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生命之谜(探索者物语)

命运学和易理研究卷 从新时代的九个预言到2006年的核战预言

    如果说物理学现在把我们引向一种在本质上是神秘主义的宇宙观,那么从某方面来说,就是返回到2500年前的上。

    ——著名物理学家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

    (一)周期运动的时空结构

    古代先民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天象观测,逐渐认识到日月星辰等天体复合运动周期,形成了天时的周期变化。这种周期变化,主要体现在时间节律上。在时空结合的基础上对宇宙规律进行了探索,从而绘制出精巧绝伦的太极、河图、洛书、易卦及干支体系。而且认为周期运动的时空结构的体质规律性关键是时序,因此对日、月、年及超年周期运动有着精深的研究。特别是六十四卦及六十甲子的发明,终一诞生了世界上唯一的具有普适规律的基本理论。

    干支不仅是我国古代记录年、月、日、时的象数符号,而且同八卦、二十八宿等相结合,成为划分天球区域的时空标志。干支系统是以阴阳五行象数模式来反映天文、历数、气象、物候的运动变化规律,体现了时空统一下的宇宙万物生命信息生长收藏节律、生命的自然时间空间的统一。干支之数具有推衍年月日时的时空向量的功能。《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说明通过干支相合的六十甲子,可以推究岁运的盈虚、气令的早晏,万物之生死荣枯。

    八卦与甲子周期的完善,并融为一体地反映天地万物阴阳之象。这说明,古人认识到它是物质世界万有客观规律,具有统一性、简单性、和谐性。可以简单到一目了然的程度,“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简从。易知而有亲,简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信,有功则可大。”这种令人叹为观之数学质朴性的“出入以度”之法即“易之序也”,故尊其为“天道”、“神道”。《易·系辞》:“观天之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根据现代天文学研究的成果,一个近点月周期为27.55455天,一个朔望月周期为29.53059天,二者的公倍数为:

    27.55455天x15=413.31825≈413.32=1p

    29.53059天x14=413.42826

    二者相差0.11001天。以朔望月为主,近点月为辅。

    60年干支周期与日月地复合运动密切相关。尽管日月地复合运动异常复杂,但古人通过干支其简练的方法加以解决,关键是掌握了近点月和朔望月的公倍数(p)。甲子年开始从0点计,根据日、月、地复合周期看,需要经过60年才能在第61年(甲子年)初时,日、月、地三体相对位置近似地恢复到第1年初所处的位置。

    60年日、月、地复合运动关系如下:

    1.月地关系:一个回归年过4特征点,形成四季。60年过240个特征点,共240季;

    2.日月关系:月球在地球的带动下,每年在黄道面上下运行53个点,构成连续的类余弦曲线。每年超前90°,四年构成一个小周期,共212点,60年共15周,3180点;

    3.日月地关系:15个近点月(60个特征点),也即日地连线的大体重复周期(p),亦即14个朔望月。60年中月行53p,共3180点特征点,中含795近点月,亦即742个朔望月。

    以上仅就日月地复合运动与干支周期关系简为论述,其它天体与干关系不赘述。

    甲子周期中最重六十年与三十年。

    甲子六十年周期中,包含许多周期,如45年、30年、15年、12年、10年、6年、5年、4年、3年、1年。还有52.5年、37.5年、22.5年、7.5年、20年、40年、26.25年、18.75年、11.25年、3.75年。还有540天、531天、413天、405天、180天、90天、30天、1天等周期。60年之上还有120年、360年等等更大范围的周期。干支周期表现各种周期运动,其数学规律性是一致的、简单的、极其明了的。描述时间可长可短,如近应时日(甲子60时辰为五日一候,甲子60日为两个月),远应年期(甲子60月为五年,甲子60年等等)。

