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古迹景观 宁波

    陈桥驿宁绍平原是春秋越国的基地。越国的首都,建在平原的西部。平原东部的今宁波市附近,当时已有两个见于记载的地名,一个是鄞,另一个是甬句东(或称甬东)。虽然鄞和甬句东都不是现在的宁波,但是说明这个地区在春秋时代已经有所开拓。

    秦统一中国后,在这个地区建立了属于会稽郡的三个县:鄞、、句章。这三个县的具体位置:鄞县在今奉化县东鄞城山脚的白杜,县在今宁波市东山和阿育王山下;句章在今宁波市西的城山。今浙江省境在秦代是一片地广人稀的海疆地区。秦始皇在今省境以内所建的县只有十五个,但在这不过五百平方公里的范围以内,却有三个县的建置,说明这个地区在当时已经相当发达。晋朝的陆云曾说秦始皇南巡到今绍兴后,曾去县住了三十多天。这种传说也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发展程度。不过,这三个县的具体位置,都在今宁波市的外围。那么,今市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从秦会稽郡在这个地区建立的三个县的具体位置,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发,即宁绍平原是一片潮汐出没的沼泽平原,在这个地区建立城邑聚落,地形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三个县治的所在,就都在潮汐不能波及的比较高燥的山麓冲积扇上。在这片平原上建立的其他城邑也是一样,绍兴、上虞、余姚,也都利用了平原上的孤丘地形。在海塘没有修建,沼泽没有疏导以前,要在山麓冲积扇和孤丘以外的平原上建立城邑聚落,这是不可设想的。当然,水土资料丰富的广大平原,对于活动在地形狭窄的山麓冲积扇上的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平原上的孤丘,正是他们进入平原的跳板。今宁波市区,恰恰就是这类跳板中的一块。当鄞这个地名在春秋出现时,说明这一带的山麓冲击扇地区,已经由于开拓而出现了大型聚落。这些聚落,在秦代就建立了县治。这个时期,人们纷纷在平原上的孤丘周围站稳了脚跟,开始对平原的垦殖。今市区一带聚落的出现,也正在这个时候。

    从今天的宁波市区来看,除了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三江汇合以外,根本看不到什么丘阜。但是,这片在古代称为三江口的地区,是分布着不少丘阜的。清初的著名宁波学者全祖望在其《东四明地脉记》一文中说得很清楚:“黄南山佥事以鄞脉出于锡山,至桃源,次于崇法寺冈,入南门,历镇明岭,直抵候涛山而止”。这里,黄南山所说的崇法寺冈,又名关祖山,位于今宁波城西南火车站南侧,至今土丘尚存。城内南部的另一孤丘叫做镇明岭,约位于月湖东岸,直到1935年修筑镇明路,才完全铲平,而以此孤丘为名的镇明路,至今仍在,可以为证。除了这两座小山以外,今市区范围内,在古代存在的孤丘还有府后山和四明小山。据清末方志记载,府后山在府后堂,此山下的泉水,即是府河的水源。府后堂的位置在今中山公园偏东。四明小山又名城北山。据明乌斯道的《四明小山记》一文中所说,在“郡北一里”,即今中山公园以北偏西之处。乌斯道说:“其山始颇峻锐。”但到了清朝,全祖望在《城北小山诗序》中说:“今城北之山妄被居民夷为平土矣。”可见此山在清初已被削平。这说明,在这片三江汇合的地区,原来曾经富于丘阜,古代人们在开拓平原的过程中,利用这些丘阜建立聚落是可以设想的。

    古代人们在这一带建立聚落,还可以从这一带发现的古代墓葬中获得证明。当1956年在今南门附近建造火车站时,清理了上起战国,下至东汉的古墓百余座。这些古墓,就营葬在古代所称的关祖山一带。据宋宝庆《四明志》的记载,汉代著名的句章孝子董黯的母亲的坟墓,就建在关祖山上。直到民国《鄞县通志》所附的地图上,仍然标明了这座古墓的位置。说明在今市区范围内的古代聚落,至迟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而到了汉代,则可能已有大型聚落的建立。这就是日后东晋建城的基础。

