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兵器武林 枪棍刀剑流派纷坛

    唐代的剑舞虽是武术发展的基础,但它仍被称作舞。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具有击技、健身、表演特色的武术,是在宋代形成的。周密的《武林旧亭》记载,南宋的临安城已经有了“使棒”的艺人、较有名的使棒艺人有”朱来儿”、”乔使棒”和”高三官人”等,《西湖老人繁胜录》中也记载了“使棒作场朱来儿”。《都城记胜》上说:”相扑争交谓之角觝之戏,别有使拳自成一家。”宋代社会上有了以使棒、使拳表演的艺人,能够招徕观众,这就形成了具有拳、棒击技特点,而又具有表演特色的一项运动了。关于拳棒表演艺人的情形,《水浒全传》上也有一些记述:病大虫薛永原是军官家世,后来罢了职,便“世代靠使枪棒卖膏药度日”。打虎将李忠在盘缠断绝时,也“仗着十来条棍棒,地上摊着十数个膏药,一盘子盛着,插把纸标儿在上面”,借此维生。梁山泊好汉到江州劫法场时,有几个人扮作了使枪棒卖膏药的,并向守法场的军卒说,“我们走州闯府,东京也去过”。由此可以知道宋代社会上靠表演拳棒维生的人是不在少数的。这些人多是落魄的军人,虽也有些武艺,但都不是具有真正过人本领的战将。他们表演的拳棒看来精巧优美,但上阵是无用的。《水浒全传》上写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在史家村看了九纹龙史进练枪棒后,对史太公说:“令郎学的都是花棒,只好看,上阵无用。”明代的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也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战本领,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王进和戚继光都是领兵作战的军官,他们懂得表演的武术虽然惊险,但只是为了好看,打起优来却是无用的。从威继光的“仍学习花枪”的说法,表明当时社会上学习花枪的人已很多。从宋代开始形成的具有表演特色的武术,在明代社会上已经广泛地流传了。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介绍了“古今拳家”几十种之后说:“拳法似无予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掼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随着战争器械制造的精良,徒手搏斗的拳法已不算是作战的技能。但明代社会上却流行着“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温家七十二行拳,吕红八下,绵张短打,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许多流派的拳法。这正是因为拳法能够“活动手足,掼勤肢体”的缘故。宋、明以后的拳术发展,已经不是单纯为了击技,而是为了强身或表演了。

    明代刊刻了许多武术著作,如俞大猷的《剑经》、程冲斗的《耕余剩技》和《少林棍法阐宗》、吴殳的《手臂录》和《峨嵋枪法》等,虽然多是击技,但已有了套路,据《阵纪》和《纪效新书》记载,当时社会上还有其他流派的枪、棍和刀剑法,表明了明代武术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至于传说中元末明初人张三丰创武当内家拳,与少林寺的外家拳相颉颃。这事员不见于明代史料,但明代社会上确已流行内家拳法。据《宁波府志》记载,有一个张松溪,“擅内家拳,功地深厚”,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也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在拳法的流派上,确实有内外两家,这是在广泛开展武术运动中形成的各具风格的流派,包括击技和艺术的不同特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