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华夏民族 西藏民间毛纺珍宝

    西藏盛产羊毛和绒,毛织工艺发达。毛织原料以羊毛为主,产品有氆氇、藏被、藏毯、围裙、口袋、背包等。

    氆氇,藏语称做“囊木普”,亦称藏毛呢,是一种手纺毛织品。

    白云般的氆氇氆氇是用羊毛织的毛织品,用来制作藏人穿的衣袍、喇嘛的袈裟。这种织物起源很早,从13世纪萨班贡噶坚赞在那封著名的致西藏首领的信中,就提出以粗细氆氇作为献给元王朝的贡品。可见当时氆氇生产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现在,西藏各地,特别是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农家大都兼织氆氇。在农闲时,男男女女都坐在织机上织布,机抒之声流溢于村庄田野。漂洗过的氆氇铺展在河滩草地,如悠长绵卷的白云。

    与羊卓雍湖牧场一山之隔的朗杰雪镇,是西藏有名的氆氇生产地。这里家织的“嘎央”氆氇,是用羊脖子和羊肚子附近的柔毛织的,特别精细柔软,过去曾作为贡品奉献给皇帝。朗杰雪东边的札西林村,本世纪60年代以前,饲养着上千只放生羊,每年剪下的羊毛,专门给达赖喇嘛织氆氇以制作袈裟和僧服。朗杰雪以北不远的姐德秀镇,有巨大的染坊,将氆氇染成各种颜色。白色和彩色的氆氇,除供当地人使用外,也大量销售到拉萨和四川、青海藏区,甚至国外市场。

    彩虹似的邦典“邦典”是一种五颜六色、装饰性很强的氆氇,藏族人用来制作妇女的坎肩、围裙和挎包,或者镶嵌在藏袍边上,现代人还用它装饰客厅的墙壁。邦典的颜色非常鲜艳,颜色有时多达20余种,好像西藏高原雨后出现的彩虹。在欢乐的节日,在热闹的市街,我们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妇女,腰系鲜艳夺目的邦典,更加衬托出其身段的秀美。姐德秀镇生产的邦典国内外闻名,这里因而也被誉为“邦典之乡”。

    藏被,也叫栽绒被子,藏语称“祖丑”,是以羊毛为原料,一面织有长絮的藏式被子。藏被是一种羊毛织成的被子,很有地方特点。西藏高寒,不能种值棉花,但牛羊毛多,故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物产,织出细软的藏被。

    藏被一般有两股线、三股线、四股线和高级藏被四种。一床藏被轻的约十斤,最重的二十五斤,可以用几十年不坏。藏被子有柔软、平整、厚实、保暖性强的优点。

    藏毯,主要指“萨垫”(地毯,铺在地上的毯子)和“卡垫”(垫褥,铺在坐垫表面上的栽绒垫子)。

    西藏地毯主要是仿古毯,是我国地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相传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73年,西藏地毯以“中国西藏地毯”的牌号进入国际市场,赢得了盛誉。西藏地毯织法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细腻,洗涤不褪色、不掉毛,经久耐用,加之浓厚民族色彩的图案花纹,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堪称工艺精湛,美观大方。西藏地毯以江孜地毯最负盛名。另外,拉萨、贡噶、浪卡子、朗县、丁青、察雅等地出产的地毯,也都受到用户的好评。

    按照不同的规格,面积大于18平方英尺的称地毯,小的称“卡垫”。西藏目前生产的多为卡垫。卡垫深受藏族群众喜爱,已成为家庭的必需品了,它既是陈设品又是实用品。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西藏地毯的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现在,不仅拉萨、江孜、昌都、日喀则、泽当、那曲建有地毯厂,许多县和社队也办起了地毯厂或加工组。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工艺水平的提高,花色品种也在不断创新。现在不仅有二龙戏珠、山水古画、龙云、龙凤、花凤等传统的图案,也有以国画形式编织的山水花纹图案,如珠穆朗玛峰、万里长城、南京长江大桥、布达拉宫、江孜抗英城堡、草原新貌等。

    年楚河上游的江孜,是西藏地毯的重要产地。有一种地毯长2米宽1米,被称为“卡垫”。藏族人把卡垫铺在一种用獐子毛或青稞草填塞的厚垫子上,当做坐垫或卧具。它也是寺庙、宫室、民间、帐篷里不可缺少的用品。江孜卡垫以色泽鲜艳、毯面柔软、细腻和风格浓烈而著称。近年来它们已走出江孜古城,畅销于世界各地

    围裙,也叫围腰,是藏族妇女普遍喜爱的服饰,藏语称做“邦典”(也称做“邦凯普”)。

    毛织口袋,是藏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人民生活必需用品。

    鞋帽,制作原料主要为氆氇,制作方法为手工。

    鞋(习惯称藏鞋)大致分三种,即“松巴鞋”、“嘎洛鞋”、“多札鞋”。

    帽子种类繁多,不同的性别、身份和地区,所戴帽子均有不同。其中名为“次仁金克”的帽子最为常见和有名。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