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生命之谜(探索者物语)

现代生命科学真知探索卷 论真空和以太、暗能量与第五种力!

    六、特殊的巨无霸隧道及月球成因释疑

    一个迷,如果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就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猜测——中央电视台

    月球从何而来?到目前为止,关于月亮的起源,科学界的争论从来没有统一,摪2迶登月计划曾使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次人类登月可以彻底结束关于月球起源问题的争论。摪2迶登月计划不但没有带回科学家预期的答案,而是带回了比登月以前多出不知多少倍的新疑问。关于月球的起源有三种假说,一种是月球被捕获说;一种是地月同源说;一种是地球分裂说。但这三种假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

    月球被捕获说是指地球引力将月球捕获,使月球从行星变成了地球的卫星。这一假说从天体力学的角度看,有许多致命的弱点。月球被太阳抓过去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地球。还有木星,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极为强大的引力,是使地球免遭巨型陨石轰击的自然屏障,月球闯入太阳系时应该被木星捕获轮不上地球。超出了撀逑<迶的月球为什么会安全留在地球的轨道上。俘获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解释现在月球的正圆形轨道形状。根据引力的规律,它应该沿一条扁形或椭圆形轨道运行,而不应该沿一条近圆形的轨道运行。同时在统计学上也站不住脚。难怪不少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捕获月球作为自己的卫星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完全无此可能,除非月球是撟栽笖被地球捕获的。

    地月同源说与地球分裂说根本无法解释月球岩石年龄和物质成份不同于地球。宇宙的年龄上限不超过200亿年,而月球不但比地球、太阳更古老,它几乎与宇宙同龄,最保守的估计,月球也有50亿-100亿年的历史。如果要想象地球将月球那么大的一块抛出,而自身没有散架反而形成两个几乎完美的球体,也是极端困难的。月亮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那些天文学家同样不知道。总之要解开这个迷团,看来只能是跳出那三种假说了。

    美国科学家威廉-罗伊-谢尔顿指出:“为了将月球维持在现在的轨道上,承认有某种因素使月球就范是重要的,因为‘阿波罗’宇宙飞船在距离地面150公里的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如果要90分钟旋转一圈的话,它(月球)就必须每小时飞行2.9万公里。与此同时,某种因素也必须准确的让月球以一定的高度和运行速度飞行。只要保持一定的方向和速度,它就不会偏离地球轨道。看一下人类当初如何使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轨道就明白了,不过,人造卫星虽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由于它不会偏离轨道,所以不见得一定要微妙的地心引力与离心力来保持平衡。”

    谢尔顿还指出:“过去在讨论月球起源问题时,科学家们几乎费尽了心机,但问题依旧是问题。他们对月球准确地选择了这么一条轨道感到无法理解,肯定存在某种因素,它使月球以现在的高度和速度运行。”

    还有月球环形山之谜。宇宙飞船拍回的月表照片显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分配得极不平均。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而且月球上大多数山脉也分布在背面。月球向着地球这一面,环形山出奇的少,而且山脉也不多,几大月海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而且月海平坦得像桌面,找不到一个环形山。据科学家说,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天外陨石的撞击事件形成的撔巧藬。大家知道,月球有公转也有自转,那么来自哪一个方面的陨石都基本相同,每次陨石都击在背面是根本不可能的。月海那样的平坦,丝毫没有被撞击过的痕迹,五六十亿年的时间里,它怎能安然躲过撞击?这种地貌分配是自然形成的吗?

    即使说到环形山,它也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如果环形山真是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那么月球环形山本身的特点,就立即否定了这一看法。月球环形山,不论多大,可是深度几乎一致,大多数都在4-6公里之间,有些环形山达到直径160公里以上,可深度只有2-3公里,与一个直径10公里左右的环形山几乎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撞击月球的陨石不论大小,力量都是一致的吗?可这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的事。

    科学家推测,一个能形成直径80-160公里环形山的陨石撞击月面,其能量相当于几万亿吨tnt爆炸的当量,撞击月球的陨石会在月面上撞出一个深达几十公里的深坑。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一个直径6公里以上的陨石,也会造成一个比直径大4-5倍的深坑。可奇怪的是,月球上没有一个陨石坑是按科学家的推测出现的。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加加林环形山,它的直径有280公里,可深度仅有6公里,一般直径200公里的环形山,深度大约都在3-4公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什么力量能以铁钛合金将月海锻造得如此光滑平整?科学家们迷茫不解。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与月球的体积相比,月球上的陨石坑大得出奇,比如,加加林环形陨石山就是月球直径的1/13,而地球最大的陨石坑是地球直径的1/60,两相比较,月球的陨石坑让人不寒而栗。大家无法想象,以月球这么小的个头(指月球体积与陨石坑相比),却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力,而在冲击之下竟然没有破碎,也没有改变轨道,真是一件天下奇闻。请不要忘记,陨石下击是在瞬间完成的,联想起月球上200公里以上的陨石坑如此之多,如此之集中,那就更加让人不可捉摸了。科学家面对如此分布的月球地貌,还有那些深度差不多的环形山,他们真的感到无能为力了,以往的科学理论和各种各样的统计、计算统统失去了作用。

    还有一个难解的迷,月球是中空体吗?,摪2迶登月计划带回来的月表岩石密度远远大于地球岩石。实测表明,月表岩石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2-3.4克,而地球岩石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2.7-2.8克,而且月球深处密度甚至高得惊人。在地球能毫不费力打进360厘米的电钻,带到月球最多也只能打进75厘米。按照这一现象推测,月球的中心应该是一个大密度物质的内核。但这样月球的总质量就会比现在的计算大得多,相应的,其引力强度也要大一些,考虑到月表离月中心比地表距地中心要近得多,再加上它的总质量,引力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许多。可是月球的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1/6,好像月球引力与其密度、质量无关一样。这说明了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体。

    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首次登月中,在月表安放了撐拊丛抡鹫觳觳饬科鲾,以后的几次登月活动都安放了这种仪器。摪2迶13号宇航员遥控飞船的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能量相当于11吨tnt炸药爆炸的效果,月球震动时数据传回地球,这次人为制造的月震竟持续了3个小时,月震的深度达35-40公里,直到3小时20分钟后月震才渐渐消失。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地震专家们惊愕不已,无法对这次月震为什么能持续如此长时间作出科学的解释。为获取更多数据,再用摪2迶14号的s-4b上升段的火箭去撞击月球,结果又引起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月震,深度还是35-40公里。在此以后,又利用摪2迶15号的火箭制造月震,震波传到了1100公里远的风暴洋,甚至达到弗拉矛洛高原的月震仪。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在地球上制造地震,震波只能传100公里,也不会出现持续1小时之久的震动。

    1972年5月13日,一颗较大的陨石撞击了月面,其能量相当于200吨tnt炸药爆炸的威力。这种概率极低的幸运事件,给科学家提供了测量月球纵波的绝好机会。如果月球的确是中空的,纵波不会通过月球中心,而横波则会在月球壳体上反复震荡。如果月球是个实心球体,这种震动应该反复几次,而这次陨石撞击引起的震动传入月球内部以后全无消息。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给摮詳掉了。这些都说明月球是空心球体,事实再一次让科学家失望和震惊了,他们清楚知道,按照宇宙形成的理论自然形成的星球决不会是个空心球,月球如果真是中空的,目前的一切科学解释就统统失去了作用。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卡尔-萨根博士认为,“自然形成的卫星,不应该存在内部空洞”,这也是科学家们普遍一致的看法,其中部分人开始偏向承认“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说,认为在无法科学解释月球众多特难疑点的情况下,这个解释恐怕是最合理的。“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设认为,月球奇怪的环形山并非自然形成,而是被智能生物改造而成的,它实际上是“月球-宇宙飞船”最外面一层防护层,而月海类似铁,钛合金的锻造层被认为是有力证明。通过对月球密度的分析计算,他们认为,一颗较大的陨石如果撞上这层防护层,只能形成一个最多不超过4公里的小坑。

    难道“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说真的是唯一的解释吗?肯定不是!时光隧道理论能有更完美的解释。首先环形山的形成方式就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大多数环形山并非陨石撞击所致,陨石撞击通常是抛物线的坑,中间不会是平底的。如果你对前面章节的陈述还有印象,你就会知道反物质湮灭和同类物质高能量束轰击,以及这两类物质隧道共有的采集搬运能力,制造这种种环形山正是它们的拿手好戏,简直轻而易举。但仅仅解释环形山是不够的,还要解释月球成因和中空的疑惑。

    根据世界各地口口相传的神话,以及部分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共同指向15000年前后,地球曾经历了一系列灾变惨祸。其中有高度定向的核轰击、地轴倾角大幅度改变、1000-1500米高的大洪水、陆地及城市沉入海底、大规模的动植物死亡、天降大火和黑稠的暴雨、看不见太阳的黑暗年月等等。为什么这些灾变会如此集中在一个天文时间上极短的时期内?而且以这个时间划分前后的话,这之前的神话和岩壁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月球的描述,而从这以后从巨大的极近的月球,一直到近代的月球都伴随着人类的艺术及文化创作,伴随着人类的情感,这难道不奇怪吗?

