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生命之谜(探索者物语)

特别心灵小说:《我能承受吗?》 3.3 第三个星期的活动给我带来新的想法

    想像中的生活不真实

    7岁之前的小孩很容易投入到他们的想象中,使他们很善于玩耍,内心世界也丰富。只有靠想象力,我们才能把环境中能见到的东西反映到我们的内心世界中去。不过,小孩的想象力也容易给他们带来痛苦感。6岁之前的小孩认为世界是(为他)好的,如果碰到一件对他不好的事,他就无法理解,结果他就哭了。比如有的小孩在要洗澡时就生气地哭和反抗,好像自己是被杀的猪一样。小孩长大的过程经常会经历这样的痛苦,因为根据小孩投入的想象,很多有必要的事情看起来就好像是在害他似的。

    一般的小孩在长大的过程中会学会更客观地观察。不过,有的小孩想象力过于丰富。他们很难脱离一种想象或者幻想,并受到它的控制。每次在发生一件本来引起过这种想象的事情时,都会引起同样的让他生气的幻想和疯狂的哭。这也就是他不同意事实,要把事实适应他的想象。当然也有其它使小孩哭的情况。比如,如果是因为感受的一种哭,那是因为他感觉到而接受的进入了他整个身体,那不是想象而造成的。

    有的大人也会以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在迫害他们,因为他们的生活太好,在第一次要自己做一件事的时候就想象着自己多么痛苦。其实,别人天天要做同样的事。还有一些大人,他们完全生活在想象中。比如他们根据自己上过的电视节目或者得到的文凭就以为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这样发挥的情感有什么根据呢?

    想象太发达而受苦的原因之一是提前开发的智力(智力是在想象中发挥的)。如果是这个原因,我们就要避免给这些小孩任何逻辑的说明,只让他们做,使他们的想象力在做法和感受中能够接受到外界中的真理。同时,这样的做法也才有利于学生的意志。

    有时,原因也会是小孩太注意到自己。比如,如果父母经常说“如果你……,我就不喜欢”,或者其它影响到小孩和父母之间关系的事情,就会使小孩过分地注意到自己。这对他们的心理很不健康,会让小孩很自私地可怜自己,又容易生气。这种小孩需要的,是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别的真正(不仅在想象中)受苦的人身上。这样地同情别人对自己的心理就很健康。

    大一点的孩子需要的,是客观地观察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如果考虑这个事物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或者从自己是不是它的主人或消费者这种角度来看,那就太主观了,对这些孩子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让感觉引导想象

    有的人的情感只建立在自己的想象上,并没有根据对外界的感觉(知觉)去发挥。比如小孩去玩的时候抓了一只鸟,比如猫头鹰。然后他们就把这只鸟当成自己占有的玩具,而且玩(控制)它的手段就是欺负它、来看这个“东西”会不会有什么反应。也可以说,是在破坏对方的灵心。小孩虽然说“好可怜”,可是直到到鸟死时他也不能停止这种做法。到那个时候,他们就把鸟扔到垃圾堆去了。

    虽然“占有”和“控制”也带来一种情感,一种自己好像很厉害的感受。可是这不是对那只鸟的感觉,而是根据自己想象、是对于自己的情感的。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是与他的身体(感觉器官)分开发生的,比如在睡梦中,这种想象就不会有意识,也不会有物质世界的根据。想象就像做梦一样,或者说,做梦就是无意识的想象。做梦和没有感官根据的想象都会让我们相信幻想。它虽然是精神范围的象征,可是它完全能脱离物质的事实。感觉器官才是客观的。通过感觉器官我们能接受外界中的事实,而通过把想象适应事实的这种过程,我们能发挥意识。

    如果玩鸟的小孩有意识地感觉到手里鸟的翅膀被自己的手弄伤的样子和小鸟希望活着出去而做出的动作,他肯定会发挥另一种情感,就是根据感觉,而不是根据想象(自己有多么厉害)的情感。

    引导我们做法的个人情感没有通过感觉来接受外界的事实,在我们的社会中引起了很多的破坏。这些小孩想根据自己的想象通过物质去控制和占有外界中的灵心。只有让自己的灵心(意志、情感和思考)去感觉并接受外界东西的角度和事实,我们才会根据环境事物的需要来对待它。比如,如果小孩真正去感觉自己手里的鸟,他发挥的情感就会是同感(亲近感、同情、好感),发挥的做法就会是拯救这只鸟。通过感觉器官进入了我们情感的外界才有可能是被爱护的。