    地球绕日公转一周为一年,即约365.25天(我国1608年测算出365.242190日,比现代理论推算出来的当时值仅差2秒多。)。古人谓“日复星为岁”,即为太阳视运动年周期。太阳日行一度,365.25天恰行周天一圈。月亮每日过28宿之一宿,一年之中就通过365宿次;

    一年有十二个月。日月必在每月的朔日会合一次,所以全年就形成了大约十二个日月会合周期。因月亮大约28天通过二十八宿,太阳每月旅居黄道十二宫之一宫,于是形成日月一月一会,一年十二会。

    阴历一个朔望月周期为29.53天,一年十二个月为354.36天;已知太阳回归年周期为365.25天,结果比一年十二个朔望月多10.88天。于是古人用“积余置闰”的方法使阴阳历相合,这样,闰年十三个月的日数为383.89天。按四舍五入原则当为384天,恰合《周易》64卦384爻之数,从而也证明了64卦384爻之数,也可表示一年之数。

    此外,斗纲月建一年十二指,也是十二大数。水星(辰星)也追随太阳,一年通过十二宫;木星(岁星)一年旅居黄道之一宫,约十二年通过十二宫。所以《周礼·春官》:“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二十八宿位,辩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辩四时之叙”。由此可见,不论12年周期、12月周期、12日周期、12时辰周期,都可以用全息尺度12地支表示。以上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12循环数,是天地复合运动的客观反映。古人云:“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脏;天有十二会,人有十二经;天十二辰,人有十二节。”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

    太阳回归年周期形成24个特定点,即24节气。《淮南子·天文训》:“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而这24个特定点是以斗柄所指来确定的,于是有了“二十四向”之说。书中详述了以八卦配干支表示24向。24向的内容,主要是太阳和斗柄,其中包括月亮、五星、二十八宿的影响。所以天有24气,人有24经脉,地有24向。

    月亮每日旅居一宿,二十八日周遍28宿;太阳视运动日周期(地球自转一周)一日游遍28宿;土星一年旅居一宿,二十八年周遍28宿;太阳、水星皆一年周遍28宿。基于以上知识,《灵枢·五十营》说:“有日行二十八宿,人体经脉二十八条,脉长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并评述了日行遍28宿,人体营气恰行五十周而终的同步测定数据。

    《周易》卦画是如何反映这些天体运行之数呢?

    从乾卦至涣卦共59卦,恰为354爻,以当一年十二个月354天;

    从乾卦至中孚卦共61卦,恰为366爻,以当太阳回归年之数;

    六十四卦合为384爻,以当置闰十三个月之数。

    至于“十二数”,亦可用卦画表示:如十二辟卦既可表示一年十二个月的周期,也可以表示一日十二个时辰的周期。关于“二十四”数,既可用64卦中的震、离、兑、坎四正卦(四卦共24爻,以当24气)表示;也可用八卦四维(艮、巽、坤、乾)八干、十二支合二十四向表示。至于“二十八”数,《周易》序卦结构与此有关,在此不述。

    古人认识到客观世界中存在着普遍的相似性,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事物,都具有和宇宙整体相类似的全部特性。于是,作《易》者通过仰观俯察,按照天地人三位一体互相对应的原则,从而揭示了天运地化、人随盛衰的万有规律。

    古人始终认为,万事万物的变化无不依循同一个规律进行,这个规律就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全息元。洛书九宫讲天盘、地盘、人盘,是典型的全息盘!其内含阴阳五行生克机蕴,变化莫测,不可一端。只有把它看作为多维的、立体的宇宙空间造型,才能入其奥窍。八卦正是一个内含“六虚”的模拟天球,人事万物皆在其中。古代各种预测都是基于这种全息观念,从中把握时空节律点上的吉凶。

