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古迹景观 扬州

    王煦柽扬州,地处江淮平原的南部,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大运河,东通海洋,四周河渠纵横,交通十分便利。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美,有丰富的鱼盐农产资源。从春秋战国吴王夫差建城起,到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对国内有繁忙的漕运、盐运,且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和阿拉伯都有国际贸易往来。两千四百多年来一直是一座文化名城,东南地区的一大都会。“淮海雄三楚,维扬冠九州”概括了它在全国的地位。

    扬州之名,起自《禹贡》,从淮水以南,直到东海,都属于它的范围。魏晋南北朝时,杨州是全国大一级行政区,它的州治设在建康(今南京),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在扬州设置总管府时才始称杨州,一直沿用至今。

    今扬州市,古为邗国,春秋战国时属于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争霸中原,于是开邗沟,沟通江准,长约一百五十公里,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同时又在邗沟的西面筑邗城,这是扬州建城之始。邗城的位置,“北抱雷陂,西处蜀冈”。蜀冈是一条东西延伸的黄土冈,西自仪征、六合,东至湾头,高出地面约十到三十米。它的南面就是长江的河漫滩了。雷陂指的是上下雷塘等一连串的小湖泊,它们对古代居民生活用水、灌溉农田起过长时期的作用。邗城的遗址至今还保留在蜀冈上,虽屡经历代重建、改建,但其位置一直未变,而且至今还有一条古邗沟,从此流经黄巾坝至湾头入里运河。

    其后,楚怀王于公元前319年城广陵,从此广棱之名一直沿用下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广陵属九江郡,称为广陵县。汉高祖刘邦封兄子刘濞为吴王,都城就设在广陵城。刘濞利用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铜以为钱,煮海以为盐”,使“国富民众”。他还开了盐运河,也叫邗沟,并筑广陵城,城周“十四里半”,范围就更扩大了。

    三国曹魏移广陵郡治于淮阴,广陵故城属孙吴的扬州。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建都在建康,广陵是建康的外围,也由扬州统辖。这一时期,北方有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从中原南下,江淮平原经过二三百年的垦殖开发,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运河沿线城市不断兴起,地扼邗沟入长江的广陵,发展更为迅速。

    隋统一全国前,隋文帝杨坚出于平陈的需要,曾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开邗沟,从山阳(今淮阴)到杨子(今扬州三汊河附近)入江。炀帝杨广是个奢靡无度的皇帝,他调动几百万劳动大军,开凿全国规模的大运河。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起,以六年时间开凿邗沟、广济渠(唐宋称汴河)、永济渠和江南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渠,邗沟在其中段。炀帝驾龙舟通过运河,三次南下杨州。北自雷塘,南至长江边上的杨子,都是炀帝在扬州活动的所在。此举在客观上对推动杨州的繁荣起过一定的作用。最后这个暴君在全国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被部下所杀,葬身在雷塘边,再也回不到长安、洛阳去了。

    隋唐以后,随着江淮、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而政治中心还在北方。因此就有必要把南方的粮食北运,供应王室及其所属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而举办“漕运”,隋开的南北大运河正好起了这一作用。地扼邗沟入江处的杨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随着漕运的日益重要而繁荣起来,到中晚唐而达高氵朝。

    由于长江在镇扬段北岸不断堆积,江岸早已从蜀冈下南移到扬子。继而在唐初,江中的瓜洲日益扩大,使得本来作为扬州外港的扬子离江渐远,漕船必须绕道迂回数十里,才能到达,而且还易为长江的风涛所吞没。到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润州刺史齐于是开伊娄河“二十五里”,由瓜洲直达扬子,当时叫新河。大诗人李白称:“齐公开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他所指的即此事。今天叫古运河,也叫瓜洲运河。从此苏、松、常、杭、嘉、湖过江来的漕船,都在瓜洲进入新河,并在扬州停留,或者换船继续北运,通过邗沟、淮河、汴河而达洛阳、长安。同时,从淮南海边来的盐,则通过盐运河集中到扬州。唐代宗时长安盐贵,也还从扬州运去三万斛,通过运河,只四旬就到达了。米和盐是与国计民生攸关的物资,唐代设盐铁转运使驻扬州,专理漕运和盐运。