    中国文化中的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写意画的线条和汉字,都是让人发挥想象的。我也经常看到,在中国人要描写某种东西的特点时,他们就说它像什么,比如香蕉树像一个女人、一座山像一只猴子等等。当然,如果小孩能想象自己坐上的被砍的树是一个船,这种感受是非常健康的,可是在观察某种自然东西时,要观察的是它的本质,不是观察自己想象出来的感受。我觉得,在我们要观察一种东西时,如果只说它像什么,根据观察我们还是不知道怎样的对待才适合这个东西。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一棵像女人的树才适合它?这样根据“像什么”的观察对我们的做法是没有帮助的。如果能根据事实去观察大山的稳定,只有在它的表面上才有生命等特点,我们就能知道应该怎样去对待它。山和“稳定”、“表面能有生命”等特点有真正的联系,可是山和猴子特点的联系是幻想的。

    根据想象而发挥的情感不是有真理的情感。

    如果能观察(感觉)到事实,比如说竹子只会开花一次,花结成种子(“小孩”)的时候,它(“母竹”)就要死去,这就是感觉到事实而引起了活力的情感。这样对真理的观察不是更能发挥合适的、让我们爱护它的情感吗?

    根据想象或欲望发挥的、不根据对外界感觉的情感只会引起消费的做法,而不会引起爱护的做法。同样,物质主义思想的、没有灵心的课堂也会让学生的情感去追求到物质上的满足,使其感觉能力萎缩。

    屯里的人虽然有“感觉”(情感),可是不是客观的、靠感觉器官的感觉,而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比如一个手持砍刀的农村小孩根据自己想象的“感觉”感到自己很厉害,不管他在路边碰到什么小树,就会很随便地砍它一下,来感受自己厉害的样子。可是他这样发挥的情感只是对于自己的。

    这种做法证明的是,他虽然想象自己而感到厉害,不过他并没有使用感觉器官客观地去感受(感觉)到外界真正发生了什么。虽然他的眼睛也看到自己给那棵树带来的后果,可是眼睛并没有意识。所以他只感受自己厉害的想象但无法接受外界的事实,无法从那棵树的角度来发挥情感。如果一个人真正使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他就会从外界(对方)的角度来看。而且他根据物质的感觉还能意识到造成物质反应的灵心和精神力量,就像一个人的悲伤会造成哭泣一样。

    当时看见他们玩鸟,在他们玩够了时我就问他们,能不能把这个鸟给我。我尝试治疗它并送回到它的窝里。玩鸟的男孩看见我这样做,使他来帮我关心和护送这只鸟。几天后他还对别人说我们怎样拯救这只鸟的生命的经历。本来他是无法想到去拯救鸟的,只会把它玩弄死,可是跟我一起做到了救护之后,使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或者同感。

    另一种能让灵心(意志、情感和思考)通过感觉接受外界的手段是艺术,因为艺术工作让我们通过某种动作去模仿和接受外界中的东西,把它加入到我们心里,再用心中的情感把它表达出来。如果不是描绘,由于物质原料具有的特点,小孩也能感觉到外界中同样存在的颜色规律和美。一起唱歌也会让小孩感觉到自己的和同学(外界)的声音合作得怎么样。艺术这么适合,正是因为它用外界物质的材料来表达灵心的东西。而且因为物质的器官是灵心过程在物质上的载体,接受外界的感受过程(就是艺术)也能帮助治疗物质的器官。这种手段特别适合那种四肢发达、进入物质世界过重的小孩。更适合想象发达的是各种各样的情绪,比如聚精会神、好奇、缓和、满足等会引起理解的做法。

    如果我们让小孩发挥的想象不是艺术创造或者从感受产生的,而完全只是那种思考中的想象,这种想象就会固定(定型)而死。

    让情感启发想象

    其实,实现艺术的课程很容易,因为根据小孩天性的本质,他们并不是物质主义者。他们以一种好奇的好感和美感方式想接受所有外界中出现的东西。只要避免小孩占有的做法就可以。大人就难了。大人只能经过很多的练习达到灵心涌入感觉(知觉)的效果,可是小孩本来就已经能感觉到:所有东西包含的力量、规律和思考才造成了这个东西在物质上的现象。对小孩来说,一切外界中的物质都包含有生命、情感、思考(构造生命的力量、心理动力的力量和自我的力量)等有规律的力量,否则,这些物质怎么会形成某种形态等特点的现象呢?比如,一种动物具有的欲望才让它形成了有特殊才能的身体结构。老虎牙齿的形态是由老虎的欲望而形成的,兔子牙齿的形态则是由兔子的欲望所形成。

