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古迹景观 徐州

    徐州古称彭城,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城之一。在江苏省西北部,地当苏、鲁、豫、皖四省之交。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邗沟和魏国的鸿沟二运河系统相继开通以后,扼汴、泗二水汇合处的彭城,就成为中原通往江淮流域的水运要地。元代,京杭运河开通以后,又是江苏省通往北京和直隶省(今河北省)的必经之地,交通形势和战略地位重要,索称“五省通衢”和“军事重镇”,因此有“自古彭城列九州,虎争龙斗几千秋”之说。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从传说中的夏代帝启命彭伯寿率兵征西河起,到辛亥革命为止,环绕着徐州及其毗邻地区进行的战争,约在二百起以上。迨至近代,津浦、陇海二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徐州又成为我国东部的铁路枢纽之一,俨然苏、鲁、豫、皖四省之交的第一大城和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晦战役,都是为争夺徐州而进行的。建国以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以煤炭、电力、工程机械等工业为主体的中型工业城市,成为江苏省的能源基地。现全市人口已达八十万,仅次于南京、无锡二市,为江苏省第三大城。

    《竹书纪年》一书中,曾有关于帝尧封彭祖于大彭氏国的记载。在以后的地方志中,又传说大彭氏国在今徐州附近的大彭山下,附近又有大彭村。大彭山今称义安山,山北约一点五公里处的大彭村,今称大彭集。在远古时代,地当古汴水和泗水汇流处的今徐州市中心,岗峦环合,为一小型盆地,水源充足,山林茂盛,有利于氏族部落定居和谋取生活资源。因此,可以设想,从古萧县经大彭村,到徐州市中心的近三十公里范围内的古汴水沿岸,大致是古大彭氏国的活动场所。最初以大彭村为政治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增多,生产发展,为了防御洪水泛滥、野兽侵扰和敌人掠夺,大彭氏国就选择了环境优越的汴泗汇流处的今徐州市中心修建原始村寨,以为政治中心,这就是涂州市的起源。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周王朝建立,徐州初属吕,后属宋,始称彭城邑。彭城得名于大彭氏国。

    秦统一中国,改彭城邑为彭城县,属泗水郡,为彭城建县之始。

    楚汉之际,楚怀王孙心和西楚霸王项羽先后建都于彭城。现徐州市云龙山前的戏马台,相传为项羽建都彭城时的遗迹。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这里仍称彭城县,为楚国都,并因大彭氏国村寨重筑外城。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改为彭城郡,寻复故。进入东汉,彭城县仍为楚国都,章帝后改为彭喊国都。建国后,徐州市在云龙山前土山出土的银缕玉衣和在市北茅村出土的大量汉像画石和在狮子山麓发现的兵马俑等文物证明,两汉时期徐州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是相当繁荣的。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彭城是争夺的焦点之一。从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秋,曹操攻陶谦于彭城,“杀全城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到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击杀吕布占领彭城为止,彭城已是残破不堪,古汴水也遭破坏。此后不久,曹魏由郯城迁徐州刺史来彭城,这是彭城又称徐州的开始。曹魏统治徐州期间,利用汴、泗二水“尽凿溉之利,(粳)稻丰饶,遂成沃土”。

    晋承三国之后,称徐州、彭城国、彭城县。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大乱,黄河南北成为战场,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徐州成为南北争夺的焦点。东晋初,没于石勒,后复归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再没于苻坚,九年谢玄取之,复置徐州。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分为北徐州,十二年刘裕进驻徐州,规划北伐,并重修徐州内城。翌年破秦,黄河以南重新入于东晋。公元420年刘裕篡晋,是南北朝的开始。刘宋称徐州、彭城郡、彭城县。刘裕封皇子刘义康于此,称彭城王,以为经略北方的基地。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入于北魏,亦置徐州、彭城郡,建为重镇,用为南进的基地。此后,徐州又几度易手,直到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取其地,争夺徐州的战争始告结束。

