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地理环境 中国地理·J

    鸡公山大别山最西部山峰。海拔744米。位于河南省南端,豫鄂边境,京广铁路线东侧,北距信阳市45公里。旧称“鸡翘山”。地层较古老,岩石多为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质地坚硬,不易风化,但因外营力长期剥蚀,山体多呈浑圆状,形成独特自然景观,向以“山明水秀,泉清林翠,气候凉爽,风景幽奇”而驰名。主峰鸡公头,远望似巨大雄鸡,屹立于群峰之巅,鸡公山由此得名。年均温12.4c,夏季均温24c。因雨量较多,山上常为云雾笼罩,故又有“云海公园”之称。1949年以前曾大量修建教堂、别墅,为避暑游乐之地。1949年以后,随旅游事业发展,对名胜建筑进行维修,又新建疗养院、医院、商店、学校等多处。并建成盘山公路,成为疗养、游览之地。建于山区的鸡公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李润田)

    鸡西市黑龙江省重要煤城,省辖市。位于省境东部完达山麓穆棱河畔。辖6区和鸡东县。面积5400平方公里,人口112.08万;其中市区面积2300平方公里,人口84.7万。原为荒山野甸,1909年发现煤炭进行开发后,人口渐增。1941年建立鸡宁县,1949年改为鸡西县。因地处鸡冠山之西故名,1956年改市。市境有煤、铁、石墨、石灰石、磷、萤石等资源。尤以煤藏丰富。在中生代侏罗系和第三系地层中蕴藏优质煤,1991年原煤产量超过2000万吨,在全国各大煤矿中仅次于大同,为中国第2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采煤区造林成绩显著,坑木自给程度高。此外,柳毛石墨矿储量居亚洲前列。其他工业有煤矿机械、电子等。市境有林(口)密(山)铁路横贯,(下)城(子)鸡(西)铁路纵贯,并有多条公路。鸡冠区是市中心区,有黑龙江矿务学院和科研机构多所。市内河滨公园和市郊团山子水库可供游览和疗养。

    (曾庆云陶忠信)

    鸡足山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云南省著名游览区。又称九曲山、滇巅台。位于云岭的东南支,云南省宾川、鹤庆、洱源3县交界处,主体在宾川县城西约25公里的炼洞乡境内。因山势状如鸡爪,故名。鸡足山东靠金沙江,西临大理洱海,主峰金顶海拔3248米,天柱峰3124米,西南部最高峰为3320米。山势雄伟,气势磅礴,方圆百里千岩竞秀,林木参天,风光奇丽。鸡足山上庙宇始建于唐。相传古印度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饮光迦叶僧来到云南传播佛教,住于此山,建寺修庙。至清光绪年间,已有以祝圣寺为中心的108所寺庙,即别具风格的36寺、72庵。全盛时期山中寺庙曾多达数百座。庙宇造型优美,其中有建在百丈悬岩上的金顶寺,有高达40米的楞严方塔和美丽的姐妹塔及喇嘛塔,还有重达1.5吨的青铜巨鼎及金顶铜阁的铜瓦、铜柱、铜墙、铜门与2米多高的大香炉、大铜锅,各庙宇高5寸以上的铜佛达1600多尊。铜铸佛像之多为中国其他名山所不及。

    鸡足山是古树集中地区,最著名的有悉檀寺的高山栲和弥勒院的元江栲。前者树高18米,胸径2.98米;后者树高24米,胸径2.12米,树龄均达600年左右。石钟寺的冲天柏和传衣寺的罗汉松,树龄也在400年以上。明代的野核桃、梅树、滇合欢、柳杉、银杏、五裂槭、茶花和清代的云南梧桐、板栗也十分珍贵,后者胸径在1米以上。这些古树名木多为中国西南地区所罕见,对于研究古生态环境及树种栽培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鸡足山可供游览的还有泉水清冽的眼药泉及天柱峰观日出等胜景。

    (郑霖)

    基隆火山群台湾省重要火山群之一。位于本岛东北,基隆市以东,三貂角以北至海岸间,即著名的九分与金瓜石矿区一带。有基隆山、新山、牡丹坑山、塞连山、金瓜石山、草山、鸡母岭等,均为海拔700多米以下,以石英安山岩结构为主的火山体。其中最著名的为金瓜石,位于火山群中心,海拔约660米,以富产金矿闻名。草山在其东南,高达729米,有南北两处钟状火山丘,其南侧另有宽约900米的小火山。基隆山位于西北海滨,宽约1~2公里,呈椭圆形,高588.5米,以形似鸡笼得名(与基隆港口外的基隆屿同),西与深澳港(番子澳)为邻。各山体大致形成于更新世,分新喷出和旧侵入两期,有南北性断裂。基隆火山区中的金瓜石山、草山、鸡母岭等的金银和金铜矿床分布较富,当为上述构造特点的产物,惟基隆山与矿床无关。

    (吴壮达)

    基隆市中国东部重要港市,台湾省五大城市之一,省境北方门户,台北市及台湾北部各县通海要道,对外航运中心。北临东海,西近台湾海峡北口。辖7区及基隆、彭佳、棉花、花瓶等岛屿。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34万。基隆原名鸡笼。清光绪元年(1875)设厅并改名。翌年,以基隆通判为海防通判。日本占台后,1924年设市。

    市区丘陵环抱,港湾深邃。内、外港南北相连,水域共达360多万平方米,水深7~15米,港口宽240米,东北侧有和平岛(旧名社寮岛)等为屏障。港内平地虽狭窄,但因岗陵起伏,形势天成,清道光年间(1821~1850)已为海防要区。气候温暖多雨,年均温约22c。因受东北风及地形影响,年均降水量逾3200毫米,雨日逾210天,冬季雨日尤多,故有“雨港”之称。人口以南侧仁爱区最稠密;七堵区东南部沿基隆河左岸有新兴六堵工业区及七堵市街等,人口亦较密集。纵贯全岛铁路及南北高速公路均以此为。自市南八堵站起,有宜兰铁路通宜兰、苏澳,南接新建成的北回铁路,与东部铁路系统相合。环岛航运与台中、高雄、马公、花莲、苏澳等港皆有联系。日本占领期间,基隆曾被利用为对日首要港口;1945年台湾光复后,与大陆各港恢复海运联系,1950年起中断,仅与香港通航。现今对外航运以对日、美为主。

    工业原甚落后,60年代以来有所发展;有造船、化肥、食品、水产加工等工业。市东北近邻深澳地方有北台湾最大火力发电中心。市境煤矿开采最早,七堵、暖暖、信义等地方为重要产煤区。渔业向较发达,基隆及八斗子皆为重要渔港。本市为台湾海洋研究基地,有海洋学院。市区海滨有万人堆鼻、仙洞等胜景及大沙湾海水浴场。市南有狮球岭,为1884年中法战役法军入侵基隆后的著名战场。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夺台湾,1895年6月3日陷基隆,4日狮球岭失守前,台湾军民曾在此浴血抗战。

    (吴壮达)

    吉安市江西省吉安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赣江中游物资交流及交通中心。位于省境中部禾水入赣江处。面积509平方公里,人口28.97万。汉属庐陵县地,先后为庐陵郡、吉州、吉州路、吉州府治所。辛亥革命后改庐陵为吉安,1949年建市。城区沿赣江西岸扩展,南至禾水口的神冈山,北至螺湖桥的螺子山。市境有赣江大桥,长1090米。工业有机械、化工、炼樟脑、造纸、皮革、食品加工等,以樟脑、樟木箱、皮革制品等传统产品著称。城区东南8公里处的青原山,号称“世外桃源”。市南有古南塔,附近的永和有宋代吉州窑遗址。

    (易宜曲)

    吉东低山丘陵属长白山地一部分。位于吉林省中东部,由3列并行北北东—南南西山岭组成。东为张广才岭、威虎岭、富尔岭和龙岗山脉;中为老爷岭和吉林哈达岭;西为大黑山脉,一般海拔300~600米,相对高度50~400米;仅个别山峰超过千米。地质基础形成于古生代。第三纪初夷平作用盛行,山势一般以平缓浑圆为特征。但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又陆续抬升。在古生代,中生代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丰富的铜、镍、铅、锌、金、钼、铁等金属矿藏。另有煤、硅藻土和油页岩等资源。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冷湿为特点,年降水量600~700毫米,无霜期120~145天。原始植被已破坏,现为白桦、山杨、蒙古栎为主的次生林。地貌上低山丘陵与盆、谷地相间分布,盆、谷地宽阔,如吉林、梅河口、桦甸、蛟河、新站等,均以富庶著称,誉为“山间谷仓”,是吉林省开发较早地区。垦殖指数一般在20~30%。坡地以旱田为主,多种植玉米、大豆。沟谷平原多辟为水田,是省内主要水稻产区。林副业发达,多养鹿养蜂、种植烟草和人参。

    (王兆明)

    吉兰泰盐池中国大型内陆盐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布和沙漠中。矿区120余平方公里,盐层平均厚约3~4米,总储量1.3亿多万吨,再生能力强。挖后3年可再结晶1米厚之新盐壳。此外,卤水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钾、硫酸钙、硫酸钠等多种化学元素,品位在74%以上,是化工优质原料。盐湖开采始自清嘉庆年间,迄今已有170多年。现原盐采掘、脱水、除钙、包装等已实现机械化,年产成品盐70多万吨。所产“吉盐”盛誉中国。

    (林儒耕)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因省会最初设在吉林市而得名。简称吉。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相望。西南界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介于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略呈西北窄而东南宽的狭长形,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2465.8721万。辖1地区和1自治州、6地级市、16县级市、22县、3自治县。省会长春市。

    自然条件

    地质省境地质构造大致以北纬43°(和龙—辉南—梅河口一线)为界。线南属中朝准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广泛出露,线北属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古生代前,南部地台区有大栗子式铁矿生成。上部古生代有煤形成。华力西运动使东部吉林地槽发生强烈褶皱,并有花岗岩广泛侵入,生成多种金属(金、铁、铜、铅、锌等)矿。三叠纪末形成的东北—西南向断裂带,在地堑盆地中堆积了中上侏罗纪、下白垩纪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的含煤建造。燕山运动时东部长白山地褶皱与岩浆活动都很强烈,产生多种金属(铜、铅、锌、银、金、铬、锑、镍、铝等)矿。西部松辽平原则发生强烈拗陷,沉积深厚的堆积与内陆湖相白垩系,在扶余、大安等地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燕山运动为现代地貌基本轮廓奠定了构造基础。老第三纪时,燕山期形成的山地经长期剥蚀已准平原化,但在山间盆地中堆积作用盛行。其中夹有煤层(珲春、舒兰、伊通等地)与油页岩(桦甸等地)。喜马拉雅运动主要表现为挠曲断裂活动,继承华夏向构造,山地沿断裂继续隆起,平原则继续下沉进行堆积,形成深厚的河湖相堆积物,其上覆有无层理的黄土状粘土层。

    地貌省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可分为两大部分。

    东部山地属新华夏系隆起带,构造与山文走向均为北北东—南南西和北东—南西向。新生代火山活动次数多,延续时间长,分布广泛。其中以上新世中期玄武岩喷发规模最大,覆盖在山区夷平面上,形成广大熔岩台地,方山与孤丘等熔岩地貌尤为显著。第四纪火山活动以中心式喷发为主,火山锥增多。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即为休眠火山,在16与18世纪还有喷发。白云峰海拔2691米,为东北最高峰。东部山地普遍存在2~3级夷平面和发育多级河流阶地,第四纪以来地壳仍在间歇上升中。在地貌上,平行的山脉、丘陵和宽广山间盆、谷地相间分布。大致位于张广才岭—威虎岭—龙岗山脉联线以东,海拔一般800米以上,长白山脉绵亘于东南部边境,是长白熔岩高原与中山区,山间有延吉、浑江和敦化等盆地。张广才岭—威虎岭—龙岗山脉至大黑山之间为吉东低山丘陵区,包括龙岗山、吉林哈达岭、大黑山等,海拔一般300~600米,由于松花江及其支流的侵蚀,地表呈低山宽谷状,山形浑圆,有辉发河、蛟河、吉林等盆、谷地。

    西部平原位于大黑山以西,属新华夏系沉降带,地势低平。海拔一般120~250米,包括东部山前台地、松辽分水岭和松辽平原等地(见东北平原)。哈大铁路线两侧为海拔约200米,宽窄不一的洪积台地,是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地带。东辽河、松花江及其支流伊通河、饮马河流经其间,受到不同程度切割,呈微波起伏状。

    松辽分水岭以北,东部山前台地以西,松花江下游与嫩江下游及其支流洮儿河流域,为松嫩平原的一部分,海拔一般120~200米,相对高度5~10米。

    松辽分水岭以南,东辽河及西辽河谷地有宽广的冲积平原。并有沙丘分布。双辽附近为一典型风沙区,是西辽河流域风沙地形东延部分。

    气候省境东南部山地气候冷湿,西北部平原接近蒙古高原,气候干暖。全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暖多雨,秋季晴冷温差大,冬季漫长干寒。1月均温一般-20~-14c,7月大部在20~23c,日均温10c以上活动积温2400~3000c。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降水分布自东向西递减:长白山地东南侧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西部平原的台地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平原部分年降水量多在400~500毫米,气候干旱。

    水文吉林省的河流分属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流域,其中以松花江水系最重要。松花江的正源二道白河,发源于白头山天池,向北流至两江口以下称二道江,与头道江会合,向西北流至扶余县汇合嫩江后称松花江。流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2/5,水量与水力资源丰富,建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并提供大量工、农业用水。松花江自吉林布以下可通航,是省内经济价值最大的河流。松花江在省境的主要支流有辉发河、饮马河、伊通河、呼兰河、拉林河等,其中辉发河流经省境东南部,流域内夏雨集中,对松花湖水量及放流量均有影响。东辽河为辽河东源,流经省境南部。鸭绿江、图们江分别向西南、东北分流,为中、朝界河,其共同特点是坡降大,水量多。松花湖位于省境中部,为松花江上的人工湖;白头山天池在省境东南中、朝边境上,系火山口湖,湖水深,湖面海拔高,湖水由北部缺口闼门流出,成为松花江水系二道白河之源。此外,省境西北部有许多平原湖沼。

    土壤大黑山以西哈大铁路两侧一带的洪积台地为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地带,主要土类是黑土,肥力甚高,已开发为粮食生产基地;在排水状况较差、地下水位较浅的冲积平原与阶地上,则分布有暗色草甸土、草甸沼泽土和沼泽土。从台地向西延伸,即为松辽分水岭,在长春、公主岭至长岭、通榆一带,主要为草甸草原黑钙土、草甸土分布区。松辽分水岭以北的松嫩平原上草甸植被广泛分布,在黑钙土形成中常伴有显著的草甸化过程,使土壤表层既有丰富腐殖质,又形成多量的锈斑和铁质结核,形成草甸黑钙土。在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处,则形成碳酸盐黑钙土,低洼地区形成盐渍化草甸黑钙土或盐渍土,大黑山以东的东部山地多分布暗棕色森林土,并零星分布有白浆土、沼泽土和草甸土。长白山地土壤的垂直分布甚为明显。

    动植物省境东部长白山地由于气候冷湿,适宜森林生长,分布有以红松、枫桦为主的大面积针阔叶混交林。较重要的针叶树树种除红松外,有鱼鳞松、沙松、红皮臭及色木、黄菠萝、紫椴、水曲柳、胡桃楸等。原始林经火烧或采伐后,常形成以山杨、白桦为主的次生林。珍贵动物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麝等。1960年建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吉东低山丘陵因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次生落叶阔叶林面积广大。省境西部平原哈大铁路两侧一带的台地,其地带性植被为森林草原,目前天然植被已极少见,榆树和山杨较多见。草甸草原植物有败酱、野火球、贝加尔针茅、孤茅等。松嫩平原的天然植被为羊草草原,除羊草外,以贝加尔针茅和西伯利亚艾菊占优势,是重要的放牧和割草地。草原动物有草原黄鼠、黑线姬鼠、蒙古兔、蒙古百灵、地鵏等。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吉林省大部属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仅西北镇赉、白城、洮安、双辽一隅属中国西北干旱区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的科尔沁草原区。前者东部属东北东部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区,西部属东北平原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区。

    东北东部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区在省境包括长白山地、吉东低山丘陵亚区。

    长白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山与高原景观类型为主,是省境高寒区,气候冷湿,森林茂密,矿产资源丰富,林副、工矿业发达。

    吉东低山丘陵以海拔500米以下的温带次生落叶阔叶林(以栎林为主的杂木林)低山丘陵景观类型为主。农业谷地景观类型面积也相当广阔,水利条件优越,为本省重要水稻产区。水力资源丰富。为松花江上游梯级开发重点地段,煤、油页岩、镍、金等矿藏丰富。

    东北平原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区在省境包括东部山前台地和松辽平原中西部两亚区。

    东部山前台地以森林草原黑土台地平原景观类型为主。地形微波起伏,土壤肥沃,农耕条件好,是本省和东北的最重要商品粮基地。

    松辽平原中西部是省内地势最低,降水最少,以草原黑钙土平原景观类型为主。草场面积广阔,农牧业发达,是吉林省牧业基地。

    发展简史

    吉林省历史上长期是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活动和聚居之地。汉族虽很早就移入省区中部和东部一带,从事农业和采集业,但满、蒙古、朝鲜族及其先世对省内的经济开发影响较大,约3000年前(周)活动在长白山北部一带的肃慎部族(汉称挹娄,隋唐称靺鞨,皆系满族前身)以射猎为主,为本区原始居民。唐代时曾建渤海国(靺鞨诸部族)于东部山区。宋代时又建金国(女真)。明以后满族经济活动则有畜牧、采集、狩猎、捕鱼及农业等多种生产。省境西部,古称鲜卑、契丹、鞑靼,均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为主。北宋时建立辽国,灭渤海国,势力达于省境东部。至明末,全省仍为人烟稀少,山林茂密,草原丰美的地区。

    清顺治年间,颁发招垦令,鼓励华北农民来东北地区开垦,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颁布了”流民归还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间,长白山区划为清室采参与狩猎地,东丰、梅河口、辉南、磐石一带为皇室围场,从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经长春至今辽宁省开原筑有柳条边墙。以西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并未能阻止为生活所迫的华北大批汉族农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带,并向北、向东、向西扩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开始在长春一带招民开垦。在农垦区内出现了酿酒等手工业和小的集镇,东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也有不少汉族和朝鲜族移入,从事农业、伐木和采集。嘉庆八年(1803)废止禁令,光绪四年(1878)吉林又设置垦务局,大事垦殖,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并逐步形成东部的农林地区,中部的农业地区和西部农牧地区的差异特点。

    清初,自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为吉林省设制之始。其所辖范围包括现今省境中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及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域。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会设在吉林,辖区跨今吉、黑两省大部分地区,下设吉长、滨江(哈尔滨)、依兰(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

    20世纪初始建铁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吉长、四洮、吉敦、天图、沈吉等线,日伪时期又修通了长图、长白、牡图、拉滨、白阿、梅辑、鸭临等线。这些铁路改变了以吉林为中心的官马驿站交通系统和区域联系方向,哈尔滨及其所联系的地区也由吉林省析出。从而加强了长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人口共2465.8721万,每平方公里132人,稍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密度,在东北地区则低于辽宁、高于黑龙江省。近代吉林省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农业人口大量移入。凡农业开垦历史较久,交通方便,自然条件适于农业生产的平原和河谷地区,人口密度都较高,省境中部沿哈大、长滨、吉长和四梅等铁路沿线人口最密,长春市所属县、区每平方公里为315人。而西北部与东南部则较稀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仅42人。由于历史上殖民地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铁路网的形成,全省原有城镇数目和城镇人口均较高。1948年后,由于工矿业发展迅速,城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在全省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快,现已占全省人口的42.65%,为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大的省份之一。

    吉林为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有朝鲜、满、蒙古、回及锡伯、达斡尔族等35个少数民族,共有人口183万。汉族遍布全省,以中部地区最集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工业职工中也以汉族比例最大;朝鲜族70%的人聚居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通化地区和吉林市各县,对水稻生产有丰富经验,从事工矿业的人数也迅速增加;满族散居在各地,以吉林、珲春等地较集中,多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习惯与汉族无大差别;回族多在城镇从事食品业、商业或工业生产,一小部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蒙古族多居住在白城地区,集中在前郭尔罗斯豪古族自治县,兼营农牧业;锡伯族多居住在扶余、前郭县,从事农业生产。1948年后,本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先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级自治政权,分散在各地的少数民族还成立了民族乡。

    经济概况经1948年以来的建设,全省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机械、化工、森工、造纸、制糖等的工业区,也是重要的林业、粮、豆和畜牧基地。

    农业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大豆重点产区和林业甜菜基地。并有牧业、烟草及山林特产等多种农业经营。全省农业总产值1990年为189.1亿元。在各类用地中,农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1.1%,林业用地占48.6%,牧业用地占8.1%。土地垦殖率以中部各县最高,一般为50%左右,西部多为30%左右,东部则低于10%。林地面积东部多,西部少,草原草坡面积则西多东少。吉林无霜期较短,冬季气温很低,作物越冬困难,故为一年一熟区,除种植水稻连作外,大部地区是旱田一年一熟单作制,并实行大豆与杂粮轮作。

    1种植业是省内重要农业部门,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4,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以粮豆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的增长较快。粮食作物中,主要有玉米、谷子、高梁、水稻和小麦。1990年玉米产量达1529.6万吨,居全国首位。玉米商品率远高于山东,每年有大量玉米销往国内各地和出口。大豆产量居全国第2位。以粒大、形圆、色佳和含油率高而著称,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声誉。经济作物中,甜菜和烟叶具有重要意义。

    2林业在中国占重要地位,森林面积约占全国6%,是中国主要林区之一。东部长白山地天然林较多。以成龄林为主,对保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作用大。中部多天然次生林,西部以人工林为主,“三北”防护林地区已发挥了防护作用。野生名贵药材有山参、党参、细辛、贝母、黄芪等,并有园参及其他栽培药材。采集业和狩猎业亦较发达,并有鹿、貂、柞蚕、蜂、兔的饲养。人参、貂皮、鹿茸为东北“三宝”,现均以人工栽培和饲养为主,产量均占中国第1位。柞蚕放养有发展潜力。

    3畜牧业在全省农业中也占一定地位。西部有广阔的草原,东部山区有林间草地。1990年全省有大牲畜309.07万头,牛占一半以上,马、骡次之。1990年肉猪出栏头数419.6万头。

    4省内有适宜养鱼水面约27万公顷,但渔业比重很小,以淡水捕捞为主。

    农业区全省农业生产分布同农业自然条件的东西差异、开发历史及民族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形成自东而西的4个地带:

    1东部山地林农地带。国家重要的用树林基地。位于张广才岭—龙岗山脉联线以东,林业及林副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以人参和烤烟生产驰名。还有养鹿、采集、狩猎、种植药材等。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延吉、珲春、敦化、通化等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

    2中东部低山丘陵农林地带。以农为主、农林结合的地区。位于张广才岭—龙岗山脉以西、大黑山以东的地区,松花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平原,水利事业发达,是吉林省最重要的商品水稻基地。

    3中西部台地平原农业地带。是全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糖料、油料基地。指大黑山以西和西部平原农牧地带之间哈大铁路两侧的台地平原黑土地区。区内地势平坦,耕地连片,80%以上的农田适于机械化耕作。主要作物为玉米、大豆、高粱、谷子、小麦和甜菜、向日葵等,畜牧业以养猪为主,牛、羊、兔和家禽生产也较多。

    4西部平原农牧地带。全省最大的商品牛和细毛羊基地及甜菜和葵花籽的重要产区。草原面积广阔,牧地123万公顷,占全省牧地55%,有发展牧业的优越条件。本区也是“三北”防护林的组成部分,发展林业对促进农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工业全省现已初步建立起以机械、化工、森工、造纸、纺织、制糖等重轻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199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552.4亿元。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29%上升到74%。由于对原有工业的改造与扩建及新兴工业部门的不断出现,工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目前,机械制造已跃居各工业部门之首;化学工业获较大发展并加强了与石油、采煤等部门的联系;造纸工业的发展改变了过去纸浆生产能力大,造纸能力低的不合理状况,同时促进对木材和芦苇资源的综合利用;制糖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甜菜生产;毛纺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养羊业。

