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生命之谜(探索者物语)

特别心灵小说:《我能承受吗?》 3.5 从活动学到了什么

    人的12种感觉器官

    我在这里发表的知识除了我自己研究出的之外,还包括鲁道夫史代纳(rudolfsteiner)演讲的内容《die12sinnedesmenschen》。如果把人研究得仔细一点,就可以发现人的12种感觉(知觉)器官(物质身体的感觉器官),也就是12种能感觉到世界不同范围的方式。比这12种更多的范围,我们就无法感觉到。在这里我先想介绍它们:

    视觉感:眼睛能看见的是环境中事物的表面。这包括表面的颜色和光亮度。环境中事物的形态是眼睛单独不能看见的。形态是眼睛与动作感合作时才能看见的。当它们合作时,动作感感觉到眼睛在观察形态时所做的动作,然后头脑把这两种感觉的信息联系起来,使我们在头脑的想象工作中才得到所看见的东西的形态。

    温度感:如果想了解环境中事物所包含的一些状况,我们可以靠温度感。经过和事物表面的接触,我们可以判断少量的事物内部的状况。我们的温度感存在于身中。

    听觉感:如果想了解环境中事物包含的更内部的一些状况,比如物质材料的质量、本质等等,我们可以靠听觉。比如用一块铁来敲另一个固体时,我们能通过发出的声音判断固体内部的情况。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也能让我们知道他内心的状态,比如欲哭时的声音等等。

    语言感:比听觉更能感觉到环境中事物所包含状态的是语言感(词感)。听觉只能感觉到声音,不管是同乡、外国人还是动物,得到的印象都差不多。语言感才能感觉到说话人说的词表达什么内容。语言感能感觉到的跟属于民族的精神有联系。民族的精神使得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也使得他们把意思以不同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听觉是在耳朵里面的,可是语言感的感觉器官在身体的另外一个地方。有的研究家能靠人说话时呼出来的气造成的形态来研究语音的本质。

    理解意思感:能进入环境中事物更深的感觉是意思感。有的人以为,这方面的才能是思考能力(结论),可实际上这也是感觉能力。意思感是和语言感分开的一种身体所包括的感觉器官。依靠语言感我们虽然能知道一个人表面上说的,可是不一定能理解他所表达的内容,而以意思感我们就能理解这个人以他有缺陷的话尝试表达出来的想法、思考或者逻辑。

    自我意识感:如果想感觉到别人的自我意识,我们就需要最远地离开自己的身体,最深地进入到外界事物的内部。自我意识感是能进入外界事物最深的一种身体所包括的感觉器官。它存在于整个人体中,工作得很像一种认识的过程。如果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自我,这就不一样,更像是一种意志的过程。

    味觉:味觉也是对于环境表面的感觉,可是味觉需要我们的身体和感觉到的东西相接触,让舌头受到影响。所以可以说,眼睛和味觉都感觉到环境中事物的表面,只是方式不一样。

    上面介绍的6种感觉器官做的是对外界的感觉,又是保持距离的感觉。现在在下面要介绍的6种感觉器官做的是对自己身体的,又是需要身体和感觉到的东西进行接触的感觉。

    嗅觉:和听觉同样级别的感觉是嗅觉。嗅觉也能感觉到比味觉所包含的更深的情况。嗅觉和听觉不同的只是,做嗅觉时需要和感觉到的东西接触,让鼻子受到影响。嗅觉和味觉不仅在鼻子和嘴巴里,其实它们也在除了四肢之外的整个身体里。我们在胃和肠子里也能无意识地去感觉,只是西方人已经失去了这样的感觉能力。

    触摸感:如果要靠经过身体接触的感觉来了解环境中事物所包含的更深(内部)的状况,就要靠触摸感。身体的触摸感在全身的表面上。在触摸东西时,我们实际上只在感觉到我们自己的身体,比如我们的皮肤被压、被磨擦等等。然后,我们根据自己身体所受的影响来判断:影响我们身体的这个东西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通过触摸感也感到了自己身体有限的范围、身体内外的分界线,从而使我们感到安全。

    平衡感:我们的平衡感比触摸感更是只能感觉到我们自己身体内部的状况,比如我们正在站着、快要摔跤、还是正在躺着,站得斜还是正,等等。我们的身体正在被加速度还是被停下来也是平衡感感觉到的。对眼睛的“盲”就等于对平衡感的“昏迷”。平衡感的位置在耳朵的后边。这个感觉器官由三个不同方向的有液体的管子组成。

