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生命之谜(探索者物语)

生命之谜系列丛书-心灵魂奥秘探索卷 与每一个生命恋爱的心情

    王阳明、黄山谷、五祖弘忍的轮回事例

    ----------明儒王阳明

    明儒王阳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那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无法违抗,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文学家黄山谷

    在江西修水县的县志里,记载安徽芜湖县的女子转世为江西修水县的黄山谷的一段故事。有名的家黄山谷二十六岁出任芜湖知州,有一天,梦见自己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白发斑斑的老婆婆,在门外设香案祭拜,香案上面供有一碗芹菜面,黄山谷一闻面,端起来就吃,梦醒口齿还留有芹菜余香。黄山谷以为是自己公务忙碌成梦,心中不太在意。第二天下午睡,却再度梦见昨日的情境,醒来觉得异常纳闷,于是循着梦境,不知不觉走到一个村落,果然看到梦中的老婆婆,手中拿着袅袅的三支香,喃喃地对天祷告,奇异的是香案上正摆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芹菜面,黄山谷趋前问道:

    ‘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呀?’

    ‘昨日是我死去二十六年的女儿的忌辰,我在祭拜她呀!’

    黄山谷一听非常惊诧,怎么正好和自己的年龄相彷,急忙再追问:

    ‘你女儿平日喜欢做些什么事呢?’

    ‘她在世的时候,喜好茹素奉佛,喜欢阅读诗书佛经,矢志不嫁,尤其喜欢吃芹菜面,因此我今天特别为她准备一碗。’

    ‘我能参观她的闺房吗?’

    老婆婆于是带领黄山谷进入房门,只见书架上摆满了许多自己曾经读过的经书古籍,墙角并放置有一口大柜子,黄山谷好奇地问:

    ‘那里面都放些什么东西呢?能打开来看看吗?’

    老婆婆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放些什么东西,更不知道钥匙摆在何处?黄山谷沈思了一下,彷佛忆起了什么,很快就找到钥匙,打开柜子一看,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里面放满了自己每次参加科试的文章。黄山谷终于明白眼前这位孤苦无依的老妪,竟然是自己前生的母亲,双脚一跪,诚恳地说:

    ‘老人家!我是你过去世的女儿,请你回去接受我的奉养。’

    黄山谷将母亲迎奉回家孝养,并且还特地自题诗偈说: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是个带发的在家人,却是心向往道的法同沙门;虽然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却不为俗尘所染污。歎人生似梦,身外还有拘累之身,真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禅宗第五祖弘忍

    禅宗第五祖弘忍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转世因缘,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请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纪老大,不能广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说:

    ‘如果你去投胎再来,我或许可以住世等你几年。’

    老人拜别四祖,走到溪边,看到一位浣妙的姑娘,就请求说:

    ‘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作主,你可以去请求他们。’

    ‘必需你承诺答应,我才敢前去。’

    这位姑娘一看暮色苍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点头答应。说也奇怪,这位没有出嫁的姑娘回了家,竟然怀孕起来,父母认为败坏门楣,就把她赶出了家门,作佣里中。后来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这位不幸的母亲想把这个不祥的孩子丢弃河中,小孩子竟然逆流而上,只好一面求乞抚养他成人。由于不知父亲来历,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无姓儿”。无姓儿六、七岁的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一天道信禅师弘化到此地,无姓儿看到道信禅,亲热地拉住禅师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师一看,一个稚龄的小孩,就摸摸他的头说:

    ‘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出家呢?’

    ‘师父!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无姓儿宛如大人口气地质问禅师。

    道信一听,忽有感悟,赶忙问他:

    ‘小孩童,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么打妄语说自己无姓呢?你究竟姓什么?’

    ‘我以佛性为姓,所以无姓。’

    道信听了非常欢喜,小小年纪,口气如此之大,实为三宝龙象,佛门法器,后来把衣钵传授给他,成为禅宗的第五祖,门下弟子辈出,为中国禅宗大开灿烂的花朵。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生死之轮,藏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轮」或「生命之轮」(thewheeloflife,thewheeloflifeanddeath)等(注: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描述众生生死轮回、受苦及脱苦的教法在内。

    在佛法上,我们必须注重传承。既然我们要修佛法,就当然必须谨慎地决择甚么是佛所开示的法、甚么不是佛所开示的法、甚么是有传承的正法和甚么是似是而非、某些人自创的无传承「佛法」!换言之,我们不要大意,必须确定自己所听、所学、所修的法的而且确是佛陀所开示的。为这个原因,衲现在先讲一讲生死之轮图的传承,亦即这种图画的来源。

    在佛陀于人间示现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国(magadha,中印度当年十六大国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girha,佛陀最常说法之处,即今之rajgir,城境内有一山称为「灵鹫山」,即佛陀开示《般若心经》的圣地)。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国王名为「频毗娑罗王」(bimbisara,亦译作「影坚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胜王」等)。这个国王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国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venuvana)—亦是由这位国王所供养予僧团的(注:见《因果经》中记载)。在印度有另一个大城,名叫「胜云城」(rauruka),此城则有一位称为「优填王」(udrayana,亦译作「优陀延王」及「乌扎衍那王」等)的国王。上述的两位国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频毗娑罗王在现在所说的典故发生时,早已皈依了佛教,而优填王则未信佛教,亦未见过释迦牟尼本师。

    王舍城与优填王所管辖的地方,堪称国富民强。两个城之间常常有商人来往作买卖,两位国王就常常托来往两地的商旅代捎书信及礼品予对方。在多次互相送赠了珍宝及上等布料后,优填王把一件镶满了各种宝石的珍贵铠甲赠予频毗娑罗王。这套珍贵的盔甲,不单镶满了多种宝石,更有防火、防毒及护身的功能,所以它价值连城,令当时的见者赞叹不绝。在收礼后,频毗娑罗王召集了大臣,向他们说:「这么贵重的大礼,朕应当如何回礼呢?朕必须以一件同等的厚礼或更有价值的礼品回赠,你们快帮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这些建议都不太恰当,令国王伤透了脑筋。这时候,一位属婆罗门阶级的大臣开口说:「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珍宝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现正在我们国境中驻锡,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画回礼呢?这份礼既吉祥,且又能令优填王积聚福德!」,频毗娑罗高兴地决定:「就这样办吧!」

