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古迹景观 济南

    邹逸麟山东省省会济南市,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它地处鲁中丘陵和鲁北冲积平原的文接带上。山麓丘陵居市区南部,有著名的干佛山、青龙山、橛子山等。其中橛子山最高,海拔四百六十米,其余都在三百米以下。著名的千佛山也仅海拔二百八十四米。平原低地居市区北部,分布着少数孤立的残丘。例如华山、卧牛山、凤凰山、匡山等,一般只有几十米到百余米。华山最高,也不过海拔一百九十六米。整个地区南高北低,1855年黄河改由山东入海后,滔滔黄河在市区北面奔腾而过。清澈的小清何自城内泺水源出,东流至寿光羊角沟入海。纵贯南北的京沪铁路和横接东西的胶济铁路在城内交会,使济南市成了山东全省的水陆交通枢纽。

    济南市区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为十四点七摄氏度,平均年降水量为六百四十毫米,年分配很不均匀,大多集中在6月至8月。春季气候比较干燥,秋季晴爽宜人。因地处平原,上质肥沃,农业比较发达。

    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和气候等原因,济南拥有的泉水之多,流量之大,在我国城市中是罕见的,故素有泉城之称。这些晶莹的泉水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用水,也为这座古城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我们祖先创造了定居和繁衍的条件。三十年代在济南市东北三十五公里处的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了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这说明早在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居民已经有了较高的文化,陶器已开始用轮制。建国以后,在济南东郊大莘庄商代墓葬中,出土有精美的青铜器和其他器物,说明了约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这里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传说舜耕历山,就是今济南市南的千佛山。这当然是不足信据的。不过济南地区见于记载的地名确实很早。春秋时代这里是齐国的领土,据《春秋》和《左传》记载,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泺就是指今济南市的泺水。后人认为,当时既然能在此会盟,当已有聚落。这是济南最早见于记载的地名。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宋师与齐师战于,齐师败绩。”据清人考证,即在今济南附近。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鲁、晋、卫、曹联军战败齐师于(今济南市西北);晋师从齐师至靡笄山(今千佛山);晋师逐齐侯于华不注山(今济南市东北华不注山)。以上这些军事行动都发生在济南附近。可见在春秋时代济南是齐国西部边境上的一个军事要地。

    春秋末年,济南市又名靡下。《史记》载:公元前557年,晋平公与齐灵公战于靡下(集解引徐广曰:靡,一作历),结果齐师败退,晋军追围齐国的都城临淄,烧屠城郭而还。进入战国,济南名称正式被写作历下。今天的千佛山,古时称靡笄山、历山。因此不论写作靡下或历下,都是因在千佛山北麓而得名。公元前225年秦灭魏,曾进军历下,兵锋指向齐国临淄。公元前221年攻下临淄,灭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历下地属济北郡。楚汉之际,盘踞在临淄的齐王田广于历下驻兵戍守,以备汉兵。后中了郦食其计,罢守撤兵。最终被韩信所破,攻入临淄。综观济南早期的历史,它无疑是齐国政治中心临淄的西方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明末顾祖禹说:“春秋时,诸侯争齐,多在历下。自战国以迄秦楚之际,历下多事,则齐境必危。秦兵攻历下,而王建由以亡。田广罢历下战守备,而韩信得以收齐……此皆齐之西界……盖其地水陆四通,为三齐都要也。”这是很有见地的。

    现在,济南北临黄河,这一段黄河在古代是济水,济南即由此而得名。济水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一条大河,在今河南荥阳县分黄河水,东流经今河南,进入山东后,汇入今巨野县北的巨野泽。出泽后大致走今黄河河道流入大海。济与古代的(黄)河、淮(河)、(长)江合称四渎,是中原地区贯通东西的水运航路。《营子》说:“修河、济之流,南输梁、赵、宋、卫、濮阳。”此外,济南南面的泰山是齐鲁两国的天然分界线。它的北麓平原正是齐国东西陆路交通大道。济南聚邑的发展,正是由于处在这样优越的地理环境,才具有军事上、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西汉开始在今济南市置历城县,属济南郡,置有铁官,是冶铁工业基地。从东汉历三国至西晋,历城县始终是济南郡(治东平陵,今胶济铁路上的平陵站)西境的一个属县,地位并不显要。西晋末年,中原发生战乱,统治者因历城地理位置在军事、交通上的意义,于是将济南郡治从东平陵迁此。历城开始成为二级政区的治所。这是济南名称的起源。

