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生命之谜(探索者物语)

生命之谜系列丛书-心灵魂奥秘探索卷 非常精彩:前世今生之回到当下(2)

    第七章就如轮回一样

    生物由于以往的功利性活动,得到现在的身体,他可以把今生活动的结果了结,但这并不是说他可以从物质身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生物得到某种类型的身体,以那个身体从事活动,他为自己制造了一个身体。所以,他从一个身体转生到另一个身体,由于他们的愚昧,便得重复地经历生死。

    (《圣典博伽瓦谭》7.7.47)

    美国一些耸人听闻的文摘周报,充满着全无科学根据的有关轮回论说的报导,差不多每一周都提出使人惊异的新证据。愈来愈多地宣言要提示有关过去生命的“真相”的平装书籍充斥市场,但相信谁呢?相信些什么呢?这类的杂志刊物又真正可视为轮回科学的权威吗?

    魂不附体的经验已经离开轮回的正题,但却为人谈论最多。这些魂不附体的报导其中有很多大概是真的,但实际上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真正新的资料,关于这些故事的报导或者会帮助读者接受超越这身体以外另有的真象——知觉或灵魂存在的事实。但这都不是新的资料,因此他存在于这身体以外。即使草草地阅读已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博伽梵歌》和其他韦达文献,与身体有别的灵魂之存在已十分明显了。研读韦达科学的学生听到有关精微的身体(精微的身体以心意、智性和假我组成)带着灵魂,在梦境或临终前会暂时离开他的物质躯体时,并不感到奇怪。假我意指把身体认作为自我,把“我是”之感是假我,但当灵魂受到物质的限制和污染,认同自己为身体,就会以为自己是物质自然的产物。当这种自我的知觉应用于真实的存在,亦即灵魂,那便是真正的自我。

    轮回:魂不附体的真实经验

    魂不附体的经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因为梦境跟魂不附体的经验差不多一样。每天晚上,精微的身体离开粗糙的身体,在精微的层面享受另外一个现实境况。一般魂不附体的经验在弥留之际可以感觉到,当事人描述在意外事件中,或者在手术台上,他们似乎盘旋在自己的身体之上,观察自己的身体,没有丝毫实质痛苦或不适的感觉。虽然,对临床来说,他们大多数人都被认为已经死了。

    《韦达经》教导在死亡的时候,灵魂离开身体,精微的身体会把他带到另一个粗糙的身体。

    体困的灵魂,在躯体中,

    经历童年、青年、终至老年,

    死后离开这躯体,到另一躯体去。

    自觉的灵魂不会为此变化所眩。

    (《博伽梵歌》2.13)

    在临近死亡的经验中,灵魂盘旋于肉体之上,精微的身体便作为灵魂的车乘。可是,在每个情形下,灵魂必定要再次进入他刚离开的身体,或者进入一个新的物质身体。这转生的程序一直持续,直至灵魂从物质存在中解脱出来。藉着精微的身体,生物孕育粗糙的身体,放弃粗糙的身体和得到新的粗糙身体。在临终时,生物的心意和智性便为自己准备下一个身体,就好象蝴蝶的幼虫爬行一样,在未爬到另一片叶子之前,它会紧贴一片叶子,藉着心意(所有欲望之源),在放弃现在的身体时,开始为自己预备一个新的身体。当魂不附体时,即当精微的身体在粗糙的身体之上盘旋,身体就如一部开动了的汽车一样。司机暂时离开了车子,可是如果他不回来,最后汽车便没有汽油,发动机也会停下来。同样,在昏迷或临床证实死亡的情况中,灵魂如果不回到躯体,这人便会死亡。既然灵魂是主要的生命本源,生命的精华,他可以观察先前寄过、现在却死亡了的身体。灵魂能看、能听、能嗅,就如他拥有躯体所有实质的能力。灵魂并不依赖躯体而存在,但如果没,躯体也只不过是尸体罢了。虽然有无数宗魂不附体的经验记录下来,作为灵魂存在于身体之外的证据,但不能给我们有关在死亡之际,灵魂最后的终极目的地的任何实际资料。所以,有关魂不附体经验的报道,对接受轮回概念来说,固然提供了一个基础,但读者仍然不能知道轮回真正的性质和灵魂在死亡之后的命运。

