绳武)

    武功山罗霄山脉北段。蜿蜒于赣湘两省边境中部,跨萍乡、宜春、安福、莲花、攸县、茶陵、安仁等市、县。呈东北—西南走向,由花岗岩、变质岩、片麻岩等构成。山峰一般海拔1500米以上,但谷地较低,袁水、萍水河谷为湘赣间重要的天然通道,浙赣铁路经此。主峰金顶海拔1918米,位于萍乡、安福边界上,北麓为袁水的发源地;次为太平山,海拔1736米,位于宜春市境内,为赣西重要高峰。矿藏多钨、锡、铁、钽、铌等。

    (易宜曲)

    武汉市湖北省省会,长江沿岸著名港口,中国第2大河港,华中地区水陆交通枢纽,综合性工业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省境中部偏东,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武昌、汉阳、汉口隔江相望,通称武汉三镇。辖9区及武昌、汉阳、黄陂、新洲4县。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669.75万;其中市区面积1627平方公里,人口375.05万。武汉春秋属楚,汉属江夏郡。东汉末年,在汉口筑却月城,龟山筑鲁山城,武昌黄鹄山筑夏口城,隔长江相望。隋于江南置江夏县,以武昌为治所;于江北置汉阳县,以汉阳为治所。两宋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元、明、清三代,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汉阳为汉阳府治所在地。汉口在清时设夏口厅。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1927年置汉口特别市,1931年改普通市。1937年设武昌市。50年代初期,汉口、武昌、汉阳合并称武汉市,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改为湖北省辖市。1960年武昌县府移驻纸坊镇,汉阳县府移驻蔡甸镇。

    市境位于江汉平原东南部,北为大别山地,南为幕阜山地,有少数残丘错落分布于平原间。地势南北高,中间金低洼,河湖密布,形成以长江为轴心的向心水系。城区位于浅丘性河湖冲积平原上,东西向两列残丘横亘中部,长约30公里,海拔80─120米,由石英砂岩构成。长江在市区内横截残丘,受蛇山和龟山扰束,江面宽仅1100米,武汉长江大桥即利用蛇山和龟山为引桥基础。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冬冷,夏雨冬干,夏初多梅雨,年均温16.7c。城区受热岛效应影响,夏季高温达35c以上日数年平均为22天,极端高温41.3c(1934年8月10日),向有“火炉”之称。年降水量1280毫米左右,6月最多,12月最少,年际变率大。江湖水位涨落频繁。20世纪50年代以来培修堤防,加强防汛,多次战胜特大洪水。

    武汉历史上以商业著称。唐宋时,商场中心在江夏县城南门外(今武昌平湖门);宋元以后,商场北移汉阳南门、东门及铁门关一带;汉水改道以生,商场重点转移到汉水北岸的汉口。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合称全国四大名镇。1858年汉口开埠通商后成为著名商业中心。武汉近代工业出现于19世纪中叶。俄、英、德、法、日、瑞士、荷兰等外国酱在截止汉兴办砖茶、打包、面粉、榨油、酿酒、制烟、制冰等厂,从事出口加工工业。清政府“洋各派”以官司办或官司商合办形式兴建汉阳铁石、汉阳兵工厂,纱,布,丝,麻等局;民族资本兴办的工业有火柴厂、面粉厂、机器厂、水电公司等。当时武汉工业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居第2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武汉工业迅速发展。1954年在青山区兴建武汉钢铁公司,为全国得点钢铁联合企业之一。此后兴建的武汉得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琥汉车辆制造厂等也均为现代化大型企业。现今武汉已形成以冶金、纺织、机械、食品为主,轻工、化工、建材、电子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1991年中法合资经营年产30万辆轿车的总装厂已在汉阳动工兴建,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全国轿车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武汉市工业总产值302.08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8位。