    今市区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城,在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这是东晋将领刘牢之为了防御当时的孙恩农民起义军而修建的。这就是宋乾道《四明图经》所记载的:“西城外有城基,上生竹筱,俗称筱墙,即城基也。”刘牢之在三江口筑城,当然是利用了这里的自然条件的。因为这个地区的南、北、东三面,有奉化江、余姚江和甬江环绕,已经起了城垣的作用,所以他只要在西面筑一道城垣,就可以把这个地区的所有聚落都包围在内。这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不过,由于工程是在战争时期匆匆赶成的,可能比较简陋。为了防御敌人的攀越,墙垣上插以当时最容易取得的材料竹竿,因此称为筱墙。今宁波西门外的筱墙基,大概就是东晋城垣的所在。刘牢之在这里所筑的城垣虽然简陋,但是却可以说明,当时这片地区已经不是潮汐出没的沼泽,而是一片聚落列布、居民众多的重要战略地。假使当时这个地区还是一片居民稀疏的沼泽平原,则敌对双方都无争夺的必要,刘牢之筑城就成为多此一举了。

    自刘牢之建城以后,今宁波市区加速了发展。南北朝初期,宁绍平原的西部,即今绍兴一带已经人满力患。据《宋书》所载,地价已到达“亩值一金”的程度。当时的会稽郡守孔季恭曾采用“徙无资之家于余姚、鄞、三县界”的措施。据记载,这些移民到宁绍平原的东部是去垦殖湖田的,说明当时这一带的农田水利建设已经很有进步。至于这个地区的海上活动,历史记载开始甚早。据《史记·东越列传》所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因为东越王反,“天子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住。”《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记载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自会稽浮海,求夷洲及洲。”过去也有人认为《史记》和《三国志》记载的海上军事行动都是从宁波出发的,因而把宁波作为我国造船与航海的发轫地。这些当然都是猜测的话,并无具体证据,而且今慈溪、鸣鹤场、浦一线,沿海港口众多,未必一定从三江口循大浃江(今甬江)出海。不过,随着今市区范围的扩大,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造船业的建立,今市区作为一个海上活动的基地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增加了。

    自从东晋第一次建城以后,到了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今市区终于从越州分离出来,建立了明州。开始,明州州治建在县,即今市区西南四明山麓的鄞江桥。到了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州治就迁到今市区。从此直到宋代,宁波一直成为一个州(府)级城市。

    州治迁到今市区的当年,刺史韩察在今中山公园一带修建了一座内城,俗称子城,周长“四百二十丈”,以今鼓楼为其南门,作为刺史的公署。唐朝末年,刺史黄晟又在子城以外修建了一座罗城,周长“十八里”,其范围大致与今环城马路相当。从此,宁波城的格局基本上就确定了。当时,州治所在的子城是全城的政治中心。罗城东北从三江汇合处迤北的余姚江一带是市肆和港埠。这一带还有手工造船业的船场。在城内设有丝绸局,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

    从唐代开始,宁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港口条件,宁波位于三江之口,虽然不是什么深水巨港,但是由于港口即是市区,船舶停靠、货物销售等都很方便,对于古代的航行贸易十分相宜。宁波每年六月到十月盛行东南风或偏南风,十月到翌年二月常吹西北风或偏北风,这对古代木帆船的航行更是一种有利条件。因此在唐代就已经“海外杂国,贾舶交至”,成为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当时,我国瓷器向海外输出的这条“陶瓷之路”已经形成。据日本陶瓷学家三上次男所著《陶瓷之路》一书的记载,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沿岸、埃及、埃塞俄比亚、非洲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沿海岛屿等地,都发现越窑碎片。越窖的主要中心在余姚(今慈溪)上林湖一带,显然是从宁波港出发的。人们常把西安作为从我国北方横贯中亚的一条“丝绸之路”的,而宁波就是在我国南方与“丝绸之路”遥相呼应的“陶瓷之路”的。“陶瓷之路”远达埃及和东非沿岸,不仅比“丝绸之路”更为漫长,而且从唐代直到明、清,持续时间也比“丝绸之路”长久。

    到了宋代,作为港口城市的宁波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早在北宋,钱塘江口航道就日趋恶化,正如宋姚宽在《西溪丛语》中所说:“海商航舶,畏避沙滩,不由大江,惟泛余姚小江,易舟而浮运河,达于杭越矣。”当时,海外各国,例如日本、高丽以及南洋各国的来华使节、商人、僧侣等等,多乘船到宁波登陆,然后改乘内河船舶,从浙东运河西行北上。因此,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朝廷就在今宁波市区设置市舶司,管理国际贸易事务。此外,许多外事机构也都纷纷建立,例如位于今东门外奉化江沿岸的来远亭,专为外国旅客办理签证入境手续。外国使馆,例如高丽、波斯等使馆,也在城内建立。据乾道《四明图经》所说:“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船舶往来,物贸丰衍”,宁波俨然成为一个国际都市。

