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生命之谜(探索者物语)

生命之谜系列丛书-现代修真探索卷 人体十二经脉揭秘及统全息生命机理与微全息生命机理探微

    (一)

    “时空”是个大课题,现时人类各领域都与时空本性纠结甚深,我个人亦于此不停着力。我认为人类目前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给时空下一个普适和不引起争议的定义。要紧的是,去直观和深入地参究它们,以尝试透过时空之门体悟大道——此乃是现代人得天独厚的至妙禅机。

    时空之本当在时间。但是,现在任何对时间的讨论都还没有涉及它的“无穷维”和“自缠绕”本性,更不用说它的“自发意识机能”之创造性带来的次方率的次方率般进化增长的复杂度——这最后必然带来对非常局限的人类语言毁灭式的超越!正如“水流冲决了堤坝”——乃至发现“堤坝也不过是另一种流速的水流”!最后结局如何?不过当下原是大海、随时都是大海而已。

    再打个比方,当“说的内容”所具有的能量足以摧毁“说的行为和工具”时,这个“说”必成为“千古之谜”——所谓“不可说”;而又由于能量的“要说”本性——一它一定要转换形式(虽总量不变),故千古以来又无时不说、无地不说!

    直说不得,只好曲说(最后:无法可说)——用“降阶”法处理,或诉诸科学之分析理性,或取“象数”之近似约略……由此开阐人类东西方无量绝学。

    然而又有谁知道,宇宙实相转为人类语言后要损失多少有效信息?最后剩下的这个东西还有几分价值?何况知识爆炸、“道理”翻飞、物欲弥漫、人心陷溺……

    生命体道的“硬件制约”已是现代人的致命难题。一代一代过去,我们看到拥有传统打坐、禅定能力或后来参话头方式——蓄积宇宙能量、开悟自身阻结以亲尝道之整体正受的人已廖若晨星。倘人类悟性——接收端口频宽(语言智慧力)及硬件承载力(身心戒定力)不提高升级,又怎能生生不息、法道合德地衍生进化?“硬件制约”不能通过有序升级解决则隐含该硬件的取代中断危险。

    简略看,时间与能量是一组,空间与物质是一组;分别看,没有时间只有能量,没有空间只有物质;最后综合看,没有能量、物质——只有整体的运动。

    整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存在,绝对的运动存在同时也可以说是不动——那么,我们看到的纷繁万象、变化不拘就只是局部、相对的参照效应。

    所谓参照效应就是离不开相互定义——即以“他”来描述“自”,进一步说也就是“自本非自”、“他本非他”——所谓“非法非非法”。那么,就是说这局部、相对的参照效应绝不是实相或究竟的真相(当然也包括“非法非非法”这种语言本身)。

    实相或究竟的真相是就整体和绝对本身说的,在此边本一无所为、无可置言、寂静涅盘。但同时又可以说它根含万有、穷尽可能——从局部、相对、有限一边是随缘显现、幻化万千的。故《金刚经》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易时移、大道流衍;科学昌明、人心大开,我认为现代人的大缘已至——那就是在无形无定的幻变时空中窥破无相无住无念的至妙禅机!

    逻辑本于时空,禅须参破时间。

    (二)

    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乃顿悟还是渐修?是理还是事?是解还是行?

    答曰:

    1、此是顿,乃明心之初的正受用相。明心方能“正见”,“正见”方名“正知”,唯此“正知”方能不疑,不疑方能触缘对境从本起照,而无粘连结缚能所牵绊,唯是慧光自闪,见分相分还归一体,即一体亦不住,故曰知,曰幻,曰离,无有方便。以知幻之知正是方便!慧光闪现,正念当前即是觉,此所觉者乃颠倒妄见,不真不实,无本无质,唯是假相,譬如日光出而黑暗散,无起止又何来渐次?只是觉耳!此觉本于本觉而起于始觉,即吾人明心之日起算。然究竟幻个什么?幻因何起?幻之来龙去脉?则不是这里所能解答,行人当善加体会、善加思维,一旦机缘凑泊、智慧现前,定能自家寻个亲切悟处。

    2、此是渐,乃明心后的正功行境。虽然明心,仅是消除我见、身见,分别我法二执;与现证无分别智、本来面目尚有距离,此正是修道位的入手处——也即缘“烦恼一念心”的用功时节。以知心本妄故,不断妄;以知妄即离故,不舍觉。善行中道,广运方便,普建大乘水月道场,自度心内无量众生。

    3,此是理,此理非来自于心外,只是自家活泼亲证,而无时不能起用。

    4、此是事,以不断妄故,妄时时起;以不舍觉故,觉时时用。只是觉妄之间见功夫。

    5、此是解,不解自心,解无是处。

    6、此是行,不离解处,行乃无咎。

    (三)

    “悟的当下即是误!”