    按照《周易》的观点,宇宙万物有着共同的发生史和节律周期。64卦既可标示宇宙统一场中64种场态,又可以表示生物体的64个遗传密码子;既可反映宇宙演化过程,又可以代表人生复杂经历。人事万物和宇宙有着相同的变化节律,可以由同一卦象动态地表示出来。所以《内经》云:“人与天地相参也”,“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周易·系辞》:“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由此可知,64卦具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全息性质。这是借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以应人事变迁的法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传》认为,宇宙世界的全部变化规律都囊括到64卦中。书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一部《周易》之中,贮存了关于宇宙的全部信息,是一个包罗万象、不所不有的信息库。这种以卦爻反映宇宙万物的全息特性的方式,使《周易》成为一个典型的全息系统。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项极其伟大的思维工程。

    《内经》:“上古真人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三国管辂说:“术是数成”。术数,实际上记载了宇宙场数和宇宙信息,是宇宙自然场必然呈现的状态。《周易》是探讨宇宙生命信息的学问,是一个超巨的记忆银行。它不仅记载了各种原始的场气数和所有年代的宇宙信息,而且是未来世界各种信息的集大成者。因此是一门囊括古今未来的超智慧学。通过卦辞、爻辞或分析卦象,提取相关信息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据此而通权达变、趋吉避凶,“以通天下之志,以断天下之疑,以定天下之业。”

    (二)《周易》与天文历数的关系

    八卦是在古天文学的基础上发现的,它与天文历纪协同发展起来的,也是古代天文历数的最初形式(无文字符号)。因此,通过古代历数,可以证实八卦与天文学的兼容关系。八卦与六十花甲数一起,不仅可以动态地反映天象,而且还能推演历数。所以八卦与甲子都是象数兼赅的。它们既是天体运行的客观标志,又是律历度数,继往开来纪理年月日周期的象数符号。八卦与甲子的相继出现,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天地阴阳之象,这充分说明,古人认识到它是宇宙万有客观规律。故称其为“天道”、“神道”。

    “历数”是天时推移的根据和可靠标志。《史记》曰:“黄帝考定星历,建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各司其序,不相乱也”。可见早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精确的历法。

    我国古代是阴阳合历。它以阴历为基础,以置闰之法协调阴阳历,即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始能齐一。也就是说,当太阳视运动为19周,月行235周,恰于冬至朔日夜半子时相会。可见,古代是以回归计年、朔望计月,365日而成岁。平年354日,闰年384日。

    易学观念,在描述天地(万物)方面,是世界上最自然、最简单质朴的方法论了。古人以地球为观测点,日月星辰的视运动为观测结果。因此,日月星辰每天从东方升起,经过南方(所谓上经天运动),落入西方;此外,日月星辰每天从西向东的运动。北半球人们只能观察到地平线以上一半天空的天体运行情况,当然还有地平线以下观察不到的“北方”。所以,古人时空观念中,是以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所谓面南而立,向明而治)。天体复合运动不论何等复杂,然而,运用太极、河洛、易卦干支体系等极其简单、质朴、明了的图象和算式,就能如实地、动态地再表达出来;不论其阴阳曲线、圈与点、阴爻或阳爻、卦、干支等的阴阳位置、性状,都具有具体、鲜明、时空向量等物质运动的内容。

    八卦的先天图和后天图是纪理天文、历数的总结,反映了天体运行规律即年、月、日、时各个周期。由此可见,古人正是应用易卦反映了宇宙万有客观规律。故《系辞》曰:“观天之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三)古代历法

    历法是古代一切自然科学中的最初成果,又是天文学的结晶。

    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规律,总结出包括节气、置闰等内容的年月日时周期节律,用历数予以表示。

    阴历以月球盈亏周期变化(朔望月)来计年,阳历则以太阳视运动周期(回归年)来计年的。阴阳合历则以回归计年,朔望计月,大小月置闰之法来调节阴阳之历。由此可见,阴阳合历是最为精确实用的科学历。比如一年必为365.25日,每月初一必为朔日,十五必为满月,而且春夏秋冬井然有序。我国古代的阴阳历又加入干支、节气等内容,使之更符合天象实际。