    在催眠状况下回复过去的景象

    不能作为轮回可靠的证据

    很多有关轮回的流行书籍,十分注重在催眠状况下回复过去景象的实例,在这些情况下,当事人都提出他们能够回忆起前生或再前数生中的细节,其中一本名为《搜寻碧娣-梅菲》,成为五十年代最畅销的书籍。这故事在五十多家报纸连载,差不多轰动全球。这本书成为有关回复过去生命为题材平装本的模式,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欢迎。可是,这些书只接触到轮回知识的表面,对给我们有关这深广题材的认识只是皮毛而已,有很多地方都把人导向错误。

    《搜寻碧娣-梅菲》一书的作者,一位熟练的催眠师,把接受他催眠的人——一个中年美国妇女维珍尼亚。提葛太太——带到她前生的轮回之中。在那一生,她是一个称为碧娣-梅菲的女子,一七九八年在爱尔兰诞生,她在那里过了一生,六十四岁在贝尔法斯去世。

    在催眠状态下,提葛太太透露有关“碧娣”童年家庭有关的细节,说出父母,朋友和亲戚的姓名及其前生有关细节。这本书指出碧娣在死亡的时候进入了灵性的世界,然后于一九二二年在美国以维珍尼亚-提葛的身份再生。

    这部书一举成名之后,小说家及研究人员启程到爱尔兰去,以证明碧娣-梅菲的存在,花了不少精力,他们仍未能够证实提葛太太提供的姓名、地点、日期和其他有关的描述。这样看来,碧娣-梅菲根本从未存在过。

    后来,第二组调查员发觉,提葛太太在美国渡过的童年,跟她在催眠状态下对碧娣-梅菲的童年的有关描述有几点相近的地方。例如,提葛出生在一间白色门框的房子里,这房子跟她对碧娣-梅菲童年的房子描述很相近。当提葛太太四岁时,她的父母离婚,她便跟她一位姨母住在一起。她姨母居住的地方和另一条街,有一个爱尔兰籍的妇女名叫安东尼。寇克太太,她婚前的名字就是碧娣-梅菲。在碧娣-梅菲的实例中,很多学者深信提葛太太以及她前生轮回的那些事实,不外是她今世忘记了的一些生活插曲。不知不觉中,她在催眠状态下回想起来。所有心理学家都认识到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不单只是童年的回忆会在催眠状态下错误当作前生的生活,无论是任何思想也好——童年时听到的故事的联想,以前读过的书或任何纯粹幻想出来的情景或事件——都很容易地误作为前世的经验。所以,以催眠状态回复以往经验的方法来认识轮回,即使能够,也很不可靠。另有关回复前生常出现的漏洞,就是在今世及前生的轮回之间无法解释的空隙。例如:以为自己曾经是碧娣-梅菲的当事人,提出她前生是一八六二年去世的,但在她下一世的轮回,作为维珍尼亚-提葛之前,多出了六十年的时间。那本书提出在这段时间内,碧娣-梅菲的当事人,提出她前生是一八六二去世的,但在她下一世的轮回,作为维珍尼亚-梅菲的灵魂居住在灵性世界里。

    根据《韦达经》教导的轮回的原则,我们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轮回实际的程序,就是在死亡时灵魂离开物质身体之后,在这个或别的宇宙中,在物质自然的安排下,依据业报永不改变的律例,进入一个身体到进入另一个身体之间,时间的空隙少到并不多不能计算。无论怎样,只有一个完全自觉了的灵魂才能到达超越轮回的灵性世界。对一般的灵魂来说并无可能,因为他们完全受到这个物质里的生活条件的限制。就如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4.9)中的解释:

    “人若了解我显现和活动的超然本质,

    离开躯体后,再不用降生到这物质世界。

    阿尔诸那啊!他将升晋至我永恒的居所。”