    由于工业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吉林在东北地区及全国的经济地位和经济联系。汽车、铁路客车、铁合金、电石、木材、机制纸及纸板、黄金、拖拉机、石油、糖等产量,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

    工业部门以重工业为主。机械、化学、电力、冶金等部门约占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轻工业则以食品、纺织、造纸等为主。工业分布以中部交通发达地区,特别是长春、吉林两市最为集中,共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白城和延边地区则较薄弱。

    1机械制造工业。原为省内工业薄弱部门之一,1949年的产值不到工业总产值的5%,1956年以后,由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以及铁路客车、农机等厂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极端落后的面貌,成为吉林省产值最高的工业部门。此外,较重要的还有四平的农业机械(联合收割机)、矿山、石油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以及吉林的机床、冶金、化学工业专用设备制造等。

    2化学工业。原有基础薄弱,几无基本化学工业,自1957年中国第1个化学工业基地在吉林建成后,化学工业总产值已跃居全省工业的第2位。主要产品电石、化肥、染料的产量均居中国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发展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等有机化学工业提供了原料。

    3电力工业。水力发电在电力生产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丰满发电厂为目前东北大型水电站之一。此外有中朝合营的云峰发电厂。中、小型水电站和火电厂遍布各地,规模最大的火电厂是吉林热电厂,次为前郭县长山热电厂。松花江上游梯级开发的白山(一期工程)和红石电站已建成,白山电站(一期90万千瓦)已成为东北地区的最大水电站。

    4冶金工业。过去仅有采矿,而无冶炼;采矿业又以有色金属为主,黑色金属较少。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以铜、钼、铅、锌、金、钨、银等为主,也有多种稀有金属。桦甸夹皮沟金矿已开采160多年,此外还有二道甸子、珲春金矿,小西南岔金铜矿及汪清天宝山、浑江、集安铅锌矿,磐石镍矿,通化与临江铜矿等。钢铁工业原来仅在通化地区大栗子、七道沟有鞍钢附属的铁矿山。50年代后吉林铁合金厂和通化钢厂的先后建成,才使冶炼工业初具规模。1990年全省铁合金年产量达27.46万吨。占中国的11%,居中国之首。通化钢厂是省内最大钢铁产地。

    5能源工业。省内主要煤田有辽源、通化、舒兰、蛟河、营城等。20世纪70年代新建成扶余油田。全省原油产量居中国第8位。

    6森林工业和造纸工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部门。所产木材仅次于黑龙江,占中国第2位;机械纸及纸板产量占中国第10位。规模最大的造纸厂有吉林。石岘、白城和开山屯化纤浆厂。

    7食品工业。省内重要工业部门,其产值占各工业部门的第2位,以制糖、卷烟、酿酒和粮油加工为主,玉米加工工业大有发展前途。利用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生产的烟、糖、酒畅销国内外。

    8纺织工业。有化学纤维、棉、毛、麻、丝绢纺织、针织品工业和缝纫业等。

    工业分布工业主要集中在长春市、吉林市。工业产值每年都在100亿元以上。其中,长春市是以汽车、铁路客车等运输机械工业为主的多种工业中心,机械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其他主要工业部门依次是食品、纺织、建材和电子。吉林市是以化学工业为主体的多种工业结合的城市,其中化工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是中国著名的“化工城”。其他主要工业部门依次是电力、食品、机械、冶金、造纸、纺织等。四平市过去以制糖、榨油、面粉等食品工业比较重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机械工业(农机、农具制造等)发展迅速,并新建了化工、建材、纺织等中小型工业。辽源市工业以采煤和日用化工为主,通化市以冶金、食品和建材工业为主。

    交通运输省境地处东北地区中部,南北交通地位重要。省内东西狭长,经济差异明显,也带来了东西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中部地区自古就是沟通南北的官马驿道。清设有驿站和驿道,有沈阳—吉林,吉林—宁安,吉林—扶余3条干线和一些支线。铁路修建以前,松花江水运相当重要,古老城市的形成(吉林、扶余、农安)均沿河道分布。但自1903年省内第1条铁路(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建成后,逐渐改变了以吉林为中心的原有交通系统,长春、四平等城镇的交通地位日趋重要,并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1943年铁路已成为交通网的骨干,水运衰退。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修筑了吉舒、烟白、陶榆、长白、长林等5条铁路。现已形成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与航运相衔接的交通运输网。1990铁路营业里程3472.1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有铁路2.02公里,是中国铁路长度和密度最高省区之一。

    1南北铁路干线有哈大、拉滨、牡图、平齐和沈吉等,其中哈大线为主要干线,是省内唯一的复线铁路,设备先进,通过能力最高。其中南运物资以木材、煤炭为主,大部为黑龙江省南运的过境物资,次为粮食、金属矿石等。北运物资则以建筑材料、钢铁及其制品、焦炭、机械设备和日用百货等。陶榆铁路是哈大线支线,以外运粮食为主。横贯东西的干线以长图线最为重要,从长春向西连接长白线。四梅和梅集铁路是四平和通化地区间联系的重要干线。

    2公路全长2.65万余公里,遍布全省,起辅助铁路、沟通城乡的作用,长春、吉林是主要的公路运输中心。

    3松花江是省内主要航道。自丰满水坝修成后,航道分为两段。松花湖是水运景发达地区,以联系吉林、桦甸、蛟河3地为主。吉林以下至哈达湾经乌拉街、红旗至五棵树153公里,是丰满以下的通航河段,担负着城乡间农产品及工业品的交流任务。中朝界河鸭绿江和图们江是输送长白山木材的河道。松花江、嫩江的水运主要是输送木材,煤炭等。4月中旬~11月下旬为通航期。

    4民用航空始于1958年,从长春到北京、大连、广州、上海、哈尔滨、沈阳、郑州、武汉、成都、延吉等地均有直达航线。

    此外,吉林已开辟对朝鲜的边境贸易口岸14个,对俄罗斯的长岭子边境贸易口岸也已开放。

    (李祯李振泉)

    吉林市吉林省第2大城市,省辖市。中国化学工业基地。东北地区铁路枢纽之一。位于省境中部偏东,辖4区及永吉、舒兰、磐石3县。面积2.71万平方公里,人口405.21万;其中市区面积1213平方公里,人口125.34万。吉林市为东北地区著名古城,原名“吉林乌拉”,满语为“沿江”之意。1673年城池初具规模,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1757年改称吉林将军,定名吉林,为东北中部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从1907年设省到1954年为吉林省省会。

    市境位于松花江中游两岸冲积谷地。四周环绕花岗岩低山丘陵,海拔约300米,最高达800米。松花江蜿蜒穿过市区,通称“江城”。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冬季严寒漫长,7月均温22.4c,1月均温-18.6c,年降水量约700毫米。地下水位高、水源丰富,矿化度小。

    工业以化工、电力2大部门为主,此外有冶金、食品、机械、纺织、造纸、建材、电子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利用丰满水电站(见丰满水库)的电力,丰富而酸碱度适中的江水,营城与蛟河等地的煤与磐石的优质石灰石,建起由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等组成的中国第1个大型化工联合企业,并陆续建有炼油、有机合成与合成纤维工业。化工产品200余种,销售国内外。丰满水电站与吉林热电厂同为东北电网骨干电站。大型造纸厂以出口新闻纸著称。市区按功能可分为市中心区:行政商业区(原旧市区);哈达湾工业区:有造纸、铁合金、碳素与水泥工业;江北化工区:有5大化工企业与2大动力企业;江南文教区。吉林、松江、龙潭、哈达湾4座大桥将市区连成一体。近郊盛产蔬菜、水果。松花湖鱼产丰富。舒兰县沙河水库已建为东北、内蒙古4省区水产良种基地。龙潭山鹿场驰名中国,“东北三宝”之一的鹿茸行销国内外。本市有长图、沈吉、拉滨等铁路联系省内外,经长图铁路可通朝鲜。吉林机场辟有至北京、广州、上海、大连的航线。

    吉林市山环水绕,夏季北山、龙潭山与松花湖为旅游避暑胜地;冬季为天然冰雪运动场所,建有现代化丰满滑雪场。还兴建有人工制冷滑冰馆和露天速滑场。冬季进入市区的江水因混入丰满电站尾水而不结冰,江面水蒸气遇冷凝于江堤树上,形成雾淞(俗称树挂),奇丽壮观。吉林市正发展为中国以冰雪体育为中心的旅游城。

    中国第1个陨石博物馆于1990年7月建成开放。市郊帽儿山西侧曾发现一处较大的汉代古墓群。

    (谭慕蕙)

    吉隆盆地中国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层位发现地。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希夏邦马峰北侧,马拉山南,吉隆县境内。北窄南宽,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吉隆藏布由北向南流经盆地,入尼泊尔后汇入恒河。吉隆是通往尼泊尔的重要口岸。吉隆盆地发育了一套以上新统为主的河湖相地层。197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沃马组地层中发现了大批三趾马等动物群化石。主要有吉隆三趾马、西藏大唇犀、狍鹿、小古长颈鹿、葛氏羚羊、吉隆短耳兔、鬣狗等化石。这一化石群和中国北方三趾马动物群相似,其发现说明青藏高原自上新世以来的1000万年间,上升幅度约3000米。

    (温景春)

    吉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以轻、化工业为主的新山城。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江支流洞河上游。面积1059平方公里,人口22.47万。为土家族、苗族、汉族及回、满、瑶、壮等民族聚居区。吉首从西汉到东晋属武陵郡沅陵县地。南北朝梁武帝时析置夜郎县。隋、唐分别属沅陵与泸溪县地。宋熙宁三年(1070)为镇溪塞。明洪武三十年(1397)设镇溪军民千户所,故名“所里”。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废所,改置乾州直隶厅。1913年废厅,改乾城县。50年代初,县址由乾城迁往所里。1952年8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为州首府。1953年4月,根据当地惯称,改所里为吉首。1982年设市。50年代以前,吉首仅为人口千余的偏僻山镇。现已建立食品、纺织、化工、造纸、电力、建材等工业部门。以绚丽多彩的土家锦、丝光斑斓的苗族花带、多种图案的蓝印花布为其特产。湘西自治州陆运中心,公路连通各县,并东抵常德,西北达贵州铜仁、四川秀山、湖北恩施等地。枝柳铁路贯穿市区。有综合性的吉首大学和其他文教卫生单位多所。

    (邓美成)

    集安市吉林省著名人参、水果产地。位于省境最南部,西邻辽宁省桓仁县,东界鸭绿江。面积3217平方公里,人口21.84万。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辑安县。1965年改集安,县治集安镇。1988年改为县级市,并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多山,老岭山脉自东北—西南斜贯县境,分县境为岭南、岭北两部。岭南气候温暖湿润,溪流纵横,号称“吉林小江南”。年均温6.3c,无霜期140~160天,是吉林省最温暖地区。年降水量900毫米以上,也为吉林省降水量大地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对喜阴湿、忌高温强光的人参生长极为有利,为吉林省人参主要产地之一,以盛产“边条参”著称,每年有大量出口。水果有苹果、梨、葡萄、山楂和板栗,是吉林省主要水果产地。矿产以铅锌矿著名。境内已建有大型水电站4座,装机总容量达183万千瓦。交通有梅(河口)集(安)铁路通过市境与朝鲜满浦线相接。是中朝间重要通道。市境两汉时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古代高句丽部族活动中心,现保存大量高句丽时期古迹,如城东北5公里处好太王碑,建于公元414年,高6.12米,为方柱形凝灰岩石碑。城市附近有古墓群,其中著名的“将军坟”被誉为“东方小金字塔”,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国内城”、“丸都山城”(皆为高句丽王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在已成立的集安经济开放区内辟出33.9平方公里为开发区。

    (王兆明)

    集美镇福建省厦门市著名文化城镇和风景区,著名侨乡。位于集美半岛顶端杏林海堤与集美海堤交接处,鹰厦铁路线上,海陆交通十分便利。面积2.83平方公里,人口1.3万。

    1913年新加坡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到家乡集美创办学校。振兴教育。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校、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国学专科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集美现有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航海专科学校,集美师范专科学校、集美水产学校、集美财经学校、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和集美中学等。此外有规模宏大的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水族馆、音乐馆、美术馆、航海俱乐部等,设备齐全,是名副其实的学村。

    集美有毛泽东题写的“集美解放纪念碑”。碑座四周栏杆镌刻有42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名流学者的题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新建的碑林。还有几百幅红楼梦、西厢、三国等故事的连环画和虫鱼鸟兽山水石雕,并有陈嘉庚的铜像和墓。集美学村和结构别致、景色独特的鳌园矗立在大海之滨,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赵昭昞)

    集宁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辖市和行署驻地,自治区中部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城市。位于京包、集二铁路线交点,是连接中原地区与大兴安岭以西及漠北的必经之地。市区面积114.2平方公里,人口18.49万。集宁自元代即为“腹里之地”,战略地位重要。因其海拔高达1400米,位于灰腾梁的风口,故昔称老蛙嘴。1919年平绥铁路修建至此,1923年于附近发现元皇庆元年(1312)“集宁大王庙碑”,故改今名。1956年设市。工业有食品、金属制品、机械、制革等部门。产焊条、轴承、肉类制品、皮件、地毯等。

    (林儒耕)

    济南市山东省省会,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著名工业城市。位于省境中部,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市区有小清河通渤海。胶济、京沪两铁路交汇于此。辖5区及章丘、长清、平阴、济阳、商河5县。面积8227平方公里,人口513.4万;其中市区面积2119平方公里,人口228.9万。

    早在新石器时代,济南即为龙山黑陶文化地区。殷末在龙山镇(今济南城东35.7公里处)始建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因地处历山下,遂名历下,属齐地。战国时齐建历下城。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自齐国分出,因其位于济水(今黄河下游大体为其古道)以南,始称济南。宋政和六年(1116)设济南府,扩建府城,经济贸易日盛。明洪武九年(1376)为山东布政使司治,清为山东省治。1912年废府留县,为历城县。1929年析历城及城郊设济南市。

    市境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和华北平原的接触地带,兼有丘陵和平原两类地形。市区东西长、南北窄,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峰峦起伏、群山连绵,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灰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带,属泰山山脉的北斜面。北部为低平的黄河冲积平原,属华北平原。其上分布有火成岩构成的华不注山、鹊山、卧牛山等残余孤丘,构成“齐烟九点”的天然美景。济南城以涌泉众多而著名,素有“泉城”之称。史载济南曾有72名泉。据近期调查,仅市区即有泉达百余处,主要分布于旧城南侧,呈东西带状分布,大体可分为4大泉群: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珍珠泉泉群和五龙潭泉群。以黑虎泉泉群涌水量最大,趵突泉次之,各泉总日均涌水量达29万立方米,常年水温恒定于17~18c,泉水无色无味,质洁甘美,为饮水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1949年以前济南仅有少数设备陈旧的纺织、面粉、火柴、机械修配等工业,产品仅16种。50年代以来,初步建成以机械、纺织、食品、化工、冶金、石油加工、金属制品、造纸、电力、建材、电子等部门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以所产大型龙门刨床、“黄河牌”载重汽车、精密仪表等产品著名。工业主要集中在市区西南部和北部的洛口、东部的七里河、黄台等地区,东郊的王舍人庄和西郊的党家庄为建设中的新工业区。市区东南部为科研和体育场馆集中地区。城区和商埠为居住区,市中心为商业集中地区。郊县农业发展迅速,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交通运输便利,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枢纽之一,以京沪、胶济两铁路为骨干,黄河、小清河两水路和多条公路干线为辅组成交通运输网,与北京、上海、南京、合肥、沈阳、青岛等地还有定期航班。

    市内有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和1990年成立的济南联合大学等高等院校13所。济南风景秀丽,多名胜古迹。东部有新石器时代的龙山古文化遗址。南部山区有灵岩寺、龙洞和佛峪诸名胜。城区有济南三胜“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趵突泉乃济南72名泉之首,位于旧城西南侧,古名“泺”,又称“娥英水”,“瀑流”或“槛泉”。千佛山位于济南市中心南5里处,海拔295米,古称“历山”、“靡笄山”,又称“舜耕山”。隋开皇年间(581~600),依山崖石壁,镌刻了众多佛像,千佛山因而得名。山峰耸拔,林木丛茂,名胜古迹甚多。大明湖位于旧城北侧,面积46.5公顷,湖水来自市内诸泉,为小清河上源之一,湖区名胜古迹遍布。城东南34公里的柳埠青龙山麓有四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塔身为大块青石砌成的单层方形佛塔,高15.04米,每边宽7.4米,四面各有一半圆形拱门,故称四门塔。

    1990年济南市列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

    (唐伯英)

    济宁市山东省西南部重要工业城市和物资集散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省辖市。辖2区及兖州、邹县、嘉祥、金乡、鱼台、微山、汶上、泗水、梁山9县。面积1.0685万平方公里,人口727.07万;其中市区面积905平方公里,人口86.65万。济宁周称任国,隶青州。秦改称任城县,属砀郡。金、元置济宁路。明、清改称济宁州。辛亥革命后改州为县。1948年设市。1983年撤济宁地区和济宁县,将济宁县行政区域划入。市境西濒京杭运河,古为漕运必经之道,现京杭运河可通汽轮。京沪铁路的兖济支线与新建济菏(泽)线在此相接,水陆交通均称方便。

    1949年以前本市仅有几家卷烟、翻砂、面粉、火柴等工厂。现已建有纺织、化工、机械、食品、电力等多种工业,其中抗菌素、洗涤剂、毛纺织、青猾皮等数十种产品占省内重要地位。郊区农业除粮食外,以棉花、蔬菜、芝麻等为大宗。历史上济宁曾建有三塔、五寺、十八阁。城中有古运河流经,设有码头,素有“小苏州”之称。现存古迹有北宋铁塔、汉碑群、太白楼、李白浣笔泉等。市属微山县发现11座春秋、战国、两汉及明代古墓葬。

    (陈龙飞)

    蓟县天津市辖县和建材基地。位于市境北部、燕山南麓。面积1451平方公里,人口74.21万。县府驻城关镇。蓟县春秋时为无终国。秦汉时为无终县。隋置渔阳郡,唐改蓟州渔阳县。明清为蓟州。1913年改蓟县。抗日时属冀东革命根据地。原属河北省,1973年划归天津市。1988年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北部山地和南部平原面积大致相等。源于燕山的州河、洵河及其支流于下仓附近汇入蓟运河。州河上游的于桥水库于1960年建成并拦洪蓄水,1984年引滦入津工程完成后为天津用水来源。

    蓟县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棉花、瓜菜。因是天津市唯一有山地区,故又是温带干鲜果(柿、梨、苹果、核桃、板栗等)、中草药(酸枣仁、知母、柴胡、远志、桔梗等)和建材生产基地。1949年前工业仅有两家手工业作坊。现地方工业初具规模,已建立冶金、化肥、农机、水泥、建材、造纸、服装、纺织等工业,工厂多分布于县城附近。津蓟铁路纵贯南北,京秦和大秦铁路横穿东西。与京、津(市区)、唐等主要城市均有铁路相通。县城的独乐寺是中国现存古老木结构建筑之一。观音阁高23米,是中国现存双层楼阁建筑最高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城西北13公里处的盘山,可分为3盘:上盘松胜、中盘石胜、下盘水胜,因其林峦秀异,山水清奇,有“京东第一山”之美称,跻身于中国“十五大名胜”之列。此外,县城北30公里处有黄崖关古长城遗址,1984年重修后开放。县城北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厚近万米,1984年成立国家级地质自然资源保护区。

    (陈树生苑学政王钟印)

    佳木斯市黑龙江省东部综合性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省辖市。位于松花江下游南岸,城区在三江平原西缘,辖5区及依兰、桦南、桦川、宝清、饶河、抚远、汤原、友谊8县。面积6.80万平方公里,人口378万;其中市区及郊区面积1051平方公里,人口59.7万。佳木斯原为江畔渔村。1886年建东兴镇,1910年桦川县治设此。1925年修筑铁路后发展迅速,1937年改称佳木斯市。1945年为合江省省会。1954年后为合江行署驻地。1984年改为省辖市。市境附近有鹤岗、双鸭山两大煤矿,又邻近伊春林区,境内各县为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1946年以来初步形成以轻纺为主的工业城市、电力、化工、造纸工业主要集中在佳东工业区,有全国最大造纸厂;电厂规模也较大,发电可供双鸭山、鹤岗等工矿用电。制糖、纺织、机床工业主要分布在佳西工业区,佳木斯友谊糖厂是全国大型甜菜糖厂之一。矿机、电机、联合收割机、电视机、电子、造船和木材加工主要集中在中部工业区。水陆交通发达。有绥(化)佳、佳鹤(岗)、福前(福利屯一前进镇)和图(们江)佳等铁路交汇。哈(尔滨)同(江)公路横贯东西。松花江航运上通嫩江,下达黑龙江、乌苏里江。佳木斯港、富锦港、同江港已于1989年对苏联(现俄罗斯)开放。航空线通哈尔滨。本市有佳木斯大学、工学院、医学院和师专等高等院校。尚有烈士陵园、绿川英子墓、西林公园、英俊公园、沿江公园和四丰水库、柳树岛等游览地。

    (曾庆云)

    嘉定县上海市郊区县,商品棉和出口经济作物产区。位于市境西北,西接江苏太仓、昆山。沪宁铁路横贯县境南部。面积483.75平方公里,人口50.89万。南宋嘉定十年(1217)设县。1958年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县府嘉定镇,是上海科学文化卫星城镇,有高速公路与市区相通。镇上有上海科技大学、科技管理学院及计算机、原子核、精密光学机械等教育、科研单位。棉纺织工业历史悠久,还有冶金、机械、化肥、农药、五金交电等工业。县境东部桃浦地区为上海市化学工业区,西部的安亭镇为上海汽车城。邻近市区的长征、桃浦、江桥等乡以种植蔬菜为主,是上海副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全县除种植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籽外,还种植许多传统经济作物,如大蒜、红葱和白蚕豆等。白蒜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和欧美各国。黄草编织品为当地特产。此外,还建成大型金鱼出口基地。嘉定为上海市级历史文化名镇,镇内有汇龙潭和孔庙,分别建于明(1603)和宋(1219),前者已辟为汇龙潭公园。县境东南南翔镇有明代建筑古漪园,为上海地区园林胜景之一。县境有占地约6.6公顷的浏河风景区。

    (陆心贤)

    嘉陵江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古称阆水、渝水。因流经陕西省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上源为白龙江和西汉水。前者发源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的郎木寺;后者发源于秦岭西南,因在汉江之西,故称西汉水。直至陕西省略阳县两河口以下始称嘉陵江,与白龙江相汇于四川省广元县昭化。全长为1119公里。昭化以上为上游,行经高山地区,多暴雨,有“一雨成灾”之说;昭化至合川为中游,有航运之利;合川以下为下游段。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超过汉江,居长江支流之首。河口流量2120立方米/秒。嘉陵江切穿华蓥山南延3支脉后。形成风光奇丽的沥鼻、温塘、观音3峡谷,于重庆汇入长江。四川省境内水力理论蕴藏量1522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551万千瓦,上游白龙江建有碧口大型水电站。水运年货运量占四川内河航运年货运量的1/4,是四川重要航道之一。江中鱼类多达163种,居四川省各河之首。广布于嘉陵江流域的紫红色砂泥岩,质地松脆,植被覆被率仅13.7%,水土流失严重。

