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古迹景观 西安

    马正林西安是一座历史名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主要建都的地方,早以宏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今天的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是陕西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关中平原是孕育西安城的地理基础。西安城恰好位于它的中央,处于山环水抱之中。它的南面就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的秦岭山脉,巍峨青翠、峰峦叠蟑,其主峰是周至境内的太白山,海拔三千七百六十七米,为全国名山之一。很早以前就有“武攻太白,去天三百”,“冬夏积雪,望之皓然”的称谓,以银妆素裹、耸峙入云而引人入胜。李白在《望太白峰》一诗中说:“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其高峻雄伟之势历历如绘。西岳华山更是以奇险峻峭、难于登攀而名扬四海,无人不晓。西安附近的南五台、翠华山、骊山等都以风景秀丽、各有千秋而诱人神往。陕北高原的南缘山脉,虽然距离西安城较远,但宛似条条游龙,各趋一方,构成关中北境的天然屏障,汉唐诸陵多在渭北高原或北山脚下,说明北山山脉与古老的西安城血肉相连,不可分离。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两岸支流众多,犹如一片叶脉一样,向各个方面伸展开去。西安附近河流密集,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沣、、、涝诸河,分别流经西安的东境、西境、南境和北境,把西安城围在中心,以丰沛的汁液滋润着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为西安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渭河流经西安城北,是西安城市发展中水路交通的主要凭借。汉代从今西堰头引水进入昆明池,而昆明池就是汉长安城的人工水库。由昆明池向北和向东北开渠,分别供应城内外。唐代引水入城的龙首渠,引水人城的清明渠,引水入城的永安渠等,使唐长安城的供水源源不绝。由于汉唐长安城渠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为当时长安城增添了无限美好的风光。“官松叶重墙头出,渠柳条长水面齐”,正是这种别致景色的生动写照。

    西安地区不仅山环水抱、风景如画,而且还是关中平原上地形最平坦开阔的所在。这里平原坦荡,土壤肥沃,自《禹贡》起就被称为“上上田”;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在十三摄氏度以上,年降雨量在五百到六百毫米之间。正是在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下,这里的农业经济兴起很早,到秦汉时代,整个关中平原已成为全国最富庶的经济地区之一,号称“天府”。司马迁说,它的财富占了全国的十分之六。历史上以“膏壤”、“陆海”来形容关中平原的土壤肥沃、物产丰盈,量不为过的。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物质财富,为西安城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中平原三面环山,东临黄河,只有函谷关一线开向东方,山川形势十分险要,“被山带河”,“金城千里”,“四塞以为固”,是一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地方。周、秦、汉、唐先后建都西安地区,除政治原因外,也同这种险要的山川形势密切相关。战国时代,六国联合抗秦,往往屯兵函谷关脚下,但一筹莫展。汉唐初期,也都是首先争取关中,站稳脚根,然后杀向东方,统一了全国。另外,关中还是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是绾毂西北的门户。每当西北边境多事,关中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这种险要的山川形势,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把国都摆在这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谓“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正是这种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达一千余年之久。

    西安的名称虽然起于明代,但它的兴起和发展却由来已久,西周的丰镐,秦的咸阳、西汉和隋唐的长安城都是它的前身。尽管这些城址也有移徙,但其发展演变却一脉相承,可以看作是西安城市发展中的不同历史阶段。

