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古迹景观 景德镇

    许智范景德镇位在江西东北部,东接婺源、德兴,南邻万年、弋阳,西连波阳,北毗安徽的祁门、东至,面积三千二百余平方公里,人口约五十万。市内东、西、北三面多低山,东南部丘陵起伏,是一处群山环抱的丘陵盆地。主要山峰有东部的白石塔和五花尖等,海拔皆在一千米以上。中部和西南部为昌江谷地,是鄱阳湖盆地的一部分,海拔在五十至一百米之间,发源于安徽祁门的昌江由北向南流经市区,汇东河、西河、南河之水,最后注入鄱阳湖。

    景德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鄱阳县。由于它地处昌江南岸,故始名昌南镇,后因东晋陶侃“擒江东寇”于此,遂更名新平镇。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新平县,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名新昌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县。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置镇,朝廷遣官监造瓷器充贡品,命瓷工书“景德”纪年于器,从此便改名为景德镇。元代升为浮梁州,属饶州路。明初为浮梁县。唐以来景德镇向属县辖镇。1953年景德镇升为省辖市,1959年撤消俘梁县,并入景德镇市,至1983年原上饶地区的乐干县也划归景德镇市管辖。

    由于景德镇依山带水,盛产瓷器,加之交通方便,经济繁荣,正奴蓝浦《景德镇陶录》所述:“江右巨镇,五方新居,百货俱陈,烟火逾十万家。”因此它历来是江西的重要市镇,与广东的佛山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并列齐名,合称为我国四大镇,“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中国以出产瓷器而有“瓷器之国”的誊称。作为我国瓷业中心的景德镇尤以盛产精瓷而驰名中外,向有“瓷都”之美名。

    古老的景德镇保留有不少名胜古迹。城内湖光潋滟的莲花塘在唐代名“沉玉塘”,宋代名“佛印湖”,相传著名的诗僧佛印和文学家苏东坡常在这里对酒吟诗。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建造的红塔至今依然耸立在旧城城隍岭上。景德镇周围青山葱绿,碧水环绕,古人曾用这样的诗句描述这里秀美的风光:“青绕烟岚绿绕川,新平堪谱画图传。倚山屋角皆栽竹,临水村边总系船。”

    景德镇附近的瓷土资源极其丰富,为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基地。城郊的高岭瓷土矿区至今留存有不少古矿洞和淘洗坑。据《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到了唐代,制瓷工艺已颇为发达,有“霍窑”、“陶窑”等名窑,烧造的瓷器色泽素润,莹填如玉,被誉为假玉器,产品遍销全国,远销海外,昌南镇以瓷器名闻天下。

    宋代景德镇窑场密布,能工巧匠集中,瓷业极为兴盛。当时的名产影青瓷器,胎质细腻,滋润清雅,造型优美,纹饰繁富,素以瓷质精良而冠绝群窑,成为最能代表高度发展的宋代制瓷水平的典型产品。这一时期生产影青瓷器的窑场多,产量高,其影响所及,远远超过长江地区而到达黄河流域,以至辽河地区。

    元代将全国唯一的管理制瓷的机构浮梁瓷局设于景德镇,改宋监镇官为提领,驻镇征税,兼管奉命造瓷。当时建有专烧御器的枢府窑,民窑也随之增多,瓷窑林立,产量剧增。明代设立规模宏大的御窑厂,置官督造精美瓷器以供御用。元明时代景德镇制瓷工艺成就十分突出,已能烧造出清新高雅的青花瓷和雍容华贵的釉里红瓷器,以及各种光洁美妙的高温色釉瓷器。这时景德镇更加名扬四海,驰誉天下,成为无可匹敌的产瓷中心。“陶舍盈盈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曾这样描述景德镇陶瓷生产的繁荣景象:“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

    清代景德镇瓷器制造技艺更趋娴熟精湛,品种丰富多彩。它生产的斗彩、古彩、粉彩、珐琅彩等丰富的釉上装饰瓷,成了举世瞩目的珍品,使制瓷工艺进入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新阶段。