    嘉陵江支流众多,属树枝状水系,最大支流有涪江和渠江。前者又称遂河。发源于四川省平武县境内的雪宝顶,长700公里,流域面积3.64万平方公里。水力资源372万千瓦;后者也称潜水,发源于大巴山,至三汇镇以下始称渠江,长720公里,水力资源205万千瓦。涪江和渠江在合川汇入嘉陵江。曲流发育为其最大特征。从广元张王庙到合川龙洞沱,直线距离仅200多公里,而河道蜿蜒长达600公里,且多环形、菌形曲流。尤以南充、武胜间的河段为典型,有“九曲回肠”之称。

    位于嘉陵江支流西河上的升钟水库,蓄水量为13.39亿立方米,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水库。

    (郑霖)

    嘉陵江小三峡四川著名峡谷和重庆市的游览胜地。位于嘉陵江下游重庆市北碚区和合川县境内。由沥濞、温塘、观音三峡谷组成,是嘉陵江斜切华蓥山南延的3支脉,即九峰山、缙云山、中梁山所成。三峡谷山高崖陡,峭拨幽深,形势险要,宛如长江三峡之缩影,故称之为嘉陵江小三峡。沥濞峡居于北部,长而宽,在石灰岩构成的崖壁上,有多级溶洞发育,形如鼻孔,有暗河水从洞孔中流出,长年不断;温塘峡又名温泉峡,位于中部,因峡中有3股温泉而得名,峡长2.5公里,峡谷深邃,江水平静,风光妩媚多姿;观音峡坐落南部,因古有观音庙而得名。峡岸有一溶洞,洞中有泉水出露。观音峡两侧山坡均为石灰岩,故多石灰窑和水泥厂分布。温塘峡内的北温泉公园久负盛名,温泉水温37~39c,有温泉浴池和游泳池,并有曲折幽深、钟乳万状的乳花洞。

    (郑霖)

    嘉兴市浙江省北部著名水乡城市,杭嘉湖平原东部经济中心,省辖市。浙北和苏南邻县水陆联运的转运中心之一。位于省境东北部、京杭运河东岸。辖2区及嘉善、平湖、海盐、桐乡4县。面积3915平方公里,人口316.19万;其中市区面积968平方公里,人口73.61万。秦置由拳县,三国吴改嘉兴县。1949年析城区置嘉兴市,1962年撤销,1979年复置,1981年嘉兴县并入。1983年改为省辖市。1984年始,市区及所属县、市相继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市境轻工业较发达。宋、明以来,丝绸业闻名全国,嘉兴丝厂、绢纺厂产品畅销国际市场;民丰纸厂所产电容器纸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嘉兴毛纺厂的呢绒、毛线和针织品遍销全省。其他工业有食品、化工、建村、冶金、家用电器等。嘉兴地处杭申航线和沪杭铁路的中点,与杭沪、苏(州)嘉、嘉乍(浦)公路及四通八达的内河航道相联接,水陆交通便利。城南有南湖,面积0.4平方公里。湖中小洲上建有烟雨楼。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从上海转至湖中游船继续举行。湖荡四周即著名南湖菱产地。

    (俞康宰)

    嘉义市台湾省石油化工重要基地之一。距北回归线最近的一处。位于台湾省本岛西南部。面积60.03平方公里,人口约25.24万。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置诸罗县,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嘉义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3月)台湾西部嘉义云林间大地震,城被毁。日本占台时重建。城区原为嘉义县治,1982年析置省辖市。

    市区属嘉南平原东部,与阿里山山麓丘陵连接。八掌溪上游流经市区东南,牛稠溪上游流过市北,皆仅有灌溉之利而不通航。气候暖热多雨,年均温约23c,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市郊农业发达,并有省林业试验所工作站从事热带林木种植试验。市东近郊有著名植物园。纵贯铁路和省第1号公路自北向南,贯越市区;另有省第18号公路自此东入阿里山;南北高速公路则经市区西界。以纵贯铁路为准,北至基隆港296公里,至台中港约106公里;南至高雄港约108公里。市境地处中横公路与南横公路两线的西部进出口之间,为通入内山及东台湾要道。嘉义市街以结构整齐著称,近郊亦颇有园林之胜。嘉义原为台湾最大木材加工中心,近年工商业日趋繁荣,发展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化学工业,食品和金属制品等工业亦较发达。嘉义市为范围广阔的阿里山林场和风景区进出口,在台湾林业和旅游业中均占重要地位。

    (吴壮达)

    嘉义县台湾省新兴工业基地。位于台湾本岛西南部,自北而东、南,与云林、南投、高雄、台南4县接境;西面界海,与澎湖南部诸岛遥对。面积1891平方公里,人口约55万。原县府嘉义市,1982年改为省辖市。

    县境东半部为山地和丘陵,西半部为平原低地,沿海多沙汕。嘉义市地当平原与丘陵交界处。北有牛稠溪及北港溪上源,后者为与云林县界河;南有八掌溪,为与台南县界河。各溪皆自东而西入海,不通航。北回归线横过县境东西,平原气候暖热,年均温达23c,阿里山则仅10.6c。年降水量平原在1500毫米以上,自沿海向山区递增,阿里山年降水量4160.5毫米。平原有宜于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良好条件,与南、北邻云林、台南两县同属嘉南大圳灌溉区,甘蔗、水稻三年轮作。植蔗、制糖及其他农产品加工业皆甚发达。西部海岸地带少雨多晴,为台湾重要产盐区,有著名布袋盐场。阿里山林场为台湾重要林区之一,亦为著名山地游览区,有森林铁路登山。

    自北港至嘉义市间的原野为台湾岛上最早被开垦的地区之一;明末汉族移民集团领袖颜思齐、郑芝龙等,曾自沿海深入至嘉义(诸罗)一带,今嘉义市南水上乡有相传颜思齐墓遗址。嘉义市东南中埔乡社口村有吴凤庙,是纪念清乾隆间因劝导土著民族革除“猎首”习俗有功的汉人通事吴凤。其祠庙及墓地以东阿里山区内是高山族分布区。曾文溪上源大埔溪过此,西南流至邻近台南县界处,1973年筑坝建成曾文水库,供下游台南平原灌溉之需,为台湾最大水库。

    (吴壮达)

    嘉峪关万里长城西端的重关,居高凭险,号称天下雄关。自古为东西之间要冲,曾为内地通往西域主要门户。位于甘肃嘉峪关市西3公里、托来河出祁连山冰沟口冲积扇东北缘的阶地上,关址西高东低,东侧有地下水出露,西侧属戈壁荒滩。明洪武五年(1372)冯胜下河西,因弃瓜、沙2州,遂以嘉峪关为巨防,始筑城置关。继因土鲁番叛,闭关绝西域贡。明嘉靖十八年(1539)增筑城楼、边墙及墩台,并筑起南北向的两道边墙及墩台(每2.5公里一座),长达50公里,高4.8米,至今关城保存完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建嘉峪关楼奠基仪式已于1987年6月25日在嘉峪关关城举行。

    (冯绳武)

    嘉峪关市甘肃省辖市,新兴钢铁工业城市。因地处明长城终点嘉峪关下得名。位于河西走廊酒泉城西25公里,托来河出祁连山冰沟的冲积洪积扇前缘戈壁滩上。面积1260平方公里,人口10.27万。为采炼镜铁山铁矿,1958年始建酒泉钢铁公司,在此基础上,1965年建立嘉峪关市。市境工厂建于戈壁滩上,市中心盘旋路由四条主干柏油路连接各街坊区与纵横交织的马路。工业除钢铁冶炼外,有水泥、电石、氮肥、铸件、皮鞋和钎织品等部门。主要产品为生铁、焦炭、硫铵等。钢铁生产所需铁矿石和石灰岩,分别由镜铁山矿和西沟矿供应。由厂区通往镜铁山的专用铁路长78公里,由友谊桥至西沟矿区的铁路支线长17.5公里。兰新铁路和甘新公路横贯市区。市西3公里处有明建嘉峪关城楼及近南北向的几条长城和墩台,是明长城最西端的第一关隘。1989年初建成开馆的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中国第1座长城博物馆。

    (冯绳武)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中国热带林和长臂猿保护区。属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位于北纬18°42′和东经108°52′。面积约1250公顷。其中保存有较完整热带天然林和次生林。动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树种300种以上;野生动物中兽类28种,鸟类143种。

    尖峰岭主峰海拔1412米,自山麓至山顶垂直分带明显。保护区内分布有各种垂直带景观:1海拔500米以下,沟谷中为沟谷雨林,代表植物有青梅、坡垒和蝴蝶树等;背风山坡为半落叶季雨林,优势种有鸡品、眉柴等;土壤为砖红壤。2500~800米为低山雨林,土壤为山地砖红壤性土,保存有山地雨林天然面貌。主要有山荔枝、青梅、黄枝木、鸡毛松和油丹等,间或见有坡垒、抗白血病(血癌)的粗榧。许多树种是珍贵木材。树高30~40米以上,多板根、木质大藤本及附、寄生植物。3800~1200米以上渐转变为亚热带山地常绿林,树高20米,郁闭甚密,无明显优势种,常见有陆均松、黄枝木、五裂木、大头茶等。林下盛生阴性灌木,草木稀少。土壤为山地黄壤。41200米以上至山顶,土薄风强,为高山矮林,树高约5米,以广东松、阿丁枫及杜鹃属为主,地面和树干上满布苔藓。山地森林破坏后,出现白茅、大密、望冬草等山地草坡,常见于保护区边缘。

    从保护区林中流出的河流,清澈可鉴。其中重金属含量很少,钙、镁、磷、铜、镉、铅均未检出。反映热带森林物质循环旺盛,大部物质保持在生物小循环中。

    (唐永銮)

    建瓯万木林保护区中国少有的以梓树、楠树为主的多树种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具中亚热带区域代表性的景观,1957年定为禁伐区,1980年建立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东南坡,福建建瓯县房道乡北。面积107.2公顷,森林蓄积量4万余立方米。系有600多年人工经营历史、保存较好的森林群落。保护区内树种有58科260种,约为全省的1/4。乔木树种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蔷薇科、杜英科、金缕梅科、木兰科等为主。树木高大,最大的黄樟胸径181厘米,树高34米,树龄在600年以上。珍稀树种除梓、楠外,尚有钟萼木、降香黄檀、紫檀、亮叶青冈、红豆杉、三尖杉等。1989年在万木林核心区继“台湾冬青”之后,又发现2株高大的西桦树,是福建省首次发现的热带新树种。

    (赵昭昞)

    建瓯县福建省南平地区辖县,中国林业基地县,福建商品粮、柑橘、茶叶基地和乌龙茶重要产区。位于省境中部偏北,建溪上游。面积423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县。人口48.09万。县府驻芝城镇。汉置建安县,宋置瓯宁县,1913年合并两县置建瓯县。

    县境位于武夷、鹫峰两山脉之间,东、西、北3面为中、低山所环绕,中、南部丘陵连绵。崇阳溪、南浦溪和松溪在境内汇合于建溪,两岸形成宽窄不一的平原,为主要农业区。山地中有小型山间盆地。农业产值居全省前列。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总产量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主要有芝麻、甘蔗、花生、油菜、烟叶、莲子等。水果以柑橘为多。茶园面积大,以产乌龙茶为主。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毛竹。森林覆盖率高达65%以上。林副产品多,以笋干、香菇、板栗最著名。工业以森工占重要地位,年产木材和林业产值均居全省之冠。食品工业有制茶、榨油和酿酒等。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沿溪可通木帆船。城郊有武夷胜景——归宗岩和全国著名的建瓯万木林保护区。

    (赵昭昞)

    建水燕子洞云南省著名双层石灰岩溶洞。位于建水县以东20余公里的泸江河谷中。洞分两层:上洞巨大,开口处为一已崩塌的落水洞,内部为厅状溶洞,洞内簇立石笋、石柱、钟乳石等。洞内原有一座三层楼阁,楼间一树穿堂而过,称为一箭穿三楼,后遭破坏;下洞高十余丈,洞顶密集钟乳石,沪江流入洞内的暗河段长七八公里。洞内光线阴暗,有众多燕子栖息,故名燕子洞。洞外多桃李树,春季群花竞开,为岩洞增色。夏季入洞清凉爽适;隆冬则暖气充溢,亦为燕子洞一大特色。沪江流出建水坝后,进入石灰岩山地中,河水时隐时现,形成众多的地下溶洞、暗河与地表河相互交替的现象。经修缮整理,即可形成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旅游区。

    (陈永森王霞斐)

    建阳县福建省南平地区辖县,商品粮基地县,林产重要基地。位于省境西北部,崇阳溪中游。面积3383平方公里,人口31.79万。县府驻潭城镇。三国吴置建平县,晋改为建阳县。1988年前为建阳地区行署驻地。建阳地区改为南平地区后,行署驻地移至南平市。

    县境西部处于武夷山脉主体和东南坡部位,东部处于鹫峰山脉西北坡,形成东西两侧高、中央低的地形。中部丘陵连绵不断。麻阳溪、崇阳溪和南浦溪分别从西北、北、东北三面向中南部汇流,形成较宽阔谷地,为主要农业地区。西北部地势最高,主峰猪母岗海拔1859米,属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较匀。粮食生产以稻谷为主,产量居全省前列。经济作物种类多,产量高,主要有油菜、芝麻、莲子等。茶园面积约0.67万公顷,为闽北重要茶产区。林业发达,森林面积达19.2万公顷,林产品有桐油、香菇、棕片,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工业以森林工业最重要,除生产木材外,并有大量松香、松节油等化工产品。矿产有铅锌、石墨、蛇纹石和云母等。是闽北公路交通的中心之一,对外可直达福州、南平、邵武及江西上饶和浙江贺村等地。南浦溪和崇阳溪可通行木船。城西考亭书院是宋朱熹讲学之地。崇雒的南宋宋慈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池中的宋代御窑遗址及“建盏”均闻名中外。

    (赵昭昞)

    剑门山四川名山,历史上著名险关,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剑阁县境,山脉作北东—南西向延伸,长70公里,最高峰1178米。全山可分为大剑山和小剑山两部分,前者又称梁山,后者在大剑山西南,故有“一山两断状若门,秦蜀相通道由此”之说。山体主要由白垩系坚硬砾岩构成,经褶皱上升后形成单面山,北陡南缓,经后期侵蚀风化,山峰突兀而起,峰峰如箭,其中以剑门七十二峰最著名。小剑门在剑阁城北30公里处,峭壁中断,两崖相对如门,宽仅20米,犹如刀劈斧砍,故名剑门,又因山势巍峨,道路险峻,故有“剑门天下雄”之称,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现为川陕公路要隘,旁有“天下雄关”、“第一关”等碑刻。名胜有梁山寺、舍身崖、仙女桥、金牛峡、雷峰峡、后门关等处。剑门山区川陕公路两侧,古柏高大挺秀,绵亘不断,称“剑阁古柏”或“张飞柏”,已有400多年历史。剑阁境内古柏达8100多株,大者数人合抱,为剑门山另一胜景。山区所产剑阁手杖,风格独特,远销国外。

    (郑霖)

    鉴江广东省沿海河系中最大河流。发源于信宜县里五山,南流经高州、化州、梅菉,到吴川县黄坡入南海。为树枝状水系。干流长210公里,流域面积9445平方公里。集水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8条,其中以曹江、罗江和袂花江3条较大。鉴江流域雨量充沛,径流量大,但流量月际和年际变化都很大。全年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值相差500倍,各月平均流量与各该月的极端值相差亦大。由于鉴江受台风影响较大,年内径流有5个洪峰,最高峰出现在8月,但9月份洪峰历时最长。鉴江上游森林过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河道淤积较重。下游河道浅小,多急弯,河床积沙淤浅,使河床泄洪力量减小,每逢暴雨,常造成严重的洪水灾害。全流域易受水涝灾害的农田近4.7万公顷。1960年高州县在鉴江支流曹江和窦江上游建成高州水库,库容11亿立方米,水库是鉴江流域的主体工程,也是粤西地区最大的蓄水工程,年蓄水量14.7亿立方米,有效地减轻了鉴江两岸农田的洪水为害,还保证了茂名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之需。鉴江流域人多地少,作物种类较多,多种经营发展较好。花生、黄麻、黄红烟、胡椒、橡胶、香蕉、茶叶等生产在广东均占一定地位。耕作精细,生产水平较高。位于鉴江支流小东江上的茂名市是新兴的中等城市,中国南方最大的石油基地。

    (魏清泉)

    江达县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辖县,著名铜矿产地。位于自治区东北部,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5.5万。县府驻嘎通。清宣统三年(1911)置同普县,后设江达宗。1960年与西邓柯宗合并为江达县。海拔3800米,川藏公路经此。年均温约4.8c,最热月均温12.7c,年降水量575毫米。农业发达。南部和北部多森林。县境有大型斑岩铜矿,规模大,储量集中,且品位高,矿层稳定,探明储量居中国第2位。

    (温景春)

    江都水利枢纽长江水北调水利枢纽工程,简称江都抽水站。位于江苏省江都县境内,地处芒稻河和新通扬运河之交。为补充淮河下游灌溉水源,扩大里下河地区的排涝能力,于1961~1977年建成抽水站4座,装机33台,总容量4.98万千瓦,单泵出水流量分别为8、13.5与30立方米/秒,总设计抽江水流量400立方米/秒。连同湖泊与河网调节,共可解决60多万公顷水稻灌溉用水。主要配套工程有:节制闸12座,船闸4座,涵洞3座,鱼道2条,变电所及90公里长新通扬运河等输水渠道。其中位于入江水道上的5座节制闸,以万福闸最大,65孔,设计泄洪流量7460立方米/秒。江都抽水站及配套工程建成后,使所辖排灌区内旱涝之年增产保丰收,保证运河航运、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并通过自流引江水补充沿海垦区灌溉及冲淤用水。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即以此为。

    (单树模)

    江都县江苏省扬州市属县,乡镇工业发达县,江都抽水站所在地。位于省境中部,南滨长江,西临邵伯湖和里运河,新、老通扬运河横贯东西。面积1332平方公里,人口107.26万。县府驻江都镇。县境地势平坦,通扬运河沿线高程约6米;其北为里下河低平原,2~3.5米;其南为长江北岸高沙平原,4~6米:沿江一带为圩区,2~4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麦类、豆类、棉花、花生、油菜等。桑蚕饲养业、花木种植业和淡水渔业发达。工业有纺织、服装加工、石油化工、机械等部门。传统手工业有猪鬃加工、柳条编织、漆器、骨扇、毛笔等。江都镇原名仙女庙,1956年改今名,是江都县工业、手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中心。人口4.1万。自古为扬州对苏北各地交通咽喉。扼通扬运河、里运河和淮扬公路、通扬公路水陆交通枢纽,商业繁盛。江都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江都抽水站位于镇南。古迹有明真武庙大殿,革命纪念地有新四军郭村战斗历史遗存,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单树模)

    江汉平原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成的平原。位于长江中游。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西起枝江,东迄武汉,北自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介于北纬29°26′~31°10′,东经111°45′~114°16′。面权3万余平方公里。

    地貌平原主属扬子准地台江汉断拗,地势低平,除边缘分布有海拔约50米的平缓岗地和百余米的低丘外,海拔均在35米以下。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微倾,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东南降至25米以下,汉口仅23米。平原内湖泊星罗,水网交织,垸堤纵横。地表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淤积物为主,属细砂、粉砂及粘土,第三纪红层仅于平原边缘地区出露。

    长江、汉江和东荆河沿岸地势较高,一般在28~38米。地貌上可分为两部分:1处于河床与人工堤防之间的堤外滩地,现代冲积作用旺盛,地势较高,大部分在30米以上,土壤多为砂壤质。2大堤以内的堤内平原,一般较堤外滩地低3~6米,向内侧微倾,土壤多为厚层粉砂壤土。

    江河之间相对低下,形成长形凹地,主要有汉北河与汉江间的天门河、汈汊湖凹地;汉江与东荆河间的通顺河、排湖凹地;东荆河与长江间的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凹地;长江右岸的松滋河、王家大湖凹地等。凹地的地面高程多在25~28米,地表组成物质主要为粘土,地下水位一般离地表0.5~1.0米,甚有不及0.5米者,每遇大雨,易成涝渍。

    江汉平原大小湖泊约300多个,重要的有洪湖、汈汊湖、长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湖泊一般底平水浅,是淡水养殖业的基地;又能调蓄江河水量,减轻平原旱涝灾害。

    气候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值约460~480千焦耳/平方厘米。无霜期约240~260天,10c以上持续期约230~240天,活动积温5100~5300c。平原各地利于棉花、水稻等喜温作物栽种。年均降水量1100~1300毫米,气温较高的4~9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总量的70%。汉江谷地为冷空气南下的重要通道,江汉平原首当其冲,春、秋季节常发生低湿阴雨,使旱稻烂秧机率及二季晚稻空壳率较高;若遇梅雨过长、暴雨多的年份,初夏易遭洪涝;盛夏常为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秋季又多晴朗天气,故伏、秋干旱频次较多。

    改造“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一是夏季高水位时,长江水面往往高于两侧平原数米至十余米,二是荆江河段曲流发育,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汉江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其洪水量不及长江,但下游河槽呈漏斗状,上宽下窄,每遇洪水,严重威胁两岸,与长江洪峰相遇,威胁更大。当外江汛期,又适逢内湖水位上涨、地下水位增高的季节,外洪内涝,造成严重渍涝。

    1949年以前,平原水系十分紊乱,洪涝灾害严重。江、汉堤防年久失修,每遇大水常溃口成灾。从1644~1949年的300余年间,荆江大堤决口19次,其中1931年的决口,计有9县33.3万余公顷良田被淹,12万多人死亡,300多万人流离失所。1949年以来,对荆江、汉江、东荆河等堤防进行了整修加固、增高培厚,并于1952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了荆江分洪工程和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特别是1968年汉江丹江口水库(见丹江口水利枢纽)蓄水发电后,有效地控制了汉江上游洪水,与上述堤防、分洪工程相配合,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江汉平原的威胁。同时下荆江河段进行了上车湾、中洲子等人工截弯取直工程,增加了泄洪量,提高了防洪能力。

    1949年以来,大力调整了原有水系,开挖了西起天门县魏家台,东至汉阳县新沟镇,长近100公里的汉北河;四湖地区长126公里的总干渠;东、西干渠、田关渠等几十条大、中型骨干排灌渠道。至80年代初期,平原的排灌系统初步形成,减轻了旱涝灾害。

    经济概况江汉平原,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2%,水田约占48%。旱地集中分布于堤内平原,堤内平原的棉田占耕地面积的40~60%,个别地区高达80%以上。1949年后成为中国高产优质棉区之一。水田集中分布于河间凹地和平原边缘,粮食商品率较高,为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湖区大量围湖垦殖,湖田面积增加,田多劳少,耕作较粗放,单产水平较低而不稳定。近年来,部分实现了退田还湖。平原的油料作物占有重要地位,以油菜、芝麻、花生为主。

    江汉平原的湖区是中国的著名水产区,不仅盛产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鲤、鲫、桂、鳙、乌鳢等鱼类亦丰。还盛产虾、蟹、贝类、莲、藕、菱、芦苇和水禽。其中多种水产品为重要出口商品。随水利建设与河湖的综合治理,水产由过去以天然捕捞为主,转而重视发展人工养殖。

    (唐文雅)

    江华瑶族自治县湖南省境最南县份,零陵地区辖县。杉木林著名产区之一。位于湘江支流潇水上游。面积3056平方公里,人口35.1万人;其中瑶族约占45%。县府驻沱江镇。江华自汉至隋为冯乘县属,唐迁治沱江镇,因境内有冯水(江)和华阳岩,设名江华县。1955年成立自治县,由沱江徒县治于水口,现已返迁原址。县境位于温暖湿润的萌渚岭与九嶷山区,山地占总面积的80%以上,地面平均海拔600米左右,马鞍山主峰1846米。以姑婆山、勾挂岭、天子岭等山脊为界,分为以林为主的岭东片和粮林结合的岭西片。出露岩层主要为浅变质石英砂岩、千枚状板岩及泥质砂岩和灰岩等,多发育成黄壤和山地黄棕壤。林业用地占总面积的75.23%。活立木蓄积量580.2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4%。以杉、松为主,有樟、梓、楠、黄檀等珍贵木材及油杉、水杉、白克木等稀有树种,毛竹产量亦丰。此外,桐油、茶油、山苍子油等也属大宗产品。并有松脂、白蜡、棕片、紫胶、香菇及160多种药材。江华苦茶为具代表性的地方良种茶。江华烤烟是国内优质烤烟之一。江华河路口第四纪沉积物中赋存丰富的砂锡矿床;姑婆山钛铁矿是省内仅有的风化壳型钛铁矿。