    在佛陀听到频毗娑罗王的要求时,祂在应允之余,还授记说:「优填王见画时,将生大信心及见谛!」在画师为佛陀作画时,由于佛陀的圣身自然放出光明万丈,又因画师出于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绘画便变得极难进行下去了。后来,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画布上,由画师依祂的身相比例勾划身形,再为佛画上色。画师又依佛之开示,在佛身相图画下,加上了开示皈依、三学、六道生死轮回及十二因缘教法的生死之轮图。这幅布画,被涂上香料而包于上好的丝布内,再放入一个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点的银盒中;银盒又复被收藏于更大的红铜盒中。频毗娑罗王写了一信,派使者把信交予优填王,请他在城中张灯结彩,再由大象、步兵及战车等四军陪同,出城十一哩恭迎佛画。这幅包装好了的佛画,便被供在一匹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优填王手中。

    本来不信佛的优填王在恭敬地展开佛画后,便仔细地观看图中的内容及参想画中偈文的内义,同时亦在心中禅思十二因缘的顺逆流转过程、四谛及六道轮回之苦。由于佛陀的加持、优填王的过往善业力及因缘成熟,优填王在当下便证得了阿罗汉圣人的预流果位境界(注:一种修行的境界)。此后,这位国王为佛教亦作了极大的贡献。他的生平故事,可见于《大藏经》中的戒律教法等典着中(注:汉文《大藏经》中之《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阿含经》及《四分律》等,俱有有关优填王之章句片段)。衲在几年前曾往印尼的浮罗布多(borobudur)大塔朝礼,留意到塔上的石刻中亦有极多有关此王生平的雕刻图像。

    由上述典故可见,生死之轮图并非西藏人的发明,而是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时代(注: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号窟殿中,便存有古老之生死之轮图像)。在优填王看画证道后,古印度的佛教寺院(乃至后来的藏传佛教寺院)便开始有把这幅画绘于寺门外的传统,以令来访或路过的人见画而心念画内含藏的教义(注:见汉文《大藏经》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应差苾刍于门屋下坐,为来往诸人婆罗门等,指示生死轮转因缘…」及《释氏要览》卷三:「毘奈耶云:给孤长者造寺后作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于门两颊…次一面,画五趣生死轮…」)。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开示——祈竹活佛开示

    第一个事例:

    ------田三牛记得前生事

    王成圣

    轮回转世之说,是佛家基本理论,当此登月前夕,应不复有此之想;可是作者记述田三牛再世为人事迹,绘影绘行,不由你不信。一年之前,亦即去年(1967)九月,笔者于台北近郊某训练机场,听到这一则“田三牛再世为人”的真人真事。当时言之者为台湾省社会处副处长牟乃弘先生,此事由前经济部次长王抚洲先生证实,而亲见其人的现任退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副秘书长韦先生,尤曾向笔者复述一遍,历历如绘,丝毫不爽,具见其真实性百分之百,不容质疑,因敢润笔记下,以充“中外”篇幅。

    幽冥之神与孟婆汤

    民国三十一年韦勉齐先生任陕西永寿县长时的一位部下,国民兵团事务员张生有,陕西汾县人,汾县系永寿比邻,两县相距仅五十华里,因此,张生有等于是当地人。张生有这个人很老实,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他资质不高,学识能力平平,但是他身上有一桩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他记得前生的事,而且丝毫不差。我国民间历来相传,有幽冥之神名“孟婆”者,她能酿造一种似酒非酒的汤,使鬼魂喝了顿时将前生之事全部遗忘。“孟婆汤”一说或谓出自佛典,其实此说在佛典中全无根据,不过,心地观经中载“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无终”之句,因果轮回,是佛家的基本理论。所谓轮回六道,天道,修罗道,人道为三善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为三恶道,而芸芸众生,莫不以其在世时的思想行为,善恶表现,决定其来生应该属于轮回六道中的哪一道。佛家并不认为人死后再度投生,绝对无法记起前生的事情,他们说人之不能记忆前生,系为凡人被己造的业障所迷,因而使前生所获的智慧,一时为之蒙塞。

    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十普寺住持白圣法师便说过:“前生有修的人,究能一经点醒,即告领悟,否则就不得不从头学起,人类智愚之别,正基于此。”张生有的灵异所以特别希奇,正因为他的前生未必如何“有修”,而且26年前韦勉齐先生的这位部下,的的确确称不上有什么了不起,除了他能记得前生种种,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家境不错,可以供给他读书,但张生有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他去投军,再投考中央军校,毕业于军校干训班,在永寿县当一名非正式军官——国民兵团办事员。三十二年秋天,韦先生便把他带到汾县,虽说破格优容,却也不能不“量才录用”,只派他当一名乡队副。张生有记得前生事,在汾县、永寿一带尽人皆知。因为他的前生便是汾县城西南三十里的某村人氏,姓田,叫田三牛,世代业农,家道小康,妻子儿女俱在。汾县乡间居民多半住窑洞,窑洞有两种,一种是就着山坡挖洞,越掘越深,越挖越宽,于是分为客厅、卧室等。一种则先在平地掘一个大坑,作为院落,然后在院落的四面墙上,再往里挖成一个个的房间。凡是窑洞,必定冬暖夏凉,安全有保障,尤其只要有人手、有时间、有力气,随时可以大加扩充,尚且永远不需要翻建。所以窑洞小的三五室,大的十进八进,甚至有聚族而居,一洞等容数百人者,可谓为相当理想的国民住宅。当地乡民多住窑洞,是因为地处高原,土质坚硬如石,掘地十余丈亦不见水,一洞建成往往累世不坏。外人不识究竟,笑他们穴居野处,殊不知此是当地地理的特殊,在地价飞涨,建材如金的此时此地,被高价房租累的喘不过气的小市民,那才真叫艳羡“窑洞”。

    一怒离家投入窄门

    田三牛一家和乐融融,就住在窑洞中,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汾县久雨成灾,他的窑洞大门下积了不少湿土。田三牛在一晴天,去将湿土刨开,清扫出路。不料雨久土松,骤如山崩,将他全身活埋。他当时便一命呜呼,可是他自己却不记得进鬼门关,更没什么孟婆汤。他还以为自己已经从泥土中爬出,居然又回到了坦荡乾坤,光明世界,他惊喜交集,一口气奔回自家的窑洞,看见他的妻子,说道:“今天好险,我差一点就压死在山下泥中,好不容易给我挣扎了出来。”他的妻子竟然对他不闻不问,脸上不曾有任何的表情。田三牛十分恼怒,又见到他儿子,便跑去和儿子说到:“你听见没有?刚才大堆的泥土塌下来,就象山崩,我居然能逃出一条性命。”然而,他的儿子竟也是头也不抬,不屑一顾。田三牛这下忍无可忍,心想自己大难不死,居然老婆孩子漠然视之,根本不把自己当一回事,可见妻儿子女,对自己是何等的绝情。心中无名火起,狠狠的一顿足,转身便走。