    史料记载和考察发现的内容太多,难以于此罗列,挑几个有代表性的作为佐证。本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华南地区、德国、法国及北美地区,各国地质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层海底浊流沉积物。科学家肯定地认为:这是由一场巨大的海啸造成的,而且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海啸,时间大至在距今1万-3万年之间。大家一定会注意到,上述的几个地点都在地球北半部,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这场海啸仅仅发生在北半球。所有记载洪水的民族都生活在北半球,越往南水位越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海洋退潮现象。现在还没有确切发现赤道以南地区存在大洪水的记载。

    19世纪人们在印度旁遮普邦一带,发现许多文化古迹,其中最为著名的两座古城遗址——哈拉巴和马亨佐达摩。印度最早期的神话中却没有这两座古城的记载,所以,它的历史很可能比猜想的要古老得多。考古学家通过对这里发现的人体骨骼鉴定断言:这里发现的人种,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这种人种混合了世界诸多人种的要素。在城市建筑的挖掘中,考古学家根本找不到神殿和宫殿,所有的住房都是由砖木建成的,从格局、规模来看基本差不多,好像贫富分化没有在这里出现。整个城市没有进攻和防御的建筑,马亨佐达摩的卫生设施令考古学家吃惊不已,其完善的程度即使是如今现代化的城市也未必能够达到。每家都有一个从楼上倾倒垃圾的通道,设在二楼的厕所也有一条专门的管道通人地下,然后经过一个沉淀槽流入排水系统。这套地下排水系统密如蛛网,完全可以和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相媲美。

    在马亨佐达摩,出土了大量的遗骨,有一些在街道上,更多的是在居室里。在一个比较大的废墟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成排倒地死去的人们,有些遗骨是用双手蒙住脸,好像在保护自己,又好像看见了什么可怕的事情。可以肯定,所有的人都是在突然状态下死去的,这座古城当时一定发生了一件很巨大的异常事变。印度的考古学家卡哈,在对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以后说:“我在九具白骨中,发现它们均有高温加热的痕迹。”这说明马亨佐达摩城市的毁灭、居民的死亡与突然出现的高温有关,这与上引《圣经》中所多玛城的毁灭是相同的,都是在一夜之间被高温或大火毁灭的。人们在马亨位达摩还发现,在许多坍塌的建筑物上有承受过某种高温的痕迹,人们甚至发现了由于瞬间高温熔化了物体表面形成的“托立尼提物质”。至今人们只在热核武器爆炸的现场发现过这些人为的物质。一切证据说明这里似乎曾经发生过核爆炸。在1万多年前并没有热核武器,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印度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有首叙事诗,《马哈巴拉塔》中记载了一种十分可怕的武器爆炸时的情景,即使是原子弹时代的人也会感到震惊。书中这样写到:“一点烟也没有,闪光的炮弹像一团火一样被发射出去,浓雾一样的东西突然包围了军队。整个地平线都消失在黑暗之中。带来的不幸的旋风刮起来了。黑云一样的东西咆哮着,带着巨大的响声升到空中,使人感到连太阳也不存在了。被火焰炙烤的大象,在恐惧中没命的奔跑。”接着,又讲述了由于这种可怕武器的爆炸,被当场烧成灰烬的几千辆战车、大量的人和大象。爆炸后幸存的所有士兵,都急急忙忙跑到附近的河里,在那里清洗各自的衣服和武器。在古代印度的传说里,这种武器被称为“婆罗门的武器”或“雷神的火焰”。在南美洲被叫做“马修玛丽”;在凯尔特人的神话里则被称为“闪电弹”。

    《马哈巴拉塔》中还写到:“从各个方向将闪电开始向城市集中。”但这还不够,因此他又“发射了具有能够破坏整个宇宙的那种力量的炮弹,城市在这时开始燃烧起来。它在爆炸的一瞬间,天空中明亮得好像有一万个大阳。”现代的人们也见到过原子弹的爆炸,并将其与太阳的亮度进行了对比,发明原子弹的参加者之一茵戈就曾在著作中说,原子弹爆炸“比一千个太阳还要耀眼”。

    在另一部古印度的文献《摩河婆罗多》中也记载了这些可怕的武器:“自然力似乎已失去了约束。太阳团团打转,大地为这种武器散发的炽热所烤焦,在高热中震颤。大象被火烧得狂吼乱叫,竭力躲避这场可怕的暴力。水在,百兽丧命,敌人被歼……数以百计的战车被摧毁……大地通红发亮……我们从来未见到过如此恐怖的武器,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武器。”这些武器从外表看上去,“好像一支巨大的铁箭,使人感到好像是死神派来的巨大使者”。还有一部名叫《拉马亚那》的叙事诗中,描写了几十万大军瞬间被化为灰烬的情景,诗中说,当时这些军队就是在“兰卡”这个地方被毁灭的,而“兰卡”正是印度人对马亨佐达摩古城的称呼,这更加证明了马亨位达摩确实是毁于一场大爆炸之中。

    《圣经》中所多玛城被毁灭的记载、印度古诗中描写的武器、马亨佐达摩“玻璃物质”的考古发现,等等,它们都好象在向我们证明在1万多年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场非人类的武装冲突,这场冲突发生在神与神之间。也就是说,发生在来自宇宙某一处的宇宙高级智慧生命之间,战争的规模很大,涉及美洲、亚洲。欧洲和北非。由于他们十分先进,使用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武器互相攻击,许多城市和无辜的人类在轰击中被毁灭,正像所多玛和马亨位达摩一样。读到这里时,你是什么感受呢?难道你真的相信,这些远古的神话和叙事诗所描述的,真的就是一场热核武器的战争吗?联想到月海也受到同样的轰击,似乎让人合理的认为,地球和月球上的神之间爆发过核战争。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考古队员在新疆的一座古老山洞里,发现了一批古代岩画。其中,有一组世界上最早的月相图,由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连续的画面组成。最令人震惊的是,满月图上,在月球的南极处的左下方,画有七条呈辐射状的细纹线,这表明月图作者已经准确地知道月球上大环形山中心辐射出的巨大辐射纹。可这幅岩画的年代有近万年,当时是没有望远镜的。本图作者很可能是在月亮比现在近得多的位置上观察了月球,也就是说,月亮曾经比现在的轨道低得多,时间大约在1万年以前左右。

    美国天文学家们,在仔细研究了中国3000年的日食记载后(中国古书中的日食记载是世界公认最早的,也是最全面的,绵延记载了3000年左右的天象),认为在遥远的年代里,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比现在低得多。现在天文学家也发现,即使是现在,月亮的轨道还在每年不断地升高,每年约升高1.5英寸。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对了。现代天文学研究证明,行星的卫星在围绕行星旋转时,由于受到行星强大的引力作用,其运动的轨道会越来越低,最后,当它越过撀逑<迶后,会坠毁在行星上。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运行轨道不但不在降低,反而每年都在向相反的方向升高,这不是有意和科学家作对吗?然而透过这种反常的现象,我们感觉到月亮的确与众不同,它那么不合常埋,好像天生就是为了和人类作对。

    诸如此类的记载和发掘,多得不胜枚举,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时间点,15000年。不妨根据已有的资料,结合时光隧道的特征进行推理,看能不能将它们合理的串织起来,以解开这重重迷团。首先,因为时光隧道有六大特征,再加上与目标地的角度,一共有七个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定性,才便于定量分析判断。我们说过强势粒子的吞噬融合,这种吞噬并不在乎对方是不是反物质,只要吞噬后不湮灭就行,吞噬后物质呈强势粒子的属性。显然同属性物也是可以被时光隧道携带走的,但由于它没有反引力的引力排斥效应,所以要求被携带物体处于引力极小的近乎零重力状态,并且它的行动方向恰巧与隧道行动方向近似一致,虽然要求中有太多的巧合因素,但宇宙之远大久长,奇巧的事总是不少的。下面的叙述仍然少不了偶然巧合因素。

    一个由地球同类正物质组成的巨无霸(最大的强磁场直径可达5000公里)、高能量级(介于x射线与伽玛射线之间)、隧道集群(大大小小可达上百个)。在一个极特殊的环境内生成后,一直在宇宙中游荡,其间不知毁灭了多少物体,有一天它迫近了一个大猎物——原始月球。月球当时是一个早期恒星系的最外围行星,由于恒星的演化、质量减少引力变弱而脱离了宿主恒星的引力束缚,也已在宇宙中游荡了近百亿年,它正好处在无重力的与隧道同方向慢行状况。终于,它们在慢奇点上相遇了,最大的隧道高密度区直径约达2500公里,强磁场区直径达5000多公里,它的大隧道中心正好从超光速静止于月球中心。惨烈的粒子束轰击立刻降临在月球上,月海在这时开始高温熔融,由于月球本身的质量使它不可能沿隧道前行方向加速,只能硬着头皮挨轰。由超光速突然静止的高能级高密度的粒子束早已直透月球背面,2300公里直径中的月球物质不断被粒子束剥离出去,越来越深。这时的月球几乎牢牢的被强磁场套在中心位置,轰击和剥离仍在小幅移动中持续着。当什么时侯隧道和月球在同一方向上的速度为零时,隧道粒子融合吞噬了全部月球粒子,月球原先所在的弱引力场即不再对它起作用,轰击和剥离也就停止了,所有的信息和能量、包括轰击时产生的高温状态,都被完整的保存下来,月球随着时光隧道的侧移开始缓慢加速,一直加速到超光速。从此开始,月球就与隧道成了一体,按隧道的既有路线游荡,直到有外力强迫它释放时为止。

    不知过了多久,这截包含着月球的时光隧道闯入了太阳系的引力范围。我们别忘了,其中那个月球是可以感受到外部引力的,只要在相对低的速度下引力又足够强,月球粒子与隧道粒子的角动量出现差异,两种粒子就会分离,恢复出高热状态下的月球,轰击立刻又开始,轰击产生的辐射能量足以穿透磁场,以可见光形式被外部察觉,这就是传说中的“月亮发了疯似的在天上忽远忽近的跳来跳去”。隧道移动虽然极快,但在一段时间内却可以反复出现在同一片区域,只要在快、慢奇点上月球没有获得外部引力足够的加速度,它只能是又被重新俘获带走,外部观察的感觉只是不断变换位置闪亮了一段时间而已。

    月球就是这样跳跃着,躲开了太阳和木星来到了地球附近,不知在地球旁出现了多少次后,终于有一次不幸靠得太近了,使它再也摆脱不了地球引力的纠缠。粗略的估计是这样的:在快奇点的减速阶段,隧道中的月球在几百公里的地球轨道后侧,以每秒十公里左右的速度,沿一条弧形轨迹从偏南向偏北掠过地球赤道,持续减速并最终静止在地球轨道外侧的北上方约几千公里处。掠过后侧时引力相互作用引起地球角动量加速,这类似被抽了一鞭的陀螺,但由于的地球巨大质量,立即加速转动是不可能的,这个巨大的能量只能被各种机制转换储存,逐渐释放后使地球自转从原先的绕太阳一圈用260天增加了很多,加上地球在轨道上的运行减速等作用,到现在保持在365天。突如其来的巨大引力波动引起地球一系列反应,极近距离新加在北半球外侧的巨大星球引力,使原先较倾斜的地球倾角,向直立方向偏转了许多,随着后来月球向地球轨道平面移动,便有了今天的地轴倾角。

