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 生命之谜(探索者物语)

特别灵魂空间探索卷 《无与有》奥秘启示录 淘气的小鸡(四)

    从活动学到了什么

    我哥哥把整个活动拍成纪录片,送给了电视台,而他们也播放了。本来我觉得,这样效果最大。可后来我觉得,这样做事是假的,这样做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给别人看。活动过程中我担心过电视上的效果和形象,而这种担心又以一种不好的方式影响了我们的活动。其实,我不应该是为了自己有影响力、好玩或者感到自己厉害,这太自私了。另外学生也说了,在看到自己活动的录像时,本来在情感中留下的印象就被破坏了,好难受。他们说,下次不要拍。所以我就决定了:以后不管做什么,我都不要拍,除了写书之外也不让任何媒体报道,只去做我该做的事。

    活动过程中我经常想:如果活动已经完成了,多么好。可活动结束后,因为结束,我却又感到了悲伤。根据过程来说,我们的活动失败了。只是活动在学生心中引起的变化,是我现在还不能知道的。教育局后来也没有来考查学生搞活动的成果。

    我在最后一个星期发现的只是这样的情况:其他班学生总喜欢跟我说一些无聊解闷的废话,他们只能跟我说为了好玩的话。可我们班学生现在找我谈话时,很愿意说认真的,也能谈出真正的心里话。比如,有的问我怎样让自己爸爸停止喝酒或赌博,另一些问我人死之后的情况。真正有兴趣的事他们才说。另外还发现的变化是班里小社会的:农村小学4至6年级通常都会出现几个“老大”来欺负年龄小的同学,或者要求同学为他们服务。我的学生在搞活动之前也有这样的几个“老大”。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就看不起想当“老大”的同学,结果,这些同学也不能继续当,大家都平等地发挥了自己。后来他们已经到了6年级的时候,还是这样子的。

    如果现在回忆活动,我就看到:在活动的每一天,学生都很好奇地问我:“今天我们做什么活动?”因为不知道我们下面的活动还会带来一些什么,所以他们能这么好奇、又聚精会神、又急切地等待着。我认为,这样的好奇是最好的一种学习动力。假如说我根据他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来开展活动,让他们知道“老师能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就是课本上已经看到的这些”,学生还能好奇吗?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

    如果课本或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他们应该感觉到的是什么,就是在直接给他们说出结果,这不会培养什么。同样,我们也不可能直接地给学生一些精神(思想或思维方式)的内容或培养他的精神。如果还是要直接去培养在睡眠状态中才能真正发挥的精神,我们只能是在影响它、破坏它。学生自己感觉(感受)到的,才会让他们进入一种心理和精神的变化,使他们以后的做法也得到调整。所以,我感谢学校和教育局允许我不按课本去做。

    为了让精神和灵心自己去发挥,我们能做的,只是培养一个健康的身体,不让有缺陷的身体成为精神和灵心的限制和阻碍力(精神残疾),也不让有欲望的身体来控制精神。比如肝是意志的物质基础,所以肝炎患者在灵心上的意志是无法发挥出来的。只有健康的身体为精神服务,精神才能使用身体去做它认识到是有必要做的事。

    如果我惩罚学生,有的学生当然会生气,而会生气的那些学生才会从惩罚中学习。所以,我不怪他们生气,反而对他们说:“你生气了吗?不要紧,你就生气吧。”我也不是因为反感才去惩罚,而是为了帮助他。因为怕无聊才排斥一切现实和严肃并去引起老师注意力的学生,才是难办的。可能只能单独问他我该怎么对待他。

    好像是这样:脸的形态有特点(看起来不美)的小孩,往往会存在着一种内心的“战斗”。“战斗”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特点。我们在他们脸上能看出这些特点,是因为人体的形态(从7岁起)能表达一个人内心的过程。

    脸的形态没有特点(看起来很美、很理想、平等)的小孩,在内心中则没有要去发生“内心战”的对象存在。这种小孩感觉到自己比有“内心战”的同学更聪明、更受欢迎,觉得自己能随便利用和去骗别人,并不觉得骗人是一种不美的现象。也可以说,因为他们不必管自己内心的“战斗”,他们的心就很开放。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接受外界中的一些其他影响。所以,脸形美的小孩特别容易受到社会影响,使他们容易学坏。

    在我的教育工作中,这些学生成了最难解决的问题。我没有好的手段来教育他们。和自己的内心特点发生“战斗”的学生就容易得多,一般都可以从他们内心特点的本质来找出适合他们的手段。

