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生命之谜(探索者物语)

生命之谜系列丛书-现代修真探索卷 人体精微能量系统-"三脉七轮"原理概略

    作者:光明心

    一个完整的生命是身、心、灵高度统一的,这一体三面,于每个人都是无欠无缺的。身即是身体、生理的状态;心即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情绪、感受等状态;灵呢?虽然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灵性中,但由于我们过于认同或沉溺于生理、思想方面而不能自觉。就如同很多大师所比喻的:人们太重的物欲和思虑像浮云一般遮掩了我们灵性的光辉,所以我们就活在愚昧的、烦恼的黑暗中。也就像《周易》上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那么我们怎样从日常的生活中去体会我们的灵性呢?

    作一个浅显的说明。

    以静坐为例,我们初学静坐的时候,腰酸、腿麻是偏向于生理身体方面的;静坐之时,心中思虑万千属于心理方面的。腰酸、腿麻我们知道,心中的万千思虑我们也知道。这个能知道腰酸、腿麻的这一“知”,它不酸也不麻;这个能知道心中万千思虑,知道此时此刻正在思善或思恶的这一“知”,它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并且它清清静静地在那里“知”着。(稍稍放松体会,这应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经验,而决不是理论。)

    知道生理上各种感觉的这一“知”与知道心中善恶之念的那一“知”,其实是一不是二,此知即彼知。(不难体会吧)

    生理、身体的感受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这一“知”不异;心理的思虑、观念、想法、情绪更是瞬息万变、动如扬尘,但知道内心思虑瞬息万变、动如扬尘的这一“知”也是如如不动的。

    这一“知”既然能感受到生理的变化,所以它不属于生理(生理的感受是所知,这一“知”是能知;或者说这一“知”是主体,而生理的感受属客体。所以它们不是一类);同理,这一“知”既然能了然情绪、思虑的变化,所以它也不属于心理(从能、所,主、客的逻辑关系中去体会)。

    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功能中有一个东西:它不属于生理,也不属于心理。它高高在上,我们的生理与心理都能被它所了知,同时心理与生理的活动功能却不能左右它或是掩盖住它。那么它是什么呢?

    它就是我们的灵性。

    (真不容易,罗罗嗦嗦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大家看不看得明白。可以提出观感。)

    今天要说的是我们生命的三重属性,灵性的属性是生命状态中最高贵最有智慧最有能量的。接下来我将要谈到我们生理、心理属性的局限和灵性属性对生命的意义。

    人的生命有三个层次:生理,思想,及灵性。生理的层次是基础,也是类同于动物的层次,其内容无非与所有的动物一样——饮食、男女。思想层次呢?本来是优越于动物而给人类带来思考的能力。思想本来是应该基于灵性的指导而成为人类生活很好的工具,但绝大多数人由于没有灵性的启发,所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不是基于高于思想的灵性而是基于低于思想的生理层次而产生,所以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生命的喜悦,及生命问题的解决,相反好像更多带来的是烦恼、痛苦与迷茫。

    我们可以从经验的角度来观察一下我们的思想。静静的坐下来,默默观察你的思想。你可以发现我们思想的几个特点:

    一、我们的思想的所有内容,不是关于过去就是关于未来,从没有安住于现在。换言之,我们都是活在过去的回忆与未来的设想中,从来没有活在真实的现实里。用文学的表达方式就是——完全活在梦想中——过去的梦与未来的梦,就是没有真实、清醒的现在。

    二、我们的思想内容非常混乱无序,大脑里的喧器真是与闹市一样。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时而高尚时而卑下,时而善时而恶。

    三、我们的思想严重失控:不需要思考时它也疯狂地运转;而一旦要专心思考时,它又心绪飞扬,不能专注。我们似乎永远不能把握我们的心,永远不能了解它下一秒钟将要想些什么。

    以我们目前这样的思想现状,真的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力吗?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吗?