    但主接着说,只有伟大的灵魂,他们“接近我后,伟大的灵魂——奉爱瑜伽师——永不会重返充满痛苦的短暂世界,因为他们达到了最高的完美境界。”(《博伽梵歌》8.15)

    业报定律和轮回的安排是这样的完美,每一个物质身体死亡时,实际依据灵魂累积的业报,自然已经替灵魂安排了另一个合适的物质身体,离体的灵魂便进入这新的身体,在这新的身体中再获新生。

    人在离开现在的躯体时,

    无论想着那样的情景,

    在下一世,

    他必能到达那境界。

    (《博伽梵歌》8.6)

    一个自觉了的灵魂进入了永恒的灵性世界后,再无责任,也没有欲望再回到这个短暂而充满着生老病死的物质世界。有时,以回近前生经验来认识轮回的方法,能够提供事实,说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躯体中,同一的灵魂曾经存在,这知识很有帮助。许多正式出版的书籍确认,由被催眠回返引发的情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由不得你不信。在美国的伊恩-史迪和澳大利亚的彼得-拉姆斯特的著作中,详细地记载了轮回试验——许多情况下还包括独立的观察者,以保证其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接受试验者能说一口他们一生中少有或根本不曾接触过的语言。少数人甚至说一种业已消失,仅在史书上才有记载的方言。拉姆斯特的试验者带着他和观察者到要试验者本人从未去过的国外的住处去。在好些试验中,这些房子,或其遗迹,与受试者先前叙述的“前世之家”非常相符,这些叙述在他们出去做证实实验之前,在拉斯特办公室录了音。这些精心设计、以科学方式进行的实验,把我们带到一个几乎勿庸置疑的结论,轮回一定以某种形式存在。遗憾的是,他们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真正有深度的知识或理解力,去明白灵魂实际转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种方法最多是对一种高度发达的现象作初步的解释的一种尝试。况且,对这种试验(大多并不科学)的过于简化,追求刺激或作危言耸听的报道,大大限制了回返法作为了解轮回的综合复杂性的一种信息来源的可信性和可行度。

    曾经为人,永远都会为人吗?

    另外一个有关轮回的流行虚构指出灵魂只要有一次达至人类形体,在下一世他便会以人的形体再回来,永不用轮回到低等的物种中。我们可能会以人类的形体再次轮回,但我们也可能以猫、狗、猪或低等物种的形体再回来。可是,无论灵魂进入高等还是低等物种的躯体内,他始终不变,在任何情形下,根据在这一生中人培养出来的知觉和不可改变的轮回定律,决定了一个人下一世将会得到什么形式的身体。《博伽梵歌》——这本由神亲自讲说的,对轮回学说最有权威的书籍,很清楚地指出:“人在愚昧的型态中死去,他便会在动物界域中出生。”(《博伽梵歌》14.15)并没有地方证明这个“曾经为人,便永远为人”异想天开的概念。这个概念跟轮回真正的原则背道而驰。从太初开始,轮回的原则便为人所明白,也为千千万万的人所追随。

    死亡并不是没有痛苦的过渡期

    一些书籍把死亡描绘成前途一片光明的景象,更肯定人在他的下一世会诞生为人,这种误导是十分危险的。那些作家试图把死亡描绘成一个美丽而毫无痛苦的转移程序,有机会经验成长并进展到一个较深及高知觉的平和的层面。

    大多数以研究轮回为时尚的理论家都想令我们相信,在一个短短的宇宙沉睡期过后,我们会经验到一种温和的、飘然浮动的感觉,灵魂便慢慢步向他下一个人类的身体。紧接着,我们便进入一个温暖舒适的人体子宫中,在那里我们舒适地绻缩躺着,不受外界的影响,直至出生,终于从我们母亲的庇荫中获得了自由。

