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古迹景观 伊宁

    叶骁军在新疆西部的伊犁河畔,镶嵌着一颗灿烂的明珠、美丽的花园城市伊宁。它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市区人口十余万。城内,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构成一条条绿色的长廊,交织成网,使整个城市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路边的小渠流水淙淙,全城苹果园星罗棋布。春暖花开季节,色彩缤纷,形成一片花的海洋,所以人们用花园之城来形容伊宁。

    “一江春水向东流”,人们常这样描述祖国的河流。伊犁河却反其道而行之,它从汗腾格里峰北部发源以后,一路西行,冲出国境,流入巴尔喀什湖。伊犁河是天山山区最大的河流,有特克斯、巩乃斯、喀什河等三条支流。主流全长一千五百公里,在中国境内长四百公里。伊犁河水量丰沛,年径流量达一百五十多亿立方米。每年4月到5月,因冰雪消融而形成春汛,6月至8月因上游山地冰川消融而形成夏汛;春夏两汛相连,丰水期长。河谷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七点七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零下十一摄氏度,7月为二十四点五摄氏度。东、西、北三面环山,形成一个向西的大喇叭口。南边是天山中段哈尔克他乌山,北边是天山支脉波罗科努山。两山越向东靠得越近,最后合而为一。带有较多水分的西来气流,从西部喇叭口进入河谷平原,受两侧山脉阻挡,使平原上空气流的湿度由西向东逐步增加,降水量也就不断增加,从二百八十毫米增加到五百多毫米,成为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两侧山地雪水消融时,又带来大量沃土,形成肥美的河谷平原,便于畜牧,利于衣耕,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宝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儿就已经有了最早的原始居民,他们是伊犁河流域的最早开发者。伊宁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一种是细石器文化,另一种是磨制石器与彩陶共存的文化遗址。磨制石器主要是各种生产工具,彩陶是各种生活用品等。正是这些最早的原始居民,为以后伊宁灿烂的经济文化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乌孙部由河西走廊迁至今伊犁河谷。在此以前,塞种、大月氏和匈奴曾在此活动过。汉时,伊犁河北为伊列国,属匈奴,又称伊丽、亦列、益离。河南为乌孙,是新疆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汉代西域的最大国。乌孙为伊犁河流域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乌孙一词,为突厥语之音译,作团结、联合解。今哈萨克族中仍有一个叫乌孙的部落联盟,由七八个部落组成,可见古代乌孙与现代哈萨克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是非常深的。

    西汉元封年间,汉武帝曾以江都王刘建的女儿为细君公主,嫁乌孙王昆莫,昆莫以为右夫人。后昆莫又将公主嫁其孙岑陬。细君公主死后,又以楚王戊之女解忧为公主嫁岑陬。文献记载说,解忧公主及其侍者冯(为乌孙右大将妻),既熟悉汉朝之事,又熟悉西域诸国之事。她们在联合西域诸国与汉王朝共击匈奴方面作出过不小贡献。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和管辖,设立西域都护府。伊犁河流域就归西域都护府管辖。当时,乌孙有十二万户,六十余万人,盛产良马,富户养马,多至四五千匹。乌孙马被汉武帝看中,美其名曰“天马”。汉武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唐太宗李世民先后乘骑的六匹良马中,也有乌孙马即伊犁天马。后刻石立于昭陵前,称昭陵六骏。唐代中叶,每年向中原贡马达十万匹。可见乌孙马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原王朝的巩固立下的功劳。唐诗中,歇咏西域骏马的不乏篇章。李白的《天马歌》中说:“天马呼,飞龙趋……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天马奔,恋君轩。跃惊矫浮云翻。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今天,哈萨克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认为“马是哈萨克的腿”。在现在哈萨克民族居住的地方,仍可见到乌孙马的影子。今日伊犁河南岸,昭苏县北的天山一支,仍称乌孙山,乌孙山下的伊犁马,当是昔日乌孙马的后裔。伊犁乌品种优良,全地区约有数十万匹,占全疆马匹总数的三分之一。无论古代或今天的乌孙山下,都是名副其实的“天马之乡”。

    唐初,伊犁河流域为西突厥地。后来,唐在西域先后置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两个大都护府下面,设置池、昆陵等都护府和都督府及州县。伊犁河流域属昆陵都护府的鹿州管辖。

