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园林建筑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 山西应县木塔

    考古研究所杨鸿勋

    距今九百多年前建造的一座木塔,屹立在山西应县城里。应县原是辽国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近畿地方的应州。塔是当时崇信佛教的统治者辽兴宗耶律宗真(1016—1055)命令修建的,辽道宗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落成。它凝聚了我国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木塔是佛宫寺(原名宝宫寺)的主要建筑物,本名“释迦塔”。塔的平面是八角形,底层副阶(外廊)前檐柱对边约二十五米。塔身外观是五层六檐(最下层是重檐),二、三、四层都有平座夹层,所以全塔实际上是九层。塔高,从地面到塔尖达六七·三一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

    这座木塔经受了近千年的雁北狂风雨雪以及严重地震的考验,至今还巍然屹立,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佛宫寺原位于辽应州城的中部。现在看到的城墙是经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到1398年)改动过的,西、北两面城墙向城里移动一里许,寺的位置已偏处城的西北部了。寺居城市的中心部位,说明当时它作为精神统治的工具,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在城市的立体轮廓线上,土红色的释迎塔高高耸立于全城低矮的灰色民居的中央,构成了当时应州城的特殊面貌。

    这座木塔是保持民族传统特色的楼阁形制的塔。自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出现了佛寺建筑。佛教寺院其实和传统的宅第、衙署没有多大区别,具有明显沸教特征的建筑主要是塔。木塔是在中国固有的楼阁的基础上吸取印度佛塔特点而创作的。初期木塔比较低矮,如《洛阳伽蓝记》所载三国时期建造的浮图祠,就是在汉代所流行的方形重楼上安装塔刹构成的。南北朝时期,随着高层木构技术的发展和佛教的兴盛,木塔也越来越加高大。著名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高达几十米,就是这一时期楼阁式木塔的代表作。

    现在应县木塔是永宁寺塔的进一步发展。这座木塔改变了隋唐以前的方形平面,作八角形,使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同时改变了中心柱的做法,采用连结内外槽柱所构成的筒型框架的结构方式,这既争取了中部空间,便于布置佛像等,也提高了抗弯抗剪的能力,使塔身更加牢固。这是古代木结构发展中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木塔的结构、构造概况是:全塔建筑在一个夯土心的砖石基座上,基座分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在八角形台基座上,布置内槽柱、外檐柱以及副阶前檐柱。所有的柱子用梁枋连结成一个筒型的框架。塔身底层的内槽和外檐角柱都用双柱,并砌在一米厚的土坯墙里。墙的下部是砖砌裙墙,裙墙和土坯墙体交接处垫木枯一层以防潮。转角增设一柱,既可减小梁枯和柱头铺作(斗栱)交接处的剪力,也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柱间用厚墙填充,可以防止构架的扭曲,提高了坚固性,保证了结构的稳定。

    底层以上设平座夹层,再上是二层,二层上又设平座夹层,这样重叠直到五层。各层柱子都街接而上,每层外檐柱都和它下面的平座层柱同一轴线,而比下层的外檐柱向塔心退人约半柱径。平座层外柱立在下层斗拱所挑承的草袱(梁)上。这样既造成塔身美丽的曲线,又不超过结构的合理限度。从整体上讲,下大上小,也正是结构的稳定性所要求的。至于内槽柱,既没有外轮廓的问题,因此只是根据力学的要求,把上下备层柱都放在同一轴线上,并使八根轴线都略向塔心倾斜。这座塔是把结构、构造和建筑造型统一起来的一个典范,可以给我们今天建筑设计以宝贵的启示。