    现代社会很多小孩没有这样的感觉,只是因为我们物质主义的教育过分注重头里的思考。而因为头具有物质的特点,所以所有进入头的精神都会变得抽象逻辑化,已经没有了任何活力的力量。如果所发挥的思考是模式化的,我们的神经就会死掉并形成固定的结构(思维也固定化),如果所发挥的思考是活力创造的,神经就不会死掉(思维还能变)。

    那种抽象逻辑化的情况在西方国家比在中国还要严重。中国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往往只是不敢表现的。西方人只有逻辑(西方的逻辑不是人定的标准,而是像自然规律一样存在但不能观察的),他们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小孩具有的那种活力的特点和情感。小孩模仿大人从物质兴趣做出的事,当然会让他们失去本来具有的对外界灵心的感觉能力和愿望。我们现代人往往只相信哲学逻辑结论出来的结果。很多自然科学的基础也就是逻辑的结论,而不是感觉器官给我们带来的活力感受。这样做也是脱离真实的。那么,怎样才能给这个本身没有行动力量的、只能做反映(达到意识)工作的思考一些行动的力量呢?怎样把它变成创造的思考呢?

    想象力是反映过去(已经完成东西)的。它虽然能反映出过去的事实,可是只根据逻辑而发挥的智力、想象和抽象的哲学往往不让我们认识到真理。有反映(反思)精神(真理)功能的这个“镜子”(头脑)也会是坏的,使得从精神真理(无形的思考)被反映出来的想象是畸形的。逼近只靠逻辑的哲学和结论不是观察工作。可是我认为,完全脱离感觉(观察)的想象是不存在的,它起码会从记忆中的感觉受到影响。否则的话,我们短期会完全失去与环境的接触,使我们不敢肯定环境和世界的存在,这是很可怕的一种想象。不过,如果不把联系到灵心的感觉破坏、如果让孩子感觉到“想”形成物质现象的力量,小孩不仅能感觉到这些力量,并且能帮助它形成。

    可是,如果我们一开始马上就让小孩模仿和描绘物质上已经形成的固体(画得像),不仅他们在艺术上的感受能力在将来会萎缩,这种联系到灵心的感觉也会萎缩。为了让小孩发挥活力的感受,他们首先需要从颜色或者形态本身去画并感受颜色或者形态自己“想”形成的过程。

    如果给学生已经完成的概念,他们的思维就会死化,不如不给他们已完成的,而把所有的内容从他们的观察发展出来。如果还是直接给一些思考内容,学生得到的很容易是没有真理的幻想。如果让学生自己来做到一些事情,一些有道理的或者造出功能的东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做法和功能中的真理。所有在物质上做到的都是有根据的,不会是幻想的。在做的过程中认识到的具有真理,不会是想象。

    下面我来总结和翻译鲁道夫史代纳《menschenerkenntnisundunterrichtsgestaltung》演讲的部分内容。

    7到13岁小孩需要的老师要以自己的个性来引导学生的情感。没有感觉(知觉)根据的情感是不客观的,如果没有让感觉到的东西进入情感的话,我们也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可是,直观客观的观察是随着年龄增大慢慢才要发挥出来的。14岁之前年龄段上的历史课,如果已经达到直观和客观,就没有了利用不同特点的(好和坏的)历史人物启发情感(同感和反感)的机会。12岁之前的孩子要根据事实和真理去启发情感,使学生不仅能运用做出想象的头脑,也能用整个人(包括情感)来同情他们要接受的知识。

    只要老师发挥情感,学生就会跟着,使学习得到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接受的能使他们心里生长,通过(抽象)想象接受的是死的思考。通过想象得到的只是像镜子里一样的一种象征。发挥想象(反思)的头和头里不断死去的神经物质只能反映(反射)出生之前在精神范围中已经存在的。如果要让有活力的血和肌肉来接受并用上(变成主动)学习的知识,我们就需要让这些知识进入情感,也进入动作。