    不管你的大脑装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学问、技术,由于它的产生的动力是来源于生理层面的要求,所以它最多只能解决生理层面的需要,或者说它只能解决饮食男女的基本问题。而关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归宿、人生痛苦与不安的解脱等等问题却只有待于高于思想层次的灵性才能解决,也即是说,思想的问题只有高于它本身的东西才能得以解决,思想是不能解决思想自身问题的。

    而这个东西就是灵性。

    我们都生活在由饮食男女,衣食住行所构架的现象界中。

    这个名词是灵修领域中的用词,很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们生活得很表面、很肤浅。尽管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但静静观察一下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不论你从事的什么职业,什么地位,有什么样的学养见识,这一切的努力基本上都是为现象界的生活目标——饮食男女、衣食住行。

    不少人说只有物质基础保障后,才会有追求精神之美的可能。那么请问标准在哪里?拥有多少钱?几部车?几个情人以后才可以开始?看看周围我们的亲戚、朋友及知名人士,他们早己超过了你所想象的可以开始追求精神之美的这些数量,但他们一定还会说:不够,如果还能多一些,或许……

    其实这是一个连自己都觉得脆弱的遮羞布。

    我们内心的恐惧感以为能拥有更多的物质利益才能带来我们的安全。这真的是一个生命中最大的误会。内心的恐惧感自卑感等等一切负面的思想唯有精神与灵性的开发才能真正消除。

    深深的恐惧感牢牢地占据着我们的内心,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在探寻更高的理想和解脱之道。

    那么我们应该明白,瑜伽身心灵的生命观对我们或许会有很好的启发。

    生理层面的改善只能由高于它的精神思想来解决,不可能由同一个层面的物质来真正改善。俗语说“百病由心生”,“相由心生,相由心改”,西方文化也说“性格造就命运”等等。就好像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的职位变动,须由总经理来决定,同一个层次的其他部门经理不能决定一样。

    生理的疾病物理的药物真的能治愈吗?中国古语说“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医学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但它总是被动地跟在疾病的背后,疾病总是第一名。真正的治疗,必须是高于生理层面的力量,充分调动我们己经陌生的精神力量。当然物理药物的心理作用也不容忽视。但这不仍然是精神的力量?

    充分了解并利用我们与生具来的无比的潜能,我们才能最好地改善我们的身体状态。于此,瑜伽(当然不是体位法)乃及佛法中有丰富的宝藏,慢慢我们会详细谈到。比较而言,瑜伽似乎更具技术化,更具可操作性。

    那么思想、性格、观念、世界观、方法论的改善呢?同样的道理,需要高于它的东西才行,那个东西,瑜伽称之为“灵性”(参前文所述)。

    以切实的生活经验来说,当我们生气时,大脑产生不要生气的理性思考。但我们作得到吗?平面的思想力量不可能解决同层面的问题,只有超越生气,升华到它以上,才能解决生气问题。不生气的理性思考只能在内心制造更多的矛盾与焦虑。而观照生气就是超越它的最简单的方法。

    平常我们都说“江山易改,秉性难易”,看人“从小可以看到老”。这都说明我们尚未找到真正能改善我们精神状态的通途。它不可能用与它同一个层面的其它思想、性格、观念、世界观、方法论等等来改善,这只能是取代这样的取代我们以为进步了改善了其实只是换了一个立场而己。所以终其一生我们只能如此——被各种的规律所束缚。这种种的束缚,在儒家叫命运,在佛家叫业力,在现代哲学叫规律……

    至力于生命全部奥秘的探寻必须从灵性生命开始了解。

    罗罗嗦嗦的写了三篇《瑜伽的生命观》以后,我突然发现,自已是在自言自语。

    好在多年来,已经乐于“默默与天言,默默与天语”了。所以,继续……

    我们每个人,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检视自己现在的生命状态呢?换而言之,我们自己的生命品质是怎样的呢?

    我想,这样或许能对自己的生命现状一个了解。

    我们的生命活动的大部分以上,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求,生存的需求,并且以此为乐趣,那么,我们只是活在动物的层面,活在生理的层面。和其他动物一样,虽然我们叫“人”,外在也像“人”,但我们只是动物。

    我们的生命活动的大部分以上,在需求知识,文化,在不断地了解探求各种道理、理论……我们在思考,在分析、在研究、在判断……

    这样的生命是在精神的层面,在思想的层面。这大概也算是“人”的层面,是人与动物的分别所在。

    当生理的、思想的全部都成为了被观照的对象之时,换而言之,有一个东西(其实不是东西)高高在上,观照着自己的生理、思考的一切,而不认同于这二者。此时允称于灵性的生命。