    当隧道中的月球掠过赤道后速度越来越慢,慢到一定程度时,月球粒子在足以穿透隧道磁场的地球引力作用力下显形,一个巨大的高热的月球显现在距地球很近的空中,立即开始受到粒子束继续轰击,前端轰出熔融的岩浆和后端被轰出的岩石纷纷落入大气层,象焰火一样壮观。强大的相互引力使月球力图克服隧道强磁场的束缚,这时月球与隧道有了相对运动,靠近地球的下端力图靠近地球,上端隧道磁场却要将它拖离地球,两种力使月球开始转动,惯性使这种转动只能是渐加速的,但却实实在在发生了转动。而这时隧道也即将进入摽炱娴銛,最难以理解的怪事就要发生了。现在进入摽炱娴銛了,隧道粒子开始重新俘获相对静止的月球粒子,由于月球已经开始缓慢转动,并且是在隧道中转动,这种转动状态下的情况,谁都可以理解由于转动时各点的线速度不同,这时已不可能俘获所有的月球粒子了,隧道只能在某一层面以下靠中心部分俘获相对静止的部分。所以,当时光隧道瞬间进入超光速时,只携带走了中间被俘获的部分,而留下了一个壳厚200多公里的中空月球。由于各点速度差异,这个中空部分并不一定是正圆形的。

    前面我们还提到过,隧道集群总是趋向于在奇点上集中的,短时间内仍静止在新地点的月球,持续不断经受了赶来的高能粒子束的轰击,在原本最大的月海上又形成了一个比一个小的套叠的新月海,轰击的同时抹平了月球游荡几十亿年中受轰击留下的环形山,高能粒子束轰击产出了大量新物质,高铁高钛含量的撏辛20崽嵛镏蕯就这样形成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面上环形山特别少,特别平坦,铁钛含量特别高的原因。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这时的月球离地球非常近,隧道集群中的不少直接就轰击到了地球上,地球的自转扩大了受轰击的区域,迟迟不肯远去的隧道集群,可能在几天内反复从各个方向轰击地球,造成了传说中神之间的热核大战相似的后果。大量的动植物死亡,兴旺的城市在高温下熔化,放射性尘埃遮天蔽日,物种基因产生突变等等灾难同时出现在约15000年前。

    当隧道释放月球离开后,它已将月球原有的动量还给了月球,月球将按被俘获前的方向继续前行,万幸的是这个方向大致是向着地球外侧北上方离开地球。由于月球原先的速度就很慢,跟不上地球前进的速度,近距离上的巨大引力硬扯着它加速以跟上地球,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引力引起的一系列相关变化。巨大的引潮力在北半球引起了1000多米高的滔天大洪水,并因地球自转而席卷冲刷了所有东西,江河倒流,连南半球的海水都大量涌入北半球,海底沉积物被巨大的潮流搅起随水一起涌上了陆地;月球虽然被渐渐加速,但还是离地球越来越远,月球月海这面因大量重粒子轰击形成新的大量的重物质,而对应穿透轰击轰走13公里厚度的2300公里直径范围物质的环形山正好在它背面,巨大的球体两面质量不平衡使它开始翻转;翻转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振荡,这种引力振荡也引起潮水的振荡,加速了月球的远离,大约30-40天后减幅振荡趋于稳定,月海从此面向地球,拉大了的地-月距离使引潮力渐弱,洪水开始渐渐势弱,并在150天左右基本平静;月球同期也受到了太阳和各大行星的引力作用,逐渐向地球轨道平面移动,同时继续拉直地球的倾角,减缓地球的速度,当月球加速到可以跟上地球前行速度时,原先的动量使它开始绕地球旋转。这些剧变发生也是大约于15000年前。

    从此,一个全新的地-月系统形成了,做为一个完整的质量体系,质量增加了,为保持太阳-地球轨道基本恒定,系统总动量减少放慢了速度。月球留在了两万公里左右的圆形轨道上,永远以一面向着地球,那时的海潮要比现在大得多,月球远离地球的速也远不止今天的1.5英寸。所有一系列的变故都基本符合历史记载和科研探索发现,虽然没有精确的计算,但总体估计出入不会很大,这里只作为一种理论叙述而已。人们不会相信有这种高能级高密度高速度的时光隧道,其实不妨想想太阳上那些直径相当10倍地球直径的黑子到底是什么,那些巨大的耀斑和日冕又是什么,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土卫八那张黑白分明的阴阳脸,只能是另一个能级、密度不同的时光隧道的杰作,也是一个极好的佐证。

    七、宇宙构成与大爆炸模式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宇宙遵守简单、对称、统一的法则,不符合这些法则的宇宙模型是不完美的。著名的摪驴诽甑对頂:对于给定现象的最好解释通常是最简单、假设最少的那个。

    伏羲的八卦阴阳鱼是公认的宇宙二维简化模型的典型代表,阴阳对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简单对称而又统一。曾有外国学者购买许多带回国送给朋友,并说阳阴分隔的那条缝便是横贯宇宙的时光隧道,还断言穿越隧道的时间就是1秒钟,隧道口最后一个走来的将是上帝,当上帝出现的时候宇宙中的一切迷团也就迎刃而解了。

    多么形象的比喻,看上去也很完美,但细想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妥。谁知道走来的人是上帝?这就必须要有一个站岗的人,他的权力居然大到可以检查上帝的身份证。也只有这样,才显得合理。所以在这里,我引入了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撉渴品ㄔ驍,并将它作为一条宇宙通行的、重要的法则。

    时光隧道的存在证明,宇宙是有限大的完美球体,有固定大小和其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穿越的边界,并在无限循环中永恒存在的。对于这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永恒,追究它的始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那种认为宇宙诞生于虚无又归结于虚无的说法,产生于虚无主义哲学的不可知论,它使我们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存在及存在的意义。

    既然宇宙是有固定边界的,并且是由能量张力极限决定边界大小的,那它就必须要有一个框架。是什么构成了这个框架,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本节想要解释的问题。现在先回到阴阳鱼,我们把它立体化成为一个球体,它是三维空间的实体,由黑白两个半球组成,这样我们就有了宇宙的雏形。当然,这只是一个抽象,我们还要让它活起来。

    我们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而不管是能量物质还是恒量物质,又都是由粒子组成的。电子及其以上的所有元素,都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占位空间——粒子基本占位。这点我在解释生命传递时曾提到过。现在,我必须引入另一个重要概念——基本占位粒子,

    它的概念是这样的:既然宇宙整个空间被均匀分隔成极多的大小一致的粒子基本占位,那么物质粒子和信息也应该可以均分成同样的份数,赋予每个基本占位空间一份,其中的质量或能量信息是完全相同的,而角动量等场信息却完全相反,分为正、反两种。这就是基本占位粒子的定义。

    从时光隧道的构成特征我们知道了它必须是带电粒子;从通古斯和都溪两案中,我们知道了时光隧道有由正、负电子构成的最低能量载体。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正、负电子就是这种基本占位粒子。前面说过,宇宙应该符合简单、对称、统一的法则,我们现在将正、负电子分成完全相等的两部分,那么总数一定是偶数。

    如果我们将两类电子充分搅混成一对一间隔后,再填充回巨大球体空间去,一个有趣的现象立刻发生了。被众多科学家描述过的所谓混沌现象出现了,正负电子处于永恒的湮灭再生循环,而且是在极快极小的范围内,湮灭时逃逸的质能信息几乎是立即被重新俘获,生成新的电子又加入湮灭,真的就象一锅开了的粥。这时如果每个电子的能量绝对均衡,则它们应该是平静的,可事实上轻微不平衡造成的扰动使它们传递能量和发生湮灭,这些振荡的能量就是我们观察到的3k微波背景辐射。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有了一颗多余出的电子,它当然也可以加入湮灭,但没有谁真正需要它,它始终是一颗多余的粒子,只好在宇宙中不停的游荡。最令人惊奇的是!它可以变换极性瞬间出现在宇宙中任何地方,比如一个电子在宇宙的这一端刚消失,另一个电子立即出现在宇宙的那一端,它们携带着一模一样的信息,你说它不是同一个电子有什么意义吗。当然它也会以正电子形式在另一端出现,只是极性改变了。这就是所谓的摽昭u莶剐в,也是符合量子力学描述的。

    因为前面我们说过,粒子基本占位空间是没有弹性的,它挤不下那颗多余的电子。同时你也不可能使它出现空缺,因为这种湮灭是可以在任意方向上以光速进行的,一旦触动它立即有相反方向的湮灭释放电子补充空缺,所以以光速作相对运动的这种粒子是不可能出现空缺的。能量不断循环且无处逃遁,宏观上这种混沌下的湮灭不断进行,就形成了振荡,我们观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其实是由此而生的,我们也不可能指望它会冷却下去,理由很简单,能量守恒、物质不灭嘛!