    比如在物理课上发挥情感,在讲真空泵时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无空气的空间是多么地难受。这样,就可以让整个人(不仅是头脑,而是手、心、脑)来接受并同情外界中的事实。发挥想象太多的教育家在要培养整个人的时候就会幻想并想象出学生要达到的某种标准,比如训练标准的、像军人一样的动作。这样的话,我们就是在把人看成是模型或者机器,而不是把他看成是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东西”已经脱离了人的特点。

    需要的是,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心里能感受到的真理,比如让他感受呼和吸,再找到适合它们的身体表达,使孩子的灵心引导了物质身体的动作。如果在所有平常的动作(走路等)中都能发挥一种心理(灵心)的感受,这种感受就能培养美丽而有道理的动作。这当然不容易。不过,一个跟自己的能力“战斗”的老师比自己觉得什么都能把握的老师更能培养学生去追求所需要的力量。

    怎样引导做法

    小孩子想象中得到的满足还不能给他们一种真实感。能带来真实感的,是他们身体在环境中的体验和感受。小孩喜欢用身体去接触各种各样他们同情的东西,而且如果这样的接触能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它们就更能满足对真实感的追求。

    我们大部分的做法不是从头脑去发挥,而是在四肢中无意识地进行的。比如说,走路的动作、嘴巴吃饭的动作等等。这些动作是通过重复、通过习惯培养出来的,而且做出这些动作的意志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这种无意识的动作在头脑不清醒或者有怀疑时也同样能做到。可是在要改变(调整)已经习惯的某种做法时,我们就需要去感觉并发挥意识。

    我们的做法(动作)是跟感觉(知觉)方向相左的一种过程。经过感觉我们能够接受环境(改变自己、被动),让环境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并让环境的事情继续在我们的内心中发生,而经过做法我们能让环境接受我们自己的想法(改变它、主动)。我们教育小孩时,正是需要让这种交流得到双方的平衡。

    如果我们的做法对世界的发展要有利,我们首先需要感觉到这个世界的需要是什么,否则,我们做的就不一定合适。那么,怎样才能让感觉多关注世界的需要呢?显然,注重成绩的学习让学生过分关注自己,所以这样的学习也不能让学生感觉和关注到他们身边世界(包括大家)的需要。

    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他们往往不知道的是:他们能利用这个地位来做一些什么。他们无法给自己找一个适合世界发展又适合自己能力的任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没有学会感觉到环境的需要,也没有发现自己能做出贡献的才能。他们只能乱想象或者依靠别人的计划。可是,谁知道别人的计划理不理会世界(别人)的需要?也许是完全非社会的、非创新的或者非科学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说,社会中需要的本事就是说服别人,让他们送或者借钱。可是靠这样的本事不能帮助国家发展,因为这种做法不会创造新的东西,只会让已经存在的东西换一个主人。

    不同种意志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让我们做法适应世界需要的根据呢?说到做法,也要说到意志,因为意志必然也形成做法。意志又不是头脑发挥出来,而是在肌肉的动作中发挥出来的。意志(行动)中发挥的灵心生活在它自己进入外界而造成的影响和结果中,而不是在自己的身体内。神经不能命令肌肉,而只能感觉到肌肉中发挥的行动。我们往往在头脑中思考了一件很有道理的、根据道理该做的事情,可是我们并不进行根据这个思考的行动。智力告诉我们需要行动,可是肌肉就是不行动或者发挥的是另外一种行动。这是因为行动(意志)是在肌肉中发挥,而不是在头脑中发挥的。只有进行的动作和行动才是实现的意志。或者说,意志就是动作的实现。

    如果我们完全行动起来,我们就免不了失去意识。身体的劳动都有一点排斥意识的作用。如果我们在行动的过程中发挥太多的意识,行动过程就会被停止下来,起码受到阻碍,就像做梦时一样:如果我们在梦里有意识地去思考,梦马上就会结束。意志是睡眠的,所以它不可能在思考中发生。它是一种创造、一种形成过程,所以它只能是属于未来的,而未来才形成完的在现在形成的过程中只能睡眠着存在。不过,这样无意识的意志到底被什么而引导呢?