    自汉代到清代经久不衰的陶瓷生产,为景德镇留下了许多古代窑址和大面积的古瓷片、古窑具堆积层。这些珍贵的陶瓷文化遗存犹如一部活档案,详细真实地记录着我国古代陶瓷生产发展的历史。比较著名的古窑址有湖田、塘下、杨梅亭、黄泥头、南市街等。宋代窑址大多分布在市郊南河流域,绵延数十公里。南宋蒋祈在《陶记》中追述当时有瓷窑三百余座,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瓷业生产的盛况。特别是位于镇东南约五公里处的湖田窑址,它兴烧于五代,历经宋、元,至明代万历年间结束,烧瓷历史持续六百余年。这里保留了大批宋元时代的瓷器碎片和窑膛、古井、作坊等遗迹,现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参观研究。

    除了地面的窑址等遗存外,作为历史上景德镇瓷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运输大动脉的昌江也值得重视。因为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向江中倾倒窑渣和废瓷,这就给昌江铺了一层厚厚的瓷底,于是昌江的河床也为后人保存了大批古代艺术珍品,它简直成了一座奇异的水下陶瓷博物馆。

    千年瓷城阅尽了人间沧桑,悠悠昌江流淌着瓷工汗水。人们参观坐落在市区莲花路的陶瓷馆,恰似走进了一座瓷器官殿,从这里可以形象地看到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过程。陶瓷馆里陈列着景德镇生产的各种名瓷,其中有被誉为瓷国明珠的青花瓷器,有人造宝石之称的颜色釉瓷,还有彼外宾夸作“嵌玻璃的瓷器”的青花玲珑瓷,素享“至精至美的东方艺术”盛誉的粉彩瓷……历代瓷工以无穷的智慧,勤劳的双手,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景德镇陶瓷业的兴盛,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古时这里就有“江南雄镇”之称,宋代士民百姓“富则为商,巧者为工”。元、明、清三代瓷业鼎盛,商贾云集,兴建起大批建筑物和街道,1981年景德镇发现的百余座明代世俗建筑,引起了国内外的瞩目。这批建筑包括气势宏大、雕刻精致的官僚、地主府第,用材精良、古朴巧雅的窑户、富商住宅,还有祠堂、店铺、牌楼、闾门等,类型繁多,风格独特。它们对研究古代建筑、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等,都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旧政权的统治,景德镇的瓷业一度日趋衰落,濒于破产。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瓷业生产才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景德镇的瓷业生产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瓷都愈加万紫千红,春色满园。陈旧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改变,现已基本上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并正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目前景德镇除了有十多家颇具规模的瓷厂外,还有陶瓷机械厂、瓷用原料化工厂、耐火材料厂,以及陶瓷馆、陶瓷历史博物馆、陶瓷学院和陶瓷科学研究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景德镇的高档瓷、成套瓷产量逐年提高,陈设瓷、日用瓷品种不断增多。“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馨”的景德镇名瓷已出口远销到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既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经济文化的友好交往,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换取了大量外汇,有力地支援了四化建设。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分别获得国家的三个金质奖和一个银质奖。广大的陶瓷美术家、工程师和瓷业工人辛勤劳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源源不断地奉献给祖国大量精美绝伦的瓷器,把瓷坛的春天装扮得分外绚丽多彩。

    今天的景德镇不仅在努力攀登新的瓷业高峰,而且在加快发展机械、电子、煤炭、化工、纺织、建材等其它工业生产项目。市政建设和城市绿化事业也发展很快,长达二点五公里的棕树林带把昌江沿岸点缀得葱绿秀丽。昌江上架起了雄伟的大桥,每天车来人在,川流不息。皖赣铁路的通车,大大方便了景德镇的交通。新建的火车站设施完备。

    在近郊的枫树坞,近年还兴建了一处独具特色的古陶瓷博览区。这里既有历代陶瓷史料展览,又有古代手工业制瓷作坊实物陈列和实际操作表演。它重现了十五、十六世纪景德镇制瓷工艺和古窑瓷厂的风貌,把明清建筑与陶瓷生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研究中国陶瓷文化和古代建筑很有参考价值。

    规划部门考虑,在珠山之巅复建作为明代御窑厂标志的龙珠阁。还打算将明清古建筑最集中的三闾庙地段,开辟为以陶瓷展销为主的“庙会”,组织各种商业、手工业生产活动,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店、茶社,逐步把这里开发建设成为明清民俗博览区。

    现在景德镇人民正在奋发努力,抓紧建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决心发扬瓷都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景德镇这颗祖国的明珠,必将闪耀出愈加夺目的光辉!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