    司马氏南渡,济南地区先后为后赵、前燕、后燕、南燕所占有。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刘裕北伐,次年灭了南燕,据有其地。刘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在青州西部置侨冀州,治所设在历城。北魏皇兴二年(公元468年)改侨冀州为齐州。历城一跃为一级政区的治所,与青州治所益都并列为鲁北平原上的东西两个政治中心。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济南郡,以州领县。此后至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的五百多年间,除了隋大业年间曾改齐州为齐郡,唐天宝年间又先后改为临淄郡、济南郡外,一直是齐州的治所。

    南北朝时代,济南地位渐显重要的主要原因是水运条件较前有所改善。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北伐,溯泗水而上,舟次金乡(今山东金乡),原计划走传统的水运路线,向西由济入河。适时正逢天旱,济水淤浅不通。于是临时开凿了一条由菏水(约今万福河)通往巨野泽的运河,称桓公沟。循巨野泽以下的济水(又称清河)而下,再折西进入黄河,直趋中州。以后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北伐也走这条水路。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到彦之北伐,八年檀道济北救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城),都是转战经历城而还。总之,由于河南省境内的济水淤塞不通,南北水运借助于巨野泽以下的济水,无怪乎紧濒其南岸的历城在北魏时代成为一级政区的治所了。

    隋唐时代全国统一局面维持了三百多年之久,社会经济相对稳定,商业手工业都获得发展。唐代武则天时代和五代后周时代,又先后在开封城北引汴水开凿了湛渠、五丈河,大致恢复了《水经注》所记济水故道,东接泗水,北连清河,以通齐、鲁地区舟楫。济南城里显宦达官、富商大贾往来增多。传统的手工业品,例如丝、葛、绢、锦成为当地主要贡赋。秀丽的山光湖色逐渐吸引了许多诗人墨客。济南已开始从一个军事、交通性城市向消费性商业都会转化。

    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北宋熙宁年间知齐州军事。他在任职期间,为济南的城市建设做了两件事:一,为了解决日益频繁的使臣客商往来住宿的需要,在泺水旁,修建了两座馆舍,称为南北二堂。北堂南近历山,敌名历山之堂。南堂西南近泺水所出,故名泺源之堂。这两座馆舍的修建,有助于济南城市的繁荣。二,济南地下多泉,酾而为渠,布及全城,无论道路、民庐、官寺,无所不至。泉水最后汇于城北部的大明湖,由北水门流入大清河。这些泉流是济南城内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过去为了防止大清河暴涨时倒灌入城,在北水门临时用荆苇加土为篱,以障水。但需要经常更换,既不牢固又费功时。曾巩用库钱采办石料,将水门两旁用石砌成,中间用石料分建两门,以木为扃,视水大小启闭。既保护了水源免受污染,又使涨水有所宣泄,大大改善了济南城内的环境。

    政和六年(1116年)日英宗赵曙曾为齐州防御使,升齐州为济南府。这个名称以后沿用到明清时代。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攻入济南,知府刘豫降金。金人扶持刘豫建立了伪齐政权。绍兴七年(1137年)金人废刘豫政权,济南地区直接在金朝统治之下。自刘豫时代起,人民不断反抗外来统治。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即投身抗金斗争。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亦因济南的沦陷,渡淮而南。他们两位都是济南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世称“济南二安”。