    对于自己身体的动作感:能进入我们自己身体更深的感觉是动作感。动作感在肌肉内部感觉到肌肉的扩大和缩短,所以它能感觉到我们身体做的动作。比如刚醒来还没有施展身体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腿放得怎么样。这是因为在进行动作的时候才能使用动作感。

    生命感:生命感是我们进入自己身体最深的一种感觉器官。它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我们以自己的身体而存在。假如没有生命感,我们就不会感到累,就会一直劳动到我们突然失去觉悟的程度。生命感不仅让我们舒服,在生病的时候,它也提示我们必须养好身体。

    可以说,这12种感觉器官的特点主要分为两种方向。最上面介绍的6种感觉是往外面(对外)的,一个比一个更能脱离自己的身体并进入到外界事物中。比如眼睛只能看到外界的表面,而自我意识感已经能感觉到别人的内心状况。这些感觉器官的状态比较有意识,可是容易受骗。比如,有时眼睛或听觉就不能区分媒体造的和事实上的。古代人(东方人)的这些感觉靠近了直觉,可是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这些感觉器官带来的感觉越来越被想象力而代替。

    后面介绍的6种感觉器官是往自己内部(往自己身体内)发挥感觉的,它们一个比一个更能进入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它们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它们的健康状态是比较睡眠、没有意识的,因为他们带来的对于自己存在的感受比它们与外界的关系更强。它们能保证一个人健康生活的基础。比如让触摸感消失的话,人就会发疯。这些感觉器官很难受骗。在现代过分强调逻辑的社会中(首先是西方国家),这些感觉器官就得到了主要的角色;我们现代逻辑表面化的思考就是根据这些感觉的范围发挥出来的。

    往外界的感觉(知觉): 往自己身体的感觉(知觉):

    视觉感 味觉

    温度感 嗅觉

    听觉感 触摸感

    语言感 平衡感

    理解意思感 对于自己身体的动作感

    自我意识感 生命感

    (往自己身体的感觉也是外界影响自己身体的感觉)

    我们也可以把这12种感觉器官分成3种特点的:部分脱离去感觉的人但主观、具有认识和意识、靠近想象力的这种感觉器官是:自我意识感、理解意思感、语言感、听觉感。

    具有情感做梦状态的是:温度感、视觉感、嗅觉、味觉。

    靠去感觉的人(接触)但客观、具有无意识的意志、以自己身体的本能来作出反应的是:平衡感、对于自己身体的动作感、生命感、触摸感。

    我们还可以把不同感觉器官的范围和属于它们的形成过程联系到宇宙不同特点的形成过程,可是为了不要过分地要求读者,我在本书省略了这方面的内容。在这里要提到的只是感觉器官最基本的形成过程:宇宙的形成过程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和不同发展阶段中,不同感觉器官的结构也随着发挥出来了。最后,宇宙中不固定的过程在人体里形成了固定的结构。

    感觉的过程怎样进行

    为了说明感觉的过程如何进行,我想以耳朵为例:耳朵的鼓膜随着空气的震动而震动。这种跟着的震动是指耳朵受到了影响,又是它的一种模仿能力。所有的感觉器官都从外界受到影响,它们都模仿外界的某种因素,而且它们模仿的过程对器官也有一种建设作用。耳朵的建设是在听觉中发生的。耳朵根据模仿和仿造的空气震动在建设自己的功能和形态。被耳朵模仿的震动在模仿仿造的过程中会形成耳朵的形态。因为耳朵有能模仿的特点,空气的震动就会影响到耳朵形成的形态。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接受过某种声音,比如是自己的母语没有包括的声音,他的耳朵也没有根据这种声音建设适合的形态。结果,当这个人学外语碰到这种声音时,他就无法听见。而且因为耳朵模仿外界来建设的能力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萎缩了,所以大人已经没有能力听到在小时候没听过的声音。这才是幼儿要“学”外语的原因。

    在我们感觉到某种事物或者现象时,不同人都会共同得到一些印象(感觉),比如一般人都会觉得,音乐比机器的声音好听。为什么音乐比机器好听?因为音乐的声音是有规律的。不过为什么有规律的声音比没有规律的好听?这是耳朵的物理学说明不了的。而且,为什么没有经过训练的耳朵(声音感)又不能像受过训练的那样去感受、区分和创造有规律并留下好印象的声音呢?