    田三牛愤而出走,信步所之,来到汾城,然后一时兴起,又赴东郊,离城八里处,一个叫做“鸣玉池”的名胜。这“鸣玉池”泉水凉意袭人,凄寒不可久处。田三牛有意到“鸣玉池”一游,可是眼看将到,偏又多出一道窄门,使他无法通过,当时他使劲的往门外挤,也不知过了多久,猛然挤身而出,顿觉头晕目眩。张眼一望,发觉自己正在裂嘴哇哇的哭。

    甫出娘胎便开口说话

    忽然又听见人语喧哗,这才看清楚自己原来在一间卧室中,竟躺在炕上,炕外有几个女人,神色仓皇,动作紧张,一个个的东翻西找,一叠声的大呼小叫:“剪刀啦?剪刀啦?再找不到可不得了啦!”偏是田三牛一眼看到,就在墙上挂着一把剪刀,当下他便伸手一指,高声的说:“剪刀不在墙上挂着吗?”这时他看见了自己伸出去的那只手,于是,紧接着说:“哎呀,我的手怎么变的这么小?”他说头一句话,满屋子人齐齐的一呆,镗目结舌,仿佛骤然间撞上妖魔鬼怪,当他说出第二句话,屋里的人吓得鸡飞狗跳,有人骇然叫道:“这娃是个怪物呀!赶快把他丢在粪坑淹死!”屋里的人纷纷表示赞同,直把田三牛吓得魂飞天外。幸好,躺在床上的产妇向众人竭力抗争,不管谁怎么说,誓死不肯处死她的亲骨肉。那些忙乱的女人没办法,只好由其中一人,鼓起勇气给他剪断脐带,又为驱魔逐邪抹了田三牛一嘴一脸的血。

    缄口七载人称哑巴

    从此后,田三牛晓得一开口便有生命危险,他装哑巴,不管怎样,绝口不说一句话。在母亲的怀抱里过了几个月,有那么一天,家中人出外农忙,把他用一床棉被包好,让他坐在炕上。正好面对窑洞口,门外地面晒有谷子,有只鸡前来啄食,田三牛看见,情不自禁,连连挥舞小手,象大人般的吆喝赶鸡。没想到偏巧家中有人回来,瞧见田三牛一副大人的样子。认定了他是个怪胎,害怕来日会有大祸临头,一把抱起他飞快的往外走,准备丢弃田三牛。

    幸好他母亲放心不下,赶回来探视,这才救下田三牛一命,可是田三牛再不敢开口,他一肚子的凄苦,唯有不时付之一哭。

    长到六、七岁,田三牛的名字改成张生有,他成了张家的小孩,却是具有“田三牛”的心智。六、七年里始终一言不发,人家叫他“小哑巴”。

    一日,他祖父牵着他的手,把张生有带到荒郊野外,乘四下无人,很恳切的问他:“你一生下来就会说话,怎么这会六七岁了反倒成了哑巴?我真弄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如果你真哑,那是我们张家祖上缺德,生了你这个残疾,倘若你是能讲话而不敢开口,怕人家当你是怪物来杀害,那么你只管放心,咱们家人口单薄,将来还得靠你撑门户,再怎么说我们也不会加害亲生的骨肉,你就别再隐瞒,不妨趁此机会,把这里的缘故说个明白。”

    张生有查言观色,晓得他爷爷说的是肺腑之言,便将死而复生之前因后果向他爷爷声泪俱下的说了个清清楚楚。

    他祖父当时便毅然的说:“那这样好了,从今起,你该怎么就怎么,一切有我。”就这样张生有解脱了枷锁,从此不跟小孩子玩在一起,反喜欢跟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谈笑自若,除了体力,无论从任何方面看来,这个六七岁的张生有,简直就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

    可是,正也因为如此,张生有转世投胎不曾喝过孟婆汤,他呱呱坠地便懂得人事,会讲言语,而且他前世便是本县某村田三牛的这件稀奇古怪的事渐渐的越传越广,终至闹的沸沸扬扬。那时候田三牛家早就掘出了田三牛的尸体,备棺殓埋。他大儿子都二十多岁了,听到说田三牛投生某村张家,田家人当然不信,一致认为是荒诞不经之事,根本不加以过问。

    田契不获一索便得。可是,不久后,田家因为地界不清,跟邻居发生了土地纠纷,双方相持不下,终至告入官里。这时田家的人由于地契向来由田三牛保管,而田三牛“死时”并无遗言,因此地契遍寻不获,拿不出地契,不但这场官司必输无疑,尤其败讼之际,将后患无穷,说不定连全部家产都无法保住。于是田家上下忧心忡忡,他们邀集了诸亲好友前来商讨,当时,有田三牛的一位妹夫,灵机一动,说:“全汾县的人都在讲,鸣玉池张家那个生下来会说话的小孩是你父亲投生。这件事是真是假,谁也弄不明白。如今,你家的田契找不到,眼看就要吃大亏,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去问问张家的小孩,如果他不知道就证明传言是假,试他一试,其实是一举两得。”

    田三牛的儿子,正为此事困扰万分,觉得试一试也不错,于是请他姑丈到张家去走一趟。

    那日,田三牛的妹夫来到鸣玉池的张家,正好遇见七、八岁的张生有独自在窑洞口。他一见这位前世的妹夫,老远就招手叫:“你不是我妹夫吗?怎么上这来了?”来人大吃一惊,却是不由不信,将他的来意告诉张生有。张生有随口答到:“你是说咱家地契呀?有有有,早先我藏在窑洞某个角落的一道石头缝里。”妹夫将信将疑的回到田家,按照指点,果然找到了地契。全家上下,一致目瞪口呆。于是,田家上下,齐来到张家,妻啼儿哭,罗拜于前,那时张生有仅八岁,可是他三十多岁的老婆视他为夫,二十多岁的儿子尊他为父,说什么也要把他接回去。张生有便请准了张家的父母等,到田家住了些时,可是天长日久,大家都不习惯,兼以张家家境优于田家,为他缴了学费,上课在即,于是张生有不再为田三牛,还是回到了鸣玉池。自此,张生有亦即田三牛,时而张家住住,田家歇歇,两头来往,都受欢迎,仿佛他生下来就该在两家为主,庸人也有庸福。

    ------两个人猪轮回的故事

    煮云法师就曾讲过一个关于人猪轮回,令人闻之耸然的故事。

    他说在很久以前,他曾参加过一次法会,席间恰巧与一位董姓的太太同桌,闲谈中得知,董姓夫妇虽然因公务应酬繁忙,但自早年起即茹素,因此他好奇的问起缘由,董太太说,那是因为她舅舅的缘故,她舅舅说他能记起多世前的事,并说他是猪来投胎的,而且还当了不只一世的猪,并且向她描述猪被宰杀的痛苦。

    他说,当猪被杀死后,痛苦并不就此结束,仍然对肉体有非常敏锐的感觉,当猪在市场被买回去后,凡是把猪肉剁得愈碎或煮的时间愈长,猪就愈痛苦,尤其是将猪肉做成火腿,须用盐浸入皮肉内,还需经过日晒风吹等过程,其间所受的痛苦,实非常人所能了解,更甚的是,此种痛苦必须等到人们完全把火腿吃完才结束,也就是说,一只猪的痛苦并不在死后就结束,必须等到人们把所有的猪肉吃完了才结束!