    其实,在做教育工作时,最影响老师用合适态度对待学生的,是我以前有的那种联系到自己的、让老师对学生发挥欲望、想把他们消费掉的同感和让他发挥讨厌和排斥的反感。而学生也无意识地利用了我对于他们的同感和反感来控制我。如果我们老师隐藏或者控制自己的同感和反感,这也没有用。只要这些情感存在着,它们就会无意识地起作用。

    后来我去观察自己的同感和反感,就好像观察一种独立于自己之外的现象一样。如果把自己的同感和反感看成是一种跟人分开的、独立存在的力量,这些力量(同感和反感)也会真的离开自己,结果,它们再也不影响自己对别人的态度。比如,如果我能对一个自私提要求的小孩不发挥反感,也不发挥同感,而好奇地感受它的悲惨,深深地研究和理解这个小孩心中自私的力量,我就能一边严格地对付他心中自私的力量,一边去爱这个得了“自私病”的小孩。这样做的话,他就会获得心理健康。假如我仅仅爱他和同情地满足他的自私性,他将就会成为一个自私的人。假如我仅仅反感地讨厌他自私的样子,他将就会成为一个失去了爱的人。

    《全面的人类学》这本书就帮助我学会了这样的观察方式。我们为了认识需要的是反感,为了行动需要的是同感。通过这样的发现,我就慢慢地学会怎么把同感变成意志,把反感变成认识,在自己的生活中观察使用同感和反感的过程,使我不再像原来那么依赖它们,而变得越来越自由。同时,我也观察到学生的思考是从反感得到支持,而他们的行动是从同感得到支持,这使我理解了他们。通过这样的理解,我不仅能脱离情绪上的依赖,也能脱离个人情感中存在的自私的自己,使得我再也不用把班里的事情联系到自己,能更自由地面对学生。这样,我不会产生任何的同感或者反感,而能保持不偏不倚,不必影响我和他们的关系。

    如果发现像我在上面介绍的那种规律,一定要有这种不偏不倚,否则,教育上的后果会很严重。这我可能还做得到,可在其他方面,我的问题就大了。

    想象、判断与决定

    下面,我再来总结和翻译鲁道夫史代纳《menschenerkenntnisundunterrichtsgestaltung》演讲的部分内容:

    平常很多人以为,想像、判断和决定,都是由头脑来做的;不需要整个人的身体,也可以做得到。其实,只有想像工作才是头脑做的,其他的逻辑功能并不是。头并不是我们平常以为的那么高级和万能的东西。头根据它的发展程度虽然是人体最完整的部分,可这只是因为它是人在出生之前的精神状态的象征。除了物质的范围之外,只有构造生命力量的范围在头中真正地能起作用。心理动力和自我意识在头脑中只能被反射(被反映),而不能起作用(就像一块镜子那样)。头是从外界分出去的、最独立、最封闭的一个部分,而且它对待人体的其他部分就像一个寄食者。

    我们的想像是这样的一种反映工作,可判断却不是。判断是在胸膛和手中发生的。我们判断所靠的知觉和得到的结果虽然是头脑中想像的,可是判断本身却不是。发生判断的胸膛和手也是发生情感的范围,也是有节奏(呼吸、心动)的范围,而且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对还是错,靠的就是我们的情感。比如判断“这个男孩很老实”的时候,我们必须感觉(情感)到这一回事,否则,我们无法相信自己作出的判断。只因为情感在做梦的状态中,所以我们意识不到它对判断工作的参与。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这种感觉习惯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呢?感觉器官虽然能给我们带来客观信息,不过,它不能作出判断。情感会接受感觉中的想象(思考)和意识,又会接受感觉中的意志。所以,一个人是依靠自己的情感来给自己的判断一种肯定感的。我们感觉到什么是公平的、需要支持的法律,或者感觉到什么法律不道德时,都是靠情感的。

    甚至,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情感中确定了“喜欢”还是“讨厌”一件事情,我们以后的观察就都是以这种情感的眼光进行的。从这点来看,“判断”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在情感中发生的。我们以后对这件事的思考,也是根据这个在情感中发生的判断来进行的。这并不是说,情感没有反感和同感,而是说,情感才能给我们带来一种肯定感和稳定。情感是判断工作的载体,可是感官才是最真实的。为了发挥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判断,我们需要发挥不固定、不死的活力的情感。

