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古迹景观 辽阳

    辽阳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它是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只是在清朝以后,它的地位才被沈阳取代。

    辽阳位于沈阳南面约六十公里处,辽河平原东缘的山前平原上。太子河从山地中流入平原,形成一个弧形弯曲,环绕着辽阳的东、北、西三面,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太子河古称为大梁水、梁水。现在所知,太子河一名最早出现在辽代的文献中。

    在古代,沿辽何平原的东缘,存在着一系列聚落,呈串珠状南北方向分布。辽阳正是这些聚落间交通的必经之地。另一方面,从辽阳沿太子河谷地向东南,可以到达朝鲜西部沿海平原地区。这里一直就是朝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显然,在古代从中原地区到辽东半岛,经过辽阳的这条路线是最方便的捷径。而且,辽阳位于太子河的出山口处,扼制这条交通线的咽喉。辽阳城就是在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考古发现的大量石器时代遗物表明,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存在着人类聚居的聚落了。辽阳东部的辽东山地,古代森林繁茂,多山林之饶。辽阳西部为辽河下游冲积平原,河湖纵横,多渔泽之利。占据有利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的辽阳古代聚落,后来终于脱颖而出,跃居于周围的其它古代聚落之上。在辽阳发现的有铭文的周代青铜器,不仅表明周朝与这里的关系,而且也表明此时辽阳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了。

    根据文字记载,辽阳的最早名称为襄平。战国时代,北方的大国燕的势力达到辽河以东,设置了辽东郡。辽东郡的郡治,就设在襄平。燕国修筑长城,东到襄平。《史记·匈奴传》中写道:“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距胡。”根据这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得知,燕国将长城修筑到襄平,是为了分隔开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襄平以南,为从事农业的民族,他们是从中原地区迁移来的。襄平以北,为游牧民族,即胡人。辽东郡首府襄平显然具有双重职能,一是对居住在辽东地区的农业居民实行行政管理,一是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监督和防御。

    实际上,早在战国以前,中原地区的农业民族就不断向辽东地区迁移。在周灭商后,殷商的遗民大批迁移到朝鲜半岛,辽阳地区是他们从陆路到朝鲜的必经之地。在迁侈过程中,有的在沿途定居下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近代在辽阳、熊岳、海城等地发现战国时代的货币。根据钱币上的文字,有的出于赵国,有的出于燕国,有的出于齐国。在辽阳的太子河附近,也掘得赵国的货币。这些事实说明,战国时期,不仅燕国的人民大批迁移到辽东地区,其它国家的人民也大批向这里迁移。

    战国时代六雄争夺。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夫遂。秦始皇大怒,派大兵征伐燕国。太子丹逃到大梁水附近,后被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有远见卓识的爱国太子,将大梁水改名为太子河。

    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仍设辽东郡,首府在襄平。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派大将蒙恬筑长城,东到辽东。

    两汉时期,仍沿袭这一建置。在今辽阳火车站附近,曾发现汉代瓦当以及大量汉代陶器,在辽阳附近地区,曾发现汉魏时代的墓群,表明这一时期的襄平仍位于现在的辽阳。

    东汉末年以后,统治辽阳的政权象走马灯似的不断更迭。先是公孙度于东汉末年割据辽东,自立为辽东侯,称平州牧,仍以襄平为首府。到他的孙子公孙渊时,为曹魏所灭,平州随之而废。晋朝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又置平州。此时平州的最高官员称平州刺史,又兼东夷校尉,居襄平。这时的平州刺史,不仅管辖东北地区的汉族,还管辖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实际上是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官员和军事长官。后鲜卑慕容氏取代晋朝而据有辽东。随着慕容氏政治重心逐步移向关内,高句丽则逐渐扩展势力,占有辽东,将襄平改名为辽东城。直到隋代仍将襄平城称为辽东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征伐高句丽,攻陷辽东城,以其城辽州,但翌年又罢辽州都督府。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灭高丽,置安东都护府。辽阳一度为安东都护府的首府。