    在西安地区兴起最早的城市就是西周的国都丰京和镐京,分别位于沣河的西岸和东岸。丰京位于马王村一带,镐京位于斗门镇一带,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据说丰镐布局整齐,都是正方形的城市,每面各开三个城门,街道均作东西和南北向,宫殿在南,市场在北,左边建筑祖庙,右边设置社稷坛。西周末年,由于大戎入侵,周平王迁都洛邑,丰镐终于衰败下去。丰镐的宫殿、宗庙等建筑物,也因战争的破坏而面目虫非了。春秋时周大夫行没路过丰镐,看到“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宏伟壮丽的都城已变成“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农田,凄怆之情油然而生。这就说明,周平王东迁以后,丰镐残破不堪,至迟到春秋时,地面逮筑物已荡然无存了。经过考古发掘,已经在沣西发现了四周的车马坑和一座大型建筑物的基址,为寻找丰京的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秦国占有关中以后,经过几次迁都,终于定都咸阳。秦咸阳位于今咸阳市以东的长陵车站、窑店镇和肖家村车站一带,背原临河,控制着关中东西大道的咽喉。它的主要宫殿都在咸阳原上,除秦孝公、秦惠文王所修的宫殿外,秦始皇还仿照六国的宫殿,修建了不同形式的新宫殿。经过考古发掘,毛王沟和柏家咀之间,在东西长约六公里的原区,建筑遗址鳞次栉比,显然是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秦咸阳的宫殿规模很大,由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房和窖穴等组成,富丽堂皇无比。这里还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宫廷壁画,以及大型台阶空腹花砖、地下排水管道、兽形铜铺首、瓦当等重要遗物。原上除宫殿外,还有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原下地势低平,是主要的居民区和市场。位于今杨家湾的兰池,大概是为解决城市供水而开凿的水库。兰池附近有兰池宫,显然是皇帝游乐的胜地。由于受到渭河的制约,秦咸阳实际上跨有渭河南北两个方面。因为诸庙、章台、兴乐、上林等皆在渭南,特别是“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留名千古的阿房宫,就是作为“朝宫”来兴建的。殿基夯土址现依然存在,位于今西安市西郊的赵家堡与大古村之间。从秦咸阳渭河南北两部分的自然条件比较而言,涓河以南显然比渭河以北优越,因此政治中心的南移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带有必然性。随着秦王朝的灭亡,项羽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堂堂一代帝都,顿时化为灰烬。

    刘邦决定建都关中以后,就不能不选择龙首原以北的长安另建新都。汉长安城位于西安西北的汉城一带,周长二十五点七公里,面积为三十六平方公里,城的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缺西北角,犹如天上的北斗星一样,故有“斗城”之称。实际上这并不是有意所为,而是受到渭河流向制约的结果。当时的涓河距离汉长安城很近,渭河既然作西南、东北走向,汉长安城的北垣也就不能不顺应这种形势斜向东北,并出现多处曲折。另外,汉长安城的主要宫殿修建在前,城垣修建在后,为了把宫殿包入城内,南垣和西垣也就不能不有所曲折。不难看出,汉长安城这种不规则的形状,完全是顺应地形特点而带来的必然结果。主要宫殿分布在城的南部和城西,最著名的是未央宫、长乐宫和建章宫。这三大宫实际上各为一组庞大的建筑群。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是两汉王朝政治统治的中心,有四十三所台殿,而以前殿为中心,向四面民开。周长九公里,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前殿位于未央宫的最高处,是利用龙首原北麓的土丘,有意造成凌空之势,以显示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各个殿庭规模宏大,布设佳丽,自成体系。已经发掘的一座大殿,据说可能是皇后居住的椒房殿,各类建筑物的基址俱全,占地近四十亩。其他殿庭的大小就可想而知了。另外还有石渠、天禄、麒麟等阁和东西织室等高大建筑物。长乐宫位于城的东南,是皇太后居住的地方,由前殿、宣德等十七座大殿构成,周长十公里,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比未央宫还大。只有建章宫位于城西建章乡,是汉武帝时修建的,号称“千门万户”;其规模之大和辉煌壮丽之盛,都是未央、长乐所无法比拟的。它是武帝以后皇帝主要游乐的地方。建章宫中的太液池,碧波荡漾,也为皇宫增添了无限美好的风光。城内的其他地方,大都为居民区,西北部多为手工业和市场聚集的所在。市场多在横门大道的两侧,据说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城墙用夯土筑成,高大结实,每面各有三个城门。街道均东西和南北向排列,十分宏伟壮观。直到隋文帝迁都以后,汉长安城才被划入禁苑,成为历史的陈迹。