    (邓美成)

    江津县四川省重庆市属县,四川最大广柑产地。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跨长江两岸,成渝、川黔铁路经过县境,水陆交通方便。面积3200平方公里,人口143.90万,仅次于合川县。县府驻几江镇。西魏大统元年(535)置江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江津县至今,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江津西南的白沙镇为四川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县境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多低山,北部以丘陵为主,长江沿岸有狭小平原分布。水热充沛,年均温18.5c,10c以上活动积温6019c,无霜期322天,年降水量1004毫米,适于喜热的柑橘生长。早在1000多年前,即有柑橘栽培。现有橘树200多万株,年产柑橘3万吨,占四川全省柑橘产量的1/10,居四川各县之首。主要优良柑橘品种有锦橙(鹅蛋柑)、桐子柑、冰糖柑、江南柑、无核柑、先锋橙、血橙等。尤以锦橙为柑中上品。农产以稻、小麦、玉米、甘薯为主。工业有采煤、机械、化工、酿酒等。

    (郑霖)

    江陵县湖北省荆州地区辖县,湖北最大产粮县。位于省境中南部荆江两岸。面积2427平方公里,人口86.54万。县府驻荆州镇。县境除西北一隅为浅丘外,均属江汉平原。农业以稻、麦、棉为主,粮食年产50万吨以上,居全省各县前列。工业有电力、化学、机械、建材、食品、纺织等部门。“荆州锦缎”为传统工艺品。荆州镇是荆州地区行署驻地,人口9.3万,为湖北省大镇之一;汉渔、襄东等公路在此交汇。荆州镇亦称江陵城,为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为郡、州、道、路的治所;唐曾建为南部;五代十国时梁、南平国均曾都此。古城为三国时关羽首建,明初重建,现保存完好。镇北5公里的纪南城遗址,史称为郢,为战国时期楚国历时411年的都城,埋藏古代文物极丰;镇东北3公里的郢城遗址,亦为楚国故城。城内及其附近有开元观、元妙观、太晖观、承天寺碑、湘献王墓、八岭山古墓群、凤凰山汉墓群等名胜古迹。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并有保存完好的西汉男尸,均陈列于荆州地区博物馆,是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的宝库。镇内有江汉石油学院。

    (刘盛佳)

    江门市广东省重要河港和工商业城市,省辖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下游。辖2区及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5县。面积1.6903万平方公里,人口352.75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28.6万。江门又名蓬江。奏至汉为四会县地,三国以后属新会县辖。明以后渐发展为三角洲西南部货物集散中心和水运码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51年由新会县析置市。交通位置优越。西江分叉江门河(一名蓬江)由此出崖门入海,江门又处在西江沟通潭江的咽喉上,南通大海,北上广州,东接石岐,西抵四邑(新会、开平、台山、恩平),内河轮渡和浅水海轮皆可自由进出,为广东外贸出口港之一。江门也是粤西公路和水陆转换码头,向为四邑、南路(高雷一带)与省城和港澳贸易枢纽,大批物资在此吞吐,转运广州或出口。唯河道较狭窄,轮船难以回旋。城区地势较低,常受洪水威胁。市区中心是商业区,北部为工业中心,市郊的外海则是化工区。主要工业部门有制糖、造纸、化工、造船等。著名江门甘蔗化工厂位于市区东北部,是中国大型蔗糖综合利用厂之一。藤竹等手工制品以精工美观畅销国内外。市郊以产水稻为主,并盛产甘蔗、蔬菜、塘鱼、生猪、水果等。市郊白沙村有明代理学家陈白沙祠。

    (徐俊鸣司徒尚纪)

    江南丘陵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雪峰山以东,包括中国湘、赣两省中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区的大片低山和丘陵,总称江南丘陵。介于北纬25°~31°,东经110°~120°,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地质与地貌燕山运动决定了全区地貌基本格局。三叠纪初期普遍海浸,三叠纪末期形成褶皱构造。白垩纪时岩浆活动强烈,南部地区有花岗岩侵入,东部浙闽一带有流纹岩喷出。白垩纪晚期发生大规模断裂活动,形成许多山地和山间断陷盆地。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期,低山丘陵和盆地地区仍保持温暖湿润的环境。更新世晚期气候较干燥,北部有下蜀黄土堆积。

    中生代以来南部抬升,北部断裂沉陷,形成向北倾斜的地势。主要部分可视为湘赣两省毗连的大洼地,东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盘踞,地表径流分别通过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抚河、赣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阳湖,然后北入长江。东北部浙皖边区的山地丘陵与浙赣交界的山地丘陵相连,成为长江和浙闽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区内许多中山和低山均为北东—南西向排列,新华夏构造体系清晰。山岭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达1500~2000米。主要山脉有:湘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和诸广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岭,闽赣界上的武夷山脉和皖南的黄山等。其中庐山、衡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和井冈山(见井冈山市)等均为著名旅游胜地。

    江南丘陵红色盆地众多。盆地多分布于山岭间,一般呈长条形,长轴方向亦以北东—南西向居多。规模不等,一般宽约20~50公里,长可达数百公里。两侧多为断层界限,底部为红色碎屑岩层。盆地内一般有辐合水系,稍大河流往往穿过一个或几个盆地。著名盆地有:江西吉(安)泰(和)、赣州、于都、信丰、宁都、广昌、瑞金和兴国,湖南衡阳(见衡阳盆地)、攸(县)醴(陵)、长(沙)浏(阳)、株(洲)渌(口)和邵阳,浙江金(华)衢(州)及安徽南陵等盆地。均为区内农业发达地区。

    红层丘陵为红色盆地主要地貌类型。岩性以软弱的砂页岩为主,丘陵坡度平缓,形状浑圆,相对高度一般在一二百米左右。在厚层砾岩和砂岩分布的盆地内,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和重力作用,形成“丹霞”地貌。如赣南宁都盆地和兴国盆地。在水平层理、岩性软硬相间的红层分布地区,如赣州盆地,则表现为“方山”地貌(见中国的红层)。

    此外,区内发育有花岗岩地貌。岩性坚硬的岩体,构造抬升后形成陡峻雄伟的山地,如黄山、衡山等。赣南岩性较软,节理丰富,密集沟谷发育,节理交错处或沿断裂构造形成小型盆地,如兴国的杨村盆地、信丰的安息盆地、赣县的田村盆地、宁都的会同盆地、璜坡盆地和琳池盆地等。

    自然景观江南丘陵位于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区。

    1气候。年均温16~20c。夏季酷热,且持续时间长,最热月均温27~31c;极端最高气温各地均超过40c,吉安有44c、修水有44.9c的记录。冬季较暖,最冷月均温3~9c。10c以上活动积温5000~6000c,无霜期235~300天。低丘盆地作物可一年三熟或两熟;山区作物一年两熟或一熟。北部无屏障,冬季绝对最低温可达-12c,对亚热带经济林木越冬不利。

    年降水量1300~1800毫米,是中国降水丰沛地区之一。5、6月降水最多,7、8月降水较少。地表径流量大。山区径流深度约达1000毫米。丘陵和盆地区也有800毫米左右,最小的湘江中下游谷地约700毫米。河流水量大,汛期长,洪枯水位差较小,水量较平稳。

    2植被与土壤。天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树占优势,并有藤本和附生植物。林下或无林山坡则广泛分布有常绿蕨类和灌木杜鹃。北部的常绿树种以苦槠、甜槠、小叶栲等为主,也混有若干温带类型;南部以厚壳桂、红栲、樟等为主,并含有若干热带树种。山区大致10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1000~1500米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1500米以上为灌丛和草甸。江南丘陵是中国东南部的重要木材蓄积地,保留有一定面积的原始森林。

    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为红壤。因母质及水热条件的差异,有红壤、暗红壤、黄红壤之分。山区土壤自下而上有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的垂直分异,其界线海拔从北向南渐增。

    经济概况区境人口稠密,开发历史悠久,是中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油茶、茶、柑橘等亚热带经济作物的产量在全国也占很大比重。矿产资源种类甚多,其中钨、铜、锑、铅、锌等储量均闻名中外。林业、水力等资源也较丰富。

    (季子修)

    江南运河见京杭运河。

    江苏省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位于长江、淮河下游。简称苏。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邻安徽,南连浙江。东南与上海市毗连,京杭运河纵贯南北。介于北纬30°46′~35°07′,东经116°22′~121°55′。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6705.6519万。辖11省辖市、15县级市、49县。省会南京市。

    自然条件

    地质省境以盱眙—响水断裂带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北部属中朝准地台,其中郯庐断裂带以东为胶辽台隆南缘,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构成东北部的低山丘陵,富含磷灰岩等沉积变质矿床。现已探明的巨型磷矿带储量在1亿吨以上,特大型金红石矿床亦位于此区;断裂带以西属鲁西断隆,多震旦系和寒武—奥陶系灰岩丘陵,石炭、二叠纪煤系分布较广;郯庐断裂带沿线则形成一系列白垩系砂砾岩构成的丘陵。南部属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褶带和苏北断拗。下扬子台褶带占省境西南部,系古生代以迄中生代三叠纪的拗陷带,经受印支、燕山运动,形成构造复杂的褶皱带,并随多期岩浆活动而产生多种金属矿产,如铁、铜、钼、铅、锌、锰等。苏北断拗是白垩纪以来的陆相断陷盆地,地面不断下陷,经受后期沉积而成为平原,局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储油构造和盐矿层埋藏。栖霞山已探明有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和独立金银矿床以及伴生硫铁矿。

    地貌与水系省境以平原为主,地面高程在45米以下的平原低地占总面积85%,其中半数以上在5米以下;低山丘陵和岗地合占15%,主要分布在盱眙—响水线以北和省境西南部。江苏是以水域面积辽阔著称的省份,水面面积合计约占总面积17%。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余条(不包括田间渠道),湖泊200多个,分属长江、淮河和泗、沂(见沂河)、沭(见沭河)等水系,又有京杭运河自北而南贯穿其间,相互连通,构成完整的水道系统,富航运、灌溉和水产养殖之利。海岸线南起长江口北岸启东县连兴港东侧蓼家嘴角,北止赣榆县绣针河口,长953.9公里。根据地貌成因和水道系统,全省可为6区:

    1沂沭低山丘陵平原区。位于省境最北部。大体与沂、沭河流域范围一致,是鲁中南山地南延部分。连云港市郊的云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5.4米,为全省最高点。沿河有宽广的冲积平原。

    2徐淮黄泛平原区。位于省境西北部,系黄淮大平原的组成部分,为上覆薄层黄泛冲积物的侵蚀平原。平原由西北部逐渐向东南低落,丰沛平原西部43米,徐州市郊约30米,淮阴市郊约10米,涟水县东5米以下。徐州市郊和铜山县北部有寒武、奥陶系灰岩残丘分布,海拔多在100~200米,以徐州市郊的九里山、云龙山著名。残丘两侧有石炭、二叠系煤田分布。

    3里下河低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和通扬运河间,西起高邮湖群,东抵串场河畔。当第四纪冰后期最大海浸时,为浅水海湾,后经长江、淮河泥沙填积、封淤,逐渐演替为潟湖,为淡水湖泊。黄河夺淮期间又受大量泥沙沉积,再经围垦利用,形成现今河渠纵横、湖荡罗布的低平原。里运河西侧地面高6~11米,里运河和串场河间的低平原地面高2~6米,射阳河上游最低处仅1.1米,周高内低,形如釜底,其间埋藏着丰富的盐矿层。

    4苏北滨海平原区。位于省境东部沿海,北起云台山,南接长江三角洲,西连沂沭低山丘陵平原、徐淮黄泛平原和里下河低平原,是近2000年来淤涨而成。地势坦荡,地面高程皆在5米以下,其中射阳河中游最低处为0.9米,是全省平原最低处。滨海平原是苏北内河外排入海通道,受地势低平和海潮顶托影响,水流平缓,河曲最为发育。海岸线平直,全属泥质平原海岸。滨海平原大部已开辟为农田,成为江苏省重要植棉基地。沿海滩涂面积广阔,是可资开发的重要土地资源。

    5长江三角洲区。主体在江苏境内。在长江携带的泥沙填积下,逐渐形成现今由长江南北两岸沙嘴、太湖低平原和新三角洲组成的三角洲平原。南北岸沙嘴形成最早,北岸沙嘴延伸于扬川、泰州、如皋、如东一线,地面高程6~8米;南岸沙嘴起于镇江市以东小河镇,经江阴、常熟、太仓、松江达于王盘山,地面高程4~7米。太湖低平原边缘地面高程4~6米,底部2.5~3.5米。现平原上尚有以太湖为首的数以百计的大小湖泊,自古以“水乡”著称。太湖湖中及其东侧还兀立有许多由泥盆系砂岩、二叠系灰岩和燕山期花岗岩构成的残丘,一般海拔100~200米,少数山峰海拔300米以上。新三角洲平原由南北沙嘴之间的沿江平原、江心沙洲和滨海平原组成,地面高程2~4米,仍未完全脱离特大洪水和海潮威胁,主要靠堤防或海塘防护。

    长江在省境长418公里,具有江阔水深,流量丰富,比降和缓和深受海潮影响等特点,万吨海轮可以直驶沿岸的南通市狼山港、张家港市张家港、镇江大港和南京新生圩港,有“黄金航道”之美誉。沿江除在南京下关有秦淮河汇入、在六合有滁河注入外,还在镇江、扬州以下与京杭运河及淮河入江水道、太湖水系息息相通。

    6宁镇杨低山丘陵岗地区。位于省境西南部,是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的组成部分,由一系列结构复杂的低山丘陵、岗地、盆地、河谷平原组成。宜溧山地延伸于苏、浙、皖界上,海拔约300米,主峰黄塔顶611米,为全省第2高峰;山前二叠系和三叠系石灰岩丘陵溶洞发育,以善卷洞、张公洞、慕蠡洞和灵谷洞著名。宁镇山脉主体蜿蜒于南京、镇江间,耸峙于长江南岸,山体主要由古生界和中生界三叠系灰岩、砂岩、页岩构成,一般海拔200~300米,主峰钟山(又称紫金山)海拔448米,坐落于南京市东郊。茅山山脉介于宜溧山地和宁镇山脉之间,略作南北向伸延,主要由泥盆系砂岩构成,主峰丫髻山海拔410米。长江沿岸和秦淮河、滁河、荆溪谷地均有宽广的冲积平原,高淳、溧水境内有固城湖、石臼湖、丹阳湖等湖盆平原,农田密布。另有老山山脉延伸于江浦县境内。仪六盱丘陵岗地起伏于六合县、仪征市、金湖县和盱眙县境内。

    气候植被与土壤全省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均温13~16c,由北而南递增。1月均温-1.5~3.5c,作为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的0c等温线大致沿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通过。7月均温在26c以上,由东北沿海赣榆县的26.5c递增到西南内陆高淳县的29.1c。无霜期210~240天,徐、淮各地为210~220天,江淮间为220~230天,江南为230~240天。10c以上的持续期和活动积温值分别为210~230天和4352~5045c。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以北,雨季较短,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以南深受梅雨和台风影响,雨季较长,降水较多,江淮间为900~1100毫米,沿江为1100毫米,宜溧山区为1200毫米左右。4~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70%以上,徐淮海一带更在85%以上。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属于3个自然地理区。

    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隶属于中国东部季风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包括省境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以冬温低为特点。可以沭河谷地为界分为东西2亚区,即沂沭低山丘陵平原亚区和徐淮黄泛平原亚区。两亚区均盛行二年三熟旱粮轮作制。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有水源的地区实行旱改水,推广了冬小麦、早熟中稻一年二熟轮作制。现已基本为稻麦两熟轮作制,是省内主要产粮区。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区隶属于中国东部季风区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包括省境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到宜溧山地北麓间地区,可分为3个亚区,即江淮平原亚区、长江三角洲亚区和宁镇杨低山丘陵亚区。区内的土壤类型多样,低山丘陵区以砂页岩风化物为母质的土壤属黄棕壤,下蜀系黄土岗地的土壤为次生碳酸盐黄棕壤,冲积平原多为非石灰性冲积土,滨海平原属盐土。水热条件适宜于麦稻一年二熟轮作制,在长期水旱轮作耕作条件作用下,凡平原区土壤大都发育为水稻土,仅滨海平原植棉区土壤仍具有旱作土壤的特点。

    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与前区同属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省境最南部的宜溧山地属此区的浙皖低山丘陵亚区。山地已营造为毛竹林,漫山遍野,有如“竹海”;山前坡麓则营建杉木林和茶园。为省内重要林业集中产地。平原谷地辟为农田,盛行麦稻轮作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制。

    发展简史

    江苏省是中国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省区。据历史文献考证,连云港市海州一带是黄帝时代的“少昊氏遗墟”,徐州市及其附近是唐尧时代的“大彭氏国”,到了商末,又有太伯、仲雍兄弟在无锡梅里(今梅村)建立了勾吴,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成为开发江南的创始人。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已初具规模,沟通长江、淮河的邗沟(今里运河前身)和沟通黄河、泗水的古汴水(在徐州以西,今已湮没)都已开通,通过淮河及其支流泗水的联系,江苏南北的水路交通基本贯通。彭城(今徐州市),吴(今苏州市)、邗(今扬州市)、金陵(今南京市)等已具城邑规模。宜兴县丁蜀镇已设窑烧制陶器,运销各地。

    秦汉时期,手工炼铁业和煮盐业逐渐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首先在徐淮地区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随后以盐渎县(今盐城市)为中心的淮南煮盐业兴起。汉初又开凿了广陵茱萸湾(今扬州市湾头)到如皋蟠溪间的运盐河,为通扬运河的前身。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战乱频繁,北方人民纷纷南迁,带来先进的铁制农具和耕作技术。沟通太湖和长江的江南运河(见京杭运河)及西南山区的赤山湖、练湖等塘堰灌溉工程先后兴建。太湖下游的荒地开始垦殖,江南农业有较大发展。隋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沟通黄河和淮河,并改善山阳渎(今里运河)和江南运河的航道。唐、宋二代,江南各地和长江中游荆襄各地的漕粮和贡品,亦均经由上述诸运河运往长安(今西安市)和汴京(今开封市)。运河沿线的润州(今镇江市)、扬州、山阳(今淮安市)均已成为著名漕粮转运口岸和商业都会,以扬州最为繁荣,曾吸引大食(今阿拉伯诸国)、波斯(今伊朗)、新罗(今朝鲜)、日本等国商人前来贸易经商,富甲天下。是时,海外船舶可溯吴淞江直抵苏州城下,采购丝绸绫缎等产品,使苏州成为江南第1大城。

    唐中叶始在江南、淮南兴建海塘工程,五代和北宋在太湖低平原开凿河网,初步形成“七里一横塘,十里一纵浦”,处处可以引灌,村村可以通航的“江南水乡”,并推广“刈麦种禾,一岁两熟”的耕作制度,使江南的农业成为全国富庶之地。其时,淮南亦为农盐两利的局面,徐州一带仍是“一熟可资数岁食用”的农业丰稔景象。徐州利国的冶铁业,南京、苏州、杨州的绸织业和造船业也都规模空前。12世纪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再度引起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在南宋控制下的江南,继唐之后进行大规模围湖造田,普遍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出现“田连阡陌,农业丰收”的景象,“苏常熟,天下足”之谚始于此时。淮南煮盐业此时最盛,为南宋一大利源。徐淮一带战争频繁,加之黄河于1128年南下夺淮,常发水灾,经济日趋衰落。从此,江南的人口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开始超越徐淮,这是江苏南北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元代为适应建都北京(元称大都)之需,辟刘家港(今浏河镇)为江南漕粮经由海路北运的港口,并初步完成京杭运河的开凿工程。后经明代修整,奠定京杭运河的规模。刘家港于永乐元年(1403)开放为对外贸易口岸。郑和七次由此率舰出航,历访亚非诸国。明初定都南京(称应天府),苏南桑蚕、麻类和棉花产量大增,太湖低平原成为桑蚕基地,苏州、南京成为全国最大丝绸工业中心。吴江县盛泽镇丝绸业亦兴起于此时。自松江纺织女工黄道婆自海南岛传入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之后,普遍种植棉花和兴起手工棉纺织业。至清乾嘉年间丝绸工场和棉织工场已在南京、苏州、常州、镇江等城市和吴江县盛泽镇大规模发展。

    明、清时期,淮南滨海平原淤涨迅速,海远卤淡,渐不宜盐,开始走向废盐兴垦植棉的发展道路,到20世纪初成为江苏省重要植棉基地。淮北晒盐业则日渐发达,逐步取代淮南的煮盐业成为江苏盐业生产基地,两淮(指淮安市和淮阴市)和扬州也随之变为淮北盐转运口岸,新浦(今连云港市新浦)则为淮北盐业集散中心。鸦片战争后,上海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和近代工业中心,江苏毗连上海,成为外国商品倾销地。为挽回利权,民族工业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在邻近上海的苏州、无锡、南通等地纷纷兴起,如1880年苏州、无锡改用铁机取代过去的木机缫丝,1882年徐州贾汪煤矿建立,1895年后苏州苏纶纱厂、无锡勤业纱厂和茂新面粉厂相继创建,南通大生纱厂和南通资生机器厂相继建成开工等,为江苏省近代工业兴起之契机。迨长江航运兴起,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先后建成通车,又加速了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和南通等地民族工业的发展。1936年江苏棉纺织工业拥有纱厂20家、布厂102家,其设备能力有纱绽57.8万枚,线绽2.06万枚,布机1.6万台;丝绸工业拥有缫丝厂41家,绸织工厂9家;面粉工业共有厂家12户,日产面粉4万袋。此外,在南京和徐州尚有水泥、化工、煤炭开采等企业。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人口总数6705.6519万,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54人,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省区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开发历史的先后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人口密度地区差异显著。长江三角洲沿江各县水利条件好,高产稳产,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达,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均达700人以上,沿江的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江阴、张家港等县市高达950人以上。人口密度较小之地,一是山地丘陵面积较广的西南宁镇扬低山丘陵区各县和东北沂沭低山丘陵区各县,二是开发历史较迟的滨海各县,平均每平方公里为300~500人。

    江苏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1.24%。1万人以上的城镇90多个,其中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南京、徐州、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连云港、淮阴、盐城等市。

    民族构成汉族占总人口99.82%,40多个少数民族共占0.18%。其中回族最多,余为满、蒙古、壮、苗、朝鲜、侗、白、藏、土家、高山、彝、布依、维吾尔等。

    经济概况江苏省是中国工农业生产发达的省份,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3448.9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861.98亿元,农业产值586.9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均居中国首位。农业产值次于鲁、川,居第3位。

    农业1949年以来,江苏省农业发展较快,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和肉猪出栏数以及蚕茧、果品、茶叶、水产品等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人均占有农、畜产品数量有明显增加。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发展机电排灌和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了耕作、植保、脱粒和粮食、油料、饲料、棉花等加工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在化肥生产和农村用电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投资,从60年代初期开始,普遍进行了农业区划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等工作,因地制宜地规划各地农业生产。70年代以来,更提倡农、副、工综合发展,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壮大了集体经济,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资金。199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599亿千克,皮棉46万吨。

    11990年全省农用地557.16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4.95%,其中耕地455.77万公顷,林业用地(包括各种林用地和经济林用地)63.27万公顷,已养殖淡水面积38.12万公顷。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由于乡办工业的发展,使种植业的比重有明显下降,副业(包括村办工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

