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生命之谜(探索者物语)

特别专题:水晶文集 中国的金字塔

    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真实性的联合测试报告(一)

    人体特异功能联合测试组

    1981年11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筹)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针对当时有人公开对人体特异功能研究进行批评的情况,决定打报告要求由国家科委组织公开的测试鉴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于是,该研充会(筹)于1982年4月向全国几所大学和研究所等单位发出邀请,组织了一次联合测试。共有二十几个单位参加了这项工作,联合测试过程的主要目的是验证人体特异功能的真实性。本文即联合测试的实验报告。

    这次联合测试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实验,全体实验人员顶着当时外界的巨大压力,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制订了实验方案,并征求了许多专家的意见。

    这次实验的设计原则,取得了不抱偏见的科学界的承认,也成为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整个实验分为两大部分:人体特异视觉实验和人体特异致动实验。

    这次联合测试的实验条件很严格,所得后果可靠,并具有可重复性。结果表明:人体特异视觉功能及特异转运、特异书写、突破空间障碍等人体特异致动功能,都是客观存在的。

    为了对人体特异视觉和特异致动功能的真实性进行科学鉴定,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筹)发起组织部分省市有关单位的科学工作者,于1982年4~7月在北京进行了联合测试。现将测试结果综合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人体特异视觉实验

    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对“耳朵认字”这种人体特异视觉功能的真实性进行考查。

    一、实验方案

    1.设计原则

    我们认为实验设计满足下列条件应认为是严格的:

    (1)试样(辨认“目标”及其封装)具有若于“唯一性”的特征,以保证在所设实验条件下无法复制和调换试样。

    (2)辨认“目标”采用“不透光、不可逆”式封装。即在所设实验条件下,只要一拆封,封装就被破坏以致无法完全复原。而不拆封则通过普通视觉无法辨认目标。

    (3)主试人与受试者双方均不知“目标”的内容,保证“双盲”,避免暗示。

    (4)现场监测可靠。现场要有两人以上认真监测,不允许将试样带离现场,脱离监测。

    (5)实验结果具有“统计显著性”。

    2.具体方案

    为严格贯彻上述设计原则,采取下列具体作法:

    (1)试样制作

    a类:随机选用100个汉字,铅印成“人体特异视觉测试卡片”(照片1一1),以曲线方式(图1一1)将100个黑色的铅印汉字分别剪出。每个字样对折两次,全部装人一玻璃容器中,多次摇动容器“搅匀”字样后随机地逐个倒出字样,并逐个封装进牛皮纸袋或硬塑料盒(封装方式见后)。10个字样封袋完毕后,将剩余90个字样封装进一信封,并做标记,交制作人保存。测试前在10个字样的封袋上做标记(包括顺序标记和签名标记)并复核。

    贴子相关图片:

    b类:从“测试卡”中随机剪出10个字样,同贴在一张矩形厚白纸的一端,折叠多次封装进一牛皮纸信封,并做标记;同时将测试卡剩余部分封入另一信封,由制作人保存。

    c类:由制作人在一张矩形纸的一端随机写10个汉字,折叠多次封装进一牛皮纸信封,并做标记。

    (2)封装方式

    a类:牛皮纸袋(或信封)封装。可分为三种情况:

    a1:用胶水或浆糊粘住牛皮纸袋封口,

    a2:在a1类封装基础上加薄纸封条;

    a3:在a2类封装基础上加线封。

    b类:将字样放入装自动铅笔芯的硬塑料盒内,用环氧树脂将盒盖封死。

    (3)测试方法

    在两名以上主试人监测下进行实验;实验前不允许受试者接触试样,实验时允许受试者接触试样,但不允许其将试样带离现场,脱离监测,也不允许受试者与试样制作人接触;受试者报告辨识结果后,即由主试人当场检查试样封装和标记的情况,然后开封核对。

    (4)总体核对(对a、b类)一轮(一般为10个字样)测试结束后,由试样制作人与现场监测人进行下述核对:对“辨认目标”的封装及其标记进行再检查;对“剩余目标”的封袋及其标记进行检查然后开封,将10个“辨识目标”与测试卡的剩余部分(包括90个“剩余目标”)进行总体核对(照片1一2),这种方法通常称为“虎符法”。

    贴子相关图片:

    (5)统计处理测试结果,并作出评价。我们认为。实施上述几种具体方案,均可达到五项设计原则的要求。

    二、测试结果

    1、概况

    参加这次联合测试的受试对象11人,其中有4人取得了肯定的实验结果(共9组)。现将成功的实验结果列成表1,简介如下:

    表1

    实验编号受试者编号测试日期试样制作封装方式辨认字数辨认正确字数辨认成功率主试人数核对评价

    00114.18a类a1类10660%6可靠

    00224.18a类a1类1010100%7可靠

    00334.18~19a类a1类10880%9可靠

    07237.8c类a2类10660%3可靠

    06846.30b类a2类10990%6可靠

    04047.8a类a3类10990%9可靠

    07347.10b类a2类1010100%7可靠

    03947.12~14a类b类55100%9可靠

    07547.22b类a2类1010100%6可靠

    同时,将测试全部结果列表2简介如下:

    表2

    测试结果分类受试者人数测试总组数辨识成功组数失败组数存疑组数作假组数辨识总字数辨识正确字数

    i416952015573

    ii480620800

    iii31001181000

    合计11349125833573

    测试结果的分类共有三种情况:

    i类为测试得出肯定结果者;

    ii类为测试得出不肯定结果但无作假行为者;

    iii类为测试得出不肯定结果并有作假行为者;

    凡存疑和作假的组数,其辨识正确字数均按0计算。

    以上所列实验均有详细记录,资料完整,可供查对。限于篇幅,只能列举几例,以便了解实验的具体过程。下面,仅以4号受试者的实验为例,说明几种类型的实验过程,并考查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典型实验结果举例

    以4号受试为例,其测试概况如表3。

    表3

    测试总组数辨识成功组数失败组数存疑组数作假组数辨识总字数辨识正确字数辨识总成功率

    55000454395.5%

    三种类型的实验举例如下:

    [例一]a、a3类。实验编号:0040。

    时间:7月8日。

    地点:北京师范学院7号楼432室

    天气:晴转阴雨

    受试者:4号

    主试人:杨俭华、董振君,施应璋(试样制作),涂叔鼎(标记);刘惠宜、王正、林书煌(监测);杨渊明、张汉惺(总体核对)

    试样制作:a类(测试卡编号0040)

    封装方式:a3类,如图1一2所示,试样按下列顺序封装:

    a)将薄纸封条的左半部粘在牛皮纸的1面内侧;

    b)分别将2、3、4面顺序叠向1面,用线将3、4面缝合,并将3、4面与3面粘住,然后将折叠字样装人此纸袋内;

    c)将薄纸封条右半部叠向1面,将缝合线穿过封条,并将封条粘在3、4面上;同时将缝合线拉紧,并从根部(留2mm左右)剪断。待粘合处干透后,在封条处签字做标记。至此,粘合与线封已将2、3、4面和封条连成一体;

    贴子相关图片:

    d)顺序折叠5、6面,并将6面粘在1面外侧。然后在6面粘合处签顺序标记。这里,5、6面主要起保护封条及线封的作用;测试情况:在两人现场监测条件下由受试者逐个辨识试样(测试全过程试样制作人不在场),试样放在桌面上,受试者有时拿起试样嗅一下又放回原处,几次嗅闻之后,就辨识完毕。此外没有发现其他动作。他的辨识速度快,试样一直不脱离现场监测。辨识后,监测人当场仔细检查试样的牛皮纸袋封装及标记情况,然后开封核对。其测试结果如表4。

    表4

    实验序号12345678910

    封装标记gicbhfdaej

    实验用时(分)5657111212

    受试者辨识结果牛民改保局作金桥报良

    辨识目标牛民改征局作金桥报良

    封装及标记核对完整无损同左同左同左同左同左同左同左同左同左

    照片1-3a

    由上表可见,辨识成功率达90%。

    总体核对:首先检查装存90个“剩余目标”的信封之封装和标记,验明完整无损后启封,然后将“辨识目标”字样与“剩余目标”字样分别与0040号“测试卡片”进行总体核对,结果无误;最后,由试样制作人与总体核对人,再次复核10个“辨识目标”的封装和标记,结果无误。照片1一3给出的是本例的原始实验资料,其中a是实验简况与试样制做记录;b是辨识结果;c示出10个“目标”封装纸袋;d是测试卡总体核对情况。