    武汉为全国内地商业贸易中心,武汉科技力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在全国大城市中居第3位。市内现有高等院校35所。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集中在珞珈山、喻家山、桂子山、马房山一带。武昌小洪山有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中心位置,汉江在此注入长江。历来是全国北煤南运、南粮北调以及华中地区外贸商品出口通道。河运北通陕、豫,西上川、黔,南去湘、赣,东下皖、苏,向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以下,长江常年水位可通5000吨级轮船;武汉以上,西至重庆,可通1500吨级轮船。1980年开辟江海联运,有航线直达香港。50年代兴建的武汉长江大桥,将京广铁路联成一线。后又建成江汉桥、江汉二桥,把武汉三镇联为一体。新建武大(武昌—大冶)、汉丹(汉口—丹江口)铁路干线,西北东南斜贯省境。武汉为湖北公路网络交汇中心,公路干线有汉宜(汉口—宜昌)、汉沙(汉阳—沙市)、岱黄(岱家山—黄陂)、武湘(武昌—长沙)等线。1991年建成武汉—黄石高速公路,全长70公里。民用航空已初具规模,省内可通沙市、宜昌、恩施、老河口;省际可通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西安、兰州、重庆、成都、贵阳、昆明、广州及香港等地。

    武汉名胜古迹众多。古建筑有黄鹤楼(重建)、晴川阁(重建)、古琴台、宝通寺、归元寺、长春观;古遗址有武昌县境发现的北宋瓷窑群;古陵墓有武昌县境龙泉山明代楚王墓群。革命纪念地有辛亥革命起义门、湖北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烈士墓、“二七”纪念馆、施洋烈士墓、“八七”会议会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位于武昌城区东郊的东湖风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黄陂县木兰山为全省旅游胜地。

    (周兆锐)

    武进县中国乡镇工业发达县。江苏省常州市属县。位于省境南部,北环长江,南包滆湖,东南一隅与太湖相邻,京杭运河和沪宁铁路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面积1676.79平方公里,人口128.46万。县府驻常州市。武进春秋时为吴延陵季扎食采地。秦置延陵县。汉改毗陵县。晋于县西北境置武进县。境内平原宽广,地势低平。京杭运河以南属太湖水网平原,地面高程3~5米,河道皆南注太湖和滆湖;以北主要属长江南岸高沙平原,地面高程5~8米,河网稀疏,主干河道北注长江。另有少数残丘兀立于平原之上;南境牛肩顶头海拔179.4米,为全县最高点。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初夏有梅雨。盛行稻麦一年二熟轮作制,主要农产品以稻米、麦类、油菜籽为大宗;奔牛一带所产大青豆著名。生猪、家兔、桑蚕饲养业和内塘养殖业发达。工业有纺织、塑料、农用柴油机、手扶拖拉机、电子、建筑材料和化肥等部门,集中于湖塘、横林、漕桥、奔牛等镇;历年乡镇工业产值均居全省各县前列。梳篦、红木家具为传统手工业产品。文教事业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湖塘旁的淹城和雪堰镇附近的阖闾城二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单树模)

    武陵山沅江和澧水干流的分水岭。位于湖南西北部及黔、鄂、湘三省边境。主脉自贵州中部呈北东—南西走向,联络佛顶山(1835米)、梵净山(2494米),逶迤于乌江与沅江之间。东北延入湖南境后分为2支;西北侧为八面山褶皱带,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的沉积发育普遍,灰岩、泥岩及石英砂岩分布甚广,中三叠世后形成一系列较平缓开阔的复式背向斜,成为北东向交叠起伏岭谷地貌的构造骨架,有白云山(1321米)、太灵山(1577米)、八大公山(1890米)、朱家垭(1161米)、大山界(1350米)、东山峰(1491米)等多条平行斜列的岭脊。东南侧为江南地轴,系一长期隆起的复式背斜,核部为板溪群浅变质岩,翼部由震旦系硅质岩、冰碛砾岩和寒武系灰岩组成,中生代后产生断裂而相对抬升,构成长约270公里,平均海拔千米左右的武陵山主干山脊,其中多老周(1060米)、亚公山(1227米)、喇叭头(1026米)、净山界(1014米)、人头山(1327米)、天门山(1518米)绵延起伏,至常德西部的太和山而低落。武陵山地为中国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一部分,属于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有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由于受近代鄂西—贵州高原大面积急剧上升的影响,具有自西北向东南掀斜上升的性质,山岭丛聚,沟壑纵横,喀斯特地貌发育;并呈现1200米、1000米、800米、600米、450米、350米等多级剥夷面;宏观地形高差不显著,其间残留若干较平缓的山顶面,东南侧切割甚深、边坡陡峭,属湘鄂黔山原台地的组成部分。