    20世纪50年代以来,首先针对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频繁的特点进行水利建设,先后兴办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导沂整沭,增辟淮河入海入江水道,兴建江都、镇江谏壁、奏淮河等抽水机站和以京杭运河为骨干的江水、淮水北调工程,整修江、海、河、湖堤防1.5万公里,开挖和疏浚引排骨干河道3万余公里,整修大、中型涵闸200余座,建设中、小型水库、塘坝1200余座,发展机电排灌站和井灌站2;3万余座以及大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形成了洪、涝、旱、渍综合治理,水利、水运、水产综合利用的大、中、小型结合的水道系统。其次,结合水利建设大规模改良以盐、碱、冷、湿为主的低产土壤,使苏北滨海平原的盐土区、徐淮地区的花碱土区和里下河低平原的一熟沤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均获得很大程度的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第三,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特点,于60年代初期划分全省为太湖、宁镇扬、沿江、沿海、里下河和徐淮6个农业区的基础上,确定各区不同的生产重点,逐步形成了以太湖、宁镇扬和里下河3农业区为重点的稻、麦为主的粮食和油菜籽生产基地,以沿江和沿海两农业区为重点的棉花生产基地,以徐淮农业区为重点的小麦旱谷为主的生产基地。第四,在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地改革耕作制度,以充分利用各地的水热资源。80年代江苏省南北地区间的农业生产差距正在缩小。

    2林业是江苏省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产值历年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1%强。用材林大致与低山丘陵分布一致,宁镇扬农业区居首位,约占林地面积2/5,其中以宜溧山地最集中。次为徐淮农业区,其东北部云台山地林地面积最大。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面积以徐淮农业区和沿海平原面积最多。木材蓄积量徐淮农业区比重最大,占全省近1/2。毛竹林近4/5集中于宁镇扬农业区,以宜溧山地最多。

    3太湖农业区为中国主要蚕桑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遭受严重破坏,1949年后,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中,对残存桑园进行适当调整后,面积又略有缩小,一度使江苏省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下降。60年代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把桑蚕产区由原来的太湖农业区向宁镇扬农业区的低山丘陵、沿海沿江农业区和徐淮农业区的西部推广。1990年全省桑园面积11.6万公顷,桑茧产量120吨。现已形成3个重点桑蚕产区:一是太湖农业区老桑蚕区,以吴江县产量最多;二是苏北通扬、栟茶、串场等河流沿岸新桑蚕区,20世纪80年代发展迅速,蚕茧产量已有后来居上之势,以海安县产量最多;三是徐淮农业区西部新桑蚕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潜力大。

    4全省果树资源丰富,1990年果园面积10.48万公顷,水果产量约49.33万吨。果品自给率约达半数。现已初步形成三大果树栽培区:一是徐淮农业区温带落叶果树栽培区,以苹果、梨、葡萄、桃、板栗为主,成片集中于黄河故道中;二是沿江农业区果树栽培区,以水蜜桃为主,板栗、银杏次之,扬州市的泰兴县有“银杏之乡”美称;三是太湖农业区的太湖岛山和沿岸丘陵亚热带常绿果树栽培区,是省内柑橘、枇杷、杨梅等常绿果树集中地,其中以吴县东、西洞庭山最集中,栽培历史最悠久,20世纪70年代以来,常绿果树有向太湖周围、宜溧山地和长江沿岸等小气候温暖地区发展的趋势。

    5江苏省植茶始于三国,盛于唐宋,清代以来,生产衰退。20世纪50年代以来,茶园面积扩大,全省茶园面积已达1.3万多公顷。传统名茶“碧螺春”和新创制的南京“雨花茶”较著名。全省茶园可分为三个类型区:一是太湖沿岸低山丘陵和宜溧山地为适宜区,单产高、质量好,经济收益大;二是宁、镇低山丘陵发展潜力大,单产高、质量亦佳;三是仪六、盱眙低山丘陵和云台山地为可栽培区,由于纬度高,茶树越冬易受冻害,产量低而不稳。

    6江苏畜牧业多为农村副业,形成农牧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特点。凡粮食高产或产量较多的地区,如太湖、沿江和徐淮3农业区,生猪饲养多。山羊以沿江、沿海农业区为最多,湖羊局限于桑蚕业和常绿果树发达的太湖农业区,细毛羊与寒羊的杂种羊集中于徐淮农业区。大牲畜中的黄牛、马、驴、骡等集中于以旱地为主的徐淮农业区,水牛集中于以水田为主的里下河沿江农业区。由于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大牲畜逐年减少。水禽集中于里下河和太湖两农业区,家禽遍及全省农村。

    7江苏是全国内陆淡水水域面积最广省份,并拥有长达1039公里的海岸线,辽阔的滩涂和长江口、吕四、大沙、海州湾等4个近海渔场,是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但水域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使渔业成为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20世纪80年代以前其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1.5%,1990年上升到9.5%左右,水产品总量居中国前列,淡水产品产量居第2位。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主要集中于长江、太湖、洪泽湖、里下河等水域及其沿岸地带。海洋捕捞以连云港、黄沙港、掘港、吕四港、浏河港、浒浦港为主要基地,海洋养殖则集中于海州湾和射阳、大丰、东台、如东、启东一带滩涂。

    8农村副业,除乡镇工业和养蚕业外,全省农村刺绣、花边、编织、养蜂等亦称发达,1990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2%以上。

    农业区全省分为6大农业区:

    1徐淮农业区。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区,林果业、畜牧业和海洋养殖业也有一定基础。

    2里下河农业区。粮、油和水产、禽蛋生产基地。

    3沿海农业区。耕作历史短的区域,是中国重要的植棉基地,亦为海洋捕捞业和养殖业基地。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大。

    4沿江农业区。耕作技术水平高,土地利用率高,粮、棉和其他经济作物并重,农、副产品商品性高的农业区。

    5太湖农业区。历史上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著名商品粮、养猪、淡水渔业和桑蚕业基地。近年农村副业和乡镇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农、工、副最发达的地区。

    6宁镇扬农业区。江苏主要林业基地,毛竹、茶叶生产占重要地位。粮食生产和畜牧业亦有发展。

    工业1949年以前,全省工业主要是棉纺织和食品加工(如面粉、碾米等),在工业产值中,轻纺工业比重达90%,重工业各部门很薄弱。而且上述工业几全集中长江沿岸和沪宁铁路沿线的南京、镇江、南通、常州、无锡、苏州等地,苏北几乎是工业空白区。50年代以来,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很大增长。地区分布也有变化,苏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工业部门,苏南、苏北工业产值之比大体是2:1。

    1机械制造工业是江苏首要的工业部门,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4强。机械制造业基本是1949年后逐步建立的,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能自行设计、制造各种精密和大型机床、多种型号汽车、各种柴油机、手扶拖拉机、中型拖拉机、冶金设备、矿山机械、电站设备、电子仪器、精密仪器、内燃机车、轻工机械及各种电器制品等。以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徐州、南通等市为主要生产基地,连云港、镇江、扬州、淮阴、盐城等市次之。无锡的通用机械、家用电器,常州的小功率柴油机、手扶拖拉机、戚墅堰的内燃机车,南京的各种电子工业产品、汽车、船舶、客车车辆、光学仪器,淮阴市的中型拖拉机,苏州的医疗器械、家用电器、电子仪器,徐州的矿山机械等均居国内一定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积极开发高精尖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成套设备水平,为工农业生产现代化提供新装备。

    2纺织工业是传统的重要工业部门。在工业内部结构上,棉、毛、丝、麻、化学纤维五大部门俱全,纺织、印染、针织、纺织机械制造行业配套。纺织业产值近年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5强,居各工业部门的第2位,产值占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8%左右,已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主要基地。纺织工业原料自给率较大,化学纤维基本自给,棉花、蚕茧、生丝、麻类大部分自给,只有羊毛需从省外调进或从国外进口。纺织产品品种全,高档产品多,为外销提供了大量货源。工业地区分布普遍:苏州市和吴江县盛泽镇是全国著名的绸织工业中心;苏州、无锡、南通、常州是全省4大纺织工业基地,扬州、南京、盐城、淮阴、镇江次之,常熟、太仓、张家港、徐州、连云港、泰州、丹阳、盐城、阜宁、建湖、海门、启东、靖江、泗阳等也都有一定棉纺织工业生产能力。20世纪80年代建成投产的仪征化学纤维总厂是中国最大化纤厂之一。

    3轻工业包括食品、皮革、造纸以及文教用品等,是江苏另一重要工业部门,各种产品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居第3位,在全国仅次于上海,居第2位。食品工业分散于全省各地,皮革、造纸和文教用品集中于南京、徐州、苏州、南通、常州等市。

    4化学工业是全省第4个重要工业部门,产值占全国化工总产值的1/9,居中国首位。化工部门齐全,产品种类多。主要产品有酸、碱、化肥、农药、医药、塑料、染料、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化学和合成纤维及各种石油产品。南京是全省最大的化学工业基地,也是中国著名化学工业基地之一,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是以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永利铔厂为基础发展的综合性化工企业,拥有10多个生产单位,仅化肥一项年产量即在140万吨以上,80年代又在该公司所在地大厂镇建设扬子石油化学工业公司所属的乙烯工程。1990年初已建成投产。南京亦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现已将有关炼油厂、烷基苯厂和化肥厂组成金陵石油化学公司。连云港是海洋化学工业基地,以原盐和盐卤为原料提炼各种产品,80年代建设的连云港碱厂年产60万吨。另外,常州、苏州、无锡、南通等市也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学工业,以生产药品、农药、塑料、化学纤维和合成纤维等为主。

    5建筑材料工业是全省另一重要工业部门,产值占全国的1/8以上,遥居各省、市、自治区之首。以水泥为主要产品,水泥年产量已达1532万吨,南京龙潭镇中国水泥厂和栖霞山江南水泥厂为主要生产基地。80年代初建设的年产百万吨的徐州淮海水泥厂是中国重点工程之一。

    6钢铁工业以南京钢铁厂规模较大,为一中型联合企业,以六合县冶山铁矿和南京市郊凤凰山铁矿为主要原料。徐州钢铁厂次之,以徐州利国铁矿为主要原料。电力工业几全为火力发电。镇江市谏壁、徐州市茅村、苏州市望亭、南京市下关和大厂镇、南通市天生港、常州市戚墅堰、扬州市施家桥、连云港市新海、淮阴市淮阴等电厂规模较大,所发出电力均已纳入华东电网。煤炭工业是20世纪50年代后重点建设的工业部门,80年代末期年产煤2400万吨,其中约2/3由徐州市附近各煤矿和沛县大屯煤矿生产。所产煤炭除供应当地发电外,大都经由徐州双楼煤港和邳县运河镇煤港装船经京杭运河南运,另一部分由津浦铁路南运,供应省内各地需要,目前江苏省煤炭自给率2/3左右。

    7手工工艺美术品生产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畅销国内外。著名传统产品有苏州刺绣、檀香扇,扬州漆器、玉雕、绒花,无锡惠山泥塑,常州梳篦,常熟花边,苏州和扬州民族乐器,宜兴紫砂茶具、精陶、彩陶,高淳玉泉瓷、紫砂陶,南京云锦、天鹅绒,连云港贝雕等。

    交通运输全省水路交通便利,长江横穿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沪宁、津浦、宁芜、陇海、徐濉等铁路通过境内,又有宁杭、宁芜、宁合(肥)、徐郑(州)、徐商(丘)、徐临(沂)等省际公路和沿海航运。南京长江大桥沟通了苏南、苏北及全国各地的联系。

    1水路交通以长江和京杭运河为骨干,形成四通八达的水路运输网。全省通航里程共2.36万公里,县县通航,95%以上市县可通机动船,78%的乡镇有舟楫之利。地方运输总周转量的87%靠水运完成。南京港是全国最大的河港,年吞吐量已超过3700万吨。货运以煤炭、石油、生铁、钢材、粮食、布匹和日用百货为大宗。浦口煤炭码头、南京油港和新生圩万吨海轮码头都是南京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江重要港口还有镇江、张家港和南通。镇江地当长江与京杭运河交叉点上,张家港在长江南岸,南通扼通扬、通吕2运河入江口,均为苏南、苏北中转港口。为减轻上海港对外贸易的压力,便利江苏省的对外贸易,20世纪80年代初又新建南通狼山港和张家港万吨码头作为外贸转运港口,并于1982年对外轮开放。此外,镇江市大港万吨级码头也在80年代中期建成使用。

    京杭运河苏北段(包括湖西新航道、中运河和里运河),始于沛县大沙河口,在徐州市北郊与津浦铁路交叉,在邳县运河镇与陇海铁路交叉,在淮阴市与盐河相通,在扬州市与通扬运河相通,到六圩入江,负担徐州和大屯煤炭南运的主要任务,北运物资以布匹、日用百货为主。邳县运河镇、淮阴和扬州为沿河三大港口。京杭运河苏南段(又称江南运河),始于镇江市谏壁港,在常州市与武宜运河联系,在无锡市与锡澄运河相接,在苏州市附近与太湖下游各入江水道相通,组成稠密的水运网,负担城乡物资交流。丹阳、常州、无锡、苏州为沿线主要港口。通扬运河和串场河负担苏北沿江、沿海各地棉花、农副产品外运和日用百货、布匹内运的任务。泰州是通扬运河沿线最大河港,盐城、东台是串场河上重要河港。

    2公路通车里程为2.4772万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占1/3以上。全省公路的3/4分布在缺少铁路和内河航道的苏北。南京是全省公路交通中心,南京长江大桥联系苏南和苏北的公路网,每天与省内50多市、县和邻省近20多市、县都有直达班车往返。南京至扬州、南京至杭州和南京至合肥的高等级公路已先后建成通车。镇江和扬州分别为苏南、苏北公路网枢纽,镇江市与瓜洲间有汽车轮渡联系。另外,江阴黄田港—靖江八圩港和南通市东港—张家港市西界港两汽车轮渡也先后建成,连通长江下游(河口段)南北交通。常州、无锡、苏州、常熟和句容天王寺是苏南公路网转运中心,南通、盐城、淮阴、徐州和连云港是苏北公路网转运中心。

    3铁路交通运输繁忙。除客运外,货运通过京沪铁路南下的物资以煤炭、石油、钢材、木材为主,北上物资有工业设备、轻纺工业产品和粮食、肉类等;通过陇海铁路东运的物资以煤炭为主,经由连云港输往上海或输出国外,次为石油和建材,供应连云港市应用;西运物资以原盐、磷灰石及经由连云港进口的化肥为主。宁芜、徐濉两铁路主要供客运,货运较少。省内有南京和徐州两大铁路枢纽。

    陇海铁路和第2条横贯亚欧大陆的大铁路终点连云港是江苏省的主要海港,负担着全省部分对外贸易任务,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出海口和上海港的辅助港。1990年吞吐货物量已达1136万吨,有定期航班南通上海,北通青岛。

    4鲁宁输油管是江苏省唯一的管道运输工程,由山东省临邑县南下,经省境北部,以南京中转油港(港址在仪征县赵庄沟)为终点。运输量较大。

    5南京是省内民航基地,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厦门、西安、石家庄、沈阳等城市有班机往返。又新辟南京至香港直达定期航班。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和连云港机场也已相继开放,与北京等地有班机往返。

    (单树模)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简称“赣”。东邻浙江、福建,南接广东,西毗湖南,北连湖北、安徽等省,介于北纬24°29′~30°05′,东经113°35′~118°29′。面积16.66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3771.0281万。辖5地区、6地级市、10县级市、74县。省会南昌市。

    自然条件

    江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具有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江湖众多,以鄱阳湖为中心呈向心水系。又是中国南方红壤分布面积较大的省区之一。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

    地质与地貌地质构造上,以锦江—信江一线为界,北部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南部属华南褶皱系,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使二者合并在一起,后又经受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多次改造,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构造带,南部地区有大量花岗岩侵入,盆地中沉积了白垩系至老第三系的红色碎屑岩层,并夹有石膏和岩盐沉积;北部地区形成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断陷盆地,盆地边缘的山前地带有第四纪红土堆积。这是造成全省地势向北倾斜的地质基础。

    地貌上属江南丘陵的主要组成部分。省境东、西、南三面环山,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北部则为鄱阳湖湖积、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与两湖平原同为长江中下游的陷落低地,由长江和省内五大河流泥沙沉积而成,北狭南宽,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整个鄱阳湖平原地势低平,低丘、岗地相互交错,大部分地面高程在50米以下,相对起伏不过2o米,唯有庐山和西山,突兀于平原西缘;各河汇入鄱阳湖的三角洲部分,地面高程仅15~26米,相对高差仅几米。地表主要覆盖红土及河流冲积物,红土已被切割,略呈波状起伏。湖滨地区还广泛发育有湖田洲地。水网稠密,河湾港汊交织,湖泊星罗棋布。

    赣中南以丘陵为主,多由红色砂页岩及部分千枚岩等较松软岩石构成,经风化侵蚀,呈低缓浑圆状,海拔一般200米,接近边缘山地部分的高丘,海拔约300~500米;其相对高度除南部在百米以上外,一般仅50~80米。尤其赣中丘陵地区,河谷宽展,起伏平缓。丘陵之中,间夹有盆地,多沿河作带状延伸,较大的有吉(安)泰(和)盆地、赣州盆地及于都、瑞金、兴国、宁都、南丰、贵溪等盆地。

    山地大多分布于省境边缘,主要有:东北部的怀玉山,东部沿赣闽省界延伸的武夷山脉,南部的大庾岭和九连山,西北与西部的幕阜山脉、九岭山和罗霄山脉(包括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等,成为江西与邻省的界山和分水岭。山脉走向以东北—西南向为主体,控制着省内主要水系和盆地的发育。多数山地由古老的变质岩系和花岗岩组成,山峰陡峭,堆积物较厚。山岭间的河谷和隘口多为交通孔道。

    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6.3~19.5c,一般自北向南递增。赣东北、赣西北山区与鄱阳湖平原,年均温为16.3~17.5c,赣南盆地则为19.0~19.5c。夏季较长,7月均温,除省境周围山区在26.9~28.0c外,南北差异很小,都在28.0~29.8c。极端最高温几乎都在40c以上,成为长江中游最热地区之一。冬季较短,1月均温赣北鄱阳湖平原为3.6~5.0c,赣南盆地为6.2~8.5c。全省冬暖夏热,无霜期长达240~307天。日均温稳定超过10c的持续期为240~270天,活动积温5000~6000c,对于发展以双季稻为主的三熟制及喜温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均甚有利。唯北部地形开敞,特大寒潮南侵时有不利影响。

    江西为中国多雨省区之一。年降水量1341~1943毫米。地区分布上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区多,盆地少。庐山、武夷山、怀玉山和九岭山一带是全省4个多雨区,年均降水量1700~1943毫米。德安是少雨区,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年降水季节分配是4~6月约占42~53%。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多雨与少雨年份相差几近一倍。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及年际变化大是导致江西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水文省境地形南高北低,有利于水源汇聚,天然水系发育,水网稠密,降水充沛,但各河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对航运略有影响。全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度达1.84万公里,除边缘部分分属珠江、湘江流域及直接注入长江外,其余均分别发源于省境山地,汇聚成赣、抚、信、鄱、修五大河系(见赣江、抚河、信江、鄱江、修水),最后注入鄱阳湖,构成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向心水系,其流域面积达16.2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鄱阳湖是中国第1大淡水湖,连同其外围一系列大小湖泊,成为天然水产资源宝库,并对航运、灌溉、养殖和调节长江水位及湖区气候均起重要作用。

    土壤与植被红壤和黄壤是全省最有代表性的地带性土壤。以红壤分布最广,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6%,具有“瘦、酸、粘”和“板结”的特性,需改良和综合利用。黄壤常与黄红壤和棕红壤交错分布。此外还有山地黄棕壤,而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面积则很小。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是重要旱作土壤,此外有冲积湖积性草甸土,亦称草洲土或潮沙泥土。石灰石土面积不大。耕作土壤以水稻土最为重要,面积达200多万公顷,几占全省耕地的80%。江西植被类型多样,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地带性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组成南北存在一定差异。南部有较多的热带植物区系,北部则掺杂有不少暖温带区系,并逐渐向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过渡。山区植被垂直变化明显。

    全省拥有近300种世界珍稀动植物,至1988年底,全省共建有3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493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江西大致分属2个自然地理区: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区鄱阳湖周围属此区的两湖平原亚区。位于省境北部,以面积广大的湖积、冲积平原为主,仅四周有比高约20~30米的红土波状地。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气候温暖湿润。土壤为红壤及水稻土。植被为含落叶阔叶林成分的常绿阔叶林,目前多被人工植被所替代。

    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全省绝大多数地域属此区。可分为4个亚区:

    1赣东北低山丘陵亚区。以怀玉山和武夷山为主,山间散布有众多的红色盆地,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2赣中南丘陵亚区。以红色盆地与砂岩丘陵相间分布为特征,主要盆地有吉安—泰和及永丰—崇仁盆地等。天然植被多已遭破坏,以杉、马尾松和毛竹为主的人工林最为常见。除粮食及木材外,油茶、茶叶、柑橘也很重要。区内水土流失严重,仅次于黄土高原。3赣西低山丘陵亚区。由东北—西南走向的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及其间的宽广谷地组成。谷地利于农业生产。山地是华中木材、竹、茶、苎麻、油茶生产基地之一。

    4赣南山地亚区。地形以属南岭的大庾岭和九连山为主,山势高峻。气候湿润温暖,植物繁盛,垂直分异显著。森林资源较丰。

    发展简史

    江西历史发展渊源甚早。春秋战国时代,大部分先属越,后属楚。秦为九江郡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向五岭以南沿海扩展势力,在省境开辟了通达岭南和闽越的通道。西汉时,鄱阳湖平原和赣江、抚河沿岸谷地农垦逐步兴起,南昌、九江开始成为江西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西晋末年,随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由北方迁入鄱阳湖周围地区的人口渐增,带来了北方的先进耕作技术。至南朝时,江西已有大量粮食东运,成为当时南朝粮食主要供应地之一。

    迨至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省境不仅北部平原及南北通道沿线地区农业兴盛,而且东北、西北及中部丘陵区也广泛开发,并陆续设置县治。粮食、茶、麻等作物有很大发展。当时,浮梁(今景德镇市)茶叶已为著名商品。纺织、陶瓷以及银、铜、铁、铅等采冶业均有所发展,商业渐发达。唐代为发展对外贸易,再度开辟穿越大庾岭、南达广州的驿道,各国使臣也沿此路线利用长江水运辗转抵长安。故南昌、九江成为商旅汇聚的繁荣都邑。昌南(景德)镇瓷器则已名闻天下。