    通过朔望月相变化周期,可推出日地系统的阴阳变化,朔望月运动与回归年周期相距90°,形成四个特征点,故四年为日月小周期。如此周而复始,经过15个为期四年的小周期,终于出现了日月会合的60年大周期。因此,为期60年的大周期中,朔望月中四个特征点构成一组四象,经过15次的四象编码,日月终于会合。而八卦反映四象节律,64卦中的60卦构成了60年的日月会合。

    四年小周期源于两方面:一是太阳四年积盈百刻而足一日,二是月亮四年四个90°而足一个月周期,于是,四年构成日月共有的小周期。

    此外,太阳视运动15小周为60日,月亮运行15小周为60年,皆以六十甲子表示之。

    朔望月与回归年的60特征点会合周期,若以一卦代表一点,所用为60卦,与前4卦合为64卦。60卦对应着周天360°,60卦包含360爻,一爻着一度,一卦对应六度。

    所以爻辰说以两卦代表一年,64卦代表32年。其中,一爻代表一月,一析代表一日,三十析代表一月。

    若以日周期论,则一卦当六日,一爻当一日,60卦当60日,一年60卦循环六次则岁功毕,故有“天以六为节,六六三十六,以为岁式”之说。

    上述卦爻表述日月周期的同时,六十甲子也相配其中,故《易》曰:“乾乘六龙以御天”,“时乘六龙以御天”之说。六龙者,六甲也;时者,周期之谓也。《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太阳回归周期从时空上讲,以六段划分,因此,卦爻干支系统构成了天运自然节律的原型,故曰“易与天地准”。

    《易纬·通卦验》:“阴阳律历皆祖于《易》”。这是说,古代先哲通过世代不绝地观测日月五星复合运动规律,通过易卦干支象数模式作为宇宙天运自然规律的原型,进而形成了天文历法。

    原始形态的历法是以八卦、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干支系统以及与之相配的北斗七星、二十八宿星辰所组成的“宇宙大钟”构架,从时空上讲,再配以周天公度(360度)和日夜百刻计时系统(类似百分比法),从而形成三代以前简练精致的历法。这种历法,以卦爻为核心,动态地反映了宇宙运行规律,比之后来的历法,从宏观上讲,误差要小得多。王弼曰:“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日为太阳,又为一日之日;月为月亮,又为一月之月;一年称岁。《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日往月来则形成日夜交替,月相变化则形成朔望周期,阴阳寒暑相推而形成岁功。乾为天,坤为地,人在地上,表示以人为本的天地定位宇宙时空。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于是有了年、月、日、时等时空概念,这就是历法的实质。

    《易·系辞》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易纬·乾凿度》进而解释说:“法于乾坤,三十二岁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析,复于贞也。”

    我们知道,乾坤之策合之为360,称之为“当期之日”。可见360策,也可称为360日,或360度。这就是说,1日等于1度,周天360度亦即360日,这样,周天公度既可以表示空间长度,又可以表示时间长度,在时空上是继往开来的计量工具。而时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年月日时以及任何时空周期皆可用周天公度这个活性尺度去运算。

    再以爻辰说证之:32年用完64卦,384爻,11520析,之后又回到原来的上,亦即360策的乾坤数,又合11520析的万物之数。

    用万物之数除以32年,正好得360周天公度:11520÷32=360(公度)

    反之用11520除以360,正好得32年:11520÷360=32(公度年)

    公度年360天如此,回归年、朔望年如何呢?

    11520÷365.25=31.54(回归年)

    11520÷354=32.54(朔望年)

    阴阳合历就是要使回归年与朔望年统一协调起来,而二者一年相差将近11天之多,这给运算带来一些麻烦。而用公度年恰好解决了这一矛盾,平衡点找了出来。这样,64卦在周天公度中的作用凸现出来。用两个万物之数去处理,会发现这个秘密:

    23040÷365.25=63.08(回归年)

    23040÷354=65.08(朔望年)

    23040÷360=64(公度年)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