    他说他不知做了几世猪了,数都数不清,每当想到曾为猪的痛苦,仍不免胆战心惊,他说本来阎罗王还要判他这一世再做猪,他听了吓得赶快拔腿就跑,但判官很快的就抓起一把猪毛往他背后丢来,所以他今世背部仍有一撮猪毛,说完,并脱下衣服,以显示他所言确实不虚。

    董太太说,自从听闻舅舅的故事后,两夫妇从此即断除一切肉食。

    也有一位署名“既明”的作者,曾在《中国佛教》月刊,讲述一个他亲见其人的故事。

    他说,在一九三七年,当他旅居四川西昌的光福寺时,有一天清晨下山,欲入城办事,山下有一湖,要入城须先乘船渡湖,当时同船者十余人,其中有三、四个牧童,年约十一、二岁,他发现当中有一牧童,总把手插入腰中,以衣服覆盖,好像怕人看见,开始时他并未特别予以注意,然而不久后,另一个顽皮的牧童突然将那牧童的手拉出,结果牧童的那只手,竟然是一只带毛的猪蹄,当时同船看到的人,咸感震惊。

    此时,旁边一个同船的当地老者向他解释说,这个牧童能记起前三世之事,据牧童说,他前三世都转生为猪,当被杀死后,挂在街头出售时,每割一刀,都感觉痛彻肺腑,直到完全出售后,魂识才能脱离再度转生,他记得前两世都是如此。

    但在前世,当被宰杀后,摆在市街贩售时,过了很久仍未能卖完,当最后仅剩一蹄时,他感觉痛苦得实在无法再忍受了,因此猛然用力一挣扎,这时魂识突然脱离猪蹄而投胎,虽然幸得人身,但因剩一蹄的“业债”未还清,所以累及今生,犹留一蹄以示人。

    这两个人猪轮回的故事,令人闻之惊骇,多么可怕啊!

    ------县长夫人的梦魇

    也有人,不是因记得前世轮回为动物的惨状,也不是因具有高度的同理心,因而能理解到动物被宰杀时的痛苦,他之所以能体会到,全因为巧妙的机缘使然。

    在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位蒲城县的县长,这位县长很久以来就已戒绝杀生,而他的太太不只生性残暴,又贪口腹之欲,每日都宰杀动物来制作精美的饮食。

    有一天,适逢她生日,就命令厨房的仆人备了许多猪羊鸡鸭,准备宰杀,只见那些猪羊鸡鸭好像知道自己的死期就快到了,各各伸长了脖子在那里哀鸣,县长见了,不禁怜悯,就告诉她的太太说:“今天适逢你生日,却变成这些猪羊鸡鸭的死日,未免太可怜了,你应当发发慈悲,把它们放了,也可积些阴德!”

    哪知她太太却不屑的回答说:“如果完全依照佛教戒杀的说法,那么几十年来,岂不是天下都是禽兽了,你不要再说这些不切实际的话了,我不会受你的哄骗的!”这位县长见太太不听他的劝告,只好叹息而出。

    第二天清晨,当这位县长夫人还在熟睡时,不知不觉中,发觉自己已走入厨房中,看见仆人正在霍霍磨着刀,而许多婢女环立在旁观看,这时,突然感觉自己的魂魄投入猪的身体里,仆人上前,一把就抓起猪的四条腿,把猪提放在椅凳上,抓着猪头,拿起利刀,一刀就直刺入猪的咽喉里,当其时,她感觉痛彻肺腑,等杀完了猪,仆人又把猪投入滚沸的汤中剃毛刮骨,然后拿起刀,自颈部直剖至腹部,此时,县长夫人感觉痛极难忍,整个肝肠就好像被撕裂般的痛苦。

    后来等魂魄离开猪体后,似觉飘泊无依,但不久后,又投入羊的身体里,这时,她因有了前次痛苦的体验,因而惧怕得狂哭狂叫,但只见那些仆婢吃吃的憨笑着,丝毫没有听见她的叫喊,而杀羊时所受的痛苦之状,又比杀猪时更甚,接下来,杀鸡宰鸭的惨状痛苦,她都一一亲自承受。

    等屠宰完毕,惊魂刚安定之际,忽然见到一个老仆人捉来一尾金色的鲤鱼,她的魂魄又突然投到鲤鱼身上,那时只听见一位婢女笑着说:“我们夫人啊,最喜欢吃鲤鱼了,现在夫人正在睡觉,赶快下厨去剁作鱼丸,以准备早饭!”

    仆人听了,就将鲤鱼的鳞片以刀细细剔除,将胆割去,并斩头去尾,当在除鳞和割胆时,就有如一刀刀的把她碎割,尤其当把鱼放在砧上剁碎时,那时的痛苦,就好像自己化成了无数的身躯,同时在受一刀刀的碎身凌迟一般,她感觉实在无法忍受了,因此竭力的狂乱挣扎,才大喊大叫的从梦中惊醒过来。

    这时,刚好婢女进来禀告说:“夫人!鱼丸已经做好了,可以起来用早餐了!”县长夫人听了,急忙命婢女将鱼丸倒弃,而当回想起梦中情景时,仍不禁惊吓得满身大汗,因此就下令停止了生日宴会,当县长问询原因,她就将梦中的情形说出,从此后,这位县长夫人就长期茹素,不再杀生了。

    说来,这位县长夫人也算是“幸运”的了,虽然她的“幸运”体会,是由身历其境的“痛苦”而来,但至少能快速的让她“同理”的学会和体会,什么是别人的“痛苦”!

    至于,她所说的:“如果完全依照佛教戒杀的说法,那么几十年后,岂不是天下都是禽兽了!”明显的是一种“诡论”!

    因为“慈悲”是人应有的胸怀,所谓“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正是,不展现当下应有的,对弱势被宰杀动物的悲悯,却以“未来不可知”的情景来搪塞,来合理化自己的“残暴”或“口腹之欲”的借口,不是“诡论”是什么?

    至于“天下都是禽兽”的疑虑,恐怕也是多余的了,因为现时人们做为“肉类”的食品,都是大量繁殖“养”来宰杀的,人们为“吃”而“养”,若不吃不养,繁殖率自然随着递减,又何来“禽兽满天下”的疑虑!

