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生命之谜(探索者物语)

特别心灵小说:《我能承受吗?》 4.3 怎样培养直觉能力

    从感觉寻找做法

    前几年,我曾在广西农村的3个初中学校做过实验(每学校一个学期),来尝试在普通课程中能改变一些什么。可是我现在要承认,我当时做的一点也不够,没有任何帮助,也没有任何作用。接下来3年内我观察了我最后一个班的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学生骗我的钱几次、一个学生偷我的钱几次、有的学生还没毕业就开始吸毒,另一些学生除了打架之外没有其他的兴趣,在上课时“顶不住”又觉得,背着班主任打架是对不起他的。其实他们觉得,老师对他们很好,所以不好意思继续做他的学生,只好退学。我想,以课程内容为主的教育是没有帮助的,批评也没有帮助,能帮助的,只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承受,使环境中具有灵心的东西真正地触及他们自己深藏着、不敢显现的心。

    教育局把规模小的学校关闭、大的学校搞得越来越大后,学生都互相不认识,抢劫、打架、威胁同学等问题就变得越来越突出。我认为,学生的做法都是被感觉(包括情感因素)而引导,所以我只能先改变他们的感觉,这样就自动对做法也起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我想在这先给你们看我和一个失学小学生的对话,就是先玩鸟后帮着救鸟的那个男孩。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我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听说你们村有个男孩前段时间请人来打我们家以前跟他一起读书的一个同学。”他:“是,这是我。当时我也在,可是因为打不过他,只好让我的朋友出面。”我:“为什么呢?”他:“因为两年前他打过我,我又打不过他,现在就请朋友帮我报仇。”我:“他以前为什么打你?”他:“有一次洗米,他把毛巾的水弄到我的米里,我就骂他。他受不了被年纪小的同学骂。”我:“就因为这一点?那你现在心里满意了吗?”他:“是的。”我:“听说,被你请来打我们家男孩的那个朋友现在必须退学。这样值得吗?”他:“值得。他也不想读,只是他爸让读,跑去说服了老师。如果你们家的那个再打我,我就要打电话给黑帮,我哥哥跟着他们,他们就会把你们家的男孩打成残废。他们不怕打,也不怕死。我不让他死,只是半死。”我:“如果有人打我,这不影响我的面子,因为他们喜欢打架跟我无关。如果我要报仇,我也成了一个打架的人。这才影响我的面子,因为我也变成了一个打架的人。”他:“可是这样心里不舒服。”我:“你是不是觉得,没有打架、没有人受伤,就没有了刺激(感觉),太无聊?”他:“有人哭才好玩。拿你的手,这样,如果我这样搞……”我:“就很痛。不要。”他:“那你搞我的。”我:“我干嘛要让你痛?不痛不好吗?”他:“没有打成痛(没有感觉)的生活没有意思。前几天我又去学校(小学),问老师能不能再读书。不过他说我太调皮,不敢要。我就告诉他,如果他不要我,可能过几天他会出事,会后悔。”我:“以后人家不是更不敢要你吗?”他:“也是。”我:“这样的事不是你自己造成的吗?”他:“是的。你能不能在我们村搞活动?我想参加。”我:“你想做什么活动?”他:“你来安排。”我:“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你们不知道需要做什么才好。所以我希望你们自己来决定做什么。”他:“我想设计和做衣服。”

    我认为,这个男孩找的就是感觉、就是感受。只是,因为在他们村里的社会中很难找到,他就想到了打架和痛的手段。

    两年前,我们屯喜欢欺负大人的小孩问过我:“你为什么不打架?”他们说,因为我身体高,应该打架。当时过了两个月,他们就放弃了对我的欺负,因为我被他们欺负时都没有反应、没有报仇,好像虽然被欺负了,可心里并不在乎一样。我不去反应是我的自由。现在他们已经忘记了当时的想法,也已经不再欺负别人。现在他们会用心、完全和谐地投入自己的玩法。是我的自由帮他们改变了自己。

    我认为,心里很弱的人才有保护自己的必要,才想得到打架,因为他们受不了别人说他们什么。他们为了心里“平衡”就必须去报仇,而这样可能又会引起对方的报复。心里强的人才能受得了别人任何的对他们的做法,而且由于能够承受,他们不仅不会引起对方的报仇,在对方重复欺负他们之后还能让对方觉得奇怪,“他怎么不被自己的感受而控制呢?”使对方不得不改变他对于心里强的人的看法。通过承受起作用的力量不是个人故意的,而是比个人具有的更大的另一种力量。

    活动的三种基础部分

    后来我准备活动不是“策划”的,而是观察学生,感受他们的特点,再考虑他们缺少的是什么。首先,我观察到了这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自然基础条件,并想从这个区别来找出我要做教育工作的根据:

    村里的劳动让人非常难受,阳光炙热难耐,而且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感觉就好像被它吸收了一样。因为受到自然环境的这种“吸收力”,人很难避免让自己的情感和注意力以接近做梦的方式融入环境(“睡”在环境中)。可如果一个人要思考,他就需要把自己的头脑封闭、独立起来,才能造出能有思考的内心世界。结果,农村人非常难思考,大自然不断地吸收并消灭了人想封闭思考的内容。

    这些现象还由于体力劳动而程度加深。比如担物上山(倾斜度为45,没有树),让人出比人能喝的更多的汗水。承受这样的工作时,自己的思考只能和环境融为一体,而没有了意识。假如农民在体力劳动时还要思考怎么做,这只会使他们受不了而停止工作。如果一个知识分子要从事这样的劳动,他很快就会生病。

    由于这种情况,农民的工作方式只能是:做一点,休息一下,再做一点,再休息,结果效率就很低。城市里的工作却不一样。城里人不会直接做到他们要做的,而是为了将来简单的工作先发明复杂的机器等设备。在能够利用设备之前,发明和制造这些设备需要很多时间,也不快,可是发明和利用设备既不辛苦,也不累,这就使人能够不断地工作,还引起了思考过程。我也想让学生学到这样的做法。而现在的情况,往往是农民还在用很简单的工具去实现复杂、艰难的生活。

    另外,他们很难承认一个人与环境不同的特点,也脱离不了自然环境的因素,个人无法独立,从而使他们个人的内心世界被消灭和吸收。在城市,人们生活在自己创造的气氛和想象中,没有任何因素消灭他们个人的内心世界。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自己创造他们活动的气氛和条件。我想,搞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来观察和从感觉到的生存规律来找到自己的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的灵心(思考、情感和意志)需要接受感觉器官真实的感觉(知觉)。

    我当时乱想象的是,首先让学生感觉并感受到环境的需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然后,把学生的感受提高到抽象、有意识的程度,让他们根据得到意识的感觉来决定怎样改变自己的环境和做法,从而使他们能够创造和发展。

    可以说,我当时想象的活动包括两个部分或两种方向。第一个是接受环境中的道理(动作和感觉),感觉并意识到环境。这是老师能计划的。第二个是根据找到的道理主动改变环境。这是老师不能计划,而学生要找到并创造的。这也就是一种接受环境和改变(给)环境之间的变换,是从感觉找到做法。

    其实,在体验或接受时需要发挥的同感和在意识时需要发挥的反感是呈对比的,所以需要把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在大自然或者社会中与大自然和社会的因素接触,即:以同感融入到环境、体验、接受和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第二是在教室里与环境断开地、封闭地抽象思考,经过比较不同感受过的因素来发现关系,得到认识(意识)并决定自己的做法。这个抽象的思考不是从书本的知识得来,而是把自己的感受抽象化并进行比较。第三,是以同感和意志进入行动来实现。

    这三个部分也可以说是:每天用自己的身体在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观察),然后脱离环境,只用头脑的想象工作来认识到自己的体验,最后去创造、改造环境和社会(实现)。第一:动作、融入、在动作中感受(知觉)。第二:思考和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和决定根据感觉到的需要怎么做,也就是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决定自己要实现的项目。第三:行动、改造。再可以说是:先有动作,后有感觉,再后有思考,最后去改变。(假如我们没有这里所说的那种排斥外界的反感,在自己与环境之间拉好分线,我们就无法坚持任何一个自己的思考(想法),马上与环境融为一体。在这里所说的同感是那种对某种事物发挥兴趣的,想把它弄到属于自己范围中去的,自己愿意为他献身的,还不是那种高级的,不联系到自己的同感。)

    把感觉当作启发点

    我们平常很少感觉到某种东西的形成过程,相反,比较容易感觉到的是它被破坏。新闻媒体帮助我们注意到的也是破坏、伤害等等。小孩模仿这些从媒体得到的感受基本上都只是这些破坏的感受。这也不奇怪,因为所有形成过程都是慢慢发生的,不那么明显。比如说大自然的生长过程,个人的发展过程,机器的研究、发明和塑造过程等,都是很难观察到的。

    可是,如果没有这种平常感觉不到的形成过程,我们的生命和人类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普通人认为形成是自然会发生的,不用管它也一样会发生,所以只关心破坏。可是,如果没有感觉到事物形成的过程,我们就得到了一种只懂得消费和提要求的态度,也使得我们看不起事物和别人造事物的劳动。这样的看法不仅使人类的心理不健康,甚至还影响了所有的形成过程。比如在一个感觉不到发明形成的社会中,发明家是很难工作的,发明出来的东西在这样的社会中也很容易被用坏。