    伊犁河流域,宋时仍为乌孙地,后逊于辽。元时,察合台汗国建都伊犁河畔的阿力麻里城。伊宁发现的最早的城垣,在今伊宁市东北约二十余公里的吐鲁蕃圩子。这儿有两个旧城,习称为大小金场。其中小金场旧城的出现年代,最晚在公元前二三世纪。这是今日伊宁地区有城垣之肇始。伊犁河流域清代以前的旧城垣,以相当于唐至元代的为多,例如今水定镇(原绥定)西北的磨河旧城。大金场旧城,在公元八世纪前后可能又有了居民,直至十三世纪还继续存在。察布查尔县境内的海努克古城,可能是元代旧城。最著名的,当然还是阿力麻里城。

    关于阿力麻里城的位置,据考证,在今伊宁市西霍城县境内的阿尔泰古城,距老霍城十余公里。因遗址破坏至甚,范围难以确定。据本地人传,此城原名阿力麻里,规模甚大,周围五十市里。城中至今留有石子铺的路面,路面窄且杂有砖块,可能是当时的街道。刘郁笔录常德《西使记》中说,阿力麻里城“市井皆流水交贯。有诸果,唯瓜、葡萄、石榴最佳。回纥与汉民同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国(中原)。”这里所记城市风貌,同今日所见伊犁河流域的城市风貌,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市街流水淙淙,果木成林,各民族杂居,以及中原风俗的影响等等。耶律楚材《西游录》中说:“西人目林檎曰阿里玛,附郭皆林檎园囿,由此名焉。附郭城邑八九。多蒲桃梨果。播种五谷,一如中原。”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说,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九月二十七日,至阿里玛城……宿于西果园,士人呼果为阿里玛,盖多果实,以是名其城。”据考证,阿里玛即阿力麻里城。林檎即沙果,属苹果一类。曾在这儿居留过的西突厥呼苹果为阿里玛,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仍是这样叫法。可见,阿力麻里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苹果之城。今日伊宁,是伊犁草原上的苹果之城,正是继承了阿力麻里苹果之城的传统。

    伊宁市内市外,无论机关、工厂、学校、农户,甚至城内居民的庭院,都有自己的果园。郊区农村,更有不少成百上千亩的果园。苹果开花季节,花蕾烂漫,千姿百态。苹果的品种多达八十余种。苹果成熟的季节,枝头树梢,大街小巷,所见都是苹果。红艳艳的红元帅,黄澄澄的黄香蕉,小巧色绿的夏柠檬,脆而香甜,特别令人喜爱。冬柠檬却是大个儿,甚至可这一斤多一个。有一种白沙苹果,皮薄可用手撕下。果肉雪白如沙,吃起来有一股洋芋(马铃薯)味道,人称“洋芋果子”。随着果园的发展,以苹果为原料的食品工业也发展起来了。例如苹果脯、苹果干、苹果酱、苹果酒、苹果罐头,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

    清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五年(1761-1780年),清朝政府在伊犁河北岸先后修建了九座城垣。这九座城是:绥定(今水定)、惠远、惠宁(土名巴颜岱)、宁远(今伊宁)、广仁(土名芦草沟)、熙春(地名哈尔布拉克)、瞻德(土名清水河)、拱宸(地名富尔果斯)、塔尔奇。惠远、惠宁二城为满营驻所,总兵驻绥定,绥定等六城为绿营驻所。宁远城为商民聚居区,设有阿奇木伯克等官员。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廷任命“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驻防伊犁,掌管天山南北两路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军政大权。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伊犁河北岸度地筑惠远城,“周一千六百七十四丈”,内设伊犁将军府,满营驻防兵四千人。从此,惠远城成为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当年的惠远城内,街道纵横,商埠林立,市井繁华,有“小北京”之称。后来由于河水侵啮,加之沙俄侵占后肆意拆毁,延续了百年之久的惠远旧城,顿夫旧观,成为一片废墟。清光绪八年(1882年),新疆建省,定省会于迪化(今乌鲁木齐),但仍设伊犁将军府,管辖伊犁地区,并且又用十年时间,在惠远旧城北十五市里处建筑了惠远新城。民国以后,废府改县,惠远此后就成为一个乡镇。惠远城衰落以后,伊犁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就转移到宁远城,光绪十四年(1888年),设宁远县,伊塔道亦驻此,而伊犁府驻绥定城。1913年,宁远县改称伊宁县。