    生理层面的生命,以本能的需求为饮食;

    精神层面的生命,以知识为饮食;

    灵性的生命,以宁静为饮食。

    这种宁静,不是万籁俱寂的宁静,而是“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土作对”的宁静,是涵括着喧嚣、混乱、燥动,而又不为之所扰、所动的宁静……

    人是唯一可能发展的动物。一头猪活一百岁仍然是一头猪(当然,可能是一只能上吉尼斯大全的名猪),它不可能发展。但人是可能的,只是可能。

    人可能发展成为神,佛陀,圣人,成为老子、庄子……

    人也可能发展成为弑父杀母,卖妻鬻子的畜生,成为希特勒、东条英机、成为一切人类所厌恶、诅咒的、人性泯灭殆尽的人渣……

    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可能是我们能够拥有的唯一的权力,也是最伟大最崇高的权力。

    但是我们是不是在运用这种权力呢?我们又是如何在运用这种权力呢?我们究竟是在如何发展我们短暂的生命?——

    静坐冥想

    很多瑜伽练习者都在谈论冥想,但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冥想,在很大程度上实在是似是而非的。

    并且,因为张惠兰女士的《瑜伽》中只提到语音冥想,所以,很多人以为,就只有口念梵音或心诵梵音才是瑜伽的冥想了。

    其实,瑜伽的冥想方法是非常丰富的。它会根据练习瑜伽的不同目的,练习者的个体情况的差异(包括生理、心理乃至思维方式,性格等),来进行具体的设定。

    大概而言,从理论上讲,它有从心灵的专注到无为的观照的渐进过程,有从止息思虑到在无思无虑中的体悟(好像很难理解。而唯有这时才能叫是真正的冥想的开始)的渐进过程。

    简单地说,初学者一定要通过专注的训练来将奔如江河、纷纭万绪的心统一起来,做到初步的心态安宁;然后继续深入,直至真正心念完全止息,但此时人是高度清明的,在清明之中而且还心地一尘不染。再然后在此思虑止息的状态中进行有目的的领会,体悟(但不是思考)。比如,“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思虑从何而产生?”,“生命的归宿在哪里”等形而上的问题。

    至于专注的训练,都是利用人的五官或意识的功能来进行的。语音冥想只是众多的方法中的一种,目的只是初步让人心有所专注而不致混乱奔逸。其他的诸如以眼睛观注于特定的颜色或烛光或太阳或月亮或虚空等。以鼻子进出的呼吸为专注的对象;以耳朵听的功能而进行的专注梵音的冥想;用意识的思虑功能而进行的观想专注(比如想大海、花、大草原、蓝天白云或圣人之像等);通过身体的感觉功能来进行的对静坐时身体的反应感受来进行体察的专注…………

    专注的方式很多,但都只是方法而己,或者只是过程。冥想的重定在于止息思虑以后的体悟(类似禅宗的参悟一样)。

    在众多的专注训练中,观注呼吸的训练是非常有效而且对身心完善的意义是深远的。关于此点,拟在今后的探讨中再谈及。

    总之,让混乱而失控的心灵安定、澄清下来,这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轻忽的修养。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静坐冥想,这对很多瑜伽爱好者来说尚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

    简而言之吧,静坐冥想只是——由思想者转变为思想的观察者而己。

    当你成为思想的观察者时,你就己经超越到了思想之上。成为不受思想束缚和戏弄的真正的自由人。

    如果将人的思想比作奔流不己的江河,静坐冥想以前的我们都是无可奈何地随流而转,欲振乏力。我们只是一个思想者,甚至说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思想着(至于想的是什么都一样),从小到老,从来没有能力不去思想,或暂停一下思想。

    当我们尝试着静坐冥想,我们就会发现,思想逐渐成为我们观照的对象,我们升华到思想的河流之上,不再受思想之流的流转。

    不管我们的思想是如何的深刻、高尚、伟大、神秘,都是心灵的游戏。

    成为它们的观照者,这就是静坐冥想。

    冥想的初步当然有很多方法,无非是让人初步达于心理的宁静。至于语音冥想、念诵梵音、观烛光、观呼吸等,虽于身理心理各有利益,但基本上是以此念取代彼念,暂时压制妄念之流而己,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了解心灵的奥秘乃至于超越思想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烦恼。

