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古迹景观 大同

    山西省的第二大城市大同,位于山西的最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北和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壤。自古以来,大同一带就是汉、蒙两个兄弟民族分布地区的过渡地带。直到现在,大同六十多万市民中,还有一个部分蒙古族人。大同以北的内拳古自治区,气候干旱少雨,但草类却生长得很茂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由大同向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多,人们的生产事业也由畜牧业逐渐转变为半农半牧和以农业为主。据说,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时代,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汉、蒙两族人民进行交换的聚落。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取得了胜利之后,建置云中、雁门、代郡的同时,便为这个聚落建立了城邑。它的位置就在今御河左岸的古城村。这种传说虽无古籍记载,却有一定道理,可作为大同市兴起的开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正式建置平城县,属雁门郡统辖。平城县的治所就设在那个具有贸易性的城邑里。汉朝初期,沿袭秦朝的郡县制,仍为平城县。平城的东北、西北和西南,三面被山地包围。发源于内蒙古高原上的如浑河(今御河)干支流穿越山地,形成了一些便于南北来往的天然谷道和山隘。因此,平城便成了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匈奴奴隶主单于常常驱使匈奴人从这些隘口、谷道南下,直接威胁着平城及其以南地区的安全。例如,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冒顿单于率领一部分匈奴人大举南侵,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被围困在平城东北面的白登山(今大同市东北面的马铺山)达七天之久。从这一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刘邦先后封他兄长刘喜、儿子刘盈、刘如意等为代王,镇守平城一带和雁门郡的东部都尉驻扎在平城,是大有军事防御意义的。从此,平城便成了我国历史上的北方军事重镇,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这对于平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正因为是军事重镇,使它常受到战争的破坏。

    魏、晋时期,鲜卑族拓跋部从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兴起,向西南方的匈奴族扩张。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国,史称北魏。到了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他把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同年,又迁“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河(鲜卑族慕容部)、高丽、杂夷三十万,百工伎巧十余万以充(实)京师”平城及畿内地区。从这一年起,一直到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的九十五年之间,北魏由于实施“计口授田”,发展了农业生产;也由于大量引用、重视、信任汉族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都有了显著提高。因此,国都平城的各项建设也蒸蒸日上。这时期的平城,除作为国都外,又是司州、代郡的治所,城内大兴土木,营造宫殿,修建鹿苑,广修寺院,还引出一部分如浑河的水,萦回于平城内外,桥梁、水榭、鱼池随处可见,颇有些江南城镇风光。技工精巧的云冈石窟也是这时兴建的。平城内外,手工作坊很多,其中以“铸石为五色琉璃”最著名。有些宫殿的窗、瓦都是琉璃的,既美观又敞亮,是我国营建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贸易方面,除集、会式的市场外,沿街定居的商店也很多。总之,当时的平城,既是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兄弟民族和汉族商业往来、文化交流的城市。北魏迁都洛阳后,平城的政治地位下降,日趋衰落。到了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受到战争的破坏,更加每况愈下了。它的名称也跟着朝代更替屡有变易,北齐时称恒安镇,隋时名云内县,唐、五代又名三中县等等。

    大同这一名称,是从辽代重熙十七年(1048年)分云中县一部分建置大同县开始的。从此以后,直到现在,将近一千年没有改换名称。现在残存的大同城墙,据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大同县志》的记载,是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为了防御元朝的残余势力卷士重来,在旧土城基础上加以补修扩大建成的。后来,明朝定大同为九边重镇,再次加以修建。周长不过“十四五里”,墙高也仅仅为“四丈二尺”,算不了大城。如果从全城的防御结构看,它确实是一座军事城堡。城墙的基础是石头砌成的,厚厚的夯土外面镶以大砖。城墙上修建了角楼四座,望楼五十四座,窝铺九十六个,女墙(城垛子)五百八十个,四面各留一门。门上有箭楼。门前有瓮城。瓮城的外面是吊桥。吊桥下面是宽约十米,深约五米的护城河,围绕在全城的外面。这是主城。主城的外面,又在城北、城东、城南各修了一个周长三公里左右的附城,以加强主城的防御力量。因此,在明朝的九边中,大同获得了“金城汤池”的美喻。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来到了大同城下。城内军民打开了西城大门,放下吊桥,请农民大军进城。

    事隔五年,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精兵围困了大同。由于城内军民合作得好,加上城池坚固,使清军久攻不下。当时,山西境内已基本上归顺了清朝,大同成为外无援助的孤城。在全城绝粮的情况下,守将姜的部下杨震威开了城门,向清军投降,清军乘机入城。多尔衮下令将大同城内的军民全部处死,并拆除部分城墙。于是这座“盆城汤池”出现了“城内空无人,城墙断了头”的悲惨景象。三年以后,城内野草丛生,居民依然很少。清政府为了充实大同人口,强迫从外地向这里移民。这一次屠城的悲剧,使大同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大同从此走上了欣欣向荣的大道。建国三十多年来,大同的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一个落后的、兵燹之余的、穷困的消费城市,发展成了一个工业城市。大同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据勘探,它的煤田面积达一千七百多平方公里,煤层厚约十米到十七米,储藏量起码在七百亿吨以上,一向有华北“煤海”之称,是我国的大煤矿之一。大同煤不仅储藏量丰富,而且质量高,品种多,除作为一般动力燃料使用外,它还可以炼焦和作为化工原料。解放前夕,这里只有几个小煤窑。建国后,先后建成了云冈煤矿、煤峪沟煤矿等十几个现代化的大煤矿,据1979年统计,年产原煤两干一百万吨,近四五年来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巨量的煤炭,不仅支援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且一部分输出国外。