    被清廷谪贬的林则徐、洪亮吉、徐松等人,都在伊犁住过。林则徐到伊犁后,分在将军府粮饷处。他住在惠远旧城鼓楼前的宽巷,每月只到差一次,比较清闲。旧城鼓楼残迹今可寻者只一土墩,宽巷当离此不远。林则徐不愿闲着,发动群众修水利、种树木。惠远渠(皇渠)至今还在使用,据说是林则徐主持修的。今伊宁市内钻天的白杨树,传说是林则徐领着群众栽的,所以今天伊宁号称“城在白杨深处”。惠远城东一个村庄,村边四棵高大的青冈大树,人说是林则徐亲手所植。林则徐在伊犁做了不少好事。他离开伊犁时还说:“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虽然他在伊犁仅短短两年,但伊犁人民到今天依然怀念他。

    建国以后,花园古城面貌日新月异。1952年,以宁远城为基础,由伊宁县析置伊宁市。1954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伊宁市成为自治州的首府。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一个大州,除管辖伊犁地区外,还管辖塔城、阿勒泰两地区,因此,伊宁市实际上是整个新疆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建国前,伊宁只有一家熟制皮张的皮革厂。它是1909年用德国的一套陈旧设备建起来的。现在,皮革厂已经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综合企业,能够生产皮革、皮件、靴鞋、毛皮、皮胶、肥皂、烧碱、盐酸等多种产品。它生产的民族靴鞋,有四十多个品种,二百多个花式。特别是高级油皮马靴,远销国内外。

    伊犁草原的优质羊毛,是伊宁毛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现代化的伊宁毛纺织厂,生产各种毛线、针织绒线和呢绒面料。

    今天的伊宁,拥有电力、煤炭、机械、化工、纺织、造纸、制革、电机、水泥、食品、粮油和畜产品加工等数十个工业部门,是新疆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伊宁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三十多年来,新建了数十所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1980年,成立了伊犁师范学院,这是伊犁河谷的第一座高等学校。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的伊犁民族中学。1946年改建为伊犁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建国后,几经调整,成为今天的伊犁师院,设有中文、数理等六个系,八个专业,有师生员工一千亲人。

    伊宁的市政建设发展很快。宽阔平直的斯大林大街、解放路、阿合买提江路,绿树成荫。大街两旁,伊犁饭店、绿洲饭店、百货商店、邮局以及一些机关的办公大楼,鳞次栉比,气势雄伟。城南的伊犁河大桥建成后,加强了伊宁同河南的联系。人民公园(西公园)内小溪流水,亭榭辉映,林木青葱。公园内有为悼念阿合买提江等七位三区革命的领导人而修建的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陵墓和纪念碑。碑为六棱形,高约五米。碑上刻有周恩来同志的题词。

    在伊宁市及其周围各县,有不少名胜古迹。惠远新城中央的钟鼓楼,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楼三层,建在一个方形的城堡上,至今保存完好。以钟鼓楼为中心,辐射出四条宽阔的马路,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登上钟鼓楼,但见城内房舍,错落有致,翘檐飞甍,古色古香;远眺雪山沃野,长河碧波,令人心醉。

    惠远旧城的伊犁将军府已经被毁,新城的将军府是光绪十年(1884年)择址重建的,位于钟鼓楼以东的大街上。将军府坐北朝南,高大的门楼内,庭院广阔,古木参天。厅堂、合榭、曲径、回廊、将军亭等,虽历经沧桑,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豪华。将军府内各个职能机构的用房,例如印房、册房、粮饷处、营务处、军械库等,有的已经拆除,有的仍保存完好,不改昔日风貌。

    此外,在伊宁市西郊有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东北郊有金顶寺(固尔札寺)址,现只有残砖碎瓦了。伊宁、霍城、昭苏等县境内,有十余座古城遗址,还有一些中世纪的石人墓和游牧民族遗留的岩画等。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