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古迹景观 南阳

    陈代光在河南省的西南部,有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山间盆地,叫南阳盆地。这个盆地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散发过灿烂的光辉。在它的怀抱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五十万年以前云阳猿人的牙齿化石,以及下王岗、黄楝树等为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而且可以看到一座座名城古镇。南阳,就是在我国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一座历史名城。

    南阳座落在南阳盆地的中央,三面群山环抱。南面是襄樊盆地。北面为高大峻拔的伏牛山脉,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绵延二百多公里,构成了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伏牛山东延至南阳东北的方城附近骤然中断,形成了盆地东北角的方城缺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襄夹道,也称方城廊道。西面为一系列海拔高度不大的低山、丘陵,与丹河、白河等河流谷地相间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东侧为大别、桐柏低山丘陵,海拔多在三百至八百米之间。南阳的周围,为一平展开阔的冲积平原。南阳东北的独山,西北的殷山和蒲山,都以孤立的状态屹立在广阔的平原上,一般高出地面五十米左右。

    南阳恰好处于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交接地带。在广袤的大平原上,发源于周围山区的众多的河流,呈树枝状由西北东三面向南蜿蜒流出,至湖北省境汇归汉水,最后注入长江。主要河流有白河、唐河及其支流。在历史上,白河和唐河曾经是船只往来不绝,北通汝颍,南达江汉的航运干线,对南阳盆地的开发及南阳等城镇的兴起与繁荣,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南阳的北面,由于有崇山峻岭作屏障,北方冷空气入侵势力较弱,因而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一年中,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交替相当明显。年平均气温高达十五摄氏度,一年中有七个月的平均气温高于年平均气温,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在一到二摄氏度,无霜期较长。年平均降雨量达八百毫米。南阳的水热资源都比较丰富,是一个南北皆宜的气候区域。

    南阳盆地的周围,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几个著名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面有洛阳所在的伊洛河冲积平原;西北有以长安(今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东北为华北大平原;南为江汉平原;东为江淮平原。这些地区既有关山之固,又是地富人繁,人物荟萃的平原沃土。宛城所在的南阳盆地,恰好位于这些政治、经济中心之间交通的交叉点上。东北角的方城映口,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孔道,为楚由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北上经营中原必经之地。北面沿白河与沙河支流穰河的河谷地带有一条与洛阳盆地相联系的通道,即历史上著名的三鸦路。西北部、东南部,有唐河、丹河、白河等宽平的河谷地带,为宛城与西北、东南两方的交通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西面为《水经注》所说的“楚通上洛道”,自武关至长安,多从山中行,过蓝田,始出险就平,然后到达关中平原。东面,经由桐柏低山谷地,可以到达信阳、驻马店等淮河中下游地区,宛城是江淮流域与渭水流域交通上的一个联接点。南面为盆地的开口处,无论是陆行或水运,均可直达江汉平原等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南阳的崛起和繁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根据考古发现,证明南阳一带的山间盆地在远古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劳动和生息,成为我国的文明策源地之一。1978年在南阳北面云阳镇附近的杏花山下,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颗猿人前臼齿化石。考古和古生物学家根据这些动物化石及附近的地层关系,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认定云阳猿人前臼齿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更新世中期,大致与北京猿人的时代相当。1980年,又在杏花山附近的小空山洞穴灰烬中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考古学家认为,小空山洞穴文化的主人就是云阳人。此外,还先后在其他地方发现了十多件古人类化石。所有这些远古时的文化遗存,与北京猿人、蓝田猿人文化,以及河南境内三门峡的水磨沟、灵宝的朱阳、渑池的任村、安阳的小南海、许昌的灵井等地文化,是互相影响、相互继承的。

    大概在周朝初年,由于统治阶级将大片土地分封给亲族诸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为数众多、大大小小的封国。今天的南阳一带,属申、吕两亲族诸侯的封地。春伙战国之际,各诸侯国互相争霸。控制着今天江汉平原的楚国,为了北向中原争霸,不惜动用武力,先后吞并了“汉(水)东诸姬”,后又灭申而据南阳,并在申的附近(今南市东北)建筑城郭,称宛城,作为楚国北疆的军事要塞。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南阳郡,治宛城。两汉时,宛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城邑,崛起在南阳盆地的中央。

    宛城的崛起,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同时与它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密切相关的。

    宛城位于南阳盆地中部,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有可能成为南阳盆地上最早崛起的一颗明星。

    宛城故址,在今南阳市东北,正处在白河及其支流温凉河(又名三里河)的台地上,白河、梅溪河(又名万湾河)、温凉河三水环绕,但附近地势高亢。这样的地方,既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水源发展农田灌溉及交通运输,又不致因洪水泛滥造成危害。选择这种居高旁河的地理位置修筑城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很普遍。

    “南蔽荆襄,北控汝洛。”这是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对南阳战略地位的精辟论述。他又说:南阳“武关阙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汉水)而为隍,郭方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后,水(白河)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东、西、北三面为高山峻岭,有关山之固,可以控扼;东北有方城作外城;南有汉水为城壕;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宽城平野,可以储粮屯兵,不失为中原要冲。两千多年来,为了争夺这块战咯要地的战争,真是史不绝书。