    这颗可怜的、多余的电子,它什么也干不成,除了整日游手好闲,既没有谁需要它,也没有谁肯给它多一点点的东西,更不要说构成宇宙物质世界了。这显然不合理。我们只好重新再来分配电子。我们都知道偶数的一半可以是奇数,所以这一次我们先假定正、负电子都是奇数。这时我们将正电子一分为二,最后有一边会多出一个正电子,负电子那边的情形也会一模一样。

    现在、我们有了四份电子,再象开始一样,将多出一个正电子的那份和少一个负电子的那份混匀填充回壳中,我们会看到奇迹发生了,一个永恒振荡、不生不灭的宇宙框架构成了。这一回这些电子刚刚好把全部空间填满,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正中心是一个正电子。如果你不服气,硬要从中拿走一个电子,那么请你先告诉我,你准备它放在哪里。如果说你就这么一直拿在手里,宇宙框架将毫不犹豫的从你身上夺走另一个电子,它什么也不会失去。

    写到这里,恐怕谁都不难看出,这种框架结构和经典物理学设想的“以太”结构是何等相似,只是由于当时尚未发现反物质,不能合理的解释它,以至于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同时都把它抛弃了,真可惜!既然现在它可以成立,我们也应给它恢复部分名誉,为了和原先的“以太”有所区别,同时也为了纪念中国人的发现,我们不妨给它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名称叫“太乙”。下面相关引用时我们就将这种构成框架的物质称呼为“太乙”。

    而此时,我们手中还有另一半电子。它还可以构成另一个框架,除了中心是一个负电子,它和前一个框架一模一样。将两个框架重叠,我们不难发现湮灭反应照样可以进行,只是更剧烈了。从前面章节我们知道,许多许多的粒子可以融入一个粒子基本占位空间,也就是说,两个以上的负电子可以在一个占位上,而随时拿出一个来和相邻正电子湮灭,正电子亦是如此。这样,平衡就打破了,电子间的能量出现微小的差异时,物质开始形成了。

    把两个框架重合,开始形成物质的这个极端放一放,先去看一看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作为大爆炸原点的那个奇点,也许更有助于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再理解它。前面说过,两个不同极性的粒子相遇时,只有正、反物质的所有信息完全相等,即可以完全相抵消时湮灭才会发生。由于质能信息是相同的、没有极性的,只有场信息相反,所以当场信息完全抵消后,没有了约束的质能信息便高速逃逸,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去。这是因为,同时由正反电子组成的原子,由于内部电子磁极互相排斥,正反电子是在90度角垂直相交的、相靠极近的内外两条的轨道上高速旋转。强势电子角动量等信息最强,占领外侧轨道。当正反电子总信息量相等时,内外轨道必然处于同一高度上,电子高速相撞交换轨道改变方向分别离去,释放能量和信息。

    现在,我们假设宇宙真的有大爆炸,而且是从正中心向外的。那么在下一个循环开始前,“太乙”以外的所有质能及携带它们的场信息都应该重新回到原点。这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繁复的过程,我们可以先不去过细的探究。只要知道它是一个生成大质量的物质,然后再将它们分散成单个的所谓重粒子的大致过程即可。时光隧道本身就是完成这个任务的。这个过程会在不同大小的局部范围内反复,但最终,作为恒量物质的星系会全部被分解,成为各种能级的、低速到超光速运动的、单个粒子形态的能量物质。

    这些单个的粒子依然按照其原有角动量运动的方式运动,即有的在零速和极速之间振荡;也有的一直慢悠悠的走,并都会在撞击到宇宙边界时折返。当有些粒子撞击边界的角度过小时,多次撞击后会变为沿边界旋转,而且会在球体的两极加快旋转频率进入极点又复出,奔向另一个极点并往复做这种循环动作。因为每个粒子的角度各不相同,宇宙外壳的表面上将布满无穷多这样的极点。这时宇宙中和外壳上到处都是散乱的粒子,它们总会以各种速度相遇,当然也包括近乎相对零速。所以这些粒子在接近零速时相遇的时候,这时强势法则起作用了,强势粒子吞噬弱势粒子,这一切都发生在它们交换信息的一瞬间。强势的粒子吞噬了大量的弱势粒子后,散落在外的弱势粒子越来越少,这期间如有均势正反粒子相遇、或由于吞噬了某类粒子后正反信息相抵湮灭,释放的电子立即经由“太乙”的空穴递补被遇到的强势粒子吸收。

    这时,空间充斥着大量的所谓超重(其实仍是与元素表上某种重金属原子相似。不过其内容物是多到可以亿万计,类似已经发现的奇异物质。)粒子了。在亿万次偶然巧合中,超重粒子中总会有两个原子属性几乎一模一样的、远小于光速以下的、经宇宙原点直线两面的粒子最终在原点上相遇,角动量中前进的那部分信息完全消失并停留在原点上,旋转角动量等场信息及质能信息叠加,并且都是偶数。这样,它就成了一个异常稳定的异常超重粒子,理论上居于一个各向均匀的场的正中心,宇宙中已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它从这个位置上移走,它成了一个真正的奇点。剩下的,只有等待,不管需要多长时间它都有足够的耐心,就象一只织好了网后蛰伏在中央的蜘蛛,静静的等待吞噬送上门来的猎物。奇点现在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黑洞,静悄悄的吸收潮水般涌入的能量物质。宇宙任何一个角落湮灭释放的能量入立刻就进入它内部,想要再形成新的物质实体是不可能的了。

    天啊!多么简单!多么可怕的简单。历尽千辛万苦,耗时数百亿甚至数千亿年,衍生出亿万变化,甚至创造了生命,只是为了再造这个奇点黑洞。只是为了结束本次循环,为下一次大爆炸作最后的准备。而这一切的起因,仅仅是由于多出了一颗电子而已!仅仅如此而已!

    还有,我们不要忘记奇点实际上是占据了中心点上那个正电子的位置,这个正电子早已随其它正电子涌入了奇点。因为奇点是不动的,弱势的电子以零速出现在它相邻位置时立即就被吞噬了。但框架、即“太乙”不允许出现空缺的原则,仍然和其它地方一样要遵守,也就是说当奇点消失或离开时,必须交出一个电子。这里现在提起这个正电子,是因为它有碍于下面的直叙,所以暂时隐去,只要记着它已在其中就行了。

    在外游荡的最后一个粒子被俘获了,不用管它是什么粒子,是钙、是铜、是氯都可以说明问题,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宇宙中所有可以收集起来的粒子都挤入奇点了。其实,这正是原来我们手中剩下的那些占宇宙总物质一半电子,只是千万别忘了它是多出一个负电子的。正是这一个多出的负电子,构成了最后的屏障,因为所有相反的场信息抵消后就只剩这一个电子了。作为奇点中的那个强势粒子应该比所有元素的稳定性都好,它在吞噬弱势粒子时已经复制它们的信息,其中当然是正反粒子都有,所有进入奇点的粒子都恢复成了基本占位电子的形式,同时把粒子的质能保存在核心,而质能信息又千篇一律地相同,只须保存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原版就行。作为本次强势的负电子在最外侧旋转,正电子紧贴着它在内侧旋转,它们分别复制了正反角动量场信息,这些信息也只有千篇一律的两种。这时的奇点内部信息种类出奇的少,只有正、反角动场信息,质能信息几种。无用的、演化中产生的信息统统被抛弃了,全部压缩成了最原始的一点点信息。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全世界所有计算机中的信息最终不就是0和1嘛。

    这个奇点其实也不重,处于各向均匀的引力场中心,失去了作用力参照物,使它可以象无重力状态一样的悬浮。它的温度其实也不高,它本来就是平静的吸纳了所有能量,根本不存在什么熵压缩产生的高热,否则如此脆弱的边界早就冲破了。那种认为奇点形成于恒星演化末期的引力坍缩模式,使人误以为它内部是高温高压,其实恒星存在只是生成奇点强势粒子的必要过程而已。看上去,它更类似科学界已经发现的奇异物质,只是更强势,更稳定罢了。此时的宇宙空间,各向均匀的充满各种原子粒子,重力早已失去了作为参照物的星球实体。就连原子本身是能量粒子还是恒量粒子,也只取决于在和另一个原子相遇时的相对速度,因为对方是它们之间的唯一参照物。

    一切都只是为了循环,瞬间把能量物质匀散出去,历尽周折又把恒量物质收集起来,然后又瞬间散布出去。现在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所谓的大爆炸立刻就会开始,把收集到的全部物质以能量的形式用量子波动的速度匀散到宇宙中。但是,它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暴烈。

    早先隐去的正电子的作用现在显现出来了,其实早在最后一个粒子的被俘获时,正反场信息就抵消了,外侧的负电子和内侧的正电子旋转在同一层面上了,只要一相碰撞就发生湮灭反应,粉碎了的信息被冲破禁锢的核心质能带走并扩散了。借来配平场信息的正电子,由于是外来的,所以信息多出了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将平均分配原有的每个正电子。每份该是多少,这点我真的回答不了,牵涉到夸克、胶子、中微子等更基本的粒子时,我已经无能为力了。好在世界上有仪器的科学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分析工作。我也觉得奇点上只有一个粒子是有点(只是有点)极端,这样吧!如果证明了电子可分配的最小信息单位,而这个数目又与一个球体同心多层堆积的数目相符,我们就用那个数目好了。

    好了,言归正传。约束消失了,所有的电子同时交错均匀的,在所有方向极高速扩散。这种扩散以一条明显的边界推出“太乙”,“太乙”则潮水般的向后退却,并以双粒子共享基本占位的形式,在宇宙边缘上堆积,能量瞬间扩散到整个宇宙。不难看出,能量是从中心和边缘同时向“太乙”中间带释放的,直到“太乙”全部形成双粒子占位,大爆炸结束。但是千万别忘了要向中心原点交回一个电子,这一次是个负电子,因为借来的正电子已被瓜分殆尽,只多出这一个负电子了。而上一次宇宙原点上是一个正电子,这点很重要,说明每次循环时,作为强势物质的极性是轮替的。

    正是宇宙边缘上发生的类似缓冲吸收,使爆炸能量的传递迅速却不惨烈,而且还留下了一条明显的边界。这个边界向外到宇宙边界之间的类壳状层内,正负电子是均势电子,继续着湮灭再生的振荡,由于堆积造成的双粒子占位湮灭反应要剧列得多,能量再分配时如果不平衡,正反氢、氦等气体开始逐渐生成。而从这个边界向内的正电子都是强势电子,当它吞噬一个负电子后就变成了反氢原子,如果这个反氢原子从界外那边吞噬一个均势正电子,它就成了反氢同位素。“太乙”快速向需要的地方传递着电子,剩下的不用我说了,谁都知道,一个以反物质为强势物质的宇宙诞生了。

    现在回头再去看看原先假设的,两个框架重叠的结构。将两个结构模型对比一下,谁都看得出后面这个更合理,因为它比前一个更简单。它本身就含有不平衡因素,即强势正电子,使分界线内瞬间形成全部离散的反氢原子,并在分界线上开始形成反氢同位素,而且由于分界线外侧气体形成慢得多且多为均势粒子,以后形成的物质基本是在内圈。

    这样一个宇宙模型简单吗?简单!对称吗?对称!统一吗?这点可以细看一遍。唯物辨证法认为:事物总有对立又统一的两面。构成正反物质的正反场信息是一对;构成能量张力极限边界的能量扩张和场收缩是一对;能量物质和恒量物质是一对;极快的散和极慢的聚是一对;正反物质的互相包容是一对;微观的“太乙”超光速通道和宏观的时光隧道超光速通道也是一对。真是太多太多,不能一一尽列,它们共同完成了宇宙的演化。