    可靠性考查:

    (1)试样具有“唯一性”,排除了“调换”试样的可能性。采用“虎符”法(曲线剪样,总体核对)保证“辨识字样”的唯一性,采取标记法保证封装纸袋的唯一性。加之测试前受试者不得接触试样,当场测试时试样一直不离监测,要想复制和调换试样而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

    (2)双盲性、采用两次随机取样法,且受试者与试样制作人不接触,可保证“双盲”,防止“暗示”。

    (3)封装的“不透光”和“不可逆性”:a3类封装采用三层牛皮纸袋,加薄纸封条,再加线封。经反复实践证明这种封装方法可靠,拆封后要想当场复原而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辨识字样”对折两次后再封入三层牛皮纸袋,不拆封,常人是无法在所设测试条件下“看见”字样的(即使在强光透照下也无法看见)。这样就排除了通过普通视觉辨认目标的可能性。

    (4)现场监测的“可靠性”主要由下述几点保证:试样一直放在明处,不离监测;测试动作“干净”;测试时间短(最长者7分钟,多数在2分钟以内)。在这种条件下,多人现场认真监测可保证其可靠性。

    (5)实验结果具有统计显著性。由统计学理论可知,从n个汉字中任选m个,猜中其中l个,猜错(m-l)个的概率,可由下式求出:

    考虑到测试时每辨认一个字样即行开封的情况,则上述“偶然猜中”的概率:

    由此容易列出q(n,m,l)表。当取n=100,m=10时,有如表5:

    表5

    lq(l)

    10.10989

    25.43413x10-3

    31.59242x10-4

    43.06234x10-6

    54.03825x11-8

    63.69803x10-10

    72.32216x10-12

    89.56933x10-13

    92.33683x10-17

    102.56795x10-20

    可见,在所设条件下(实际测试时,受试者并不知道100个汉字的内容。所以猜中概率比表中所列的还要小得多。),辨识成功率只要在40%以上,则其猜中概率不超过3.07x10-6。这说明如果全凭猜测,则猜中成功率在40%以上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实践上,联合测试组曾于1982年4月在北京八里庄小学三年级某班做了“猜中”概率的测试(共4o组,400个字样),其结果与理论计算值一致。

    本次实验辨识成功率达90%,应认为具有统计显著性。

    (例二)a、b类,实验编号:0039

    时间:7月12日上午9:20~10:35

    7月14日中午13:10~13:15

    地点:北京师范学院7号楼432室

    天气:晴

    受试者:4号

    主试人:张云鹏、董振君、施应璋(试样制作);杨渊明(标记、监测),宋仁、林书煌、何庆年、刘惠宜(监测);扬俭华,何庆年(总体核对)

    试样制作:a类(测试卡编号0039)

    封装方式:b类(照片1一4及图1一3)

    标记是用刀刻在硬塑料盒上的英文字母,硬塑料盒尺寸为66x14x6(mm3)。这种环氧树脂塑料盒封装相当可靠,满足"不透光、不可逆”式封装要求。

    测试情况:

    在3人现场监测条件下,受试者手拿试样逐个辨识,试样一直不离监测(试样制作人均不在场)。他快则2~3分钟,慢则15~30分钟即辨识一个试样)监测人当场仔细检查试样硬塑料盒的环氧树脂封装及标记,均完整无损,然后开封(当场用刀砍开)核对结果。我们让他辨识了五个试样,全部正确,辨识成功率达100%。

    总体核对:无误。

    (例三)b、a2类,实验编号:0073。

    时间:7月10日下午16:20一16:40

    地点:北京师范学院7号楼432室

    天气:晴

    受试者,4号

    主试人:黄育春(试样制作及标记),石俊雅、林书煌、刘惠宜(标记,监测);杨渊明、杨俭华、张汉煜(总体核对)

    试样制作:b类(测试卡编号0073)

    封装方式:a2类(图1-4)

    以随机数取样方式从0073号测试卡片上剪出10个字样,同时粘在一张265x5omm2的矩形厚白纸的一端,并将矩形白纸折叠十层装人牛皮纸信封,加薄纸封条粘合,封条各处盖有6个黄育春的私人印章及“0073”字样。测试前由林书煌,刘惠宜分别签字。“测试卡”的剩余部分,折叠后以同样方式封人另一信封由黄育春保存(从试样制作到测试结束前,受试者与黄育春一直不接触,以保证“双盲性”)。