    春秋战国时代,南阳长期是楚、秦,以及中原地区各国争夺的中心。为了防御中原诸国的进攻,楚国修筑了西起郦(今内乡县东北),东南至阳(今泌阳县)的长城(楚长城)。公元前557年,晋军攻楚,试图从方城隘口南下取宛城。秦置南阳郡,治宛城,以制东、南两方。奏末,刘邦为了取关中,定天下,接受了张良的建议,自颍川南下取宛城。西汉末年,刘玄与王莽军作战,于更始元年(公元23年)在宛城外水(今白河)沙滩上设坛即帝位,称更始帝,后攻取南阳,并定都于此。东汉刘秀虽都于洛阳,但南阳却是他的根据地。三国时,南阳属魏,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置荆州刺史,治宛城。西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晋武帝改南阳郡为南阳国,治宛县。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分裂时期,各方对南阳的争夺更为剧烈。东晋复南阳郡宛县。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自襄阳伐苻秦,道出南阳。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前秦慕容遣赵盘攻南阳。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伐苻秦,遣沈田子自襄阳、南阳趋武关(今陕西商县东)。南齐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北魏孝文帝取南阳,董蛮从洛阳南奔南阳。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安禄山遣兵南侵江汉,南阳节度使鲁炅自颍川走保南阳。宋金对峙,淮河、南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双方分界线,南阳成为宋金两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明清两代,南阳、方城是京师(今北京)与江汉平原间交通必经之地。明崇祯九年(1636年),李自成、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从鲁山经叶县,取道方城取南阳。近现代许多重要的战争,也是在南阳周围进行的。

    南阳不但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而且是我国古代经济中心之一。战国时代,楚的宛城,与“燕之涿(今河北涿县)、蓟(今北京),赵之邯郸,魏之温(今河南温县)、枳(今河南济源),韩之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齐之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同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到了西汉,这里成为全国冶铁和商业中心之一,汉政府在南阳等四郡设置铁官、工官,监督和管理冶铁业和其他手工业生产。其中以冶铁业最发达。当时著名的冶铁商孔氏以冶铁为业,发了大财。由于冶铁业发达,楚国武器制造中的铁剑,其锐利是世人所称道的。《史记·范雎传》说:“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当时这里就是楚国武器制造的中心。

    汉代的宛城,是全国十八座大城市之一,有四万七千五百多户。“宛、周、齐、鲁,商遍天下。”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就发迹于南阳,定都于洛阳,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南阳为南都,呈三足鼎立之势,并与洛阳、临淄、邯郸、成都合林为“五都”。

    汉代以后,南阳在全国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始终还是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48年11月4日,南阳解放。1950年1月,设南阳市。从此,南阳走向了新生。

    建国三十多年来,南阳已由一个消费的、破败不堪的小城市,发展成为河南省西南部以机械、轻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全市人口二十五万,其中非农业人口十五万,比建国初期增长近六倍。1980年,全市共有工矿企业近二百个,工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了一百一十倍。主要工业部门有轻工、纺织、电力、化工、机械、电子等。1982年农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了四倍。

    南阳是河南省西南部的交通中心,也是河南、陕西、湖北三省间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铁路、公路交通都很发达。焦枝铁路修成通车后,成为北接陇海、京广两大铁路干线,南达广西柳州的南北交通大动脉。通过这条大动脉,可与全国各经济中心相连。公路四通八达,南阳与郑州、洛阳、开封、许昌、信阳及陕西的商县、湖北的襄樊等地,均有干线相通。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市政建设也突飞猛进,建国前夕,南阳城大体分布在白河西北,温凉河与梅溪河之间,面积不到三平方公里,街道狭窄,草舍危房比比皆是,没有排水设施,呈现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到1982年,南阳市区面积已扩展到十七平方公里,共有街道四十六条,长达四十多公里,并开辟了九条公共汽车线路。整个城区大体以梅溪河为界,以东为老城区,以西为新城区。新城区地势较高,地质基础好,且靠近焦枝铁路,交通便利,是今后城区进一步扩大的重点地区。城市绿化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可以预料,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南阳将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南阳的名胜古迹很多,主要有医圣祠、武侯祠、汉画馆、宛城遗址等。

    医圣祠位于市东关温凉柯畔,是纪念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庙。他著有《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要略》等书,集汉代以前我国医学之大成,汉魏以来被奉为经典,他本人被推崇为医圣。医圣祠分三组建筑物,前为祖庙,中为仲景墓,后为医圣祠。三组建筑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

    武侯祠,又名诸葛庐,是纪念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祠庙。相传诸葛亮曾在南阳定居。武侯祠位于南阳市西的卧龙岗上,北倚紫山。南临白河,地势开阔,风景秀丽。祠内殿堂楼阁宏伟,古柏参天,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汉画馆,座落在卧龙岗上,与武侯祠比肩并峙,为我国较大的收藏汉代画像石刻的陈列馆。汉画像石刻是汉代统治阶级墓葬中刻有各种画像的建墓用石,是研究两汉时代绘画、雕刻艺术与社会生活、生产状况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汉画馆建于1958年冬,馆内收藏画像石五百余块。

    汉代宛城遗址,在市东北部,仅残存东北一隅及一段护城河。遗址土层内发现了汉代陶片,附近散落有无数汉代的砖、瓦、陶器等残片,文化层很厚。根据文献记载,汉代宛城有两重,郡城(大城、郭城)为外城,小城为内城,在郡城西南隅,两城互相连结。这座故城遗址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对研究汉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