    这些都说得很美妙。可是残酷的事实就是出生和死亡是骇人的痛苦的经验。伟大的圣人卡皮拉-牟尼告诉他母亲死亡经验的真实性:“迫在那危困的境况,由于体内空气的压力,一个人的双眼会突起,体腺充满粘液,呼吸困难,喉咙发出沙沙的声……他受着很大的痛苦,完全失去了知觉。”《圣典博伽瓦谭》(3.30.16-18)灵魂是这样的习惯了在身体里寄居,在死亡的时候,要自然定律强迫,他才离开身体。就如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被逐出物质身体,很自然会抗拒。即使是最渺小的昆虫,当生命受到威胁,也会展露惊人的本能和技巧,来逃避死亡。正如死亡对所有的生物,是无可避免的,随着而来的恐惧和痛苦,也无可避免。

    韦达文献告诉我们只有自觉了的、解脱了的灵魂才能无忧无惧地经历死亡。这是可能的,因为这些崇高的人,完全不依附他短暂的身体,坚定于知识之中,明了他们是永恒的,非物质存在的灵魂,不用依赖物质身体。这些伟大的灵魂常在持续不断的灵性快乐中,死亡时,不为身体的痛苦和转变而感到迷惑。

    在这个物质世界出生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多月来,人体的雏形被困在黑暗的子宫中,饱尝受剧烈的痛苦,更受到母亲胃火的烧灼和突如奇来的动作震摇,时常感到被包裹在羊膜内的压力(羊膜是围绕子宫的一层薄膜)。这个紧凑、压缩的袋子强迫婴孩的背脊,经常要象弓一样地弯曲。还有,未出生的婴儿时常饱受饥饿和口渴的痛苦,全身更被腹腔中饥饿的蛔虫不断的嚼咬,出生时的痛苦更加剧烈。《韦达经》指出,出生是把一个人有关前生的记忆,完全擦除的过程。

    韦达文献说,诞生对人是十分珍贵的一件事。换句话说,在物质世界里,大多数的生物都得不到人类的形体。当灵魂弃置人生的目的——自觉,把自己捆绑在禽兽的欲望中,便没法得到人类形体的生命。他的下一世,便要在动物界或比动物界还低的国度中出生。

    我们应该明白,民间小说里有关轮回的理论,都不外乎是信念、意见、假设和臆测。

    物质的宇宙受定律管辖。有另一组定律管辖精微的宇宙,这些定律包括灵魂转生的定律和业报定律。就如《博伽梵歌》记叙的既精微又严谨的自然定律,及其他千百本韦达文献记载的定律,轮回实际的程序,便在这些定律之下运行。这些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在至尊主宰奎师那的控制下操作。圣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9.10)中证实:“物质自然依照我的指示。它产生了所有能走动和不能走动的生物。这展示根据自己的规律,再三创造。又再三毁灭。”

    有关轮回的流行看法尽管趣味盎然,引人入胜,但我们的命运太重要了,无论这些说法是怎样的吸引人,我们也不能够将自己的信念置于儿戏、幼稚、不准确和误导的推理上。

    从另一方面来说,千万年以来,韦达文献便给轮回的科学提供了实际、完备和有用的知识。这智慧使人能够逐渐接近更高的知觉层次,到最后,完全摆脱永无休止的生死循环。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标。

    第八章

    不要再回来

    古印度的圣人告诫我们人生的目标是从永无休止的轮回圈子中解脱出来。他们发出警告——不要再回来。

    生物被困于生与死的圈子的境况就好象希腊神话里的暴君西西弗斯。有一次,他想计胜诸神,却被判永远受挫的命运。他被惩罚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但每一次石头推到山峰时,石头又滚下山脚。西西弗斯被迫永无休止地重复这艰辛的工作,同样,物质世界中的生物的生命完结时,在轮回定律下,他一定要开始另一次的生命。在每一生里,他辛苦工作,为求达到物质目标,但他的努力常常归于失败,然后又要重新再开始。

    幸运的,我们不是西西弗斯,脱离生与死的循环总有一个方法。第一步就是要明白“我不是这个身体”。《韦达经》宣言:“我是纯粹的灵魂。”作为灵魂,我跟至尊的灵魂——奎师那,或神,有一种关系。个别的灵魂跟至尊主有着同一的灵性品质,同样是永恒,充满知识的完全快乐。所有生物都是神的超然爱仆,原来在灵性世界存在,但当生物放弃这关系,便受到物质能量的支配。永恒的灵魂便在重复生死的圈子中受牵连,依据他的业报,接受不同的身体。