    我们做法(意志)的根据有很多种。7岁以下小孩的意志很强,他们直接从感觉或者欲望来反应,直接从知觉来发挥意志。比如他们看到什么,就想要什么。如果得不到,就会感到很痛苦、可怜自己并哭起来。他们还不能思考“其实我不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而只能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想象自己得不到是多么的痛苦。

    他们还没有建设好把感觉和意志断开的思考结构,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能起作用。所以小孩的反应不能受到自我思考的调整。也可以说,刚出生小孩的精神和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进入他的身体,他的精神还睡眠在他的环境中,睡眠着与环境融为一体,所以还没有意识。虽然意志不是思考中发生的,不过大人的意志能接受自我思考的引导和控制。只是小孩不一样,因为小孩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出现(没有进入身体)。他们建设了思考的神经结构以后,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做法、来安排自己跟社会合作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7岁以下小孩的做法直接被感觉和欲望控制着,小孩必须反应,他们的做法还不自由。

    7岁以下的小孩是因为感觉和做法(意志)还没有被思考而分开。可是很多青少年和成年人也免不了直接行动来做一些以后会后悔的事情。他们已经出现了自我的意识,他们能够从感觉经过有意识的思考才发挥意志,为什么也会做这些呢?是因为意志本身没有意识,它只能根据什么去发挥,比如根据某种刺激或欲望。这些人的意志就用没有意识的、比自我更低级的根据来代替自我有意识的控制。14岁以下小孩的自我意识还没有独立发挥的能力,所以他们只能直接从环境中的感觉去发挥意志。可是大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可见,进行做法而发挥的意志能受到不同因素(范围)的控制。最低级的能控制意志的范围是身体的需要。被身体需要而控制的意志是本能,只是为了生存。还比较低级的,能控制(引导)意志的范围是情绪。比较高级、理想的情况是,一个人用他自由的思考能力(自我意识)来控制自己的意志。这样的话,他的意志就是动机。下面就介绍被不同范围控制的意志(这里用的词不表达平常生活中的意思,而是表达精神科学中的意思):

    被物质身体控制的意志: 本能

    被构造生命的力量控制的意志:(性等的满足) 主欲

    被心理动力(心理的灵心)控制的意志: 欲望

    被自我意识(智力的灵心)控制的意志: 动机

    被精神(改造过的心理动力)(意识的灵心)控制的意志: 愿望

    被精神(改造过的构造生命的力量)控制的意志: 主意

    被精神(改造过的人体)控制的意志: 决定

    引导我们意志的范围往往是我们身体的本能或低级的欲望。这样的话,我们能发挥的做法就不是自由选择的。如果一个人想真正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做法,他起码要用自我来控制自己的意志,因为自我才是有意识的。比自我低级的因素(范围)都是无意识的,所以被它们控制的意志也不可能是经过自由决定发挥的。我们越能让灵心的意志参与精神(不参与身体),人的行为越高级。如果灵心的意志主要欣赏物质的感觉器官带来的刺激,我们的思考能力只是为了满足这方面的欲望而用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意志多接受高级范围的控制呢?小孩都很欣赏感受自己在动的身体。我们可以给这种行动的愿望一种高级的引导,让他通过身体表达真理的东西,也就是做艺术活动。不管是表演还是让学生制造自己的作品,如果是从自己的感受发挥出来的,这就能帮助他们的行动(意志)接受精神(真理)的引导。当然,如果不仅让他们从感受,也从对于真理的认识来行动,那就更高级了,只不过有一个问题:

    14岁以下小孩的精神还没有完全进入他的身体,所以他的自我意识也还没有独立出现,他没有一个能有意识地控制好自己做法(意志)的范围,而只能从环境(包括身边的大人)中感觉到的去发挥。连小孩的情感也还没有独立出现,所以他也依靠大人在他身边发挥的情感。如果大人不让小孩参与他们的情感,小孩为了得到它就会闹腾。如果大人担心小孩,比如怕他会哭,小孩就靠(感觉到)大人发挥的这种担心,使他真的会哭起来。如果在他身边的大人发挥一种放心的情感和思维,小孩也会放心地去玩。这就是因为大人的情感和自我意识需要代替小孩自己还没有独立发挥出来的情感和自我意识。

    意志的培养也就是靠这样的道理:前边已经说了,要控制我们意志的应该是自我意识或更高级的范围。不过,小孩自己的意识还没有独立出现,所以小孩的意志和做法只能是被老师的自我意识控制的。小孩的意志只能通过老师对于它的决定和控制得到培养,那就是通过任务。小孩要听从权威的话就是为了培养他的意志。大人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来控制自己的意志,可是小孩还没有,他的意志需要被大人的(自我)意识控制。