    从长江运往扬州的货物,有浮梁的茶叶,豫章(今江西)的木材,景德镇的瓷器,四州的蜀锦、药材等。在当时杨州的药市上,可以买到各地的各种药材。扬州本地又有冶炼、造船、皮革、丝织等有悠久历史的手工业。扬州的铜镜多而精美,至今出土的铜镜有各种动植物和人物故事的纹饰,说明冶炼技术和工艺制作水平之高。唐代中叶曾在扬州设置十个造船工场,造大船以通江淮。此外还有制蔗糖、金银器和各种玉石雕刻、丝织品等手工业,分工细密,部门齐全,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广泛的基础。近年出土的各种青瓷、白瓷以及唐三彩等,为数多而精美,说明扬州还是个瓷器集散地。因此中原的一些富商大贾,都要到扬州来经商发财。所谓“腰缠十万贯,跨鹤上扬州”,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多财善贾的商人的经商活动。

    唐时扬州不仅为全国性的商业都会,而且又是一个国际贸易港。当时从东南亚各国以及波斯、大食(阿拉伯)等国都有到扬州来经商的。为此在杨州和广州特设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扬州与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并列为四大口岸。唐中叶扬州市上的胡商多至千数,他们贩卖的商品多珠宝、药材和珍奇异货。日本遣唐使船来华共十九次,八世纪初,多取南路入长江口在扬州登陆。天宝十二年(公元754年),我国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即乘第十次遣唐回国使船从扬州扬帆启航的。鉴真把盛唐时期的佛学、医学、书法、绘画、建筑等知识技艺传播到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这是唐杜牧咏扬州的诗句,反映了唐时扬州的城市景观。两重城指的是蜀冈上的子城和蜀冈下的罗城。子城又称牙城,为官衙所在,那是在汉广陵城址上建筑起来的。至今子城的遗隍断堑还很清楚,当地还有东华门、西华门、北水门等旧称。罗城为商业居民区。它北抵蜀冈,东临黄巾坝,西与子城的西壁直线相连,南至令古运河一带。但地表的土垣已很隐约了。近年在遗址附近出土的城砖,上有“罗城”、“罗城官砖”、“罗城务官”等字样,可证确实存在过罗城。联系到1975年在今城西部发掘的唐代手工业作坊,包括金属熔铸和制骨的遗迹,可能就是在罗城的西缘。

    城中的坊里街道,象棋盘格子一般,有一条横过罗城中部的十里长街,市井相连,店肆罗列,夜市千灯,邈若仙境。“春风十里扬州路”,到处是一片繁华的景象。城中有几条纵贯南北的官河(漕河),南接伊娄河,北通邗沟,作为漕粮中转、商品往来和城市交通供水的主干。1978年又在扬州出土唐代木桥桥桩和木船,并发现淤塞的古河道,在罗城中部偏西,很可能就是当时官河之一。当时扬州河渠四达,帆樯林立,舷舷相摩,满载各种货物,南来北住。河上还有许多桥梁,“二十四桥明月夜”描绘了水郭的风貌。子城和罗城,东西约三点四公里,南北约五点九公里,面积约二十平方公里。

    唐初设杨州大都督,准南节度使同治扬州,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州”又不是大行政区了,仅领四县,其后分江都县,合渠以东置江阳县,以扬子镇置扬子县,到天宝元年(742年),广陵郡领七县。因此,自唐以后广陵故城,又称“郡城”、“州城”或“府城”。