    测试情况:

    在三人现场监测条件下,受试者开始测试。试样放在桌面上,他有时拿起试样嗅一下又放回原处,然后在试样信封上逐个写出辨识结果,边嗅边写边复核,试样一直不离监测,仅20分钟就辨识完毕(10个字样)。监测人当场仔细检查试样的牛皮纸信封封装及标记情况,验明完整无损然后开封核对……结果,其辨识成功率达100%。

    总体核对:测试结束后,将辨识目标与保存在黄育春处的测试卡剩余部分进行核对,结果无误(照片1一5),

    综上所述,在满足五项设计原则的实验条件下,4号受试者经过五组共45个字样的测试,辨认完全正确的成功率高于95%。这一实验结果至少提供了一个例证,表明“耳朵认字”这种人体特异视觉功能是客观存在

    的。

    三、讨论

    1、关于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这次联合测试的结果与以往某些科学工作者测试的结果[1、2]一致。这是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以不同的受试对象重复了过去的实验结果。

    这次测试中某些受试对象实验成功率较高,具有较高的重复性。

    以上都说明人体特异视觉功能的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但是,这种“可重复性”并不象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可以“随时”重复。因为我们所做的是生物实验,考查的是人体进入某种特殊状态时所具有的功能。而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影响人体的因素极多(例如身体状况、情绪好坏、天气、测试环境以及其他尚未被我们认识的因素等),要控制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认为:“可重复性”是有条件的。对于不同的运动形态;“可重复性”的要求应该不同。

    这次测试结果表明:“重复”不是轻而易举的。预选的11名受试对象中只有4名取得了肯定的结果。能够多次重复的只有4号1人而他也不是随时可以进入功能状态的。

    初步考查表明下述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个体差异:即不同受试对象的功能强弱和稳定性明显不同。

    (2)功能衰退:某些受试者一、两年前“耳朵认字”的功能很强,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多次得到肯定的实验结果。而这次测试虽然也得到了肯定的实验结果,但功能状态明显衰退。这就说明同一受试对象在不同期功能状态可能不同。也有某些受试对象,发展了一种新的功能之后,原有功能明显衰退。

    实践表明:具有人体特异视觉功能者虽是个别的,但长时期内具有稳定的强功能却是少见的。因此,如何诱发、稳定、提受试者的功能,防止衰退,是研究工作中值得重视的课题。

    (3)功能状态的起伏:

    我们的受试对象,包括强功能的对象,一般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做到随时进入功能状态;也不能做到持续实验而不疲劳。以4号为例,两个月内只有10天左右出现功能高氵朝状态,一个月内只做了5组“认字”实验,每次处于高氵朝状态的时间都很短,而在每次高氵朝之后就要转入相对的低潮,“平静”一段时间,然后才能进入新的高氵朝。他们的功能状态表现为明显的起伏与间断。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很复杂的。应该考虑生理、心理、耗能、环境诸因素。对此我们还没有掌握规,盲目性很大。这正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只有掌握了规律,克服了这种盲目性之后,我们才有可能逐步做到有控制地重复再现特异功能。注意到上述特点之后,我们就有可能对人体特异功能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作出正确的理解,并且采用符合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行人体特异功能实验。当然、在强调“可重复性”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单次(多参量相关)严格实验结果的重要性。

    2、关于作假问题

    在这次联合测试中,我们多次发现某些受试者作假的现象(11名受试对象中)发现3名受试对象作假)。他们作假的手法很巧妙。为了鉴别测试结果的真伪,我们必须极其谨慎和细心,反复推敲。要重视不同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我们所提出的实验设计“五项原则”正是在与作假行为的反复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而逐步形成的。实验表明:严格贯彻五项实验设计原则,可以排除假象,保证实验的严格性。

    应该指出:某些在严格实验条件下确证具有较强特异功能的受试者,也发现有作假行为。我们应该仔细地辨别真伪两种情况。

    我们认为,在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中,“作假问题”是一个值得严重注意的问题,应该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包括社会、心理、教育、科学诸方面的问题,包括研究作假的手法、原因和防止的办法,以至如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受试者队伍和提高科学工作者队伍的素养和水平问题。