    现时,人类以绝对的优势力量主宰着整个生物界,动物原有的栖息地,在工业文明后,大肆的惨遭破坏,濒临绝种的物种愈来愈多,有资料显示,人类四十年来对大自然的破坏,远甚于以前四千年甚至四万年来的自然演变!

    可以想见的是,现时动物的生存,全仰赖人类的鼻息,因此,在未来,我们应当忧虑的,不是“禽兽满天下”的幻想,而是忧虑,除了“宠物”和“肉类”的动物之外,其它野生动物将惨遭濒临绝种的事实!

    ----西方轮回学研究----

    西方轮回学研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收集、验证具有前世记忆的儿童的案例来研究转世的可能性及有关现象,以伊安·史蒂文森博士等为代表。史蒂文森是维吉尼亚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行为医学和精神病学系人格研究部主任,1960年以来,他收集了2600个2至7岁孩子的案例,这些孩子尽管很年幼,但他们知道远在千百里之外的村镇的具体情况和发生在十几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事情的细节。很多孩子甚至可以说出其它种族的语言。这些案例的很多细节都被史蒂文森教授的研究小组仔细地核实。史蒂文森教授还在《具有前世记忆的儿童:关于转生的问题》中,收集了200个有关胎记的案例,那些孩子说自己的前世,以及死于被子弹或利器刺穿于胎记相应的部位。在17个案例中,史蒂文森教授获得了相关的尸检报告等医学记录,证实相关人员的死亡过程确如孩子叙述的那样,也和他们身上的印记吻合。这些案例记录在史蒂文森教授的另外一本书《转世和生物学的交点》中。

    他的研究有四类:个案,案例收集,调查和超越文化比较。到目前为止,他研究的地区除了北美,还包括: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黎巴嫩,土耳其,巴西,等。他和他的同事们比较了他从这些地区和北美收集的大量的案例的特点。分析结果显示了这些案例超越文化的相似之出。比如,这些孩子平均在三岁开始声称对前世的记忆,在五岁到将近七岁之间停止谈论这些记忆。史蒂文森也注意到不同文化背景案例的不同之处。

    1987年,史蒂文森邀请了两位心理学家和一位人类学家,来对有关轮回的案例进行独立的研究。目的是确定其他人能否重复找到象他的这样令人信服的再生的证据。他们独立调查了缅甸、泰国和土耳其的六十个案例,斯里兰卡的二十五个案例和印度的三十八个案例。从123个案例组成的综合样本里,只有一个案例象是恶作剧或自我欺骗。80%的案例,已找到了一位已故者和孩子的一些或全部陈述非常相符;20%的案例是不可解的,还没有找到已故者和孩子的一些或全部陈述相符。

    另外一种类型的研究基于受试者在精神医生的指导下在催眠状态中进行的前世回溯,著名学者也不少。"催眠"一词其实并不是准确的翻译,因为在这个状态下,人并没有入睡,其脑电波也和入睡时不同。而且,经过比较科学的分析和试验,从脑电波来看,有的精神医生可以使受试者达到和传统的催眠不同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其实更类似于佛家或道家的打坐入定。在精神集中的状态下,受试者可以接触到自己更深层的意识,经历久远的过去,同时其现实的意识仍然在起作用,甚至可以对公元前发生的事情以公元计年。

    尽管轮回研究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丰硕的成果,东西方媒体上也常能听到关于轮回的种种奇闻,可惜的是,目前主流科学界仍然拒绝研究或者不愿正视轮回的证据,哪怕是来证伪

    二十案例示轮回》是史蒂文森博士在轮回转世研究中的第一本书。本书初版于1966年,以后版权收归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并于1974年出了第二版。书中的二十个轮回转世案例,是他在1961年到1965年间从印度、斯里兰卡、巴西、黎巴嫩和美国的阿拉斯加收集、整理和验证过的案例的一部份。

    在人类的转世中,不少人都是在走“下坡路”。许多记得自己前世的人发现他们前世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比这世高,因此便对今生的贫穷不满和抱怨,结果让前世的记忆成了自己生活中痛苦和矛盾的根源。然而本书中的印度女孩丝婉拉塔却跳出了这一悲剧的格局,让自己前世的记忆在今生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美好的作用。

    丝婉拉塔三岁时记起了前世的丈夫和儿子,经过与他们见面后对方长时间的严密考查,终于确认她就是他们失去的亲人“拜雅”。虽然“拜雅”的丈夫已经再娶,但他的儿子和其它家庭成员仍然把丝婉拉塔当作“拜雅”来对待。丝婉拉塔和前世的家庭始终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同时对今生父母的感情丝毫不减。这就使她在感情上得到双倍的给予,但也承担着双倍的付出。她今生的家境已经不错了,但她前世的家庭却非常富豪。当她在生活中所欲不遂时,便自然地回忆起前世生活中的相应片断,发现自己在前世已经得到过了,也就感到了满足。她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始终能清楚地记得前世的生活经历,但这种记忆给她带来的是更多的生活感受,而不是矛盾和痛苦。

    本书中有一个案例是轮回转世中非常罕见的、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例子,史蒂文森教授把它叫做“交换转生”(exchangeincarnation)。它其实就是中国正史上都有过记载的“借尸还魂”。

    三岁半的印度小男孩贾斯伯死于天花,没有及时埋藏,当晚又活过来了。几天后又能讲话了,几周后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但他随即声称自己不是贾斯伯,而是某村某人二十二岁的儿子,并详细描述自己死亡的经过:他从一个村到另一村的婚礼队伍中吃了一个借他钱的人给他的有毒糖果,变得头昏而从自己所坐的马车上掉了下来,头被摔破而死。并且他拒绝吃贾斯伯家的任何食物,因为他声称自己属于等级更高的婆罗门阶层。如果不是一个好心的婆罗门妇女每日为他作饭,他可能真会饿死的。后来他的故事得到了证实,前世家中的人经常带他回去玩。他在“老家”玩得很开心,不愿意回到贾斯伯家来,因为他在这里感到孤独和寂寞。

    ----独立调查报告

    1987年,史蒂文森邀请了两位心理学家(erlendurharaldsson与jurgenkeil)和一位人类学家(antoniamills),来对有关轮回的案例进行独立的研究。目的是确定其他人能独立否重复找到象他的这样令人信服的再生的证据。从123个案例组成的综合样本里,只有一个案例象是恶作剧或自我欺骗。80%的案例,已找到了一位已故者和孩子的一些或全部陈述非常相符;20%的案例是不可解的,还没有找到已故者和孩子的一些或全部陈述相符。

