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兵器武林 太极拳

    在文化科学发展的推动下,明清养生学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八段锦》虽在宋代就有了刊木,但作者不敢写上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序言。明清时代有单行本《八段锦》和《易筋经》(图一九),明代还有专门辑录养生之道的书,如周履靖的《夷门广犊》、高濂的《遵生八笺》等,都收录了不少我国古代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养生格言。到了清代,有潘霨刊刻的《内功图说》,辑入了”文八段”和“十二段锦”等多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总督王祖源在《内功图说》序言中说,”能日行一二次,无不身轻体健,百病皆除。从此翔洽太和,共登寿域,不甚善乎!”这表明当时社会上对身体锻炼有了更深的认识。

    明清两代养生学发展最大的成就是创编了《太极拳》,并开展了太极拳运动。关于《太极拳》创编的年代,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般人认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编的。《温县志》载陈王廷的《遗词》,其中有这样一段:“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太极拳取名来源于宋代哲学的《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明代的内家拳主练气,以静为主;外家拳主练力,以动为主。太极拳吸取内外家拳术的精华,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所以称之为太极拳。

    太极拳创编的目的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未也。”“详推此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但拳势的套路动作,还是以击技为主,”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在太极拳家的传说中,也流传不少以静制动、战胜强敌的故事。把太极拳进一步改编,去掉其击技成份,使之成为强身保健的拳木,并加以推广传播的,是道光咸丰年间河北省永年县人杨露禅。杨露禅出身贫苦,自幼卖身与陈家沟人陈德瑚家为僮,得从陈长兴学拳。拳艺学成后,到北京以教拳为生。他所教的对象多是王公贵族。他们学拳的目的是为了养生健身,并不善于纵跳奔腾。于是杨露禅进一步改编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姿势,使其更适合于养生健身的练习,称之为杨氏大架。在此之后,河北省永年县人武禹襄、完县人孙禄堂、满族人吴鉴泉,也都根据隍身练习的要求改编了太极拳势,遂使太极拳具有多种流派风格,而更加广为流传。

    现在太极拳运动已经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经过养生科学家的分析鉴定,认为太极拳是世界上一种最好的健身运动。它具有锻炼身体的多种功能,内功和外功结合,使呼吸、意念与运动三者和谐统一,“以意导气,运动四肢,气遍全身”。它的动作和缓而又连绵不断,“行同乎流水,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于各种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从事锻炼。

    它既可单练(有太极拳、太极刀、太极剑),又可对练,“人进我退,随势起落”,富有极浓的趣味。

    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体育的一个本质属性。我国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认识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个真理,创造了“熊经鸟伸”的健身体操,随着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相继创造了”五禽戏”、“按摩功”、“八段锦”、”太极拳”等丰富多彩的体操形式,极大地增进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