    隋初废郡称徐州,大业初废州,仍称彭城郡,以彭城县为郡治。隋先建都长安,炀帝即位,迁都洛阳,并积极营建通济渠,以取代古汴水,成为中原沟通江淮流域的交通。

    关于通济渠经行路线,历史上约有二说。一说以《资治通鉴》为代表,该书《隋纪》说:“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辛亥,命尚书石丞相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之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这就是说,通济渠是经过徐州转泗水再入淮河的。另一说以《读史方舆纪要》为代表,该书明确指出:“自隋以后,(通济渠)则由归德(今商丘市)东南流,达夏邑、永城县南,而入凤阳宿州界,东南经灵璧县及虹县(今泗县)南,至泗州两城(按古泗州在今盱眙县北,城跨通济渠两岸,敌称两城)间而合于淮”现在都认为后一说可信。这不仅不再绕道徐州,可以争取较直的路线,还可以避免徐州以南的徐州洪和吕梁洪二险滩,以保证船只航行的安全。隋代的徐州,虽然不是通济渠所经,但它仍处于汴、泗汇流处,商旅往来亦多。同时,它还“南控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

    唐继隋统一中国,建都长安,这里仍称徐州、彭城县,属河南道。徐州刺史驻彭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重筑肉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改通济渠为广济渠,沟通江准漕运。盛唐时徐州的地位与隋代相若,古汴河和泗水仍保持通航。唐代中期,藩镇割据,徐州的军事地位日益重要。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淄青等州藩镇李正己和魏博等州藩镇田悦叛乱,以重兵占领徐州,南控桥,“江淮漕船千余艘,不敢逾涡口”。叛乱平定后,为了加强徐州的军事地位,设宁武军节度使。经过这次战乱,生产凋敝,徐州一度陷于“穷困不能自存”的困境。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率徐泗兵在桂林起义,回师徐州,南取都梁城(今盱眙县莲塘),“据淮口,漕驿路绝”。唐派遣包括沙陀兵在内的十镇大军围攻徐州,翌年四月攻破,徐州破败益甚。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改徐州宁武军节度使为感化军节度使。唐末黄巢起义军失败,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徐州又成为感化军节度使时溥和大军阀朱温争夺的战场,军民伤亡惨重。

    公元907到960年为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仍称徐州、彭城县。宋继五代统一全国,建都开封,改唐广济渠为汴渠。徐州属京东路,(元丰元年割属京东西路),徐州转泗水再入淮河。属京东西路),徐州知州驻彭城县。这时徐州的交通形势虽与隋唐无大变异,但由于地近京畿,“为南北襟要,京(开封)东诸郡安危所寄”,所以它的军事地位远比隋唐时期重要。这时,徐州一带一直处于安定的环境中,农业出现了“一熟可资数岁”的丰稔景象。徐州以北的利国铁矿这时开采最盛,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设利国监以主治炼。元丰元年(1078年)底在苏轼主持下,还开发徐州以南的白土镇(今属安徽省萧县)煤矿,用以冶炼利国铁矿。

    宋室南渡,建炎二年(1128年)在滑县以南李固渡附近人为决河,新道东流经鄄城、嘉祥、鱼台入泗南下入淮,以阻金兵南侵。此后,黄河流域和徐州先后入于金,仍称徐州、彭城县,属山东西路。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河决曹、濮间,干流一股经东明、定陶、单县之南,虞城、砀山之北,循古汴水经萧县至徐州由泗入淮。从此,徐州就成为黄河沿线的重要都会了。宋元之际,黄河又多次决徙,改道由雎、由涡或由颖入淮,使徐州的形势略有变化。因此,元统一中国后,于至元二年(1265年)省彭城县入徐州,降徐州为下州,属归德府、汴梁路。