    南宋建都于临安(今杭州),宁波实际上成为首都的外港,因而又一次获得很大的发展。绍熙五年(1194年),明州成为庆元府。据记载,府城之内,分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厢,主要街道超过五十条。除了紧靠城市的三江以外,城内也有一个完整的城市内河水系,供市内交通和城市给水之需。又在这些河流上设置了桥梁一百余座,以联络街市交通。南宋一代中所形成的宁波街市布局,一直延续到现在,许多街巷地名,也至今沿用不变。

    随着这个港口城市的进一步扩大,与港口城市相适应的手工业,也获得迅速的发展。首先当然是手工造船业。这里的造船业,前面已经指出,具有悠久的历史,到了北宋已有官营的造船场,为朝廷建造各种船舶。早在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为了派使节出使高丽,曾在甬江口的招宝山下建造万斛船两艘。据近人推算,这类巨舶,其载重量已经超过千吨。南宋高宗由于被金军尾随追赶,仓卒间从宁波下海到章安(今临海东南的台州湾口)和温州避难,曾于建炎三年(1129年)在宁波获得海船千艘之多。据日本学者斯波义信的统计,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活动于宁波沿海的各类船舶达八千艘之多,这一带造船业的发达可以想见,当时今余姚江、甬江和奉化江沿岸,船场林立,除了官营造船场之外,还有许多民营造船场。近年以来,在这一带曾有大量宋代造船场和船舶的出土,足以证明当时造船业的盛况。

    除了造船工业以外,其他例如著名的平罗、花罗等绸缎,双鱼酒、十洲春等名酒,还有铸冶、制袋、制药、石作等,也都在城内建立了许多作坊。为这个港口城市服务的服务性行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在今新桥一带出现了称为“瓦子”的公共娱乐场所,演出各种戏曲杂技。瓦子附近并开设各种店铺,形成一个繁华的集市。

    元代,宁波是庆元路治所和鄞县县治所在。由于同当时最重要的贸易对手日本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因而海上贸易在初期曾受到影响。不过在以后,双方的民间贸易仍然有所发展,而且元朝开国不久又先后把温州市舶司以及上海、澉浦两市舶司都并入庆元,使这个港口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显得重要。明朝初年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旋又易名宁波府,这是宁波一名的开始。由于当时沿海倭寇骚扰,明太祖曾下令禁止通蕃下海,并在浙东沿海修建卫、所以御倭,宁波港就处于半封闭状态。到了嘉靖二年(1523年),朝廷又下令停止市舶,撤销宁波市舶司,这样,宁波港就完全封闭了。因此,明朝一代是宁波港的停滞时期。由于宁波当时已是一个腹地广大的府城,所以城市发展并没受较大的影响。在明朝一代中,宁波城市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天一阁。这是嘉靖年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人藏,有藏书七万卷,其中特别丰富的是明版地方志。它为这个商业繁荣的港口城市带来了书香气。今天,天一阁已经修筑得焕然一新,藏书也增加到三十万卷,内有善本书八万卷,是我国现存的最早藏之一。

    清初解除了海禁,改市舶司为海关,宁波港口的国际贸易又开始好转。鸦片战争以后,宁波被作为“五口通商”的港口之一,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辟江北岸为商埠。从此,港口区从余姚江和奉化江沿岸移到甬江沿岸,江北岸顿时形成了一个繁华的街市区。不过,当时上海港已经兴起,由于它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比宁波优越,使宁波港终于退处一个二等港口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宁波城市和港口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城市的扩展以外,港口也作了全面的整治。鉴于泥沙淤积对港口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困难,考虑长远的发展,进行了港口布局。港口建设已推向甬江河口,而北仑港十万吨级深水码头的建成,标志宁波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它必将给予宁波城市以有力的影响,促使宁波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发展。1984年,我们国家已经宣布宁波为我国开放的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之一。宁波的飞跃前进,将可拭目以待。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