    人要从轮回解脱出来,便要彻底明白业报定律。业报意指自然定律,跟作用和反作用的现代科学原理相近。有时我们会说:“我应有此报。”本能地,我们明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无论是好是坏,我们毕竟都要负责,虽然我们不能明白业报定律实际的运行。修读文学的学生以“诗人的正义”来形容存心不良的人物遭遇的厄运。在宗教的范畴里,宗教讲说以下格言的意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可是,业报定律比这些不大明确的公式格言更进一步,譬如包含了所有作用和反作用的完整科学,特别是运用到轮回上。这一生,我们的思想和活动,给我们预备了下一生的肉体,可能是高等的,也可能是低等的。

    人体生命是这样的罕有,灵魂要经历百万次低等物种生命的进化,才能得到人类的躯体。只有在人类形体,生物才有足够的智慧去明白轮回定律,从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要脱离物质存在的痛苦,人类形体便是唯一的机会。一个误用人类形体的人不求自觉,便跟狗和驴差不多。

    业报反应,就好象掩盖镜子的尘埃一样,掩蔽我们纯粹原本的灵性知觉。只有透过唱颂哈瑞-奎师那曼陀,这些污染才能清除。哈瑞-奎师那由神的梵语称号组成,哈瑞奎师那哈瑞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哈瑞哈瑞哈瑞茹阿摩哈瑞茹阿摩茹阿摩茹阿摩哈瑞哈瑞。

    在所有韦达文献中都提到了这曼陀(通常称为伟大的拯救颂歌)的法力,使人能从业报中解脱。《圣典博伽瓦谭》(被推崇为《普然那》(purana)的精华)提出:“陷入了反复生命罗网中的生物,即使是不知不觉地念颂奎师那的圣名,也可以立即解脱出来。”

    《维施努法》(visnu-dharma)记载道:“奎师那这名字是这样的吉祥,任何唱颂这圣名的人,立即可以从生生世世种下的罪孽中解脱出来。”《布瑞汗-那茹阿迪亚-普然那》(brhan-naradiyapurana)称颂哈瑞-奎师那是现在这堕落的年代达至解脱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哈瑞-奎师那曼陀要从主奎师那他自己传授下来的使徒传系中的真正的灵性导师那里接受才奏效。只有藉着这样一位有资格的灵性导师的恩慈,人才能从生死的循环解脱出来。在《永恒的柴坦尼亚经》(caitanya-caritamrta)中,自己就是神的主柴坦尼亚宣言:“依据业报,所有生物漂泊整个宇宙。其中的一些提升到较高层次的星宿,另外一些堕进最低层次的星宿。千千万万迷路的生物中,只有十分幸运的人,在奎师那的恩慈下,才有机会接近真正的灵性导师。

    一个人怎样才能够知道谁是真正的灵性导师呢?首先,他一定要属于主奎师那传递下的授权的继承传系。这样的一个真正的灵性导师,从使徒传系接受主奎师那的训诲,只是重复这些训诲,绝无违离,就如他从自己的灵性导师处听取的一样。他不是一个非人格主义者,也不是虚无主义,相反,是至尊人格神的代表。况且,真正的灵性导师完全脱离罪恶的活动,特别是肉食、不合法的性行为、赌博和麻醉品,每天二十四小时都专注于神的知觉中。

    只有一位真正的灵性导师,才能够把人从轮回解脱出来。物质存在好比生与死的汪洋,灵性导师就象一艘能够跨越汪洋的船上的船长。他给门徒指引,使他们能够重获原来的灵性本质。