    下文是综合调查结果。

    在e.h.的斯里兰卡案例样本里,不可解的案例远比其它国家多,这个发现和以前的研究一致。在99个可解的案例里,51%的案例,被孩子声称是自己的人和孩子的家庭互不相识,33%认识,16%有关系。

    下面摘三个高度符合的案例。

    123例的每一例里,孩子表露了他(她)曾是另一个人的记忆。一些案例里报导:(a)孩子有和相关已故者相符的行为特征,(b)胎记或生理缺陷和已故者的创伤或其它标记相符,憎恶和已故者的经历相符,(d)philias,(e)没学过就会的技能,(f)别人都不知道的特殊的知识,对他们所鉴别的人却恰如其份。在19个案例里(由e.h.在斯里兰卡研究),在找到具有与孩子的陈述一致的特征的人之前,书面记录孩子的陈述。其中有四个案例后来才找到那个人。

    独立调查报告

    1987年,史蒂文森邀请了两位心理学家(erlendurharaldsson与jurgenkeil)和一位人类学家(antoniamills),来对有关轮回的案例进行独立的研究。目的是确定其他人能独立否重复找到象他的这样令人信服的再生的证据。从123个案例组成的综合样本里,只有一个案例象是恶作剧或自我欺骗。80%的案例,已找到了一位已故者和孩子的一些或全部陈述非常相符;20%的案例是不可解的,还没有找到已故者和孩子的一些或全部陈述相符。

    下文是综合调查结果。

    在e.h.的斯里兰卡案例样本里,不可解的案例远比其它国家多,这个发现和以前的研究一致。在99个可解的案例里,51%的案例,被孩子声称是自己的人和孩子的家庭互不相识,33%认识,16%有关系。

    ----下面摘三个高度符合的案例。

    123例的每一例里,孩子表露了他(她)曾是另一个人的记忆。一些案例里报导:(a)孩子有和相关已故者相符的行为特征,(b)胎记或生理缺陷和已故者的创伤或其它标记相符,憎恶和已故者的经历相符,(d)philias,(e)没学过就会的技能,(f)别人都不知道的特殊的知识,对他们所鉴别的人却恰如其份。在19个案例里(由e.h.在斯里兰卡研究),在找到具有与孩子的陈述一致的特征的人之前,书面记录孩子的陈述。其中有四个案例后来才找到那个人。

    (j.k.研究的)恩金.桑格(enginsungur)案例

    恩金.桑格1980年12月出生于土耳其海特的安塔雅医院,属于alevi穆斯林,不象他们的邻居sunni穆斯林,他们相信轮回是可能的。1990年,此案例由j.k.研究,恩金那时九岁。恩金依然记得他前世作为那夫斯塞克的重要细节,但根据他和他父母的陈述,他的“记忆”在过去的三年里已经消失了。

    恩金和他的父母住在塔拉村庄。当恩金不到两岁时,他的父母带他去访问另一个村庄的亲戚。在路上,从一个小山的高处他指着另一个村庄,邯卡吉,说:“我能看见我以前居住的村庄。”邯卡吉离塔拉大约有4公里路程。当恩金的父母问他“你是谁的儿子?”时,恩金回答道“我是那夫斯塞克。”他告诉他们关于那夫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他死前曾去过安卡拉。恩金坚持让他的父母带他去邯卡吉,但他父母开头没有顺从他。他们从来没有听说或遇到过那夫斯塞克。

    据那夫斯塞克的女儿嘎涵说,当恩金后来在塔拉村庄见到她时,恩金喊她“我的女儿”,并说“我是你的父亲”。嘎涵在塔拉上中学。那时恩金关心嘎涵,邀请她到他家,但她没有去。直到那时两个家庭从来没有过联系,他们也根本不知道彼此。

    这之后,恩金的母亲带恩金到邯卡吉。他那时有两到四岁。当恩金遇到那夫斯塞克的寡妇时,他称她“我的妻子”。他至少叫出了七位其他那夫家庭成员的名字,但因为不同的被调查者对他叫了谁的名字意见不一致,这些认识在表一里只被列为一项。恩金也指出了属于那夫的土地;这块地并不是紧靠着那夫家。恩金问起他(那夫)的一个儿子是否还喜欢躲藏在一个烘炉里。他认出了属于那夫的各种衣物。恩金告诉他母亲他(那夫)用罐头盒做了一个独特的油灯。他也描述了当他儿子倒车时他被他的卡车撞了,虽然一些被调查者认为这些陈述是关于下面描述的后来发生的一次事故。以下是恩金的一些陈述以及验证

    1.能看到我以前居住的村庄。正确

    2.我是那夫。正确

    3.斯塞克。正确

    4我去过安卡拉。正确

    5.我死之前。正确

    6.称嘎涵“我的女儿”。正确

    7.我是你的父亲。正确

    8.我儿子藏在烘炉里。正确

    9称那夫的妻子“我的妻子”。正确

    10.至少称呼了其他七位家庭成员的名子。正确

    11.这是我的土地。正确

    12.我自己做的这个(罐头盒做成油灯)。正确

    13.谈到被自己的卡车撞。正确

    14.当他的儿子fikret意外地倒车倒他身上。正确

    15.认出那夫的卡车。正确

    16.认为自己是那夫儿子fikret的父亲。正确

    17.你没有保养好这辆卡车。正确

    18.认出那夫认识的出租车(dolmus)司机。不知道

    19.我曾向我姐姐nazire借过一次钱。不知道

    20.但是nazire拒绝了。不知道

    21.我曾向我姐姐kurciye借过一次钱(他给了她阿拉伯语的名字)。不知道

    22.kurciye给了他钱。不知道

    陈述总数22

    正确陈述17

    不正确陈述0

    未查明陈述5

    ------关于玛哈幸的案例研究

    玛哈幸(mahavirsingh)于1982年10月8日出生于印度一个名叫纳德拉维克nagalavicki的村庄。该村人口为一万五千人。此案例是由a.m.和narenderk.chadha(n.k.c.)博士在调查另外一个案例时发现的。n.k.c.首先于1987年8月采访了玛哈和他的父母。随后,a.m.又于1987年采访了玛哈和他的父亲,于1988年采访了玛哈及他的父母和祖母,又在1990年再次采访了他的父亲。n.k.c.也于1988年2月回到当地向这个家庭询问了a.m.发给他的补充问题。

    玛哈很早(12个月大时)就开始说话,并且对动物,尤其是骆驼,显示了极大的兴趣。很小的时候,玛哈就先于父母和兄弟起床,出去给父亲的牛饮水。他还催促父亲买一头骆驼。纳德拉维克村的村民无一人养骆驼,但当骆驼贩子牵着驼群走过村边的小路时,玛哈会走过去抓住牵骆驼的绳子,说这骆驼是他的。玛哈从蹒跚学步的时候开始就一直这样,直到后来他把其中几个贩子认作自己的亲戚为止。

