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资料存放处

古迹景观 贵阳

    陈永孝贵阳是贵州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贵阳城市的兴起,和贵州行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它是历代王朝对贵州统治的产物,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省内出土的许多新石器时代文物证明,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生活。大约从殷武丁至周成王时,贵州属于“鬼方”的范围,春秋战国时,除省的东部属“黔中”地外,其余地区为一些民族部落自封为国的独立割据政权。乌江以北有国、国;再北为巴、蜀国的南境;乌江以南为大柯国衰裂的若干小国。今贵阳至东边黔中地为且兰国;贵阳以西为夜郎国;苗岭以南为毋敛国;西南部为漏卧国等,其中以夜郎为最大。贵阳地区正处在这些国家之间,既成为周围各国来往的交通要冲,也成为各国相互争夺之地。战国末年,楚顷襄王派庄西征,溯沅江而上,取道贵阳,破且兰,降夜郎,直至昆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唐蒙第二次出使夜郎,要且兰、夜郎派兵随攻南越。且兰不从,并杀使者。汉朝廷以且兰常阻隔入滇交通要道为理由,兴兵灭了且兰,夺取夜郎国地,置柯郡。蜀汉时,诸葛亮南征,马忠任柯太守,曾在贵阳地区屯兵驻守。今贵阳城南一山名观象台,又名观风台,相传诸葛亮曾驻此山观天象、测风云。建国后在清镇、平坝一带,发掘许多汉墓,出土文物中有漆器多种,上面刻有制造年代等字样。

    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贵阳地区成为地方大姓豪族和历代王朝反复争夺之地。贵阳城在历代反复争夺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政治、军事重镇。贵阳以西地区的居民,是诸葛亮征“南中”时扶植起来的一支彝族先民,被封为罗甸王,俗称罗氏。后来安顺、普定地区的夜郎“革僚”(今仡佬族)部族反抗蜀汉统治,被罗氏平定后,力量突然强盛起来,成为争夺贵阳地区的一股地方豪族势力。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贵阳地区置晋乐县,隶属柯大姓谢氏部族统治。西晋末年,八王混战,大姓豪族乘机发展地方势力,扩大地盘,夺取部曲,出现了对贵阳地区的反复争夺。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以后,晋乐县谢氏被西边罗甸王后裔罗氏驱逐。唐初(公元618年)。原柯大姓谢氏便向唐王朝纳贡臣服,唐析柯郡为州(今安顺)和矩州(今贵阳),仍归谢氏部族统治,逼迫罗氏退居水西(乌江上游段鸭池河以西)地。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水东(鸭池河以东)蛮州(今开阳)刺史宋鼎请入朝廷。宋氏部族从此在贵阳北部强盛起来,成为争夺贵阳地区的另一般地方豪族势力。五代中,矩州又被水西罗氏主色攻占,毁其城,改名黑羊菁。主色让其子若藏驻守黑羊菁,自己退居水西地。可见唐在贵阳置矩州后便逐渐形成为城市,并修筑了城垣。相传贵阳城内大十字附近的黑羊井为黑羊菁的遗址,该井于1939年湮废。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若藏之子普贵朝贡于宋,宋太祖赵匡胤赐罗甸王为普贵封号,并敕书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文句。古书要荒解释为远方之国的意思。宋太祖在敕书中突出贵州,可见贵阳这个地方之重要。这是贵州名称之由来。但是贵州作为正式州郡名称,是从公元1119年才开始的。有人认为贵州名称是从“鬼方”、“矩州”演变而来的,贵、鬼、矩三字读音相似,这在地区名称转化上可能有一定关系。在普贵朝贡的第二年,蛮州刺史宋氏部族凭借武力把普贵驱逐出黑羊菁,并在贵阳附近设置宁远、新添军等军事据点。宋王朝任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进驻贵州城。这时黑羊菁已更名贵州城。宋永高死后,嗣子幼弱,水西罗甸王后裔罗氏又复占贵州城。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兵攻入贵州,罗氏、宋氏先后迎降。元兵初到贵州的情况,在《八番顺元宣慰司题命碑记》中是这样叙述的:“我军到其地,诸部悉归顺,始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改贵州为顺元,屯住城中。”可见贵州城改为顺元城是显示元朝的威力,贵州部族的臣服。置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是元兵向西南拓展势力范围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元兵初到就有城可屯驻,说明贵州城垣的存在。而后来的顺元城垣可能就在原贵州城垣的基础上扩大发展起来的;顺元城北门在今省府路与中华路的相交处。顺元城的地方政权仍由罗氏、宋氏共同世袭统治。

