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戏剧曲艺 淮红戏

    《淮红戏》是宿豫县的地方戏。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它汇集了明、清以来,苏北、皖北一带的民歌、小调近百种,逐渐演变而成,故又有“百曲”之称。淮红戏以歌舞形式为主,其唱本多据民间故事、传说编撰而成。这些唱本的故事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明、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音乐唱腔优美动听,故闪烁着民间艺术纯朴的光彩。因而,淮红戏在宿豫县城乡广为流传,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淮红戏最初的演唱形式有两种:其一为“坐唱”,其二为“歌舞”(旱船)。建国以来,我县多次对淮红戏进行了挖掘、抢救、整理,使淮红戏获得了新生。淮红戏的现代剧目有《送塘泯》、《月下操练》、《插路标》、《出礼》、《二憨送布》、《家庭公案》等。传统戏剧目有《追舟》、《双下山》等。

    一是唱腔

    淮红戏的唱腔属于曲牌体的结构形式。它基本上是以[满江红]为主体曲牌,采用串腔手法,有机地联缀若干首不同的民间曲牌,形成“声乐套曲”,演唱较为完整的故事。在清曲中的一个重要的曲牌组合形式《五瓣梅套曲》,必须用[满江红]开始,[叠板]、[落板]结束,这种组腔方式已成为淮红戏的基本规律。

    淮红戏的主体唱腔[满江红]与扬州清曲的[满江红]是一个曲子的变奏形式;前者繁,后者简,从乐曲对照可以清楚看出,前者是后者变化而来的。[满江红]全曲原为十二句,分三段,每段四句。一、二两段旋律大体相同,第二段的前两句变化较大,淮红戏中的[满江红]与此相同。另有[银纽弦]、[穿心子](又名“跌断桥”)、[南调]、[魏调]、[关东调]、[补缸]、[剪剪花]、[鲜花调]、[芦江怨]、[十杯酒]、[太平年]、[梳妆台]、[道情]、[莲花落]等等,这些在淮红戏中常用的曲牌都与扬州清曲中的曲牌和清淮小曲中的曲牌名字相同,其唱腔结构、旋律线条基本相同。

    二是伴奏

    1、乐队编制

    淮红戏的主奏乐器是高胡。乐队编制有二胡、中胡、扬琴、琵琶、三弦、竹笛、唢呐、笙、大提琴等。打击乐器一般采用京剧编制和京剧锣鼓经。另一特色是使用小碟子进行伴奏。小碟子的音高选用与剧中主要曲牌音调的高低相同与接近。敲击碟子的节奏比较丰富,能表现各种感情的需要。

    2、伴奏方式

    淮红戏伴奏方式:以主胡(高胡)演奏采取套子(加花法)手法;其他乐器用托腔伴奏法,(随腔伴奏);有时采用正、反弓拉法。乐队在伴奏时常用“唱繁伴简,唱简伴繁”法,使伴奏与唱腔音乐自然形成民间“支声复调”的效果。有时也专门写乐队配器谱。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