    (3)关于实验方法的科学性问题

    根据上述各点,我们认为有必要讨论人体特异功能实验方法的科学性问题。这里,必须同时考虑实验条件的严格性,实验要求的合理性,实验方法的符合规律性。

    所谓“严格”,就是要保证在所设实验条件下,不可能通过常规手段(例如“调包”“偷看”、“暗示”)辨识目标字样。在这一前提下,实验设计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难度也不同,例如,有的受试者在套袖法的实验条件下确证为有功能,但对密封纸套试样无能为力;也有的受试者能做成功“密封纸套”试样,但对无缝腊封试样无能为力。因此,实验没计既要严格,又要合理,要针对受试对象的功能强弱和特点提出具体方案。当然,各种高难度的实验也应该尝试,但那主要是为了探索机理。

    所谓“符合规律”,就是要逐步摸索和了解这门学科的特点,使实验方法符合其固有规律。我们认为:应该对某些重点受试者进行长期系统的多方面的观察实验和追踪。建立档案,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天气、节气、时辰、测试环境诸方面都应详细记录,力求在受试者处于“功能高氵朝”的状态下,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来进行适量的实验,而不要采取连续实验的疲劳战术。

    同时,对于实验情况,不论是成功的、失败的、存疑的、还是作假的,都应详细记录、仔细分析,并保留全部原始资料。

    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真实性的联合测试报告(二)

    人体特异功能联合测试组

    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对人体特异致动功能的真实性进行考查。主要是考查特异转运、特异书写、突破空间障碍三种功能。

    一、实验设计原则

    对于不同的功能,实验设计的要求不尽相同。为了排除假象,保证实验的严格性,我们认为对于三种功能的实验设计都应满足下列条件:

    1.试样具有若干“唯一性”的特征,以保证在所设实验条件下无法复制和调换试样;

    2.设置某种“障碍”(例如“不可逆”式封装,“离体性”等),以保证在所设实验条件下无法通过常规手段实现这种特异的致动;

    3.现场监测可靠。在两名以上主试人监测下进行实验,实验前不允许受试者接触试样,实验时不允许受试者将试样带离现场、脱离监测;

    4.实验结果具有“可再现性”。

    以下,将用典型实验说明上述实验设计原则是如何具体实施的,并具体地考查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典型实验举例

    1.突破空间障碍

    实验编号:1027

    实验内容:从密封牛皮纸信封中转运出目标字样

    时间:1982年7月11日上午9:02~9:04

    地点:北京师范学院7号楼432室

    天气:晴

    受试者:z

    主试人:文广珣、董振君、杨俭华(试样制作);刘惠宜、林书煌(监测);杨渊明、王正(总体核对)

    试样制作:采用《人体特异视觉实验》中的a、a2类方法。从0067号《人体特异视觉测试卡片》上以曲线方式剪出100个字样,从其中随机取出90个字样封入一牛皮纸信封,再加薄纸封条(参看图1-4)。每个封条上都有杨俭华的签名,信封正面写有“剩余90,0067,文广珣等字。

    这种封袋满足“不可逆”式要求,不拆封是无法用常规手段取出字样的;“目标字样”及封装牛皮纸信封均具有“唯一性”。

    布局:如图2-1

    z手拿试样坐在床上,刘惠宜亦坐在床上,林书煌站在旁边看。

    实验过程:

    a、9:o2实验开治,z右手拿试样在其左手掌上一抖。在场监测人即发现在z的左手掌上出现了六个“目标字样”;

    b、接着,z右手拿着试样信封的上角,往刘惠宜右掌心上抖动,当即发现从试样信封下角往刘惠宜右掌心上接二连三地“掉落”“目标字样”(前后共12个字样);

    c、稍等,9:04z再次右手拿着试样信封上角抖动。这时,林书煌、刘惠宜都清楚地看见一个“目标字样”从试样信封下角处落至刘惠宜右掌心中。动作非常“干净”。但“目标字样”是怎样从试样信封角上转运出来的,则看不见。至此共“取出”19个字样;

    d、当场检查表明:试样信封的封装和标记完整无损。

    总体核对:

    a、82年i月12日16:o0,将z于7月11日转运出的19个字样贴于0067号原《测试卡》上进行总体核对,结果确认这19个字样是从0067号原测试卡上剪下来的(照片2-1)。

    b、82年7月28日上午9:00启封试样信封(0067,剩余90)经核对信封中共有字样71个,加上取出的19个字样“总数恰为90个;将未取的71个字样与原0067号《测试卡》进行总体核对无误。