    隋文帝迁都龙首原以南,修建了一座规模更大、布局异常整齐的城市,名为大兴城,唐改为长安城,今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区就是它的所在地。城周长三十六点七公里,面积八十四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今西安城的十倍。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北部中央,是唐长安城的核心。前者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后者为中央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全国行政的中枢。城的平面布局为一大长方形,以六条东西向的高坡为核心进行设计,凡皇宫、政府机关和重要寺院等,大都位于高坡之上。这样安排,除显示皇权至高无上外,就是充分利用微地形的特点,以增大城市的立体空间。而坡与坡之间的低地则是开渠或开凿湖泊的理想地区,以便绿化和发展风景区。域内东西十四条大街,南北十一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一百一十个坊。由于城的东南角向内作直角曲折,实为一百零九坊。坊有围墙,是当时主要的居民区。西市和东市分别位于皇城的西南和东南部,是全市经济活动的中心。东西市各有井字形街道,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据说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六月二十七夜晚,东市失火,烧毁“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实际上西市比东市更为繁华,云集这里的“胡商”很多,“四方珍奇,皆所积集”。每年正月十五夜间观赏花灯,西市热闹异常,王公贵族也趋之若鹜,夺门争道者不乏其例。唐代的宫殿也有三组,这就是宫城内的太极宫、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和春明门内的兴庆宫。其中以大明宫最为辉煌壮丽,是唐代皇帝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座宫殿。兴庆宫的规模较小,但仍比今北京故宫大出将近一倍。它的建筑物高大雄伟、气势磅礴,“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就是反映的这种情况。诗人李白也曾在兴庆宫沉香亭前,为正在观赏牡丹的唐玄宗和杨贵妃赋诗。李白挥笔而就,赋《清平调》三章,以“解释春风无限好”和“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讽刺这种放荡淫乐的生活。唐长安城规模宏大,整齐美观,完全采取左右对称的布局,有明显的中轴线。南北向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五米,也就是全城的中轴线。这种布局特点,对后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这座壮丽的都城同当时世界上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联系,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学习的中心。唐代的文化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而长安城也接受了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譬如长安的衣食住行、音乐舞蹈、文体活动等,无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波斯传来的波罗和西域传来的胡旋舞等,在长安就非常盛行。唐玄宗本人就是一位击球的能手;杨贵妃也能象胡女一样,两袖清风,旋转自如。由于居住在长安的外国客人和少数民族很多,社会风气也潜移默化,胡服、胡帽、胡乐、胡舞、胡饼等都风靡一时。开元初,从笃宫人骑马者皆胡帽,士女皆衣胡服,太常乐崇尚胡曲,贵人御馔也尽供胡食。长安为世界先进文化之萃,仅城市建设一项,就堪称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杰作。