    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顺元名称,设置贵州宣慰司和贵州工,军政合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贵州都指挥使司,是这一区域的军事最高机关。同时,把顺元城土城垣改为石城,北门扩展到今喷水池一带。这里依水麓为址,西临市西河,南临南明河,建城门五座。此城一般称为老城或内城。当时由于频繁战争的需要,五座城门之间有纵横主干道相逼。城内设置五大军事机构,形成五营并立的军事网。贵阳城仍为重要的军事据点。直到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才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行省从此开始。这时贵阳才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迁程番府入省城,次年改为贵阳府。因府位于城北的贵山之南而得名。贵阳名称从此开始。

    贵阳成为贵州行省的政治军事中心以后,又多次出现对贵阳城的破坏和重建。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水西彝族首领安氏(罗甸王后裔罗氏,元朝赐姓安)围攻贵阳城被打退。天启六年(1626年)增筑贵阳北门外土城,与老城相接,另开四座城门。贵阳城又向北扩展了很多。这土城称为新城或外城。清顺治四年(1647年)义军孙可望攻入贵阳,破坏了外城。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兵占领贵阳后,重修内城。由于清王朝对贵州实行“改土归流”,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不堪忍受,纷纷起义,多次攻城,迫使清统治者多次对城墙进行修葺和加固。康熙十一年(1672年)修复外城。乾隆六年(1741年)改筑外城为石城。

    贵阳城为什么成为历代王朝军事用兵和地方豪族反复争夺办对象呢?为什么贵阳城饱经历代战乱而不衰,反而不断得到发展呢?这除了社会政治因素以外,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贵阳居于我国西南的中心部位。从全国来看,正是“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成为东西南北之间往来必经之地。在贵州行省未形成以前,贵州分别隶属于四川、湖广和云南三省级单位所辖。贵阳正处于中间地带,势必成为争夺的焦点。

    从全省来看,贵阳位于贵州高原的中央脊部,为长江流域的乌江、沅江和珠江流域红水河的分水岭。北有乌江天险阻隔;南有苗岭横亘;西北边隔着乌江上游鸭池河及其支流猫跳河,与黔西北的崇山峻岭相遥望;东部是乌江支流清水江与沅江水系阳河、清水江的分水岭,山环水绕,居高临下。唯西部为贵州高原的脊部,是乌江水系与北盘江、红水河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地势往西虽逐步“抬升,但处于高原面上,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平坦,是通往云南的一条重要通道,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这种中心位置,使贵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从贵阳的小区域位置来看,它座落在黔中的一个河谷盆地中,通称贵阳盆地,贵阳盆地面积约三十四平方公里;南又与中曹司盆地相接。南明河从西南流贯其中,并有小车河、市西河和贯城河支流汇入,向东北流入清水江,注入乌江。河流弯曲回绕,流量较丰,灌溉方便。盆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黔中重要的粮仓。贵阳城就座落在市西河和贯城河与南明河的汇合处,城市建筑沿贯城河向北逐渐延伸加宽,使贵阳成为一个东西窄,南北长的椭圆形城市。盆地从内到外群山重叠有序,形成许多关隘。例如北边有大关、小关,南边有牛郎关、孟关,西有金关、阳关、蔡家关,东有图云关等。古代在关外还修了一些哨所。例如石板哨、大山哨、太平哨等,因而形成关外有哨,关内有关,关哨相接的层层防御形势。在古代,凭借富饶的盆地和环抱的群山关隘,可攻可守,进退自如。