    山区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夏凉冬冷,雨量适中。以龙山八面山(1346米)和石门东山峰(1491米)两站为例,年均温分别为10.3c与9.2c,1月均温为-0.8c与-1.9c,7月为21.1c与19.6c;年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2%,积雪日数分别为49与63天。因成土母质、地势和水热条件的影响,主要发育石灰土和黄壤以及山地黄棕壤。植被为华中区系,属栎栲、光叶水青冈、猴樟、楠木林、桕木、黄杉林、油桐林植被区。代表种类有水杉(野生)、黄杉、铁坚杉、巴山榧树、大果槭、杜仲、鞘柄木、猫儿屎、珙桐、水青树、红豆杉、连香树、鹅掌楸、伞花木、滇楸、毛红桩等,其中多古老孑遗种属。经济林木有油桐、乌桕、核桃、漆树、杜仲、厚朴、雪花皮、五倍子等。山林栖息熊、猴、云豹、苏门羚、灵猫、林麝、獐、麂及红腹角雉、黄腹角雉、画眉、锦鸡等多种动物。著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大庸、慈利和桑植3市县的山区中,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风景区和天子山自然风景区组成,总面积达396平方公里。

    (邓美成)

    武鸣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辖县,重要烤烟生产基地。位于自治区中南部。面积3366平方公里,人口61.6万。县府驻城厢镇。汉为领方县地,隋置武缘县,唐宋沿用,明清属思思府。1911年更名为武缘府,1938年改为武鸣县。县境四周为低山丘陵,东北部大明山海拔1760米,为北回归线上著名山脉,又为森林宝库,植物多达1400余种。中部为武鸣盆地,海拔约200米。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锰、铜、锌、铅、锑、钨、钼、金、煤等。已开采的有金、锰、钨、煤。盛产烤烟,所产烤烟叶大、香醇、色金黄。西瓜种植历史悠久,远销区内外。城南有灵水,形似小湖,旁多层石,泉水从江底涌出,冬温夏凉,是天然游泳池,已整修扩建,每年冬季全国游泳能手常集此进行冬训。双桥乡伊岭村有伊岭岩,岩洞上下起伏,面积2.4万平方米,洞中游廊曲折,遍布形态各异的石乳、石笋、石柱和石幔,洞外依山筑有民族特色的亭台楼阁。起凤山在城东北,平地突起两峰,如双凤腾空,山下溶洞中特产无目鱼。县境西部还有著名的明秀园,建在河湾之滨,系广西现存最大的园林。

    (陈德高)

    武威市甘肃省河西走廊最大城市,武威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甘肃省人口最多、农业人口最稠密的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东段。面积5081平方公里,人口84.91万。武威郡城原是匈奴所筑故盖臧城,后讹为姑臧。从西汉至宋,除北魏改名林中县治外,均为姑臧县治。三国时魏始移凉州治于此,晋至唐属凉州武威郡治。西夏为西凉府治,元属永昌路西凉州,明属陕西行都司凉州卫。清始改为凉州府治武威县。辛亥革命后废府存县。1985年改市。

    武威城区位居河西走廊最大的武威绿洲中心,为河西走廊东段门户,历史时期“丝绸之路”孔道,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海拔约1530米,年均温7.7c,1月均温-8.7c,7月均温21.9c。年降水量158毫米,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城郊有汽车和拖拉机修理、矿山机械、亚麻纺织、水泥制品、地毯、皮革等企业。兰新铁路与甘新公路经此,并有干(塘)武(威)铁路与包兰铁路相连。

    武威城内有明建文庙,收藏大量文物,以公元1094年刻立的西夏碑最著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有唐建大云寺、罗什寺塔。城北1公里的雷台汉墓为史称“天马行空”的东汉铜奔马及金、铜、玉等231种器皿的出土处。城西北2.5公里有宋、元2代建的海藏寺、西凉皇娘娘台及齐家文化遗址,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南约40公里的天梯山石窟(又名大佛寺或天梯寺)始凿于北凉王沮渠蒙逊时期(401~432),北魏、隋、唐以至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新建或重修。石窟群开凿在红砂岩陡崖上,今存3层26窟,其中有8窟内藏壁画和塑像。规模可与敦煌千佛洞、安西万佛峡相比。有高约30米的石雕大佛坐像,但头、臂、手等部分已遭破坏。山上原有广善寺,又名石窟寺。1959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窟址属淹没区,除大佛像仍保留外,其余窟存佛像、汉藏写经及绢画等,已于1957年分别迁往甘肃省博物馆和中央文化部保存。