    在启迪的时候,灵性导师同意接受门徒积存下来的业报反应。只要当一个门徒完全遵从真正的灵性导师的教诲,他才能够从轮回的圈子中解脱。

    圣帕布帕德有一次写道:“灵性导师承担很大的责任,他一定要带领他的门徒,使他有资格晋升至完美的境地——永生。灵性导师有能力带领他的门徒重返家园,回归神。”他时常保证一点,倘若一个人除了聆听有关奎师那——至尊主宰及万原之原,不再做任何俗务,他一定会获得解脱。

    脱离业报及轮回的实际方法

    追求感官享乐的活动,只会给人的思想和感官带来享乐,是物质束缚的原因。灵魂一旦从事功利活动,便肯定永无休止地从一个物种转生到另外一个物种去。

    主瑞沙巴戴瓦,奎师那的一位化身,这样警诫说:“人们疯狂地追求感官享乐。”

    当人认为感官享乐便是人生目标,他肯定会变得疯狂地追求物质生活,不惜从事各种罪恶活动。他并不明白,由于他过去的罪孽他已经获得一个躯体,这躯体虽然短暂,却是他痛苦的根由。事实上,生物不应该接受物质躯体,因为追求感官享乐,他才得到物质躯体。

    因此,有智慧的人不应再次把自己投入感官享乐的活动中,不断地去接受一个又一个物质躯体,人一旦不去询问有关生命的灵性价值,由于愚昧,便要接受痛苦,一生也便彻底失败。无论是罪业或善行,功利活动也有反应。人的心意不纯洁,知觉也不会清净。人若置身于功利活动中,他便得接受物质身体。当生物受到愚昧型态的掩盖,他便不能明白个别的生物和至尊的生物,他的心意便受到功利活动的支配。所以,人肯定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物质身体,不获救赎,直至他爱神为止。(《圣典博伽瓦谭》5.54-6)

    但是要从生与死的圈子解脱出来,不是单纯理论上的认识便可以了。思辨或认识到人不是物质身体,而是个灵魂,这还不够,不能获得解脱。人要行在灵魂的层面上,这便称为奉献服务,奉献服务包括很多实际的技巧使人能从业报定律或轮回中得到解脱。

    (1)奉献服务的首要原则是人应时常念颂哈瑞-奎师那曼陀:哈瑞奎师那哈瑞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哈瑞哈瑞哈瑞茹阿摩哈瑞茹阿摩茹阿摩茹阿摩哈瑞哈瑞。

    (2)一个人要有规律地研究韦达文献,特别是《博伽梵歌》和《圣典博伽瓦谭》,以培育对自性、业报定律、轮回过程及达到自觉途径的透彻了解。

    (3)一个人只应吃灵性化了的素餐。在《博伽梵歌》里,主奎师那说人只应吃在祭祀中向他奉献过的食物,不然的话,人就会受制于业报定律的反应里。

    “以爱和奉献,不管向我供奉一片叶、一朵花、一个水果、还是一杯水,我都接受。”(《博伽梵歌》9.26)从这句经文诗节中,很明显可以知道主对酒、肉、鱼和蛋的供奉全无兴趣,他只喜爱以爱心和奉献烹调的简单素菜。

    我们得反省,人在工厂并不能造出任何食物。人不能喝汽油、吃塑胶、吃钢铁。食物是主大自然的安排制造出来的。把食物奉献给主奎师那,是承认我们亏负于神的一种形式。人怎样把食物奉献给主奎师那呢?方法很简单,也很容易。任何人都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个小小的祭坛,在上面安放主奎师那和灵性导师的照片。奉献食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食物放在照片前,祈祷:“我亲爱的主奎师那,请接受这卑微的奉献。”及念颂哈瑞-奎师那。这简单程序的关键便是奉献。神不会因为饥饿而需要食物,只为了我们的爱而接受它。食用这些主奎师那接受了的灵性食物,人便可以摆脱业报,也给自己预防物质的污染。