    所以,我想让学生多感觉到不同的形成过程,比如大自然和建设的形成过程。大自然的一些过程比较合适,因为这些都是包含有真理的,不可能是假造的。通过观察一些形成和萎缩的过程,我们还可以发现物质中非物质的力量(规律和原理),就好像是精神的一种吸和呼的力量;也可以发现发明物中存在的精神,比如发明家的发明精神(思考内容)。发明家实现他的发明就等于把精神中存在的发明转到物质中去。因为是这样的,所有发明物中都有了精神,而如果感觉到这种精神,就等于思考和理解这个发明。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造成发明物或者形成生物的“思考”和“精神”。

    发明物和自然植物都是一样的,植物中也有形成(塑造)这个植物的(无形的)思考(精神),只不过不是人把精神弄到物质中去,而是其他的一些力量。我们在观察形成过程和生长规律时能发现的,就是形成物的精神根据。比如,如果发明家发明一台机器,在他想好了可是还没有制造出来,甚至在他还没有发明的时候,这台机器在精神上的根据(自然规律)已经存在,就像自然规律一样,可是它在物质中并还没有形成。植物在还没有长成时同样也已经具有了像自然规律一样的精神根据,否则的话,植物不可能形成。如果我们能在思考中模仿植物形成的过程,我们就能感觉到他们在精神中的根据。

    这样发挥的感觉也能继续到未来的范围中去。能帮助学生直觉到未来的比如是:通过观察一粒种子,来想象它成为植物和开花的整个过程,或者观察一株正在开花的植物,来想象它萎缩并结果的过程。如果我们感觉到自然或者发明物的形成过程、引起形成的精神(想法)和力量,我们很容易用想象力把这些形成过程继续到未来的状态。

    为了能感觉和感受到某样东西的形成过程,为了发挥有根据的想象力,小孩需要模仿或仿造它,比如接受它的角色、画它或做它的模型。仿造(做它的模型)一个建设项目时,小孩就能感觉到它的形成过程。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不管看到什么吸引我的东西,我都在家里用纸等材料做模型仿造它,在仿造的过程中去理解它的结构和功能。如果老师正在用手去造东西,这个形成过程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安静的气氛。

    最适合让学生更深地感觉到自然环境的手段,是让他们在感受之后和思考之前把他们所感觉到的画出来。画也是一种感受状态中的“思考”、一种有情感的观察方式,而情感比认识更有力量,情感非常容易影响到一个人的做法。画画的表达不仅会支持学生的观察工作,也会帮助他们用情感去观察。对于7到13岁的小孩来说,情感是唯一的一种让他很深地接受某样东西的方式,而艺术创造的感受就能让他们发挥这样的情感。

    美术表达的美丽能代替儿童在9岁时已经太表面化的模仿工作。美的感受也能预防以后性成熟时太物质化的本能(性能)。因为艺术创造的活动使得我们感受到精神,并把精神通过自己身体的做法转到物质的世界中来。如果让学生直接用有意识地想象去认识一件事,这只会使得他们过早地进入没有活力的抽象概念。活力的有创造特点的是没有意识的。所以,如果希望学生以活力创造的方式去认识,我们只能用艺术的手段。如果希望学生不是抽象地思考精神,而是感受精神,我们也只能用艺术的手段。学生用逻辑还不能说明的本质、力量和情感,在画画的过程中已经能接受、体会和表达。画画也比较适合让小组向全班答辩他们感觉、观察和研究工作的结果。

    如果让学生一边观察和感受,一边把观察的东西画下来,就可以让还没有意识的感受进入画、得到表达。因为我们以艺术的方式能表达还没有认识清楚的事,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艺术找到有意识的理解。艺术的作品是在无意识的感受过程中创造的,可是如果观察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我们就可以意识和认识到本来无法认识的。如果艺术要帮我们做到这一点,艺术就必须是从无意识的感受发挥出来,而不能是根据计划进行的。

    另一种用无意识的艺术去认识到事物的手段,是让学生用泥土来仿造正在观察的动物,因为通过不断修改泥土的工作还可以模仿并感受到生长过程。画画或画图的手段,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具体。画出来的想象就不那么容易是乱想象的。

    在需要发挥想象力时可以让学生画图(形态),比如画一个他们观察的地方的平面图,或者用黄泥来做一个立体模型。线条能够一下子就把意图定下来,又能表达意义。亚洲人的文化就是这样的。在需要发挥情感和意志时,可以让学生画出他们所观察东西的颜色,慢慢地发挥自己的感受。这种只能表达一种气氛的画法对亚洲人来说比较困难。形态都是发挥想象力,颜色都是引起情感和意志的。