    (冯绳武)

    武乡县山西省长治市辖县。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根据地之一,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领导机关驻地。位于省境东南部,太行山西麓、浊漳河上游,太焦铁路从县城通过。面积1571平方公里,人口20万。县府驻城关镇。西汉置涅氏县,东汉改为涅县。北魏时武乡县治从榆社迁来,易名乡县。唐复名武乡,沿用至今。县境位于山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次为高粱、马铃薯。农业生产易受冰雹、大风危害。山区草坡广阔,可放牧牛、羊。近年还栽植优种桑,开创蚕桑业。盛产药材党参、黄芪、大黄、五加皮、知母等。武乡西北的南关,在昌源河谷地中,是晋东南地区北部门户,去晋中的公路经此。县东南王家峪有“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树文)

    武穴市湖北省黄冈地区辖市,著名油菜高产区。位于省境东部,长江北岸邻接江西省。面积1246平方公里,人口64.39万。唐武德四年(621)置永宁县,天宝元年(742)改广济县,县治武穴镇。1987年改设武穴市。市境北部由大别山脉支脉横冈山构成低山丘陵,富林特产;南部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有太白、武山、马口等湖泊,水网稠密,盛产稻、麦、油菜,油菜产量居全省首位,为全国油菜单产高的县市。境内湖泊、水库、塘堰较多,水产养殖业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操理发、炊事、缝纫等业,尤以理发为盛,武汉、东北3省及朝鲜、日本均有原广济籍理发师足迹。武穴竹器手工艺精湛,遐迩闻名。工业有化肥、农机、电子、化学、纺织等,尤以制作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小商品闻名全国。武穴为长江重要河港。市属田家镇扼长江中游峡谷卡口,被称为“楚天锁钥”、“鄂东咽喉”,是江防要地,历为军事重镇。

    (刘盛佳)

    武夷山风景区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福建省武夷山市南10公里处。周围约60公里。素以“秀甲东南”和“武夷山水天下奇”著称。风景区内峰岩林立,雄伟挺秀,气势磅礴,风光绮丽,相传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之胜。九曲溪蜿蜒于峰岩之间,岩石凝紫,溪水碧绿,有“碧水丹山”的佳誉。著名胜景有大王峰、玉女峰、三仰峰、天游峰、天心岩、桃源洞、水帘洞、一线天和九曲等。在大藏峰等水平岩洞中,藏有船棺(也称架壑船),系古人类一种墓葬形式。其中白岩洞的一具船棺,经测定,距今已有3450多年历史,相当于商代,说明当时武夷山一带已有人类居住。武夷山赤石镇是1942年赤石暴动之地,建有纪念碑。武夷山风景区设有管理机构。

    (赵昭昞)

    武夷山脉中国东南沿海重要山脉,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为东南沿海丘陵与江南丘陵的分界线,也是福建省闽江水系、汀江水系与江西鄱阳湖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位于闽、赣两省之间。山脉呈北北东走向,长约540公里,北与仙霞岭相接。南与九连山相连。地势北高南低,北段地势均在海拔千米以上,福建省武夷山市、光泽县和江西省铅山县交界处地势最高,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位于武夷山市境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武夷山脉最高峰。南段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到武平、会昌一带,海拔仅600~700米。宽度自十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不等,也是北宽南窄,在武夷山市和资溪一带宽达70~80公里,在瑞金、长汀一带宽仅15公里。组成武夷山脉的岩石是各类火山岩和花岗岩,两侧则有较多侏罗纪砂岩和白垩纪红色岩层。山区断裂构造发育,以北北东向断裂为主,著名的邵武—河源深大断裂控制了武夷山脉的走向,并奠定武夷山脉的骨架。次要的断裂则有北西向和东西向两组。随山体的不断上升,溪流沿断裂不断下切,造成了高山深谷地貌,在北段表现尤为突出,谷深一般为200~300米,最深可达500米以上。