    辽阳在历史上曾是兵家柏争之地,在这里曾进付过多次大规模的攻守战。

    根据文献记载,这里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是三国时期司马懿攻打公孙渊的战争。公孙渊为东汉末年割据辽东的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对曹魏政权阳奉阴违,表面上臣属曹魏政权,暗里却又和东吴孙权通好,最后终于和曹魏政权公开对立。于是曹魏政权派司马懿讨伐他。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马懿大军到达辽东。公孙渊派步兵和骑兵数万,在今辽阳市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太子河西岸高坨子附近掘壕以拒敌。当时该地称辽隧。司马懿虚张声势,摆出一副要从辽隧经过的样子,但命大军不声不响地从辽隧的北面渡河,绕过公孙渊的主力,直奔守备空虚的辽阳城。公孙渊急忙把军队撤到辽阳西南约七公里处的首山以拒敌,被司马懿打得大败。当时正值阴历七月,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辽河水暴涨,平地水深数尺,对包围辽阳城造成了困难。当时军心动摇,司马懿下令,凡军中有谈论撤退者予以斩首。雨停天晴,完成对辽阳的合围。于是,挖地道,堆土山,昼夜强攻,投射的箭和石头如下雨一般。最后辽阳城内粮尽人相食,公孙渊成为孤家寡人,和他的儿子带数百骑向东南突围,被司马懿大军追杀于梁水之上。

    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发生了又一次争夺辽阳城的大规模战役。此年,隋场帝下令发二十四军征讨高丽。该年三月,隋炀帝亲率大军围攻辽东城。当时隋朝大军会集于辽河西岸,高丽兵凭河险以拒守,隋兵不能渡河。隋炀帝命架浮桥三座。经过两天激烈战斗,隋军进到东岸,又乘胜围打辽东城,久攻不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又亲率大军征讨高丽。四月,隋炀帝渡过辽河,命诸将攻辽东城,云梯、地道等各种办法都使用了,从四面进攻,昼夜不息,而高丽都有办法对付。经过二十余天的苦战,仍攻不下,双方都伤亡甚多。

    争夺辽阳城的第三次大规模战役是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此年二月,唐太宗亲自统帅六军从洛阳出发。四月,誓师于幽州城南。然后,派李统帅陆路之师,先渡辽河,攻打辽阳周围的几个城,打退高丽的援军。接着唐太宗亲自率领大军越过泥淖的辽泽,过辽河。唐军将辽东城围困数百重,攻打了十二天,攻势很猛,鼓噪声震天,最后利用狂急的南风进行火攻,终于攻破。于是,唐将辽东城改为辽州。

    唐朝末年以后,契丹族兴起于辽河流域。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为辽太祖。阿保机在统一东北地区的过程中,首先攻占了辽东地区。他对辽阳城的经营给以极大的重视。据《辽史》记载,辽太祖宗神册三年(公元918年),亲自到辽阳城。在第二年。下令修筑辽阳城,并迁渤海国的民众充实辽阳,将辽阳称为东平郡,设防御使,大大加强了辽阳城的地位。

    在辽太宗天显三年(公元929年),将东丹国的都城迁到辽阳,连其民众也一起迁来。原来,在唐朝时期,在今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东部直到东海之滨,兴起渤海国,向唐朝称臣纳贡。它的首府称上京龙原府,位于今黑龙江省的镜泊湖附近。契丹兴起,辽太祖将渤海国灭掉,派他的儿子到那里做最高统治者,称为东丹国。辽太宗天显三年(公元928年),东丹国的都城从渤海国的故都上京龙原府迁到辽阳。此时,辽阳被称为南京。当时的辽阳城规模很大,“高三丈,周三十里”,有八门。城的东北角为宫城,南面有三门,四角有角楼。当时的南京,有南北二市,早晨人们汇集于南市,傍晚汇集于北市。辽代崇信佛教,在辽阳兴建了许多寺庙,有金德寺、大悲寺、驸马寺等。当时的辽阳城,美丽而壮观。

    以后,在辽太宗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将南京改为东京,同时又设置辽阳府,通常又称东京辽阳府。这是历史上最早使用“辽阳”一名。虽然,“辽阳”更早见于唐人诗文中,然而,那是泛指辽东地区,并没有专指辽阳城。