    玛哈差不多两岁的时候,他告诉妈妈:“我儿子(lalu,指儿子或侄子)正往这边走呢。”他又说,他在银行里有一些钱,有个商人借了他的钱还没还。后来他又说这个商人的名字叫特查。

    大约三岁的时候,玛哈经常从自己的食物上掰下几块,说:“这是给我孩子的。”他父亲问了他好几天,他才说出他有五个孩子,一个妻子,还说他兄弟也有五个孩子。(表2列出了玛哈的一些话。)过了一段时间,随着进一步的询问,他说他原来住在柏若甘,出去做生意时死在恒河边。他说他有两个女儿,他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已经结婚了。

    玛哈哭着要父母带他去见他妻子,惹得父母很心烦。他们把他放在磨石上逆时针转,还采用了一种当地的驱魔术,想让他停止讲这些事,但是都没有用。一天,玛哈告诉他父亲:“我兄弟从骆驼背上掉下来了。”他父亲担心他的大儿子摔下来了,就出去看,结果发现是一个叫帕斯然的骆驼贩子从骆驼背上摔下来了。而帕斯然的儿子瑞帝珊姆牵着骆驼经过村子时,玛哈曾经不止一次地叫他“儿子”(lalu)。

    玛哈讲的这些话终于传到了帕斯然一家的耳朵里。于是他们先是单独来看玛哈,然后又一起来看。玛哈的父母和帕斯然一家都说,因为两家属于不同的种姓,居住的社区又相隔2公里,在这次会面之前,彼此根本不认识。玛哈家的种姓地位高于帕斯然家的种姓。

    a.m.采访了帕斯然,他兄弟的遗孀,还有他的儿子和侄子们,得知帕斯然有一个兄弟名叫坎慕瑞,是柏若甘村的骆驼贩子,出去卖骆驼时死在阿尔波的附近,离恒河不远的地方。从表2可以看到,他有五个子女,其中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他去世时已经结婚。在1982年3月得急病死于阿尔波的之前,坎慕瑞经常从纳德拉维克村旁的小路经过,去市场卖骆驼。坎慕瑞去世时大约50岁。特查和帕斯然及其亲属与玛哈会面时,得出满意的结论,认为玛哈就是坎慕瑞再世转生的,因为他举止酷似坎慕瑞,而且能够说出他的钱存在何处,托与何人。他认出了特查,而且坚持说特查欠他的钱。特查后来把钱付给了坎慕瑞家,也就是默认了欠钱的事。

    后来,玛哈缠着父亲要去看“他的”(坎慕瑞的)妻子,他父亲只得带他去。坎慕瑞的遗孀说,玛哈准确地认出了坎慕瑞的田地。一次在坎慕瑞的遗孀家作客时,她请玛哈吃饭,给他做了一种叫腊度的甜点。玛哈后来说:“那次她没给我做腊度,现在她给我做了。”坎慕瑞的遗孀解释说,坎慕瑞去阿尔波的的骆驼市场时,也就是他最后一次离家前一天晚上,他要妻子给他做腊度带在路上吃,可她没做。所以,这次的腊度就算是满足以前未实现的愿望了。

    去坎慕瑞家几次之后,玛哈不象以前那样成天急着去了,但他还是经常去作客。他说他有一些钱存在阿尔波的银行里,还有一些存在珊莎波的银行。这些话很准确,但这是见到坎慕瑞一家之后说的,他们可能对他提到过这些事实。玛哈说他在他(坎慕瑞)家埋了一些钱,但没有找到这些钱。他后来还一直求他父亲给他买一匹骆驼。

    玛哈的言语提要

    1。这匹骆驼是我的。?

    2。我儿子正从那边来呢。正确

    3。有个商人存着我的钱。正确

    4。特查欠我钱。正确

    5。我把钱留在家了。正确

    6。我死在恒河边上。正确

    7。我是去做生意的。正确

    8。我原来住在柏若甘。正确

    9。我有五个孩子。正确

    10。我有个妻子。正确

    11。我有两个女儿。正确

    12。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已经结婚了。正确

    13。我兄弟有五个女儿。正确

    14。我兄弟从骆驼背上摔下来了。正确

    15。这是我的田。正确

    16。我妻子上次没给我做腊度,现在她给我做了。正确

    17。我埋了一些钱。?

    总计:17

    正确数:15

    不正确:0

    未证实:2

    ------图思塔斯瓦的案例

    图思塔斯瓦(thusitasilva)的案例特别有趣,因为她的陈述记录于所发现的任何人的相应陈述之前。

    图思塔生于1982年6月16日,斯里兰卡西南的一个叫艾皮蹄雅(elpitiya)的小镇。1988年她搬到潘纳多瑞(panadura)。史蒂文森的研究助理提莎楂雅沃德(tissajayawardane)(t.j.)在1990年六月采访了她和她母亲。下面的十一月e.h.独采访了图思塔和她的家人,图思塔的父亲已于调查开始的几年前去世了。

    据图思塔的母亲和祖母说,在图思塔两岁半时开始提到在埃克若莎(akuressa)的生活。她说她曾从一个很窄的吊桥上摔了下来,跌进河里淹死了。她说吊桥离她家并不远。她有个丈夫,那时她正怀孕。图思塔提到她父亲的名字是吉丁那亚卡瑞。她住的房子比她现在家的泥棚要大。她母亲有一架缝纫机,她有一辆黄色自行车,她在一家医院工作。在t.j.对她的采访中,图思塔进一步陈述了她丈夫跳进河里去救她,几乎也溺水了。他是一个邮递员,他们有辆轿车,他们房子前面有个大门。她有个胸罩。她的陈述列:

    a.90年11月26日对e.h.的陈述

    正确与否

    1.我来自埃克若莎是

    2.我父亲的名字是吉丁[那亚卡瑞]否

    3.我父亲的名字是[吉丁]那亚卡瑞是

    4.我有辆自行车是

    5.自行车是黄色的否

    6.我骑自行车上班否

    7.我一个人骑自行车是

    8.我在一家医院工作否

    9.我在医院穿配帽子和鞋子的白色制服否

    10.医院离家有些距离是

    11.母亲穿袍子?

    12.母亲有架缝纫机是

    13.我有两件条子的衣服?

    14.不远处有河流或小溪是

    15.吊桥破损了是

    16.我掉进了河里是

    17.我淹死了是

    18.被淹是有身孕是

    19.我有个丈夫是

    20.房子比现在的大是

    21.墙是彩色的是

    22.有姐姐的女儿否

    23.以前的父亲被叫做阿爸?

    b.向t.j.报告过而未向e.h.报告过的情况

    1.以前的家有个大门是

    2.她丈夫跳进河里去救她是

    3.她丈夫是个邮递员否

    4.他们有辆轿车是

    5.我有个胸罩?