    科学界观测到的宇宙实物质大概只有百分之五,其它观测不到的部分大致包括:“太乙”部分被实体物质挤占了部分空间,估计还占百分之三十到三十五;如果本次宇宙轮回是反物质为强势,那它应该大于百分之五较多,这可以通过长期观测太阳确定;因巨大质量产生极强的电磁引力固定“太乙”,使其视界封闭形成的摵诙磾;一百四十亿年来漫游在宇宙中的光我不知道统计进去了没有,正反星系所有的光可是不小的能量;最后没有计算进去的还有时光隧道携带的大量能量,其中有隧道本身的能量,被它裹挟走的尚漫游在太空中的物质;以及一部分奇异物质,科学界已经探测到奇异物质,一个钙原子居然吞噬了一百亿亿个弱势原子。这些都加起来估计差也不多了。

    关于所谓的“红移”推演出的“宇宙膨胀论”为什么不足采信,为什么说它积非成是而缺乏理论依据,将在下一节光与光速中叙述。最后,困难的问题是:宇宙真有边界吗?如果你仍有怀疑,为什么不把时光隧道形成机制拿来看一看,想一想,你就什么都明白了。

    八、光、光速及超光速是什么

    davies说:“当某个物理学支柱被推翻,什么会随之坍塌,什么会屹立不倒?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新理论(推翻光为常量)的冲击力犹如百年前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要估计其实际和长远的影响力是非常困难的。比如传统法则说,不能比光速更快,这其实是相对论的观点之一。目前人们接受的光速为每秒30万公里。也许新观点可以绕过这一局限,这也许会让科幻迷很兴奋,因为即使以光的速度,穿越银河系也需要10万年。如果光速限制取消了,真会造成一些麻烦,不过谁知道呢,赌注下了,结果……”

    要研讨这个前人已经进行过大量探索的问题,必须要先检视科学界的各种理论,我们才能有所继承的提出新观点。目前关于光的成因,有粒子说和波动说。让物理学家们坐卧不安的是:光,作为一个实体,既是波又是微粒。科学中暗藏着这样一种未澄清的二象性,侵蚀了它的要害部位。为了解释干涉、衍射,光必须是波;而光电效应又使它成为粒子。托马斯-扬、惠更斯和麦克斯韦和坚持波动论。牛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及一批量子物理学家支持微粒说。两方各自的理论都无懈可击、铁证如山。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使愁眉苦脸的科学家只好各取所需,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一向严谨的科学界,理想和传统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光的波动说:光可以象波那样运动,把它的信息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波动说的理论是雄辩的,如光的干涉、衍射,水中光速的测量等。这些实验成为在对微粒说的斗争中波动说武库里的最有力的进攻性武器。但是,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对于一切纯电磁现象因而也对于光来说,应当把能量看成是一个连续的空间函数,但这个理论会导致和实验相矛盾。至少是现在之前的实验是这样。

    光的粒子说:光是由亿万个光子或撐17组成的,光子由发光体向各个方向射出好象一颗不断爆炸的炸弹的碎弹片。爱因斯坦把传统的理性和逻辑框架抛置在一边,如果用光的能量在空间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由能量子组成的,似乎更好一些。特别是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以及密立根、康普顿、威尔逊等人的验证,更是新的光的微粒说——光子说的重大胜利。

    在这一矛盾面前,大多数物理学家也仅仅是在爱因斯坦机械的倡仪之下认识的,即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但真正的本质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揭示。不过,对于大多数有思辩能力的科学家而言,虽然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本身具有不可调合的矛盾,但他们都相信,对同一种物质现象,本质的说明只可能有一种,波动性和粒子性必然是同一种物质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性质。

    其实完全可以把波动说和微粒说彻底统一起来,前面关于反物质、原子结构和宇宙模型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狭义的光是指可见光,它只是连续频谱的电磁波其中一段。广义的光涵盖了整个已知的电磁波频谱,从无线电的超长波起,跨越红外线、紫外线夹着的可见光段,直到x射线、伽玛射线等射线。那么,电磁波是以波动着的粒子向外传递信息的吗?回答是肯定的,也只有肯定的回答才能统一波粒二象性。

    前一节我们提到“太乙”是由携带平均能量的均势正、负电子组成。均势电子在温度低到某个值时是在类似赤道的轨道上,环绕中子核心稳定的旋转,而且温度越低旋转越慢。由于携带了宇宙总能量的一半,所以“太乙”的温度不会低到绝对零度,现在是负270度,而且还应考虑到我们实际上无法测量到的反物质微波辐射的那部分能量。只有当电子获得额外能量时,角动量加速使轨道出现倾角,电子轨道偏离赤道,象风车一样的翻花旋转。当然、基本占位粒子不可能会失去能量,否则它会反方向翻花改变其原有属性,而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发生的。这一点说明:能量、质量其实就是电子携带的角动量信息,旋转的电子中心是一个以中子为核心的核,当电子速度慢时质量趋附于核心,电子速度越快时翻滚旋转的速度也越快,电子极小的尺寸上产生的离心力使核心物质飞向电子,恒量质量减小,能量质量增加,物质只能这样在质和能之间转换。由于“太乙”是连续的、无处不在的,任何有形的物质都会与其接触,物质的能量传递给“太乙”加速它的翻滚时,也就是扰动了“太乙”。

    “太乙”角动量绝对值一致,但他正负方向相反,所以电子电流形成的磁场方向亦相反,表现为一对互相排斥的磁极。玩过磁石的人都知道,当将一串柱状磁石排斥的极相对,放入一个合适的玻璃管时,它们是自动分开的,并且扰动一端会传递到另一端。而且只有当它们以90度角垂直时,相互作用力最小。由于磁场与电场是密不可分的一对,一个方向的磁场斥力与另一反方向的电场斥力,注定了正、反电子必须以90度交错间隔分布才能保持场平衡。“太乙”正是呈这种相互交错90度的角度间隔分布的,这就使我们扰动其中一个时,小尺度空间内的强排斥力会使这个扰动立刻就引发一连串的扰动,将扰动的能量扩散出去。

    知道了“太乙”的特殊性,谁都可以理解红外及以下低频电磁波辐射原理。物体都是由各种具有与“太乙”相似的电磁结构的原子组成,即使其中有空隙也被无处不在的“太乙”充填。当物体获得额外能量,例如加热时,它外侧轨道的电子就会加速,翻花旋转的电磁场扰动了“太乙”,被扰动的“太乙”将额外的能量扩散出去,以维持“太乙”的平静。因为此时扰动能量比较低,尚不足以使电子获得足够的角动量离开,所以能量是以比电子还小的其它“基本粒子”分散的,接收能量的一方其实也就是获得了一些基本粒子。当“太乙”将多余的能量粒子释放出去,角动量信息即恢复原始状态。

    事实上“太乙”中的正反电子相邻得如此紧密,电磁作用力促使其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象互相契合的齿轮一样。如果没有电磁聚能的措施,如抛物面天线或透镜,一个点上的能量是向四周均散的。热辐射能量传递就是这样完成的。正、反物质都以同样的方式传播能量,一种物质发散的能量同时扰动了太乙”中的正反电子,传播出去的扰动能量显然也可以被正、反两种物质同时接受,足见能量,其实也就是质量本身是不分正反的,所谓负质量、负能量的引入只能是徒增困扰。

    当进入到可见光以上频段时,情况要复杂一些,特别是高能量辐射出高能粒子的原因,使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原子结构。上节讨论初始物质形成时,我们例举了反氢和反氢同位素的形成,这只是第一批形成的物质,但它显然已经包含了正反两种电子。象“太乙”一样的道理,眷缩在一个基本占位中的一对正反电子,它们携带的固有磁场必定是成90度角交叉的。作为强势电子的一方轨道在外侧,弱势电子在内侧至少低一个电子大小的轨道上。同一高度的轨道说明正反角动量一致,正反电子相撞后改变方向飞离,失去约束的核子能量释放。这也就是说,只有均势的正、反物质原子在一个基本占位上出现时,它们的电子会相撞,所以会湮灭释能。

    现在可以看清楚了,一个原始正氢可以吸收一个弱势正氢或反氢变成一个氦,也可以分别吸收一对正反电子变成一个氦,氢的同位素也以这种方式形成锂。这其中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所谓“核聚变”,那只是其旁正反氢湮灭引起的误会。更大质量的原子也经由类同模式形成。从氦的多种形成模式可以知道,它们其实是有微小差异的,所以同在元素同期表上相邻的原子,按理说它们之间也应该是过渡衔接的,就象能量物质电磁波频谱是连续的一样,恒量物质也应该是连续的。但为什么光谱线会表现出黑线间隔和细纹理?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亦表现出有规律的间隔呢?这点以后会说到。

    必须特别声明一点!宇宙中充满了“太乙”,所谓的“绝对真空”那是绝对没有的!每当一个原子形成,挤占了“太乙”的基本占位时,它会让开,由于任何原子都具有十字交叉的两条电子轨道,顺“太乙”场方向的占位不会破坏其完整性。但原子一旦湮灭就必须还给一个合适属性的均势电子。总之“太乙”不会让自己出现空缺。

    还要声明另一点:除基本占位电子外,所有原子都是由正负电子组成的,不论这个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上排老几。原子形成于粒子强势吞噬,这个过程显然要相互检验、保存信息,而强势粒子的电子有能力保存弱势粒子的所有信息,弱势粒子只能保留原有信息。这是由于强势电子角动量大速度快,抢先复制完信息并占据了外侧轨道,屏蔽了弱势电子信息所致。如果两个粒子相遇时相对速度较快,它们虽然也互相检验融合,但如强势粒子多出的场信息不足以克服弱势粒子的动量,它必须把原来检验时复制的信息拷贝一份,交给这个粒子让它离开。或者我们可以把它想象得更简单也好理解,象一个简单的十字交叉套环玩具,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即可嵌套在一起,这时两条轨道上的信息各自重叠合并成新的信息。

    至少在我们太阳系里负电子是强势电子,所以我们按自己的理解制订了元素周期表。原子内外侧轨道固定以90度直角相交叉。显然,当推动外侧轨道偏转时,内侧轨道与它如此近,自身又如此轻,肯定也被排斥力推动着同步旋转。所以给原子施加能量时,内外侧电子轨道是同步加速的。由于电子轨道直径是固定大小的。当不断输入能量时,电子只能是加速旋转并更快的翻滚,这点和人造卫星加速时轨道会扩张不一样;但角动量的增加使速度达到一定值时,电子也会象人造卫星获得逃逸速度,脱离核子,并携带全部信息,按角动量信息提供的运动方式飞出去。