    贵阳处于分水岭地带,河流分别由此向北、东、南三面分流。在古代,河流谷地是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人们无论从东部溯沅江及其支流进入贵州,还是从北部乌江河谷、赤水河谷进入贵州,贵阳都成为各路的交汇点。这里土地肥沃,水源较好,逐渐成为农垦开发的一个落脚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贵阳又逐渐成为贵州西部与北、东、南各省的商品交换中心和我国西南的一个交通贸易中心。

    民国以后的一段时期,贵州军阀为了拥兵割据,曾对全省开展过几年称为“新建设”的经济开发,为贵阳成为全省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东部沿海省区相继沦陷。随着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重心的转移,贵阳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交通要冲,也成为沦陷区的机关、学校、工厂、企业、银行以及部分文教、科技工作者和爱国人士的落脚点。贵阳出现了一批内迁新商店,商业一时繁荣异常。许多文化教育机构也迁到这里。当时的贵阳,信息流通、思想活跃,闭塞的状况大为改观。与此同时,各种工厂,例如,火柴、卷烟、水泥、印刷、油脂、煤矿、发电等厂矿也相继兴办。这样,贵阳便成为抗日后方一个熏要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城市人口由十八万剧增到二十八万,城市建设也在原旧城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好景不常,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大批工厂、企业、机关、学校的东迁,资金外流,人口大量外移,贵阳城市的“繁荣”顿时败落。直到1949年11月14日解放,整个城市人口仅二十一万,只有二十多家小工厂和手工作坊,生产设备极为陈旧落后,生产水平很低。市内房屋破旧,街道狭窄,市场冷落,商业萧条。

    建国以后,贵阳得到了新生。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起,国家开展了铁路勘测选线和矿产、水力资源勘测工作,为贵州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9年以来,黔桂、川黔、贵昆、湘黔四条铁路干线在贵阳交汇,使贵阳成为我国铁路沟通西南、中南、华东的“南横线”和西北、西南、华南的“西纵线”的重要枢纽,对外经济联系日趋方便。为了满足省内煤、磷等大宗物资外运和云南物资过境的需要,今后将陆续对这些干线进行电气化改造。贵阳现有五条对外公路干线和三条辅助出口公路,支线公路更多。

    贵阳地区发展工业的条件非常优越。已控明的矿产有铝土、煤、磷、硫、铁、硅石、石灰石、白云石、重晶石、大理石、高岭土等十多种。其中铝、镁、磷、硫铁矿资源储量大,煤、水能资源充足,农产资源多样,为贵阳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工业企业已发展到八百多家,工业职工达二十余万人,工业产值比1949年增长百余倍。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学、电子、建材、食品、纺织、皮革、造纸等。全市轻重工业产值各半。

    随着工业的发展,贵阳城镇建成区总面积七十七点五平方公里,为建国初期的十二倍。中心区建成面积为三十四平方公里。中心区以外,出现了十四个工业区。今天,贵阳已成为我国西南区的一个新兴工业城市,昔日的破旧面貌已被高楼大厦所代替。

    贵阳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现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等九所高等学校。省市科研单位共四十余所。贵阳已成为全省的科学文化和情报信息中心。

    由于历代军事争夺不休、兵燹为患,灾难连绵,因而贵阳的名胜古迹幸存不多。较著名的名胜古迹,元代的有忠烈宫,明代的有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君子亭、黔明寺等,清代的有弘福寺、三元宫、华家阁楼、乌当来仙阁等。它们都以高原的湖山风光、天然美景诱人。贵阳南面南明河畔的花溪,风物绮丽,丘壑清幽,山水天然,有“园林之花”的美名,是黔中游览胜地。贵阳周围还有许多地下溶洞,其中以南郊地下公园最负盛名。地下溶洞长五百七十米,岩溶景观千姿百态,奇秀玲珑,犹如洞府仙境。这些名胜古迹、奇峰异洞、天然风景,加上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高原气候,应贵阳成为很有吸引力的旅游避暑胜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