    图思塔的母亲说到她女儿对桥和水有恐惧感。她也说早些时候图思塔曾提到更多的名字。但她和她家人在t.j.或e.h.采访他们时都想不起来了。那时似乎图思塔已经忘掉了她先前的一些记忆了。

    图思塔得家人声称他们与埃克若莎没有任何联系。在图思塔谈她以前的生活最多的时候他们没有一个去过那里。埃克若莎离艾皮蹄雅(图思塔出生地)有30英里(48公里),离潘纳多瑞有78英里(125公里)。

    在她开始谈这些事之后相当一段时间以后,她哥哥去过埃克若莎,但他没听说或找到任何与她的陈述相应的人。回家后,他责备图思塔说谎。后来他因为图思塔与t.j.谈话而打了她。1990年夏天,t.j.访问了埃克若莎并了解到一个婚后姓楠雅卡拉(nanayakkara)的女子在从一个窄窄的吊桥上摔进河里后淹死了。但t.j.未能得遇这个家庭的任何成员。1990年11月e.h.和g。s。访问了埃克若莎并发现了一个叫常卓楠雅卡拉(chandrananayakkara)的亲戚。这个女子从吊桥上摔下淹死了。他们找到了离吊桥100码外她婆家的房子。他们采访了常卓得两个嫂子,这家的一个好友,她丈夫(somasirinanayakkara)和她兄弟。这些人均很合作并回答了所有的询问。

    据这些证人所说,常卓于1973年与她丈夫过吊桥时摔下淹死,当时她27岁。常卓踩到的一块木板显然腐坏了,她落入了涨潮的河中。她丈夫跳进河里去救她但他自己几乎也淹死了。常卓的尸体三天后在下游处被找到了。当时她已有了七个月的身孕。验尸官的报告证实了常卓死于1973年12月由于“从吊桥上跌入尼瓦拉河后喝水及呛水”。这是当地唯一的吊桥。常卓楠雅卡拉死后,该桥被修补好了。

    简而言之,这些询问证实了在埃克若莎有座吊桥(在斯里兰卡并不常见),而且一个已婚,怀孕的女子曾掉进河里淹死了。她公公(非她父亲)叫艾德闻。在斯里兰卡已婚妇女通常把她们的公公叫成父亲。事故发生时她丈夫也在场,并跳进河里尝试着救她。她婆家曾拥有一辆轿车(在斯里兰卡并不多见)和一辆自行车。他们的房子比图思塔的家大并有一个很大的竹门。

    图思塔的有些陈述被发现并不正确:自行车是黑色的,不是黄色的。常卓从未曾做过护士(常卓的表姐及好友曾是);常卓的丈夫曾是公车司机,不是邮递员(尽管他的哥哥是个邮递员)。她姐姐并没有一个女儿,但她一个嫂子有几个女儿。其他陈述都太普通而不具备任何价值。

    在此阶段e.h.准备带图思塔去埃克若莎做些认得试验,但她哥哥拒绝任何进一步的合作,因此e.h.只好放弃对这一案例的进一步调查。

    特点分析

    在以上三个案例中,孩子及其家庭事先对后来识别出的死者一无所知。如在图思塔的案例中,所有的陈述都是在e.h.和t.j.试图证实或推翻她的话之前记录下来的。

    案例中,调查对象都曾经反复作出很多明确的、而且具有相当高的可证实性的陈述,同时这些陈述都有至少两人亲耳听到。

    在前两例中,孩子有机会去与其陈述相对应的死者家中拜访时,孩子很自然地流露出对死者亲戚的恰当情感,而在这之前孩子与他们从未见过面。

    恩金对一辆卡车和某个女孩的关心,以及玛哈对骆驼的着迷,都与他们自己认定的某个在他们出生之前死去的成年人相一致,并可以由此获得解释。

    在图思塔的案例中,这个孩子显示出转生案例中经常出现的特点:与前世个体的死亡方式相对应的一种恐惧。

    在这三位作者研究的一些案例当中,儿童的记忆和相关行为与他们的认定的死者的情况相当一致,很难用偶然巧合来解释。

    然而,作者们也注意到了几个有问题的地方。一个是,有的案例在解决之前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记录,所以“很难确定原来的陈述后来被改动了多少”。在评估这样的案例时,必须考虑作出陈述的时间、儿童年龄以及有无证人、证人的独立性等等因素。另外一个问题是,很难确定陈述的独立性以及其中包含的信息片断有多少相对意义。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确定一个儿童的陈述和行为等等与一名死者的特徵之间确实存在关系的概率。估算这样的概率必然含有相当大的主观因素。j.k.注意到,正确陈述由常规的交流造成的概率大于0.05%,但调查的整个新案例样本的累积特徵说明,常规的解释不可能解释所有的事实。另一个问题是这些儿童是否患有什么严重的心理疾病。e.h.和a.m.已经开始对案例涉及的儿童进行心理-逻辑测验,首先是为了确定能否证实他们的感觉:这与疾病无关;其次,还想看看据称具有前世记忆的儿童的心理特徵与其他一般儿童比较是否有不同。这种连续的案例调查使怀特(1992)主张的纵向调查成为可能,而且它给这个问题增加了一个尺度:它提供了据说保留了(或曾经保留)前世记忆的儿童的心理特徵,及没有这类说法的儿童的心理特徵。另外,a.m.和e.h.还发起了一项比较研究,调查有假想玩伴的西方儿童,以确定这两种现象是不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对童年经历和萌芽期思想的不同对待方式。

    三位独立研究人员对五种文化当中的转生案例进行的调查显示,有些儿童认为自己是另外一个人,而他们不可能通过常规方式知道那个人。在这些案例中,这些孩子显然表现出对那个人来说很合适的知识和行为。对转生可能性的文化信仰会促进此类事例的发生,所以有必要对其社会成因作更多研究。尽管如此,信仰本身似乎并不能解释那些儿童的全部陈述和行为。研究者发现,有些家庭努力地试图阻止这样的儿童谈论“前世”。以纵向研究为基础,keil在研究出生时就被认为是某人转世的儿童有多大比例会讲出承认或接受此种认同的话语来,有多大比例不会这样讲。对类似案例应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当其还在逐步显露,还没有识别出一个前世个体的时候。这种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验证一个儿童的陈述和行为与某一死者的特徵存在关联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对此类罕见案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可能将会更好地理解前世记忆是否应该被看作是儿童成长规律的一部份。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