    元代建都北京(元称大都),为了解决江南漕粮北运,缩短隋唐以来的运道,乃于至元十八年到三十年(1281-1293年)先后完成济州河(从今山东省济宁市到东平县)、会通河(从东平县到临清)和通惠河(从今通县到北京)的开凿工程,从而打通了南北运河航道,完成了京杭运河的整个工程。此后,元代的漕运虽然海运、河运并重,但徐州扼大运河南北要冲,其交通地位和军事形势更大大加强,乃于至正八年(1348年)升为徐州路,并于徐州以南的徐州洪和吕梁洪两处险滩设立差官,监督和协助漕船过洪。

    至正十一年(1351年)萧县人李二率众起义,占领徐州。次年元军以石炮轰城,城尽毁,全城人民全遭杀戮,这时,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元王朝已无力顾及重修徐州城,遂迁城于奎山下,降徐州路为武安州。这是奎山下武安废城的由来。

    1368年明代建立,定都南京。徐州初属凤阳府,旋直隶南京,驻重兵,以拱卫京师,并重建徐州城。城高大,壕深广,东南西北辟河清、迎恩、通汴、宁武四门。

    永乐九年(1411年)为了准备迁都北京,便利漕运北上,在徐州以北采用引汶水以解决济州河和会通河缺水问题,在徐州以南采用凿渠、建闸的办法以改善吕梁洪、徐州洪等险滩的航行条件,俾徐州南北漕运畅通。每年经由徐州北上的粮船最盛时多达一万二千多艘,总运输量在四百万石以上。北京到南京间的驿道,也是经由徐州及其以北的利国、以南的房村通过。为了加强城乡的交通联系,还在城北泗水上和黄河上分别用铁索维舟,修建大俘桥(原名万会桥)和小浮桥(原名云集桥),按时启闭,以利船只和行人车马通行。这都显示了这一时期徐州的繁荣和发展。

    元明间的京杭运河,与唐宋以前运河系统有一个共同点,在黄淮之间的河段,都与黄河有密切关系。黄河每次决徙,都会影响徐州附近运河系统的安全。这就是明代中期以后徐州附近运河数度改道的关键。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河决沛县飞云桥,徐州、沛县间泗水淤断,遂在昭阳湖东的江家口,经夏镇(今山东省微山县)至沛县以南的留城,开凿新河道,与留城以南的泗水相接。万历十一年(1583年)开羊山新河,移运口于城之北。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又在单县、曹县间决口,灌昭阳湖,冲入江家口至留城间的新河道。翌年,着手开凿河运河,即自夏镇李家口引水,台彭水,经韩庄湖口,会河和沂河,南下今邳县直河口入黄河。这条新河道,台儿庄以北今称山东南运河(或韩庄运河),台儿庄以南就是江苏省中运河的北段。河运河开通之初,分漕船三分之二由此北上,三分之一仍由徐州北上。到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徐州附近黄河决口倒灌运河后,漕船就全数由河运河北上了。徐州附近运道从此废弃,徐州又趋向衰落。原来位于徐州、沛县泗水以东的微山、赤山、郗山、吕孟等小湖,自河运河开通,上承黄河、昭阳湖来水,下受运堤阻滞,浸淫日广,相互连并,遂形成“兖、徐间一巨浸”,统名微山湖。

    明代,徐州附近黄河的决徙,主要集中在萧、砀、丰、沛境内。经过嘉靖、万历等历次河变,徐州附近地势淤高,原来汇人古汴水的诸支流,均成倒流河,原有水利工程也全部淤废,农业生产由此全部改为旱粮作物。

    徐州附近黄河的决口,还直接威胁着徐州城的安全。特别是天启四年(1624年)决口,水由东南水关灌城,顷刻水深过丈,全城百姓溺死无数。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城中积沙渐平,各地积沙厚达一米到四五米不等,历史文物除近云龙山的戏马台、土山等得以保全外,全遭湮埋。到崇祯八年(1635年)建城时,完全是按洪武城的规模和布局,地下、地上建筑物和街道大都重合。建国后发掘的所谓地下城,实际上就是洪武城的遗址。

    清初,仍称徐州,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为徐州府,另置铜山县取代过去的彭城县,以为府治。铜山取名于县境北部微山湖畔海拔七十三米六的铜山,相传其地有彭城故县。