    到了唐末,扬州在军阀混战下,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已是“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扬摧折旧官河”的景象。南唐李建都金陵时,曾以扬州为东都。宋建都汴京(今开封),扬州仍是漕船中转、财赋上调、商业往来的所在。北宋时大江东南以至五岭蜀汉的贸易多出其下。但那时居大运河入江的真州(今仪征),在商业上有逐步取代杨州的趋势,而海上的贸易又为华亭(今松江)和江阴所取代。因此,扬州在国内国际贸易上的地位日益下降,和唐朝比起来,尚不及唐之十分之一。“十里楼台歌吹繁,扬州无复似当年”,做杨州太守的欧阳修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慨叹。北宋时的州城在唐罗城的东南部,北抵柴河,西界保障河,东和南为运河所绕,这是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所开凿的,唐时城内的官河便逐渐淤塞缩小成为市河,以后往来船只就取道城外了。到南宋因扬州在军事上抗金的冲要,担负着“统淮、蔽江、守运河”的任务,所以把它看做“国之北门”,派重兵驻守,并在原有的基础上筑城,称宋大城。后曾两次受到金兵的侵扰破坏。到南宋末年,在蒙古军压境的形势下,贾似道、李庭芝先后做两淮制置大使时筑城守扬,在蜀冈上筑宝佑城。较唐子城略小。它与宋大城之间又筑夹城,以通往来。李庭芝为了巩固防御又加筑平山堂城,在今蜀冈上还能看到它的遗隍断堑。在蜀冈出土的“大使府造”城砖,显然是它的遗物。元兵南下时,“宋三城”也就随之毁坏了。

    元、明、清三朝建都北京,漕运以河运与海运并用,漕船从镇江先在瓜洲起卸屯储。忽必烈时东游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还曾看到“由是满载之大船,可以从此瓜州城行至汗八里大城(今北京)”。明初运河经过整修,又成为南北交通的动脉,杨州也重新成为两淮盐的集散地。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城市更趋繁荣,商业和手工业也多获得发展。明初截取宋大城西南角所筑的城,已不能容纳日益增多的人口,而向东靠运河方向发展。嘉靖时在倭寇侵扰下,又在扬州城东的商业区筑城。前者称为旧城,后者称为新城。新旧城合起来城周约五公里余,面积九平方公里。这基本上是明清以来到今天的扬州市区了。

    十七八世纪的清代,扬州在表面上达到了繁荣时期,盐业起了重要作用。一些盐商取得贩盐的专利,残酷地剥削盐民,所缴纳的盐税,为清政府的一大财源。扬州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这时有一些高档商品,例如锦缎、绢匹等丝织品,香料、玉器、漆器、刺绣等装饰品出现于市场。歌坛、剧场、茶楼、酒馆也应运而兴。商人最初以徽商居多,其后湖广、浙绍、嘉湖和商也接踵而来,掌握了各个行业。官僚豪绅富商们构筑住宅园林,争奇斗胜。再加上康熙、乾隆两朝皇帝多次南巡,仕绅盐商竞相奔走供奉,对这种表面上的繁荣更起了催化的作用。

    这时,大运河绕城东南,北城濠与运河相沟通,天宁寺下的御码头,就是北城濠上作为皇帝上岸接驾用的,至今犹存。市河(今汶河路)纵贯旧城南北,与商业大街并行。这种前临街后临河的建筑布置,在江南水乡常可见到。在新旧城之间的城河,又称小秦淮。游艇从小东门到大东门,一路可以顺北城濠通城西的保障河。清雍正年间开保障河,使得虹桥、长春桥、莲花桥之间一段水面开阔,俗称瘦西湖。沿湖因水构筑亭园,绿杨盈堤,水木明瑟,连绵形成一条长长的风景带。莲花桥上建五亭,中亭略高,四亭分列,朱漆黄瓦,结构别致。桥建于乾隆年间,为国内所独创,其旁有覆钵式白塔一座,与桥相掩映,更增景色之美。

    扬州园林,早在明万历年间就筑有梅花岭,叠山为石,周以亭台。清初扬州有南园、贺园(东园)、治春园、筱园等名园,康熙时就有“八大名园如圆卷”之称。乾隆屡次南巡,一些豪绅盐商为邀功请赏,大修园林,例如天宁寺的行宫御花园、大明寺的东园、西园,以及九峰园,万石园(汪园)、意园等都很有名。瘦西湖一带更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市内到处栽花种竹,点缀庭院,全城园林数以百计。“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一时成为定评。