    唐代末年,朱温拆毁了长安城,韩建以皇城为基础,重建了一座“新城”,这就是五代、宋、元的长安城。明代又把韩建“新城”加以扩展,重筑城墙,并包砌了青砖,使西安成为控制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军事重镇。明代西安城墙的南墙和西墙,基本上因袭唐代皇城的旧墙,只是把皇城旧墙夹筑在中间。明代在扩城以前,还在唐皇城的东北角修建了秦王府城,即今西安城内的新城。府城的东墙和北墙,也是利用唐皇城的旧墙。秦王府城之外还筑有萧墙,萧墙之内才是政府机关所在地。今后宰门、钟楼等地都已发现了明代萧墙的遗址。明代的西安城墙高大雄伟,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较大的古城堡。今天的西安城墙,基本上保持了明代的风貌,是丰镐、咸阳与汉、唐长安城的继续和发展。西安城能够在关中平原的中央延续数千年之久,正说明这里的地理形势十分优越,土壤肥沃,经济发达,为西安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西安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由于唐代以后失掉了国都地位,城市发展十分缓慢。直到建国前夕,市区范围狭小,建成区的面积仅十三点二平方公里,人口约四十万。房屋破烂不堪,缺少近代工业,是一座典型的消费城市。建国以后,西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全市人民的努力,三十多年来已初步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新兴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这是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今天的西安市共辖有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阎良七个区和长安、蓝田、临潼、高陵、户县、周至六个县,面积一万平方公里,人口五百二十七万多,其中市郊面积八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城市面积一百二十九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五十万左右。全市的各项建设事业都发展很快,西安人民久已盼望的自来水,1952年即建成通水,彻底改善了饮水状况。昔日那种马路不平、电灯不明、房屋破破烂烂的旧城区已得到改造,成为全市商业最集中的地方。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辐射出去,一幢幢高楼大厦平地崛起,鳞次栉比,店铺林立,行人如织,商业兴旺发达。解放路直通火车站,也是全市主要的商业区。另外,旧城区还保留了传统的货物集散中心和民族风味的饮食业。全市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多集中在旧城区,传统剧目仍以秦腔为主。城内城外的交通道路,继承了唐长安城均衡对称、棋盘状格局,宽畅豁达,整齐大方的特点,有公共汽车或电车相贯通,交通便利。西郊的民航机场,经过改建后,扩大了规模,现有班机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太原、兰州、郑州、长沙、拉萨和香港等著名城市;省内的延安、榆林、安康等地也有班机通航,使西安与省内外的联系更为方便。

    由于正确贯彻执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大大激发了全市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西安市的各项建设事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工业、市郊农业产值逐年增长。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市场购销两旺,商业网点不断增多。市政建设发展更快,新住宅楼犹如雨后春笋。市容卫生状况也得到很大改善,使西安成为全国较整洁的城市之一。

    今天西安市的建设规模已远远超出了旧城区,向四面郊区迅速发展。整个近郊已布满了工厂。机关、学校和新的住宅区,高楼大厦比比皆是,整齐而美观。陇海铁路穿越西安城北,北郊一带就成为与铁路有关的修理厂、停车场、库房和铁路新村等。铁路线在市区内伸延三十余公里,各种专用线一百余公里。由于铁路过于靠近旧城区,把西安市分为南北两半,给城市建设事业也带来了一些困难。为此拟另辟北环或南环线,或在东西两站之间另建迂回线。东西郊地势平衍,交通便利,是西安市最主要的工业区。东郊的灞、之间,纺织工业最为集中,有纺织城之称。西郊的大庆路一带,是西安市的主要重工业区,以电瓷、仪表、机械工业为中心,形成了以电力设备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被称为电工城。科学、文教单位很多,全市有二十五所高等院校和许多科研机构分布在南部,使城南成为科研、文教的中心,有文教城之称。未来的西安南部,随着科学会堂、体育馆、自然博物馆、电视台、美术馆、音乐厅等高大建筑物的落成,将成为全市的科技中心,使文教城更加光辉灿烂,绚丽多姿。

    另外,为了保障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根据合理布局的原则,全市有以西安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医院、西安市中心医院、红十字会医院和市级一到八医院为主的大型医院,并有区、乡两级的医院和卫生院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疗卫生网。