    最后再声明一点:基本占位电子是所有原子中的一个特例,它是由角动量等场信息,环绕一个中子核心旋转的,也就是说这个电子约束着一份基本质能,基本质能是没有极性的,全是中子。传统观点认为有质子,其实是不明了原子应由两种电子组成,而将正电子的电荷赋予了中子,造成了误解。

    好了,记住上面三点,现在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可见光以上的射线是怎样传播的。当物体不断升温加热,外侧电子推动着内侧电子一起加速翻滚旋转,注意了:这个电子的波动频率提高了。不同的原子由于核心吸引力大小不同,其逃逸速度当然也不同,旋转频率也就不同。显然,质量越大的原子中电子逃逸的角动量越大、速度越快、频率越高。角动量的增加使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核子的质量基本上都在离心力的作用力下分别转移到两条电子轨道上,转变成与电子一起高速旋转的能量。外侧强势电子在获得足够的逃逸速度时,撇下内侧电子并携带全部信息,按角动量信息提供的运动方式飞出去。显然,这个携带了全部信息的强势电子一有机会就会从“太乙”中俘获足够的物质,重构原先的原子。我们反复强调“太乙”具有几乎无限快速的递补作用,就是为了方便对此类机制的理解。

    当外侧电子飞去后,内侧反极性电子立即暴露了,它原来是与外侧电子同步旋转的,周边物质的排斥使它必须立即仃止,它的减速能量迅速转移给周围的电子加速也飞出去。这种能量传递可以按温度梯度有序进行,即温度低的电子依次向温度高的地方递补失去的电子,温度最低的地方失去的电子则由“太乙”补充进来,由于“太乙”是隔不断的,它一直在旁边获得能量,当反极性电子的制动能量转移时,它立即以强势电子的身份加入,而且需要补充的都是同类电子。“太乙”的瞬时超距特征足以保证这种补充。

    显然当原子得到能量加速以光的粒子形式飞去时,“太乙”的剧烈扰动仍在继续,与发光星体接触的“太乙”早已获得足够的能量大量辐射出去,这种纯电子发出类似白炽灯的白光,一般的发光星体光辐射中也含有它。当温度极高时,这种有有序的递补将被打乱,各种能量信息到处乱窜,进入杂乱无序的状态,这些能量信息被俘获而形成大量的均势粒子,它们湮灭后释放的能量信息更加剧了无序状态,大规模的湮灭反应开始,物质立即释放出几乎所有能量,直到温度降低使之可从恢复到有序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核爆炸。

    那么为什么以不同速度飞去的电子,会以同一样的光速前进呢?明眼人都会看出,这个电子实际上是以螺旋波动的方式前进的,频率越高,螺旋也就越密,速度都消耗在打圈圈上了。还有为什么这个电子会以螺旋的方式前进?而不是携信息沿切线方向直线离去呢?这就是“太乙”的作用了,“太乙”类似由无数交叉90度互相排斥的微小磁极组,快速前进的电子实际上就是电流,磁场总是要抵抗电流的变化,变化越快这种抵抗就越强,这是电磁学的一般原理。所以这个电子会四处碰壁,反弹回来,好在正前方的“太乙”一直与它接触,被它利用来象子弹头一样开路,“太乙”运动速度极快,对这种利用不在乎也就无所谓了,最后这个电子是在一个象微小的隧道管中螺旋向前进的。

    现在我们可以做出结论:氢以上光谱的光实际上就是它所离开的原子的复制品;质量越大的原子质能信息携带电子旋转越快、频率越高、能量越大;这种粒子具有典型的“波粒二象性”;光在受到阻碍时会释放所携带的能量和信息,只是频率越高的光穿透力越大,释放的能量和信息越多。“太乙”的低频扰动和高频抗扰动共同完成了对整个电磁波频谱的能量光速传播。宇宙中大部分活动产生的能量最终都将转化成电磁波由“太乙”传播出去。知道了光的成因,光速就很好理解了,我也就不多说了。

    这里只例举白炽灯作为一个特例,白炽灯是封闭在有微量惰性气体的真空玻璃管内的螺旋状钨丝。当用一个调压器从低电压开始上调时,在较低电压时它只辐射出热,这属于对“太乙”的低频扰动产生的红外线。当电压调高到微红时有少量电子从与钨丝接触的层面上飞出,更大量的仍是红外线。当调高到发出耀眼白光时,说明大量与钨丝接触的电子获得足够的逃逸能量飞出,钨丝并没有消耗,但光谱线却并不单调,这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现象。

    现在来看看超光速。电子的逃逸脱离也可以认为是为了逃避能量继续对它加速,所以我们想要从内部增加能量使角动量再增加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光和热事实上也追不上它了。光的向前方前进的速度实际上是不易增加的。但是,电磁引力场的速度几乎是没有限制的,它可以从外部对光进行加速,因为是从外部施加的力,所以它并没有改变光的频率等特征,只是使它的角动量又获得了一个侧移量。光开始侧移,加上原有的自身速度,光这时就进入了超光速。进入超光速的电子突破了“太乙”的抵抗壁垒,以它获得的新能量匀加速侧向前进,最终应该能近似达到电磁引力场的传播速度。

    上述表明:人类是不太可能以人为控制飞行器做超光速旅行的,因为在超光速下实体物质不复存在,全部变为能量粒子,物质和生命中粒子失去原有的联系,物质的仪器不再起作用,生命也被迫停止,思维和时间也就停止了。最致命的一点是,人造飞行器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不象时光隧道由单一能级的能量粒子组成,所以飞行器在超越超光速临界点时,各种元素会获得不同的加速,以不同速度的粒子飞散出去。假定技术发达到可以借助时光隧道,它的去向却也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所以,人为的超光速旅行恐怕只能停留在科幻作品中了。

    这里回过头来解释一下光谱纹理的黑线与元素表间隔是什么。我们解释光的时候说过:光实际上就是高速运动的原子,因为逃逸出去的电子携带了它所离开的原子的全部信息,这个电子在被阻挡时会释放这些信息。而原子在吞噬壮大质量的过程中,不断复制了许多信息,全部保存在强势电子中,所以当这个电子释放出全部信息时,理所当然的包括了大量的反物质信息,光谱上的黑线其实就是反物质的信息,只是由物质组成的仪器和器官排斥它不能感受而已。反物质的这一特点科学界早有预料。

    光谱中黑线较细,那是由于连续的光谱中有大量的重叠,也就是说在反物质世界观测到的光谱中,我们的物质反而成了细黑线。如果可能,当我们把正反物质的两种光谱重合在一起,应该会是一段亮度均匀的有极细密纹理的光带。光谱线中有极密的细微纹理,它是反映能量差异的分隔,也是原子质量的连续过渡中微小的差异。元素表间隔道理类同。

    最后再说说那让人犯疑的摵煲茢。红移的客观存在一直是宇宙膨胀论的依据。其实一个能量粒子在“太乙”中穿行,总会碰撞一些残留漫游其间的气体原子,那就会消耗能量,而构成光的粒子能量和频率是有固定的关系的,频率当然也就下降,频率下降当然就是红移,有红移当然就有多普勒效应解释,宇宙扩张就是由误会而来的解释。虽然高低频螺旋的总长度是不同的,但碰撞的概率却相同,表现出总体频率红移。另外、直线传播的光线在并非总是同方向的“太乙”隧道中行进时,免不了要经常穿越隧道壁垒消耗能量。还有令人诧异的巨大红移,如果一颗恒星质量足够大,引力使光速都不能逃逸的话,将光减速到原来的10%又有什么好奇怪的,毕竟引力的作用是瞬时超距、并能对光加减速的。

    原有的大爆炸理论中有一种论点,认为宇宙膨胀到某种程度后,所有原有的物质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原路重返,并最终在奇点上坍缩聚拢。不知人们想过没有,被巨大能量加速到光速的物质总计起来带走了多么巨大的能量(质量),说明它同时也带走了大量因恒星质量生成的引力来源,所有恒星的总引力越变越小。如果宇宙是如所说的方式膨胀,相互间的引力肯更越来越小,并且光的逃逸速度远大于宇宙膨胀速度。光在3度k的环境里游走了150亿年都没有多少减速(而且这种减速被解释为红移,传统观点认为红移由加速膨胀分离的星球间距引起,跟温度一点关糸也没有,也就是说红移不会是由温引起),我们真的指望它会在0度k时会静止下来,然后向不知多少亿亿光年以外的极度蓬松的那团朦胧引力聚拢,作这种想象无疑需要勇气。试想一下,光在巨大能量加速下离去,如果不需要巨大的反向加速它就会自动往回走,回到一个比当初它离开时引力小极多的地方去,那它当初又怎么能够离去呢?如果那么多光物质都回不去,宇宙凭什么获得足够的引力去坍缩呢?