    南宋及元初,省境陆续兴修了多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中原人口再次大批南迁入境,偏僻山区逐渐开发。在农业较发达地区,农作物生产开始萌发专门化过程,北部地区小麦种植普遍,茶叶产地日增,婺源茶叶誉为绝品;朱橘、柑橘、金橘运销京师;景德镇成为闻名全国的瓷都,瓷器远销欧洲。南宋后,渐为中国瓷器制造业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省境民屯普遍,水利工程又有更大发展。明初垦荒面积曾达43万余公顷;手工业以冶铁、炼铜铸币业著名;手工造纸遍布各地;制瓷业日趋发达,到明初官窑、民窑已近3000余座,年可产瓷器数十万件。除南昌、九江外,清江、吉安、临川、赣州等自明代起亦成为较大都邑。九江商业尤为繁盛,被列为中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景德镇、樟树镇、河口镇、吴城镇,均以手工业或商业、航运发达而号称江西“四大镇”。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九江辟为商埠,1861年正式开埠通商。尤当长江航运兴起后,九江成为江西最大物资集散中心。至清末,九江逐渐取代了南昌的经济地位。此后,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江西已有所发展的茶叶、粮食、烟叶、苎麻、蓝靛等的生产备受排挤减产。已有一定基础的纺织、造纸、瓷器等手工业遭严重打击。近代工业落后,唯煤矿和钨矿的开采略具规模。1898年萍乡煤矿大量开采,为便于煤炭外运,1905年修筑了萍(乡)株(洲)铁路。1908年萍乡煤矿并入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同年又修筑了南浔铁路。同时省内丰富的钨矿资源亦深受帝国主义掠夺,从1917~1918年开始大规模土法开采赣南大庾、西华山一带钨矿,此后又扩及龙南、全南、崇义等县共30多个矿场,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至1923年汉阳铁厂停办之后,萍乡煤矿产量大幅度下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特别是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江西成为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中心。直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红军主力才撤离江西。在此期间,南京国民党政府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围剿”与疯狂破坏,致使人口大量流散和死亡,经济发展滞缓。1936~1937年随浙赣铁路的建成,大大加强了江西与苏、浙、沪等地的联系。1939年日寇入侵,江西经济日趋萧条。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西原有工业破坏无遗,全省粮食产量较抗战前最高年产量减少60%,森林面积缩减30%,70%的油茶林面积及85%的茶园面积陷于荒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经济方得到恢复和发展。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全省人口约为3771.0281万,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226人,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以鄱阳湖南侧的南昌、樟树、抚州一带人口最为稠密,每平方公里超过500人,次为浙赣铁路沿线的萍乡、宜春、上饶、广丰、玉山一带以及赣南的赣州、南康和沿江、湖的波阳、九江等城市邻近地区,每平方公里也达400人以上;边缘山区每平方公里则不足百人。

    在省境总人口中,农村人口约占79.60%,城镇人口占20.40%。江西是中国民族构成较单纯省份,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回族近8000人,畲族7000余人,另有满、壮、苗、瑶、蒙古、侗等民族。除回族多住城市外,少数民族大多分散居住在赣东北和赣南山区,以务农为主。

    经济概况20世纪50年代以前,江西为农业省,经济基础薄弱。50年代以后,工业及其他产业发展较快,1990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680.98亿元,农业产值占37.5%,工业产值为62.5%。目前,江西是中国重要农业省份之一,也是中国铜、钨等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

    农业省境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境内鄱阳湖平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西也是华东地区木材和毛竹生产基地,中国淡水渔业重点省份之一。

    农业用地在全省土地总面积中约占65%,其中耕地238.3万公顷,林地553.2万公顷,可养殖水面30.6万公顷。约有79%的耕地分散在丘陵山区,21%集中于平原地区。土地垦殖率平均约为1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鄱阳湖周围五大河流下游平原地区,垦殖率高达50%左右,由此向四周延伸,丘陵、岗地地区垦殖率约在20%;边远山区地势陡峻,耕地多分布于河谷及山间盆地,垦殖率大多不及10%。

    1中国江南以水稻为主的重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0~70%。其中水稻常年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5~90%,稻谷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95%。1957年以后双季稻面积不断扩大。小麦的分布以赣北为主,甘薯则以赣中、赣南最多,大豆则主产于鄱阳湖东岸、南岸及吉泰盆地。80年代以来,全省粮食商品率渐增,年均上调国家粮食约为5亿千克,并在鄱阳湖畔和吉泰盆地建设了一批商品粮基地县。

    2经济作物种类多。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在内的油料作物约占江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70%,其中油菜籽占40%以上。油茶是省内主要的木本油料,面积约100万公顷,略少于湖南,居全国第2位。宜春、遂川、永丰、兴国等县盛产油茶,素有江西“油库”之称。棉花主要产于赣北、赣中和赣东北3大棉区,其中以赣北棉区最为重要,是省内最主要的棉花集中产区。江西是中国南方九省(区)产蔗区之一,其分布以北纬27°以南的赣南、赣中地区面积最多,约占全省蔗田面积的70%以上,产糖量约占全省80%。苎麻为江西具有全国意义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经济作物,其分布以瑞昌、上高尤为集中。黄红麻以余江、金溪为主要产地。烤烟主要分布于赣南。江西是中国著名江南茶区的组成部分,茶园以赣东北的上饶地区、景德镇市及赣西北的修水流域最为集中。婺源所产“婺绿”同修水一带所产红茶,被誉为“绝品”。庐山所产的“庐山云雾茶”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水果以南丰蜜橘、遂川金橘、南康早熟柚等为名贵地方品种。柑橘栽培集中于新干、清江,抚河流域和赣南三大片。南丰蜜橘品质特佳,驰名国内外。

    3江西是中国东南重要的木材、毛竹产地之一,为华东地区仅次于福建的木、竹生产基地。全省森林覆盖率约为33.1%,活立木蓄积量达2.54亿立方米,竹材蓄积量为8.8亿株。森林以樟、楠、柏、栲、栎类等阔叶树居多,针叶树则有杉木、马尾松等。山地丘陵中还广泛分布有油茶、油桐、乌桕等多种经济林木。全省森林主要集中分布于三南、安寻、上犹江、遂川、幕阜山等11个林区。

    4畜牧业以养猪和水禽较有基础。赣江、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区为全省养猪业较发达的地区。全省有乐平猪、玉山黑猪、赣州白猪、兴国“茶园猪”和滨湖黑猪等优良猪种及杂种猪。养牛业以黄牛较盛,多分布于丘陵山区,滨湖及河谷平原地区则以水牛为主。此外有山羊和地方家兔等。水禽主要有肉用大余和宜春麻鸭及玉山大白鹅等。泰和武山的“武山鸡”(又称“泰和鸡”、“乌骨鸡”)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5江西是中国淡水渔业重点省份之一。包括鄱阳湖在内的总水面达166.7万公顷,其中可供养殖的水面达26.7万公顷。鄱阳湖是省内天然大鱼库和淡水渔业基地,拥有鱼类水产资源达百余种,捕捞量约占全省天然捕捞量的70%以上。省境长江沿岸一带水域,所产鱼苗除供全省养殖外,还运销国内许多省区。名贵鱼类有鲥鱼和婺源的荷包鲤、兴国的红鲤等。

    农业区各区范围与上述自然地理区同。

    工业1949年以前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少数设备简陋的制瓷、食品、棉纱、采煤等厂矿。5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制瓷等居全国前列。

    1有色金属、钢铁工业。中国矿种较齐全的省份之一。在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拥有136种,已探明储量的达77种,居全国首位的即有9种。其中钨、铜、钽、铌和稀土都有一批大型矿床,在中国乃至世界均占重要地位,素有江西“五朵金花”之称。有色金属采冶工业较发达,正逐步形成以“南钨北铜”为主体的国家重要有色金属生产基地。钨矿主要分布于赣南,是省内最重要矿产,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在赣州已建有钨冶炼厂。铜矿主要分布于赣北,其探明储量亦居全国首位。上饶、临川、九江、鹰潭等地正建设成为赣北铜业基地,其储量约占中国的1/5,其中工业储量约占1/3,是中国最大的铜业基地。德兴铜矿属特大型铜矿,适于露天开采。贵溪冶炼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炼铜企业,铜产量占全国1/3以上。江西钢铁工业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以省内铁矿和煤炭为原料,新余已初步建成地方钢铁联合企业基地,所产锰铁产量约占全国一半。经勘测,省境金、银矿储量居全国之首。信丰县境发现远景储量达500万吨的麦饭石矿。龙南县为中国南方重要稀土生产地。

    2煤炭、电力工业。中国江南煤炭产地之一,萍乡、丰城至乐平一带为省内主要储煤地带。萍乡煤矿是开采历史较长、产量最大的老矿区,丰城煤矿为省内第2大煤矿,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建的现代化煤矿。紧靠丰城煤矿还有储量在2亿吨以上的曲江隐伏煤田。此外,还有储量丰富适于露天开采的石煤资源。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约占总发电量的63%;火力发电厂以贵溪、分宜、南昌、景德镇为重要。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达682万千瓦,已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6116座,装机容量85.07万千瓦,发电量占可开发水力资源的14.2%。其中装机容量18万千瓦的柘林水电站是中国最大的土坝发电站。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的万安水电站是80年代初期兴建的大型水电站。

    3机械、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已具一定基础,南昌为中国飞机制造基地之一;南昌、临川、上饶等地兴建了汽车制造工业;瑞昌、九江崛起为重要船舶工业基地。此外有拖拉机、柴油机、电机、机床、矿山机械制造、精密光学仪器和仪表制造。电子工业是省内新兴工业,80年代初期已遍及全省,以南昌、景德镇、吉安等地为著。

    4制瓷工业历史悠久,著名瓷都景德镇历来是中国著名的瓷器生产中心。1949年以来,瓷器生产已逐步机械化,产品分色釉瓷、彩绘瓷、刁镶瓷3大类,并恢复了金星绿、匀红、霁红等产品的制造。现为中国八大产瓷区之一。

    5轻工业以纺织、造纸、制糖等为重要。纺织工业以棉纺织工业为主,主要分布于九江、南昌、临川3市;麻纺织和丝绸工业则以南昌为重点;化纤纺织工业以南昌和乐平为主。造纸工业以南昌、赣州、吉安为基础。制糖工业集中于赣南甘蔗产区的南康、赣县。

    6化学工业为江西新兴工业部门。九江已成为省内新兴的石油化工基地;南昌、新余以化肥生产为主;此外,还有九江、新干的制碱;南昌、鹰潭、德安的橡胶;南昌、于都、瑞金等地的塑料等。

    7木材加工工业以赣州、吉安、樟树、南昌为主。吉安的樟木箱、樟脑等产品驰名各地。

    交通运输以铁路运输和内河航运为主干,公路运输量最大,民用航空运输有所发展。

    1铁路运输主要有浙赣和鹰厦等干线。南昌和鹰潭为省内重要铁路枢纽。浙赣线横贯省境中部,西与京广、湘黔等铁路干线相连,沟通了华东、中南和西南三大地区间的联系;北连向九、皖赣、张塘等线;南接鹰厦、向乐、分文等线。向九线自赣江大桥建成后,由原南浔、向南两线联成,九江长江大桥建成后将可与合肥直接联通。皖赣线由安徽芜湖至本省贵溪,大大缩短了江西、福建、皖南通向南京等地的距离。鹰厦线是赣、闽间的主要通道。张塘线由浙赣线上的张家山通向上塘(丰城煤矿)。分文铁路由分宜经安福、永新至文竹,为通往井冈山区的要道。纵贯全省的京(北京)九(九龙)铁路干线正在建设中。

    2内河航运以鄱阳湖为中心,以赣江、抚河、信江、鄱江、修水五大河流为主干。赣江为省内最长、最主要的内河航道,自赣州至湖口630公里航道可全年通行轮船。1983年兴建万安水坝及船闸后,盛水期轮船可延伸至于都。鄱阳湖和信江、修水、鄱江等均可通航轮船,其他河道大部分通航木船。

    3江西已建成纵横连贯的公路网,公路运输以南部为重要。主要公路干线有:昌赣线自南昌经樟树、吉安至赣州,全长425公里,是省内纵贯南北、运量最大、客运频率最高的重要干线;南瑞线自南昌经抚州、宁都至瑞金,全长408公里,为省内第2条纵贯南北干线。此外,昌赣线连接赣韶线(232公里),可达广东韶关;南瑞线可通福建;南景线可通皖南;南萍线则可连通湖南。南昌为全省最大公路运输中心,赣州、吉安、临川、上饶、九江、宜春、鹰潭等则是地区性公路运输中心。

    4民用航空发展较快,已辟有南昌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福州、武汉等航线;省内则辟有南昌至赣州和景德镇两地的航线。其中以南昌—广州线货运量最大,南昌—赣州线客运最为繁忙。

    (陆心贤马巨贤易宜曲范祖仁)

    江阴市江苏省乡镇工业发达的城市。位于省境南部,北临长江,为沪汉长江航线新辟停靠口岸。水陆交通便利。面积980平方公里,人口110.84万;其中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5万。江阴为汉毗陵县地。南朝置江阴县。1987年撤县设市,属无锡市管辖。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属长江三角洲平原,沿江和中部有低丘分布。黄山、长山临江而立,自古为滨江军事要地;秦皇山、花山、定山、砂山自西而东延伸中部,定山最高,海拔273米。南境河渠交错,为全市地势最低平处,地面高程5~6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050毫米。农田基本建设水平较高,95%的耕地实现机电排灌。盛产稻谷、麦类、油菜籽、棉花等;林、牧、副、渔业亦较发达,沿江所产刀鱼、鲥鱼和河豚素负盛名。工业发达,主要有纺织、服装、食品、造船、冶金、机电、化肥、建材等部门。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11.24亿元,居全国县(市)前列。乡镇企业发达。澄江镇、青阳镇、华士镇和周庄、陆桥、北漍、石牌等是乡镇工业集中地。名胜古迹有市南境前马桥乡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纪念馆和墓,澄江镇北门外战国楚春申君黄歇墓等,均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树模)

    江油市四川省工业重镇。位于涪江上游宝成铁路线上,水陆交通方便。面积2719平方公里。人口81.61万。南北朝北魏置江油郡,西魏设江油县。1958年彰明县并入。原属绵阳市,县府驻中坝镇。1988年改为县级市,并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东部多丘陵和平原,西部属山地。有天然气、石油、煤、硫铁矿、赤铁矿、优质石灰石、水泥粘土等矿产。工业以冶金、机械、建材、矿业、电力、化工等为主。其中,水泥产量占四川省20%,有“水泥之乡”之称。江油附子产量居中国各县市首位。江油是唐朝诗人李白的故乡,建有李白纪念馆和太白公园。附近有窦山游览区。中坝镇人口7.9万,是四川省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武都镇正在兴建武都大型引水工程。

    (郑霖)

    江孜县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辖县。有“藏毯之乡”之称。位于自治区南部,年楚河中游平原上,海拔4040米。地理位置重要,和拉萨、日喀则形成三足鼎立,是通往亚东、印度大吉岭的交通枢纽。面积3720平方公里,人口5.4万。县府驻江孜镇。古称“年堆司雄仁姆”,原为江孜宗,1960年改为江孜县。江孜年均温4.7c,最热月均温13c。年降水量288毫米。日照时间长达3100小时,年太阳辐射值高达794.94千焦耳/平方厘米。土地肥沃,冰雪融水资源丰富,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籽。江孜农业试验场曾创春小麦每公顷产12.63吨的记录。江孜的大蒜个大味辣,品质优良,是西藏享有盛名的优良品种。手工业以工艺精致、结构紧密、图案美丽、色彩鲜艳的藏毯——卡垫著称,有600多年历史。江孜北山建有500多年历史的白居寺。江孜大佛塔也称八角塔和万佛塔,建于1427年,塔身13层,高达34米,是青藏高原第1高塔。在宗山上保存有1904年反抗英国侵略军的炮台遗址。宗山又称奇山,建有萨迦王朝宫殿。

    (温景春)

    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位于吐鲁番城西10公里雅尔湖河崖上,雅尔即悬崖之意。崖高约30米,其上台地形如柳叶。崖下为汊河交会处。汉代以来即有交河之名。地当丝绸之路,且有灌溉之利,汉代在此设交河壁屯田。故城遗址则系5世纪时麹氏统治高昌时所建的交河郡。唐贞观十四年(640)设交河县,以后曾属吐蕃及西州回鹘。元末明初废弃。遗址处于2条小河环抱的小岛上,南北长1500米,中央有一大道长350米,北端正对大寺院。大道两侧建筑均有高厚土墙。街巷把建筑群分为若干区。北、中部遗址保存较好,街巷清晰,院落分明。遗址面积比高昌故城小,可分3区:大道以北以西面积约9万平方米,多为方形寺院,有圆口水井;大道东侧北部面积较小,但较密集,保存较好;大道以南及东侧南部面积约8万平方米,遗址不多,从平面布置看为统治者驻地。故城建筑与“地无雨雪而极热”的自然环境有关,很少用木柱,除大庙外很少有瓦片。与《梁书·高昌传》及宋王延德使高昌行程所记“架木为屋,土覆其上”,“雨及五寸即坏庐舍”相符。建筑技法与唐中原类似,说明麹氏高昌时代受唐文化影响很深。

    在交河故城西南1.5公里南岸半山腰上,有雅尔湖石窟。共7窟,最东的7号窟为大型长方形,窟顶画有莲花、竹笋形天雨花、水鸟、䲡、螺等图像。5号窟西壁有划出的突厥文题记,为吐鲁番地区石窟中所仅见。从壁画风格看,石窟开凿时代,最早为晋设高昌郡时期,最晚应延续到回鹘高昌时期。

    (杨利普)

    胶东半岛见山东半岛。

    胶州湾见青岛市。

    椒江市浙江省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台州地区辖市。位于椒江口南岸。面积274平方公里,人口41.41万;其中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6.8万。以原海门特区为基础,1981年设椒江市。市府驻海门镇。1988年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台州地区运输枢纽,由海门港转运,北通上海、舟山、宁波,南连温州,年吞吐量仅次于省内宁波、温州2港。海门港港宽水深,航道顺直,口外有老鼠屿为屏障,风平浪静,为优良避风港。1983年对外开放,可进出3000~5000吨轮船。公路与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市相连接。电力工业发达,江北前所镇台州火电厂装机容量50万千瓦,为浙东南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上、下大陈岛位于市东南海面上,岛屿周围海域即为中国著名大陈渔场。每逢鱼汛,渔船云集。

    (俞康宰)

    蛟龙瀑布见草岭旧潭。

    焦作市河南省辖市,主要煤炭产地,工业城市。豫西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亦为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枢纽之一。位于省境西北部,北依太行山。辖4区及修武、博爱、温县、孟县、武陟5县。面积6007平方公里,人口345.09万;其中市区面积370平方公里,人口57.74万。焦作是中国历史上煤炭开采较早地区,据传始采于唐代。1898年后,英、意、日先后在焦作开矿,1910年清置焦作镇,为修武县一小镇。20世纪50年代后改为矿区。1956年撤销矿区,建焦作市。市境北部为山区,南部为沁、黄冲积平原。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耐火粘土、水泥岩等。主要河流有沁河、丹河等。50年代前焦作为单一矿区,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2万余。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式开采,焦作仅有3座手工开采的小煤矿,年产原煤15万吨。50年代以来,已发展成以电力、煤炭为主,具有机械、冶金、纺织、建材等多门类的工业城市。新焦、太焦、焦枝3条铁路线相交于此。公路交通也较发达,与郑州、洛阳、新乡、济源和山西晋城等地均有公路干线相通。市内有焦作矿业学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10余所。名胜古迹有古山阳城,城址犹存,城北尚有东汉献帝冢。

    (李润田)

    揭阳县广东省汕头市辖县,粤东粮食和经济作物重要产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榕江下游,潮汕平原西部。面积1153平方公里,人口146.13万。县府驻榕城镇。揭阳建于秦或南越。800余年后被废,至南宋绍兴八年(1138)始复,历属潮州。县境北为揭岭山地,有千米高峰。南为潮汕平原一部分,地势从西北倾向东南。山地丘陵和冲积平原面积约相等。榕江贯流县内,中下游河网密集,地势平坦,无霜期345天,气候温暖,人烟稠密。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生产稳定,形成集约化农业区也较早,粮食以水稻为主,单产为全省之冠。并盛产甘蔗、花生、黄麻、柑橘、菠萝、香蕉和茶叶等。山区林业居一定地位,出产松、杉和毛竹等。县境北部多花岗岩,产钾长石,锡和钨等。工业主要有制糖、氮肥、造船、电力等,抽纱、服装和陶瓷等地方特色工艺品遍及广大城乡。其中传统的抽纱、夏布、藤器、草制品和木雕驰名海内外。榕城镇以多榕树闻名,为粤东大镇,人口11万多,是工业、手工业集中地和交通中心。工业以钟表业为突出,表带产量占全国很大比重。1927年8月,南昌起义进军潮汕的部队曾于此集会,成立县工农政府,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俊鸣司徙尚纪)

    介休县山西省晋中地区辖县,山西中西部交通枢纽。位于省境中部,太原盆地南缘。面积736平方公里,人口31.5万。县府驻城关镇。西汉置休县,晋称介休县,因春秋时介子推隐居于县境的绵山,故名,沿称至今。交通除同蒲铁路经过外,有支线去孝义阳泉曲,并有公路通汾阳、离石、陕北各地。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170天,年降水量近500毫米,复种指数高,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棉花为大宗。煤、铁、石膏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以纺织与煤炭较发达,其他如造纸、机械、建材、化工、食品等部门也具一定基础。介休的洪山镇早在唐代即为陶瓷生产地,以唐白釉、宋黑白釉为著名,瓷窑遗址在村东南源泉庙旁,已作为文物保护。陶瓷产品多外销,曾获出口纪念奖。城内后土庙是配有楼台殿阁的古建筑群,城南介山即介子推隐居之绵山。山上有险峻奇特的抱腹岩,近处有南天门、白云洞等,均为游览地。

    (萧树文)

    界上达坂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行公路山口。位于北纬34°37′,东经80°05′,喀喇昆仑山的支脉西罗克宗山与东罗克宗山之间的鞍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的交界处,海拔5403米,新藏公路从此经过。界上达坂地处昆仑山中生代构造区,侏罗纪地层发育,主要为石灰岩,发现有层孔虫、瓣鳃青、珊瑚等化石。自然景观属高山荒漠,气候严寒干旱,降水稀少,附近无人烟。

    (温景春)

    金昌市甘肃省辖市,中国最大的镍生产基地和铂族稀贵金属冶炼中心。位于省境西部的河西走廊东段。辖1区及永昌县。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5.28万;其中市区892平方公里,人口14.6万。1958年于市境发现大镍矿,随之进行大规模开采,建立了金川镇。1981年改镇为地级市。市境位于金川河下游冲积扇缘与龙首山东北麓的洪积戈壁滩上,原名白家嘴子,海拔1563米,地势南高北低。玉石沟山顶1695米,为市郊最高峰。气候温暖干燥,风大沙多,年均温8.8c,年降水量106毫米,属温带干旱气候。主要矿藏在华力西运动形成的超基性岩层中,以镍为主,伴有铜、钴、铀、铂、钌、铑、金、银、铁、锌等多种金属元素。以矿床品位高、含量丰富而居全国之首。1978年被国家列为三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攀枝花、白云鄂博)之一。市境有铁路专线通兰新线上的河西堡东站,河(西堡)雅(布赖盐池)公路纵贯市境东侧。永昌县境内已发现西汉时代安置罗马战俘的骊靬城。

    (冯绳武)

    金佛山四川名山,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耸立于四川盆地东南南川县境,属大娄山系。地质构造上为一背斜山地,走向东北,山坡南缓北陡,主峰风吹顶海拔2251米,为大娄山最高峰。山体上部为二叠系红砂岩,经上升剥蚀后成浑圆坦缓的丘陵状,相对高差20~50米,其下为石灰岩,多溶洞、洼地和石芽。如九龙洞、黑风洞、古佛洞、仙女洞等,皆为游览胜地。最下部为志留系页岩,岩性软弱,易风化剥蚀,故形成悬崖绝壁。每逢夕阳西照,辄呈灿烂金黄色,故得名“金山”。金佛山绝顶有金佛、凤凰、铁瓦诸寺,规模宏大,历史上为香客的游览中心。金佛山有高等植物2000多种,属于珍稀保护的有“活化石”银杉、珙桐、穗花杉、海南粗榧、银杏、连香树、水青树、杜仲等20多种。金佛山是中国银杉最大分布区,有银杉2000多株,最高达15米,胸径50厘米,已建立了金佛山银杉自然保护区,面积约0.1万公顷。此外,还有大片方竹林,所产竹笋远销国外,为四川名贵特产之一。珍稀动物有灰金丝猴、华南虎、毛冠鹿、林麝及红腹锦鸡等。山上多野生药材。

    (郑霖)