    另外,9岁小孩的感觉还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也不是表达意见的,而是具有崇拜特性的。所以,我不能让9岁的小孩去写那种判断感觉的论文。比智力判断更适合他们的,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同感和不良事物的反感。所以,我想让他们用艺术来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个年龄中,对“美”和“丑”的表达也能很好地准备以后在14岁时要独立出现的对“好”和“坏”的判断能力。

    观察的方式

    学生通过观察动物身体的特点,就可以发现它以身体的形态也定下了身体的功能、动作、生活方式和性格。动物一出生就已经完成了某个样子,它们马上就能走路、游泳等等,而人需要经过很长的学习过程,才能做到这些。可是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动物由于它身体的形态已经定下来了一种方式。如果让学生把低级和高级动物作比较,还可以发现:低级动物主要发挥了头形,高级一点的动物主要发挥了胸和腹,人主要发挥了四肢,就像小孩身体生长的过程是先长头、后长胸腹、最后才长四肢一样。经过比较还可以发现,人的手才不用为身体服务,而能为世界服务。人的手才是自由的。

    这样的观察方式才是真正对本质的、发现真理的、包括情感灵心的观察。关键的,不是累积起来的知识,而是学生对于事物所发挥的情感。观察植物的时候,怎样让学生灵感到精神的真理呢?

    下面,我来总结和翻译鲁道夫史代纳《menschenerkenntnisundunterrichtsgestaltung》演讲的部分内容。翻译之前我还需要警告:不要盲目地相信翻译的内容。我在这里发表它的目的只是一种能解放思想的思考练习。如果没有理解就相信这些内容,这个练习就达不到解放的效果,反而还会让人依赖:

    根据现代化学知识我们知道,一切、包括自己,都是由76个元素组成的。我们对于人的情感和思想都是脱离了人的。有了这样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就无法理解小孩的内心世界,使小孩也无法接受我们的世界。这样的思想可以当作理论,让大学生写关于我们留给棺材的这个物质的论文,可是它并不适合真正的生活中的教育。

    因为现代抽象精神上的理论和生活中的物质追求相距太远,我们就无法通过它们去了解小孩形成身体结构的精神力量。如果要理解生活中起作用的力量,我们就不要教化学的76个元素,而要理解能引起生命的4种特点的力量或者能代表它们的物质比喻:暖和干燥(火)、暖和湿润(空气)、冷湿润(水)、冷干燥(土)。化学上的76个元素只是属于“土”这一个方面的。

    如果能观察到这4种特点(方面)互相的和对环境中事物的作用,就可以观察到植物世界中造成生长过程的力量,又可以了解到人体中构造生命的力量和过程。这样根据真理的教育不仅对智力,也能对情感和意志起作用。物质主义的看法做不到这一点,它使人只懂得利用环境。

    如果不要教育构造生命的力量中4种特点的力量,我们怎样还能让小孩理解到有生命环境的需要,并发挥适合它的情感和意志呢?怎样还能使他为环境中的生命服务,而不是去破坏呢?这样只是留下了压力的手段。

    我们不仅能理解构造生命的力量方面的真理,还可以理解对心理动力起作用的一些力量。心理动力接受的和通过身体器官的结构表现出来的力量,是可以用行星来作为物质比喻的:头脑的前部分(saturn)、喉头(mars)、心脏(sonne)、胃(merkur)。通过这些真正能代表不同力量的行星,小孩能接受真理,也能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功能与宇宙中力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人的形成离不开这些宇宙中的力量。“暖和湿润”等世界中的力量对我们人,也对植物的生长起作用。能从内部形成身体器官的、宇宙中的力量对我们人,也对动物起作用,而且,因为不同动物接受的不同力量的成分不一样,它们形成的特点也不一样。

    未来的老师还需要了解帮我们建立自我意识的力量和能代表这些力量的比喻:我们可以想象到处都有光,可是没有能反射光的物质,使我们无法看见光。太阳不仅是一个没有物质的地方,它更是一个负的空间,是让所有物质和空间消失的一种地方。这个地方在吸引并反射宇宙中(本来分散)的光。帮助建立我们自我意识的,也就是这种吸引宇宙力量的、非物质的、负的空间。

    由于太阳代表的(建立自我意识的)力量,我们能调整行星不同种力量(引起心理动力的),使我们不形成像动物那样单一的器官功能和特点。由于这些特点的力量在人中被调整(被压),人就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特点(才能)。由于人在物质上没有形成了(定)这些特点,人就可以在思考想象中自由地发挥它们。这就是人的创造能力。有了这样的对人的理解,我们的情感和意志都能得到与环境的联系和启发,也能变成实际的力量,又能使老师了解学生天性的反应。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