    武夷山脉的东西两坡呈明显的不对称。东坡舒缓,有层级地形发育;西坡陡峻,断崖显著。在武夷山脉中有许多与山脉走向相直交或斜交的垭口,古称“关”、“隘”、“口”,是重要的交通通道和军事要冲,如浦城与江山之间的枫岭关、武夷山市与铅山之间的分水关、光泽与资溪之间的铁牛关、建宁与广昌之间的甘家隘、长汀与瑞金之间的古城口和武平与寻乌之间的树岩隘等。上述关隘或由断裂作用形成;或为古河谷,并经以后地壳运动所抬升。

    武夷山脉位于东南沿海丘陵与江南丘陵之间,东南沿海丘陵区低山占有较大比重,江南丘陵区则有较多的河谷平原。两者虽都有丘陵分布,但组成丘陵的岩石迥异,形态也不同。前者岩性复杂,形态多样;后者多为红岩丘陵,形态单一。武夷山脉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挡北方冷空气的东侵,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南季风的西侵。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气候有较大的不同,从而导致自然景观的差异。

    武夷山区植物资源丰富。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和杜英科为主,还有大面积人工营造的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毛竹林,并有不少珍稀、古老树种,如银杏、钟萼木、鹅掌楸、天女花、黄山木兰、银种树、半枫荷、黄山花楸、竹节人参、涧边草、南方铁杉、罗汉松、红豆杉、建柏、三尖杉、金钱松、凹叶厚朴和黄杨等。植被的垂直变化也较明显,以黄岗山为例:海拔11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甜槠、铁椆、丝栲栗、南岭栲、钩栲、木荷、红楠、细柄蕈树、苦槠和木槠等。这一高程之下有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及杉木、马尾松、毛竹混交林;1100~1800米为针叶林,包括黄山松林、柳杉林和南方铁杉林;1800~1900米为亚高山矮曲林。主要树种有江南山柳、小叶黄杨、黄山松等:1900米直至山顶为山地草甸,由禾本科的野青茅、沼原草、芒、野古草等草本植物及幼龄黄山松、江南山柳、薄毛豆梨、波缘红果树、华山矾、箭竹属等小灌木组成。野生动物资源亦丰富,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有华南虎、猕猴、灵猫、苏门羚、云豹、毛冠鹿、穿山甲、鸳鸯、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昆虫尤为丰富,占全国32目昆虫中的31目。并发现有著名于世的金斑喙凤蝶。为保护动物植物资源,在武夷山脉北段建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脉东西山麓红层分布地区有丹霞地貌发育,碧水丹山,奇峰异洞,成为秀丽的风景区,其中以武夷山市南郊的武夷山风景区最负盛名,有“秀甲东南”之誉。武夷山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革命根据地。主要革命纪念地有红都瑞金(见瑞金县)及闽北人民革命根据地崇安县大安街和赤石暴动遗址。

    (赵昭昞)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中国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的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1979年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和光泽、建阳2县之间,面积566平方公里。保护区平均海拔1200米,最高峰黄岗山2158米。保护区的地貌受邵武—河源深大断裂带控制。主岭和主谷多呈北北东向,支岭和支谷则多呈北西向。溪流沿断裂不断下切,形成深邃峡谷。山谷高差悬殊,一般达200米左右,最大可达5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峻,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挡北方冷空气的入侵,且距海不远,直距不及240公里,夏季从海上来的热湿气流可以深入保护区,并被地形抬高,形成丰沛的地形雨。因此温暖湿润是保护区最主要的气候特征。由于复杂的地貌和气候分异,在保护区内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生态环境,为各种各样生物及特性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存、繁衍的场所。保护区以生物资源丰富著称。

    19世纪70年代,法、英等动物学家曾至保护区桂墩、大竹岚等地采集标本,并发表了许多新种资料。20世纪20~30年代,外来采集标本者日众,桂墩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分布的钥匙。自然保护区现有植物18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有152科,713属,1500多种,且多珍稀树种和名贵药材,如银杏、楠木、花榈木、桂花木、降香黄檀、紫檀、香果树、亮叶青冈、红豆杉、钟萼木及厚朴、三尖杉、三节茶、十大功劳等。高等野生动物兽类近100种,分属24科46属;鸟类234种;爬行类72种;两栖类22种;山溪鱼类33种;昆虫有31目200多科、2000多种。属于国家保护的动物有12种,如猕猴、大小灵猫、黄腹角雉和红嘴相思鸟等。保护区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反映明显。因此,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科学和地学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