    可见,在一个人去感觉时,除了身体物质(化学和物理)上的反应,还有物质说明不了的另外的某种过程发生。实际上,感觉的过程不是一种对印象作出反应的过程,而是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发生的联系。否则的话我们也要说,电子测量仪器也有感觉能力。

    我们物质身体的感觉器官只是另外非物质过程的物质载体。这些非物质的过程就是情感灵心的生活。否则的话,我们怎么能感受到音乐或者颜色的和谐呢?怎么发挥音乐的乐趣?具有意志、情绪和思维的灵心才把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受的印象变成个人内心世界中的东西,并把它提供给精神,把它变成永远的才能。可是,灵心自己无法接受和感觉到外界的东西,所以它们需要使用我们物质的感觉器官并把它当作工具。

    在每一个感觉器官里都有血和神经。灵心在神经中发生的是反映和转播感觉器官接受(见到)的东西(信息),否则我们的头脑就不会知道感觉器官“抓到”了什么。可是血在感觉器官里又有什么作用呢?感觉器官里的神经中发生的是有意识的反射工作,而灵心在感觉器官的血中发生的过程是没有意识的。血中发生的是有意志的工作,就是进入外界并“抓住”外界和我们要感觉到的东西。血是意志在物质上的载体。情感又是在血(意志)和神经(认识)合作的地方发生的,所以为了让感觉器官给情感带来不同的印象(感觉),感觉器官里需要血和神经的合作。

    灵心(意志)在感觉器官的血中去“抓住”要感觉到的东西,这是怎样发生的呢?血中的意志是睡眠状态的,所以我们意识不到这个“抓住”的过程。这时,我们以自己的感受和注意力完全进入到了(睡眠在)环境中。而且进入环境的意志又同情它将要“抓住”的东西,否则它为什么要“抓”呢?“抓住”了之后,感觉器官还要受到影响,比如触觉要受到压力,听觉要接受到震动。不过在受到影响之前,感觉器官需要睡眠、主动、意志和具有同感的特点,它才很喜欢进入自己要感觉到的东西,并把这种东西“抓”回来。假如感觉器官要以反感去接受,它不是不如不接受吗?

    这样,感觉的过程还没完成,因为以睡眠的同感“抓”回来的印象还不能意识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意识到它呢?或者说,我们不能把“抓”到的东西(物质)直接放到头脑里,而只能在头脑里反射出它的象征。这是想象力的贡献。

    比如可以想象我们很喜欢的一个人,再想象我们讨厌的一个人。我们对自己讨厌的那些特点才很清楚,才意识到。所以我们的灵心必须发挥反感,才能意识到我们感觉器官“抓”回来的印象。这是神经中的工作,而且神经里发生的过程不会是同情地活跃地融入印象,而是反感(反思)地从尽可能远的距离来看刚刚“抓”回来的东西。我们容易发现感觉过程的这个部分,因为它是有意识的。然后,我们在意识的过程中还需要把得到的印象“弄死”。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和意识到我们感觉(知觉)到的东西。假如,头脑像四肢那么有活力,头脑就会晕倒、就会像睡觉时那么不清醒。为了能够认识到我们感觉的东西,得到的印象必须是在神经里被弄死的。

    也可以这样来说:如果神经中转递信息的过程没有被断开,信息就会很顺利地,就是说无意识地进入到头脑,可如果神经在某个很细节的小地方被断开,信息在断开的地方就需要像无线电一样跳过去,而跳过去的信息是我们的灵心有意识地(在头脑中)感受到的。

    感觉的过程首先是一种靠意志从自己的身体出去并“抓住”外界的感受过程,也就是一种以同情的方式把自己交给了外界的过程。然后我们又在内心中反抗、发挥反感、在神经里发生分开(分析)、破坏(毁灭、弄死)和认识。两种状态之间的变换,就是灵心振动的一种节奏比较快的过程。这就像一个人在外面欣赏了大自然后,回到教室并分析他感觉到的东西一样。这样,在教室里受到破坏(毁灭)的,就是他原来在野外中得到的感受。

    欣赏外界的感觉在身体的表面上发生,而有意识的认识在内心中发生。同情地感受和反射的认识不会是同时发生,只能是先后发生的。这样,就可以把感觉分成两段过程:

    第一段: 第二段:

    接受(感觉) 认识(意识到)

    意志(主动) 反映(死、被动)

    进入并接触到外界 内心(空间)

    感受 破坏(毁灭)

    同感(睡眠) 反感(有意识)

    血(四肢、意志、呼) 神经(头、思考、吸)