    太子河一名也是在辽代开始出现的。辽代还以东梁河和大梁水相称。

    金代,因金世宗的母亲贞懿皇后李氏出生于辽阳,以及金世宗登基于辽阳,辽阳城处于非常荣耀的地位。根据《金史》的《贞懿皇后传》和《世宗纪》记载,贞懿皇后,世宗之母,出自辽阳李氏家族。天铺年间,被选入辽的都城上京,入睿宗宅第,生下世宗。后睿宗死,按照契丹族的风俗,女子若守寡,其亡夫的兄弟可续娶之,贞懿皇后不从此俗,于是出家为尼姑,号通慧圆明大师,并回到辽阳,营建清安寺。请安寺的规模很大,根据辽阳出土的《东京大清安禅寺英公禅师塔铭》所记,“贞懿太后以内府金钱三十余万,即东都建清安寺……有资巨百万……金帛山积。”该寺庙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贞懿皇后不仅建清安寺,后来于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又建佛塔。佛塔所在的寺为垂庆寺。她在临终时,因对故乡辽阳的感情,要金世宗将她葬于佛塔之中,不必与睿宗合葬。金世宗遵从母命,于清安寺内又建神御殿,并将贞懿皇后所建佛塔增大,又于塔前建奉慈殿。

    金世宗时所建的佛塔,后来虽又经过多次修茸,基本上还保持初建时的面貌,是辽阳现存的最著名的古建筑,俗称辽阳白塔。塔高七十一米,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塔。塔顶有刹杆,各层悬有风铃、铜镜。塔的下部八面都有坐佛、胁寺、飞天等砖雕像。整个建筑的造形和雕像,艺术水平都很高。

    金世宗在辽阳登基做皇帝,是辽阳城在金代的又一重要事件,也是辽阳城在金代居于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元代初期,称辽阳为东京。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东京为辽阳路。明代设辽东都指挥使司,也以辽阳为首府。虽然历史文献中关于元代辽阳城的情况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明代的辽阳城是在元代的旧基上修筑的这一情况,可以推知元明两代辽阳城的规模大致相同。

    明代的辽阳城,从洪武五年(1372年)起,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筑,最后一次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完成。明代辽阳城“周长二十二里三百九十五丈,高三丈三尺”,有九个城门。角楼有四座:东南为筹边、东北为镇远、西北为平胡、西南为望京。其中望京楼规模雄伟壮丽,为所有角楼之冠。从四座角楼的名称,可以看出当时辽阳城在东北地区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辽阳在明代是东北地区的最大城市,这和辽阳城肩负的使命有密切关系。明代在东北地区设有两个行政区划单位或两个都司,一是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另一个是奴尔干都司,管辖东北的北部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奴尔干都司管辖的主要是从事游牧和渔猎的少数民族地区,辽东都司管辖的主要是农业地区。显然,从经济上来看,辽东都司是最富庶的,作为辽东都司首府的辽阳,其繁荣和发展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另外,明朝在辽阳驻有重兵,负有对整个东北地区进行军事监督的使命。

    明代是辽阳居于东北首位城市的最后一个朝代。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破辽阳,把辽阳作为都城只有短暂的几年。随着努尔哈赤迁都到沈阳,沈阳就取代了辽阳的地位,跃居为东北的最大城市。在整个清代时期,辽阳退居为设在沈阳的奉天府营辖的一个县,它的地位大大衰落了。

    新中国的成立给古老衰落的辽阳带来了新生。三十多年来,在老城西面,建起了许多工厂和学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辽河油田的开发,在辽阳建起规模巨大的石油化工厂,给辽阳市带来蓬勃兴旺的景象。

    由于辽阳的地理位置优越,南面和东南面是鞍山和本溪,西面是辽河油田,北临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南面有大连、营口为出海口,沿太子河两岸,有阡陌连片的稻田,可以预见,随着地区性的开发,辽阳的经济将会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重点,作为沈阳的姊妹城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