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古迹景观 银川

    汪一鸣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祖国大西北的重要边防城市,地处银川平原中央,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与美丽风光的塞上名城。

    从耸入云霄的承天寺塔极目眺望,四郊景色尽收眼底。峰峦重叠、峻峭巍峨的贺兰山耸峙于西,犹如一架大屏风,阻遏了来自西北方的戈壁沙尘和寒流,使这里蓝天明净,气候温和。滔滔黄河在东边奔腾北流,宛如一条晶莹的玉带,以它的乳汁染绿了塞上千里沃野。汉延、唐徕、惠衣、四干四大干渠流贯南北,湖沼、鱼塘、水田星罗棋布,这就是东西宽四十余公里、南北长一百六十五公里、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宁夏青铜峡灌区,素来被誉为“塞上江南”。它是银川城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

    银川地理位置优越,它是农区、半农半牧区与牧区的交接地带,古来即为华北与河西走廊之间的交通捷径。包兰铁路建成后,更加方便了这里同华北、西北以至全国各地的联系。

    人们不论从哪个方向进入银川,在经历了风沙滚滚的茫茫沙漠或是荒凉破碎的黄土高原之后,看到渠水盈盈、禾苗青青、遍地绿荫的田园风光,都会被银川绿洲所倾倒。夏季,这里具有宜于人们生息、旅游的气候,是很好的避暑佳地。

    银川城市发展还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这里煤、电能源充足,除贺兰山煤矿区和黄河黑山峡、青铜峡水力资源外,一水之隔的河东横城煤田,储量大,品质好,开发条件优越,可建设数百万千瓦的坑口电站。平原第四纪沉积巨厚,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附近石灰石、石英砂、粘土等储量大,有利于发展建材和硅酸盐工业。

    银川市现辖城区、新城区、郊区三区,面积一千四百五十七平方公里。市区海拔一千一百一十米。人口三十六万三千多人,其中市区人口二十六万二千多人。另辖永宁、贺兰两县。

    两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随着河套引黄灌区的开发,原为牧地的银川平原上兴起了一连串城堡。在今银川城东郊,当时有一座管理屯田事业的典农城,汉族人民俗称之为吕城,附近的黄河渡口叫吕渡,而匈奴、鲜卑等民族则称它为饮汗城。这就是银川城的前身。

    五世纪初,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将其改建为王家园林“丽子园”,成为一座风景游乐城市和驻兵、屯粮要地。北周时在此设怀远郡、怀远县。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怀远县旧城被黄河冲毁,次年城址迁至唐徕渠东侧,即今银川老城所在。宋代改为怀远镇。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党项族领袖夏国王李德明鉴于国都西平府(即灵川,今灵武县城西南)地处黄河东岸平原之上,易攻难守,而怀远镇“西北有贺兰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为其屏障,形势利便”,乃决定迁都于此,扩建城池,改名兴州。后又改兴庆府、中兴府,俗称东京。从此,兴庆府由一个边塞小城,一跃而为地跨今宁、陕、甘、青、内蒙古辽阔地域的西夏国的军事政治中心。

    兴庆府城市人口的主体为军人和达官贵人,军民不下一二十万。作为军需品的兵器制造、毛织、皮革等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城市商业与对外贸易也相当繁荣。城中有宫城和宏大的宫殿。城西北角建有“透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胜”的元昊避暑宫。西郊贺兰山上筑有多处离宫,成为京畿最大的王家林苑。城内外还广建佛寺僧院,丽园精舍,高塔凌云,构成城市的独特风貌。这里是西夏的文化中心,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

    西夏灭亡后,元朝统治者对这里非常重视,迅速建立西夏中兴行省,后改宁夏行省,又改宁夏府路,隶属于甘肃行省。中兴府城为省治,后改宁夏府城。其时大批中亚各族居民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与蒙古人等迁到这一带屯戍,逐渐形成了回族聚居区。

    明初至清代前期,是银川城历史上相对稳定发展阶段。作为九边重镇之一,军事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城池雄伟壮丽,城年商贾云集,市肆繁华,加上风景绝佳,因此有“小南京”之称。

    清康熙年间,满族旗兵近三千人驻防宁夏。雍正年间又于府城外东北筑“宁夏满营”,驻旗兵连同家属共万余人。1739年大地震使府城和满营遭受毁灭性破坏。以后在修复府城的同时,又于城西重建“新城满营”,这就是今银川新城。因此,满族至今仍是这里除了回、汉族以外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明末清初,一些官僚文人在诗词中开始以“银川”一词形容黄河、引黄渠道及其灌溉平原,以后演变为府城别名。1945年正式将宁夏省城定名为银川市。民间相传又有“凤凰城”的雅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为银川市的发展揭开了新的光辉篇章。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市内到处生机勃勃,充满着民族团结和繁荣兴盛的景象!