    大同地区还蕴藏着铁、铜、铝、锰、高岭土、石英砂、石英石、石灰石、云母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资源。这就为发展冶金、机械、化工、建筑材料等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建国以来,大同机车厂、大同水泥厂、大同煤机厂、大同齿轮厂、煤峪口陶瓷厂、同力橡胶厂等大型工厂,以及食品、地毯等轻工业工厂,都雨后春笋般的兴建起来。据1980年统计,全市共有五百多个企业,职工已近三十万人。1978年工业总产值比建国初期增长了二百四十倍。

    大同的文物名胜,经过整修,吸引着国内外的游人,其中最吸引人入胜的是云冈石窟,其次是华严寺、善化寺和九龙壁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在大同市西郊十六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御河支流十里河左岸。它是北魏和平初年到正光年间(公元460-524年年),帝王拓跋浚等信佛,强迫劳动人民和一批能工巧匠,“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用了六十多年的时间营造的。它东西延长一公里左右,现存大小窟龛一千二百多个,其中较大的编为五十三窟,有石雕造像五万一千多座,是国内,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造像不仅众多,而且体态优美,尤其是第二十窟的主佛像,高十三米七,两肩宽厚,面貌丰盈圆润,衣饰绚丽,为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主像周围的石壁上,弟子像云集。从姿势上看,有立、有坐、有呼、有应;从表情神态上看,有默、有悲、有喜……各具特点,宛如真人聚会。再如第十二窟,顶部雕有伎乐天,手持排萧、笛、鼓、琵琶等乐器,凌空飘舞,线条优美,栩栩如生。各窟力士,身体虽然矮小,但都非常健壮,惟妙惟肖地表现了用力负重的形态。云冈石窟艺术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但在旧中国,尤其近二百年以来,它被文物贩子和国外的文化侵略者肆意掠夺,受到严重的摧残。据不完全统计,被盗窃和破坏了的佛头竟达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第五窟的三尊精美雕像被盗出国,现仍沦落海外的某一艺术博物馆里。那时,石窟破败,古迹凋零,到处野草丛生,满目一片荒凉。如今,它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和绿化工作,佛像的脸上似乎也闪耀出光彩。溯昔抚今,真是不胜欣慰。

    华严寺在大同城内西街,原建于辽代重熙七年(1038年),到了保大二年(1122年),大部毁于兵火,仅存薄伽教藏殿。金代天眷三年(1140年),又在旧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寺中有条小巷把华严寺分为两部分,巷西称上寺,巷东称下寺。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都是坐西朝东的木构建筑。其所以坐西朝东,可能和契丹族崇拜太阳的特殊风俗有关。大雄宝殿是上寺的主要建筑。殿身面宽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约一千五百六十平方米。檐高九米,鸱吻高约四米,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两座木构建筑之一(另一座为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簿伽教藏殿小一些,是下寺的主殿。殿内宽大的佛坛上,完整地保存着三十一尊辽代塑像。塑造艺术水平很高,其中以合掌露齿菩萨最出色,是现存辽塑中的精品。殿内四周,依壁设有两层楼阁式的藏经柜三十八间。后壁的悬空拱桥尤引人注目,桥上设天宫楼阁五间。这组木雕中的斗拱、屋檐、栏杆等,都是按照建筑物结构的比例制成,玲珑精巧,既是精确的建筑模型,又是出色的工艺品。它为研究辽、金时代的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

    善化寺在南门内西侧,俗称南寺。它原名开元寺,是唐朝开元年间修建的国寺。辽代毁于兵火。金代在开元寺旧址上重建,历时十五年,到了皇统二年(1142年)竣工。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又加修整,改名善化寺。现在寺内的重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三圣殿、普贤阁、山门(天王殿)四处。整个寺院,布局大方,建筑对称。是汉民族风格。三圣殿和大雄宝殿的结构,又体现了金代建筑的特点。最突出的三圣殿在建筑手法上采用了减柱法。整个大殿只有四根主柱和四根铺柱。大雄宝殿内,正面高大的莲台上,塑有神情端庄凝重的五方佛像。它的两侧塑有各具神态的二十四尊护法诸天像,是金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九龙壁坐落在东大街中段,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修建的。壁高八米,长四十五米半,厚二米有余,通体用五彩琉璃砌成,是现存全国最大的琉璃照壁。九龙壁上部为仿木建筑,中部为壁身,下部为须弥座。两端脊兽制作生动,加以黄、蓝、赭、紫、白各种颜色,使整个照壁色彩鲜明,富丽堂皇。特别是壁身用特制琉璃砖组成的九条龙,神采奕奕,雄健活泼,飞腾于波涛云气之中,真是神斧天工。它体现了明代琉璃烧造的水平和绝沙的建筑艺术。壁前有一池清水,壁影倒映水中,随微波荡漾,真是活龙活现,为静静的照壁,又增添了生气。

    除上述古迹名胜外,观音堂、鼓楼、铁牛、雁塔等都吸引了不少游客,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工商业的兴起,市内外的交通也跟着兴盛起来。建国前,全市的大街小巷基本上是土路,无雨风尘滚滚,有雨满街泥泞,铺设路面的大街只有两公里长。建国后,建成了沥青马路和整洁平坦的大街一百五十多公里,初步形成了环绕市区的公路交通网。京包铁路和同蒲铁路在这里相交,客运和货运,尤其煤运,都感到应接不暇。大同到太原的航空线也已通航。古城大同充满了朝气,正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飞奔前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