    左边写的才能是每个小孩在出生后很自然就具有的。只要它能参与到环境,就行。可是右边写的是我们经过教育才会给他的才能,不是自然发生的。这个唤醒意识的教育过程也就是把在小孩周围环境中睡眠的精神拉近他自己封闭的身体内,成为他与环境独立的中心。如果右边的才能不接受好的教育,它们也会发展成错误的。不过,因为我们不可能从后边才要得到的结果开始教育,所以我们的手段不可能是让小孩有反感地理解,只能是让小孩习惯于见到有道理的事。否则的话,小孩自然具有的才能(左边的)也会萎缩。

    在大人的感官里,神经的(右边的)部分比较强。小孩在这方面则有一点像动物。动物的感官血的(左边的)部分比较强。比如在耳朵里,就是从这两方面互相的作用得到感受。

    不同的人感觉到同样东西时,他们得到的印象并不一样。比如两个人听音乐或者看一件衣服时,有可能一个人得到很美好的一种情感,可是另一个人得到的却是他讨厌的一种情感。这会是为什么呢?虽然,感觉工作是感觉器官做到的,可是得到的情感是在灵心中产生的。在感觉器官中发生的过程不是直接属于物质身体(人自己)的。外界像海湾一样进入人的感觉器官和人的本质。然后,人的灵心在器官里参与到的过程不是自己身体内部有机的。外界的过程进入了身体的感觉器官,并在那里继续发生,这种外界在自己的器官里的发生才是灵心参与的。

    鲁道夫史代纳(rudolfsteiner)描写了这样的一种情况:人的感觉器官不是属于人的,而是被物质世界(外界)弄到人里面去的。虽然,我们感觉器官的位置是在人体内,可是根据它的本质,它是属于环境的。外面世界的事情通过感觉器官进入了人并在人之中继续发生和感受。人的精神灵心也进入了人并参与这些从世界到人的内心世界中去的发生和感受。人的成长过程则相反:不是人接受了物质的世界,而是人在生活过程中成长的精神灵心慢慢地进入了物质的环境。

    一个人在感觉过程中直观得到的印象和他经过记忆力恢复的印象也不一样。要感觉到的和回忆起来的东西虽然一样,可是为什么本来得到的和在心里留下来的两种印象不一样呢?因为记忆力是灵心(灵心包括思考、情感和意志)的一种重新想象的才能。

    记忆力与情感的关系

    下面我来总结和翻译鲁道夫史代纳(rudolfsteiner)《menschenerkenntnisundunterrichtsgestaltung》演讲的部分内容:

    很多老师以为,我们给小孩知识,训练他的能力,然后小孩就保存和把握这些再也不变的才能、想象和感觉能力。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比如给小孩带来一些历史、数学或者地理方面的想象并希望他长久地保留这些,就是说,把它变成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很多人就以为,这种想象在小孩已经不在这个想象中和又记起来之前,无意识地藏在小孩身体的某一些地方。实际上,这些想象不会根据它本来的样子又出来。在小孩“离开”了一个想象之后,这个想象不存在了,所以在记起来的时候,它也不可能和本来的状况一样。

    那么,记起来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记起来和感觉器官的知觉工作是一样的。在我们感觉到外界中的东西,并把自己的灵心工作联系到它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根据事实的想象工作。在我们记起来这个想象时,我们也去感觉,只不过不是在外界中去感觉,而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感觉(知觉)到跟自己的内心(情感)已经变成了一个东西。

    对于教育家重要的是,内心中感觉到的、跟自身已经整合成的那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情感的范围。具有高兴、痛苦、乐趣、烦恼等的情感是能“记得”下来并保留一种想象的载体或范围。“记得”起来,都是感觉(知觉)到某种我们接受过的想象的情感。所以在“记”起来时,它也已经变了。

    而情感中的东西又是最联系到个人因素的。人体的功能都是一样的,精神上的真理或事实也都只是一个。只有灵心(思考、情感和意志)才是主观的、注重自己的。所以,每个人在情感中保存的(灵心)都不一样。记忆的只能在这个具有节奏的胸腔的情感范围内保留。假如我们的记忆是在有意识去思考的范围中发生的,我们就会记忆前世。假如,记忆是在无意识的意志中发生的,我们就会“记忆”未来再次的生活。只有情感范围里的记忆才属于现在的生活。

    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小孩直观地看和想象,我们给他的记忆力提供的帮助就很少。能帮助记忆力的是,在课堂上、在让学生观察的过程中给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情感,比如让他们在内心里笑、让他们在内心感受到悲伤等等。这当然要求老师更有意识地开展课堂,才能让学生使用情感去接受课程。启发的情感不一定需要直接跟课堂有联系,也可以为了启发情感把课程联系到其他同样道理的事情,把课程的范围扩大。