    烦恼与痛苦真的需要解决吗?我以为只要超越它就好了,当你超越于它之上,你就会自然发现它根本上只是一个心理游戏而己。

    思想层面的问题的解决,必须赖以高于思想以上的东西才行。什么是高于思想以上的呢?灵性。(此点参看《瑜伽生命观》一贴)

    冥想不仅仅是妄念的止息,也不是沉溺于某种神秘经验,而是探究心灵的奥秘,生命的究竟意义,或者帮助我们了解到生命本来的样子(佛教禅宗叫本来面目)。至少,聪明博学的现代人,对于“我是谁”,这样一个基本的生命存在的问题是一无所知的。抛开一切贴在生命表面的标签——姓名、性别、职业、学历、性格、信仰、地位、名誉等等等等的标签,我们真的不知道包裹在这一大堆包装之内的“我”是个什么东西!

    超越于一切的思想、经验、妄念、理论、主义、观念之上,让它们成为工具,从而彻底解脱思想对生命的束缚、戏弄和催眠。

    由此才可做一个真正的自由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间流侠!

    冥想不是重复念诵,也不是神通经验,更不是刻意止念。咒语和念珠虽然可以暂时使妄念安歇,然后在本质上,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催眠的形式,你还不如服镇定算了。

    冥想不是用一种意念模式将自己裹住,也不是沉溺于某种静心带来的内在喜悦当中。冥想永远没有开始,也永远没有结束。

    如果你说“我要从今天开始学着控制我的念头,我要打坐或数息。”那么你就陷入了自欺的把戏。冥想并不是将自己浸淫在某个神圣的设计或理念中,那只能使脑子暂时安静一下,就像小孩专心玩玩具暂时可以不闹一样。等到孩子玩腻了玩具,他照样又开始坐立不安,调皮捣乱了。

    真正的冥想应该是纯粹的观察和聆听;在观察和聆听时脑子里没有任何的字眼、成见和评判。每一天的活动和各种关系的互动,都要全神贯注地加以观察和聆听。到了夜晚,当身体和脑子这整个有机体休息时,你的心就能保持无梦的状态,因为它在白天是完全觉醒的。只有混乱的心才会作梦,才需要梦境的提示。

    只有我们的心能随时观察和聆听生活中的活动——包括内心与外在所有的活动——就能住于寂然无为的冥想境界。

    寂然无为的冥想境界不是“自我意识”可以体验到的。如果一个人觉得他正在经验这种境界或体认这种境界,他就己经离开了这种境界了。寂然无为的冥想境界不在大脑的认知范围之内,因为它是没有疆界的——它没有开始,

    也没有结束。只有在分别心停止时,它才出现。

    冥想不是重复念诵,也不是神通经验,更不是刻意止念。咒语和念珠虽然可以暂时使妄念安歇,然后在本质上,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催眠的形式,你还不如服镇定算了。

    冥想不是用一种意念模式将自己裹住,也不是沉溺于某种静心带来的内在喜悦当中。冥想永远没有开始,也永远没有结束。

    如果你说“我要从今天开始学着控制我的念头,我要打坐或数息。”那么你就陷入了自欺的把戏。冥想并不是将自己浸淫在某个神圣的设计或理念中,那只能使脑子暂时安静一下,就像小孩专心玩玩具暂时可以不闹一样。等到孩子玩腻了玩具,他照样又开始坐立不安,调皮捣乱了。

    真正的冥想应该是纯粹的观察和聆听;在观察和聆听时脑子里没有任何的字眼、成见和评判。每一天的活动和各种关系的互动,都要全神贯注地加以观察和聆听。到了夜晚,当身体和脑子这整个有机体休息时,你的心就能保持无梦的状态,因为它在白天是完全觉醒的。只有混乱的心才会作梦,才需要梦境的提示。

    只有我们的心能随时观察和聆听生活中的活动——包括内心与外在所有的活动——就能住于寂然无为的冥想境界。

    寂然无为的冥想境界不是“自我意识”可以体验到的。如果一个人觉得他正在经验这种境界或体认这种境界,他就己经离开了这种境界了。寂然无为的冥想境界不在大脑的认知范围之内,因为它是没有疆界的——它没有开始,

    也没有结束。只有在分别心停止时,它才出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