    宋金之际对济南城市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是小清河的开凿。史载刘豫时导泺水东行为小清河,经章丘、邹平、新城、高苑、博兴,合时水下游,东北至马车渎入海。将原来发源于泰山北流入济水的小河全截入小清河。于是济南又多了一条水运航路。不过那时小清河只是一条运盐河,上游河床迂曲浅涩。沿海来的运盐船往往在博兴引渠至蒲台与大清河(即济水)沟通。不管怎样,小清河的开凿对济南城市的交通发展总是有利的。

    元代改济南府为济南路,属中书省。当时中书省地域广大,为了统治方便,分置了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益都;另置一个直属中央御史台的山东东西肃政廉访司于济南,是山东地区的最高监察机构。

    朱元璋于1367年改济南路为府。次年,即洪武元年,沿袭元代制度,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治济南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这是济南作为山东省会的开始,一直沿袭到今天。

    济南在宋代以后,除了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逐渐上升外,还以优美的自然景色闻包于世,成了著名的游览胜地。这在北方城市中是少有的。金元之际,济南也难免遭受战争的破坏,城内宫宇“惟有荆榛瓦砾而已。”但天然的山水并未因此而黯然失色。其“风物之美,游观之富”,仍然吸引了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名称始见于曾巩《齐州二堂记》。曾巩说:“齐多甘泉,甲于天下。”因为趵突泉是众多泉流中单泉涌水量最大的一个,所以也最著名。《水经注》称之为娥姜水,说它“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大名湖名称始见于《水经·济水注》,唐宋以来,即为济南胜境。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都曾到此游历。杜甫还留下了题咏大明湖中历下亭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千佛山原名历山,隋开皇年间在山壁上雕凿了许多佛像后,渐有千佛山之名。这些奇异景色为济南城增添了无限光彩。宋代诗人黄庭坚说:“济南潇洒似江南。”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济南行记》描述大明湖“占城府三之一,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见州渚之想。大概承平时,济南楼观天下莫与为比。”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济南是“一个宏伟的都市,四周都是花园,围绕着美丽的丛林扣丰茂的瓜果园,真是居住的胜地。这里丝的产量,多得出奇。”优美的山光湖色,实可与江南的水乡相比。《老残游记》第二回说:“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清末兴办洋务。同治九年(1870年)在济南北郊赵家庄办起了洛口机器厂。这是济南最早出现的近代工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帝国主义强占胶州湾,1899-1904年修筑了胶济铁路。渍政府又同意将济南城西门外辟为商埠,济南市区逐渐扩大。官僚资本在此期间又兴办了工艺局、济南发电厂、泺源造纸厂等。济南开始向近代工业城市转化。1912年英德帝国主义联合修筑的津浦铁路告成。从此,轮轨交驰,商贾辐辏,济南的工商业更为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半殖民地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乘机得到发展,兴办了一些以轻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例如火柴厂、面粉厂、纺织厂等。1928年日军侵入济南,屠杀中国军民五千余人,造成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抗战时期,济南沦陷,民族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辛亥革命后撤废了济南府,留历城县。1929年置济南市。旧中国济南虽然是山东省省会,但城市建设、工商业、环境卫生都十分落后。名园倾圮,山水失色。1948年9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了济南城,这个长期在黑暗统治下的古城,终于获得了新生。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区也有很大扩展。今天的山东省会济南市区范围北起金牛山,南至千佛山,东至马家庄,西至里旱河,南北八公里,东西十公里。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城市可分为新旧两部分。旧市区内又可分为城关和商埠两部分。城关区即自春秋以来泺邑、历下、历城等所在,据旧区之东。晋末移郡治至此,建有士城呈方形。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建石砌。商埠部分即1904年所辟。新区为建国后新建。三十余年来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钢铁、机械、电力、石油化工、纺织、面粉、造纸等为主体的新型综合性工业基地,成为我国北方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不但修复了许多名胜古迹,同时还新建了辛弃疾纪念祠、李清照纪念堂和济南革命烈士陵园。济南重新以其独有的风姿,吸引着无数中外旅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