    启封前后,在场的十几位科学工作者对试样信封的封装和标记情况再次进行了仔细的检查,结果表明封装和标记完整无损。

    可靠性考查:

    (1)试样具有“唯一性”。采用“虎符”法(曲线剪样,总体核对)保证“目标字样”的唯一性,采用标记法保证封装纸袋的唯一性。

    (2)数字相符。剪出字样总数为100,其中10个作为辨识目标,90个作为致动目标。从90个中又取出19个,剩余71个(即100=10+90,90=19+71)。

    另外10个字样按a3类封入牛皮纸袋,作为辨识试样。

    (3)试样信封的封装满足”不可逆性”要求。经仔细检验,其封装及标记完整无损。

    (4)现场监测可靠。试样是实验开始前1分钟主试人从多个试样中随机取出的,受试者事先没有接触过该试样,测试时受试者动作简单,试样一直不离监测,且速度很快,两分钟左右实验即结束。

    在上述条件下,受试者要当场复制和调换试样(而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

    (5)实验结果具有“可再现性”。同类的实验,z已做成功4次。

    2.特异转运

    实验编号:1003

    实验内容:将通行证转运进3.8米外关紧的抽屉里

    时间:5月20日上午9:20~9:22

    地点:北京师范学院7号楼435室

    天气:晴

    受试者:z

    在场人:刘易成、杨俭华、杨渊明、贺仁、刘惠宜、林书煌

    转运试样:沈阳xx厂xxx的通行证

    编号6858.有相片及钢印(照片2-2)。

    布局:如图2-2,试样从a(桌面)转运

    至b(抽屉里),a、b间距3.8米,抽屉未加锁,但是关紧的。

    实验过程:

    a、9:20在场人共同验明试样特征,由杨俭华登记后,刘易成将试样交给z,实验开始。

    b、z手握通行证两手搓动(照片2-3),几十秒后z摊开双手,试样已“丢失”。约1分钟后z说试样已转运到西北方向桌子那边。

    c、由刘易成搜寻试样(其余在场人及z均不动),结果在b点(桌子东边抽屉里)找到试样。经在场人验明确系原试样。9:22实验结束。

    可靠性考查:

    (1)转运前后均验明试样的“唯一性”;

    (2)监测可靠。实验全过程在场人形成“人墙”围住z,z一直未动,亦无抛扔动作。搜寻试样前在场人均未走动,b点周围2米范围内无人靠近。转运全过程所用的时间很短。

    (3)试样的转运落点距z3.8米,且抽屉是关紧的。

    (4)刘易成搜寻试样的过程是在其他主试人的共同关注下进行的。他首先把袖子挽上再开始搜寻,最后是从下部把抽屉拉开的。

    (5)实验结果具有“可再现性”。同类实验之已做成功8次。

    3.特异转运并突破空间障碍

    实验编号:1013

    实验内容,将标记鸡蛋转运进加锁抽屉里。

    时间:6月8日晚21:40~21:46

    地点:北京师范学院7号搂435室

    天气:晴

    受试者:z

    监测人:柴剑宇,林书煌

    试样:当场监测人用铅笔在鸡蛋上写一“师”字,又用蓝色圆珠笔作特殊标记。

    鸡蛋的最小线度lmin=39mm(照片2-4)布局:如图2-3所示。

    试样从桌面(a)转运至西边抽屉里(b),桌子的两个抽屉均加锁而西边抽屉锁的钥匙锁在东边抽屉里。

    实验过程:

    a、21:40林书煌验明标记后将试样鸡蛋交给z,实验开始。

    b、21:45z两手握住鸡蛋揉搓一下,试样即“丢失”,z说试样已转运进抽屉里。

    c、林书煌监视z不让他移动位置,同时柴剑宇从东边抽屉取出钥匙,打开西边抽屉的锁进行检查,发现原试样已在西边抽屉里(照片2一5)。监测人当场验明确系原试样。21:46实验结束。

    可靠性考查:

    (1)转运前后均验明试样的“唯一性”。

    (2)实验当场验明:在西边抽屉加锁的条件下,其最大缝隙lmax=30mm,所以试样鸡蛋不可能用常规手段无损坏地进入抽屉。

    (3)现场监测可靠。由布局图可见,桌长1米,锁在西端,柴剑宇、林书煌就坐在桌边监测,z一直未移动位置,实验全过程时间很短。在这种条件下,受试者要想开西边抽屉的锁而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

    (4)实验结果具有“可再现性”。同类实验,z已做成功3次。

    4.特异书写

    实验编号:1020

    实验内容:特异书写12字

    时间:6月16日上午8:45~9:00

    地点:北京师范学院7号楼432室

    天气:阴

    受试者:z

    现场监测人:石俊雅、刘惠宜、王正。

    试样制作人:石俊雅、刘惠宜、何庆年、林书煌、刘易成

    试样制作:石俊雅提供银白色外壳蓝色圆珠笔一支,制作人共同在一张无字白纸上签字,注明日期。然后用此试样纸将圆珠笔卷紧成筒状,两端回折(照片2-6)。

    布局:如图2-4所示试样放在圆桌面上,同时给z一支钢笔和另一张白纸。

    实验过程:

    a、8:45制作人物试样放在桌面上,在三人现场监视下,写开始实验;

    b、z用钢笔在另一张白纸上写字,有时手拿试样嗅一下又放回原处;

    c、9:00z说已“书写”完毕,监测人当场打开纸样,原试样纸上已用蓝色圆珠笔写上“刘何刘林石,你好,再见,多帮助”12个字,其字体与z用钢笔写的相似(照片2-7)。“刘何刘林石”是5名试样制作人的姓。

    真实性考查:

    (1)实验前后均验明纸样的“唯一性”;

    (2)不打开卷紧回折的纸样,无法通过常规手段“书写”。

    (3)现场监测可靠。实验全过程受试者一直没有移动位置,除了受试者拿试样嗅过几次外,试样一直放在桌面上、纸样没有展开过。

    (4)实验结果具有“可再现性”。同样的实验,z已做成功5次。

    三、实验概况

    主要受试者是z。正式测试共81次,其中可靠成功的25次,存疑的18次,作假的8次,失败的30次。

    现将“可靠成功”的测试情况列成表6。

    由表可见:特异转运、特异书写、突破空间障碍三类实验重复都在五次以上每次实验的在场监测人都在两入以上。所列各次实验都有详细记录,资料完整,可供查对。

    编号时间(82年)项目说明在场人数

    10015、19晚特异书写连做3次,共写12字4

    10025、20上午突破空间障碍将通行证转运进加盖饼干箱内6

    10035、20上午特异转运将通行证转运进3.8米外抽屉内6

    10045、20上午特异转运将一串钥匙转运进2米外加盖杯内6

    10055、22上午突破空间障碍将两个通行证转运进加盖饼干箱内8

    10065、22下午突破空间障碍将药片从双层盖药瓶中取出8

    10075、22下午突破空间障碍将私人通讯录转运进旋紧盖的瓷杯中4

    10085、25下午特异书写做1次,写6字。4

    10106、8晚特异转运将标记药瓶转运进4.2米外抽屉里2

    10116、8晚特异转运将标记药瓶转运至4米外门框上4

    10126、8晚特异转运将标记药瓶转运进加锁抽屉里2

    10136、8晚突破空间障碍将标记鸡蛋转运进加锁抽屉里2

    10146、8晚突破空间障碍从原封巧克力盒中取出6块巧克力4

    10156、11中午突破空间障碍从原封巧克力盒中取出2块巧克力,同时装入3块纸包糖2

    10166、9上午突破空间障碍将标记鸡蛋转运进加盖饼干箱内9

    10176、9上午突破空间障碍将标记竹环转运进加盖饼干箱内9

    10186、16上午突破空间障碍从加锁抽屉里取出标记西红柿、鸡蛋3

    10196、16中午突破空间障碍从加锁抽屉里取出标记西红柿,同时将三洋收录机转入加锁抽屉2

    10206、16上午特异书写做1次,写12字3

    10226、28下午特异转运将特殊复印件转运至3.5米外抽屉里4

    10247、2上午特异转运将标记硬币转运至3.5米外抽屉里2

    10277、11上午突破空间障碍将唯一性字样从密封信封中取出2

    10307、13下午突破空间障碍将标记铅笔芯盒转运进饼干箱4

    10317、13下午特异转运将标记铅笔芯盒转运至5米外门框上4

    10337、23上午突破空间障碍将唯一性字样从密封信封中取出

    四、讨沦

    1.这次联合测试的结果与以往某些科学工作者测试的结果[3,4]一致。实际上这就是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重复了过去的部分实验结果,特别是“特异转运”与“突破空间障碍”的实验结果。