    关于光,就说这么多吧!这就是光、光速、超光速的成因。这就是波粒二象性和红移的由来。它简单、对称,也统一。

    九、万有引力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吸引与排斥,在磁那里出现了两极性,它在那里是在同一物体中显现出来的——恩格斯

    有报道称:一个法国研究小组研究重力下落证明,在重力下运动的物体不会毫无阻碍的下落,而是摇曳的、跳跃式下落。这种运动方式与围绕原子核运行的电子相似。当电子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运动时,它会以跳跃或跃迁的方式进行。不过,在重力条件下,这种现象极难观测。在极地的温度下,中子不带电子,移动非常缓慢,通常会与质子一块形成原子核。研究人员设法使中子与除重力外的其它基本力场隔绝进行观察。在上百次的下落运动观察中,人们发现中子下落的过程并非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而是从一个高度跃迁至另一个高度,正如量子理论所预测的一样。

    虽然我对他们关于中子和质子的认知不能苟同,但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非常感兴趣。因为用来做重力实验的原子同时由正、反电子组成,外侧电子是强势电子,它决定了这个原子的属性,在太阳系的物质是负电子为强势电子,其它地方会有外侧为正电子的反物质,这点前面多次提到过。所以电子低温时会转得慢,但不可剥离出中子,这个所谓的中子依然是有电磁性的。

    他们的实验说明的是:一个具有电磁性的粒子在重力场中自由下落时,由于“太乙”的存在,表现出了排斥和吸引交替作用的特征。由于少数的几个粒子质量不大,不太可能改变“太乙”磁极的整体排列,只好翻滚自身,而它自身磁场与有相交90度的“太乙”正负电子磁场,作用力表现复杂,所以会以摇曳、跳跃方式下落。

    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质量大的物质会显得重,我们就会明白引力是怎样形成的。能量物质和恒量物质只是有运动和静止区别的物质而已,它们外侧同样是高速旋转的强势电子。这个绕核子高速运动的电子会产生电流,运动越快电流越大,而由这个电流产生的原子磁场也就越强。很明显,原子是具有电磁性的。而质量越大,能量越高,这种电磁性就越强。所以质量大的原子在重力场中之所似重,显然是和这种电磁性有直接关系的。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物质没有表现出磁性,因为它的原子磁极是杂乱无序排列的。同时“太乙”磁极的有序排列方式也使它显示无磁性。但千万别忘了“太乙”的小磁极是交错90度排列的,虽然总体没有体现磁性,但却有利于磁力线的传递。这是因为当其中一类磁力线按磁场方向排列顺畅时,另一类磁力线将自动横向排列到阻力最小的方向。当两个同性质物体进入到引力范围时,它们之间的磁场引力是这样建立的,原子磁场虽然是无序杂乱的,但这个磁场要比“太乙”磁场强得多,而且原子磁场只有一类,“太乙”磁场却有两类,所以原子磁场是以强力又推又拉又扭转的形式,使它可以轻易推动“太乙”磁场的重新排列,如果这个力足够强,“太乙”中正负电子会排列成互相交错的、互相屏蔽的单根磁力线,在两个物体之间建立如同两块磁石南北极相对时那样顺畅的磁力线,剩下的就是磁力线力求最短,产生了拉力,这是大家都明白的。

    当正、反物质分别组成的物体靠近时,它们之间不可能建立相吸引的磁力线,而是只能有相互排斥的磁力线,所以正、反物质之间只有斥力。这样,牛顿的万有引力就不是万有的引力了。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单独由物质或反物质构成的一个宏观范围内应用。所以说牛顿万有引力是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的。

    结论是:没有万有引力,只在同类物质的物体之间有电磁引力,它是瞬间可以建立的连续作用,即所谓瞬时超距作用。随着距离变化这种力也有强弱变化,引力的波动会以“太乙”波动的形式传播出去,它在宇宙中的传播速度上限有学者估算超过100亿倍光速。正、反物质的物体之间只有电磁斥力。这就是引力与电磁力的统一。

    没有万有引力,也就没有引力坍缩,原子是刚性的,也不允许电磁力坍缩。坍缩的原子会失去电子,同时也就失去了电磁引力,失去了电磁引力它又怎么会坍缩,这显然是悖论。恒星在挥霍它的燃料时,释放的能量不光是向外的,而是各向也就包括了内向,恒星内部的高温高压实际上就是能量密度高,处于相同环境中的粒子都获得了均衡的能量,也就是成了相同质量的新原子,越往中心能量密度越大,生成物质的质量也越大。它们的原子虽然质量大了,但尺寸仍然是一样的,并不是越往中心原子越小。

    如果原子会坍塌,那么同理“太乙”也可以被吸收坍塌,推演下去就是:宇宙会坍缩、宇宙边界会消失;宇宙边界消失使能量(其实也就是质量和引力)会大量不可逆转的流失;这种循环所需的不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失结果将使宇宙失去永恒;一个失去永恒的宇宙在概念和研判上将给人类造成困扰。所以我不认为这种坍缩是合理的。那么黑洞呢?科学界不是掌握了大量的证据证明黑洞的存在吗?对!丝毫没有必要怀疑黑洞存在,但这和所谓的撘μ鯏一点关糸也没有。前面我们多次说过“太乙”在极强的电磁引力场中,因为排列成首尾相接的和辐射状的两种磁力线,这种牢牢固死“太乙”的改变了原本单个交错的状态,变为直线间隔交错,这种排列方式只能传导引力,而不能传递电磁波。当恒星演化末期的超重原子电磁引力足以形成这种“太乙”形态时,光线就被屏蔽了,形成了黑洞的撌咏鐢。从第三节我们可以看出撌咏鐢所需的电磁引力并不一定要十分强大,不少时光隧道就是封闭在撌咏鐢内的,世界上多次发生大晴天突然太阳消失一片漆黑,正是时光隧道撌咏鐢捣的鬼,它连长江水都能阻断,你还怀疑它的能量吗?

    这里顺便提一下有的一般物体突然加上磁场时会产生抗磁性。物理学界早就发现了物质的这种特征,但解释却有些牵强。我是这样认为的,一些没有磁性的物体,其原子磁极是无序排列的,当将它突然置于磁场中,外加磁场的磁力线作用力迫使原子磁极有序排列,由于磁力线缩紧的特征,使这种重新排序是按就近方向偏转的,偏转最大的接近一百八十度。有的按外侧强势电子翻滚的正方向这没事,但朝翻滚反方向的力实际上是对强势电子的瞬间减速,就在减速的瞬间,内侧相反电子的磁场失去屏蔽暴露了,它的磁场斥力就形成了这种抗磁性。这个现象也从另一面说明强势电子的内侧就是弱势的相反电子,而且外层电子对内层电子有相对的屏蔽作用。

    十、时间是宇宙空间的一维吗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原理

    现在人们在谈论宇宙空间的时侯,总是把时空联系在一起,使四维撌笨諗成了许多人思维中的必然。而且五维六维、二十一维、二十七维、甚至更高维的空间也有人提出。什么简单、对称、统一,根本让人觉得象一团无法理清的乱麻,又象一条无限吞噬自己尾巴的怪蛇。宇宙真有那么复杂吗?宇宙演化的过程中到底什么环节是必须要时间参与的?宇宙真的保留过去和预设未来的时间吗?时间真有必要成为宇宙的一维吗?这些都是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少睿智的学者凭直觉悟出宇宙不应该那么复杂,却缺少什么理据使他们总也理不出头绪来。

    在这一节也就是最后一节中,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宇宙就是三维的,一个立体的完美的球体,多半维的必要都没有。宇宙绝不是一个疯狂自恋的傻妞,非要把逝去的每一瞬间都拍照留存,甚至每一个粒子也不放过。认定时间是宇宙中一维的人不知想过没有,宇宙有什么机制用以保存每一个粒子的变化,包括粒子演化时衍生的各种生命信息和已经消逝的信息,否则就不完美,因为它们最终都将参与宇宙的演化。即使宇宙有空间可以存放无穷个宇宙空间的全部瞬间信息,我们还是要绞尽脑汁的解释宇宙保留其中一些无聊的信息到底干什么用。不错,我们是观察到了宇宙极小部分的过去,但那仅仅是信息传递速度的关系,如果据此认定宇宙有必要为我们保留过去,那末我们的确伟大到可以预设宇宙未来每一个瞬间。

    其实从前面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的演化过程中,只有低速相遇的粒子必须有一个相互验证的时间,否则湮灭和撉渴仆淌蓴无法进行,宇宙也无法演化。这个时间的长短由外侧电子的速度和被复制信息的简繁程度决定的,速度越快验证复制越简单的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除此之外,宇宙演化不再必要用到其它时间。宇宙有的是耐性,它不厌其烦的做着一件事,就是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只要完成这个任务,它才不在乎要用去多少时间,反正也没谁限定它时间。

    至于光速,它一秒钟能走多远宇宙并不在乎,它只管放射光线去做下一步的事,这样就够了。人们为自己的方便设定的时间单位,是可以由人类自行改变的,如果嫌长大可以改为一百年或一万年等于一秒。这个时间的确可以由人认为伴随宇宙,但宇宙并不需要这种伴随。它既不需要保留逝去的时间,也无必要设定未来的时间,即便此刻,它也只用到摼其蚊饠和撉渴仆淌蓴一点点验证时间。其它时间均无必要,无必要的就是多余的,只能徒增复杂性,不完美的部分就应果断的清除掉。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是时间不可能算得上一维,宇宙就是一个三维空间,一个真正的空间。时空四维不能作为宇宙构成,但并不妨碍时空观作为口语和文学用语出现,因为它早已成为大众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宇宙开始于简单正反两种信息,又回归于简单的正反两种信息,人们常说重要的是过程,可过程全都被无情的抛弃了,宇宙就是这么没有情趣,真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总结:

    美国《财富》杂志文章认为:中国在主要的科技领域不会很快超过美国;中国要想成为一个经济上的超级大国,将更多地取决于它在基础研究方面的能力,而改变整个世界的发明创造是难以轻易完成的;中国要与美欧日在科技领域展开竞争至少还需要10年或者更长时间;中国朝科技大国迈进的速度将取决于研究人员如何做到三件事……

    好了,该结束了,就到这里吧!凭着一己之力,借着一些公开发表的还要靠自己辨其真伪的资料,能做到这一步我已心满意足了。我当然知道上述谈论的都是当今科学界的重大难题,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对待的,可我再慎重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我本不该轻易涉足其中的,小人物做大课题,不留神做大了,把自己吓着了倒没什么,可揣着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的,比天还大的宇宙秘密,告诉谁也没人相信,白送给国家也没人肯帮忙往上递,那眼神中的蔑视和怜悯只有一个含意:就凭你?别不是有病吧!那滋味实在是不怎么好受。

    再汇总一下,看看上面的推断给我们带来些什么。是不是符合简单、对称、统一。

    第一节:我们得出了三束高密度正电子束,用以解释通古斯案符合程度最高。比其它假设更合理的解释了现场的声、光、风、震;更合理的解释了东、南方向上观察的差异;更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现场没有遗留物、而是只有平底环形山类坑;更合理的解释了类似核爆的能量来源和广阔空域的类极光现象。而我们需要的只是解释正电子束来源的时光隧道。

    第二节:我们得出两束垂直地表负电子束,分别扫过了相距不远的都溪林场和机车修理厂,它带来的电流形成快速移动的垂直强电磁场,其引起的物理现象均符合现场记录。我们需要的也只是解释负电子束来源的时光隧道。