    或得刹那定,心与真如相应,根本智现前,虽不能如如不动安于此境,然一念回光已然照见理体,而于真谛不再起疑,于俗谛能去执并行方便,此光景为初悟相。

    初悟是谓明心,以知“我—法”虚妄为要,其深浅因人而异,总的特征是能随时随地自己运用智慧断疑,于世出世法一切不着,可依佛法经论自我印证,欢喜乐住,从此自己知道路头。

    初悟定少而慧多,故偏于解悟,然解悟与证悟并不可全然分开,若后者是体,前者则是用,前后只是一个程度和纯度的差别。判断解悟的价值,关键看是否周圆,临事对机能否有效起用,以及对断烦恼,转识成智,亲证本体的真正作用。

    初悟悟的是什么?就是“误”——自我观念的错误!具体说即“我”的观念来源、错误之处,“法”的观念来源、错误之处,这两个错误本质相通。必须记住:这见识是依靠自己现前的观智直接得出的结论,而非以见闻觉知渠道从外得来的知识。

    描述这个阶段的心得主要用否定的词语:不是、不对、错误;住口、歇心、止;熄灭、弃绝、放下;停,非努力与挣扎,臣服(妄念镇伏,开显真性);

    其中关键的是这样几种体会:一切都是,全体都是;无事,大休歇、超然的平静……这些将继续产生向上的导引。

    我们看到,初悟是所有心行的否定,代表彻底无住和离执智慧的生成(尽管还是稚嫩的)。从这个意义说“悟的当下即是误!”是有其合理性的,尽管这句话本来强调的或许不是这个意思。

    初悟(明心)之后的进展是“见无明”。“见无明”意味着在日常生活的所有状态下明白“不是”、“不对”和与真如实相的阻隔。你随时地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没有什么作为和努力能够抵达真实(包括触、听、看、嗅、尝、思所有的方式),这时就开始真正认识“无明”——无明不是某些具体的“事”,而是一种先验的作用机制(正如十二因缘所体现的)。故从“事”是很难断“无明”的。

    但这种“先验”是依存于时间和序的排列,如果反观十二因缘就会发现,存在一个简单的突破点,那就是在现有作用机制(时间和序的排列)基础上,在无明之前置一“觉性”要素,此觉将抵消无明的作用,并转化整体十二个缘起的性质。“见无明”就是在无明之前前置“觉”的活动。

    “见无明”之所以可能完成这一使命,来自于它有令六根凝成一个疑团从而桶底脱落的作用,这在传统表达中已有许多描述。

    从八识的视角看则是,“见无明”的成熟会使第六识“如痴如呆”而暂时休歇,使第七识得以直接缘前五识,最终导致第八识现量照见自己——所谓碰着本面。其关键就是见分相分如何不加阻隔地自我印可。至于这一印可会发生什么则已是题外话。

    以上试图借用另一帖的主题,阐明“明心”和“见性”之间的过渡过程。

    (四)

    在接下来的审思中,我发现上述语境下的“前置”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工具,它把对于时间的既成和僵化的意识,纳入了一个可动态考察的过程,从而借助首帖主题(时间)和上帖“见无明”的发挥,把我们导向一个对于时间的超越性理解。这是一种崭新的理解,并将与《金刚经》发生很大的联系。

    那么“前置”究竟意味着什么?实际上所有烦恼都是对“前置”优先性的要求。这种优先性构成以“无明”前置于整个缘起链条之首而告终。从八识的角度看,因为“无明”作用机制的先在性,遂决定了吾人当前心念中贪、嗔、痴诸烦恼种子的率先成熟,它们附着于意识过程中,形成或粗重或微细的染着与发露,此发露会使正常的身语意三业扭曲变形。结果这些“事件”因其引发的特别心理效果而进一步获得“重要性”,从而在心念“相续”中进一步获得优先地位,结果因“前置”而再“前置”,形成恶性循环(又成为种识习气),最终绑定一个人!这就是“前置”的本质。