    金华市浙江省辖市,省境中部陆路交通枢纽。位于金衢盆地中部,钱塘江支流金华江北岸。辖1区及金华、武义、永康、磐安、浦江5县。面积1.09万平方公里,人口424.9万;其中市区面积301平方公里,人口29.02万。东汉置长山县。三国吴置东阳郡。南北朝梁改置金华郡。隋废郡改置婺州,改县为金华。1949年析城区置市,1985年改为地级市。市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并具有盆地气候特征。浙赣铁路横贯东西,金(华)岭(后)铁路及建设中的金(华)温(州)铁路由此分出。杭(州)金(华)、杭温(州)、金临(海)、金衢(州)等干线公路在此相交,是通向浙南温州、丽水等地的交通枢纽。金华江可通木帆船,来往于兰溪、衢州之间。传统特产金华火腿,已有近千年历史,素以色、香、味、形皆佳而驰名中外。茶用茉莉花是全国重点产区之一。苏、浙、皖、赣、闽最大的水果集散中心。主要工业有纺织、制茶、酿造、机械、化工等。城北双龙洞风景区坐落在北山西麓山峦中,为避暑胜地。石灰岩溶洞上下层叠,别具一格。尤以双龙洞的小溪、冰壶洞的飞瀑和朝真洞的一线天最为奇特。主要古迹有天宁寺、八咏楼、太平天国侍王府遗址,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婺剧为金华地方剧种。市内有浙江师范大学。(俞康宰)

    金门岛见金门县。

    金门县福建省泉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海上,西距厦门约6公里。面积149.27平方公里,人口(包括马祖等岛屿)约5.2万。金门岛原为浯州屿,小金门岛原称烈屿。历代属同安县管辖,1913年属思明县。1914年成立金门县。金门县由59座大小岛屿组成。最大的为金门岛,面积133平方公里,为福建第三大岛。岛形似哑铃,东西宽,南北窄。地势由中部向南北倾斜,中部为—东西向的带状高丘陵,南部分布有舒缓的低263,ao丘陵和浅丘陵。环岛多港湾,以金门湾最为著名。小金门岛面积15平方公里,多丘陵。气候属南亚热带,暖热少雨,终年多大风。居民多从事农业、渔业和盐业生产。农产品以花生为主,次为甘薯。水产丰富,主要有带鱼、马鲛鱼、大头鱼、大黄鱼等。盐田分布在金门岛西园和小金门岛青歧。滨海有丰富的玻璃砂。

    (赵昭昞)

    金沙江长江上游宜宾以上河段,属典型峡谷河流。又名绳水、淹水、泸水。因江中沙土呈黄色得名,或说因产金丰旺故名。长江上源沱沱河长358公里;下接通天河,长813公里;至玉树巴塘河口以下,始称金沙江,穿行于川、藏、滇3省区之间,其间有最大支流雅砻江汇入,至宜宾以下称长江。金沙江干流长2308公里,流域面积50万平方公里,河口平均流量4920立方米/秒。金沙江水量变化大,7~9月水量占全年50~60%,洪枯水位比值达19~30倍。从石渠到金江街1174公里范围内峡谷连绵,金江街以下仍以峡谷为主。云南境内的虎跳峡长16公里,河宽仅30米,岭谷高差达3000多米,落差约200米,为世界深峡之一。宽谷仅见于龙街、蒙姑和巧家等局部河段。金沙江还以滩多湾急而著称,仅新市镇到金江街千余公里河段,就有较大险滩400多处。干流落差3300米,最大流速每秒7米以上,干支流水力蕴藏量高达10918万千瓦,约占长江的40%,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装机容量达8700余万千瓦,年发电量4943亿度,占长江的48%,是中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溪罗渡、白鹤滩、二滩、虎跳峡和向家坝等均属特大型水电站坝址。流域为四川省贵金属、稀有金属主产区。森林资源丰富。在北纬28°以南地区,金沙江河谷深切,地形闭塞,全年长夏无冬,自然景观别具一格,可视为中国南亚热带的一块“飞地”。

    (郑霖)

    金山卫上海市新建的石油化工卫星城镇。位于市西南境金山县东南部,南距杭州湾约2公里,离市区中心72公里,西接浙江平湖县,有沪杭铁路金山支线通达,沪杭公路经此。明洪武十九年(1386),就华亭县的筱馆镇(又称小官镇)筑城建卫所,以防御海上倭寇侵扰。因与邻近海中大小金山相对,故名金山卫。城呈正方形,周长6公里,为海防要塞。当时有重兵驻扎,作为保卫南京的屏障,金山卫因而发展为附近地区规模最大的城镇。城堡初为土城,明永乐十四至十六年(1416~1418),因迭遭倭寇侵扰,用砖加高5尺,共高3丈3尺。清初曾为金山县治所在,后迁县治至洙泾镇。现东门外和西门附近为农村集镇。1972~1973年在南侧围海造地,始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1979年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其中有涤纶、维纶、腈纶、塑料、化工、机修、热电、污水处理等10余个分厂及油罐区、仓库区、铁路装卸区、内河装卸区、原油码头、铁路和汽车运输等贮运设施,以及生活居住区等配套工程。人口近10万。主要生产涤纶、维纶、腈纶、塑料等化纤、化工产品,为中国重要化工生产基地。

    (陆心贤)

    金县见金州区。

    金秀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辖县,自治区林业重点县之一。位于自治区中部大瑶山上。面积2513平方公里。人口13.94万。县府驻金秀镇。原名大瑶山瑶族自治区,1952年成立。1955年改称大瑶山瑶族自治县。1965年改现名。1984年又将鹿寨、象州2县部分地区划归自治县管辖。县境地势高耸,以海拔1200~1500米的中山为主。中部圣堂山1979米,为县境最高峰。气候为亚热带山地气候,年降水量1774毫米,是广西多雨中心之一,其东南迎风坡降水特丰,罗秀的年雨量竟达2753毫米。大瑶山为桂中一带河流发源地。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及其庞大的山体,对广西中部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全县森林面积8.53万余公顷,是广西十大片水源林之一。森林覆盖率39.6%。山区盛产肉桂、香菇、竹笋、茴香、茶叶、生姜、茨米、苓香等。其中苓香(灵香草)为高级香料,又可作止痛及驱虫之用。动物资源丰富,多珍稀品种,如中国独有的瑶山鳄蜥,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还有大鲵、白鹇等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山区亦为候鸟聚集地。

    (陈德高)

    金寨县安徽省六安地区辖县,省林木及林产品主要基地县,中国农村小水电重点县。位于省境西部,邻接湖北、河南两省。面积3814平方公里,人口60.52万。县府驻梅山镇。1932年设立煌县,1947年改现名。县境位于大别山区北侧,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峰天堂寨海拔达1729米。境内山岭纵横,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县林业用地约占74%。盛产松、杉、栎、竹等林木,总蓄积量达300万立方米。南部马鬃岭林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保存较好,多珍贵树种,已划为马鬃岭自然保护区。土特产有木耳、银耳、松香、生漆、蘑菇、草菇等,并产茶叶和蚕茧。水力资源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来除兴建梅山、响洪甸两座水库及水电站外,还建成百余座小型水电站。县境是中国革命根据地之一,全县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和授予少将以上军衔人多,有将军县之称。主要革命纪念地有1929年立夏节起义旧址,1934年鄂豫皖省委会议旧址等十余处。

    (朱孟春)

    金州区辽宁省大连市辖区。中国主要苹果产区,素称“苹果之乡”。原为大连市属县。位于辽东半岛南部,金州地峡分隔金州湾和大连湾,最窄处不到5公里,扼大连咽喉。面积1412平方公里,人口58.2万。战国时属燕国辽东郡,汉设沓氏县,辽设苏州,金改化成县,金贞祐四年(1216)改金州,元设府,明设卫,清设厅,1913年改金县。1987年并入大连市,成立金州区。区境为丘陵,地势由中央向两侧降低,大黑山(664米)、小黑山(648米)贯穿南北。气候受海洋影响,年均温10.3c,1月均温-5c,最低-19c;7月23.7c。年降水量599毫米,集中夏季,无霜期182天。土壤以棕壤为主。盛产苹果,三十里堡所产苹果驰名中外。海岸线曲折绵长,水产资源丰富,有鱼、海带、海参、对虾、扇贝等海产品。工业有采矿、制盐、机械、建材、化肥和纺织、酿酒等部门。铁路有哈大干线及金城(子坦)支线纵横贯穿。公路有12条干线,港口有鲇鱼湾油港。区内有大连市经济开发区。境内大黑山有响水寺、观音阁,大黑山山城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李家乡有绵延4公里、被誉为“海上石林”的滩涂海蚀礁林。

    (熊树梅)

    津市市湖南省北部工商业城市。素有“九澧门户”之称,是澧水流域物资集散地和棉花市场。位于澧水河口段。面积550平方公里,人口23.75万;其中城区面积14.43平方公里。津市原名三州驿,元末明初南来北往的农夫、渔翁多聚于此,渡津问市,“津市”由此得名。明清之际仍为洲渚渔村,曾设津渡,旋名津市铺。由于地处澧阳平原东端,扼澧水注入洞庭湖西北尾闾的咽喉,又当湘鄂交往要冲,随商旅繁盛而渐发展。1922年与1937年,曾将澧县东一区先后更名津市市区和津市镇。1949年从澧县析置市,1952年撤。1953年一度改为省辖市。1963年撤市并入澧县为镇。1979年12月复为县级市。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津市历来以滨湖地区丰富资源为基础,形成以纺织、食品、化工、造纸和金属制品等部门为主的工商业城市。陆上有4条主要公路干线贯连,内河可四季通航,水陆交通便利。

    (邓美成)

    锦西市辽宁省工业较发达城市,省辖市。位于辽东湾西北、锦州市西南辽西走廊中段狭窄地段,战略位置重要。辖3区和绥中、建昌2县。面积1.0342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5万;其中市区面积2269平方公里,人口81.87万。战国时属燕国辽西郡,三国以后属昌黎郡。辽、金以后属锦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析锦县西部为锦西抚民厅。1913年改设锦西县。1985年改为县级市,属锦州市管辖。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1989年改为地级市。市境大部为海拔600米以下低山丘陵,西北部为松岭,东南部为海拔50米以下滨海平原。有些丘陵突出海中构成海湾和半岛,如锦州湾和连山湾之间的葫芦岛港。女儿河自西向东流贯全境。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山区盛产水果、沿海多水产。矿产有钼、铅、锌、锰、煤、耐火粘土、重晶石等。工业以钼矿开采和冶炼规模最大,石油加工、化工、采煤和造船工业也较发达。交通便利,京沈线铁路纵贯市内,并有支线联系杨家杖子钼矿和葫芦岛港。市境东北有锦(州)南(票)铁路和魏塔线铁路穿过。公路以京哈线为主干。市北砂锅屯龙山石塔建于金泰和六年(1206),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区附近有纪念辽沈战役的塔山英雄纪念碑。

    (熊树梅)

    锦州市辽宁交通军事重镇,辽西最大工业城市,省辖市。位于辽西走廊东端。辖3区及黑山、锦县、义县3县和北镇满族自治县。面积5574平方公里,人口290.29万;其中市区804平方公里,人口70.82万。锦州在春秋战国时属燕地,秦属辽西郡,汉称陡河,唐属营州,辽置锦州,明改广宁中屯卫,清设锦州府。1937年设锦州市,1948年为辽西省省会,1954年起为辽宁省辖市。

    市境北倚松岭山地,南临辽东湾,是通往辽西走廊进入山海关的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一些重要战役,如明末宁锦之战、松山之战,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都发生在锦州及附近。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9c,1月均温-8.8c,7月24.3c。年降水量573毫米,无霜期170天。小凌河流经城南,注入渤海。锦州原为以制革、榨油等手工业为主的城市。20世纪30年代后石油炼制、纺织、面粉、卷烟等工业逐渐发展。50年代以来,工业增长较快,现已发展为综合性工业城市。石油加工业原以阜新等地的煤为原料,现已改炼原油。电力工业增长迅速,已建成“元(宝山)、锦、辽、海”50万伏输送变电工程。

    锦州市是联结山海关内外的交通枢纽。铁路有京沈、锦承、魏(杖子)塔(山)等干、支线。公路有京沈、锦赤(峰)、锦阜(新)等线。市境南部的葫芦岛是东北地区西部重要海港,水深不冻,有铁路通锦西。位于渤海湾的锦州港已正式通航。锦州机场也于1991年3月建成。

    京沈铁路将锦州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是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工业主要分布市区东南和西部,东南部有纺织、印染、陶瓷、矿山机械、合成纤维等工业,西部有机械、制药、食品等工业。石油和电子工业多在市区西北部。郊区以种植蔬菜为主,并有种畜场、奶牛场等,南郊有果园,生产梨、苹果等。市内有锦州医学院、锦州工学院、锦州师范学院等大专院校。建有辽沈战役纪念馆和烈士纪念碑。中国第1座全景画馆——攻克锦州全景画馆已于1989年底正式开放。古迹有锦州塔、广济寺和文庙等。市南近海的大笔架山是著名风景旅游地。

    (张耀光)

    晋城市山西省新兴工业城市,省辖市。位于省境东南部,南倚太行山与河南省相接,太焦铁路通过。辖2区及沁水、阳城、高平、陵川4县。面积9490平方公里,人口191.94万;其中市区面积2170平方公里,人口65.57万。汉置高都县,隋改为丹川县,五代后唐名晋城县。清改称凤台县。1914年复名晋城县。1983年改县为市,1985年改为地级市。工业较发达,炼铁历史千余年。矿产资源有煤、铁、硫磺、铝、锰、石膏等。现有采煤、钢铁、机械、电力、建材、化工、纺织、制革、玻璃、陶瓷、食品等工业部门。农作物中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棉花、花生、芝麻种植较广。巴公以大葱著称。晋城山楂是省内外名产,陈沟所产尤佳。市境东南寺南庄的青莲寺是国内著名的净土宗道场,有大佛殿、藏经阁、石塔、碑碣等文物。东北府城的玉皇庙有二十八宿塑像。西门外沙河上的景德桥,全部石砌。太行关又称天井关,向为晋、豫两省的交通要冲。

    (萧树文)

    晋祠见太原市。

    晋江福建南部主要河流。上游有东、西两溪,西溪为干流。发源于戴云山脉,干流长182公里。两溪汇于南安双溪口,至晋江县入海,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84立方米/秒,流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都较大。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高达0.384千克/立方米,是全省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中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晋江和泉州港的泥沙淤积并不太严重;自明清以来,流域内人口激剧增加,森林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晋江泥沙增加,河床淤高,泉州港不断淤浅。与此同时,晋江平原也有了相应的扩展。1984年漳、泉、厦三角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为了发挥晋江和九龙江的功能,在开发利用晋江、九龙江水资源的同时,计划对两江进行综合的整治。流域内煤、铁、高岭土等矿产资源较丰富。晋江中上游比降大,富水能,发展中小型水电站条件优越。下游泉州平原农业生产发达。人文荟萃,泉州市是中国文化名城之一。

    (赵昭昞)

    晋江县福建省泉州市辖县。著名侨乡。位于省境东南沿海、普江下游。面积642平方公里,人口107.4万,其中归侨和侨眷约20万人。唐置县。1951年城区成立泉州市,县府迁驻青阳镇。县境三面临海,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地形以台地、平原为主。北部为泉州平原的一部分,西部为带状分布的丘陵,南部为低丘和红土台地,东部滨海一带有一连串湖泊。海岸较平直,有较宽阔的沙滩。沿海有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等海湾,淤积现象较为严重。属南亚热带气候,夏秋之交多台风侵袭。晋江流经东北县境入海,支流九十九溪和双沟有灌溉之利。农业产值居于全省前列。粮食作物以甘薯、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黄麻、龙舌兰等,其中花生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14%。水果以龙眼为大宗,占全省总产量的16%。渔业生产除海洋捕捞外,还发展了江瑶贝、蛏、牡蛎及紫菜、海带等养殖业。工业以食品占最大比重。手工业以磁灶陶瓷为著名。传统工艺品有通草画、珠绣拖鞋、竹编、锡器、福绣等,驰名国内外。境内多名胜古迹。横跨晋江与南安二县交界海湾的安平桥,俗称五里西桥,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寺千手佛为隋、唐雕刻。宝盖山顶宋建万寿塔,又名姑嫂塔,是闽南胜景之一。县境深沪湾海底发现古森林遗址。

    (赵昭昞)

    京杭运河世界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历史沿革京杭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1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2第2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3第3期运河。主要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元至元十八年(1281)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阴)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沿线地理概况京杭运河自北而南流经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精华荟萃之地。

    现状特征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

    1通惠运河。历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2北运河。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3南运河。又名御河,长414公里。四女寺至临清267267段称卫运河,长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米,建有四女寺、祝官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岳城水库蓄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4鲁北运河。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5鲁南运河。国那里至梁山段称东平湖湖西航道,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6中运河。二级坝至大王庙段原来是走韩庄、台儿庄一线。1958年在江苏省境内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经徐州市北郊通过,至大王庙与中运河汇合。大王庙至淮阴段仍循原来河道南下,长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经近年分段拓宽,航道一般底宽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吨级以上拖带船队。是为徐州煤炭南运主要线路。7里运河。全长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近年屡经整治,航道底宽一般达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吨级拖带船队。年运货量1500万吨左右。8江南运河。自长江南岸谏壁口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条航线,即东、中、西线,如以东线计算,全长323.8公里,大部分底宽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达1600余万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构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以京杭运河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通的水运网。

    (刘胤汉阴治农)

    泾河渭河第1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源县境,流经平凉、彬县,于陕西高陵县南入渭河,全长455公里,河出崆峒峡至彬县早饭头长209公里,河谷较宽,其中平凉—泾川间右岸滩地平坦,为泾河最大的川区。早饭头—张家山间河流穿行于峡谷中,坡陡流急,水力较丰。张家山以下,两岸为黄土阶地,属关中盆地。流域面积4.5421万平方公里,黄土塬区占42%;黄土丘陵区占49%;山区占4%;黄土阶地区占5%。泾河张家山站年径流量21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8亿吨,是渭河来沙量最多的支流。水系呈树枝状,右岸来自六盘山、干山的汭河、黑河等支流含沙量较小;左岸来自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区的洪河、蒲河、马莲河等支流含沙量大,如马莲河来水只占泾河的20%,来沙量却占50%。泾河下游是中国水利开发最早的地区。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凿泾水,兴建著名的郑国渠。唐以后失修。1930年修建现代泾惠渠。1949年后又加整修扩建,灌溉面积达9万公顷。截至1982年流域内已建成巴家咀等大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6.3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万多公顷,装机容量3500千瓦。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立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在南小河沟进行流域综合治理,为流域水土保持起着典范作用。流域内彬县大佛寺石窟是重要的文化遗存。崆峒山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李健超)

    泾县安徽省宣城地区辖县,竹木茶桑主产区和宣纸之乡。位于省境东南部。面积2059平方公里,人口35.6万。县府驻城关镇。汉置泾县,因境内青弋江古称泾水而得名。县境山岭起伏,为黄山余脉,最高峰黄山海拔1175米。青弋江从西南向东北斜贯县境中部,两岸形成较开阔的河谷低地,为主要农业区,生产稻、麦、油菜籽、茶叶、蚕茧等。林产以毛竹和松、杉、檫、青檀为主。毛竹产量居全省前列,并有珍贵树种红楝子、相思子、银杏等。已在县境东南部的汀溪乡和苏红乡建立红楝子母树林自然保护区。传统工艺品以宣纸、宣笔最著名。青弋江水源充足,1958年以来建有陈村、纪村两水电站和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全省最大的太平湖水电站装机容量15万干瓦。县境是革命老区。云岭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军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挺铜像现已落成;茂林地区则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县境有唐宋佛教建筑宝胜寺及宋建崇宁塔、唐诗人李白与汪伦游吟的桃花潭等名胜古迹。

    (朱孟春)

    荆江长江从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的420公里河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故又称荆江。荆江迂回东流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上荆江与下荆江两段。上荆江长180公里,以弯曲性和周期性展宽为特征,河床曲折率为1.7左右,属一般性弯曲型河道。河道中心滩与江心洲众多,全河18个江心洲中,有16个分布在上荆江。上荆江还具分汊型河床特色。下荆江长240公里,两端直距仅80公里,河床曲折率约为3,以自然截弯取直为特征,仅百年来就发生自然截弯十余次(最近发生的是1972年石首县六合垸自然截弯),属典型蜿蜒型河道,有“九曲回肠”之称。下荆江两岸牛轭湖星罗棋布,如尺八口、月亮湖、沙滩子、大公湖、西湖等。其中尺八口牛轭湖长达21公里,宽1公里,1910年自然截弯前河曲颈仅半公里,截弯后上下口门淤塞成湖。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洪水约有一半来自宜昌以上。19世纪以来,从宜昌下来的洪水超过6万立方米/秒的就达22次,1870年曾出现10.5万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而荆江河槽加上分流到洞庭湖的水流在内,仅能安全通过5~6万立方米/秒,洪水来量与河槽泄量不相适应,多次酿成洪灾。又因长江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在平缓、弯曲的荆江沉积,使河床淤高,水流渲泄不畅,加剧了洪水威胁。明嘉靖年间北岸荆江大堤联成整体,以后堤身不断加高,成为规模宏大的荆江大堤,保障了江汉平原的安全。但目前有的堤顶已高出地面12~16米,形成水高田低的危险局面。由于明以来推行“舍南救北”的治水方针,荆江洪水向南分流,南岸地面逐年淤高,现已高出北岸地面5~7米,更威胁北岸荆江大堤。荆江南岸原有4口分泄长江洪水入洞庭湖,对减轻荆江防洪压力有重要作用。现调弦口已于1958年堵死,其余3口由于泥沙淤积,分流量也不断减少,加之围湖造田,使荆江分泄洪水的能力日趋减小。50年代始对荆江进行整治。1952年在南岸公安县境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包括54孔进洪闸、32孔节制闸及可蓄纳50多亿立方米洪水的分洪区,并整修加固荆江大堤。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未有的大洪水时,荆江分洪工程3次开闸分洪,削减了荆江洪峰,降低了沙市洪水位近1米,保住了荆江大堤。1967年和1969年又先后对中洲子和上车湾实施截弯取直,扩大了荆江泄洪量,降低了洪水位,加上六合垸自然截弯,共缩短荆江航运里程78公里,同时改善了两岸农田的防洪排涝条件。1975年以来,又加固了荆江大堤的险恶堤段,使荆江大堤抗御洪水的能力有所增强。

    (景才瑞石铭鼎)

    荆江分洪工程见荆江。

    荆门市湖北省石油加工工业城市和商品粮基地,省辖市。位于省境中部汉江西岸。辖2区。面积4412平方公里,人口103.91万;其中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1.3万。原为荆门县城,1970年焦枝铁路通车经此,先后兴建热电、炼油、水泥、电器、机械等大中企业,市区规模迅速扩大,1979年以原荆门县城关镇置荆门市,1983年将荆门县划入。市区位于谷地中,有南北向的荆山余脉两列,分峙东西,相距约2公里。除东部汉江沿岸和南部湖区属江汉平原外,均属岗丘地带,呈岗垄相间地貌。工业以石油加工与电力工业为主,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3。荆门热电厂是构成华中电网的主体火电站,荆门炼油厂是全省最大炼油企业;此外,建有全省最大碾米企业。市境建有大中型水库数十座,蓄水量居全省之冠,著名漳河水库即坐落于此;市郊农业主产稻、麦,原为全国五大商品粮县之一,生猪存栏数居省内前列。市境东山有隋开皇十三年(593)所建古塔,又名宝塔山。市西象山较东山稍低,山麓有蒙、龙、惠、顺四泉,为游览胜地,有龙泉书院、陆夫子祠、讲经台等名胜古迹。市辖沙洋镇,位汉江西岸,人口4.3万,1960年曾置市,是江汉平原著名大镇。现为沙洋农场驻地。是汉江航线重要港口。

    (刘盛佳)