    这样做的话,就可以给学生的记忆工作提供很多的帮助。最好,我们还把课程联系到一些能引起聚精会神和期望的现象,在要找到结果时又引起缓和感。比如在讲液压系统的时候,可以把它联系到天气的一些具有同样道理的现象,使学生感觉到:世界的一切都是有联系的。这又可以启发各种各样的情感。

    最好的是联系到人的那种关系。比如讲到热量时,我们可以把课程联系到发烧;讲到弹性球的回返反应时,可以联系到人体中同样道理的呕吐现象;讲到人的本能反映现象时,又可以联系到弹性球的回返现象等。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人包括宇宙中一切的现象,使联系到自己的一切,都会留下帮助他们记忆(把它加入到自己)的情感。例如,在给学生介绍耳朵时,他们对自己的耳朵不可能没有情感上的反应。

    为了更好地使用在这里介绍的知识,老师们还需要分清楚有创象(创造想象)力和没有创象力的小孩。中国的小孩特别强的这种创象力也差不多等于是记忆力。创象力强的小孩在经历或听过一些事情后不仅很难忘记,而且还脱不掉这个事情的象征(想象或“照片”),有时,这种象征还会控制小孩的思考。创象力强的小孩会使记忆的事情在记忆时得到变化。可是更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记忆时它还是老样子,使孩子重复地思考同样模式的内容。这样的孩子被他们记忆的东西而控制,不如那些容易忘记的小孩,思想很自由。

    容易忘记的小孩其实很容易得到帮助,只要让他们念课文时在想象中“观察”所看到的内容就行。如果要帮助脱不掉某种想法的小孩,其实也容易,只要让他练习写字、画画、让他进入动作,就行。容易忘记的小孩需要元音的特点,也需要弹乐器和听。脱不掉同样想法的小孩需要辅音的特点,也需要唱歌和身体的活动。学生需要这种听和唱的变化。“听”能治疗头对人体的作用,而“唱”能治疗人体对头的作用。

    只因为灵心把我们物质的感觉器官接受的印象变成了一种情感灵心上的感受,灵心才会把这些感受到的东西保存和记下来。我们就在灵心情感的范围中保存所记忆的东西,而记忆的又都会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然后,我们又根据记起来而得到的感受去做事,所以这个在情感范围中受到个人因素的感受又影响到我们的环境。这是灵心从我们自己传递给环境的意志。灵心就是负责我们个人内心和外界的交流和关系。

    另外,我们的灵心也才能把我们在环境中认识到的结果传递给精神,让这些结果在精神的范围中变成永远的才能。

    本来,经过感觉得到的印象慢慢地失去光泽,可是经过感觉得到的认识给精神带来了一些结果和理解,又使精神变得丰富起来。虽然感觉和认识(意识)到的东西本身我们都会忘记,可是经过这些感觉和感受得到和学习到的经验,会变成永远不消失的才能。在有意识地学习之后,我们需要忘记,因为通过忘记,我们才能把本来有意识的学习变成无意识的才能。如果不让它进入无意识的范围,我们也不可能培养出才能和(好)习惯。

    这样,就可以把物质的身体、有情感的灵心和有认识的精神分为三种感觉范围:身体:时间受限制的、在现场才能发生的感觉。灵心:发挥情感、记忆力和意志的感受、保存或者改变环境。精神:超越个人生命的、独立的事实或真理(认识)。灵心和精神不一样的是,灵心具有个人的内心世界,具有个人的记忆和想象,也以个人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并影响到环境,所以灵心情感也能以个人的因素影响到我们的感觉。精神像真理一样不是属于个人的,它都同样存在。

    那么,这个以个人因素影响到感觉的灵心(情感)是被什么培养出来的?又是被我们的环境和感觉习惯培养出来的。比如,如果父母为了小孩什么都愿意做,小孩感觉而得到的印象就是:“我所有的需要都会自动地实现”。这样,小孩的感觉习惯已经变了。在他和别的小孩一起玩时,他也无法意识到自己自私的做法。在他要自己靠自己的时候得到的印象又是:“这个世界都是我的敌人,都要惩罚我”。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灵心中的这种联系(根据习惯去感觉)影响到我们所有的感觉过程和根据感觉的做法,甚至会让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让身体震动等等。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做过特殊的练习),这种联系都是无意识地发生的。所以,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做法,必须先培养并改变他的感觉习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