    (赵昭昞)

    婺源县江西省上饶地区辖县,江西最大产茶基地。位于赣东北乐安江上游,北邻安徽,东毗浙江。面积2947平方公里,人口32.04万。县府驻紫阳镇。唐置县,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隶属徽州。1934年由安徽划入江西。县境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余为低丘、岗地。最高峰擂鼓尖在与安徽省交界处,海拔163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有利林木生长。全县林地占土地面积的49%,活立木蓄积量达820余万立方米。盛产松、杉、毛竹和茶叶、油茶、香菇等。茶叶产量常占全省的1/3,绿茶素称“婺绿”,与武宁县的“宁红”齐名。其他土特产有龙尾砚、婺墨等。矿产资源有煤、铁、钨、金、铜和砚石等。

    (马巨贤)

    雾灵山燕山山脉主峰。最高点玉皇顶海拔2116米。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境西北部。雾灵山于燕山运动时隆起,由燕山期侵入的中深成碱性正长岩构成,周围为震旦纪白云岩、侏罗纪砂页岩、砾岩和石炭纪、二叠纪、寒武纪、奥陶纪灰岩。山体切割强烈,坡度陡。气候、土壤、植物垂直分带明显。年均温约8c,7月最高温不超过22c,年降水量500~600毫米,湿度大,终日云雾缭绕,故名雾灵山。从山上到山下一日可度四季。雾灵山为滦河和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的组成部分,汛期流水瀑布最为壮观。松、栎,云杉、桦树林下灌木丛生,植被覆盖度达90%,具有华北区系代表性植物及多种珍贵动物,为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和天然风景区(见雾灵山自然保护区)。

    (邓绶林唐学曾)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河北省自然保护区。1982年建立,1988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省境北部偏东,兴隆县、滦平县、承德县和北京市密云县境内。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700~1000米,多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最高点玉皇顶2116米,为燕山山脉主峰。雾灵山主要由花岗岩组成,褶皱断层发育,切割强烈,悬崖峭壁,谷深坡陡。秋晴朗凉爽,冬寒冷干燥,春短促多风,夏温和多雨。由于夏雨多,湿度大,终日云雾缭绕。山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属夏绿阔叶林。清为皇陵禁地,灌木丛生,古树参天。20世纪20年代尽遭破坏,现有植被皆为次生林,垂直分布较明显:175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灌丛;1500~1750米是以华北落叶松、白杄、青杄为主的落叶松云杉林带;至950米为以桦树、山杨为主的阔叶林带,并有栎、榆、槭、椴等树种,此外有“水果之王”的猕猴桃;900米左右为油松栎类林;优势种为油松、蒙古栎;900米以下则为农耕地区。约有500种植物,其中乔、灌木达100余种。有动物60余种,如直隶猴、麝、狐、熊、豹、化鱼等。雾灵山多名胜古迹,山林水石奇特,为河北省风景游览区。

    (邓绶林唐学曾)

    雾社台湾省著名高山族聚落。位于台湾岛中部南投县山区,乌溪南源眉溪上游左岸分水岭上,因附近地区晨昏多雾气笼罩,故以雾名社。现改称仁爱村。海拔1148米,东邻为浊水溪上源谷地。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因本区风光秀丽,条件优越,被定为日本人移民区。当地高山族居民不堪迫害,于1930年10月27日乘日本人集中举行运动会之际,由莫那鲁道(即摩那·罗达奥,《台湾通志》大事记作莫那甫道)父子等领导武装起义。事发后,日本军警以大炮、飞机、毒气残酷屠杀。事件结束后,该社1200多高山族居民大半牺牲,雾社一带几成废墟。此即震撼世界的雾社事件。台湾光复后,在起义地点建立死难者烈士坟场及纪念碑。因北邻中部横贯公路及南邻浊水溪上源万大水库等工程先后完成,雾社及其附近(自人止关至春阳村、庐山温泉等地)已成为台湾山地著名游览区。省第14号公路自彰化市经草屯、埔里至雾社83.7公里;自雾社东北至大禹岭合欢垭口41.6公里。

    (吴壮达)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