    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有样卯的干阑长屋遗构算起,至少已有将近七千年的历史。通过历代匠师的辛勤、智慧的营造实践,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若干木结构的规律性。到辽宋时期,高层木构的设计和施工已经相当成熟。对于高层木构的设计来说,风力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水平活荷载。对于这一点,辽宋匠师是有明确认识的。和应县木塔时代相近的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开宝寺木塔,是当时杰出工匠喻皓设计、督造的。他考虑到西北风比较大,因此使塔身微向西北倾斜,以增强它抵抗相应方向弯矩的能力。像应县木塔这样一个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建造在蒙古风常年吹过的开阔地带,更不能忽视风力这项荷载因素。这座木塔在结构、构造上的最大成功,主要是合理地解决了水平荷载的问题,使它能够经得起这样长时间的自然力侵袭的考验。为了抵制风力以及地震横波的推力,防止水平方向的位移和扭动,卓越的古代匠师使用了大批斜撑固定复梁。这撑杆和复梁的组合体,从性能上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使平座内槽系统和外檐系统各自加大它们的稳定性;另一类是使内外两层系统保持它们的相对位置。由于这些撑杆的连结,构成了整体空间系统,一经受力,各构件就可以联合作用。

    平座夹层的结构,就是用斜撑和梁、柱组成的一道平行桁架式的圈梁。在这个圈梁的内环上,又叠置由四层枋子组成的一道井干式的圈梁。整个夹层,实际是一个牢固的刚性的箍:在五层塔身中,间隔均布了这样四道刚性箍。在外观上,夹层巧妙地处理成为各层平座腰檐。

    结合建筑处理,在塔的五个正式楼层上,内槽柱里的中央空间供奉佛像,内槽和外檐柱之间是供人通行的空间,因此不设斜撑。塔壁的四个正方向每面三开间,中间辟门。壁外平座设栏干形成周圈挑台,以供人凭眺。在四个斜方向上,两次间的柱间原有剪刀撑,封上荆笆抹泥墙。这既是出于结构的需要,同时在建筑构图上和四个正方向的门、窗、隔扇形成虚实的对比,也颇为得体。可惜后世维修时拆改为门、窗、隔扇,严重地损害了塔的结构,以致塔身发生了向东北歪扭的现象。

    塔里扶梯的布置,也是既考虑垂直交通的实用要求、又兼顾结构的合理而设计的。因为楼层比较高,为使扶梯坡度不致太陡,每层都分作两折而上,利用乎座夹层做休息板。夹层中每在楼梯处都不能安置斜撑,因而造成结构上的弱点。为使弱点分散,扶梯每隔一面安置一道,采取沿塔身螺旋而上的办法。

    全塔的细部构造处理,诸如构件比例、榫卯搭接等等所表现的优秀手法,也是值得称道的。仅以斗棋来说,由于作了因地制宜的变化处理,全塔采用了六十多种式样,看来极其丰富多彩。这表现了古代匠师的技巧的纯熟,也使我们从中学到了正确的创作方法。他们没有机械搬用前人的成规,而是按照各种不同的结构、构造要求和材料的经济使用,灵活设计和制作的,使这些斗栱不但担负了结构任务,而且也起了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

    这座塔各层都在中部安置有泥塑佛像,底层并有壁画。为了渲染宗教的神秘气氛,底层厚墙仅在南北两面开口。内圈墙的中央,安置一尊高约十一米的释迦佛坐像。由于塔的进深比较大,自然光线不能直接照在佛像上,只靠微弱的间接光隐约显示。佛像全部漆金,在暗影中烁烁发光。上面各层四面采光,所以比底层亮些。各层中部都设有佛像群,在内槽柱间设栏干划分空间,当年信徒、游人可以在栏干外巡回礼佛。所有佛像大概是辽代原作,但经后世屡次粉妆,表面色彩粗俗,已经面目全非了。

    总的来说,应县木塔不愧为古典高层木构的杰作。它是古代文化的出色遗产,可供我们建筑设计借鉴。我国是使用木材建筑历时最久的国家,在木材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座高大的古代木构,在九百多年荷载作用下木材反应的情况,实在是难得的材料力学方面的资料。因此,它也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件珍贵的标本。

    解放以来,按照党的文物政策,已经把这座不朽杰作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有专门机构负责保管。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