    西安是中国文化最悠久、建都时间最长的古城,是整个人类文化艺术的巨大宝库。

    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位于河东岸,西距西安城六公里,是一座完整的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遗址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根据已发掘的一万多平方米的情况来看,内涵极其丰富。其中完整的房屋遗址有四十多处,各种墓葬二百多座,生产、生活用具将近一万件。遗址分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墓葬区,还有围绕居住区深广各五六米的防御沟。这个村落的人口大约有五六百人之众,说明六千年前西安地区的人口已比较稠密。参观半坡博物馆、不仅能亲眼看到六千年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生动画面,而且还能再现当时自然环境的真实面貌。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位于秦陵的东面,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已发掘的三个兵马俑坑,是由步兵、弩兵和战车组成的混合部队,兵阵严整,威武雄壮,显示出勇往直前、所向无故的态势。这些陶人陶马酷似真人真马,个个栩栩如生,表现了极高的造型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宝库。同时也是研究秦代军事史和兵阵构成的无价之宝。仅一号坑就出土驷乘战车六乘,陶马二十四匹,武士俑六千个左右,若再加上二号、三号坑的兵马俑,大约和今天一个师的兵力相当。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铜俑,造型十分生动逼真,是中国考古史上又一惊人的巨大发现。已经展出的二号大型彩绘铜车马,瑰丽异常,由一辆铜车,四匹铜马和一个铜御官组成,其大小恰好是真车、真马、真人的一半。车马装饰极其豪华壮丽,共有七百四十件金质器物,八百一十七件银质器物。车马和器物的雕塑艺术和冶铸技术非常高超,仅各个部件衔接就采用了铸、焊、嵌、销、冶铰、錾刻、空心冲凿等手段,为中国冶金、铸造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中外参观者赞不绝口,无不对两千一百年前的中国冶金术感到吃惊。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西安碑林,位于陕西省博物馆内,由于历代碑石如林,故称碑林。据《京兆府新移石经记碑》所裁,今西安碑林是北宋哲宗元五年(1090年),为保存唐开成石经而修建的,距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现在的碑林共有六个陈列室、六个游廊和一个碑亭,展出石碑一千多块。西安碑林是一座石体文化宝库,历代许多著名书法家的手迹、重要历史事件、中外文化交流和地理名图等都被保存下来。另外,碑头、碑座、碑侧上的精美花纹、图案、人物画和凤鸟、游龙等,又是精湛的艺术杰作。

    唐长安城遗留到今天的最重要的建筑物就是大雁塔和小雁塔,均位于西安城南。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高僧玄奘创修的,耸立于砖砌高台之上,平面为正方形,共七层,高六千十四米,气魄宏大,雄伟壮观,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小雁塔是唐中宗景龙年间创修的,采用密檐式砖构建筑,十分秀丽,初为十五级,现余十三级,高四十三米三。不过现在所能看到的大雁塔,是明代为保护文物而修补的,真正的唐塔被包在里边。小雁塔保持唐代风貌,建国后仅进行过整修和加固。

    闻名中外的西安钟楼位于市中心,鼓楼位于北院门街的南口。楼上悬钟置鼓,用以报时报警。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鼓楼,十七年(1384年)修建钟楼。当时的钟楼位于今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万历十年(1582年)才移于今址,按原样重建起来。钟楼三层重檐,四角攒尖顶,屋檐系飞式,跃跃欲飞,十分壮观,是中国目前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钟楼。钟楼位于市中心,已成为实际上的城徽。鼓楼九楹三层,歇山式顶,稍低于钟楼,但雄伟肃穆,曾悬有“声闻于天”和“文武圣地”两块金匾。经过整修后的钟鼓楼,五彩缤纷,景象万千,是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优秀代表。

    “秦中自古帝王都”,西安附近的帝王陵更是难于备数。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茂陵、昭陵、乾陵等,都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文物古迹众多而久负盛名。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东的骊山脚下,高大雄伟,东有秦俑博物馆,西有风景秀丽、温泉潺的华清池,处在整个骊山风景区之间。虽然地面建筑物早已无存,但经过考古部门钻探,证明地下建筑基本完好,是一座尚未发掘的地下艺术宝库。有朝一日,象《史记》所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情景,或许还能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整个陵园及其从葬区的面积这五十六平方公里余,所埋藏的古物到底有多少,恐怕难于计算。

    茂陵位于兴平县东,是汉武帝的陵墓。陵旁还有仅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的墓。茂陵保存了中国最早的立体石刻艺术,有石人、石马、石虎、石鱼等珍贵文物。它们都是利用石块的自然形状雕刻而成,朴实大方,格外壮观,代表了两千年前中国石刻艺术的独特风格。青年将军霍去病的墓是用石块垒成祁连山的形状,以纪念他在祁连山一带的赫赫战功。