    如果“前置”是因为“前置”,那么这种循环可以打破吗?分析这个问题将揭示有关时间、心念和如来概念的深层联系。

    “前置”对普通人来说是无意识的。一个人只有在初悟后的心念参究中才会发现这个重要的心念特征,并锁定“无明”的当体。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察和智慧是建立在“一念”基础上的。一般他很快能发现“一念”的微薄和脆弱性,确切地说,则是心王于心所之间巡行,其究竟落于何处并无定数!这个过程是非常容易被干扰和打破的——由此他亲身理解了“众生业不定”的意义。

    继续研究“一念心”他会发现,其实始终只有“一念”!这个结论要求非常亲身的体会(在我目前的表述中我的体会还是不够深入的)。如此,“一念”就和“现在”构成等价。众生所谓的时间感,是当下“一念”(即现在)对六尘缘影的攀缘(导致过去)和对六尘缘影的妄想(造成未来)的叠加。

    联系“前置”就会明白,“过去—现在—未来”之时间相其本质是建立于“一念”之体上,并且是由“前置”作用不断变换前置对象来达成的心念之相似、相续、相应的轮转。其实际的结构是:过去实无过去,因缘具备就会再来,未来不是未来,只是因缘未曾具备而已。则(1)过去==未来;(2)过去+未来==现在(即籍“前置”活动,不断地变换现前一念之“现在”)。

    那么所有的“来”是什么?无论从色来、声来、香来、味来、触来、法来——我们在“见无明”的体察中已经知道,都是与真如相隔的、都是不达真相的,形象地说如同都裹着一层无明之膜的(我法二执恒常相续现前),因此,所有的“来”虽不是“不来”,但尽皆是“非来”。

    来而非来即是“如来”。

    金刚经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说,若知来而非来即知如来。

    如来是一念,如来是一念化的三时,如来是如如不断的前置活动。

    然而,在此如如不断的前置活动中,那如如不动的可在!

    (五)

    “前置”究竟是什么?何为主体?置于何处?置后如何?也许我无法清晰地给出全部答案。

    但我们基本可以说,“前置”就是种子要求的现行,就是一念间的现业流识——流识翻成现业。

    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是“种子”——这千百年来教内的自成说法。我尚没有系统研究唯识,因此感觉还未参透之并找到与现代语言相对应的说法。但可以预料,“见无明”之后一定是对阿赖耶识的开悟——而那是已经有种种消息的。我想暂时就不对此问题轻率讨论了。

    上午,在(北京)14路公共汽车的线路上看到从“角门南站—后库”——此时我正在思索究竟给“前置”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而与它的“后台”对应……“后库”二字使我眼睛一亮!

    在等车的时候,我随便翻开的书页中竟写着那样令人震惊的字句——几乎可以算我索要的答案!我不仅为存在会心更为之感动……也许这就是大家所说的缘吧!

    让我把这段文字献给那持种无失、广大深遂且正在我现前身心运作着的阿赖耶识——亲切和伟大的“后库”!并以此结束这个讨论:

    “以真空为基础的零点全息场,使我们和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成为微妙的相互关联的宇宙中的有机部分。我们正在开始认识到,这个场既是形态发生的也是形态携带的。这就是说,它既产生形态也携带形态。但它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形态产生和形态携带的实体,它是宇宙中最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的亚结构,它的全息亚结构“内构成”物理宇宙,同样地它也“内构成”生命世界及人类心理和意识的领域。它超越了灵学,也超越了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甚至也超越了生物学和生态学。它包含物理学和宇宙学以及当代经验科学的所有领域。

    实际上它还有三个基本理由:

    第一、就物理世界而言,它完善了关于量子态的描述——它进一步指出了粒子的波函数。由这个场完善的物理宇宙满足薛定谔的量子态方程,同时与时空的几何结构满足爱因斯坦的引力常数。

    第二、就生命世界而言,这个场是个自我参考性的因素。它一直利用有机体自身及其环境的形态使有机体具有特性,因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智力——一种在自然界的子宫内起作用的广义的“灵魂”。

    第三、在心灵和意识的领域内,这个场产生人类大脑之间以及人类大脑和拥有大脑的有机体的环境之间的自发的交流:我们的大脑可以接受到来自基于真空的全息场的信息而无需借助眼睛和耳朵这样的身体接收器。尽管场效应不限于超感觉感知和其他神秘现象……”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