    我们作出决定是在腿和脚中发生的。在现代物质主义社会中,人们听到这样的事实时可能只会笑。可是,想像工作确实是构造生命的力量做出,判断是胸膛中的心理动力做出,而决定则是腿和脚中的自我意识做出来的。

    可见,我们逻辑的功能需要整个一个人。人以腿和脚参与世界的方式完全不同于人以头参与世界的方式。四肢(肌肉和骨头)做出动作的方式跟物理学的杠杆规律相同。只要有人的意志起作用,这种物理上的动作就会发生。由于意志的作用,我们能参与(融入)客观的物理(物质)世界。在意志起作用时,发生的就是这个物理上的动作,可以说是属于环境的、一种不能从客观环境分出去的作用。

    头脑中发生的正好相反,头中根据感觉器官传递来的信息想像出来的东西不能直接对环境起作用(想象的不一定是事实)。头不是属于世界环境的,而还是出生之前状态的象征。通过腿的动作,我们接受和影响到环境中的事情和力量。在头(想像)和腿(意志)之间的,就是胸膛(情感)。精神范围的象征(头)是从环境分出去的(封闭的),可是适应和影响到物理环境的意志(四肢)则是融入环境的力量。

    从情感范围来看,我们也可以把头脑中封闭的想像和反思工作看成是有“反感”的才能,再把四肢中的意志和接触到环境的愿望看成是有“同感”的才能。反感和同感不仅是两种情感,也是我们需要依靠的两种才能。如果这样来理解它们,我们也很容易理解:在需要反思的时候,我们需要靠对于我们想认识的事物的反感;在需要行动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靠对于我们想实现的事情的同感。

    这样的、根据事实的认识,会进入并启发我们的情感。现代自然科学抽象的认识很难联系到生活的真实,所以也很难启发我们的情感。物质主义没有什么不好,问题只是要研究到底。如果研究自然科学到底的话,就会发现物质所包含的精神规律。如果研究精神科学到底的话,就会发现精神在物质中的形成。如果研究透彻,我们都会得到本质的艺术感。

    如果我只让学生理解别人找到的、已经具有完整结果的知识和概念,学生就很难用情感去接受这种抽象的知识,而这种知识也很难进入四肢的做法和动作习惯。假如,只用头来接受知识,并不让接受的下去到情感的胸中去、在情感中把它保存(记忆)下来,也不把这个知识继续转到四肢的行动中去,这样接受的知识就无法离开头,装满了头并引起堵塞,使学生很难去接受其他知识。这种仅仅靠智力的手段是发挥反感的,所以学生也很难同情并实现通过智力包含的反感而接受的事。没有通过一个过程、直接接受的知识仅仅是知识。它不能让我们喜欢我们要进行的事、不能成为去引导做法的情感,也不能得到在重复的做法中才能得到的力量(意志)。

    可是,如果让高年级的学生自己以同感的方式投入行动、让他们自己经历到和感受到一些过程、自己从感受中找到一些结果和知识,这样找到的就不是陌生的,而是充满个人情感的。这样,自己找到的知识就会是学生同情的、他们喜欢实现的。这样得到的知识,就给学生带来了去做事的力量。

    意志与权威的关系

    现代潮流的教育只承认智力,也就是人不能行动而只能反映的头脑。而实际上,很多我们以为是属于头的才能不会是通过头、知识和思考能教育出来的。比如,人的意志是睡眠的,人靠意志而进行的动作和属于这个动作新陈代谢的过程,都是无意识地发生的,所以,我们也不能通过有意识的手段去培养它。

    因为意志不是在头脑中,而是在肌肉和动作中发挥的,所以意志也不能通过思考,而只能通过动作得到教育。如果一个人总是要求先理解,然后才做,他在能想到不去做的借口时,就没有了意志做下去。通过不理解的动作培养的意志,才能让一个人在所有条件下都做下去。第一次做肯定最难,可学生做得越多,这件事就变得越容易。这是因为通过做就培养了意志。

    很多事情不可能是通过学生的意识和智力来培养的。小孩的体做到的、影响学习和环境的很多动作,都是无意识做出来的。即使让小孩知道,他还是无法改变。不过,如果直接让小孩做到某些他并不需要理解的动作、通过让他动去接受教育,他的这些动作在自己身体内就会造出一些根据动作的感觉,而且在他已经忘记学习时,这种感觉仍会存在和起作用。这种感觉的存在,很自动地就会影响到学生无意识做出的动作。