    意志是这样通过权威去培养的,但思考的培养不同。思考不能是通过权威去培养的,因为思考要反映(反射)精神的真理,而为了能让小孩正确的反映,我们需要让他自己自由地去发现真理。14岁起孩子的思考已经独立了,他们就能用上自己的思考,也能从自己对真理的认识(和感受)来做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表演,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意志)。

    如果一个大人用自我意识来控制自己的意志,只要他发现自己的做法是错的,他就随时都能停止这种做法(包括吸毒等)。在发现世界上有必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也随时能进行这方面的行动。如果有比自我意识更高级的范围来控制一个人的意志,他就不仅能随时改变自己的做法,还免不了根据世界的需要去改变自己的做法。

    如果有意识地去感受我们每一种做法是怎样影响环境中的过程的,我们就会感觉到痛。不过,只有这样做并承受这种痛苦,我们才能获得认识、才能知道我们需要改变什么。只有承受有意识的感觉带来的痛苦,这才会改变我们对环境的做法。如果害怕承受有意识的感觉带来的痛苦,我们就会给环境带来这些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痛苦。

    世界上还有一些现代人还不可能知道的需要。这些事情也不可能由人来故意计划或者产生,因为这种事情发生的根据不是我们人平常思考的逻辑或者规律。这样的、超出普通思考的、根据宇宙中的规律发生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发生的:一个人以为要做什么事,可是最后失败了。不过他的失败引起了自己或者别人的新想法,使他的失败变成新事物的萌芽,就像我的研究工作一样。我不知道下一步需要研究什么,可是由于我碰到的问题,我会很自然地就做到需要做的事。如果我不承受我的命运,而尝试故意去改变它(强迫它要成功),比我思考(自我意识)能力更高级的精神就无法决定我的做法。

    如果一个人要为这种宇宙中的规律或者为世界的发展需要服务,他就需要让比人的逻辑思考更高级的范围来控制或者引导自己的意志和做法。虽然这些范围在现代人中还没有获得意识状态,可是如果一个人允许一些自己没有计划,也不能理解有什么用途的事情由自己而发生,他就可以对自己说,“我不管他们怎么对待我,也不管我心理被引起的、可能难受或者吃亏的感受,因为我知道别人要完成我的命运,使得我才能做该做的事”。这就是让有需要的事情发生,是承受,而不是强迫。

    这样做的话,就可以让跟个人无关的、个人计划不了的需要来控制(利用)自己,让自己变成世界做发展工作而需要的一种工具。虽然不知道目的,可是发生的过程是完全有意识的。如果不是,而是一种情感不清楚的、受心理压力的过程,那就有问题。一定要小心,不要让个人的幻想(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的)来代替世界发展的需要。否则的话,人就会做出很可怕的事。

    如果一个人在让事情发生的过程中没有感到高兴、如果他没有好奇地等待下一步要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做法、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的命运成为了自己熟悉的“家”,他就是让他的意志(做法)受到比自我意识更低级范围的控制。为了让跟个人无关的世界的需要来引导自己的做法(由自己来实现),人需要受得了自己不知道目的的情况,也要好像从外面一样来看自己,就像看别人一样。

    我们的命运在帮助我们寻找生活的路。不过,如果我们学会从已经熟悉的命运看出来我们该学的东西,并在命运发生之前学会,我们的命运就已经没有发生的必要,结果也确实是我们的命运受到了改变。这样,我们不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能改变别人的命运(给他们自由),因为别人本来要给我们带来命运的做法,他们已经不用做。不过,怎样引导学生的做法呢?

    我能对学生说的话改变不了他们的情感、主动性等等。能改变他们身体的是我的构造生命的力量(生命力、构造身体的生命循环)、改变他们构造生命力量的是我的情感(心理动力)、改变他们情感的是我的自我意识。如果我在学生面前、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做到我自己有道德的项目,由于我的实践,就能让我的构造生命的力量、情感、自我意识等对学生起作用。

    不过,怎样能修炼我这些范围呢?比如修炼我的情感(心理动力):如果我深深地感受到这里人的状态,不管我多么反感这里人的酒文化、爱喝酒和说服别人的特点等,也不管我对一些小孩的特别的同感,只是好奇地研究和感受,我由于在情感上的理解就能消灭我所有的同感和反感,使我的情感得到修炼,而且我修炼自己的过程就直接起到了教育学生的作用。如果看见学生就有同感或者反感起来,我就无法以我的心理动力教育他们的构造生命的力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