    荆山湖北省名山。盘亘省境西北部,呈北西—南东走向。北始房县青峰镇大断层,南止荆门—当阳一线,长约150公里;西至远安沮水地堑,东到荆门—南漳一线,宽约20~30公里。面积约3100平方公里。因古代满山生长荆条(灌木),故名。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由石灰岩组成,属燕山隆起褶皱带,是强烈上升的新构造运动区。这一地区适处几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触带上,北、南段均为强烈褶皱和复杂断层地区,但北段褶皱紧密,多逆掩断层;南段褶皱稍缓,以块状断层为主。地貌上,西北部山高谷深,巍峨陡峭,沟壑纵横;东南部山低谷浅,坡度略缓,稍加开阔,但均为喀斯特式中、低山地。山岭多呈狭长形,山顶大致等高。喀斯特漏斗(溶斗)、溶蚀洼地均发育于山顶面上,属山原期喀斯特形态。其高度由西北向东南略减,海拔一般为1200~1800米,主峰聚龙山1852米,最高点望佛山1946米。长江支流沮、漳河源于山南,汉江支流蛮河源于山北。山区气候温湿,年降水量900多毫米。森林覆盖率约50%,以松、杉、栎树种为主。主要特产有黑、白木耳、茶叶、桑蚕,并有天麻、丹皮、杜仲、桔梗等药材及獐、鹿、野猪等动物。河谷平原耕地种稻,坡地种玉米、薯类。山上建有茶场、林场、药材场等。矿藏有磷、煤、铁等。磷矿已开发利用作肥料。名胜古迹有抱璞岩、白马洞、响水洞等。其中抱璞岩传为春秋时代卞和得玉处。

    (景才瑞)

    井冈山见井冈山市。

    井冈山市江西省吉安地区辖市,中国革命纪念地。位于江西省西部井冈山中心。269269面积661平方公里,人口5.32万;其中市区人口约1万。全境原分属永新、遂川2县,1959年设置省辖管理区,1981年改置县,1985年改为井冈山市,市府驻茨坪。

    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外环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内部岭谷夹峙,盆地相间。除西北、西南山岭海拔较高外,余多为500米左右的浑圆低山、丘陵,多幽深峡谷和险要隘口。著名的有黄洋界、双马石、八面山、朱砂冲和桐木岭五大哨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故井冈山有“中国革命摇篮”和“天下第一山”之称。

    井冈山位于万洋山北端,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约为5.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活立木蓄积量达403万立方米。山区具有典型的、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森林中有3500种高等植物和银杏、金钱松、鹅掌楸、红豆杉、白豆杉、倒挂金钟、天目紫荆等珍贵树种,以及白鹇、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短尾猴、华南虎、云豹、金钱豹等多种珍稀动物,已建为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市境农产以稻米、油菜籽、豆类、茶叶、油茶籽为主。工业则有电力、农机、水泥、造纸、制药、酿酒、制茶、木材加工和竹工艺品等部门。重要矿产有铁、钨等。交通有环山公路和通往泰和、吉安、遂川、宁冈等地公路干线。茨坪原为山涧盆地小山村,现已建为初具规模的山城。市内有宾馆、大厦、体育馆、科技大楼、文化活动中心和百货大楼等。

    市内革命纪念地主要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墓、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碑林及毛泽东旧居等。风景名胜有龙飞洞(石灰岩溶洞)、五龙潭瀑布、仙人桥瀑布、猴子山瀑布、五大哨口及南山、挹翠湖等。

    (易宜曲)

    景德镇市著名“瓷都”,历史名城。江西省工业城市,省辖市。位于赣东北昌江上游,皖赣铁路线上。辖2区及乐乎、浮梁2县。面积5248平方公里,人口131.43万,其中市区面积408平方公里,人口35.77万。东晋设东平镇。唐武德年间改为新平。别称陶阳镇。宋景德元年(1004)改称景德镇。1949年由浮梁县析置,1953年改设省辖市,1960年将浮梁县并入。1988年将市辖2区划出,复设浮梁县。

    市境丘陵起伏,拥有丰富瓷土,尤以质地优良的东港高岭瓷土素负盛名,故又名高岭土。并产釉果、煤、铁、金、石灰石及耐火材料。昌江及其支流水量丰富,舟筏可顺江而下,经鄱阳湖入长江,运输条件优越。

    景德镇制陶业始于汉代。唐、宋时景德镇陶瓷进入勃兴发展时期,宋景德年间以“景德窑”而著称。自南宋至元代,中原战事频繁,瓷工南迁,南北瓷工荟萃,景德镇制瓷工艺日臻精湛,渐成为中国瓷都。明、清时景德镇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居中国制瓷业中心地位,与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和河南朱仙镇齐名,合称中国四大名镇。1840年鸦片战争后,制瓷业日趋衰落。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制瓷业才又获发展,传统名瓷如金星绿、匀红、霁红等得到了恢复。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并初步形成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全市有大中型瓷器厂20座。除生产日用瓷及工艺美术瓷外,还生产电瓷、建筑瓷、特种耐酸瓷、耐热瓷等工业用瓷。年生产瓷器约占全国20%,品种达千余种,产品远销世界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他工业有电子、机械、电力、建材、航空、轻工等。

    市境有陶瓷研究所、陶瓷学院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保存及陈列中国历史陶瓷珍品,并有包括五代和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窑址、古窑作坊等古陶瓷文化遗存。

    (马巨贤)

    景宁畲族自治县浙江省丽水地区辖县。浙江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位于省境南部。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人口16.2万,其中畲族1.6万。县府驻鹤溪镇。明景泰三年(1452)析青田县柔远、沐鹤2乡置景宁县,后几经撤销,1984年设自治县。县境位于浙南山地,海拔千米左右。北部溪沟发育,有小块河谷平原分布。山林特产以木材、毛竹、山苍子为主。惠民寺一带所产的高山云雾茶素负盛名。公路通云和、文成等地。县南有雪花漈等胜景。

    (臧威霆)

    景县河北省衡水地区辖县。河北四大古迹之一的景州塔所在地。位于省境东南部,石德铁路从县境南部通过。面积1183平方公里,人口44.6万。县府驻景州镇。景县汉为脩县、广川县、脩市县地,隋唐为蓨县、安陵县,元为景州治,明省县入景州,1913年改为景县。县境位于黑龙港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4~23米。中部低洼易涝,多洼淀。气候温和,年均温12c,年降水量550毫米,光热资源充足。随排河的开挖和发展井灌,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和棉花,20世纪80年代以来棉田不断扩大,单产提高。工业有食品、建材和农机制造等部门。景州塔原名舍利塔,建于宋代,呈八面棱锥体,13层,高63.85米,顶有塔刹,内有梯形阶道,可至塔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境有北齐时期的封氏墓群,占地约13.3公顷,墓冢15座。另有高氏墓群和周亚夫墓。

    (邓绶林唐学曾)

    靖宇县吉林省浑江市辖县,吉林参茸重要产地。位于省境东南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区。面积3094.4平方公里,人口13.32万。县府驻靖宇镇。原名濛江县。1946年为纪念东北民主抗日联军总司令、民族英雄杨靖宇殉难而改今名。县境为龙岗山脉盘结,地势高耸,平均海拔700米。最高峰老秃顶子山1313米。松花江流经县境,水力资源较丰。沿江为主要农业区。年均温仅2.4c,1月均温-23c,7月21c,年降水量800~900毫米,多雾。是吉林省低温区之一。县境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盛产红松、鱼鳞松、臭松、黄花松和水曲柳、胡桃楸等。土特产和名贵药材有山参、园参、党参、天麻、虎骨、鹿茸、熊胆和中国林蛙等。公路交通较方便,并有森林铁路纵横县内。县城南靖宇乡三道崴子为杨靖宇殉国地。建有靖宇纪念塔。

    (王兆明)

    镜泊湖中国最大的典型熔岩堰塞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旅游、避暑和疗养胜地。曾称忽汗海和毕尔腾湖。位于牡丹江上游张广才岭与老爷岭群山中,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城西南。湖区周围有火山群、熔岩台地等。湖面南北长45公里,东西最宽处仅6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湖深南部仅几米,北部一般可达40~50米,鹿圈脖附近最深达62米。湖面平均海拔350米。镜泊湖为新生代第三纪中期所形成的断陷谷地。第四纪晚期,湖盆北部发生断裂,断块陷落部分奠定了今日湖盆基础。同时在今镜泊湖电站大坝附近和沿石头甸子河断裂谷又有玄武岩溢出,熔岩流与来自西北部火山群喷发物和熔岩汇集,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一道玄武岩堰塞堤,堵塞了牡丹江及其支流,形成镜泊湖。湖域有由离堆山及山岬形成的小岛,如大孤山、白石磖子、小孤山、城墙磖子、珍珠门、道士山和老鸹磖子等。湖北端湖水从熔岩堤坝上下跌,形成25米高,40米宽的吊水楼瀑布;瀑布下的深潭达数十米,与镜泊湖合为镜泊湖风景区。镜泊湖以产鲫鱼驰名全国,特称“湖鲫”。在镜泊湖发电厂西北50公里处的大干泡附近有6座火山锥所组成的火山群。火山锥海拔750~1000米。在沙兰乡境内有火山口森林,通称地下森林,产有红松、紫椴、黄菠萝等林木及马鹿、青羊等珍贵动物,具有罕见的自然奇观。(参见彩图插页第27页)

    (田永圻)

    九宫山湖北省名山、道教圣地、著名风景区和旅游地。位于省境东南通山县南部,处鄂、赣边界湖北一侧,属幕阜山脉中段。为新华夏构造体系隆起带的组成部分,燕山运动褶皱成山,北东—南西走向,主要由花岗岩构成。主峰海拔1543米,山体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4条山溪将山顶呈掌状分割成5个山头,凤凰岭居中。森林面积40平方公里,1/3为楠竹林。有马头狼、石耳、龙须草、灵芝、猕猴桃等野生动植物和—山三洞三峰六石十崖等天然胜迹。山巅龙潭湖侧有灵泉;喷雪崖为瀑布,下注70余米;还有温泉。南北朝时依山建宫殿9座。宋道士张道清在此建道院,宋敕封“钦天端庆宫”;元、明、清又多次受敕封,至清代乾嘉时期达于鼎盛,成为中国五大道场之一。1949年后,在此沿山溪建梯级水电站,并建有疗养与游览设施,为旅游、避暑地。西麓牛迹岭有李自成墓,建有“闯王陵”园和李自成纪念馆等。

    (刘盛佳)

    九华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全国著名游览避暑胜地。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唐天宝年间改名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位于安徽省皖南山区北部青阳县境内,面积百余平方公里。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山势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莲华、天柱、十王等9峰最为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为九华山最高点。境内主要胜景有九子泉声、五溪山色、莲峰云海、平岗积雪、天台晓日、舒潭印月、闵园竹海、凤凰古松等数十处。名刹古寺林立,与自然风景巧妙结合。素有“莲花佛国”之称。寺庙始建于东晋,明清鼎盛时佛寺曾达三四百座,现存78座。著名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肉身宝殿、上禅堂、慧居寺、古拜经台、天台寺等,珍藏古代梵文贝叶经、藏经、佛经、血经、字画及皇赐金印、玉玺、圣谕等文物千余件;百岁宫内还供有明万历年间僧人无瑕禅师真身佛像一尊。九华山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旅游区。土特产以九华毛峰茶、竹木器具、折扇和石雕工艺品著名。总长7公里的九闵公路(九华山至中闵园凤凰松)已建成通车。

    (朱孟春)

    九江市江西省辖市,重要运输口岸,北部门户和工业、旅游中心。位于长江南岸,庐山山北。辖2区及九江、彭泽、湖口、都昌、星子、永修、德安、武宁、修水9县。面积1.8823万平方公里,人口405.23万;其中市区面积699平方公里,人口42.38万。

    九江秦属九江郡,汉为柴桑、浔阳两县地。晋置江州,隋改九江郡。唐复江州,宋因之。明、清均为九江府治。自南唐以后至明、清,县治德化,1913年改为九江县。1917年设市,1980年改为省辖市。历史上曾与无锡、芜湖、长沙被誉为中国四大米市;又与福州、武汉同称三大茶市。清咸丰年间即为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

    市境地势由西北略向东南倾斜,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亦为夏季炎热中心之一。年降水量1500毫米。市郊农业丰盛。市区至湖口的长江水面素以鱼苗捕捞业著称。20世纪50年代前,九江以商业为主,工业仅有火力发电、纺纱、火柴、面粉、碾米等小厂和手工作坊;50年代以来,已建有棉纺、炼油、机械、建材、电力、化工、陶瓷、制茶、食品、造船等工业部门。重要矿产有金、铜、锡、钨等。香炉山有特大白钨新型矿床,并有金、银、铜多种金属伴生。九江向为赣北物资集散地,长江中游水陆交通中心,又是江西出入长江的门户,进出著名旅游避暑胜地庐山的必经之地,交通方便。以南浔铁路与浙赣线交汇。沙河至湖北省大冶间的大沙铁路已建成。建设中的京(北京)九(九龙)铁路经此,九江长江大桥竣工后,铁路、公路可直通湖北、安徽。九江港以长江与川、鄂、湘、皖、苏、沪联系,小轮经湖口入鄱阳湖与鄱阳湖水系各河联系。1980年开放为对外贸易港。28公里港区有客货运码头17座,设计能力为年吞吐量60万吨。

    除著名的庐山外,有石鹿洞书院、琵琶亭、岳母墓等名胜古迹。新建高21米的浔阳楼已竣工开放。市属湖口县境内的石钟山、彭泽县西南大面积喀斯特洞穴、九江县大型喀斯特地貌,均属旅游胜地。德安县共产主义青年团垦殖场农、工、林、渔、牧综合经营,有“共青城”之称。此外,在庐山山麓建有九江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

    (马巨贤)

    九连山东江、北江、赣江的分水岭。位于广东省北部、粤赣边境,从东北向西南,斜贯连平、和平、翁源、新丰等县。山地海拔800米以上,最高峰为连平县北部的黄牛石顶,海拔1430米。九连山为复背斜,山岭起伏连绵,山间夹有广大的丘陵和宽谷,成平行岭谷状山脉。基岩主要由花岗岩和砂页岩组成,山体浑圆,风化较深,土层厚度多达1米以上。土壤为红壤和山地黄壤,宜于发展林业。山丘间河谷发育,多峡谷地形。沿河谷地与山间大小盆地是主要耕作区。

    九连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因东南面有高大的莲花山山脉阻挡,故其受海洋季风影响远较广东沿海地区为弱。年均温19~20c,冬季偏冷,1月均温约9~11c。极端低温常出现-6~-2c。冬天霜重,或有飘雪凝冰,山顶时有积雪。甘薯不能冬种,热带水果不能越冬。山地多云雾,日照少。山间盆地和宽谷普遍种植双季稻,但山坑阴影田和冷底田一般只种中稻。冬季多休闲田。年降水量1400~1600毫米。春雨较多,几与夏雨相等。秋后雨量减少,而秋季农耕需水较多,故常有秋旱发生。

    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破坏后,普遍由马尾松、杉和红椽等针阔叶混交林所代替。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为山顶矮林,组成树种以厚皮香、栎属和杜鹃花属为主。九连山森林资源丰富,山地草坡广阔。松、杉、竹及杂木等用材林,油茶、油桐、茶等经济林均适合发展。山丘草山草坡具备发展养畜业的优越条件。

    (魏清泉)

    九岭山江西省西北部山地。位于赣西北的修水与锦江之间。西段伸入湖南浏阳河上游,是江西境内隆起最早的复背斜山地,呈东东北—西西南走向。主要由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山脉分南、北两支。北支蜿蜒于铜鼓、修水、武宁与靖安、奉新之间,地势较高,有丰富的竹木资源;南支自宜丰经高安、奉新边境延续到安义,其余脉东延入新建和南昌市湾里区,称西山,为南昌市附近平原边缘的屏障。九岭山主峰九岭尖位于武宁、靖安边界上,海拔1794米。山区森林茂密,地形险峻,主要矿产有钨、锑等。

    (易宜曲)

    九龙江福建第2大河。发源于龙岩市王母山西南麓孟头村,干支流流经龙岩、漳平、南靖等13县、市,河长258公里,流域面积1.47万平方公里。九龙江分北、西两溪,北溪为主流。北溪有两源,即雁石溪和万安溪,以雁石溪为正源。北溪沿途纳新桥溪、温水溪、龙津溪等支流,在福河附近与西溪汇流入海,流域面积占全流域的60%。西溪上游有两源,即芗溪和船场溪,以船场溪为正源,两溪在郑店汇合,流经漳州平原,流域面积约占全流域的40%。水系呈树枝状,北溪上游则呈明显的格状。北溪年均流量为252立方米/秒;西溪为116立方米/秒,流量变率大于北溪。20世纪50年代中期,九龙江含沙量不大,至70年代增加了1倍多,北溪为0.24千克/立方米,西溪为0.22千克/立方米,以致河床不断淤高,口外沙洲不断增长,航运价值明显降低。九龙江流域资源丰富。上游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中上游和深入山区的许多支流均具一定落差,水量丰富,发展中小水电条件优越;雁石溪上游建有黄岗水库。下游漳州平原是福建省的稻米、水果之乡。

    (赵昭昞)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中国亚热带森林珍贵植物保护区。位于浙、闽、赣3省毗邻地区,浙江省遂昌县境西南部。九龙山是武夷山系仙霞岭的一支,为钱塘江水系乌溪江主要水源地之一,主峰大九龙海拔1724米。天然植被完整,属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保持较稳定和平衡的类型。1983年建立自然保护区。植被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覆盖面积大,种类多。有多种孑遗植物和稀有珍贵树种,如钟萼木、白豆杉、长序榆、连香树、香果树、长叶榧、福建柏等。动物有猕猴、金猫、角怪等。

    (俞康宰)

    九万大山贵州高原边缘山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跨融水、罗城、环江3县,并延伸到贵州省南境。一般指融江与龙江之间的所有山地。最高峰元宝山海拔2081米,为广西第3高峰。狭义的九万大山则以海拔1938米的摩天岭为其主峰。山体由在广西出露最古老的、强烈变质的前震旦纪变质岩和花岗片麻岩组成,经长期侵蚀,已准平原化,后断裂上升,受河流切割,形成地势高峻、谷狭坡陡地形。山区是北东向与北西向二组构造线交错地区,构造复杂,以北西向为主。山地资源丰富,林木茂密、水力丰富,有色金属蕴藏量大,尤以杉木、药材著名,是广西十大水源林区和主要竹木生产基地之一。九万大山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千米以下为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00~1500米为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1500米以上是高山针阔混交林。多珍禽异兽。1977年在元宝山发现200多株冷杉属新种——广西冷杉,是第四纪冰川的孑遗植物,有重要科研价值。

    (秦权人)

    九嶷山湖南省南部山地。“斑竹”产区。有灰岩发育的峰丛石山景观。山体盘亘于湖南省宁远县境以南,有舜源、娥皇、女英等九峰嶙峋耸秀。峰丛山体方圆约56.6平方公里,岭脊参差,海拔约500~800米,年均温约15c,年降水量1600毫米,常有云雾缭绕。盛长林木,特别是湖南斑竹、方竹等各种竹类集聚成独特群落。斑竹于碧玉色杆皮上具紫色蝶旋状斑纹,斑斑如泪痕,因此斑竹亦称泪竹或湘妃竹。竹制品具实用、观赏价值。

    (邓美成)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见九寨沟自然风景区。

    九寨沟自然风景区世界罕见的中国著名自然风景区,中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岷山主脉中。主沟长40余公里,支沟6条,因四周分布有荷叶、树正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地僻人稀,山高谷深,海子棋布,瀑布栉比,有“童话世界”之誉。沟内有大小海子108个,湖水晶莹清澈。断崖分布于上下海子之间,每当上海子湖水由断崖滴落流入下海子时,便形成一道道银白色瀑布。最壮观的有树正、诺日朗、珍珠滩瀑布,后者宽140米,高30多米。环绕九寨沟的群山,原始森林茂密。主要树种有岷江冷杉、黄果冷杉,紫果云杉、青杄、麦吊杉、圆柏、华山松、油松等针叶树,阔叶树有红白桦、槭树、辽东栎、椴树、山杨等,共有植物千种以上。林内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梅花鹿、毛冠鹿、雪豹、马鹿、穿山甲及天鹅、鸳鸯、绿尾虹雉等珍禽异兽。1978年已划定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面积约6万公顷,是四川仅次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第二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面还辟有白河自然保护区(见岷山)。

    九寨沟自然风景区还包括南坪县的大录神仙池和毗邻的松潘县黄龙寺仙境两风景点。后者在松潘县城东北35公里的黄龙乡,主要名胜有首尾相距7公里的黄龙前、中、后三寺;黄龙自然保护区有琳琅满目的黄龙溶洞,数以千计的五彩湖及雪山、林海。九寨沟自然风景区除与成都有3条公路相通外,还辟有成都至九寨沟的直升飞机旅游航线。

    (郑霖)

    酒泉市甘肃省酒泉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河西走廊西段托来河与洪水坝河中游联合冲积扇绿洲区,为古代“丝绸之路”孔道与今兰新铁路大站之一。面积3386平方公里,人口29.28万。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在今城址设置酒泉郡治禄福县城。隋置肃州,唐称肃州酒泉郡,治酒泉县。1913年废州改酒泉县。1958年曾设酒泉市。1964年废市恢复酒泉县。1985年改为酒泉市。城区海拔1477米,年均温7.3c,1月均温-9.7c,7月21.8c,冬长夏短,年降水量85毫米,为温带干旱气候。工业有农机、拖拉机和农具修理、电机、汽车修理、磷肥、造纸等厂。利用走廊南山的酒泉玉石所制的“夜光杯”,为珍贵的历史工艺品。城郊多名胜古迹。酒泉古城至今保留城垣与钟鼓楼。城东1公里的酒泉现为泉湖公园。城西南15公里的文殊山,分前、后两山,前山有文殊寺和万佛洞,始建于唐贞观时,洞内有石窟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冯绳武)

    居庸关长城的著名关口。位于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历史上曾有西关、纳款关、蓟门关、军都关、喳喇合攀等名。居庸关处在两旁高山夹峙,长15公里的沟谷中,南有南口,北有八达岭,是北京通向内蒙古高原的主要孔道。古代修筑长城,于此设关,为北京咽喉,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重要。金灭辽,元攻金,皆先取此关。现存关城为明代重修,内有古迹。“居庸叠翠”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旧时南口为一小村。20世纪初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筑成后,迅速成长为京郊工业重镇,有机车车辆修配厂等。八达岭扼居庸关北口,在北京市延庆县内。出居庸关,北往延庆,西去宣化,路由此分,故名八达岭。因居高临下,形势险要,有“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之说。现存明代所筑东、西关门和长城,关门两侧,长城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之上,气势磅礴。墙身砖石结构,平均高7.8米,顶宽5.8米,于上可五马并骑或十列并列。城墙上又有短墙、垛口和敌楼。八达岭长城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附近的青龙桥火车站有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铜像和墓园。

    (尹钧科)

    军都山北京市主要山脉。位于市区以北,昌平、延庆、怀柔县境,处太行山与燕山交接部。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以褶皱、断层构造为主,并有岩浆侵入,花岗岩等岩浆岩和古老变质岩广布。西南—东北走向,重峦叠嶂,主要山峰如黑坨山、凤坨梁等,海拔1500米以上。山名疑源于古代部落桓都,亦作浑都,后演变为军都。又名南口山。温榆河发源其阳,白河横穿其阴。居庸关位其西翼,古北口控其东陲,军事和交通地位重要。山南麓有明“十三陵”。长城蛇行于山脊沟壑,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尤以八达岭、慕田峪等地段保存完好,为世界驰名的游览胜地。明代山上森林仍称茂密,后遭破坏。现南口、十三陵、密云水库(见密云县)周围和延庆县刘斌堡至四海冶一带,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生长良好,为北京市重要植林地区。

    (尹钧科)

    军渡山西省通往陕北的重要渡口,属柳林县,隔河与陕西省吴堡相望。旧名军铺渡。黄河经此向西转成大弯曲,两岸为二叠纪砂岩。架有公路桥。公路干线东连离石、汾阳,西接绥德、延安。

    (萧树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