    这就是通过动作得到感觉,通过感觉直接接受新做法。这个手段很适合低龄小孩,因为它不需要学生的意识。

    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14岁时才自由独立出现的。那时,学生才能自己决定怎样利用自己的意志力。14岁之前,老师的自我意识需要去控制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就是说,学生要根据老师的认识和权威去做事。而让学生根据权威行动,又是培养意志的手段。这样做的话,学生到了14岁出现个人独立的自我意识时,他就可以以个人的自我意识自由地去抓住和控制自己的意志力。在这之前,我们应当帮助他培养他以后要自由抓住的身体的才能。

    到了长大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要自己决定自己该做的事情,可是许多的成年人并没有力量做到自己所决定该做的。他们没有学会让自己的行为为了某一种意愿服务,所以他们的身体也遵守不了、做不到自己的自我意识想做到的事。总是会有某些身体的需要(欲望)和情绪等力量在影响自由的行为。这是因为在他们小的时候的父母经常让他们自己做选择,而因为他们当时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只能根据自己的情绪做决定。这样就养成了对于情绪的依赖,而意志就非常地弱。到了成年时,他虽然已经有了自我的意识,可是并没有服从自我的意志力。

    小孩还没有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所以他们需要大人的自我来代替自己的。为了意志的培养,14岁之前的小孩还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事,而要相信权威的引导和听权威的话。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以后需要的意志力。这样做的话,在他们已经是成年人的时候不仅能自由的决定自己的事,同时也有了足够的意志力去引导和控制自己并坚持和做到自己所决定的事。他们就是通过遵守权威学会了让自己的身体为某一个理想服务,从而能服从自己自我意识的意愿。

    如果在小孩年龄时自由,他们成为成年人时就不自由,无法去控制自己所做的事情(低级的范围来控制了意志)。如果在小孩时不自由(听话、服从和服务),他们到了成年时就有了足够的能控制自己和让自己自由做事情的力量;自己的意志就学会为自己有意识的自我服务。学生的意志能力是老师先要控制和培养的,可是他们以后要独立出现的自我意识,却是我们永远不能控制的。

    这里所说的权威当然不是通过压力达到的,而是通过互相的信任、信赖和共同工作达到的。为了让学生信任老师的权威,老师不能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去实践他的课程,而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良心去创造。如果学生能长期感觉到自己的老师是这样工作的,他们就会信任他。为了能当学生的权威,老师还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自己的学生,但如果他工作只是完成上级任务,那就有靠压力这种不健康的权威手段。

    在农村的未来,权威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父母去城市打工,小孩从4岁就开始住在离家很远的学校,自立要安排自己的生活(没有生活老师),他们基本上都是小孩跟小孩在一起,没有大人当权威。这样的小孩,特别是学前班在晚上的时候的,就发挥一种没有自我意识引导的集体疯狂的力量。小孩主要是没有控制的意志力。

    在搞活动时我又发现:我这个人虽然能发现问题,可是不适合教师职业。别的老师的自我很自然就能做到的事,我却感到很困难。根据我不敢表现自我的性格,我经常好像不在现场一样,给学生留下一种空白感。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师,他说过这个现象的原因。他说,不在场的是我的自我意识。我不敢让我的个性和自我表现自己。结果,我就不能对学生起作用。学生也觉得好像我不在,也不能尊重我,就乱了起来。因为学生自己的自我意识在他们的这个年龄还没有出现(没有进入他们的身体),他们就需要我的自我意识来控制和培养他们的意志。他们依靠老师的自我意识,可是我的自我意识像他们一样也没有出现(进入和表现)。在他们发现不了我的自我意识时,还有什么能控制他们的意志呢?

    为了能发挥去观察学生的才能,我需要这种被动的样子。一个总是在主动的人是不能发挥他的感觉功能的,可是,学生需要那种总是主动的老师。我这种被动能观察的特点,其实更适合做研究工作。

    动手与智力的关系

    城市的小孩年龄那么小,就已经那么聪明,比我能想象的聪明得多。他们根本不像小孩,更像是小大人。虽然他们的头那么发达,可是四肢远远比不上农村小孩的。如果将来有一天,孩子不是先学会走路、后说话、再后思考,而是先开始思考,后边他还能学会走路吗?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家长那么害怕自己的小孩比别的小孩笨?笨有什么可怕?难道学不会很好地控制四肢不可怕吗?我不认为,家长这样的追求是一件好事。家长通过过早地开发小孩的智力而造成的后果才是可怕的:

    14岁之前的智力还属于环境(“睡”在环境中),不是个人独立的。如果我们在14岁之前开发小孩的智力,这样培养出来的智力只能是老师(环境)给的,而不是小孩自己独立的,而且在小孩长大以后,他的智力仍然还是老师当时给的标准的思维方式。本来为了个人独立的、在14岁时要出现的自我意识而留下的空间已经被占满了。可如果我们在14岁之前不去填满这个空间,也就是说不培养在这时还不能独立的智力才能,到14岁时,孩子个人的自我意识就能进入这个空间。这样的话,人的思想才是自由的。只有14岁起发展的智力才是自己形成的非标准化的思维方式。

    那么,如果在7岁之前已经开发小孩的智力,后果就更可怕:7岁之后在小孩的身上表现出来的思考、情感和意志的灵心工作(力量和才能)在7岁之前还是隐藏在身体里的。在7岁对外出现之前,这个力量有其他的在人体里的任务,就是帮助塑造和形成身体器官具体的结构,特别是塑造头脑的神经结构。这也就是构造生命的力量把遗传的身体改造成个人的身体,这种工作。这时,塑造器官结构的灵心的力量还是一种无意识的“智慧”(无形的思考),而这种塑造身体的“智慧”,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四肢的动作来接受的。

    如果我们在7岁之前就开发小孩对外的灵心才能(特别是智力)并让他发挥有意识和逻辑的那种“智慧”,这就会影响到在身体里无意识地去塑造的“智慧”或无形的思考(提前转换了这种力量的工作方式)。如果太早地让小孩发挥有意识和逻辑的智力才能,我们就阻断了和破坏了灵心在它对外表现出来之前在人体内要做的、形成物质器官结构的塑造工作。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培养出来的智力与没有形成完、所以有缺陷的身体器官是联系不起来的,所以,这种小孩的智力以后也不能在物质的世界中使用。

    其实,让学生动手做某些事情不仅能直接教育他们的做法和意志,也能教育他们的思考习惯。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个小孩没有让自己身体动的机会,他的头脑就会很笨、没有发展的机会。当然,不是任何一种无道理的动作就能教育有道理的思考,因为是动作中的意义在唤醒思路的规律。这不是说,我们只要让小孩做有用的事情,其实,美的事情也一样有道理。小孩的精神是无意识地“睡眠”在他的环境中的。如果让小孩做一些与环境有“交流”的事情,这就会让他在环境中的精神慢慢地进入他自己的身体并苏醒过来(得到意识)。在小孩的精神还没有完全进入他自己的中心来成为自我意识时,它已经无意识地在负责小孩头脑的建设工作。

    7岁之前的小孩为了支持无意识的“智慧”(精神力量)塑造他们身体需要的,是四肢有道理的活动,使他能以四肢接受塑造身体器官的精神。所以,7、9岁之前,我们只要给小孩一个合适的、他能模仿的环境,还不要要求他使用自己去理解的(智力)能力。那么,为什么很多父母做不到这样呢?因为他们太着急,不能等孩子天性的形成过程,而是马上要看到一个完成的东西。这样,他们就把天性的发展规律给搞乱了。

    小学生有意识的精神还没有进入他们的身体,而还在他们的环境中。所以他们这么需要活动在环境中。也可以说,他们内心的精神还没有醒过来。为了叫醒他们内心中的精神,为了把环境中的精神吸引到他们内心中去,他们需要用身体去做一些具有道理(就是精神)的动作。

    任何身体的动作都会引起内心和头脑中的建设过程。如果让小孩模仿有道理的动作,就是说一些有结果的过程,他就会以模仿的方式接受动作所包含的精神(道理)。而这个过程包含的精神,就能形成他们的思考方式和习惯。这是因为,小孩正在成长形成的神经根据模仿的动作和道理来建设它的连接。通过重复的动作和根据这个动作的思考,物质的神经连接慢慢地就稳定下来,使小孩的动作习惯和思考习惯都形成了。以后有逻辑的思考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

    如果让学生做一些过程并没有包含精神(道理)的动作,他们未来的思考习惯也会是没有根据的。所以在活动中,首先需要让学生动,然后才能根据有道理的动作进行有根据的思考。这样的话,学生自己也就会生起一种很舒服的满足感,而动作中的道理就会让他们有意识的思考出现。
Back to Top