    扬州历代为文人荟萃之地。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孟浩然、张祜、杜牧、李绅、韦庄等都曾到过或生活在扬州,为扬州谱写了许多传诵千古的诗篇。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家苏轼都曾任过扬州太守。今蜀冈大明寺内的平山堂就是欧阳太守首建,他常在此举行诗文酒会,主持文坛,被传为佳话。明清两代,扬州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中心。在乾隆行宫花园中建有文汇阁,收藏《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全部。扬州又为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康熙时江宁织造曹寅在此汇刻《全唐诗》,乾隆时又在此将元明清杂剧汇编为《曲海》。李斗《扬州画航录》中所记来扬州的名画家诗人就有八十多人。诗人王渔洋、古文家姚鼐、词曲家蒋士铨等都是一时在扬州活动的名流,以石涛开文人写意画风之先的扬州画派有金冬心、郑板桥等“杨川八怪”,在画坛别树一帜。当时扬州人口日增,市民阶层迅速壮大,对文化艺术的要求日益迫切,从而促进了淮扬戏,扬州评话等戏曲的发展,《扬州画航录》中就记述了当时著名的演员和艺人。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繁荣是建筑在封建末世残酷剥削盐民、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基础上的,少数官绅盐商把杨州当做乐园,尽情挥霍,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当然这种“繁荣”是难以维持长久的。乾隆以后没有多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席卷全国,太平军曾在扬州三进三出,扬州遭到清兵的严重破坏。此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动摇了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自从五口通商和津浦铁路通车,以及淮北盐场兴起,扬州在经济上、交通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到清末民初就很快衰落了。

    建国以后,在六十年代建成江都水利枢纽,利用长江对里下河地区进行排灌,使该区免除了旱涝灾害。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很快,粮食亩产达一千四百多斤,比建国前增长了四倍多。

    扬州的工业建设也有很大进步,从建国前两三个工厂,发展到一百多家。首先发展纺织、食品、化学工业,以后又发展了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电讯、仪表、造船等工业。今后将围绕支援农业和发展对外贸易为主,抓好电子、化纤、机械和工艺美术等工业的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例如漆器、玉雕、刺绣、剪纸等已放出异彩,产品畅销国内外。

    在扬州的对外交通方面,里运河在1958年拓宽两倍,同年新开从湾头到六圩的大运河,使里运河入江呈一直线,于是六圩和瓜洲同为杨州的外港,1958年又从江都到海安开新通扬运河。扬州的公路也四通八达,东到南通,北到淮阴,西到南京,南到六圩渡江至镇江。

    现扬州建成城区面积十六平方公里。城市布局在北部从黄巾坝到湾头,分布着发电厂和钢铁厂,从湾头到六圩新开大运河的两岸分布着化肥、机械、造船、晶体管等工厂,在城南宝塔湾地区又是一个新兴工业区。市中心国庆路、渡江路与广陵路、甘泉路的十字交叉处为商业区。城西是文化区,有扬州师范学院、苏北农学院、扬州医专和扬州中学等院校。原来的旧城和新城区已拆除城墙,打成一片,为居民区,市内小街小巷,曲折幽邃,故扬州又是有名的“巷城”。

    古城扬州至今还保存着原有的城市风貌。目前大小园林尚有三十余处,典型的要推片石山房、个园、寄啸山庄、小盘谷、逸圃、怡庐和蔚圃等。从瘦西湖到平山堂一带是风景秀丽的游览区,长堤烟柳,一路亭台,过五亭桥到蜀冈,古木参天,梵寺掩映。这里有始建于隋唐的大明寺,有北宋欧阳修建的平山堂及后人为纪念欧阳修而造的欧阳祠,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西园。1973年在大明寺内又修建了富有唐代建筑风格的鉴真纪念堂。在蜀冈北还有古广陵城的遗址,遗隍断堑,依旧可寻。在城内新辟的石塔路上,保存有唐代木兰寺的一座五层石塔和年逾千载的唐代银杏。在东城外运河东岸高冈上,有西域先贤普哈丁的墓园。普哈丁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裔孙,于南宋咸淳年间来扬州传教,并创建了仙鹤寺,为国内伊斯兰教的圣地。城北梅花岭侧有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建有史可法纪念馆,与扬州市博物馆相邻。城南的文峰塔建于明万历年间,矗立在古运河畔,迎送着运河中南来北往的船只。今后扬州将建成以轻工业为主的风景游览城市。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