    2.在探索机理时,下述几点值得注意:

    (1)在特异转运的过程中,常人的感官暂时还不能觉察到试样的运动轨迹和声响,试样似乎是从一处“消失”,然后又在另一处“再现”的。中间过程不明。但是,受试者本人对于试样的“消失”时刻和“再现”时刻与方位却有所感觉。受试者的这种主观描述经常与实验现场搜寻试样的结果相一致,对于中间过程受试者亦有主述,目前尚无法辨别其真伪。这当然不能作为科学立论的依据。但仔细研究这种主诉,对实验研究工作可能是有益的。

    (2)物体在转运过程中能够“突破空间障得”,这是一个可能涉及空间和物质性质的基本现象。试样“突破空间障碍”的过程,常人同样是“看”不见的。待到在场监测人看见试样时,它已经是从密封容器中转运出来了。

    实验结果还初步表明:封装条件不同,封袋容器与试样的材料不同,“突破空间障碍”实验的难度也不同。例如,有缝封袋与完全密封的试样实验难度不同;纸袋、塑料盒封装试样的实验要比玻璃烧结密封的试样容易做;可见,“突破空间障碍”是有条件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做到任何种类封装的“空间障碍”均可“突破”。

    (3)特异书写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类特异致动是非常精巧复杂的。

    结论

    我们认为:人体特异功能的真伪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这次联合测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来判别人体若干特异功能的真伪。

    这次联合测试的实验条件是严格的,所得结果可靠性高,井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

    联合测试提供的例证表明:“耳朵认字”这种人体特异视觉功能,“特异转运”、“特异书写”、“突破空间障碍”等人体特异致动功能,是客观存在的。

    这次联合测试所做的实验仍属现象观察范畴,所得结果还是初步的。我们必须向前走,把重点放在深入的机理探索性的基础实验研究上。只有向纵深发展,逐步掌握规律。才能最终使这一学科在科学上确立。这项任

    务是长期的、艰巨的,对这一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本刊记者,《自然杂志》2,9(1979)575

    [2]陈守良,贺慕严,《自然杂志》,2,11(1979)715

    [3]云南大学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组,《自然杂志》,4,5(1981)348

    [4]林书煌等,《自然杂志》,4,9(1981)652

    附:参加测试人员名单

    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称

    杨俭华男41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助研

    刘易成男51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助研

    徐鸿章男39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助研

    陈信男57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赵伊君男52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杨渊明男4189920部队助研

    陈维亮男4589920部队参谋

    贺仁男47黑龙江大学物理系工程师

    徐兰许男45黑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文广珣男43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讲师

    王重远男54白求恩医科大学听力研究室副研究员

    朱润龙男41《自然杂志》编辑部编辑

    朱怡怡女39《自然杂志》编辑部编辑

    权文富男45吉林大学物理系讲师

    国秀珍女29吉林大学物理系助教

    张云鹏男51昆明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罗新男43云南大学物理系讲师

    世初男43重庆大学医师

    王竹男50重庆市科协主席

    涂叔鼎男49四川大学物理系讲师

    董振君男43武汉大学计算机系讲师

    孙泽先男34辽宁中医学院医师

    施应璋女50上海交通大学三系干部

    沈汉昌男44上海交通大学三系讲师

    林书煌男41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讲师

    张崇起男43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讲师

    黄育春男44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讲师

    周炳辉男44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讲师

    董政武男42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讲师

    刘惠宜女39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讲师

    赵泓女33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助教

    张汉煜男35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

    钱祖凡男46宁夏化工研究所工程师

    何庆年男56北京中医研究所讲师

    丁石因男41北京清河中学教师

    张宇男35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医师

    柴剑宇男41上海中医研究所工程师

    谭树杰男41上海华东师大物理系讲师

    席长清男43河南焦作卫校主治医生

    崔晓林男47北京卫校讲师

    为联合测试组负责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