    (4)奉献素食给奎师那的积极行为,已包括了避免肉类、鱼类和蛋类。吃肉意谓着参与不必要地宰杀其他生物。吃肉会带来今世或下一世很坏的果报。因果定律指出一个人若宰杀动物,吃用动物,那么在下一世,杀人者也会被杀,也会被吃。取去植物的生命也会有果报,但藉着奉献食物给奎师那的程序,也就消除了果报,因为奎师那说:他会接纳素菜的奉献。一个人也应放弃麻醉品,包括咖啡、茶酒和烟草。沉溺于麻醉品中,即是说与愚昧型态紧密关连。一个人在下一世便会得到一个较低层次的生命。

    (5)其它免于轮回的方法,包括一个人工作的成果奉献给神。为了躯体的需求,人必须工作,但如果工作只是为了一已的满足而做,便要承受业报的结果,在来生得到好的或坏的反应。《博伽梵歌》警训人们工作得为神而做,这样的工作,称为奉献服务,脱离一切业报。在奎师那知觉中从事活动即是牺牲。为了至尊主的满足,人类一定要以他的时间或金钱作为牺牲。“工作必须作为牺牲,献给维施努,否则,工作只会将人束缚在物质世界。”(《博伽梵歌》3.9)以奉献服务的精神去工作,不仅救人于业报之中,而且将人渐渐地提升到对主超然爱心的服务层面——进入神的王国的关键所在。

    人无须改变职业。一个人可能是作家,他便为奎师那写作,可能是画家,便为奎师那绘画;一个厨师可以为奎师那烹调。或者,如果一个人不能够直接用他的天赋或能力为奎师那服务,他可以牺牲工作的成果,献出他所得的一部份,帮助奎师那知觉传遍到整个世界。但是,一个人一定要以正当的方法赚钱为生。例如,他不应当屠夫或以赌博为生。

    (6)父母该使孩子在神的知觉中长大。《韦达经》指出父母对他们孩子的业报反应要负责。换句话说,倘若你的孩子得到坏的业报反应,你自己要承受一部份。更应教诲孩子有关服从神的法律的重要性,避免恶行,并应该教育孩子如何培养对至尊主的爱,使他们明白业报和轮回的精微定律。

    (7)有着奎师那知觉的人不应该沉迷于不合法的性生活,即是说,婚外性行为或不以孕育孩子为目的的性行为。应该明白堕胎会带来一种特别的报应——那些杀害未生胎儿的人,会被置于一个选择堕胎的母亲腹中,他们会被人以同样的方法杀害。可是,一个人若同意不再犯这些罪行,而以奉献精神去念颂神的圣名,便可以从业报中解脱出来。

    (8)有些人尝试从业报的影响中解脱出来,超脱生与死的循环,我们应该跟这些人恒常相处。因为他们和谐地生活在管辖宇宙的灵性原则中。这样,主奎师那的奉献者便超然于物质自然的影响,开始展示他们真正的灵性品质。就好象一个人与病人相处,他便会受到传染,通过奎师那奉献者的联谊,人便渐渐唤醒他自己的超然本质。

    任何人跟随这些简单的方法,都可以从业报的反应中解脱出来。反过来说,人若不遵从这些守则,便肯定会受到物质活动和反应的捆绑。自然定律非常严谨,很不幸,一般人都不察觉。对法律的无知不能作为借口。一个犯了超速驾驶而被扣留的人,如果告诉法官他并不知道驾驶速度的限制,并不会得到饶恕。一个不懂卫生原则的人,大自然不会因此而让他不受疾病的侵染。一个对火的性质无知的孩子,如果把手放在火上面,一定会被灼伤。所以,为了要将自己从永无休止的生死连环中解脱出来,我们一定要明白业报和轮回的定律。不然,我们便要一次又一次回到这个物质世界;要明白我们再回来,未必一定投生为人。

    灵魂在条件限制的境况下,不停地穿梭往来于时空之中。凭着宇宙的业报定律,灵魂在这个物质宇宙不同的星宿中,在不同的身体中寄居。可是,无论灵魂到哪里,他都要面对同样的境况。就如奎师那在《博伽梵歌》中阐述:“在物质世界,从最高到最低的星宿,全是痛苦的,全是生死轮回之所。琨缇之子呀!到达了我的居所,永不用再投生。”(《博伽梵歌》8.16)《博伽梵歌》或其他韦达文献就好象指导航行的手册,教会我们人生旅程的真正目标。明白了轮回的科学,我们便能够把灵魂从业报的定律中解脱出来,指引灵魂航行至非物质的境域,那是一个充满知识、既快乐又永恒的地方。