    康熙七年(1668年)七月十七受郯城地震波及,州城又毁。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嘉庆三年仅(1798年)扩建,周长七公里余,城垣坚固。根据徐州的地理位置估计,历代徐州城的东、北两侧城垣,都是隔着夹河紧邻古汴水、泗水或黄河大堤,如果有扩建,也都是向南向西发展。嘉庆三年(1798年)扩建后的徐州城,隔黄河北距九里山二点五公里,东距子房山一点五公里,南城垣东起东南隅快哉亭,西止燕子楼,南距云龙山一公里,有上街(今彭域路)和下街(今解放路)与之相连。西城垣介于燕子楼与黄河南堤间,西距楚王山十余公里。设四门。光绪五年(1879年)重加修茸。现在这座城仅在东南隅和利民市场附近留有残迹。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徐州附近河道全部涸绝,使徐州完全失去它借以发展起来的水路运输条件,因而出现了逐步衰败的景象。当时正值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和捻军先后兴起之际,清政府妄图以徐州为据点,阻挡太平军扣捻军北伐,强迫徐州人民继续加固徐州城,并在城南增筑土城。现在城南云龙山下的土城街,就是当时土城经过的地方而以土城命名的。

    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称铜山县。1938年夏沦于日本侵略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于铜山县城郊置徐州市。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利国铁矿和蔡家庄、青山泉等煤矿施用机械开采,是徐州近代工业兴起的开端。继之而起的是贾汪矿区的开发。进入二十世纪,津浦铁路(1911年)和陇海铁路徐汴(开封)段(1915年)、徐海(连云港)段(1925年)相继建成通车,徐州初步形成为我国东部的铁路枢纽之一,为进一步复苏徐州经济、发展工商业创造了条件。到1936年,除上述的利国铁矿、贾汪煤矿外,市区还建有电灯厂、面粉厂、火柴厂、蛋品厂、铁工厂、印刷厂等十数家工厂和数以百计的银行、棉行、果品行以及力行商服务的银行、运输公司等企业单位。当时,人口增加到十三万多,成为苏、鲁、豫、皖四省之交的第一大城和经济中心。

    1948年11月6日起,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徐州举行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徐州于12月1日解放,开创了人民徐州的新纪元。建国之初,暂归山东省管辖,1952年底重新回归江苏省,为省辖市。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徐州市现已发展为一个中等工业城市和著名交通中心。

    工业建设以煤炭、电力、工程机械为主体,成为江苏省最大的能源基地和重型机械工业中心。其他工业部门有建筑材料、食品、轻纺、冶金、化工、电子等。在交通方面,由于我国西北铁路网的扩大和加强,南京长江大侨的修建以及连云港的扩建,通过京沪、陇海两铁路,北通京津,南连沪宁,东出连云港,西接豫、陕、甘、青、新等省区。在六十年代,又新筑徐濉支线,经萧县通往皖北煤炭工业基地淮北市,与濉阜铁路连接,用以联系皖北各县,成为我国东部铁路重要枢纽。在公路交通方面,徐州除有公路与南京、淮阴、连云港诸市直达外,还与皖北、豫东、鲁南等地的市、县均有班车直达。在水路交通方面,1958年新辟京杭运河湖西航道,经过徐州市北郊东行与中运河相通,使徐州市又恢复了它原有的水路运输的特点。

    根据总体规划,今后徐州市老城区仍以商业、食品、轻纺工业为发展重点;东郊,即津沪铁路以东,子房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发展以冶金、机械为主的重工业区;西郊,即以西关、经段庄到苏山头一带发展以工程机械为主体的机械工业区;北郊,包括孟家沟、茅村等地,为以电力、建筑材料、化工为主体的工业区;南郊为文化、风景、名胜区,中国矿业学院、徐州师范学院和徐州博物馆等文教单位,云龙山、云龙湖、云龙公园等名胜,以及位于凤凰山东麓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等均集中于此,是徐州市的旅游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