    第三节:通过剖析发生在河北沧州的典型ufo事件,说明了不同特征的时光隧道,由于其密度、能级、直径、数量、速度、特别是正反物质类型等不同,可以组合出千千万万不同的ufo、uso形态。它们难以置信的能量和速度,给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和困惑。

    第四节:针对曾经多次发生的人、物消失后复回的事件,探讨了其与时光隧道的关系。同时探讨了生命在超光速运动时的保护机制,并由此悟出了反物质的特征,以及物质是由正反粒子和谐组成的撉渴品ㄔ驍。并据此提出了正、反电子在原子外侧绕两条交叉90度且极贴近的轨道上旋转的原子模型。

    第五节:探讨了宇宙中生命快速传递机制,使我们相信时光隧道可以每秒十亿公里的速度,在宇宙中不断的传递上着生命,从低等到高等都有,它的成功率只受统计学概率限制。从宇宙其它星球曾有众多生命通过时光隧道到达地球,并且反物质星球的生命不能生存于地球。

    第六节:提出了使科学界困惑的月球成因,可能是由高能级同类性质物质构成巨无霸时光隧道,从遥远的星系带来的,并合理的解释了月海轰击、洛伦极限、月核中空等难题。

    第七节:探讨了宇宙结构和大爆炸成因。用第四节摶玖w诱嘉粩推导出作为摶菊嘉涣w訑的均势正、负电子,并由基本占位电子形成“太乙”,永恒的“太乙”由正、负电子相互交错,构成磁极相交90度的电磁性空间,可以合理的传播电磁波和电磁引力,并使宇宙物质演化在它的基础上,以撉渴品ㄔ驍生成万物。

    第八节:分别探讨了光、光速、超光速各自成因,统一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第九节:以反物质与物质的排斥力为证,指出了万有引力的片面性,及使用中的局限性,说明了引力实际上就是电磁引力,统一了万有引力和电磁力。

    第十节:探讨了时间对宇宙演化的作用,时间实际上只在原子相遇识别身份时需要,其它场合并不在乎有没有它参与,所以时间不必是空间的一维。

    我也不想说这是不是什么大统一理论,只管尽量靠发现、分析、推理去说明这些难题后面的真相。一个人的学识和精力毕竟有限,想做得完美是不可能的,也企望不要求全责备。文章中没有一处引用数学公式,而是用一般人都能看懂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正说明了宇宙的简单,同时也说明了几千年文明史提炼的汉语言,是一种非常适用于缜密逻辑思维、分析推理的优秀语言。数学表达式自当是物理学的终极完美语言,但对我不谛于一门外浯,加上我也不善于引入捏造常数,还是不用罢了,以免尴尬。把它留给行家们去完成吧。

    所有这些推断,都基于一个基本事实——时光隧道。它就象一把钥匙,能解开众多的自然和宇宙之迷。这钥匙太大太重,我个人拿着一点用也没有,跨学科研究和知识产权开发利用也一窍不通,但我知道它会有大作用。能源、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化学、医药学等等,都可以用它探索新路。所以我把它交给国家,希望国家能把它拿去研究一下,看能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什么。我只保留时光隧道形成机制的发现权和本篇文本的著作权就行了,因为这是符合基本的公平原则的。

    多少学者都预言宇宙应该具有简单性,可当真如此简单的时候,又令人难以置信,连我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可事实似乎都说明真就是如此,如果有人愿意驳斥它说明它不完善,至少他看过了,我就该谢谢他。约不到两年前,当我悟出时光隧道形成机制时,我压根就没在意它,也懒得去思考去验证它,更没细想它会有什么实际用途,顺手就丢弃了。当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它不该由我发现,直到我详细看过了摪驴诽甑对頂详解条目,我才重新思考它。

    当我们学习工作时,要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学会正确思考和发挥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绝不要妄自菲薄,否则我们会缺失信心。我们常常教育年轻人要好好学习,为国争光,可我们企盼“天公抖擞”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声明一下我们不会是“叶公好龙”呢!牛顿对于“奥卡姆剃刀原理”有过精辟的解释:“如果某一原因既真、且又足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则我们不应要求更多的理由”。这里就把这句能使人受益多多的话,送与大家共勉。

    结束语:

    我与贵人有书面约定,不在2004年公布时光隧道的核心机制。我曾梦想靠贵人帮忙说服国内或三大院校内有研发实力的机构,无偿的把它拿去,研究一下做点对中国人民有利的事。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太大了,大到我无法跨越。我有探寻宇宙深处奥秘的悟性,却缺乏跨越这个距离把它送出去的智慧。其实等到2005年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不在网上造成点引响或新闻发布会之类的东西,轻易就说出来到时算谁的!这里就请各位倒相同道帮帮忙,下载、转发朋友、广播消息、作个见证记录。目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把这个机制在网上公布,剩下的就是祈祷:祈祷我们的子孙不要为中国人的智慧向外国人付钱!祈祷世界和平!

    赫胥黎曾经说过:撘桓銎恋募偎当灰桓龀舐氖率刀笊绷藬。或许把其中的形容词交换一下位置就更恰当了。本文的逻辑分析、推理全部产生于时光隧道真实存在的事实,这个事实漂亮到什么程度,就是它完全基于已知的物理学原理,没有任何杜撰的公式和捏造的常数,没有超出任何一个理科大学毕业生的认知水平。从现在起到12月21日还有一点时间,如果谁愿意努力,悟出它的生成机制和本质,我请他吃饭(500元以内),不为别的,只为智慧不应孤独。为了让倒相同道先睹为快,我将在2004年12月21日按在我信箱中的索取答案者地址发送答案。只求各位一个君子之诺:不要在年内往网上贴,否则我赔不起。

    科恩在他的《相对论和量子论》中写道:“l.t.莫尔在他撰写的牛顿传记(1933)中,仍然表达了他对‘爱因斯坦教授广义的相对论的厌恶’,他指责这是‘通向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胆的企图;这样的哲学只是灵活思维的逻辑游戏,完全无视客观世界的事实;它或许是有趣的,但却深深陷入了经院哲学’。他总结道,如果坚持相对论物理学(及其哲学),‘将导致科学颓废变质成为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读者对于莫尔污蔑数学和符号逻辑学的伟大发展也许不会感到奇怪。l.t.莫尔还写道:‘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两部伟大的著作,两部或许是科学头脑所能做出的最天才的创造,现在正受到攻击:《新工具》受到现代符号逻辑学家的攻击;《原理》受到相对论物理学的攻击’。他最后的结论是:‘当现代派被长期遗忘之后,亚里士多德和牛顿将会重新受到尊重;他们的学说将重新获得应用’,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场科学革命的深度与保守主义的猖狂进攻的猛烈程度以及它给科学思想所带来的根本变化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今天再读读莫尔的这些话,我们心里到底该作何感受呢,我们真的明白什么是理性与睿智,什么是苍白与轻狂吗。如果我们真的明白了,尽管我们并不赞同经典物理学中对自然事物的所有描述,我们仍将成为科恩笔下的摫j刂饕鍞反革命复辟分子,因为我们反对无视客观事实的经院哲学。人类缺乏理性,也缺乏智慧。所以当智慧出现的时候往往被不理性的对待,如哥白尼、伽利略和爱因斯坦等人。这几乎成为一个惯式,亘古不变。人类的智慧真的如此低下,使我们只能仰盼外星人赐教吗?当再次有出类拔萃的智慧展现时,他是会当成外星人看待,还是受到亘古不变的非理性排斥。学术界常有些不知凭什么自以为是的人,似乎只相信除了自己是正确的以外,只有资历名望比自己更高的人才正确。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尚且出错,何况我们呢。博采众家之长,俯而视之,兼而用之,改而善之真就这么难吗?科学的昌明真的就这么难吗!

    每当一种对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合理解释成立的时侯,特别是新的、能对普遍的现象进行解释的时侯,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理论诞生,可人们对它的排斥和怀疑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它一旦被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后,再想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当相对论逐渐被人们接受的时候,有几个人相信自己真的弄懂了这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如果弄不懂就不要瞎起哄!承认自己弄不明白谁也没有能亲自证明正确的理论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真懂相对论,解释一下波粒二象性,一个涉及精髓的关键问题不去直接了当的搞清楚,老在外面老远的地方打摬帘咔驍干什么。用一个可能是不正确的理论去否定一个可能是正确的理论,前者的赢面更大,那只是因为它历史悠久、人员众多。

    当代物理学理论创新上的苍白与贫乏,已经使其沦落为一门整理材料的学科。难道不是吗?我们只是忙于观察和实验,却对观察到的结果难以用苍白的理论去解释;同样囿于理论的贫乏却常常对实验结果产生错误的理解。不错、根据现有理论我们的应用科学和实用技术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不难设想有更好的理论我们会达到什么高度,这不正我们企盼外星人或上帝赐教的原因吗?不正是由于理论的苍白与贫乏体现出的无奈吗!劝他们抛弃早已打满补丁的相对论?我可没报那么多奢望!叫化子穷得只剩下一个金碗时,你能指望他抛弃这个碗吗?再脏再破它也是个金的,弄不好还是个前朝古董。再说了,那还是他赖以吃饭的唯一家什呢!

    囿于智慧,我们无法对波粒二象性刨根问底,因此曲解了红移,产生了错误的宇宙膨胀论。并使我们对以往的光学观测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囿于智慧,我们无法对通古斯案刨根问底,丧失了了解反物质与原子结构的大好机会,却盲目的到太空中找寻早已送上门来的东西;囿于智慧,我们无法对在俄罗斯、索马里、中国新疆出现的巨幅天象刨根问底,浪费了我们更深入了解粒子信息交换原理的大好时光;囿于智慧,我们无法对楚王汉墓、龙游石窟、法国巨石阵等来由刨根问底,使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等晕头转向,做了大量错误结论……。囿于相对论,我们还要浪费多少资源和时间呢!当初,玻尔一听到有个实验毋庸置疑地证明了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即使在单一原子层次上也是有效的消息,立即写到:“目前最迫切的事情是,给我们革命性的努力以尽可能体面的葬礼”。玻尔这个不太情愿的葬礼也许来得迟了一点,将是在2005年。

    广西南宁田开疆2004年11月28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