    银川依靠发达的黄河水运,向为西北贸易门户,曾是一座商业城市。民国初期,京津一带的布匹、杂货大部经此运往甘、青、新和陕北各地;宁夏和西北几省的土特产例如羊皮、羊毛、驼毛、枸杞、甘草、发菜等,也大多由此转运,仅羊毛一项即每年这一千万斤。水运占进出口总量的七成。数千条商船、皮筏和四万多峰骆驼往返于包头、银川之间,真是商贾塞途,兴隆一时。三十年代之后,由于军阀暴政,官商横行,银川商业一落千丈,市场萧条冷落。建国前夕,许多商户已名存实亡。

    旧日银川的工业更是落后得惊人。所谓现代工业,仅有一家电灯公司,1948年平均日发电只一百九十度,另外还有面粉、机器、纺织、造纸、印刷、火柴等几家小厂。清末民初创设的十数家规模较大的地毯作坊,至建国前夕已全部停业,手工业只剩铁、木、泥瓦、熟皮、擀毡、钉马掌而已。

    今日银川,工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有三百余家现代化工厂,包括化工、机械、纺织、食品、电子、仪表等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四万余人的工人队伍,工业产值为五十年代初的一百六十余倍。工业产品从数控自动化仿形车床、桥式起重机、飞机用的轮胎,到漂亮的呢绒、皮鞋、特殊风味的枸杞水晶糖等等,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特别是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毛纺织、亚麻纺织、皮革、制糖、酿酒等工业,近年发展迅速。以宁夏特产滩羊皮、毛和沙毛山羊皮、毛为原料加工的轻裘、皮褥子、提花毛毯、仿古地毯、银枪大衣呢等,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工业用毡、亚麻纤维、麻黄素、轮胎、机床等产品也已进入国际市场。建设中的年产三十万吨合成氨的装置投产后,将以大量氮肥源源支援农村。银川已成为祖国西北地区具有一定规模与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

    建国前,银川交通闭塞,行旅艰难。包头到银川走陆路要十一天,逆水行舟需费时一个半月。建国初,全宁夏的专业运输汽车一共只有三十辆。现在,以包兰铁路为大动脉,市内有十七条铁路专用线,加上密如蛛网的公路,银川已成为宁夏的交通中心,汽车的人均占有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北至包头,东抵军渡,西到巴音浩特,西南去兰州,南经固原至平凉、西安,东南入环县、庆阳,可谓四通八达。通过民航,还可直达北京、包头、兰州、西安。

    银川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文化中心,集中了农林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等几十所科研机构,六所高等院校,以及多所中等专业学校,还办起了民族学院,和伊斯兰教经学院,专设了回民中小学。医疗卫生、体育、文艺事业也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前,银川市区面积仅三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不足三万。城市凋敝,市场萧条,市政设施一无所有。所谓“渠水浑,井水苦,土坯草泥盖房屋,雨天一街泥,晴天一街土。”曾有人说,银川的屋顶能跑马。这就是形容当时平顶民房矮小密集和街巷的极度狭窄。而今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发展到三十余平方公里,平坦宽阔的马路把老城、新城、新市区三片连接起来,形成东西向延伸达三十公里的带状城市。各项市政设施也逐步完善。

    银川最古老的城区俗称老城,即西夏兴庆府故址,虽历经战乱与地震灾害,仍保胃着原有的城市格局和一些古代建筑。城内居民密集,是全市的商业居住区和文化古迹中心。新城原为1740年所建的满营城堡,现在是一个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和机关文教区。这里地势开阔平坦而又不占农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条件优于市内其他地段,未来将逐步发展为主要市区。

    银川城内外保存着许多西夏王朝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城郊雄浑的边塞风光与秀丽的水乡景色交相辉映,西夏文化与塞上江南风貌是银川市的重要特色。

    中山公园位于老城西北角。1046年,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利用这里的一大片湖沼洼地,建起以水景为主要特点的避暑宫苑。明初遗址尚存。1938年辟为公园。建国后屡加整修。全园面积八百多亩,为市区最大的风景区。园内湖心鸣钟亭有得自西夏废寺、明代重铸的七千余斤大铜钟。

    海宝塔位于老城北郊湖中半岛上,俗称北塔。始建年代无考,相传晋代大夏王赫连勃勃重修。塔身为方形砖砌楼阁式建筑,九层,高五十四米。它古朴壮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承天寺塔位于老城西南隅,俗称西塔。1050-1055年西夏皇太后没藏氏始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十一层,高六十四米五。全塔呈角椎形,简洁朴素,挺拔秀丽。

    贺兰山位于西郊。主峰海拔三千五百多米。奇峰耸翠,崖谷险峻,自下而上有荒漠草原、耐旱灌木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从草甸等不同自然景观和多种珍奇野生动物,是登山、野营的好去处。贺兰山又是现存西夏王朝宫苑遗迹的精华荟萃之地,近年来先后发现了小滚钟口、拜寺口、贺兰口、西番口、大水口等多处高宫遗址以及有西夏文题记的岩画。小滚钟口近已开发为山麓最佳风景区之一,为夏日旅游胜地。拜寺口双塔的塔身遍布千姿百态的佛像和造型神奇华丽的砖雕。

    西夏陵园位于西南郊山麓洪积扇上。范围东西四公里,南北十公里,共九座帝陵和七十余座官僚勋戚陪葬墓。每座帝陵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已发掘八号帝陵和三座陪葬墓,出土了各种金银器饰以及铜牛、石马、瓷器等珍贵文物。

    清真寺建于回族聚居区南关。1981年重建。底层为宽敞明亮的洗浴室、小礼拜殿,二层为可容千人的大礼拜殿。其上有绿色大穹顶和四角小穹顶,顶置宝瓶和月形灯,总高近二十二米,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横城古渡位于东南郊黄河岸畔。坐羊皮筏子飞渡黄河,别有一番惊险情趣。河东横城古名紫河砦,由此东去的古长城称“河东墙”,为隋代始筑,明代中叶重修。落日余晖中,大河、长城交相辉映,气象万千。

    此外,老城西侧的“唐渠柳色”,南薰门城楼、玉皇阁、钟鼓楼等,也都是市区胜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