    昭陵位于礼泉县九山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整个陵寝是在九山主峰内,开创了唐代帝王墓葬以山为陵的制度。陵园周长六十公里,面积达三十万亩,周围排列着一百六七十座陪葬墓。昭陵的石刻艺术十分丰富,除有石碑四十二块外,尤以“昭陵六骏”最为杰出。这是为纪念唐太宗的开国战功,将所乘过的六匹骏马刻成浮雕。六骏浮雕栩栩如生,每匹马的姿态、性格、筋骨和它们的全部躯干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中国浮雕史上最典型的杰作。1941年,不法外商盗去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现存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剩余的“青骓”、“特勒骠”、“什伐赤”、“白蹄乌”四匹,以及另外两匹的复制品陈列在陕西省博物馆内。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以梁山起陵,陵园周长约四十公里,地面建筑尚有门阙、述圣纪碑、无字碑、华表,以及司马道两旁的石人、石马、石兽、石鸵鸟等数十个,并有六十一尊宾王石像。乾陵的陪葬墓有十七座,已发掘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和懿德太子墓。虽早年被盗,但随葬文物仍极其丰富,并有精湛的壁画,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难得的唐代社会活动的实物资料。上述三座陪葬墓都是从地面起坟,由宽敞的斜坡道通向墓室,显示了唐代墓葬的基本格局。

    历史名城西安将继续保持古城风貌,采用多中心结构,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中心集团,发展成为一个以轻型现代化工业为主、科学文教和旅游事业发达的城市。并把咸阳、临潼、蓝田、长安、户县、周至、高陵等建成西安的卫星城市,形成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新体系。市政建设将发展唐代风貌,有计划地恢复唐代朱雀大街和西市商业区,并沿唐长安城南半部的城基营造林带,以显示唐长安城的宏伟轮廓。拟定中的雁塔曲江风景区面积达七千六百亩,结合大雁塔、曲江池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自然地形和现状,将风景区分为不同功能的风景点,并互相有机的联系起来,使点有特色,面具景深,造成“青山意不尽”,步步引人人胜的格局。雁塔古建筑群,将以陈列馆、纪念馆、展览馆、雁塔题名馆和素餐馆组成,造成绿树丛中的寺馆景色,使大雁塔更加古朴而美观。植物展览区以栽培展出秦岭和西北地区植物为主,划分为温室展区和植物生态学及形态学展区,培植菖蒲园、月季圃、牡丹台、樱花谷等分门别类的花园,以及发展杏、桃、梨、樱桃、石榴等果园。同时引河水注入曲江池,恢复曲江池水面,使它成为西安城南最大的人工湖。

    已经动工兴建的西安城墙公园,更是工程浩大的壮举。因为建设好西安城墙公园,既保护了文物古迹,又为古城增添了光辉,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西安城墙公园就是以明代西安城墙为中心,统一规划,分期施工,修葺城墙、建设环城林路和改造护城河的综合工程。修复后的城墙,城上为高空花园,种植各种花卉,设置城楼、箭楼博物馆,以及角楼茶社、小卖部、休息室等,并以盆景、花坛、仿古石雕、灯柱等连系各个风景点。城墙下为环城林带、环城河、环城干道和内环城路,构成高低错落的态势,使其与城墙相协调,各有特点。环城林带将是绕城一周的绿色长城,分段种植不同品种的树木花卉,形成各有特色的小公园。环城河将引河、河水注入,分段设置滚水坝,节节抬高水位,形成瀑布,以显示碧波荡漾、银练倒卷的别致景色。西安人民正在以极大的热情兴建城墙公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独具风格的公园,一定会以宏伟壮丽的景色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西安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经过建国后三十多年的建设,面目为之一新,佳景倍于往昔,犹如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一样,更加光彩寺目,绚丽异常。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