    作者小传

    圣恩a.c.巴克提维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于1896在印度加尔各答显世。

    1922年,他在加尔哥达首次与他的灵性导师圣巴克提希丹塔-萨茹阿斯瓦缇-哥斯瓦米会面。巴克提希丹塔-萨茹阿斯瓦缇-塔库尔是一位突出的宗教学者,而且创办了64所高迪亚修院(韦达机构)。巴克提希丹塔-萨茹阿斯瓦缇很喜欢这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并且说服他献身韦达知识。他成了巴克提希丹塔-萨茹阿斯瓦缇的学生。11年后(1933年)他在阿拉哈巴接受巴克提希丹塔-萨茹阿斯瓦缇的启迪,正式成为他的门徒。

    他们第一次会面时,圣巴克提希丹塔-萨茹阿斯瓦缇,要求帕布帕德以英语传播韦达知识。在随后的日子里,帕布帕德写了一部《博伽梵歌》的释论,而且在1944年,独立创办了一份英语的双周刊《回归神首》:独自编辑,打出原稿,校样。他甚至逐本派发。他为维持杂志的出版,艰苦奋斗。创办以后,杂志从没停刊。现在,这份杂志在西方,继续由他的门徒,以超过30种语言出版。

    高迪亚外士那瓦协会对帕布帕德的哲学造诣及奉献精神推崇备至,于1947年颁予巴克提维丹塔(奉爱和知识)的称号。1950年,帕布帕德到圣地温达文旅行,并留在那里,在历史古迹——中世纪的庙宇茹阿达-达摩达尔居住,生活清贫。他专心读书写作毕生巨著:翻译及注释长达一万八千诗节的《圣典博伽瓦谭》(《博嘎瓦特-普然那》)并且将之编成多册。他还写了《瑜伽飞行》。

    在1965年9月,出版了三册《博伽瓦谭》之后,帕布帕德来到美国,要完成灵性导师赋予他的使命。接着,他撰写了超过60册的权威翻译、注解、综合研究,都是关于印度哲学和宗教的经典著作。

    1965年,帕布帕德乘货轮到达纽约市,此时他几乎身无分文。一年之后,他即发起了哈瑞-奎师那知觉运动。1968年,圣帕布帕德开始创办韦达农场,这些农场办得非常成功,很快地灵性化韦达农场便在世界各地出现了,这些农场给人们提供了“简朴地生活,崇高的思想”的完美生活典范。

    1972年,圣恩在德克萨斯的达拉斯创办灵师学校,将韦达初中等的教育介绍至西方。自此以后,在他监督之下,他的门徒在整个美国和世界各地,建立儿童学校,主要的教育中心则在印度的温达文。

    圣帕布帕德也激励了几所规模宏大的国际文化中心在印度的建立。在西孟加拉圣地玛亚普尔的中心,计划中,将是一座灵性城市。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建造工程还需若干年才能完成。在印度的温达文,有壮丽的奎师那—巴拉茹阿摩庙宇及国际宾馆。在孟买,则有一所重要的文化和教育中心。还计划在印度次大陆十多个地方建造其他中心。

    然而,帕布帕德最重要的贡献还是他的著作。这些书籍极具权威,深刻又清晰,深得学术界的敬重。而且在无数大学课程中被指定为标准教材。他的著作已被翻译为超过50种文字。成立于1972年的巴克提维丹塔书籍信托基金会,就是专门出版圣恩的著作的,在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方面,它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出版机构。

    虽然日渐年迈,圣帕布帕德在12年中环游了世界14次,走遍了六大洲不断讲学,旅程已是这么紧凑,他仍能继续撰写了大量著作。在韦达哲学、宗教、文学和文化方面,他的著作已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图书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